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4110A -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4110A
CN116054110A CN202211667949.8A CN202211667949A CN116054110A CN 116054110 A CN116054110 A CN 116054110A CN 202211667949 A CN202211667949 A CN 202211667949A CN 116054110 A CN116054110 A CN 116054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electrode
lightning
discharge voltage
dispersi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679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博闻
蒋正龙
李波
胡建平
谢鹏康
付志瑶
石鑫
龙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6794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41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4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4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12Testing dielectric strength or breakdown voltage ; Testing or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r level of insulation, e.g. of a cable or of an apparatus, for example using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s; Electrostatic testing
    • G01R31/1227Testing dielectric strength or breakdown voltage ; Testing or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r level of insulation, e.g. of a cable or of an apparatus, for example using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s; Electrostatic testing of components, parts or materials
    • G01R31/1236Testing dielectric strength or breakdown voltage ; Testing or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r level of insulation, e.g. of a cable or of an apparatus, for example using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s; Electrostatic testing of components, parts or materials of surge arres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using spark-gap arres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控制方法包括: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这样,获得了放电稳定性较强的电极结构形式;通过调节电极夹角提升了覆冰、淋雨等气候条件下并联间隙放电的稳定性;减小了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提升了线路的防雷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背景技术
防雷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氧化锌电阻片是防雷装置的核心部件,氧化锌电阻片由于优异的非线性特性和耐受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防雷。正常电压下,电阻片为高阻值电阻,起到绝缘作用;雷电过电压下,电阻片转换为低阻值,大电流流过电阻片向大地释放;雷电过电压后,阻值迅速恢复,线路恢复绝缘。防雷装置一般与被保护设备并联,且位于电源侧,其放电电压低于被保护设备的绝缘耐压值,当过电压沿线路侵入时,将首先使防雷装置击穿并对地放电,从而保护了被保护设备。
目前,由于并联保护间隙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带并联保护间隙的防雷装置的冲击放电存在较大的分散性,而不同雷电流的幅值下电阻片的残压值变化较小,如果放电分散性较大,极易导致防雷装置中防雷段中并联保护间隙误动作或者不动作,线路的防雷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
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基于雷电流临界值进行临界电流测试,获得电极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充放电击穿结果;
在充放电击穿结果中,将第一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击穿,且第二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不击穿对应的间隙距离确定为电极的目标间隙距离,其中,第一预设比例大于第二预设比例且大于7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包括:
在冲击放电试验中试验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对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均进行等比例缩小;
基于缩小后的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极性雷电冲击包括正极性雷电冲击和负极性雷电冲击,各种结构形式电极包括棒-棒结构形式电极、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和尖-尖结构形式电极;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包括:
获取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放电电压分散性,作为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包括:
将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电极的结构形式确定为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映射关系,确定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的目标夹角;
将电极的夹角调整至目标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候条件包括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和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子映射关系和第二子映射关系;
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一子映射关系;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二子映射关系;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包括: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覆冰厚度和当前淋雨量;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当前覆冰厚度和第一子映射关系,和/或当前淋雨量和第二子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器,被配置成执行上述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
气候监测装置,用于检测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以及
上述的处理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防雷设备,包括上述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不同极性(例如正、负极性)雷电冲击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电极都会对防雷设备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提前对不同结构形式电极开展不同极性雷电冲击的试验,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这样,获得放电稳定性较强的电极结构形式,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另外,不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电极夹角也会对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这样,通过调节电极夹角提升覆冰、淋雨等气候条件下并联保护间隙放电的稳定性,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当雷电流超过了防雷设备的耐雷性能,并联保护间隙可靠动作,避免防雷设备出现炸裂,提升线路的防雷效果,还可以减少运维检修的成本和工作量。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雷设备的主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雷设备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尖”型电极;11-“棒”型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实施例。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步骤102,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
步骤103,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
步骤104,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
步骤105,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不同极性(例如正、负极性)雷电冲击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电极都会对防雷设备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提前对不同结构形式电极开展不同极性雷电冲击的试验,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放电稳定性较强的电极结构形式,减小了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另外,不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电极夹角也会对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这样,通过调节电极夹角提升覆冰、淋雨等气候条件下并联间隙放电的稳定性,减小了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当雷电流超过了防雷设备的耐雷性能,并联保护间隙可靠动作,避免防雷设备出现炸裂,提升线路的防雷效果,还可以减少运维检修的成本和工作量。
在一实施例中,不同极性雷电冲击包括正极性雷电冲击和负极性雷电冲击,也就是说,雷电存在正、负极性两种型式,而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即使是相同间隙电极的放电电压也可能会不同。负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通常高于正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如果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电极间隙的放电电压差别过大,则放电电压分散性较大,这样会导致临界电流无法保护或者预留的裕度过大,例如,可能会导致防雷设备在较高的雷击电流下不放电,无法有效保护临界电流;或者可能会导致防雷设备在较低的雷击电流下误放电,导致线路不必要的跳闸,影响被保护设备的使用。因此,如果不考虑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就会影响电极保护间隙的保护效果或整体的防雷保护电流。
在一实施例中,各种结构形式电极包括棒-棒结构形式电极、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和尖-尖结构形式电极。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包括:获取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作为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雷设备的主视图,可参见图2,在图2中,标记10以及标记11即为防雷设备的放电电极,或者简称为电极。具体地,标记10示意为“尖”型电极,标记11示意为“棒”型电极,图2示意图中电极的结构形式即为棒-尖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图2中电极为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当电极的结构形式不同,放电间隙(即图2中的并联保护间隙)的结构也不同,不同结构形式电极即对应不同结构的放电间隙。对不同结构的放电间隙开展正、负极性雷电冲击的试验,分析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不同结构形式电极的放电电压分散性,以选取分散性最小的电极的结构形式。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的测试方法可以选用升降法。可以理解的是,分散性越小,防雷设备的放电稳定性越强,防雷效果越好。
具体地,关于分散性的计算如下:
Figure BDA0004015169350000081
Figure BDA0004015169350000082
其中,σ1表示同一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分散性,σ2表示正、负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分散性。分散性可以用分散系数来表示,σ1和σ2可以理解为分散系数。Umax表示同一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最大值,Umin表示同一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最小值。U负50%为负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平均值,U正50%为正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击穿电压平均值。
在一实施例中,要求最终选择的目标结构形式电极在上述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的测试中,σ1<12%、σ2<15%。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包括:将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电极的结构形式确定为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例如,在某一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的测试中,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对应的分散性均最小,于是可以将棒-尖结构形式(可参见图2)作为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这样,分散性较小,获得放电稳定性较强的电极结构形式,防雷效果较好。
气候条件包括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和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在覆冰或淋雨条件下,冰凌和水柱都会缩小放电间隙的有效距离。一方面会导致放电间隙之间出现局部放电;另一方面放电电压下降,在相对较小的雷击电流下放电间隙就会出现放电,导致线路不必要的跳闸。因此,如果不考虑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就会影响防雷设备的防雷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子映射关系和第二子映射关系。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包括: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一子映射关系;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二子映射关系。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包括: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覆冰厚度和当前淋雨量。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根据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当前覆冰厚度和第一子映射关系,和/或当前淋雨量和第二子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以覆冰条件来作为示例说明,淋雨条件下的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试验与覆冰条件下是类似的。首先将放电电极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θ,避免冰凌条件下出现桥接。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雷设备的俯视图,放电电极的夹角θ可参见图3中示意。在放电间隙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电极夹角θ下开展覆冰试验,覆冰厚度可依据实际安装位置的覆冰情况来确定。在人工气候室开展覆冰试验,覆冰达到设定厚度进行雷电冲击放电试验,将覆冰条件下的雷击放电电压与不覆冰条件下的雷击放电电压进行对比分析,获得分散系数σ3
Figure BDA0004015169350000101
其中,U50%为正常情况下(即不覆冰条件下)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U覆冰50%为覆冰条件下的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调整电压至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这个电压值就可作为50%击穿电压。上述击穿电压可以通过升降法来获得。在覆冰条件下调整电极的夹角θ时要求σ3<10%。上述是以覆冰条件来作为示例说明,淋雨条件下的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试验与覆冰条件下是类似的。
开展上述覆冰和淋雨条件下的整体试验,可以事先获得电极夹角θ与覆冰冰凌长度、淋雨雨淋大小的关系。
θ=al+b
θ=cs+d
其中,a、b、c、d为参数,a和c均大于0,l为覆冰厚度,s为每分钟的降雨量(即可理解为淋雨量)。
防雷设备在初始条件下,并联保护间隙的放电间隙距离为d,电极夹角为θ。调节规律如下:(1)正常情况下(即不覆冰也不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θ不调整;(2)覆冰条件下电极夹角θ依据气候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进行调整,例如,当覆冰厚度分别达到5mm、10mm、15mm、20mm时,电极夹角θ可以依据上述公式进行调整。(3)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θ依据气候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进行调整,例如,当淋雨量分别达到2mm/min、5mm/min、8mm/min时,电极夹角θ可以依据上述公式进行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映射关系,确定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的目标夹角;将电极的夹角调整至目标夹角。这样,可以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通过调节电极夹角提升覆冰、淋雨等气候条件下并联间隙放电的稳定性,提升线路的防雷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在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基于雷电流临界值进行临界电流测试,获得电极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充放电击穿结果;
在充放电击穿结果中,将第一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击穿,且第二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不击穿对应的间隙距离确定为电极的目标间隙距离,其中,第一预设比例大于第二预设比例且大于70%。
在一实施例中,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包括:
在冲击放电试验中试验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对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均进行等比例缩小;
基于缩小后的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在调整电极的夹角之前,需要事先确定电极的间隙距离(即图3中并联保护间隙的距离)。后续在调整电极的夹角的过程中,间隙距离也会随之改变。在一实施例中,对防雷设备整体开展试验,试验平台为整只大电流试验平台。在冲击放电试验中试验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对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均进行等比例缩小,示例性地,如果为35kV以上电压等级,则采用等比例单元,基于缩小后的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首先获得整只大电流下防雷设备的临界电流。例如,进行两次冲击放电试验,获得2.6/50us波形下的雷电流临界值Io。然后开展临界电流测试,设定雷电流临界值Io,调节放电间隙距离,使得在I0大电流下开展整只的测试。示例性地,第一预设比例可以为90%,第二预设比例可以为80%,当90% I0下5次充放电全部击穿,80% I0下5次充放电全部不击穿,则选择此时的放电间隙距离为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间隙距离d。在目标间隙距离d以及目标结构形式电极的情况下,再去根据当前气候条件调整电极的夹角,以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增强放电稳定性,提升防雷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防雷设备是一种防雷段带放电稳定且间隙可调的并联保护间隙性的设备。防雷设备中包括绝缘段、防雷段和并联保护间隙距离控制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段为环氧树脂芯棒外包裹硅橡胶材料。防雷段为内部嵌入氧化锌电阻片,外部包裹硅橡胶材料。并联保护间隙采用尖球结构,即电极的结构形式为棒-尖结构形式。并联保护间隙即等同理解为放电间隙,并联保护间隙放电稳定。并联保护间隙距离控制装置中带有覆冰厚度监测器件和淋雨雨量监测器件,并联保护间隙距离控制装置可以依据气候变化自动调节间隙距离(即调节电极夹角,而在调整电极夹角的过程中,间隙距离也会随之改变,间隙距离即理解为放电间隙的距离)。并联保护间隙控制装置可以驱动并联保护间隙上电极转动,改变电极夹角。并联保护间隙距离控制装置集成到计数器中,通过高压感应取电方式获得电源,驱动放电间隙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一种防雷段带放电稳定并联保护间隙性的防雷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正常雷电流下,内部氧化锌电阻片泄放雷电流,有效熄灭工频续流,线路不跳闸。(2)雷电流超过了内部氧化锌承受的极限值,则并联保护间隙击穿,有效泄放雷电流,避免防雷设备损坏。(3)通过获得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的分散系数,以获得放电稳定性强的电极结构形式,即提供了电极结构形式的选取方法。(4)通过调节放电间隙的空间夹角(即调节电极夹角),提升覆冰、淋雨条件下并联间隙放电的稳定性。(5)进行整只试验,事先校正参数(即事先确定一个目标间隙距离),提升整体运行条件的稳定性。(6)通过监测环境的淋雨量、覆冰厚度,自动调节电极夹角,进一步确保运行稳定性,并联保护间隙的防冰、防雨性能显著提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不同极性(例如正、负极性)雷电冲击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电极都会对防雷设备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提前对不同结构形式电极开展不同极性雷电冲击的试验,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这样,获得放电稳定性较强的电极结构形式,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另外,不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电极夹角也会对放电电压分散性造成影响,于是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这样,通过调节电极夹角提升覆冰、淋雨等气候条件下并联间隙放电的稳定性,减小防雷设备实际应用中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当雷电流超过了防雷设备的耐雷性能,并联保护间隙可靠动作,避免防雷设备出现炸裂,提升线路的防雷效果,还可以减少运维检修的成本和工作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器,被配置成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项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
具体地,处理器可以被配置成: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
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之前,处理器还被配置成:
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基于雷电流临界值进行临界电流测试,获得电极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充放电击穿结果;
在充放电击穿结果中,将第一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击穿,且第二预设比例的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不击穿对应的间隙距离确定为电极的目标间隙距离,其中,第一预设比例大于第二预设比例且大于7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被配置成:
对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包括:
在冲击放电试验中试验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对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均进行等比例缩小;
基于缩小后的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极性雷电冲击包括正极性雷电冲击和负极性雷电冲击,各种结构形式电极包括棒-棒结构形式电极、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和尖-尖结构形式电极;处理器被配置成: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包括:
获取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防雷设备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放电电压分散性,作为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被配置成:
根据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包括:
将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电极的结构形式确定为目标结构形式,并将电极调整为目标结构形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被配置成:
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映射关系,确定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的目标夹角;
将电极的夹角调整至目标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候条件包括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和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子映射关系和第二子映射关系;处理器被配置成:
获取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一子映射关系;
获取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第二子映射关系;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包括:
确定防雷设备的当前覆冰厚度和当前淋雨量;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当前覆冰厚度和第一子映射关系,和/或当前淋雨量和第二子映射关系,调整电极的夹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
气候监测装置,用于检测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以及
上述的处理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雷设备,包括上述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根据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所述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所述电极调整为所述目标结构形式;
获取所述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
确定所述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
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所述映射关系调整所述电极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所述映射关系调整所述电极的夹角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基于所述雷电流临界值进行临界电流测试,获得所述电极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充放电击穿结果;
在所述充放电击穿结果中,将第一预设比例的所述雷电流临界值在预设次数均全部击穿,且第二预设比例的所述雷电流临界值在所述预设次数均全部不击穿对应的间隙距离确定为所述电极的目标间隙距离,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例且大于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包括:
在冲击放电试验中试验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对所述试验电压和所述防雷设备均进行等比例缩小;
基于缩小后的试验电压和防雷设备进行冲击放电试验,获得雷电流临界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极性雷电冲击包括正极性雷电冲击和负极性雷电冲击,所述各种结构形式电极包括棒-棒结构形式电极、棒-尖结构形式电极和尖-尖结构形式电极;
所述获取所述防雷设备在不同极性雷电冲击下各种结构形式电极的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包括:
获取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正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棒-棒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棒-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防雷设备在所述负极性雷电冲击下所述尖-尖结构形式电极的的放电电压分散性,作为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确定所述防雷设备电极的目标结构形式,并将所述电极调整为所述目标结构形式包括:
将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的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电极的结构形式确定为目标结构形式,并将所述电极调整为所述目标结构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所述映射关系调整所述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中最小放电电压分散性对应的目标夹角;
将所述电极的夹角调整至所述目标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候条件包括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和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所述映射关系包括第一子映射关系和第二子映射关系;
所述获取所述防雷设备的气候条件、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覆冰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所述第一子映射关系;
获取所述防雷设备在不同程度的淋雨条件下,电极夹角与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的所述第二子映射关系;
所述确定所述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包括:
确定所述防雷设备的当前覆冰厚度和当前淋雨量;
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气候条件、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以及所述映射关系调整所述电极的夹角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分散性、所述当前覆冰厚度和所述第一子映射关系,和/或所述当前淋雨量和所述第二子映射关系,调整所述电极的夹角。
8.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被配置成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
9.一种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候监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防雷设备的当前气候条件;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器。
10.一种防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装置。
CN202211667949.8A 2022-12-23 2022-12-23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Pending CN1160541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7949.8A CN116054110A (zh) 2022-12-23 2022-12-23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7949.8A CN116054110A (zh) 2022-12-23 2022-12-23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4110A true CN116054110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21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67949.8A Pending CN116054110A (zh) 2022-12-23 2022-12-23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41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0050B1 (en) * 2023-02-15 2024-04-16 Nanjing Joint Institute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Fusion method of satellite-based and ground-based lightning data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0050B1 (en) * 2023-02-15 2024-04-16 Nanjing Joint Institute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Fusion method of satellite-based and ground-based lightning data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1304B (zh) 一种多重雷作用下线路避雷器吸收能量和残压的计算方法
CN116054110A (zh) 用于防雷设备的控制方法、处理器、控制装置及防雷设备
Vita et al. Comparison of metal-oxide surge arresters circuit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 on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Hellenic network
US10457413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ircraft lightning strike protection
Ahmadi et al. Enhanc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optimal EGLA and downstream shield wire plac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A complete study
Chowdhuri Parameters of lightning strok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ower systems
Taniguchi et 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5 m long air gap under foggy conditions with lightning shielding of transmission line
CN105445583A (zh) 一种变电站避雷器试验方法
Khodsuz Externally gapped line arrester performance in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using frequency grounding system: Absorbed energy and expected life assessment
CN111077424A (zh) 高压发生器打火位置检测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814355B (zh) 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的防护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2321765U (zh) 配电线路绝缘导线雨水对放电影响试验测试装置
Mobarakei et al. Back Flashover phenomenon analysis in power transmission substation for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CN110687371B (zh) 一种用于确定同塔多回线路的雷电绕击性能的方法及系统
CN111293662B (zh) 一种绝缘子的放电路径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178852B (zh) 变电站雷电侵入波的绝缘配合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0444356B (zh) 一种防雷防冰闪合成绝缘子防雷段保护间隙设计方法
CN208571600U (zh) 一种高压测试仪电流取样保护电路
Abdul Latiff et al. Analysis of leakage current on 11kV zinc oxide surge arrester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CN117559375B (zh) 一种避雷器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避雷器系统
JP4085004B2 (ja) アレスタの動作特性計算方法
CN113326613B (zh) 基于实测数据的变电站雷电过电压仿真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4646285B (zh) 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抑制系统球隙火花开关直径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91288A (zh) 用于取消地线输电线路的防雷绝缘子运行寿命评估方法
CN116167205A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隐性缺陷检测方法及预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