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008A -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008A
CN116018008A CN202211652266.5A CN202211652266A CN116018008A CN 116018008 A CN116018008 A CN 116018008A CN 202211652266 A CN202211652266 A CN 202211652266A CN 116018008 A CN116018008 A CN 116018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ght
light emitting
dye particles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22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立雪
朱映光
李栋栋
张国辉
胡永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Huaibei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Huaibei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Huaibei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 Yeoligh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22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80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8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0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该发光器件包括:基板,基板包括发光区和位于发光区一侧的非发光区;发光单元位于发光区,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器件层和第二电极的叠层,第一电极位于基板的表面;第一电极引线位于非发光区,且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非发光区,电子纸微囊结构包括透明囊体、第三电极、至少一个电子纸微囊和第四电极,电子纸微囊包括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透明囊体用于放置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不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和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升了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有机发光(OLED)器件包括多个发光区时,如果想要分别单独控制,每个发光区都有一个独立设置的第一电极。
现有的发光器件存在如下缺陷:第一电极引线会侵占发光区的面积,进而使得发光器件的开口率变小,且两个发光区之间的间隙也会变大;发光器件发光时,发光器件的对比度不高。上述缺陷均会影响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以提升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一侧的非发光区;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器件层和第二电极的叠层,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第一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且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电子纸微囊结构,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包括透明囊体、第三电极、至少一个电子纸微囊和第四电极,所述电子纸微囊包括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述透明囊体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不同,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和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复用为所述第三电极导电染料粒子导电染料粒子导电染料粒子。
可选地,所述发光器件层覆盖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非发光区;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
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非发光区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
所述第二电极复用为所述第四电极。
可选地,所述发光器件为顶发光,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电压、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发光器件层覆盖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非发光区;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还包括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
所述第四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非发光区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
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的表面;
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表面,且所述第三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三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电压相同。
可选地,所述发光器件为底发光,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电压差、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屏体,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任意所述的发光器件;
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所述发光器件的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非发光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位于非发光区的电子纸微囊结构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的电场方向和发光单元的发光方向的配合关系,可以提升发光单元发光时的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之间的间隙,或者提升了两个发光区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其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在透明囊体内运动,保证了电子纸微囊提升照明和显示效果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屏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提升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参见图1-图4,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该发光器件包括:基板1,基板1包括发光区2A和位于发光区2A一侧的非发光区2B;发光单元2,发光单元2位于发光区2A,发光单元2包括第一电极20、发光器件层21和第二电极22的叠层,第一电极20位于基板1的表面;第一电极引线3,第一电极引线3位于非发光区2B,且与第一电极20电连接;电子纸微囊结构4,电子纸微囊结构4位于非发光区2B,电子纸微囊结构4包括透明囊体T0、第三电极40、至少一个电子纸微囊41和第四电极42,电子纸微囊41包括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透明囊体T0用于放置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带电类型可以是相反的,也可以是相同的;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颜色不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颜色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颜色相同。
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带电类型相反时,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形成的电场为第一电场,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形成的电场为第二电场,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的电场方向相反。
发光单元2的发光颜色包括红、绿以及蓝中的任意一种。
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带电类型相同时,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的方向相同,但是数值不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可以在不同的电场下,一个移动,另一个保持不动。示例性的,发光单元2发光时,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在第一电场的作用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不移动,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发光单元2发光时,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在第二电场的作用下,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不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从而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正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负电,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如下:
第一种情况:参见图1和图2,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在第一电场(第一电场方向从第三电极40指向第四电极42)的作用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在第二电场(第二电场方向从第四电极42指向第三电极40)的作用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
即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
当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负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正电,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如下:
第二种情况:参见图3和图4,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在第一电场(第一电场方向从第三电极40指向第四电极42)的作用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在第二电场(第二电场方向从第四电极42指向第三电极40)的作用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
即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从而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
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由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施加的电压决定。
示例性的,图1-图4中,第三电极40、第一电极引线3和第一电极20的电压相同,第四电极42和第二电极22的电压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位于非发光区2B的电子纸微囊结构4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电场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的配合关系,可以提升发光单元2发光时的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或者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其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在透明囊体T0内运动,保证了电子纸微囊41提升照明和显示效果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简化了发光器件的结构,降低了制备成本。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颜色为黑色。
具体的,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颜色为黑色,当发光单元2发光时,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反,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移动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相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下面介绍第一种发光器件的结构,如图1-图4所示,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发光器件层21覆盖发光区2A和非发光区2B;电子纸微囊结构4还包括第一绝缘层43;第三电极40位于基板1的表面;电子纸微囊结构4位于第三电极40远离基板1的表面;第一绝缘层43在基板1的正投影和非发光区2B在基板1的正投影重叠,且第一绝缘层43覆盖电子纸微囊结构4;第二电极22复用为第四电极4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单元2是电流驱动发光,第一绝缘层43的设置,使得非发光区2B的发光器件层21没有和第三电极40直接接触,位于非发光区2B的发光器件层21并不能发光。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是带电粒子,在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场作用下便可以移动。
第二电极22复用为第四电极42,可以进一步简化发光器件的结构,降低制备成本。其中,第三电极40、第一电极引线3和第一电极20的电压相同,第四电极42和第二电极22的电压相同。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如图1-图4所示,发光器件为顶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
参见图1和图2,发光器件为顶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正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负电。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第二电极22复用为第四电极42。
发光单元2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正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基板1指向第二电极22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基板1移动。由于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颜色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颜色相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可以使得非发光区2B呈现和发光单元2相同的发光颜色,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反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第二电极22指向基板1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基板1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
参见图3和图4,发光器件为顶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负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正电。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第二电极22复用为第四电极42。
发光单元2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正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基板1指向第二电极22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基板1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从而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反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第二电极22指向基板1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基板1移动。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绝缘层43的厚度与发光器件的发光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电场强度、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移动距离、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发光器件的发光电压为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的电压差。可以根据发光器件的发光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电场强度、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移动距离、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移动距离来合理设置第一绝缘层43的厚度。
下面介绍第二种发光器件的结构,参见图5-图8,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发光器件层21覆盖发光区2A和非发光区2B;电子纸微囊结构4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4和第三绝缘层45;第四电极42位于基板1的表面;电子纸微囊结构4位于第四电极42远离基板1的表面;第二绝缘层44在基板1的正投影和非发光区2B在基板1的正投影重叠,且第二绝缘层44覆盖电子纸微囊结构4;第三电极40位于第二绝缘层44远离电子纸微囊结构4的表面;第三绝缘层45位于第三电极40远离第二绝缘层44的表面,且第三绝缘层45覆盖第三电极40,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压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单元2是电流驱动发光,由于第三绝缘层45的设置,使得非发光区2B的发光器件层21没有和第三电极40直接接触,位于非发光区2B的发光器件层21并不能发光。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是带电粒子,在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场作用下便可以移动。其中,第三电极40、第一电极引线3和第一电极20的电压相同,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压相同。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5-图8所示,发光器件为底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
参见图5和图6,发光器件为底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正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负电。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
发光单元2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正向电压,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加正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第二电极22指向基板1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基板1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由于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的颜色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颜色相同,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可以使得非发光区2B呈现和发光单元2相同的发光颜色,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反向电压,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加反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基板1指向第二电极22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基板1移动。
参见图7-图8,发光器件为底发光,第一电极20为阳极,第二电极22为阴极,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带负电,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带正电。第一电极引线3复用为第三电极40。
发光单元2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正向电压,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加正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第二电极22指向基板1的方向。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基板1移动,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从而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照明和显示效果。
发光单元2不发光时,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22之间加反向电压,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加反向电压,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处的电场方向为从基板1指向第二电极22的方向。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朝向基板1移动,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朝向第二电极22移动。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二绝缘层44的厚度与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压差、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电场强度、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移动距离、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可以根据第三电极40和第四电极42的电压差、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电场强度、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所需的移动距离、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来合理设置第二绝缘层44的厚度。
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5-图8所示,第四电极42和第二电极22电连接。
第四电极42和第二电极22连接,第四电极42和第二电极22可以使用同一外接电源信号源,从而简化了发光器件的结构设置,降低了制备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屏体。参见图9,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屏体的结构示意图,该发光屏体包括上述实施例任意所述的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区2A和非发光区2B,发光器件的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非发光区2B。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区2A与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非发光区2B)设置了电子纸微囊结构4,通过设置位于非发光区2B的电子纸微囊结构4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的电场方向和发光单元2的发光方向的配合关系,可以提升发光单元2发光时的发光器件的开口率,降低两个发光区2A之间的间隙,或者提升了两个发光区2A的对比度,从而提升了发光器件的照明和显示效果。其中,第一导电染料粒子Q1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Q2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在透明囊体T0内运动,保证了电子纸微囊41提升照明和显示效果的可靠性。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一侧的非发光区;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器件层和第二电极的叠层,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第一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且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电子纸微囊结构,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包括透明囊体、第三电极、至少一个电子纸微囊和第四电极,所述电子纸微囊包括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述透明囊体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和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不同,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的颜色和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复用为所述第三电极导电染料粒子导电染料粒子导电染料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覆盖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非发光区;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
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非发光区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
所述第二电极复用为所述第四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顶发光,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电压、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覆盖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非发光区;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还包括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
所述第四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非发光区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
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电子纸微囊结构的表面;
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表面,且所述第三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三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电压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底发光,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电压差、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所述第一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电场强度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染料粒子所需的移动距离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0.一种发光屏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发光器件;
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所述发光器件的电子纸微囊结构位于所述非发光区。
CN202211652266.5A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Pending CN1160180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2266.5A CN116018008A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2266.5A CN116018008A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008A true CN116018008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29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2266.5A Pending CN116018008A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80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8057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source
KR100811473B1 (ko) 전계발광패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광원장치
US20080143250A1 (en) Organisches Leuchtbauelement
US958354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3081575B (zh) 在电路板上的光源装置和具有多个光源装置的光源设备
CN10849320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244265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EP1536491A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ghting unit
US8921846B2 (en) Organic EL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EL device
US9013096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US20050122037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unit
CN110767715B (zh) 显示装置及其oled透光基板、oled基板
CN116018008A (zh) 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屏体
JP6143763B2 (ja) 発光デバイスパターンのための改良されたマスキング
KR10052891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US6720735B2 (en)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1239281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20140097423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101958393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KR101861257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CN109786571B (zh) Oled发光器件、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8889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80019433A1 (en) Masking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tterns
CN11601800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00091596A (ko) 롤투롤 이엘램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