CN116058899A -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8899A
CN116058899A CN202111285253.4A CN202111285253A CN116058899A CN 116058899 A CN116058899 A CN 116058899A CN 202111285253 A CN202111285253 A CN 202111285253A CN 116058899 A CN116058899 A CN 116058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ivery tube
piece
aneurysm
delivery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52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胜
程舒宇
陈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852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8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8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8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0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 A61B17/12113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within an aneurys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0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 A61B17/12113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within an aneurysm
    • A61B17/12118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within an aneurysm for positioning in conjunction with a st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131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 A61B17/12136Ballo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2017/1205Introduc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膨胀件和限位件。膨胀件与限位件连接;膨胀件和限位件均具有收缩状态和膨胀状态,在膨胀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外周能够贴合动脉瘤壁,在限位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卡置于动脉瘤的颈部,以将膨胀件封堵于动脉瘤腔内。膨胀件能够膨胀至与动脉瘤壁贴合,限位件能够封住动脉瘤内部的颈口,进而能够避免膨胀件脱离动脉瘤,减少了膨胀件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密封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一种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而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鼓出的血管疾病,主要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未破裂的动脉瘤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一旦动脉瘤破裂将引起严重后果。如位于颅内血管的动脉瘤破裂,会引发颅内出血从而损害脑细胞、压迫脑组织或发生血管痉挛引起血管狭窄,而动脉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时就会导致中风,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目前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放性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保守治疗。开放性手术治疗如夹闭治疗和搭桥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弹簧圈和血流导向装置。开放式治疗需要开颅切割开包裹动脉瘤的脑组织,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巨大损伤,而且术后恢复周期长。弹簧圈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栓塞装置,但这种方法对医生操作要求极高,需要学习周期曲线长,且一个动脉瘤往往需要几根弹簧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导致对于大型动脉瘤的患者手术成本很高。血流导向装置是近年来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由于使用材料为金属镍钛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双抗治疗来抑制血栓在镍钛丝上的形成。
以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研究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装置,进一步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膨胀件和限位件;所述膨胀件与所述限位件连接;
所述膨胀件和所述限位件均具有收缩状态和膨胀状态,在所述膨胀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外周能够贴合动脉瘤壁,在所述限位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卡置于动脉瘤的颈部,以将所述膨胀件封堵于动脉瘤腔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动脉瘤闭塞系统,包括动脉瘤闭塞装置和递送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递送装置;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采用如上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束缚件,所述束缚件呈筒状,内部中空而具有连接腔;所述限位件的近端开口与所述连接腔内周的侧壁连接,从而所述连接腔与所述膨胀件内部相通,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所述膨胀件内;
所述递送装置包括递送管以及解脱装置;
所述递送管的两端开口;所述递送管的近端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递送管的远端与所述膨胀件内部相通,从而能够使膨胀介质进入所述膨胀件内;
所述解脱装置连接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近端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并能够在所述递送管递送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到达病变处后,解除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与所述递送管之间的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膨胀件和限位件。其中,膨胀件能够通过注射填充介质而膨胀至与动脉瘤壁贴合,即能将动脉瘤内腔完全填充。限位件能够膨胀而展开,封住动脉瘤内部的颈口,进而能够避免膨胀件脱离动脉瘤,减少了膨胀件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密封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发明中的递送系统不仅能够输送动脉瘤闭塞装置,还能够提供填充介质的通道以使填充介质到达膨胀件的填充空间内,进而使膨胀件膨胀。且该递送系统的解脱也简单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束缚件的水平剖面图。
图3至图5是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中膨胀件由收缩状态至膨胀状态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中递送管的俯视图。
图10至图12是外管的海波管纹路的不同示例。
图13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二实施例的远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递送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动脉瘤闭塞系统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至图26是本发明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在动脉血管单侧壁囊状型动脉瘤中释放的流程。
图27至图33是本发明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在动脉血管分叉处的囊状型动脉瘤中释放的流程。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动脉瘤闭塞系统;800、微导管;900、动脉瘤;
1、闭塞装置;11、膨胀件;12、限位件;121、近端开口;远端开口122;123、金属丝;13、束缚件;
2、闭塞装置;21、膨胀件;22、限位件;23、包裹件;24、束缚件;
3、闭塞装置;31、膨胀件;32、限位件;33、包裹件;34、束缚件;
4、递送装置;41、递送管;411、抵接单元;412、台阶结构;413、海波管纹路;44、解脱件;
5、递送装置;51、递送管;511、台阶结构;52、传送管;53、覆膜;54、解脱件;55、旋拧器;
6、递送装置;62、传送管;63、连接部;631、连接卯眼;632、连接榫头;64、安装部;641、安装卯眼;642、安装榫头;
7、递送装置;71、递送管;72、传送管;74、解脱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脉瘤闭塞系统,包括动脉瘤闭塞装置(以下简称闭塞装置)和递送闭塞装置的递送装置。该动脉瘤闭塞系统适用于动脉瘤的治疗,特别适用于血管具有分叉口的动脉瘤。
递送装置将闭塞装置递送至血管病变处,即动脉瘤腔内,并在闭塞装置膨胀展开后,递送装置脱离闭塞装置。闭塞装置在动脉瘤腔内达到阻挡或减少血液进到动脉瘤腔内的效果,最终动脉瘤在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下血栓化。该闭塞装置密封动脉瘤的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分别进行介绍本申请中的闭塞装置和递送装置。
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1包括膨胀件11、限位件12和束缚件13。其中,膨胀件11能够通过注射填充介质而膨胀至与动脉瘤壁贴合,即能将动脉瘤内腔完全填充。限位件12能够膨胀而展开,封住动脉瘤内部的颈口,进而能够避免膨胀件11脱离动脉瘤,减少了膨胀件11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密封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膨胀件11具有收缩状态和膨胀状态。在其处于收缩状态时,大致呈长条状,并能够被输送至病变处。在其处于膨胀状态时,能够与动脉瘤壁贴合,而能将动脉瘤内腔完全填充。
具体地,膨胀件11呈球囊结构,其具有一填充口。且膨胀件11在处于膨胀状态时,内部具有填充空间。膨胀件11能够通过填充口注入填充介质至填充空间内而使膨胀件11呈膨胀状态。膨胀件11能够在填充介质的作用下,顺应动脉瘤壁膨胀,达到动脉瘤填充的效果。
膨胀件11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具体为聚己内酯、聚四氟乙烯和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种。即膨胀件11可以为聚己内酯、聚四氟乙烯和聚醚醚酮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上述物质的任意组合。
采用上述材质,膨胀件11膨胀后的体积可达到收缩状态体积的至少五倍,具体体积取决于动脉瘤的体积。
填充介质的材质为液态高分子材料或乙烯-乙烯醇聚合物。其中,液态高分子材料可为海藻酸钠水凝胶。
以填充介质为海藻酸钠水凝胶为例进行说明膨胀过程,具体如下:依次向填充空间内注射海藻酸钠盐溶液以及钙离子的水溶液,两溶液在膨胀件11的填充空间内发生交联而产生凝冻胶,填充介质由液体向固体转化,进而使膨胀件11膨胀。
其中,填充介质由液体向固体的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该时间的长短可通过调整海藻酸钠水凝胶的成分来实现。反应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时间太短时,会出现还未到达填充空间时已经转化为固体,从而无法到达填充空间。时间太长则无法确定填充空间内的海藻酸钠水凝胶是否完全固体化。因此,选择最适宜的反应时间,例如反应时间在3分钟以内,使得填充介质完全在填充空间内膨胀,且在递送闭塞装置1的递送装置由填充空间内移除后,固化后的填充介质也不会出现外漏的现象。
为了确保膨胀件11的膨胀状态正好和动脉瘤壁贴合,可在填充介质的成分中添加带有显影性的材料,通过显影后观察进而确保贴合。还可以通过病人术前拍的CT增强技术或核磁共振成像,计算确定动脉瘤体积大小,再往填充空间内打入与瘤腔体积相匹配的填充介质的容量。
因此,该膨胀件11能够通过调节膨胀大小来适应不同体积的动脉瘤,从而提高了闭塞装置1的适用性。
限位件12的作用是固定在动脉瘤颈口端位置,将膨胀件11堵在动脉瘤腔内部,进而提高闭塞装置1的密封效果。具体地,限位件12具有收缩状态和膨胀状态。
限位件12在处于收缩状态时,大致呈圆柱状,与微导管800的形状相适配,进而能够被输送。在限位件12脱离微导管800时,其自身膨胀而展开。
编织而成的限位件12通过热定型的方式形成限位件12膨胀后的形状。限位件12膨胀后的形状包括碗状、半球状和四分之三球状。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膨胀后的形状为碗状。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12膨胀后的形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而设置。
限位件12具有近端开口121和远端开口122,且近端开口121与远端开口122相通。近端开口121和远端开口122是指沿限位件12的轴向的两端的开口。近端开口121和远端开口122可以是向内收拢的开口,其中,远端开口122可以是朝向限位件12内部的方向向内收拢,远端开口122也可以是向远离限位件12内部的方向向内收拢,近端开口121向远离限位件12的方向向内收拢,向内收拢是指限位件12沿周向方向能够向限位件12的中轴线聚拢。
具体地,限位件12的材质为金属丝123,多根金属丝123编织而成型得到限位件12。限位件12为双层金属丝123结构,即通过多根金属丝123编织成双层结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12还可以是单层金属丝123结构。
其中,金属丝123的数量为36~144根。金属丝123的数量越多,限位件12的径向支撑力越强,封堵颈口的效果更好。金属覆盖率较高,起到减缓或阻止血液进到动脉瘤腔内,从而促进动脉瘤血栓化和颈口位置内皮化。
本实施例中,金属丝123可以为镍钛丝。金属丝123还可以是镍钛丝和镍钛铂金复合线材的混合,两者的混合比例为4:1~24:1,即在编织成型限位件12时,镍钛丝与镍钛铂金复合线材的编织比例为4:1~24:1。其中,镍钛铂金复合线材的含量越高,限位件12的显影能力越突出,但是物理性能会稍微减弱,例如支撑性能。
镍钛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性,因此,限位件12在释放的瞬间便可形成膨胀后的预设形状例如碗状。
限位件12与膨胀件11连接时,限位件12的远端开口122的内侧与膨胀件11的近端连接。具体地,膨胀件11的填充口处的外周侧壁与限位件12的远端开口122的内周侧壁通过热熔焊接而实现融合连接。
限位件12与膨胀件11连接后,限位件12的近端开口121与膨胀件11的填充口保持连通。
束缚件13设置于限位件12的近端,并与限位件12的近端连接,进而束缚限位件12的近端。
参阅图2,束缚件13呈筒状,内部中空而具有连接腔。束缚件13与限位件12连接时,限位件12的近端开口121的侧壁均位于束缚件13的内周壁,即将限位件12的近端开口121的侧壁沿连接腔内周的侧壁排列。可以理解为,将束缚件13套设于限位件12的近端处,且限位件12的近端开口121与束缚件13的连接腔相通,而使连接腔、近端开口以及填充口共同构成填充通道。
该填充通道用于与外界连通,进而向填充空间内注射填充介质,而使膨胀件11膨胀。
束缚件13的材质为不透X射线的合金,例如铂铱合金。束缚件13与限位件12通过粘合剂粘接连接。例如,医用级有机硅类粘合剂以及可光固化的粘合剂。
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1的束缚件13、限位件12与膨胀件11之间具有能够注射填充介质的填充通道,因此膨胀件11能够膨胀;限位件12能够被压缩至放置于微导管800内,在其脱离微导管800时自动膨胀而展开并封堵动脉瘤的颈口,从而实现该闭塞装置1能够贴合动脉瘤壁,以及很好的密封动脉瘤。
闭塞装置1位于装载鞘管内,限位件12和膨胀件11均被压缩于装载鞘管内,装载鞘管通过鲁尔接头与微导管连接,闭塞装置1通过鲁尔接头由装载鞘管进入到微导管中。示例性地,图3、图4和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1由收缩状态至膨胀状态的大致过程。具体地,参阅图4,限位件12由微导管内释放,因此,限位件12膨胀并展开而呈碗状。参阅图5,通过填充通道向填充空间内注射填充介质后,膨胀件11呈膨胀状态。其中,膨胀件11所膨胀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动脉瘤腔的形状和大小,图5中膨胀件11的形状仅是示例。
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1通过填充通道向膨胀件11的填充空间内注射填充物质,而使膨胀件11能够膨胀至完全填充动脉瘤内腔,限位件12位于膨胀件11的近端,且限位件12能够膨胀而展开呈碗状,封堵住动脉瘤的颈口,避免膨胀件11脱离动脉瘤,降低了膨胀件11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闭塞装置1的使用安全性。且该闭塞装置1特别适合于治疗具有血管分岔口的动脉瘤。
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6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包裹件23,限位件22和包裹件2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限位件22的具体结构可参照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中限位件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包裹件23具有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且包裹件23内部形成有包容腔,包容腔与近端开口相通。包裹件23的近端开口与限位件22的远端开口连接,从而使包容腔与限位件22的近端开口相通。包裹件23的远端开口处的内周侧壁均与膨胀件21连接。
包裹件23具有收拢状态和展开状态,其处于展开状态时呈半球状,并包裹了部分膨胀件21。其他实施例中,包裹件23处于展开状态时还可以呈四分之三球状,五分之二球状等等。
限位件22膨胀后的形状包括碗状、半球状和四分之三球状。且在膨胀状态时,限位件22的远端开口与包裹件23之间具有间隔,沿径向和轴向均具有间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2处于膨胀状态时,限位件22的外周超出包裹件23的外周,而保证限位件22能够固定在动脉瘤颈口端位置,将膨胀件21堵在动脉瘤腔内部。
包裹件23的材质为金属丝,多根金属丝编织而成型得到包裹件23。本实施例中,包裹件23为单层结构。
金属丝可以为镍钛丝。金属丝还可以是镍钛丝和镍钛铂金复合线材的混合,两者的混合比例为4:1~24:1。
限位件22与包裹件23一体成型时,先采用金属丝编织成型得到限位件22,然后在限位件22的远端开口处继续编织包裹件23。
膨胀件21在处于膨胀状态时,其部分位于包容腔内。
膨胀件21在与包裹件23连接时,位于包容腔内的膨胀件21的外壁与包容腔内周的侧壁连接,且填充口与包裹件23的近端开口相通,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膨胀件21内。
膨胀件21与包裹件2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将膨胀件21位于包容腔部分的外周壁通过热熔焊接而使两者融合连接。
膨胀件21还可以是通过包裹件23以及位于包裹件23内的球形模具共同浸泡高分子聚合物而成型得到。
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2,由于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限包裹件23,加强了膨胀件21与限位件22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能够在输送和释放的过程更好的保证闭塞装置2的整体性。
本实施例中闭塞装置2的束缚件23等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闭塞装置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7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与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包裹件33呈球形,其完全包裹膨胀件31。
包裹件33具有向内收拢的近端开口,远端封闭,且内部具有包容腔。近端开口与包容腔相通。包裹件33的材质以及成型方法等均可以参照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膨胀件31可以是直接将呈球状的包裹件33浸泡于高分子聚合物中得到。
在包裹件33收拢时,膨胀件31随包裹件33一起收拢。在膨胀件31展开时,膨胀件31随包裹件33一起展开。
限位件32的具体结构以及限位件32与包裹件33的一体成型均可参考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闭塞装置3,其包裹件33与膨胀件31一体化,降低了膨胀件31脱落的可能性,进而能够在输送和释放的过程更好的保证闭塞装置3的整体性。
本实施例中闭塞装置3的束缚件33等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上述闭塞装置均包括膨胀件、限位件和束缚件。其中,膨胀件能够通过注射填充介质而膨胀至与动脉瘤壁贴合,即能将动脉瘤内腔完全填充。限位件能够膨胀而展开,封住动脉瘤内部的颈口,进而能够避免膨胀件脱离动脉瘤,减少了膨胀件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密封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递送装置用于将闭塞装置递送至病变处。具体地,递送装置包括递送管以及解脱装置。递送管的两端开口,递送管的近端用于与外界连通,递送管的远端与膨胀件内部相通,从而能够使膨胀介质进入膨胀件内。解脱装置连接闭塞装置的近端与递送管的远端,并能够在递送管递送闭塞装置到达病变处后,解除闭塞装置与递送管之间的连接。
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递送装置4包括递送管41和解脱装置44。
递送管41呈两端开口的管状,其远端插入膨胀件的包容腔内。递送管41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例如聚酰亚胺或聚乙烯。
递送管41在靠近其远端处具有沿周向向外周凸伸的抵接单元411,抵接单元411上远端端部向内收缩而具有台阶结构412。台阶结构412向远端凸伸而插置于束缚件内,以使抵接单元411与束缚件的近端抵接。抵接单元411用于限制递送管41沿轴向继续向包容腔内移动,避免了捅破膨胀件的现象。台阶结构412与束缚件之间的插接,可以避免递送管41在递送闭塞装置的过程中出现周向相对位移,且可以使递送管41与束缚件之间的解脱容易。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单元411大致呈方形。其他实施例中,抵接单元411还可以呈环形。
递送管41靠近远端处设有至少两限位孔。至少两限位孔沿递送管4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至少两限位孔沿递送管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孔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其他数量,限位孔的设置位置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两限位孔沿递送管41的外周间隔设置,且两限位孔沿递送管41的轴向间隔设置的结构,相较于在轴向位于同一高度设置限位孔的方式,本申请避免了限位孔位于同一平面而导致递送管41刚性降低进而易折断的现象,保证了递送管41的刚性。
具体地,递送管41的侧壁包括位于外周的外侧壁以及位于外侧壁内侧的内侧壁,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即侧壁具有厚度。限位孔贯穿外侧壁。其中,内和外是以递送管的使用为参照,朝向递送管轴线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
解脱装置包括至少两解脱件44,与限位孔一一对应设置。限位孔数量为两个,相应的,解脱件44的数量为两个,并与限位孔一一对应。
解脱件44均沿递送管41的轴向延伸,且沿轴向,解脱件44部分位于递送管41的外侧壁的内侧,部分位于递送管41外侧壁的外侧。即,以限位孔为界,解脱件44沿轴向的一部分位于递送管的外侧壁的内侧与递送管的内侧壁的外侧之间,一部分位于递送管的外侧壁的外侧。
具体地,解脱件44的近端从递送管41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伸出递送管41的近端,远端通过限位孔从递送管的外侧壁伸出递送管41的外周,用于与限位件连接。
限位件通过多个金属丝编织成型,因此其具有多个网孔,解脱件44的远端穿过多个网孔而实现解脱件44与限位件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递送装置4与闭塞装置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解脱件44与限位件连接时,解脱件44环绕一圈设置。
解脱件44的材质可电解金属,其近端连接阳极,并以插入人体内的钢针为阴极,而能够通过通电溶解,进而使闭塞装置与递送管41之间解除连接。本实施例中,解脱件44呈丝状。
递送管41远端的外周还设有海波管纹路413,具体地,海波管纹路从距离递送管远端端部的5mm处往递送管近端延伸,例如,海波管纹路位于递送管远端端部5mm到70mm的位置。海波管纹路413的种类较多,示例性的,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图中均示出了规则的不同种类的纹路。
设置有海波管纹路413的递送管41更柔软,使其在一些迂曲的血管内也不会曲折,达到在微导管内平稳输送球囊型栓塞器的效果。其中,不同纹路达到的柔软程度不一样,具体可以以及实际需要而设置。
本实施例中,海波管纹路413通过激光切割递送管41的外周形成。
该递送装置4递送闭塞装置的原理如下:
将解脱件44与闭塞装置连接,实现递送装置4与闭塞装置的连接。将连接后的递送装置4与闭塞装置放入装载鞘内,通过装载鞘输送闭塞装置与递送装置4。
将递送装置4与闭塞装置装入微导管内,待闭塞装置完全进入微导管内部后,继续推动递送管41,直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显示限位件或束缚件与微导管尖端显影环对齐。此时再次确认微导管在瘤腔内部,缓慢推送递送管41,并将闭塞装置由微导管尖端释放到瘤腔内。
在通电电解之前,由于解脱件44和递送管41的抵接单元411的限制作用,在闭塞装置膨胀不充分或不到位的情况下,可将闭塞装置重新收鞘回收至微导管800内并进行再释放。
限位件卡住动脉瘤颈部后,将递送管41的近端开口连接到注射器,通过注射器向膨胀件的填充空间注射填充介质。在膨胀件膨胀的过程中,瘤腔内的血液随着膨胀件的扩大从限位件的缝隙流出,膨胀件膨胀至与瘤腔内壁贴合之后,将递送装置4与闭塞装置解脱。
递送装置4的解脱原理如下:
递送装置4将闭塞装置输送至病变处后,通过电解脱的方式与闭塞装置分离,并永久地将闭塞装置放置于动脉瘤处。
具体地,解脱件44的近端与外加电源的正极相连,使解脱件44作为阳极,并以插入人体内的钢针为阴极,钢针的近端与外加电负极相连,钢针的远端则插入体内血管。由于人体血管系统的循环性,血液作为电解质形成闭环。通电后,血液作为电解质提供阴阳离子交换的场所。阳极由于阳离子的丢失而逐渐溶解,使裸露在血液中的解脱件44慢慢溶解断开,即完成解脱过程。
在解脱件44电解断开后,移动微导管到闭塞装置的近端并使两者接触,固定微导管不动,回撤递送管41,在微导管远端与闭塞装置近端的阻力下完成递送管41的回收。
本实施例中的递送装置4对闭塞装置的递送包括了输送、填充以及解脱。即该递送装置4不仅能够输送闭塞装置,还能够提供填充介质的通道以使填充介质到达膨胀件的填充空间内,进而使膨胀件膨胀,且该递送装置4的解脱也简单易操作。
递送装置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递送装置5与第一实施的区别在于,递送装置5包括递送管51、传送管52、覆膜53、解脱装置54以及旋拧器55。
递送管51的远端处向内收缩而具有台阶结构511,使递送管51的远端端部伸入束缚件内,且递送管51的台阶结构511还与束缚件的近端端部抵接,进而对递送管51进行周向限位,进而防止在闭塞装置释放之前递送管51与闭塞装置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具体地,台阶结构511位于限位孔的远端,并设置于递送管51的远端端部,因此,递送管51的远端与束缚件的近端抵接。
示例性地,沿递送管51轴向,限位孔设置于距离递送管51的远端端部5mm的位置,例如,海波管纹路位于递送管远端端部5mm到70mm的位置。
限位孔贯穿递送管51的侧壁,即限位孔贯穿外侧壁和内侧壁。
本实施例中,递送管51的材质为不锈钢。
递送管51的其他特征均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传送管52呈两端开口的管状,并位于递送管51内。传送管52与递送管51之间沿径向具有间隔,而使传送管52能够相对于递送管51沿轴向移动。即,传送管52的外径小于递送管51的内径。
传送管52的远端伸出递送管51,穿过束缚件和限位件并伸入膨胀件内,近端用于与外界连接,而向膨胀件内注射填充介质。
传送管52除去两端开口,其余各处均封闭,保证了在输送填充介质的过程中不会泄漏填充介质。
本实施例中,传送管52的材质为不锈钢。
解脱装置连接束缚件的近端与递送管51的远端,并能够在栓塞器到达病变处后,解除束缚件与递送管51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解脱装置包括至少两解脱件54,与限位孔一一对应设置。限位孔数量为两个,相应的,解脱件54的数量为两个,并与限位孔一一对应。
解脱件54均沿递送管51的轴向延伸,且沿轴向,解脱件54部分位于递送管51与传送管52之间的空间内,部分位于递送管51外周。即,以限位孔为界,解脱件54沿轴向的一部分位于递送管51与传送管52之间,一部分位于递送管54的外周即外侧壁的外侧。
具体地,解脱件54的远端由限位孔伸出递送管51的外周,用于与限位件连接。
限位件通过多个金属丝编织成型,因此其具有多个网孔,解脱件54的远端穿过多个网孔而实现解脱件54与限位件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递送装置5与闭塞装置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解脱件54与限位件连接时,解脱件54环绕一圈设置。
覆膜53贴附于递送管51外周以及伸出外管外的解脱装置的外周,且覆膜53的远端不超出递送管51的远端,递送管51的近端超出覆膜53的近端。
具体地,沿递送管51的轴向,覆膜53所覆盖的区域包括距离递送管51的近端端部2cm处至台阶结构521处。覆膜53在贴附于递送管51外周时,解脱件54具有伸出递送管51外的一部分,因此,在轴向上,覆膜53同时还贴附于位于限位孔至台阶结构521处的解脱件54的外周。
覆膜53的材质为高分子绝缘材料,示例性,如聚四氟乙烯。
覆膜53通过热缩的方式贴附于递送管51的外周。
解脱件54的材质可电解金属,其能够通过通电溶解,进而使闭塞装置与递送管51之间解除连接。本实施例中,解脱件54呈丝状。
旋拧器55设置于传送管52伸出递送管51近端的外周上,用于锁住传送管52与递送管51近端接壤处,避免传送管52与递送管51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达到两者同时前进的效果,以及防止传送管52相对于递送管51继续向远端移动,而将膨胀件捅破。
该递送装置5递送闭塞装置的原理如下:
将解脱件54与闭塞装置连接,而使递送装置5与闭塞装置连接。将递送装置5与闭塞装置放入装载鞘内,通过装载鞘而输送闭塞装置与递送装置5整体。
将递送装置5与闭塞装置装入微导管内,待闭塞装置完全进入微导管内部后,将装载鞘后移到旋拧器55前端,旋拧器用于锁住传送管52与递送管51的近端处,以防止传送管的远端到达膨胀件后继续向远端移动而捅破膨胀件;随后继续推动传送管52和递送管51,直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显示限位件或束缚件与微导管尖端显影环对齐。此时,在确认微导管在瘤腔内部后,缓慢推送传送管52和递送管51,以将闭塞装置由微导管尖端释放到瘤腔内。完成释放后,通过前后挪动传送管52和递送管51调整限位件的位置,确保限位件可以充分卡在动脉瘤颈部。如果闭塞装置释放位置不正确,则可将其重新回收至微导管内部,再次进行释放。
限位件卡住动脉瘤颈部后,将传送管52近端接口连接到注射器,通过注射器向膨胀件的填充空间注射填充介质。在膨胀件膨胀的过程中,瘤腔内的血液随着膨胀件的扩大从限位件的缝隙流出,膨胀件膨胀至与瘤腔内壁贴合之后,将递送装置5与闭塞装置解脱。
递送装置5的解脱原理如下:
递送装置5将闭塞装置输送至病变处后,通过电解脱的方式与闭塞装置分离,并永久地将闭塞装置放置于动脉瘤处。
具体地,将递送管51近端处未覆盖覆膜53的部分与外加电源的正极相连,使递送管51作为阳极,并将一枚消毒钢针作为阴极插入体内,钢针的近端与外加电负极相连,钢针的远端则插入体内血管,从而基于人体血管系统的循环性,形成电解闭环。在通电后,血液作为电解质提供阴阳离子交换的场所,阳极金属由于阳离子的丢失而逐渐溶解,而覆膜53位于递送管51的外周,隔绝了递送管51与血液的直接接触,避免了递送管51参与电解反应,从而使裸露在血液中的解脱件5454慢慢溶解断开。随后解除旋拧器55,固定递送管51不动,回撤传送管52至递送管51内部,即可完成全部解脱过程。
覆膜53的作用即在电解脱的过程中保护递送管51,避免其发生电解反应。同时,由于覆膜53将解脱件54与递送管51拘束在一起,且两者为同种金属,均具有导电性,所以解脱件54也可作为阳极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递送装置5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递送系统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15、图16和图17,本实施例中的递送装置6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解脱装置通过机械的方式实现解脱。
递送装置6包括递送管、传送管62和解脱装置。
递送管呈两端开口的管状。
传送管62的结构以及传送管62相对于递送管的设置均可以参照第二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解脱装置包括设置于束缚件近端的连接部和设置于递送管远端的安装部,连接部与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束缚件为连接部,通过束缚件和安装部,实现递送和解脱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功能。
参阅图15和图16,解脱装置采用卯榫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连接部63包括连接卯眼631和连接榫头632。
安装部64包括安装卯眼641和安装榫头642。
其中,连接卯眼631与安装榫头642适配,安装卯眼641与连接榫头632适配,而实现连接部63与安装部64的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闭塞装置和递送装置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连接部63与安装部64连接后,将传送管伸入递送管内,并穿过束缚件和限位件,到达填充空间。当闭塞装置在动脉瘤内释放后,将填充介质通过传送管注入至填充空间内使膨胀件顺应动脉瘤的形状,膨胀完成后撤走传送管,转动递送管的近端,解除连接部63与安装部64的连接即可完成解脱释放。
参阅图17,解脱装置还可以采用螺纹连接而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束缚件的内周壁上环设有内螺纹,内螺纹构成连接部63。
递送管的远端端部的外周环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内螺纹适配,并构成安装部64。
递送管的远端伸入束缚件内,且外螺纹与内螺纹相互螺接而实现递送管与闭塞装置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递送装置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递送系统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8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递送装置7与第二实施的区别主要在于解脱装置74。
递送装置7包括递送管71、传送管72、覆膜以及解脱装置74。
递送管71呈两端开口的管状。
传送管72的结构以及传送管72相对于递送管71的设置均可以参照第二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覆膜贴附于递送管71外周,且递送管71的近端超出覆膜的近端。即递送管71的近端具有一部分未贴附覆膜,而使递送管71的近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
覆膜的材质以及贴附方式均可以参照第二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解脱装置74呈筒状,内部中空,而使传送管72能够穿过解脱装置74到达膨胀件内。
解脱装置74连接束缚件的近端与递送管71的远端。本实施例中,束缚件、解脱装置74以及递送管71的外径一致。
具体地,解脱装置74的近端与递送管71的远端通过卡合连接。解脱装置74的远端与束缚件的近端可通过粘接连接。
解脱装置74的材质为可电解金属。在解脱时,递送管71的近端连接阳极,并以插入人体内的钢针为阴极,通过通电溶解解脱装置74,进而使闭塞装置与递送管71之间解除连接。对于动脉瘤闭塞系统而言,其闭塞装置可采用上述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递送装置可采用上述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以下以动脉瘤闭塞系统采用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和递送系统第二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其治疗方法。
参阅图19,该动脉瘤闭塞100包括闭塞装置1和递送装置5。
以上述动脉瘤闭塞系统100治疗动脉血管单侧壁囊状型动脉瘤作为示例。
参阅图20至图26,图中示出了闭塞装置1释放的过程。首先微导管800在导丝的引导下到达动脉瘤900内腔,撤离导丝。
将闭塞装置1预装在装载鞘内部,装载鞘远端即靠近闭塞装置1的一端移动至微导管800近端鲁尔接头的位置,将装载鞘与微导管800鲁尔接头固定,同时推动递送管51和传送管52,其中,旋拧器55与传送管52锁住之后为一体,旋拧器55用于将递送管51锁在与传送管52近端接壤的位置,以防止传送管52无限制移动而导致膨胀介质被捅穿。
待闭塞装置1完全进入微导管800内部后,将装载鞘后移至旋拧器55前端,并继续推动递送管51和传送管52,直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显示限位件12或束缚件13与微导管800尖端显影环对齐。此时,在确认微导管800在瘤腔内部后,缓慢推送递送管51和传送管52将闭塞装置1从微导管800尖端释放到瘤腔内。
完成释放后,通过前后挪动递送管51和传送管52调整限位件12的位置,确保限位件12充分卡在动脉瘤900颈部。如果释放位置不正确,则可将闭塞装置1重新回收至微导管800内部,再次进行释放。
限位件12卡住动脉瘤900的颈部后,将传送管52近端接口连接至注射器,随后开始注射填充介质,使填充介质注入至填充空间。其中,在膨胀件11的膨胀过程中,瘤腔内的血液随着膨胀件11的扩大而从限位件12的缝隙流出。
膨胀件11与瘤腔内壁贴合之后,递送管51的近端未被覆膜53贴附的部分与外加电源的正极相连,负极连接一枚消毒钢针,插入患者的肩膀或者腹股沟处。开启外加电源,解脱件54在2分钟内溶化电解。随后解除旋拧器55,固定递送管51不动,回撤传送管52至递送管51内部,闭塞装置1即可完成全部解脱过程。
以上述动脉瘤闭塞系统100治疗动脉血管分叉处的囊状型动脉瘤900的示例说明。
参阅图27至图33,图中示出了闭塞装置1在动脉血管分叉处的囊状形动脉瘤900的示例。
导丝先进到瘤腔内部,微导管800在导丝的导引下进到瘤腔颈口近端。撤离导丝,同时推送递送管51和传送管52使闭塞装置1从装载鞘进入微导管800,最终在微导管800尖端释放。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的显示确认限位件12与颈口贴合后,往传送管52注射填充介质。完成注射后通过电解溶化解脱件54来解除闭塞装置1与递送管51的束缚限制。最后回撤传送管52至递送管51的内部即可完成解脱过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膨胀件、限位件和束缚件。其中,膨胀件能够通过注射填充介质而膨胀至与动脉瘤壁贴合,即能将动脉瘤内腔完全填充。限位件能够膨胀而展开,封住动脉瘤内部的颈口,进而能够避免膨胀件脱离动脉瘤,减少了膨胀件掉出动脉瘤的风险,提高了密封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发明中的递送系统不仅能够输送动脉瘤闭塞装置,还能够提供填充介质的通道以使填充介质到达膨胀件的填充空间内,进而使膨胀件膨胀。且该递送系统的解脱也简单易操作。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3)

1.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膨胀件和限位件;所述膨胀件与所述限位件连接;
所述膨胀件和所述限位件均具有收缩状态和膨胀状态,在所述膨胀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外周能够贴合动脉瘤壁,在所述限位件处于膨胀状态时,其卡置于动脉瘤的颈部,以将所述膨胀件封堵于动脉瘤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在膨胀状态下呈碗状、半球状或四分之三球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具有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所述近端开口与所述远端开口相通,所述膨胀件的近端具有填充口;所述远端开口与所述填充口连接,从而所述近端开口与所述填充口相通,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所述膨胀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件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所述限位件的材质为金属丝;
所述膨胀件与所述限位件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包裹件,所述包裹件在膨胀状态下呈球状、半球状或四分之三球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具有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所述限位件的近端开口和所述限位件的远端开口相通;所述包裹件具有近端开口,且所述包裹件内部形成有包容腔;所述包裹件的近端开口与所述限位件的远端开口连接,从而所述包容腔与所述限位件的近端开口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件具有填充口,所述膨胀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包容腔内;位于所述包容腔内的所述膨胀件的外壁与所述包容腔内壁连接,且所述填充口与所述包裹件的近端开口连接,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所述膨胀件内。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件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所述膨胀件的材质为金属丝;
所述包裹件呈半球状或四分之三球状时,所述膨胀件与所述包裹件融合连接或所述膨胀件通过浸泡成型于所述包裹件内表面;
所述包裹件呈球状时,所述膨胀件通过浸泡成型于所述包裹件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束缚件;所述束缚件呈筒状,内部中空而具有连接腔;
所述限位件的近端开口与所述连接腔内周的侧壁连接,从而所述连接腔与所述填充口相通,进而构成填充通道,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所述膨胀件内。
10.一种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脉瘤闭塞装置和递送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递送装置;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束缚件,所述束缚件呈筒状,内部中空而具有连接腔;所述限位件的近端开口与所述连接腔内周的侧壁连接,从而所述连接腔与所述膨胀件内部相通,以使膨胀介质能够填充至所述膨胀件内;
所述递送装置包括递送管以及解脱装置;
所述递送管的两端开口;所述递送管的近端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递送管的远端与所述膨胀件内部相通,从而能够使膨胀介质进入所述膨胀件内;
所述解脱装置连接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近端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并能够在所述递送管递送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到达病变处后,解除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与所述递送管之间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具有多个网孔;
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至少两解脱件;
所述递送管靠近远端处设有至少两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解脱件一一对应;
所述解脱件沿轴向以所述限位孔为界,一部分位于所述递送管的外侧壁的内侧,一部分位于所述递送管的外侧壁的外侧,且位于外侧的解脱件的远端穿过对应的所述限位孔后穿过所述多个网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限位孔沿所述递送管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至少两限位孔沿所述递送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插入所述膨胀件内,且所述递送管在靠近其远端处具有沿周向向外周凸伸的抵接单元,所述抵接单元的远端端部向内收缩而具有台阶结构,使所述抵接单元的远端端部伸入所述束缚件内,以使所述抵接单元与所述束缚件的近端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管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解脱件的材质为可电解金属,所述解脱件的近端伸出所述递送管的近端,所述解脱件的近端连接阳极,并以插入人体内的钢针为阴极,而能够通过通电溶解所述解脱件,进而使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与所述递送管之间解除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端部向内收缩而具有台阶结构,使所述递送管的远端端部伸入所述束缚件内,从而所述递送管与所述束缚件的近端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覆膜;所述覆膜的材质为高分子绝缘材料,所述覆膜贴附于所述递送管外周以及伸出所述递送管外的所述解脱装置的外周,且所述覆膜的远端不超出所述递送管的远端,所述递送管的近端超出所述覆膜的近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装置连接所述束缚件的近端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所述解脱装置的近端与所述递送管的远端通过卡合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覆膜;所述覆膜的材质为高分子绝缘材料,所述覆膜贴附于所述递送管外周,且所述递送管的近端超出所述覆膜的近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8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管的材质为金属,所述解脱装置的材质为可电解金属,所述递送管的近端连接阳极,并以插入人体内的钢针为阴极,而能够通过通电溶解所述解脱装置,进而使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与所述递送管之间解除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传送管,所述递送管套设于所述传送管外周,且两者之间间隔而使所述传送管能够相对于所述递送管沿轴向移动,所述传送管的远端伸入所述膨胀件内,所述递送管的远端与所述束缚件的近端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传送管,所述传送管能够在所述递送管内沿轴向移动而到达所述膨胀件内,进而实现填充;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束缚件近端的连接部和设置于所述递送管远端的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旋拧器;所述旋拧器套接于所述传送管近端的外周,所述旋拧器用于与所述递送管的近端抵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脉瘤闭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管远端的外周设有海波管纹路,所述海波管纹路从距离所述递送管远端端部的5mm处往所述递送管近端延伸。
CN202111285253.4A 2021-11-01 2021-11-01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Pending CN116058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5253.4A CN116058899A (zh) 2021-11-01 2021-11-01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5253.4A CN116058899A (zh) 2021-11-01 2021-11-01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8899A true CN116058899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9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5253.4A Pending CN116058899A (zh) 2021-11-01 2021-11-01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88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6805B (zh) 粘合封堵系统
ES2676661T3 (es) Dispositivo de endoprótesis de esfera
US20170112502A1 (en) Coil system
WO2021092618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KR102359744B1 (ko) 가요성 분리 영역을 이용하는 혈관용 이식 시스템 및 혈관용 이식 프로세스
JP2012205697A (ja) 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745094B (zh) 封堵装置
CN116058899A (zh) 动脉瘤闭塞系统及其动脉瘤闭塞装置
US20180271533A1 (en) Vascular Implant System and Processes with Flexible Detachment Zones
CN220109783U (zh) 封堵装置及封堵系统
CN115844604A (zh) 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