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4386A -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4386A
CN116014386A CN202310091049.1A CN202310091049A CN116014386A CN 116014386 A CN116014386 A CN 116014386A CN 202310091049 A CN202310091049 A CN 202310091049A CN 116014386 A CN116014386 A CN 116014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insulating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ven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14386B (zh
Inventor
徐卫东
熊永锋
陈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支架、极柱、应激件、转接件和第一绝缘胶,支架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架开设有间隔的安装孔和通气孔,安装孔和通气孔在支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转接件位于第一侧,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翻折后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与极柱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储能装置的极耳连接;第一绝缘胶贴附于第一连接部,并向通气孔延伸,在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绝缘胶部分遮挡通气孔,且通气孔至少部分未被第一绝缘胶遮挡。通过上述设置,避免焊渣进入盖板组件或电极组件,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用于将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能量。目前的储能装置主要为可充电的二次电池,例如锂电池或纳电池。目前常见的二次电池主要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盖板组件,电极组件收容在壳体的容纳腔内,盖板组件封闭壳体,电极组件的极耳与盖板组件上的极柱通过转接件电性连接。
二次电池在装配时容易有异物进入到盖板组件内而造成短路,具有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解决焊渣掉落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支架,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支架开设有安装孔和通气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极柱,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应激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的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孔流动至所述应激件;转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翻折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翻折后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储能装置的极耳连接;第一绝缘胶,贴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向所述通气孔延伸,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胶部分遮挡所述通气孔。
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贴附于第一连接部,并向通气孔延伸,在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绝缘胶部分遮挡通气孔,且通气孔至少部分未被第一绝缘胶遮挡,在保证通气孔处依然能够进行通气以确保应激件正常工作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和极柱焊接产生的焊渣,以及第二连接部和极耳焊接产生的焊渣能够被第一绝缘胶遮挡而不会通过通气孔掉落到应激件处,避免应激件与极柱短路,同时,第一连接部和极柱焊接产生的焊渣也被第一绝缘胶遮挡而不会掉落到电芯内部,避免电芯内部短路,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未被所述第一绝缘胶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所述第一绝缘胶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设置此比例范围,使得通气孔和第一绝缘胶的尺寸合理,储能装置的结构比例协调,同时,保证第一绝缘胶具有较大的尺寸起到焊渣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确保气体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到应激件下方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的侧壁包括在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靠近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第一端点,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二端点。设置第一绝缘胶遮挡第一端点,且向第二端点延伸,则至少能遮挡部分通气孔,起到焊渣防护的功能;同时,第一绝缘胶与第二端点具有在支架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隔距离,即第一绝缘胶并未延伸至第二端点的位置,即第一绝缘胶与通气孔的对应第二端点处的侧壁具有间隙,从而使得气体可以通过该间隙进入通气孔及第二侧的应激件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的侧壁还包括在所述支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点和第四端点,所述第一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第三端点,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四端点;或者,所述第一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在第一绝缘胶的宽度方向上与通气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气体也可从此处的间隙处流到通气孔并流至应激件处,使得气体流动的更为顺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胶贴附于所述支架的第一侧的表面。能避免第一绝缘胶形成悬臂结构,避免气体吹动第一绝缘胶的悬臂部分而造成第一绝缘胶飘动,导致第一绝缘胶失去遮挡作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的侧壁连接有栅栏,所述栅栏将所述通气孔分隔为多个气孔,所述第一绝缘胶还贴附于所述栅栏。第一绝缘胶贴附于栅栏,可以为粘贴固定在栅栏上,使得第一绝缘胶结构稳定而不会被气体吹动而飘动,保证稳定的遮挡焊渣的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翻折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绝缘胶贴附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极柱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贴附于第一表面,不影响第二表面与极柱的正常的连接,保证正常的电连接。第二表面与极柱焊接产生的焊渣大部分被第一绝缘胶朝向极柱一侧的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焊渣掉落至通气孔而进入应激件造成短路,也避免掉落至电芯内部造成短路。另外,第二连接部与极耳焊接产生的焊渣被第一绝缘胶背向极柱一侧的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掉落至通气孔而进入应激件,也避免掉落至电芯内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绝缘胶贴附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绝缘胶至少部分遮挡所述通气孔。通过设置第二绝缘胶在支架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遮挡通气孔,进一步加强了对焊渣的遮挡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翻折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二绝缘胶贴附于所述第三表面。通过设置第二绝缘胶贴附于第三表面,不影响第二连接部与极耳的正常的连接,保证正常电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极耳焊接产生的焊渣被第二绝缘胶朝向电芯的一侧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焊渣掉落至通气孔而进而应激件造成短路,而第一连接部与极柱焊接产生的焊渣未被第一绝缘胶粘贴固定的部分掉落到第二绝缘胶背向电芯的表面而被粘贴固定,避免掉落至通气孔而进入应激件,也避免掉落至电芯内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基板、第一挡件和第二挡件,所述第一挡件和所述第二挡件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同侧表面,所述第一挡件和所述第二挡件在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上相对,所述基板、所述第一挡件和所述第二挡件围合形成容置槽,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气孔均开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翻折后,所述第一绝缘胶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均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一挡件和所述第二挡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胶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移。通过设置第一挡件和第二挡件,并与基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置槽,容置槽收容第一绝缘胶和第二绝缘胶,使得第一绝缘胶和第二绝缘胶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被限位,避免第一绝缘胶和/或第二绝缘胶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而全部遮挡通气孔而导致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孔进到应激件处,导致失去过充保护功能,也可避免第一绝缘胶和/或第二绝缘胶在基板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到其他位置处而导致气体无法正常流动而导致的其他问题,例如防爆阀无法启动、应激片无法正常翻转等问题。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挡件和第四挡件,所述第三挡件和所述第四挡件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挡件相同的表面,所述第三挡件和所述第四挡件在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挡件和所述第四挡件围合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三挡件和所述第四挡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胶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在所述支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通过设置第三挡件和第四挡件,使得第一绝缘胶和第二绝缘胶在基板的宽度方向上被限位,避免第一绝缘胶和/或第二绝缘胶在基板的宽度方向上移动造成气体流动的异常。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未被所述第二绝缘胶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所述第二绝缘胶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设置此比例范围,使得通气孔和第二绝缘胶的尺寸合理,储能装置的结构比例协调,同时,保证第二绝缘胶具有较大的尺寸起到焊渣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确保气体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到应激件下方处。或者,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全部被所述第二绝缘胶遮挡,且所述第二绝缘胶与所述支架在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隔。此种方式对焊渣的遮挡效果好,气体可通过第二绝缘胶与支架在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的间隔处流到通气孔的侧壁与第一绝缘胶的间隙处进入通气孔,并流到应激件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胶具有第一视觉识别特征,所述第二绝缘胶具有第二视觉识别特征,所述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所述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不同。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具有第一视觉识别特征,第二绝缘胶具有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且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不同,便于快速准确的识别是否缺失了一层防护结构,即能够识别是否同时设置了第一绝缘胶和第二绝缘胶,以保证焊渣遮挡的防护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能够降低短路造成的安全隐患,提升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负极转接件和第一绝缘胶、第二绝缘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爆炸图;
图6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10-盖板组件,20-电芯,21-正极耳,22-负极耳,30-壳体;
11-支架,111-第一侧,112-第二侧,113-安装孔,114-通气孔,115-基板,116-第一挡件,117-第二挡件,118-第三挡件,119-第四挡件,101-第一端点,102-第二端点,103-第三端点,104-第四端点,105-容置槽,106-栅栏;12-负极柱,121-柱体,122-连接法兰,123-密封圈;13-应激件,14-负转接件,141-第一连接部,142-第二连接部,143-第一表面,144-第二表面,145-第三表面,146-第四表面,15-第一绝缘胶,16-第二绝缘胶,17-正转接件,18-正极柱,19-光铝片,191-防爆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30,电极组件、盖板组件和转接件。
电极组件收容在壳体30内,盖板组件10盖设在壳体30的开口处并封闭壳体30。
电极组件包括电芯20、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电芯20包括叠设的正极片(未图示)、隔膜(未图示)和负极片(未图示),正极耳21与正极片连接,负极耳22与负极片连接。
请参考图2、图3和图7,盖板组件10包括支架11、极柱、应激件13等。
正极侧结构与负极侧的结构基本相同,需要说明,应激件13设置在正极侧或负极侧,而几乎不会同时设置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下面以应激件13设置在负极侧,对负极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当应激件13设置在正极侧时,正极侧的结构可参考应激件13设置在负极侧的结构。支架11为绝缘材质,具体可为塑料材质,例如PP(聚丙烯)材质。支架11具有相背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第一侧111朝向电芯20,第二侧112背向电芯20。支架11大体呈板状,板面大体呈长方形,支架11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后续描述各结构时,以支架11的长度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宽度的延伸方向为宽度方向,厚度的延伸方向为厚度方向。
支架11开设有间隔的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均为贯穿支架11的厚度方向的通孔,两者可均为圆形孔。可选的,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也可为非圆形孔,如椭圆孔、多边形孔等,不做限制。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的几何中心的连线可以与支架11的长度方向平行,也可稍微偏斜一定角度。
极柱为金属材质,极柱包括正极柱18和负极柱12,正极柱18的材质例如为铝,负极柱12的材质例如为铜或铜铝复合材质。正极柱18用于与电芯20的正极耳21电连接,负极柱12用于与电芯20的负极耳22电连接。
以负极柱12为例,负极柱12容置于安装孔113,负极柱12自第一侧111伸入安装孔113并伸出至第二侧112。
可选的,负极柱12包括柱体121和连接法兰122,柱体121连接在连接法兰122的中部,柱体121伸入安装孔113并伸出至第二侧112,连接法兰122位于第一侧111。柱体121的外周壁可与安装孔113的内壁接触,连接法兰122的尺寸大于柱体121的尺寸,连接法兰122可贴设于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连接法兰122起到限制柱体121进一步从第二侧112伸出的作用。负极柱12容置于安装孔113后,将安装孔113封闭,使得气体不能从安装孔113处泄露,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内部空间的密封性。
可选的,可在负极柱12的外周表面和/或安装孔113的内壁设置密封圈123,通过密封圈123实现负极柱12和安装孔113的密封。
正极柱18的结构与负极柱12大体相同,支架11上对应正极柱18也可开设有对应的安装孔用于安装,不再赘述。
应激件13设置于第二侧112,第一侧111的气体通过通气孔114流动至应激件13。通过将应激件13配置为响应储能装置100内部的压力增加而发生应激变形,使得储能装置100内部的气体超过预设的压力阈值时,应激件13能够应激形变与金属导电压块接触,使得正极组件发生外部短接情况,继而由于强大的短路电流使得应激件13与金属导电压块的底部产生熔断削顶现象而回归断路状态,从而避免储能装置100发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储能装置100发生爆炸。
具体的,盖板组件10还包括光铝片19,光铝片19设置在支架11的第二侧112,光铝片19与支架11相连并围合形成一空腔,该空腔与通气孔114连通,应激件13设置在光铝片19上。当对电芯20过充而造成储能装置100内部气体压力超过阈值时,气体通过通气孔114流到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的下方处(即应激件13朝向负转接件14的一侧,下同),推动应激件13发生翻转,应激件13翻转后使得负极柱12和正极柱18电连接,此时储能装置100处于短路状态,充电电流经正极柱18直接流到负极柱12,而不会再流到电芯20,起到过充防护作用,从而可提高电芯20充电的安全性。在电芯20正常充电而未过充时,应激件13未发生翻转,则正极柱18和负极柱12不会电连接,从而保证储能装置100正常充电以及使用。
应激件13为金属导电材质,并可具有可翻折的膜层、筋条结构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应激件1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任意可行的结构均可。
光铝片19上还可设置有其他结构,例如与正极柱18和负极柱12连接的端子等,以及防爆阀191等,均不做限定,可参考相关技术即可。
转接件包括正转接件17和负转接件14,正转接件17连接正极柱18和正极耳21,负转接件14连接负极柱12和负极耳22。正转接件17和负转接件14均为金属材质,正转接件17的材质例如为铝,负转接件14的材质例如为铜或铜铝合金。下面以负转接件14为例进行说明,正转接件17可做参考。
负转接件14位于第一侧111,负转接件14包括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可翻折地连接,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相对设置。
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具体可为焊接,进一步可为激光焊接。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具体可为焊接,进一步可为超声波焊接。
储能装置100装配时,先将负转接件14设为未翻折的展开状态,此时盖板组件10未封闭储能装置100的壳体30。将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焊接固定,以及将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焊接固定后,再翻折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时同步翻转盖板组件10的其他器件,如支架11、应激件13、负极柱12等,至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处于相对设置的折叠状态,此时盖板组件10也正好与电芯20正对,从而盖板组件10盖设到壳体30的开口处以封闭电芯20。
在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焊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焊接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焊渣,焊渣可能通过通气孔114从支架11的第一侧111掉落至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处,导致应激件13与负极柱12短路,或者,焊渣可能掉落至电芯20内而造成短路。
为解决焊渣掉落产生短路风险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绝缘胶15,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第一连接部141,并向通气孔114延伸,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绝缘胶15部分遮挡通气孔114,且通气孔114至少部分未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使得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通气孔114的侧壁和第一绝缘胶15之间至少具有部分间隙。如此,可避免第一绝缘胶15完全遮挡通气孔114而造成堵塞,造成第一侧111的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孔114流到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下方处。
第一绝缘胶15为绝缘材质的膜片,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S(聚苯硫醚)等,不做限制。可选的,第一绝缘胶15具有粘贴性,例如,可在PET表面涂布一层绝缘胶,通过绝缘胶与第一连接部141粘接实现固定。
第一绝缘胶15为绝缘材质,可避免掉落在第一绝缘胶15上后再与其他金属导电结构接触而造成负极柱12短路。
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部分遮挡通气孔114,使得焊渣要想穿过通气孔114时会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如此设置至少有三方面好处:一方面,通气孔114还有部分是能够通气的,即第一绝缘胶15并未全部遮挡通气孔114,使得电芯20产生的气体依然可以通过通气孔114的内壁和第一绝缘胶15之间的间隙流到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下方处,保证基本的过充防护功能。二方面,通过控制第一绝缘胶15与通气孔114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使得焊渣尺寸大于该间隙的都不能掉落到应激件13处,而焊渣尺寸小于该间隙的即使掉落,也难以造成短路。如此,可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焊接时掉落的焊渣,以及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焊接时掉落的焊渣,大部分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而几乎不会从第一绝缘胶15和通气孔114的侧壁的间隙处掉落至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处,从而可防止应激件13与负极柱12短路。三方面,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焊接时掉落的焊渣也能至少部分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而不会掉落到电芯20内,避免电芯20内部短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的焊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的焊接,是在负转接件14处于展开状态时进行的,焊接完成后,可打扫焊渣从而使得不会有焊渣在转接件翻折过程中二次掉落而引起短路。
在第一绝缘胶15具有粘贴性的实施例中,当焊接时产生焊渣时,焊渣还可掉落到第一绝缘胶15上并被粘接固定,也降低了焊渣多次弹跳而掉落进而产生短路的风险。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第一连接部141,并向通气孔114延伸,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绝缘胶15部分遮挡通气孔114,且通气孔114至少部分未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在保证通气孔114处依然能够进行通气以确保应激件13正常工作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141和负极柱12焊接产生的焊渣,以及第二连接部142和负极耳22焊接产生的焊渣能够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而不会通过通气孔114掉落到应激件13处,避免应激件13与负极柱12短路,同时,第一连接部141和负极柱12焊接产生的焊渣也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而不会掉落到电芯20内部,避免电芯20内部短路,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以负极侧进行说明,当应激件13设置在正极侧时,则正极侧的正转接件17、支架等结构参考负极侧的设置即可,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通气孔114未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第一绝缘胶15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具体的,该比例可为1/10、1/9、1/8、1/7、1/6、1/5、1/4、1/3、1/2等,设置此比例范围,使得通气孔114和第一绝缘胶15的尺寸合理,储能装置100的结构比例协调,同时,保证第一绝缘胶15具有较大的尺寸起到焊渣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确保气体能够通过通气孔114进入到应激件13下方处。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8,通气孔114的侧壁包括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第一端点101靠近安装孔113,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遮挡第一端点101,且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第二端点102,使得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端点102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具体的,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各自是通气孔114的侧壁上的一个点,可选的,第一端点101为安装孔113的几何中心和通气孔114的几何中心的连线与安装孔113的侧壁相交的点,第二端点102为安装孔113的几何中心和通气孔114的几何中心的连线的延长线与通气孔114的侧壁的另一侧的侧壁相交的点。第一端点101、通气孔114的几何中心和第二端点102三者的连线为一直线。在通气孔114为圆形孔的实施例中,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的连线为通气孔114的直径。
第一绝缘胶15可为长方形的片状,第一绝缘胶15的长度方向可以与支架11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可以与支架11的宽度方向相同,第一绝缘胶15的厚度方向可以与支架11的厚度方向相同,后文中以此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绝缘胶15和支架11的方向的对应关系可稍有偏斜。
第一绝缘胶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41连接,而第一连接部141与安装孔113处的负极柱12连接,使得第一绝缘胶15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是从第一端点101向第二端点102的方向延伸。因此,设置第一绝缘胶15遮挡第一端点101,且向第二端点102延伸,则至少能遮挡部分通气孔114,起到焊渣防护的功能;同时,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第二端点102,使得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端点102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隔距离,即第一绝缘胶15并未延伸至第二端点102的位置,即第一绝缘胶15与通气孔114的对应第二端点102处的侧壁具有间隙,从而使得气体可以通过该间隙进入通气孔114及第二侧112的应激件13下方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绝缘胶15与第二端点102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间隙大些时,气体能够能容易的通过,该间隙小些时,遮挡效果好,焊渣不易从该间隙掉落到应激件13处。该间隙的具体尺寸不做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8,通气孔114的侧壁还包括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遮挡第三端点103,且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第四端点104,使得第一绝缘胶15与第四端点104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隙。或者,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使得第一绝缘胶15与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均具有间隙。
具体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与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相同,均各自为通气孔114的侧壁上的一个点。可选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的连线过通气孔114的几何中心点。可选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的连线与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的连线垂直。可选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的连线与支架11的宽度方向平行。
如前所述,第一绝缘胶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自第一端点101向第二端点102延伸,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便可使得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个边与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设置这种关系,可得到不同的遮挡效果。
具体而言,第一种关系是: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与第三端点103具有间隔距离,使得第一绝缘胶15与第三端点103之间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隙;同时,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边延伸超过第四端点104,使得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遮挡第四端点104。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与第三端点103具有间隔距离,使得第一绝缘胶15与第三端点103之间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隙;同时,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边与第四端点104具有间隔距离,使得第一绝缘胶15与第四端点104之间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可调换,也就是说,第一种关系中,可以是在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任一侧与通气孔114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或两侧都具有间隙。
在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与通气孔114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气体也可从此处的间隙处流到通气孔114并流至应激件13处,使得气体流动的更为顺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绝缘胶15的宽度方向上与通气孔114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不做限定,可根据需要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5,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如此,可使得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与第一绝缘胶15之间没有间隙,即第一绝缘胶15和支架11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没有间隙。如此,能避免第一绝缘胶15形成悬臂结构,避免气体吹动第一绝缘胶15的悬臂部分而造成第一绝缘胶15飘动,导致第一绝缘胶15失去遮挡作用。可选的,第一绝缘胶15粘贴固定在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如此,不需要其他的安装固定结构,方便操作。
可选的,请参考图3和图8,通气孔114的侧壁连接有栅栏106,栅栏106将通气孔114分隔为多个气孔,第一绝缘胶15还贴附于栅栏106。
具体的,栅栏106可由多个条状结构构成,栅栏106的形状可为“十”、“米”等形状,不做限制。栅栏106的条状结构的发散的外端部与通气孔114的侧壁连接固定。栅栏106可以与支架11为一体式结构,例如采用注塑的一体成型工艺制作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栅栏106,可以为粘贴固定在栅栏106上,使得第一绝缘胶15结构稳定而不会被气体吹动而飘动,保证稳定的遮挡焊渣的效果。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15可选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材质,此时第一绝缘胶15可以与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具有间隔距离,也可与栅栏106具有间隔距离。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5,第一连接部141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43和第二表面144,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第一表面143与第二连接部142相对,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第一表面143,第二表面144与负极柱12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第一表面143,不影响第二表面144与负极柱12的正常的连接,保证正常的电连接。第二表面144与负极柱12焊接产生的焊渣大部分被第一绝缘胶15朝向负极柱12一侧的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焊渣掉落至通气孔114而进入应激件13造成短路,也避免掉落至电芯20内部造成短路。另外,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焊接产生的焊渣被第一绝缘胶15背向负极柱12一侧的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掉落至通气孔114而进入应激件13,也避免掉落至电芯20内部。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7和图8,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绝缘胶16,第二绝缘胶16贴附于第二连接部142,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绝缘胶16至少部分遮挡通气孔114。
具体的,第二绝缘胶16的材质与第一绝缘胶15可相同,也可不同。第二绝缘胶16与第二连接部142可为粘接固定,参考前述的第一绝缘胶15与第一连接部141的连接方式即可。第二绝缘胶16可为单层膜片,也可为通过对折形成的多层膜片,具体不做限定。
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而实现储能装置100的装配,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绝缘胶15比第二绝缘胶16更靠近通气孔114,第一绝缘胶15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部分遮挡通气孔114,起到了遮挡焊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二绝缘胶16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遮挡通气孔114,进一步加强了对焊渣的遮挡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可选的,请参考图6和图7,第二绝缘胶16与第一绝缘胶15相同,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部分遮挡通气孔114,可参考前述的第一绝缘胶15与第一端点101至第四端点104的关系的各实施例,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胶16可以与第一绝缘胶15具有间隔,也可贴附在一起,第二绝缘胶16的长度比第一绝缘胶15更长时,第二绝缘胶16的超出第一绝缘胶15的部分还可与支架11的第一侧111的表面以及栅栏106贴附固定。
可选的,第二绝缘胶16与第一绝缘胶15基本相同,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通气孔114未被第二绝缘胶16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第二绝缘胶16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具体的,该比例可为1/10、1/9、1/8、1/7、1/6、1/5、1/4、1/3、1/2等,设置此比例范围,使得通气孔114和第二绝缘胶16的尺寸合理,储能装置100的结构比例协调,同时,保证第二绝缘胶16具有较大的尺寸起到焊渣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确保气体能够通过通气孔114进入到应激件13下方处。
另一可选的,第二绝缘胶16与第一绝缘胶15不同,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通气孔114全部被第二绝缘胶16遮挡,且第二绝缘胶16与支架11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隔。此种方式对焊渣的遮挡效果好,气体可通过第二绝缘胶16与支架11在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的间隔处流到通气孔114的侧壁与第一绝缘胶15的间隙处进入通气孔114,并流到应激件13下方处。
可选的,在同时设置有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的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胶16遮挡通气孔114的面积可大于第一绝缘胶15遮挡通气孔114的面积。
可选的,请参考图2、图3和图5,第二连接部142包括第三表面145,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第三表面145与第一连接部141相对,第二绝缘胶16贴附于第三表面145。
可选的,第二连接部142为单层结构,第二连接部142具有与第三表面145相背的第四表面146,第四表面146与负极耳22连接固定。
可选的,请参考图2、图3和图5,第二连接部142为多层结构,负极耳22伸入第二连接部142的多层结构之间而实现连接固定。
通过设置第二绝缘胶16贴附于第三表面145,不影响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的正常的连接,保证正常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42与负极耳22焊接产生的焊渣被第二绝缘胶16朝向电芯20的一侧表面粘贴固定而不再多次跳动,避免焊渣掉落至通气孔114而进而应激件13造成短路,而第一连接部141与负极柱12焊接产生的焊渣未被第一绝缘胶15粘贴固定的部分掉落到第二绝缘胶16背向电芯20的表面而被粘贴固定,避免掉落至通气孔114而进入应激件13,也避免掉落至电芯20内部。
可选的,请参考图3至图5,第一绝缘胶15具有第一视觉识别特征,第二绝缘胶16具有第二视觉识别特征,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不同。
具体的,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为可通过人肉眼识别的特征,具体可为颜色、花纹、形状等。例如,第一绝缘胶15为蓝膜,其第一视觉识别特征为蓝色,第二绝缘胶16为绿膜,其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为绿色。关于其他类型的视觉识别特征不再枚举,只要能够使得人肉眼识别无障碍即可。
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15具有第一视觉识别特征,第二绝缘胶16具有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且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不同,便于快速准确的识别是否缺失了一层防护结构,即能够识别是否同时设置了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以保证焊渣遮挡的防护效果。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和图7,支架11包括基板115、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设置在基板115的同侧表面,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在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基板115、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围合形成容置槽105,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均开设在基板115上。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均容置于容置槽105,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用于限制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在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移。
具体的,基板115可为板状,板面为长方形,基板115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即为前述的支架1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可为板状、条状、块状等,不做限制。第一挡件116、第二挡件117和基板115可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为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可选的,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各自设置在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挡件116位于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之间,第二挡件117位于安装孔113背向通气孔114的一侧。
通过设置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并与基板115共同围合形成容置槽105,容置槽105收容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使得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在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被限位,避免第一绝缘胶15和/或第二绝缘胶16在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而全部遮挡通气孔114而导致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孔114进到应激件13处,导致失去过充保护功能,也可避免第一绝缘胶15和/或第二绝缘胶16在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到其他位置处而导致气体无法正常流动而导致的其他问题,例如防爆阀191无法启动等问题。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6和图7,支架11还包括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设置在基板115的与第一挡件116相同的表面,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在基板115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围合容置槽105,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用于限制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在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具体的,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与上述的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类似,参照前述说明即可。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可沿基板115的长度方向延伸,各自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挡件116连接,另一端可与第二挡件117连接或不连接。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也可与基板115为一体式结构。
通过设置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使得第一绝缘胶15和第二绝缘胶16在基板115的宽度方向上被限位,避免第一绝缘胶15和/或第二绝缘胶16在基板115的宽度方向上移动造成气体流动的异常,气体流动异常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可参考前述的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即可。
基于前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100,该储能装置100用于为用电设备供电。
该用电设备可为电动汽车、换电站等,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能够降低短路造成的安全隐患,提升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1),具有相背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所述支架(11)开设有安装孔(113)和通气孔(114),所述安装孔(113)和所述通气孔(114)在所述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极柱,容置于所述安装孔(113);
应激件(13),设置于所述第二侧(112),所述第一侧(111)的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孔(114)流动至所述应激件(13);
转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侧(111),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所述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用于与所述储能装置(100)的极耳连接;
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并向所述通气孔(114)延伸,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胶(15)部分遮挡所述通气孔(1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114)未被所述第一绝缘胶(15)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所述第一绝缘胶(15)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14)的侧壁包括在所述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点(101)和第二端点(102),所述第一端点(101)靠近所述安装孔(113),所述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第一端点(101),且所述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二端点(1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14)的侧壁还包括在所述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点(103)和第四端点(104),所述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第三端点(103),且所述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四端点(104);或者,所述第一绝缘胶(15)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未遮挡所述第三端点(103)和所述第四端点(1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14)的侧壁连接有栅栏(106),所述栅栏(106)将所述通气孔(114)分隔为多个气孔,所述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所述栅栏(1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43)和第二表面(144),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所述第一表面(14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相对,所述第一绝缘胶(15)贴附于所述第一表面(143),所述第二表面(144)与所述极柱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绝缘胶(16),所述第二绝缘胶(16)贴附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绝缘胶(16)至少部分遮挡所述通气孔(1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包括第三表面(145),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所述第三表面(145)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相对,所述第二绝缘胶(16)贴附于所述第三表面(14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1)包括基板(115)、第一挡件(116)和第二挡件(117),所述第一挡件(116)和所述第二挡件(117)设置在所述基板(115)的同侧表面,所述第一挡件(116)和所述第二挡件(117)在所述基板(115)的长度方向上相对,所述基板(115)、所述第一挡件(116)和所述第二挡件(117)围合形成容置槽(105),所述安装孔(113)和所述通气孔(114)均开设在所述基板(115)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翻折后,所述第一绝缘胶(15)和所述第二绝缘胶(16)均容置于所述容置槽(105),所述第一挡件(116)和所述第二挡件(117)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胶(15)和所述第二绝缘胶(16)在所述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1)还包括第三挡件(118)和第四挡件(119),所述第三挡件(118)和所述第四挡件(119)设置在所述基板(115)的与所述第一挡件(116)相同的表面,所述第三挡件(118)和所述第四挡件(119)在所述基板(115)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挡件(118)和所述第四挡件(119)围合所述容置槽(105),所述第三挡件(118)和所述第四挡件(119)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胶(15)和所述第二绝缘胶(16)在所述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114)未被所述第二绝缘胶(16)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与被所述第二绝缘胶(16)遮挡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1/10-1/2;或者,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气孔(114)全部被所述第二绝缘胶(16)遮挡,且所述第二绝缘胶(16)与所述支架(11)在所述支架(1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胶(15)具有第一视觉识别特征,所述第二绝缘胶(16)具有第二视觉识别特征,所述第一视觉识别特征和所述第二视觉识别特征不同。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091049.1A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014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49.1A CN116014386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49.1A CN116014386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86A true CN116014386A (zh) 2023-04-25
CN116014386B CN116014386B (zh) 2023-06-27

Family

ID=86023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49.1A Active CN116014386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438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8153A (ja) * 2010-04-21 2011-11-10 Panasonic Corp 電池
JP2014182880A (ja) * 2013-03-18 2014-09-2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591062A (zh) * 2016-03-17 2016-05-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7275562A (zh) * 2017-08-08 2017-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其盖板结构
CN208489243U (zh) * 2018-07-27 2019-0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09698309A (zh) * 2018-12-28 2019-04-3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车辆、锂离子电池组装方法
CN109817853A (zh) * 2017-11-21 2019-05-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09249496U (zh) * 2018-10-25 2019-08-13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贴胶结构
CN217035903U (zh) * 2022-03-10 2022-07-22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分体转接片及锂电池
CN217158378U (zh) * 2022-01-24 2022-08-0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及包含此盖板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115566375A (zh) * 2022-11-11 2023-01-03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以及用电设备
CN218448376U (zh) * 2022-10-11 2023-02-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8153A (ja) * 2010-04-21 2011-11-10 Panasonic Corp 電池
JP2014182880A (ja) * 2013-03-18 2014-09-2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591062A (zh) * 2016-03-17 2016-05-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7275562A (zh) * 2017-08-08 2017-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其盖板结构
CN109817853A (zh) * 2017-11-21 2019-05-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08489243U (zh) * 2018-07-27 2019-0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209249496U (zh) * 2018-10-25 2019-08-13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贴胶结构
CN109698309A (zh) * 2018-12-28 2019-04-3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车辆、锂离子电池组装方法
CN217158378U (zh) * 2022-01-24 2022-08-0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及包含此盖板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217035903U (zh) * 2022-03-10 2022-07-22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分体转接片及锂电池
CN218448376U (zh) * 2022-10-11 2023-02-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5566375A (zh) * 2022-11-11 2023-01-03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以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86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855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189496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100958647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유니트
EP2495785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US7887948B2 (en) Pack type battery
KR101222267B1 (ko) 이차 전지
EP251536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0867922B1 (ko) 배터리 팩
US11088428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819204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097249B1 (ko) Pcm 어셈블리와, 이를 이용한 각형 이차 전지
US1003817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150031724A (ko) 이차 전지
CN106356475A (zh) 二次电池
KR20180001888A (ko) 이차전지
US20140234669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15011106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KR20110114458A (ko) 이차 전지
CN108028350B (zh) 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
KR101201132B1 (ko) 이차전지
CN116014386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JP200120294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102198797B1 (ko) 이차전지 팩
JP6780261B2 (ja) 蓄電装置
KR101715955B1 (ko)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