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7630A -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7630A
CN116017630A CN202211724935.5A CN202211724935A CN116017630A CN 116017630 A CN116017630 A CN 116017630A CN 202211724935 A CN202211724935 A CN 202211724935A CN 116017630 A CN116017630 A CN 116017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ing
equipment
capability
feature data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49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建祖
胡旭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249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76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7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7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第一设备需要动态组网时,可以获取能够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广播包含该第一组网特征数据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包含其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第二选举报文,从而依据第一网特征数据与任一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主设备,第一设备可以接收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依据其包含的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向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组网接入点,构成组网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要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多个设备组网的互联场景下,通常是采用主从模式进行设备组网,往往需要在待组网的多个设备中配置哪个设备为主设备,哪个设备为从设备,影响了设备间的组网效率。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提出采用设备间投票选举方式,确定多个设备中的主从设备,在该过程中,主设备的选举结果是由其他设备的投票速度决定,无法保证所选举出的主设备能够满足当前场景下的高质量服务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动态组网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所述主设备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入网报文包括所述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依据所述接入标识,向所述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所述组网接入点。
可选的,所述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设备在不同能力维度下具有的第一配置参数;
依据多种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对应所述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获得针对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评分;
利用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可选的,所述利用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包括:
利用预设硬加密特征,对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进行硬加密处理,得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
对所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进行序列化处理,得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可选的,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包括:
解析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得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和多个第二配置参数;
将所述第二组网评分与所述第一设备自身的第一组网评分进行比较;
若所述第二组网评分大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可选的,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组网评分等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按照所述不同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获取对应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若该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大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停止获取下一所述组网权重对应的所述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可选的,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还包括:
确定所述不同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等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获取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一广播时间,以及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二广播时间;
若所述第一广播时间晚于所述第二广播时间,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选举条件,返回步骤所述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确定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触发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
创建组网接入点,获得所述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广播包含所述接入标识的入网报文。
可选的,所述广播第一选举报文,包括:
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的预设帧结构,获得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对应待广播信息;所述待广播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和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信息;
利用所述待广播信息,构成具有所述预设帧结构的第一选举报文;
按照所述蓝牙BLE广播方式,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动态组网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模块,用于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第一选举报文广播模块,用于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第二选举报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入网报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所述主设备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入网报文包括所述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入网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接入标识,向所述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所述组网接入点。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通信接口;
处理装置,用于实现如上述的动态组网方法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第一设备需要动态组网时,可以获取能够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广播包含该第一组网特征数据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包含其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第二选举报文,从而依据第一网特征数据与任一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主设备,第一设备可以接收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依据其包含的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向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组网接入点,构成组网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一可选组网环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装置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的电子设备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背景技术部分描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在选举主设备过程中,可以考虑当前待组网的各设备的组网能力,选择具有最优组网能力的设备为主设备,实现高效率组网的同时,能够提升整体设备互联环境的性能,保证所选举的主设备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的高质量服务需求。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可以是具有组网能力的终端设备,该组网能力可以依据该终端设备已配置的基础组件体现,也可以结合该终端设备连接的扩展设备体现,可视情况而定。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设备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家电设备、笔记本电脑、网络设备(如无线路由器)等,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选择任一终端设备为第一设备。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该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在上一次的主设备断开,或环境内需要重新认定主从设备的情况下,若当前环境下待组网的多个设备并未在上一次组网期间被指定为继承式主设备,为了能够从中确定出组网能力最优的设备为主设备,对于当前环境下的任一待组网设备,即第一设备进入选举模式后,可以先获得能够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组网特征数据,记为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本申请对其包含的数据内容不做限制,通常可以依据第一设备所配置或支持的至少一种性能参数确定。
可选的,设备的组网能力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外网带宽(由如千兆/百兆、速率等带宽数值)、图像展示(由如分辨率、刷新率和/或清晰度等图像配置参数表示)、音频输出(由如高音、低音、杜比或组合等音效配置参数表示)、音频输入(由如清晰度等配置参数表示)、视频输入(由如分辨率等配置参数表示)等之中的一种或多种能力,也可以结合待组网设备的设备类型,如家庭终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设备、HTPC(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家庭影院电脑)电视、路由器等,根据需要还可以结合其他扩展信息,来表征第一设备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结合不同能力的权重,综合得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本申请对设备组网能力的获取方法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因此,对于任一设备的组网特征数据可以包括表征上文描述的多方面能力的数据,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数据内容,可以依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另外,应该理解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所具有的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多方面能力可能不同,同一种能力的参数也可能会有所差异,导致不同设备的组网能力往往不同,本实施例不做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在启动设备开始动作组网的场景下,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进入动态组网模式的方式可能不同,如对于首次使用的新设备,可以按照设备说明书描述方式,设置动态组网触发方式,以便后续使用该设备组网时,可以据此直接启动该设备参与动态组网。
此外,对于能够独立使用的设备,可以通过该设备上的开关按钮(如特定物理按键,或输出组网界面中的虚拟按键等),或已经连接的专用应用程序APP,启动该设备开始动态组网;对于已经组网的设备,该组网网络中存在主设备,可以由该主设备对从设备广播重新认定主从设备,开始进行动态组网等,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本申请列举的几种不同设备的动态组网启动实现方式。
步骤S12,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该第一选举报文包括第一组网特征数据,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在多个设备中选举主设备的过程中,各设备进入选举模式,开始动态组网后,都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方法,获得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组网特征数据,之后,可以通过广播选举报文的方式,主动上报自身的组网能力给其他参与组网的设备(记为第二设备),以使得参与本次动态组网的每个设备能够得知参与本次动态组网的所有设备的组网能力,本申请对多个设备内广播选举报文的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基于此,需要动态组网的每个设备(如上述第一设备、各第二设备)广播的选举报文的数据区域包含自身的组网特征数据,此外,依据选举报文的报文结构,还可以包括如设备标识、通信标识、报头、接入地址、长度、校验码等一个或多个内容,可以依据该选举报文的广播协议要求确定,本申请对选举报文的报文结构、内容以及广播实现方式不做限制。
应该理解,由于需要参与本次动态组网的多个设备的开始动态组网的时间可能不同,且不同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同,计算自身当前所具有的组网特征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导致这多个设备广播选举报文的广播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本申请对该广播时间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步骤S13,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主设备依据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该入网报文包括该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步骤S14,依据该接入标识,向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该组网接入点。
继上述分析,第一设备按照上述方式,获得自身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以及来自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后,可以将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接收到的每一个第二组网特征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第一设备与对应的第二设备之间的哪个设备的组网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场景下的服务需求,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经过上述参与本次动态组网的多个设备间的组网能力比较后,可以依据比较结果确定出本次动态组网的主设备,如组网能力最优的设备为主设备,其可能是第一设备,也可能是第二设备,可视情况而定。之后,该主设备可以创建组网接入点AP(如创建无线网络热点,本申请其创建实现过程不做详述),确定该组网接入点AP的接入标识后,通过广播包含该接入标识的入网报文的方式,告知其他设备本次动态组网的哪个设备是主设备,等待作为本次动态组网的各从设备可以依据该接入标识,接入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构成相应结构的组网网络。
其中,对于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通常配置有多个天线模组,可以支持创建多个组网接入点,满足多个动态组网需求,构成不同动态组网网络的各设备不同。因此,为了使从设备可以区分该终端设备作为主设备创建的不同组网接入点,正确接入该从设备需要加入的组网网络,可以针对不同的组网接入点生成一一对应的接入标识,也就是说该接入标识可以准确区别同一主设备或不同组网的不同主设备创建的不同组网接入点,本申请对该接入标识内容不做限制。
基于此,对于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除了包含其创建的组网接入点AP的接入标识外,还可以包括如主设备的设备标识、广播通信标识、通信账号信息以及其他报文结构等,可以依据广播协议确定,本申请在此不做详述。这样,对于确定的任一从设备,接收到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可以解析该入网报文,通过报文内容确定主设备是哪个主设备,本次参与组网的组网接入点是哪个,在确定要接入该组网接入点后,可以向创建该组网接入点的主设备反馈入网响应报文,告知该主设备想要接入其创建的该组网接入点,由主设备确定是否允许该从设备接入该组网接入点,本申请对主设备与每一个从设备之间的端到端组网连接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为了提高动态组网效率,对于各设备自身的组网特征数据可以周期性或检测到设备配置更新时进行动态更新,该过程可以是在对应设备为所在组网网络的主设备或从设备期间执行,这样,在该组网网络的主设备掉线或需要重新认证主从设备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读取所存储的自身的最新组网特征数据,按照上述方法快速确定主设备,节省了在线等待组网特征数据获取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当然,本申请也可以在启动设备进入动态组网模式后,再获得自身的组网特征数据,从而保证设备所获得的组网特征数据能够精准表征当前该设备的组网能力,也能够避免不参与动态组网的设备不断动态更新组网特征数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本申请对设备获取自身的组网特征数据的实现阶段不做限制。
综上所述,在需要动态组网,确定组网网络的主从设备的情况下,本申请将由需要动态组网的各设备获得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组网特征数据后,再广播包含自身组网特征数据的选举报文,从而使得本次参与动态组网的多个设备结合各自的组网能力进行协商,保证选举出的主设备的组网能力能够可靠满足当前设备互联环境下的组网服务需求,提升整体设备互联环境的性能,尤其是在面对一批对等设备组网的复杂环境时,本申请这种结合各设备组网能力的动态组网方法,相对于用户手动配置主从设备,极大提高了组网效率和健壮性。
参照图2,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仍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即需要参与动态组网的任一设备,本实施例可以对上文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一可选细化实现方式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1,获取第一设备在不同能力维度下具有的第一配置参数;
步骤S22,依据多种第一配置参数以及对应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获得针对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评分;
结合上文实施例对设备的组网特征数据的相关描述,可以依据当前组网服务需求,来确定能够表征第一设备在该服务中的组网能力的多个能力维度,如上述外网带宽、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类型等,进而获得对应能力维度下第一设备当前具有的配置参数,记为第一配置参数。
由于不同能力维度对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贡献/影响力不同,为了准确获得设备的组网能力,可以依据各能力维度下的配置参数对设备组网能力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对应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之后,依据该设备具有的不同能力维度下的配置参数和对应的组网权重,采用如加权求和计算方式,计算得到该设备当前的组网能力的组网评分,其可以由其分值大小表征该设备的组网能力高低,本申请对该组网能力的计算方法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人工智能AI学习算法,使用不同样设备在多个能力维度下的样本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得到能够预测不同设备在动态组网场景下的组网能力的组网能力预测模型,这样,在第一设备启动开始动态组网的情况下,可以采集该第一设备当前不同能力维度下具有的第一配置参数,输入该组网能力预测模型进行处理,输出能够表征该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组网评分。
可选的,在上述组网评分的获取过程中,结合图3所示的组网环境,可以将设备类型作为表征组网能力的一能力维度,其组网权重也可以称为设备权重,可以依据待满足的服务对该类型设备的需求,或者说该类型设备能够满足该服务的需求程度确定。示例性的,对于如电视、显示器、音箱等功能相对单一的设备,其各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相对较低,在其他能力维度下的配置参数所表征对应能力较差,按照上述计算方式,得到的对应设备的组网评分相对较低,对主设备的竞争能力较差;同理,对于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设备,上述各维度能力差值,甚至不具有某些能力,导致其组网评分最低,通常只能作为从设备。
此外,对于能够提供局域网内高速通道以及外网出口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等,其所分配到的组网权重往往比较高,使其能够得到较高的组网评分,成为本次动态组网的主设备,其他设备可以直接放弃竞争主设备。而对于NAS设备,不仅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和CPU运算功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无线网卡,可以支持局域网相关无线通信需求,因此,按照上述组网能力计算方式,所得到的NAS设备的组网评分相对较高,通常高于上述电视等设备,在某些组网环境下也可能成为主设备。
对于如智能手机、电脑等计算机设备,如上文各维度能力都比较强,按照上文描述的计算方式,这类设备所得到的组网评分往往比较高,通常有这类组网设备参与动态组网,会被选举为主设备,但并不局限于此。可选的,由于这类计算机设备支持组网权重的配置功能,用户可以手动配置其具有的各维度能力的组网权重,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若该计算机设备具有G级出口网络以及多通道G级无线网卡,用户也可以直接选择该计算机设备为主设备,也能够保证整体设备联动环境的性能,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在本申请提出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在多设备间的联动环境下,设备的组网能力主要表现在该设备的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服务承载能力,这通常与设备的CPU计算能力、内存容量MT以及带宽容量BT等多个维度能力相关,因此,在获取设备的组网评分过程中,可以依据这几个能力维度下具有的配置参数,如CPU处理频率CV和CPU核数CN,内存可用容量MV、网卡可用带宽BV等,结合表征不同维度能力对该设备的组网能力(即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的组网权重,获得该设备的组网评分。
其中,用于计算组网评分的各维度能力的组网权重总和可以是1,在实际应用中,设备在参与动态组网过程中可能在执行其他应用,为了避免干扰其他应用的运行,在上述评分计算过程中,对于设备的多个维度能力,可以预留出共其他应用使用的部分能力,对此,可以针对不同维度能力配置相应的能力权重,表征相应维度能力用于动态组网的比例。
示例性的,本申请可以采用但并不局限于以下示例,计算任一待组网的设备的组网评分:该设备的CPU计算能力CT=CPU处理频率CV*CPU核数CN*能力权重0.6;该设备的内存容量MT=内容可用容量MV*0.6;带宽容量BT=网卡可用带宽BV*能力权重0.5等,关于设备的CPU计算能力CT、内存容量MT和带宽容量BT这三个维度能力各自的组网权重依次可以为0.5、0.3和0.2。基于此,该设备的组网评分ET=CT*0.5+MT*0.3+BT*0.2。其中,各能力权重可以通过经验/实验配置,可以结合设备类型及其所具有得功能、配置的应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本申请对能力权重的数值不做限制,并不局限于本示例列举的数值。
由此可见,在上述步骤S21和步骤S22可以包括:获得第一设备的CPU处理频率、CPU核数、内存可用容量和网卡可用带宽;利用CPU处理频率、CPU核数以及第一能力权重,得到表征第一设备的CPU计算能力的第一能力评分;利用内存可用容量和第二能力权重,得到表征第一设备的内存容量的第二能力评分;利用网卡可用带宽和第三能力权重,得到表征第一设备的带宽容量的第三能力评分。之后,将第一能力评分、第二能力评分和第三能力评分,与相应维度能力的组网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评分。
应该理解,在设备组网能力计算过程中,若需要考虑其他维度能力,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方式,确定对应的能力权重,调整需要考虑的所有维度能力的组网权重后,通过对各维度能力的能力评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该设备的组网评分,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举例详述。另外,对于参与动态组网的其他设备,如每一个第二设备,均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方法获得自身组网能力的第二组网评分,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赘述。
步骤S23,利用第一配置参数以及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为了方便后续多设备协商过程中,了解参与动态组网的其他设备的配置情况,参与动态组网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利用自身在不同维度能力下具有的配置参数,以及计算得到的自身组网能力的组网评分,构建序列化的组网特征数据,本申请对多个配置参数和组网评分的序列化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步骤S24,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的预设帧结构,获得第一设备具有的对应待广播信息;该待广播信息包括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和第一设备的设备信息;
步骤S25,利用待广播信息,构成具有预设帧结构的第一选举报文;
步骤S26,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第一设备按照但并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方法,获得表征自身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后,可以生成包含该第一组网特征数据的选举报文,通过广播该选举报文,告知其他设备该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文步骤S24-步骤S26的描述内容,本申请可以采用蓝牙BLE广播方式实现多设备间协商,且对于广播的选举报文,可以预先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其所具有得帧结构,如蓝牙BLE广播方式得预设帧结构可以是31字节数据帧结构,结合报文类型和待广播信息,构成31字节的选举报文。其中,待广播信息除了上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外,通常包含第一设备的设备信息,如设备类型、设备生产商、设备昵称、蓝牙地址以及账号ID等之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视情况而定。
示例性的,上述选举报文的31字节数据帧结构依次可以包括:3字节广播标识flags、4字节的设备标识uuid以及24字节服务数据这三个区域。其中,每个区域均可以开头都可以包括各数据类型的长度(依据函数len得到)和设备类型(依据函数type得到),且对于该24字节构成的数据区域,还可以包括2个字节的数据标识UUID,以及20字节的数据帧内容,如总帧数和当前帧等帧头;6字节的蓝牙地址;设备昵称;某平台ID账号信息等。对于数据标识UUID可以包括由1个字节记录的8位版本号,前四位表示大版本号,后四位表示小版本号;相邻另一个字节记录的8位版本号中,前四位表示制造厂商,后四位表示设备类型等。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预设帧结构,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由此可见,多个设备通过蓝牙BLE广播方式进行选举报文的互传联盟,不仅告知其他设备自身的组网能力,还广播了设备类型和能力标识/配置参数,这种预定义的预设帧结构,提升了蓝牙BLE广播携带内容的能力。如上文示例对数据区域内容的相关描述,可以支持设备间该平台ID账号同步登录,支持统一该平台ID账号,自动建立连接,也能够通过广播唤醒指令,唤醒其他设备,实现对其他设备的管控,本申请对如何采用这种蓝牙BLE广播方式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可选的,对于上述选举报文的发送,可以由BLE广播预设帧引导所有设备进入临时组网接入点AP,按照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广播发送所构建的选举报文。其中,每个独立设备通常具有固定格式的随机AP,经过初始化配置后,各设备通过该随机AP连接,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传输,但并不局限于这种数据传输实现方法。
步骤S27,接收第二设备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所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关于任一第二设备构建具有蓝牙BLE广播方式的预设帧结构的第二选举报文,通过蓝牙BLE广播方式,广播该第二选举报文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第一选举报文的构建和广播实现过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在任一第二设备广播第二选举报文后,第一设备和其他第二设备都可以接收该第二选举报文,通过解析得知该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第二组网评分以及多个维度能力的第二配置参数等第二组网特征数据。该选举报文的解析过程与其构建过程相反,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步骤S28,将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第二组网特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一设备与相应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的比较结果;
步骤S29,依据任一比较结果,确定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该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继上述分析,第一设备得知任一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后,可以通过将自身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该第二组网特征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中哪个设备的组网能力更强,若第一设备自身的组网能力更强,说明第一设备仍有希望成为主设备,可以继续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按照这种方式继续与其他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进行比较。
反之,经过比较确定该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更强,在该第二设备参与主设备竞争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无法成为同一组网网络的主设备,可以停止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放弃竞争主设备,这样,其他设备(即第二设备)不再接收第一选举报文,也就不需要按照上文描述方式进行组网能力比较,大大减少了整个设备互联环境的计算量和资源浪费,有助于快速且准确选择组网能力最优的主设备,提高组网效率。
由此可见,上述组网弃权条件可以包括设备自身的组网能力小于另一设备的组网能力,具体可以是表征设备组网能力的组网评分低于另一设备的组网评分,或者这两个设备的组网评分相同,但按照组网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应维度能力的配置参数小于另一设备对应维度能力的配置参数,即该设备的组网权重较高的维度能力低于另一设备的同一维度能力等。关于该组网弃权条件的内容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内容。
应该理解的是,对于参与本次动态组网的任一第二设备,也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方法,确定自身的组网能力是否高于其他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网能力比较协商后,可以确定出组网能力最高的设备为主设备。如上述分析,由于设备自身组网能力更低会放弃做主设备,等待主设备最终被选出,可见,对各设备来说,若能接收到其他设备发送的选举报文,且设备自身也在发送选举报文,说明仍存在竞争者;设备自身仍发送选举报文,但在一段时间后,未在接收到其他设备广播的选举报文,可以认为其他设备都放弃竞争主设备,该设备可以确定为主设备。
步骤S210,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该入网报文包括该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步骤S211,依据该接入标识,向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该组网接入点。
关于如何依据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主设备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在确定主设备之后,创建组网接入点AP,告知周围其他设备,如本次参与动态组网但因组网能力不足放弃主设备的其他设备,以使这些设备接入该组网接入点AP,构建组网环境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下文对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做详述。
结合上文对蓝牙广播方式得预设帧结构的相关描述,从设备广播的入网响应报文也可以采用该预设帧结构,如可以包括31字节蓝牙响应数据,依次可以为1字节的数据类型长度、1字节的设备类型、2字节数据uuid、1字节8位设备状态、25字节自定义的服务数据以及1字节预留区域(其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记录相应内容)。其中,对于2字节数据uuid,可以包括1字节设备类型(如0x01表示手机;0x02表示平板电脑;0x03表示个人计算机设备PC;0x04表示IOT物联网设备等,可视情况而定),另一个字节记录发送报文的设备所支持的功能(如0x01表示快传功能;0x02表示第一操作系统设备到第二操作系统设备上的投屏;0x03表示第二操作系统设备到第一操作系统设备的投屏;0x04表示同屏伴学;0x05表示设备控制等功能,可视情况而定);对于8位设备状态,前两位可以记录连接状态(如00表示未连接;01表示已连接;10表示连接异常),最后两位可以分别记录是否支持加密和5G等,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入网响应报文的结构内容。
参照图4,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仍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可以对上文实施例描述的动态组网方法中,第一设备与任一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的比较实现过程的一可选细化实现方式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41,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该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包括第一设备的第一组网评分和多个第一配置参数;
步骤S42,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该第一选举报文包括第一组网特征数据,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关于步骤S41和步骤S42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43,解析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得到对应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和多个第二配置参数;
步骤S44,确定该第二组网评分是否大于第一设备自身的第一组网评分,若大于,进入步骤S45;若等于,执行步骤S46;若小于,执行步骤S49;
步骤S45,确定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结合上文对各设备的组网评分的获取过程的相关描述,该组网评分是综合考虑设备具有的多个维度能力及其组网权重等信息计算得到的,其数值大小能够表征该设备组网能力高低,因此,第一设备通过将自身的第一组网评分与其他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进行比较,来确定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是否高于该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
经过组网评分的比较,确定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低于任一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第一设备可以选择放弃继续竞争主设备,不再广播第一选举报文,使得其他第二设备(如第一设备放弃竞争后启动动态组网的第二设备)不再需要与第一设备进行组网能力比较,从而减少多个设备的计算量和资源浪费,快速且准确选择组网能力最优的主设备。
可选的,对于上述任一设备,如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经过组网评分比较,确定自身组网评分低于其他任一设备的组网评分,在放弃发送选举报文的同时,还可以广播放弃选举报文,告知其他设备自身放弃竞争主设备,在该放弃选举报文中还可以包含该设备自身的服务需求,甚至可以包括有哪些设备能够满足自身的服务需求(这可以依据对应第二设备的第二配置参数,确定对应设备的组网能力是否满足自身的组网需求)等,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关于放弃选举报文的构建和广播实现过程,与上文描述的选举报文实现过程类似,本申请不做详述。
步骤S46,按照不同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确定对应能力维度下的第二配置参数和第一配置参数;
步骤S47,确定该能力维度下的第二配置参数是否大于第一配置参数,若是,进入步骤S48;若否,执行步骤S49;
步骤S48,确定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获取下一组网权重对应的能力维度下的第二配置参数和第一配置参数,并停止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按照上述组网评分比较,若第一设备当前接收到的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等于第一组网评分,可以认为总和来看,当前启动动态组网的各设备的组网能力相当,需要进一步依据细粒度信息进行比较,本申请可以选择对设备组网能力贡献最大的一维度能力的配置参数,如组网权重最高的一维度能力的配置参数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哪个设备的组网能力更高。其中,配置参数越大,表征对应维度能力越强,设备的组网能力越强。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若组网权重最高的一维度能力的第一配置参数与第二设备在该维度能力下的第二配置参数相同,仍可以继续对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所具有次高组网权重的一维度能力下的配置参数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第一设备与该第二设备之中哪个组网能力更强,经过这种细粒度信息的比较方式,确定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较差,如上述分析,第一设备可以放弃竞争主设备,作为从设备等待主设备广播入网报文。
步骤S49,确定第一设备满足组网选举条件,继续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按照上文描述的组网能力比较方法,确定接收到的任一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低于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说明第一设备满足组网选举条件,第一设备仍可以继续参与主设备竞争,继续广播第一选举报文。结合上述分析,组网选举条件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第一设备的第一组网评分大于任一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或者,第一设备的第一组网评分与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相等,但第一设备中最高组网权重的一维度能力的第一配置参数大于任一第二设备的该维度能力下的第二配置参数等。
步骤S410,确定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任一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将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
步骤S411,创建组网接入点,获得该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步骤S412,广播包含接入标识的入网报文,以使第二设备依据该接入标识,接入该组网接入点。
由于本次想要参与动态组网的各设备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开始动态组网,为了精准确定组网能力最优的设备为主设备,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高于当前接收到第二选举报文的第二设备的组网能力后,可以暂时将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继续等待是否还有其他第二设备发送第二选举报文,若预设时长内未再接收任一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可以认为当前开始动态组网的各第二设备都放弃竞争主设备,可以将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按照后续步骤创建组网接入点AP,通知其他设备接入该组网接入点AP。
应该理解,经过组网能力比较,确定组网能力较差的设备为第一设备和其他第二设备后,这类设备可以等待已确定的主设备发送入网报文,如上文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该设备可以接入该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AP,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在本申请提出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多设备间组网能力比较过程中,在第一设备的第一组网评分与接收到的各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相等,或进一步确定第一设备的不同能力维度下的第一配置参数与对应第二设备的同一维度能力下的第二配置参数相等,本申请也可以依据各选举报文的广播顺序,选择最早广播选举报文的设备为主设备。
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获取第一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一广播时间,以及各第二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二广播时间,将第一广播时间与各第二广播时间进行比较,若第一广播时间晚于任一第二广播时间,确定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停止广播第一选举报文;反之,若第一广播时间早于各第二广播时间,可以继续等待是否还有其他第二设备发送第二选举报文,执行上述步骤S410,实现动态组网。
由此可见,各设备在构建选举报文过程中,可以获取当前的时间戳作为广播时间,添加至选举报文中。为了提高安全性,也可以是使用安全芯片对该广播时间进行加密后再写入选举报文对应位置,如首包位置或上文描述的预设帧结构的数据区域等,从而避免非法设备通过该广播时间,确定主设备后进行攻击。本申请对广播时间的加密实现方法不做限制。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设备间交互过程的安全性,对于如上述组网特征数据等待广播内容,可以使用安全芯片(如RJMU401芯片等,其可以配置如SM4硬件加密算法)对待广播内容进行加密保护后,再广播所生成的选举报文,本实施例对该加密实现方法不做限制。可选的,第一设备可以利用如蓝牙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存取控制位址)地址等预设硬加密特征,对第一配置参数以及第一组网评分进行硬加密处理,得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之后再对第一组网能力密文进行序列化处理,得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再按照上述方法构建第一选举报文后广播。
同理,其他具有该安全芯片的第二设备,也可以采用这种加密方式,得到加密后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构建第二选举报文后广播。这样,第一设备持续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后,可以由安全芯片进行解密,依据第二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二设备的蓝牙MAC地址等预设硬加密特征,采用该安全芯片具有的硬件加密算法,对加密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进行解密,得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和各第二配置参数。本申请对安全芯片如何利用预设硬加密特征进行信息加解密的实现方法不做详述。
需要说明,在上文描述的动态组网过程中,对于需要加密的各种信息,都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硬件加密方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且这种使用预设硬件加密特征实现的硬件加密方法,也能够保证加解密的效率。本申请对预设硬件加密特征的内容不做限制。
结合上文各实施例描述的动态组网方法,在一批对等设备需要动态组网的情况下,面对某些复杂组网环境,可能需要若干设备互联,组成一套提供服务功能系统,供用户使用。示例性,结合图3所示的组网环境,电视机播放节目时,电视机可以与音箱组成端到端的直连网络,实现音频数据交互,但在用户需要使用手机操作,使用电视机播放NAS设备中的一部电影,并由音箱播放电影的音频,若仍采用直连方式联动这四台设备,难度和成本都会非常高。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采用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通过电视机、音箱、手机和NAS设备各自的组网能力的比较,可以自动高效率确定手机为主设备,其他设备作为从设备,之后,用户可以直接对手机进行操作,向相应从设备发送控制指令,控制其执行所需功能即可,非常方便,降低了操作成本。
参照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装置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模块51,用于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第一选举报文广播模块52,用于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可选的,第一选举报文广播模块52可以包括:
待广播信息获得单元,用于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的预设帧结构,获得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对应待广播信息;所述待广播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和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信息;
第一选举报文构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待广播信息,构成具有所述预设帧结构的第一选举报文;
第一选举报文广播单元,用于按照所述蓝牙BLE广播方式,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第二选举报文接收模块53,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入网报文接收模块54,用于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所述主设备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入网报文包括所述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入网模块55,用于依据所述接入标识,向所述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所述组网接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模块51可以包括:
第一配置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设备在不同能力维度下具有的第一配置参数;
第一组网评分获得单元,用于依据多种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对应所述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获得针对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评分;
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可选的,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单元可以包括:
硬加密处理单元,用于利用预设硬加密特征,对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进行硬加密处理,得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
序列化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进行序列化处理,得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比较确定模块,用于依据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可选的,上述比较确定模块可以包括:
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得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和多个第二配置参数;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组网评分与所述第一设备自身的第一组网评分进行比较;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组网评分大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可选的,上述比较确定模块还可以包括:
配置参数获取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组网评分等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按照所述不同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获取对应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该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大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停止获取下一所述组网权重对应的所述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可选的,上述比较确定模块还可以包括:
广播时间获取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不同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等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获取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一广播时间,以及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二广播时间;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广播时间晚于所述第二广播时间,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广播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选举条件,返回步骤所述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主设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触发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
组网接入点创建模块,用于创建组网接入点,获得所述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入网报文广播模块,用于广播包含所述接入标识的入网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的各种模块、单元等,均可以作为程序模块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模块,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关于各程序模块及其组合所实现的功能,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处理器调用并加载,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动态组网方法的各个步骤。
参照图6,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的电子设备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的产品类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申请对参与动态组网的电子设备类型不做限制。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通信接口61和处理装置62,其中:
通信接口61可以包括支持蓝牙、WIFI、5G/6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GPRS等无线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接口,也可以包括支持有线通信方式的有线通信接口,如有线网络接口、数据接口等;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支持电子设备内部组件数据交互的接口,如USB接口、I/O接口、串/并口等,可以依据实际需求确定通信接口61的接口类型。
处理装置62可以用于实现上文实施例描述的动态组网方法,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可选的,处理装置62可以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可以存储组网特征数据、报文等信息,以及用于实现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的程序,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该程序,实现本申请提出的动态组网方法。其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应该理解的是,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限定,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6所示的更多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如感应触摸显示面板上的触摸事件的触摸感应单元、键盘、鼠标、摄像头、拾音器等至少一个输入组件;如显示器、扬声器、振动机构、灯等至少一个输出组件;天线;传感器模组;电源模组等,可以依据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及其功能需求确定,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实施例中,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本申请涉及到的术语诸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一个操作、单元或模块与另一个操作、单元或模块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单元、操作或模块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电子设备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动态组网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所述主设备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入网报文包括所述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依据所述接入标识,向所述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所述组网接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设备在不同能力维度下具有的第一配置参数;
依据多种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对应所述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获得针对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的第一组网评分;
利用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利用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包括:
利用预设硬加密特征,对所述第一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第一组网评分进行硬加密处理,得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
对所述第一组网能力密文进行序列化处理,得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将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从设备,停止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包括:
解析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得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评分和多个第二配置参数;
将所述第二组网评分与所述第一设备自身的第一组网评分进行比较;
若所述第二组网评分大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组网评分等于所述第一组网评分,按照所述不同能力维度的组网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获取对应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若该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大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停止获取下一所述组网权重对应的所述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和所述第一配置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还包括:
确定所述不同能力维度下的所述第二配置参数等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获取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一广播时间,以及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含的第二广播时间;
若所述第一广播时间晚于所述第二广播时间,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弃权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满足组网选举条件,返回步骤所述广播第一选举报文;
确定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触发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为主设备;
创建组网接入点,获得所述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广播包含所述接入标识的入网报文。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广播第一选举报文,包括:
按照蓝牙BLE广播方式的预设帧结构,获得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对应待广播信息;所述待广播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和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信息;
利用所述待广播信息,构成具有所述预设帧结构的第一选举报文;
按照所述蓝牙BLE广播方式,广播所述第一选举报文。
10.一种动态组网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获得模块,用于获得第一组网特征数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能够表征所述第一设备的组网能力;
第一选举报文广播模块,用于广播第一选举报文;所述第一选举报文包括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
第二选举报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广播的第二选举报文;所述第二选举报文包括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网特征数据;
入网报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已确定的主设备广播的入网报文;其中,所述主设备依据所述第一组网特征数据与任一所述第二组网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入网报文包括所述主设备创建的组网接入点的接入标识;
入网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接入标识,向所述主设备发送入网响应报文,以接入所述组网接入点。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通信接口;
处理装置,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动态组网方法。
CN202211724935.5A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0176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4935.5A CN116017630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4935.5A CN116017630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7630A true CN116017630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5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4935.5A Pending CN116017630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76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7414B1 (ko) 피어 투 피어 링크를 통한 공유 네트워크 액세스
EP2393246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1018747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devices
EP242417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US9773001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media resource playlist in local area network
JP5112306B2 (ja)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の効率的な形成
EP2503840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 master unit and correspon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013003A1 (e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witch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JP2016514866A (ja) ネイバーアウェア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コンテキスト情報を共有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233978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a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using Wi-Fi
CN105323628B (zh) 基于dlna跨屏播放的方法及系统、浏览器端装置和播放装置
CN102263782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处理系统
EP26662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hone communication using home network
EP3189440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1741509A (zh) 配网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EP281169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wireless docking network
US1007972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overy of devices on a network
CN116017630A (zh) 一种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725817B2 (en) Service disclosure device, service disclosure method, and program
EP264003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haring a functio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and performing an operation
CN105704208B (zh) 服务启动方法及装置
KR101406425B1 (ko) 홈내 네트워크 상태에 따라 차등적인 미디어 콘텐츠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17007815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networking and controlling unique network-capable devices
CN116056258A (zh) 一种组网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84187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共享资源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