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5849A -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5849A
CN116055849A CN202310036232.1A CN202310036232A CN116055849A CN 116055849 A CN116055849 A CN 116055849A CN 202310036232 A CN202310036232 A CN 202310036232A CN 116055849 A CN116055849 A CN 116055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odule
camera
lens
assembly
window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62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乐乐
李俊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362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58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5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5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本发明提供一个实施例,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沿高度方向同腔部署的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双目摄像机,其中,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从而使得第一镜头模组通过第一镜头视窗暴露的成像视野和第二镜头模组通过第二镜头视窗暴露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大跨度的双目成像视野,以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04月29日、申请号为202110472332.X、发明名称为“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机,可用于监控高空区域。
背景技术
监控场景中常存在具有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例如,在针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控场景中,高层建筑在空间竖直方向上存在较大的跨度尺寸。
然而,单镜头的垂直视场角非常有限,无法兼顾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高空区域(本文所述的“高空区域”是指位于镜头的垂直视场角上方的区域、而并非限定具体的绝对高度)。
若采用两个或多个摄像机在空间竖直方向上级联部署,则,多个摄像机需要分别与用于级联部署的支架各自安装装配,尤其是,支架纵深至较高高度的上部的装配存在很大难度,由此难以实现多个摄像机的垂直视场角之间的连贯性拓展。
发明内容
在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机,能够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机腔端盖,所述机腔端盖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的前端开口,以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机腔,所述机腔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其中,所述机腔端盖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和第二视窗面板;所述第一视窗面板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相对倾斜,使所述机腔端盖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垂直视场角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前凸且水平延伸的疏水凸檐,所述疏水凸檐位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和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的交界处的对应位置处;所述摄像机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遮光片组件,所述遮光片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腔主壳的下方,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所述遮光片组件包括拱形遮光板材以及用于与所述机腔主壳连接的安装部;所述摄像机还包括遮阳罩组件,所述遮阳罩组件包覆所述机腔主壳的顶部和侧部,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
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机腔端盖,所述机腔端盖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的前端开口,以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机腔,所述机腔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其中,所述机腔端盖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和第二视窗面板;所述第一视窗面板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相对倾斜,使所述机腔端盖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垂直视场角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前凸且水平延伸的疏水凸檐,所述疏水凸檐位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和所述第二视窗面板的交界处的对应位置处;所述摄像机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遮光片组件,所述遮光片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腔主壳的下方,所述遮光片组件包括拱形遮光板材以及用于与所述机腔主壳连接的安装部;所述摄像机还包括遮阳罩组件,所述遮阳罩组件包覆所述机腔主壳的顶部和侧部;其中,所述遮光片组件和所述遮阳罩组件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摄像机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以小于90度的预设夹角倾斜相交,所述折弯角度和所述预设夹角互补。
基于上述实施例,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沿高度方向同腔部署的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双目摄像机,其中,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从而使得第一镜头模组通过第一镜头视窗暴露的成像视野和第二镜头模组通过第二镜头视窗暴露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大跨度的双目成像视野,以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部署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视野覆盖范围的实例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原理示意图;
图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单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如图5所示遮光片组件的防堆积设计原理图;
图7为如图6所示遮光片组件的拱缘设计原理图;
图8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9为如图8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
图1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阳罩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11为如图10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
图12a和图12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优选实例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局部装配剖视图;
图14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第一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第二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的正投影视图;
图17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的剖视图;
图18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卡合装配的剖视图;
图19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与机腔端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0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视窗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饰盖组件的装配方式示意图;
图2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机构的装配剖视图;
图23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
图24a和图24b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饰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疏水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镜头模组
11       第一镜头座
111      第一限位肩台
112      第一卡合凸翼
113      第一模组装配定位柱
114      第一止转卡柱
12       第一镜头
13       第一电路板组件
130      第一模组装配定位孔
20       第二镜头模组
21       第二镜头座
211      第二限位凸台
212      第二卡合凸翼
213      第二模组装配定位柱
214      第二止转卡柱
22       第二镜头
23       第二电路板组件
230      第二模组装配定位孔
30       镜头支架
31       第一安装板
310      第一安装通孔
311      第一孔缘
312      第一卡合机构
312a     第一内侧卡扣
312b     第一外侧卡扣
314      第一止转插孔
32       第二安装板
321      第二孔缘
322      第二卡合机构
322a     第二内侧卡扣
322b     第二外侧卡扣
324      第二止转插孔
33       支架侧板
341      第一凸耳
341a     第一筋缘
341b     第一螺钉孔
341c     第一定位孔
342      第二凸耳
342a     第二筋缘
342b     第二螺钉孔
342c     第二定位孔
343      第三凸耳
343a     第三筋缘
343b     第三螺钉孔
40       机腔端盖
41       第一视窗面板
410      第一镜头视窗
42       第二视窗面板
420      第二镜头视窗
43       端盖侧板
441      第一凸台
441a     第一螺纹孔
441b     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
442      第二凸台
442a     第二螺纹孔
442b     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
442c     第三螺纹孔
45       整机装配安装通孔
46       整机装配定位柱
47       遮光片组件安装槽
48       第一盖板卡座
49       第二盖板卡座
51       第一透光窗盖组件
510      第一窗盖压框
52       第二透光窗盖组件
520      第二窗盖压框
60       饰盖组件
61       第一装饰面板
610      第一避让窗
62       第二装饰面板
620      第二避让窗
63       第一盖板卡扣
64       第二盖板卡扣
70       机腔主壳
700      安装基座
71       遮光片组件)
710      弧形前缘
711      拱形遮光板材
712      吊装支腿
713      吊装螺钉
72       遮阳罩组件
720      主罩体
721      安装槽孔
722      调节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部署示意图。请参见图1和图2,该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70和机腔端盖40。如图2所示,机腔端盖40装设于机腔主壳70,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的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机腔。
其中,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小于90°的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倾斜相交),该角度扩张使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即,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在高度方向上连续的双目成像视野。
该机腔端盖4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其中,第一视窗面板41具有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的第一镜头视窗410,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通过第一视窗面板41的第一镜头视窗410暴露;第二视窗面板42具有避让第二镜头模组20的第二镜头视窗420,以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通过第二视窗面板42的第二镜头视窗420暴露。
并且,为了适配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以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以使机腔端盖40在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前凸(向机身长度方向上的前侧凸出)。即,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相对倾斜,使机腔端盖40在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与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其中,大于90°的折弯角度和预设夹角α互补,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与第一视窗面板41垂直、并且使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与第二视窗面板42垂直。
基于上述结构,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同腔部署的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双目摄像机,其中,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与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使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在高度方向上大跨度(比单镜头的成像视野更大)的双目成像视野。
图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视野覆盖范围的实例示意图。请参见图3,若摄像机用于监控“高空抛物”,则,利用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形成的双目成像视野,可以实现单摄像机独立地对高层建筑实施完整的监控覆盖。
例如,将该摄像机部署在高层建筑的一侧,并且相对于高层建筑具有预设的空间水平间距D0(指定目标距离)、并以预设安装高度H0悬置,使该摄像机的双目成像视野(由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无缝邻接而成)以预设仰俯角β仰倾(β大于0)地朝向高层建筑,则,靠近机腔主壳70的底部的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可以覆盖高层建筑的中低层区间H1,靠近机腔主壳70的顶部的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可以覆盖高层建筑的高层区间H2。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机腔主壳70的底部具有用于将摄像机固定装设的安装基座700,通过设定该安装基座700在安装时所处的角度,可以确定前述的仰俯角β。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二镜头模组20位于第一镜头模组1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上方为例,当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平行于空间水平方向(β=0)时,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俯倾、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当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相对于空间水平方向仰倾至一定角度(β为大于0的预设夹角值)时,可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平视或俯倾,同时使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即,在摄像机平置安装或仰倾安装时,预设倾角α至少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
如前所述,大跨度的双目成像视野可以是由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无缝封邻接而成的,其中,“无缝”可以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的边界重合,也可以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局部交叠。
为了避免双目成像视野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之间不存在断裂间隙(即,确保无缝),优选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局部交叠形成前文所述的重叠区域。
在此情况下,为了最大化双目成像视野的跨度尺寸,并且同时兼顾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的局部交叠的重叠区域(视野损失)尽量小,上述的预设倾角α可以设置在20°至40°的范围内,以将视野损失率控制在5%至10%的区间内,即,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无缝邻接的高度方向(空间竖直方向上)上,局部交叠区域(重叠区域)的高度跨度占双目成像视野的总高度跨度的5%至10%。也就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可以通过局部交叠实现无缝邻接,并且,预设倾角α可以被配置为使局部交叠区域(重叠区域)的区域高度占双目成像视野在高度方向上的跨度的5%~10%。
具体地,该预设倾角α可以是根据以下参数确定的: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指定目标距离D0、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γ1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γ2、以及重叠区域的区域高度(预设高度)ΔH。
例如,预设倾角α可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
Figure BDA0004040491320000081
Figure BDA0004040491320000082
Figure BDA0004040491320000083
即:
Figure BDA0004040491320000084
上述的θ为:安装基座700的安装基面(安装基座700的与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平行的下表面)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之间的偏斜角。
相应地,与预设倾角α互补的折弯角度,也可以至少由如下参数的组合确定: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距离D0、重叠区域的区域高度(预设高度)ΔH、以及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γ1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γ2。
在一个最优的部署实例中,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选用短焦镜头(例如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焦距可以配置为2.8mm),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选用长焦镜头(例如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焦距可以配置为6mm),上述的预设倾角α被设置为32°,在此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空间水平间距D0和安装高度H0(表示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竖直方向的相对高度)、以及仰俯角β,能够使得双目成像视野的上边界和下边界之间达到100米的高度跨度,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此时在无缝邻接处的局部交叠区域的高度跨度ΔH不超过8米,即,交叠扩张的视野损失率可以被控制为不超过8%。可以理解的是,预设倾角α的设定,可以根据需求设定,而不限于基于上述公式的确定方式。
在摄像机部署在室外场景(例如在高层建筑之外监控“高空抛物”)时,由于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以及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以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因此,通过第一镜头视窗410暴露的第一镜头模组10、以及通过第二镜头视窗420暴露的第二镜头模组420将会受到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照射。因此,在双目成像视野实施遮光保护时,需要兼顾对来自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的照射。
图4a和图4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原理示意图。请在回看图1和图2的同时进一步参见图4a和图4b,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70、机腔端盖40、以及遮光片组件71和遮阳罩组件72,其中,第一镜头模组41靠近机腔主壳70的底部、第二镜头模组20靠近机腔主壳70的顶部,并且:
遮光片组件71可以装设于机腔主壳70,并且,遮光片组件71可以从第一镜头视窗410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镜头视窗420的外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即,遮光片组件71在高度方向上靠近第一镜头视窗410的下侧吊装于机腔主壳70的下方,以从下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
遮阳罩组件72可以装设于机腔主壳70,并且,遮阳罩组件72可以从第二镜头视窗420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镜头视窗410的外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即,遮阳罩组件72从高度方向上靠近第二镜头视窗420的上侧包覆机腔主壳70,以至少从上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例如,遮阳罩组件72可以从高度方向上靠近第二镜头视窗420的上侧包覆机腔主壳70的顶部和侧部。
基于上述部署,摄像机可以利用遮光片组件71和遮阳罩组件72,分别从高度方向上的两个外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以确保获取到的监控信息的成像质量。
图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单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如图5所示遮光片组件的防堆积设计原理图。图7为如图5所示遮光片组件的拱缘设计原理图。图8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5并同时结合图6至图8,在该实施例中,遮光片组件71可以包括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延展的拱形遮光板材711、以及连接拱形遮光板材711的吊装支腿712。
其中,吊装支腿712可以通过吊装螺钉713固定在机腔端盖40的底部,例如吊装支腿712可以通过吊装螺钉713固定在机腔端盖40下方的遮光片组件安装槽47,使拱形遮光板材711与机腔端盖40的底部之间具有供飘落物(例如落叶等)通过的预设间隙t1,例如,该间隙t1可以设定为10-15mm。并且,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下弯曲,两端向下弯曲的降幅t2足以使附着在拱形遮光板材711的飘落物沿拱面滑落,例如,该降幅t2可以设定为12-15mm。
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设定为不小于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在拱形遮光板材711上方的投影宽度,例如,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设定为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在拱形遮光板材711上方的投影宽度的1.2至1.3倍。
拱形遮光板材711优选采用黑色材料。拱形遮光板材711背向吊装支腿712的下表面(拱形凹面)作为反射面,可以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以便于形成漫反射。并且,拱形遮光板材711朝向吊装支腿712的上表面(拱形凸面)的表面尽量光滑,以便于飘落物滑落。即,拱形遮光板材711背向吊装支腿712的下表面(拱形凹面)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大于拱形遮光板材711朝向吊装支腿712的上表面(拱形凸面)的表面粗糙度。
图9为如图8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请参见图9,为了最大化双目成像视野,遮光片组件71避让在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远离第二镜头模组20的外侧边界之外。从图9中可以看出,拱形遮光板材711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的外边界之间,具有第一冗余偏角Δγ1的避让间隙,例如该第一冗余偏角Δγ1可以设定为2-5°(优选2°)。
在三维空间中,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空间边界可以认为是锥面状,相应地,为了使遮光片组件71达到最优,拱形遮光板材711可以具有弧形前缘710,其中,该弧形前缘710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空间边界之间,具有尺寸恒定(第一冗余偏角Δγ1)的避让间隙。从图7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相比于图7中的阴影矩形的直线边界,拱形遮光板材711的弧形前缘710的两端相比于中心部分进一步向前探出。也就是,遮光片组件71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向远离第一视窗面板41的前侧偏斜,并且遮光片组件71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垂直视场角。
图1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阳罩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图11为如图10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请参见图10和图11,遮阳罩组件72的装设位置可以沿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可调节,具体地,遮阳罩组件72可以包括主罩体720,其中,主罩体720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孔721,并且,主罩体720通过穿设于安装槽孔721的调节螺钉722装设于机腔主壳70的顶部。而且,主罩体720可以包围覆盖机腔主壳70和机腔端盖40的顶部、以及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通过调节遮阳罩组件72的装设位置,可以改变主罩体720在长度方向上探出的长度,并且,装设位置的调节范围可以将遮阳罩组件72约束为避让在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远离第一镜头模组10的外侧边界之外。
从而,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与第一视窗面板4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与第二视窗面板42之间具有大于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其中,第二间距被限定为使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避让第二镜头模组2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垂直视场角、以及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的水平视场角。
如图11所示,当遮阳罩组件72处于最大探出长度的极限位置时,主罩体720的前端上缘与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的外边界之间,具有第二冗余偏角Δγ2的避让间隙,例如该第二冗余偏角Δγ2可以设定为2-5°(优选2°)。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摄像机,下文中将结合一优选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通过镜头支架30保持角度扩张,并且,该镜头支架30可以装设于镜头端盖40,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容纳在机身组件70中。
图12a和图12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优选实例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13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局部装配剖视图。请参见图12a和图12b并结合图13,镜头支架30可以装设于机腔端盖40,并且,镜头支架3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
其中,第一镜头模组10装设于第一安装板31,第二镜头模组20装设于第二安装板32,并且,第一安装板31与第二安装板3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以使得第一安装板31与第一视窗面板41平行、并且第二安装板32与第二视窗面板42平行。
图14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第一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15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第二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如图14所示,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包括第一镜头座11、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前端的第一镜头12、以及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的第一电路板组件(Printed CircuitBoard Assembly,PCBA)13。例如,第一镜头12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前端、并辅以点胶粘接;第一电路板组件13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并且,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可以具有与第一电路板组件13的第一模组装配定位孔130定位配合的第一模组装配定位柱113。
如图15所示,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结构类似,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包括第二镜头座21、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前端的第二镜头22、以及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的第二电路板组件23。例如,第二镜头22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前端、并辅以点胶粘接;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并且,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可以具有与第二电路板组件23的第二模组装配定位孔230定位配合的第二模组装配定位柱213。
第一电路板组件13和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包括例如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光感成像元件。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镜头模组20与第一镜头模组10采用类似的结构,可以提高镜头模组的通用化,以便于不同规格的镜头更替,但第二镜头模组20并非必须与第一镜头模组10采用类似的结构。
图16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的正投影视图。图17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的剖视图。请在参见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3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图16和图17:
第一安装板31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穿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例如,第一镜头座11可以固定装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以使得第一镜头12可以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第一电路板组件13可以被遮挡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
第二安装板32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穿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例如,第二镜头座21可以固定装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以使得第二镜头22可以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被遮挡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
从而,第一镜头12和第二镜头22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可以被布置为以扩张的方式相对偏斜,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13和第二电路板32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以聚拢的方式相对偏斜。也就是,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板31的安装方式、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板32的安装方式均采用穿设式安装,以便于镜头支架30的设计简单化、以及镜头模组的通用化。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板31的安装方式、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板32的安装方式,并不排斥择一采用穿设式安装,也不排斥其他安装方式,例如第一镜头模组10也可以采用第一电路板组件13在第一安装板31的堆叠装设,和/或,第二镜头模组20也可以采用第二电路板组件23在第二安装板32的堆叠装设。
为了实现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通孔310处的安装稳定性、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通孔320处的安装稳定性: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卡接装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与第一安装通孔310之间可以点胶粘接;同理,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卡接装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模组20与第二安装通孔320之间点胶粘接。
图18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卡合装配的剖视图。请在参见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3的同时特别关注图18,第一安装通孔310具有第一孔缘311,第一孔缘(311)的外周布置有向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突起的第一卡合机构312,相应地,第一镜头座11具有第一限位台肩111、以及相对于第一限位台肩111向尾端轴向偏移的第一卡合凸翼112,其中,当第一镜头12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1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一孔缘311可以对第一限位台肩111形成第一抵接限位、第一卡合机构312可以对第一卡合凸翼112形成与第一抵接限位反向的第一卡合限位,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第一镜头座11)能够被轴向卡接在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座11与第一孔缘311之间还可以点胶粘接。类似地,第二安装通孔320具有第二孔缘321,第二孔缘321的外周布置有向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突起的第二卡合机构322,第二镜头座21具有第二限位台肩211、以及相对于第二限位台肩211向尾端轴向偏移的第二卡合凸翼212,其中,当第二镜头22穿过第二安装通孔32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二孔缘321对第二限位台肩211形成第二抵接限位、第二卡合机构322对第二卡合凸翼212形成与第二抵接限位反向的第二卡合限位,以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第二镜头座21)能够被轴向卡接在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座21与第二孔缘321之间还可以点胶粘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卡合机构312和第二卡合机构322均包括离散布置的卡扣,为了使离散布置的卡扣能够与第一卡合凸翼112和第二卡合凸翼212对位卡合,第一镜头座11可以具有第一止转卡柱114、第二镜头座21可以具有第二止转卡柱214,相应地,镜头支架30可以在第一孔缘311开设第一止转插孔314、并且在第二孔缘321开设第二止转插孔324,从而:
当第一镜头12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1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一止转卡柱114与第一止转插孔314的插接配合,能够引导第一卡合凸翼112与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对位卡合,并将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与第一卡合凸翼112之间的相对相位约束在对位卡合的状态;
当第二镜头22穿过第二安装通孔32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二止转卡柱214与第二止转插孔324的插接配合,能够引导第二卡合凸翼212与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对位卡合,并将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与第二卡合凸翼212之间的相对相位约束在对位卡合的状态。
例如,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可以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内侧卡扣312a(位于第一安装通孔310靠近第二安装通孔320的一侧)和第一外侧卡扣312b(位于第一安装通孔310远离第二安装通孔320的另一侧);并且,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可以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二内侧卡扣322a(第二安装通孔320靠近第一安装通孔310的一侧)和第二外侧卡扣322b(第二安装孔通320远离第一安装通孔310的另一侧)。
从图18中可以看出,第一内侧卡扣312a相对于第一安装板31倾斜布置、并斜探至第一安装通孔310的轴向投影范围内,第二内侧卡扣322a相对于第二安装板32倾斜布置、并斜探至第二安装通孔320的轴向投影范围内,并且,第一内侧卡扣312a和第二内侧卡扣322a沿镜头支架30的开模方向彼此平行突起,从而有利于简化镜头支架30的模具设计。在此情况下,第一外侧卡扣312b和第二外侧卡扣322b则可以不必像第一内侧卡扣312a和第二内侧卡扣322a那样沿镜头支架30的开模方向突起,即,第一外侧卡扣312b可以垂直于第一安装板31突起,第二外侧卡扣322b可以垂直于第二安装板32突起。
图19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镜头支架与机腔端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请参见图19,在该实施例中,镜头支架30可以直接装设在机腔端盖40,即:
镜头支架30可以进一步具有凸耳机构,例如,镜头支架30可以进一步具有支撑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支架侧板33,支架侧板33可以沿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邻接方向延伸,凸耳机构可以从支架侧板33外凸(外凸方向与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邻接方向相交),在该实施例中,以凸耳机构包括第一凸耳341、第二凸耳342以及第三凸耳343为例,其中,第一凸耳341可以从一侧的支架侧板33外凸,第二凸耳342和第三凸耳343可以从另一侧的支架侧板33外凸;
机腔端盖40可以进一步具有凸台机构,例如,机腔端盖40可以进一步具有支撑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端盖侧板43,端盖侧板43可以沿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邻接方向延伸,凸台机构位于端盖侧板43的内侧,优选地,凸台机构可以进一步支撑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在该实施例中,以凸台机构包括第一凸台441和第二凸台442为例,其中,第一凸台441可以靠近其中一侧的端盖侧板43,第二凸台442可以靠近另一侧的端盖侧板43、并且第二凸台442可以具有比第一凸台441更大的长度(在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邻接方向上的长度)。
其中,凸耳机构与凸台机构固定装设,例如:
第一凸耳341可以具有第一筋缘341a、被包围在第一筋缘341的内侧的第一螺钉孔341b和第一定位孔341c,第一凸台441可以具有第一螺纹孔441a和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441b,通过第一定位孔341c与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441b的插接配合,第一螺钉孔341b可以对准第一螺纹孔441a,从而,通过穿设于第一螺钉孔341b、并与第一螺纹孔441a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一凸耳341与第一凸台441的固定装设;
第二凸耳342可以具有第二筋缘342a、被包围在第二筋缘342a的内侧的第二螺钉孔342b和第二定位孔342c,第三凸耳可以具有第三筋缘343a、被包围在第三筋缘343a的内侧的第三螺钉孔343b,第二凸台442可以具有第二螺纹孔442a、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442b、以及第三螺纹孔442c,通过第二定位孔342c与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442b的插接配合,第二螺钉孔342b可以对准第二螺纹孔442a、并且第三螺钉孔343b可以对准第三螺纹孔442c,从而,通过穿设于第二螺钉孔342b、并与第二螺纹孔442a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二凸耳342与第二凸台442的固定装设,通过穿设于第三螺钉孔343b、并与第三螺纹孔442c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三凸耳343与第二凸台442的固定装设。
也就是,凸耳机构与凸台机构可以实现基于两点定位的三点固定,以通过三点固定提供稳定连接的同时,通过两点定位吸收机腔端盖40与镜头支架30之间的装配偏差。
并且,凸台机构对凸耳机构的支撑,使得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一安装板31之间形成足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缩进在第一镜头视窗410之内的间隔(即,形成用于容纳第一镜头12的间隔空间),并且还使得第二视窗面板42与第二安装板32之间形成足以使第二镜头模组20缩进在第二镜头视窗420之内的间隔(即,形成用于容纳第二镜头22的间隔空间)。
镜头端盖40可以具有整机装配安装通孔45,整机装配安装通孔45可以四角布设,即,其中两个整机安装通孔45可以位于第一视窗面板41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视窗面板42的边角处,另外两个整机安装通孔45可以位于第二视窗面板42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视窗面板41的边角处,通过贯穿整机安装通孔45、并与机壳70的端面螺接的螺钉,可以使镜头端盖40固定装设在机壳70的端面开口。而且,镜头端盖40还可以具有与整机装配安装通孔45相邻布设的整机装配定位柱46,用于提高镜头端盖40在机壳70的端面开口的装配定位精度。
图20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视窗封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优选实例结构中的饰盖组件的装配方式示意图。如图20和图21所示,为了保护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该摄像机可以进一步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可以选用例如玻璃等头光材质,其中,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可以通过第一窗盖压框510装设于第一视窗面板41(第一窗盖压框510可以利用螺钉固定装设于第一视窗面板41背向镜头支架30的一侧表面),以封盖第一镜头视窗410;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可以通过第二窗盖压框520装设于第二视窗面板42(第二窗盖压框520可以利用螺钉固定装设于第二视窗面板42背向镜头支架30的一侧表面),以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
另外,请回看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3,摄像机可以进一步包括铺设在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背向镜头支架30的一侧表面(外观面)的饰盖组件60,以覆盖遮挡第一窗盖压框510和第二窗盖压框520以及整机安装通孔45、并且暴露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镜头视窗410)和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镜头视窗420),从而能够确保摄像机的美观。
即,饰盖组件60具有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其中,第二装饰面板62相对于第一面板61以预设倾角α向机腔端盖40和镜头支架30倾斜,以使得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一视窗面板41平行、并且第二装饰面板62与第二视窗面板42平行。即,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相对倾斜,使饰盖组件60在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前凸。
而且,第一装饰面板61具有暴露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镜头视窗410)的第一避让窗610,第二装饰面板62具有暴露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镜头视窗420)的第二避让窗620。
饰盖组件60还可以具有第一盖板卡扣63和第二盖板卡扣64,其中,第一盖板卡扣63位于第一装饰面板61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装饰面板62的边缘处、第二盖板卡扣64位于第二装饰面板62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装饰面板61的边缘处。相应地,机腔端盖40具有第一盖板卡座48和第二盖板卡座49,其中,第一盖板卡座48位于第一视窗面板41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视窗面板42的边缘处、第二盖板卡座49位于第二视窗面板42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视窗面板41的边缘处。从而,通过第一盖板卡扣63与第一盖板卡座48的卡接配合、以及第二盖板卡扣64与第二盖板卡座49的卡接配合,可以使饰盖组件60固定在装设于机腔端盖40。
另外,布置在室外环境的摄像机会面临不同的天气条件。在雨天时,雨水会淋落在镜头视窗所在的端面,若雨水不能从端面及时排流,则容易在镜头视窗形成积水,由此影响摄像机的成像质量。为了在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的同时,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下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放置积水的疏水机构。
图2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机构的装配剖视图。图23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22的同时结合图23,在该实施例中:
为了在第一装饰面板61的表面疏导流经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雨水,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一镜头视窗410疏水的下疏水平坦表面。例如,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压力,可以被调节为使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下疏水平坦表面。
同理,为了在第二装饰面板62的表面疏导流经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雨水,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二镜头视窗420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例如,第二窗盖压框520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可以被调节为使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上疏水平坦表面。
即,通过控制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压力,可以将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调节为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一镜头视窗410疏水的下疏水平坦表面;同理,通过控制第二窗盖压框520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可以将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调节为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二镜头视窗420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
具体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可以包括第一玻璃盖板511、以及环绕包裹第一玻璃盖板511的第一缓冲垫圈512,其中,第一窗盖压框510通过将第一缓冲垫圈512挤压在第一视窗面板41(将第一缓冲垫圈512挤压变形),使第一玻璃盖板51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例如,第一玻璃盖板511可以具有第一主板体511a、以及环绕在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周的第一外凸缘511b(周向干涉配合、且双层堆叠),其中,第一缓冲垫圈512包裹第一外凸缘511b,并且,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第一缓冲垫圈512被第一窗盖压框510挤压的表面外凸至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即,第一外凸缘511b的厚度为t11,第一主板体511a相比于第一外凸缘511b的突起高度差为t10,第一缓冲垫圈512在第一外凸缘511b的单侧堆叠壁厚为t12,在此情况下,图22中示出的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一装饰面板61之间的间隙L1可以配置为L1=t10+t11+t12×(1-k1),其中,k1为第一缓冲垫圈512的压缩率(例如30%)。
类似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可以包括第二玻璃盖板521、以及环绕包裹第二玻璃盖板521的第二缓冲垫圈522,其中,第二窗盖压框520通过将第二缓冲垫圈522挤压在第二视窗面板42(将第二缓冲垫圈522挤压变形),以使第二玻璃盖板52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
例如,第二玻璃盖板521可以具有第二主板体521a、以及环绕在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周的第二外凸缘521b(周向干涉配合、且双层堆叠),其中,第二缓冲垫圈522包裹第二外凸缘521b,并且,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第二缓冲垫圈522被第二窗盖压框520挤压的表面外凸至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即,第二外凸缘521b的厚度为t21,第二主板体521a相比于第二外凸缘521b的突起高度差为t20,第二缓冲垫圈522在第二外凸缘521b的单侧堆叠壁厚为t22,在此情况下,图22中示出的第二视窗面板42与第二装饰面板62之间的间隙L2可以配置为L2=t20+t21+t22×(1-k2),其中,k2为第二缓冲垫圈522的压缩率(例如30%)。
假设t10或t20为3.5mm、t11或t21为取1.5mm、t12或t22取1mm、k1或k2取30%,则,L1或L2可以大约设定为5.7mm。
为了避免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由于受到第一窗盖压框510的挤压而发生位置偏移,第一视窗面板41可以具有环绕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边缘之外的第一限位凸框411,在此情况下,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可以被限位在第一限位凸框411中。并且,第一视窗面板41还可以具有部署在第一限位凸框411之外的第一压框安装孔412,相应地,第一窗盖压框510可以通过固定在第一压框安装孔412的第一压框安装螺钉413而形成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的挤压(可调节挤压),并且,通过调节第一压框安装螺钉413的锁紧程度,可以调节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产生的压力。
与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同理,第二视窗面板42可以具有环绕第二镜头视窗420的边缘之外的第二限位凸框421,在此情况下,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缓冲垫圈522)可以被限位在第二限位凸框421中。并且,第二视窗面板42还可以具有部署在第二限位凸框421之外的第二压框安装孔422,相应地,第二窗盖压框520可以通过固定在第二压框安装孔422的第二压框安装螺钉423而形成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缓冲垫圈522)的挤压(可调节挤压),并且该挤压产生的压力同样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压框安装螺钉423的锁紧程度而被调节。
图24a和图24b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饰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22的同时特别关注图24a和图24b,在该实施例中,饰盖组件60在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还可以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65,例如,从图24a中可以看出,疏水凸檐65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的前突尺寸C1可以在5mm-8mm的范围内。如图24b所示,该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延展至第一镜头视窗410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之外,以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上方形成疏水遮挡。例如,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上可以横贯饰盖组件60。
第二装饰面板6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装饰面板61的上方,如前文所述的方式,第二装饰面板62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上疏水平坦表面,该上疏水平坦表面使在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内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向疏水凸檐65倾斜滑落。而且,疏水凸檐65可以被配置为使滑落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以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侧向疏趋势导滑落。
可见,由于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上疏水平坦表面,并且,在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的疏水凸檐65可以将从上平坦疏水表面导流的雨水以避让第一镜头视窗的趋势疏导,因而可以避免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视野所在的区域积水,以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
进一步地,封盖第一镜头视窗410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通过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了下疏水平坦表面,因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在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所在的区域积水。具体地,疏水凸檐65可以呈中间高于两端的拱形。例如,疏水凸檐65的两端相比于中间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落差C2可以在1mm-3mm的范围内。从而,当有雨水从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上疏水平坦表面疏导至疏水凸檐65时,雨水可以优先向疏水凸檐65的两端继续疏导,从而可以降低雨水从疏水凸檐65的前缘滴落的概率,以避免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正前方形成类似于“水帘”的成像干扰。
请再次关注图24a,疏水凸檐65相对于摄像机的安装基面(安装基座700)仰倾上翘,例如以8°至12°的仰角ε上翘。
图25为如图22所示疏水机构的疏水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25,当有雨水滴落在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上疏水平坦表面时,这些雨水可以被疏导至疏水凸檐65、并从疏水凸檐65向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排流,而不会积存在覆盖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所在区域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处;并且,当有雨水滴落(直接滴落、而不是来自于上疏水平坦表面)在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通过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下疏水平坦表面时,这些雨水可以从饰盖组件60的下方排流,而不会积存在覆盖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所在区域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腔主壳(70);
机腔端盖(40),所述机腔端盖(40)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70)的前端开口,以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机腔,所述机腔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
其中,所述机腔端盖(4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
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相对倾斜,使所述机腔端盖(40)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前凸且水平延伸的疏水凸檐(65),所述疏水凸檐(65)位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和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的对应位置处;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遮光片组件(71),所述遮光片组件(71)设置在所述机腔主壳(70)的下方,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所述遮光片组件(71)包括拱形遮光板材(711)以及用于与所述机腔主壳(70)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遮阳罩组件(72),所述遮阳罩组件(72)包覆所述机腔主壳(70)的顶部和侧部,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所述遮阳罩组件(72)从高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的上侧包覆所述机腔主壳(70)的顶部和侧部,其中: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之间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二间距被限定为以使所述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避让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以及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水平视场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中,所述折弯角度由如下参数的组合确定:所述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距离、所述重叠区域的预设高度、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
4.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腔主壳(70);
机腔端盖(40),所述机腔端盖(40)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70)的前端开口,以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机腔,所述机腔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
其中,所述机腔端盖(4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
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相对倾斜,使所述机腔端盖(40)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前凸且水平延伸的疏水凸檐(65),所述疏水凸檐(65)位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和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的对应位置处;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遮光片组件(71),所述遮光片组件(71)设置在所述机腔主壳(70)的下方,所述遮光片组件(71)包括拱形遮光板材(711)以及用于与所述机腔主壳(70)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遮阳罩组件(72),所述遮阳罩组件(72)包覆所述机腔主壳(70)的顶部和侧部;
其中,所述遮光片组件(71)和所述遮阳罩组件(72)用于遮挡光线进而对所述摄像机的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以小于90度的预设夹角倾斜相交,所述折弯角度和所述预设夹角互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中,所述预设夹角是由所述摄像机的安装高度、监控目标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摄像机的目标距离、所述摄像机的安装仰角、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和所述重叠区域的预设高度而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其中,所述预设夹角是按照如下的方式确定的:
Figure FDA0004040491310000021
其中,α为所述预设夹角,β为所述摄像机的安装仰角,γ1为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γ2为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ΔH为所述重叠区域的预设高度,D0为所述目标距离,θ为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之间的偏斜角。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组件(71)避让在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的下侧边界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包括连接所述拱形遮光板材(711)的吊装支腿(712),其中,所述吊装支腿(712)通过吊装螺钉(713)固定在所述机腔端盖(40)的底部,使所述拱形遮光板材(711)与所述机腔端盖(40)的底部之间具有供飘落物通过的预设间隙,并且,所述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下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遮光板材(711)具有弧形前缘(710),其中,所述弧形前缘(710)与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空间边界之间,具有尺寸恒定的避让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罩组件(72)至少避让在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的上侧边界之外。
CN202310036232.1A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Pending CN1160558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6232.1A CN116055849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2332.XA CN11319423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CN202310036232.1A CN116055849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2332.XA Division CN11319423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5849A true CN116055849A (zh) 2023-05-02

Family

ID=769806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2332.XA Pending CN11319423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CN202310036232.1A Pending CN116055849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2332.XA Pending CN113194234A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1942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6299A (zh) * 2023-07-04 2023-08-0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5219A1 (en) * 2021-09-03 2023-03-08 Robert Bosch GmbH Shielding structure for a cam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1636A (ja) * 2010-01-22 2011-08-04 Mathematec Corp 複眼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応用機器
CN203722712U (zh) * 2014-03-18 2014-07-16 广东米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防护罩的红外监控摄像机
CN204350121U (zh) * 2014-10-29 2015-05-20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目全景摄像机
CN206178338U (zh) * 2016-09-08 2017-05-17 广州科易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船监控视场仪
CN108471492A (zh) * 2018-05-31 2018-08-31 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一种三摄像头夜视仪
CN111447342B (zh) * 2019-01-17 2021-07-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CN111491076B (zh) * 2019-01-25 2021-11-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终端
CN210807458U (zh) * 2020-01-15 2020-06-19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抓拍机
CN212064118U (zh) * 2020-02-19 2020-12-0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双目摄像机支架及具有其的双目摄像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6299A (zh) * 2023-07-04 2023-08-0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CN116546299B (zh) * 2023-07-04 2024-04-12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4234A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55849A (zh)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CN113206940B (zh) 一种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US6239910B1 (en) Mini-optical light shelf daylighting system
US20120011782A1 (en) Fenestration system with solar cells
JPH09509705A (ja) 調節可能な天窓
CN111327793B (zh) 摄像机
WO2022142356A1 (zh) 用于半球摄像机的补光灯及半球摄像机
CN206725897U (zh) 显示装置
JP4438398B2 (ja) 監視カメラ装置の光軸回転構造
KR200342138Y1 (ko) 난반사로 인한 허상촬영을 없앤 돔형 적외선 감시 카메라
CN214544505U (zh) 摄像组件和摄像机
US5442415A (en) Armless transparency projector
JP2001060407A (ja) 昼光利用システム
CN111327837B (zh) 摄像机
CN112188071A (zh) 摄像机
WO2022068861A1 (zh) 一种用于半球形摄像机的支架及监控系统
CN217689615U (zh) 一种远像光学组件
JP3465023B2 (ja) パネル取付構造
CN218819518U (zh) 安防摄像头及连接座
CN216718873U (zh) 一种遮光机构和线阵相机
CN215264080U (zh) 一种红外线感应器
CN217687585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遮光功能的测温一体机
JP3598435B2 (ja) 二重庇システム
JPH0431932Y2 (zh)
JP2022133518A (ja) 建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