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应用于储能装置,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端盖、绝缘构件、正极柱、负极柱、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防爆阀及防爆阀支架。
所述绝缘构件与所述端盖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绝缘构件包括第一分体件、第二分体件、第三分体件及第四分体件。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体件、所述第二分体件均设有容置部。所述第三分体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之间,所述第四分体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之间,所述第四分体件与所述第三分体件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每个所述容置部位于所述第三分体件与所述第四分体件之间。所述第三分体件与所述第一分体件及所述第二分体件共同围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四分体件与所述第一分体件及所述第二分体件共同围成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正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三分体件与所述端盖。负极柱穿设于所述第四分体件与所述端盖。第一连接构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并与所述正极柱连接。第二连接构件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并与所述负极柱连接。防爆阀设于所述端盖。所述防爆阀支架由金属制成,所述防爆阀支架收容于所述第一分体件的容置部及所述第二分体件的容置部内,所述防爆阀支架与所述防爆阀之间形成气室。
其中,所述第一分体件的容置部与所述第二分体件的容置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的第一间隙。所述第三分体件与所述第四分体件在背离所述端盖的一面均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凸沿,所述第三分体件的凸沿位于所述第三分体件靠近所述第四分体件的一端,所述第四分体件的凸沿位于所述第四分体件靠近所述第三分体件的一端。
每个所述容置部背离所述防爆阀支架的一端的朝向所述端盖的一面与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绝缘构件一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一高度。
每个所述凸沿远离所述端盖的一面与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绝缘构件一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高度,以使每个所述凸沿与对应的所述容置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气室相连通。
本申请中,相较于一体式的绝缘构件,分体式的绝缘构件的制备难度更低,第一分体件、第二分体件、第三分体件及第四分体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可以更大,各个部分上的厚度尺寸可以更为均匀,能够加强绝缘构件的强度,提高了端盖组件的可靠性。
另外,防爆阀支架为金属件,金属件的结构强度强于塑胶件,防止储能装置掉落时,电解液往上回落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误触发,从而提高了具有端盖组件的储能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还有,第一高度小于第二高度,使得每个凸沿与对应的容置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能够延伸至防爆阀支架并与气室连通,增加了储能装置可进入气室的进气气道数量。
更甚者,第二间隙能够延伸至防爆阀支架并与气室连通,拉长极耳破裂后伸入防爆阀支架的距离,而且,漂移的极耳大部份会卡止于弯曲通道弯折的部位,很难经过两次弯折后抵接到金属制作成的防爆阀支架处,这极大降低了极耳碎片搭接于防爆阀支架的概率,降低了储能装置的热失控的风险性,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第一高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9~4.8。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高度的范围为0.15mm~1.45mm。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高度的范围为2.2mm~4.6mm。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置部包括固定连接的容置底壁及容置侧壁,所述容置底壁与所述容置侧壁围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底壁设有多个透气通孔,所述防爆阀支架收容于所述第一分体件的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分体件的容置空间。
透气通孔用于流通空气,当储能装置的电极组件的内部压力过大时,可通过透气通孔泄压。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均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卡扣与所述防爆阀支架相卡合。
卡扣用于对第一分体件、第二分体件相对于防爆阀支架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长条状的第一分体件、第二分体件中间部位在重力作用向下弯曲折断。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透气通孔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所述卡扣在所述容置底壁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透气通孔靠近所述容置侧壁的最外侧的透气通孔所在区域。
装配时,方便操作人员透过透气通孔将卡扣对准并插入防爆阀支架以及观察卡扣是否安装到位。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透气通孔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所述多个透气通孔中靠近所述容置侧壁的最外侧的透气通孔的侧壁上形成有凹陷的第一槽口,所述防爆阀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及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凸设于所述支架主体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所述卡扣与所述弯折部相卡合,所述支架主体靠近所述弯折部的边缘设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
储能装置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抖动,电极组件内的电解液可能流动至支架主体朝向端盖的上表面,流动至支架主体上的电解液可以顺着第二槽口和第一槽口形成的流道再流回消耗电解液较快的电极组件的中间区域,进行再次补液。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也可以通过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快速流动并汇集至防爆阀下方的气室。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置部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相对第三方向倾斜的导流斜面。
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可以沿着导流斜面经容置部背离容置空间的表面进入容置空间,这样一来,增加电极组件至气室的气流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件、所述第二分体件靠近所述端盖一侧的表面具有缺口,所述缺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连通所述容置空间。
缺口可以形成绝缘构件的侧部,以在绝缘构件的侧部能够形成进入至容置空间的气道,增加电极组件至气室的气流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还包括基板、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所述容置部、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第二卡勾均凸设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第三分体件的一侧;所述第三分体件背离所述第四分体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勾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四分体件背离所述第三分体件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勾卡合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第一分体件与第三分体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一分体件与第四分体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分体件与第三分体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分体件与第四分体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均采用卡接的方式,提高了连接可靠性,且方便了端盖组件的组装与拆卸。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分体件靠近所述第三分体件的凸沿设有注液通孔,所述第三分体件的凸沿设有与所述注液通孔相连通的连通气口。
第三分体件的凸沿设有与注液通孔相连通的连通气口,以形成一条连通注液通孔至气室的空气流道,提升气体聚集至气室的气道数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件与所述第二分体件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垂直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对称面垂直所述第二方向。
第一分体件与第二分体件的结构相同,提升了零件的通配率,在组装端盖组件时,无需对第一分体件及第二分体件进行区分辨认,方便了端盖组件的组装。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件关于第二对称面呈对称结构,所述第二分体件关于第二对称面呈对称结构,所述第二对称面垂直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对称面垂直所述第二方向。
在组装端盖组件时,将第一分体件与第二分体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无需对第一分体件在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区分辨认,无需对第二分体件在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区分辨认,进一步方便了端盖组件的组装。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绝缘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内壁上均设有凹陷环。所述第三分体件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外壁上设有凸环,所述第一凸起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环。所述第四分体件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外壁上设有凸环,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环。所述正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负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
由于每个凸环收容于对应的凹陷环内,有利于提高端盖与绝缘构件之间的密封性,进而提高端盖组件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端盖组件及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部分收容于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一收容空间并与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一连接构件相连。所述第二极耳部分收容于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二收容空间并与所述端盖组件的第二连接构件相连。
第一极耳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构件连接在一起,第二极耳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构件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远离电极组件的一端为焊接端,第二极耳远离电极组件的一端为焊接端。端盖组件还可包括第一绝缘膜、第二绝缘膜。第一连接构件、第一绝缘膜与第一极耳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内,第二连接构件、第二绝缘膜、第二极耳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二收容空间内,绝缘构件、端盖及壳体形成全方位的绝缘隔离保护,能够有效避免在储能装置受到意外冲击或长期使用时,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因疲劳破损而漂移至防爆阀支架造成短路的风险。
第一连接构件、第一绝缘膜与第一极耳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内,第二连接构件、第二绝缘膜、第二极耳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二收容空间内,也能够有效降低第一绝缘膜、第二绝缘膜因失粘剥落,而漂出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移动至防爆阀下方的气室,堵塞防爆阀,导致防爆阀失效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提高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电设备1000,可包括储能装置100及负载200。储能装置100用于向负载200提供电能。用电设备1000可包括但不局限于车辆、储能系统、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可以理解,负载200可以省略。
请参阅图2与图3,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储能装置100可包括壳体101、电极组件103以及端盖组件105。电极组件103可容纳于壳体101中。壳体101用于保护电极组件103。壳体101可以为铝制壳体。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壳体101的制成材料。
请参阅图4,电极组件103包括第一极耳1031与第二极耳1033。电极组件103内有电解液。第一极耳1031与端盖组件105连接,第二极耳1033与端盖组件105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031可以为正极耳,第二极耳1033可以为负极耳。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031可以为负极耳,第二极耳1033可以为正极耳。电极组件103外包覆有绝缘膜,以使电极组件103与外界绝缘隔离。
请参阅图5、图6及图7,端盖组件105包括端盖11、绝缘构件12、正极柱14、负极柱15、第一连接构件16、第二连接构件17、防爆阀18、防爆阀支架19。绝缘构件12与端盖11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绝缘构件12位于端盖11与电极组件103之间,用于使端盖11与第一极耳1031之间绝缘隔离及端盖11与第二极耳1033之间绝缘隔离。端盖11与壳体101固定连接,以使电极组件103与壳体101的外部环境相隔离。正极柱14及负极柱15均穿设于绝缘构件12与端盖11。正极柱14用于与第一极耳1031连接,以引出电流。负极柱15用于与第二极耳1033连接,以引出电流。第一连接构件16与第二连接构件17均位于绝缘构件12。第一连接构件16与正极柱14连接,第一连接构件16与第一极耳1031连接,从而实现正极柱14与第一极耳1031连接。第二连接构件17与第二极耳1033连接,第二连接构件17与负极柱15连接,从而实现负极柱15与第二极耳1033连接。
防爆阀18设于端盖11上,用于在电极组件103内部压力过大时能够及时开启,排气泄压,减少爆炸风险。防爆阀支架19设于绝缘构件12朝向端盖11的一侧,使防爆阀支架19与防爆阀18之间形成气室300,以供空气流通。防爆阀支架19为金属件。防爆阀支架19是金属件,其结构强度强于塑胶件,防止电池掉落时,电解液往上回落直接冲击防爆阀18造成误触发。
端盖组件105还可以包括套设在正极柱14上的电阻构件、套设在负极柱15上的电阻构件、压块等等元件,为节省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端盖11与壳体101通过激光焊接于一起。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端盖11与壳体101之间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7、图8与图9,绝缘构件12包括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第三分体件126及第四分体件128。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第三分体件126位于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之间,第三分体件126与第一分体件122及第二分体件124相连接并共同围成第一收容空间301,用于收容第一连接构件16、绝缘膜及第一极耳1031。在第二方向上,第四分体件128位于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之间。第三分体件126与第四分体件128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第四分体件128与第一分体件122及第二分体件124相连接并共同围成第二收容空间303,用于收容第二连接构件17、绝缘膜及第二极耳1033。第三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第三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可以为Z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Y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X轴方向。
正极柱14穿设于第三分体件126与端盖11。负极柱15穿设于第四分体件128与端盖11。第一连接构件16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301并与正极柱14连接。第二连接构件17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303并与负极柱15连接。第一极耳1031远离电极组件103的一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301内并与第一连接构件16连接。第二极耳1033远离电极组件103的一端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303内并与第二连接构件17连接。
绝缘构件12可以由塑胶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构件12分为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第三分体件126及第四分体件128,即绝缘构件12为分体式结构。相较于一体式的绝缘构件,分体式的绝缘构件12的制备难度更度,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第三分体件126及第四分体件128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可以更大,各个分体件的各个部分上的厚度尺寸可以更为均匀,进而能够加强绝缘构件12的强度,并提高了端盖组件105的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03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构件16连接在一起,第二极耳1033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构件17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1031远离电极组件103的一端为焊接端,第二极耳1033远离电极组件103的一端为焊接端。第一连接构件16、第一绝缘膜21与第一极耳1031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301内,第二连接构件17、绝缘膜、第二极耳1033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二收容空间303内,绝缘膜、端盖11及壳体101形成全方位的绝缘隔离保护,能够有效避免在储能装置100受到意外冲击或长期使用时,第一极耳1031、第二极耳1033因疲劳破损而漂移至防爆阀支架19造成短路的风险。
另外,第一连接构件16、绝缘膜与第一极耳1031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301内,第二连接构件17、绝缘膜、第二极耳1033的焊接端均收容在第二收容空间303内,也能够有效降低绝缘膜因失粘剥落,而漂出第一收容空间301和第二收容空间303,移动至防爆阀18下方的气室300,堵塞防爆阀18,导致防爆阀18失效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提高了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关于第一对称面A1对称设置,第一对称面A1平行所述第三方向,第一对称面A1垂直第一方向,第一对称面A1垂直第二方向。换而言之,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的结构相同,在组装端盖组件105时,无需对第一分体件122及第二分体件124进行区分辨认,方便了端盖组件105的组装。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分体件122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设置,第二分体件124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设置。第二对称面A2与第三对称面A3平行第一方向,第二对称面A2与第三对称面A3均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三对称面A3与第三方向相垂直。第一分体件122自身为对称结构,第二分体件124自身为对称结构。由于第一分体件122为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的对称结构,第二分体件124为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的对称结构,在组装端盖组件105时,将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无需对第一分体件122在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区分辨认,无需对第二分体件124在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区分辨认,进一步方便了端盖组件105的组装。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关于第一对称面A1对称,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分体件122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设置,第二分体件124关于第二对称面A2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10、图11及图12,由于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的结构相同,图10以第一分体件122进行示例,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均包括基板1220、第一卡勾1222与第二卡勾1224。
基板1220包括第一表面1201、第二表面1202、第三表面1203及第四表面1204。第一表面1201与第二表面120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三表面1203与第四表面1204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一表面1201朝向端盖11设置,第三表面1203朝向第三分体件126设置。第一卡勾1222与第二卡勾1224均凸设于第三表面1203,即第一卡勾1222与第二卡勾1224均凸设于基板1220朝向第三分体件126的一侧。第一卡勾1222用于与第三分体件126卡合连接。第二卡勾1224用于与第四分体件128卡合连接。
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均还包括容置部1226,用于对空气进行导流。本实施方式中,容置部1226大致呈U形。容置部1226位于第一卡勾1222与第二卡勾1224之间。第一分体件122的容置部1226与第二分体件124的容置部1226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防爆阀支架19收容于第一分体件122的容置部1226与第二分体件124的容置部1226,防爆阀支架19与防爆阀18之间形成气室300。
请结合参阅图13,容置部1226包括固定连接的容置底壁1227及容置侧壁1228。容置底壁1227及容置侧壁1228均凸设于基板1220朝向第三分体件126的一侧上。容置底壁1227与容置侧壁1228围成容置空间305,用于容置防爆阀支架19。容置底壁1227设有多个透气通孔1232。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透气通孔1232沿第三方向排列。透气通孔1232用于流通空气,当电极组件103的内部压力过大时,可通过透气通孔1232泄压。本实施方式中,容置底壁1227与防爆阀支架19之间保持较小的空隙,以降低储能装置100振动过程中,相邻的并间隔的透气通孔1232之间的栅栏断裂。
容置侧壁1228背离容置空间305的一侧设有导流斜面1234,用于对空气进行导流。空气可以沿着导流斜面1234经容置部1226背离容置空间305的表面后进入容置空间305,这样一来,增加第一极耳1031、第二极耳1033至气室300的气流通道。本实施方式中,容置侧壁1228与容置底壁1227的连接处形成有导流斜面1234。容置侧壁1228背离容置空间305的一侧包括至少一个台阶1236,台阶1236的转角处还可以设有导流斜面1234。导流斜面1234可以为相对容置底壁1227倾斜设置的斜平面或斜曲面。可以理解,本申请对容置部1226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容置侧壁1228可以不包括台阶1236,容置侧壁1228呈平面结构等等。
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均还包括卡扣1238,用于与防爆阀支架19相卡合。卡扣1238沿第二方向凸设于基板1220上并位于容置空间305内。卡扣1238用于对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相对于防爆阀支架19的位置进行限定,降低长条状的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中间部位在重力作用向下弯曲折断的可能性。
卡扣1238在容置底壁1227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多个透气通孔1232靠近容置侧壁1228的最外侧的透气通孔1232所在区域。装配时,方便操作人员透过透气通孔1232对准卡扣1238插入防爆阀支架19和观察卡扣1238是否安装到位。
多个透气通孔1232中靠近容置侧壁1228的最外侧的透气通孔1232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槽口1240,用于流通空气。
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靠近端盖11一侧的表面具有缺口1205,缺口1205在第二方向上连通所述容置空间305。卡扣1238设于沿缺口1205的边缘设置。缺口1205用于方便操作人员观察卡扣1238是否卡接到位。另外,缺口1205可以形成绝缘构件12的侧部形成进入至容置空间305的气道。
本实施方式中,缺口1205的内壁与第一表面1201的连接处形成倒圆角结构。倒圆角结构能够防止装配时因缺口的尖角划伤第一极耳1031及/或第二极耳1033的可能性,进而提升产品良率,降低了储能装置100的成本。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缺口1205的内壁与第一表面1201的连接处形成倒圆角结构,缺口1205的内壁与第一表面1201的连接处也可以为直角结构等等。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第一分体件122、第二分体件124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4,第三分体件126背离第四分体件128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1262。第一卡勾1222卡合于第一卡槽1262。第四分体件128背离第三分体件126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282。第二卡勾1224卡合于第二卡槽1282内。
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一分体件122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分体件124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分体件124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均采用卡接的方式,提高了连接可靠性,且方便了端盖组件105的组装与拆卸。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的方式,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其他,例如螺接、粘接等。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分体件122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的方式,第一分体件122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其他,例如螺接、粘接等。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二分体件124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的方式,第二分体件124与第三分体件126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其他,例如螺接、粘接等。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二分体件124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的方式,第二分体件124与第四分体件128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其他,例如螺接、粘接等。
请结合图14与图15,第三分体件126背离端盖11的一面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沿1264,第三分体件126的凸沿1264位于第三分体件126靠近第四分体件128一端的边缘上,第三分体件126的凸沿1264连接于第一分体件122的基板1220与第二分体件124的基板1220之间。第三分体件126靠近第三分体件126的凸沿1264设有注液通孔1266,第三分体件126的凸沿1264设有与注液通孔1266相连通的连通气口1267,以形成一条连通注液通孔1266至气室300的空气流道,提升气体聚集至气室300的通道数。
第四分体件128背离端盖11的一面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沿1264,第四分体件128的凸沿1264位于第四分体件128靠近第三分体件126一端的边缘上,第四分体件128的凸沿1264连接于第一分体件122的基板1220与第二分体件124的基板1220之间,防爆阀支架19位于第三分体件126的凸沿1264与第四分体件128的凸沿1264之间。
请再次参阅图9,第一分体件122的容置部1226与第二分体件124的容置部1226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401,第一间隙401能够形成连通容置部1226背离端盖11一侧至气室300的气道。
请参阅图16,每个容置部1226背离防爆阀支架19的一端的朝向端盖11的一面与端盖11朝向绝缘构件12一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1为例。每个凸沿远离端盖11的一面与端盖11朝向绝缘构件12一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高度H2,使得每个凸沿1264与对应的容置部122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403。第二间隙403延伸至防爆阀支架19,第二间隙403能够与气室300相连通从而形成了弯曲通道。
防爆阀支架是金属件,防爆阀支架凸出于端盖朝向电极组件设置的表面。储能装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一极耳及/或第二极耳可能因为老化或意外碰撞冲击导致破裂。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的焊接端均包括焊接固定区域,通过焊接方式将焊接固定区域固定在端盖组件上,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的焊接固定区域即使破裂,第一极耳及/或第二极耳的焊接固定区域的长度也不足以搭接到防爆阀支架。然而,第一极耳及/或第二极耳的位于焊接固定区域的两侧边沿可能会破裂,破裂后的较细长的极耳碎片有概率搭接于防爆阀支架,使得正/负极柱与端盖形成电连接而短路,进而造成储能装置的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中,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高度H2,使得每个凸沿1264与对应的容置部122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403。第二间隙403延伸至防爆阀支架19,第二间隙403与气室300相连通所形成的弯曲通道,增加了储能装置100可进入气室300的进气气道数量。
即使极耳(第一极耳1031或第二极耳1033)破裂,弯曲通道也能够拉长极耳(第一极耳1031或第二极耳1033)破裂后伸入防爆阀支架19的距离,如图17所示,B1、B1所指的虚线为示例性的漂移的极耳碎片的两种可能漂移路径,极耳碎片破裂后,一端连接着极耳,另一端需要漂移成一个折线才能搭接防爆阀支架,弯曲通道的存在大大延长的搭接路径,降低了短路风险。而且,漂移的极耳大部份会卡止于弯曲通道所弯折的部位,很难经过两次弯折后到抵接金属制作成的防爆阀支架19处,这极大降低了极耳碎片搭接于防爆阀支架19的概率,降低了储能装置100的热失控的风险性,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度H2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9~4.8。本申请对第二高度H2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比值范围不作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度H1的范围为0.15mm~1.45mm,例如,第一高度H1可以为0.7mm等等。本申请对第一高度H1的数值不作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度H2的范围为2.2mm~4.6mm,例如,第二高度H2可以为2.74mm等等。本申请对第二高度H2的数值不作限定。
由于第三分体件126设有凸沿1264,第四分体件128设有凸沿1264,在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互换位置时,第一分体件122与第二分体件124依然能够分别与第三分体件126、第四分体件128进行组装,降低端盖组件105的装配精度要求,方便了端盖组件105的组装。
本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15,第三分体件126朝向端盖11的一侧还设有第一凸起部1268,用于安装正极柱14以及与端盖11配合连接。第一凸起部1268的外壁上设有凸环1270。第四分体件128朝向端盖11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凸起部1288,用于安装负极柱15以及与端盖11配合连接。第二凸起部1288的外壁上设有凸环1270。请参阅图18,端盖11朝向绝缘构件12的一面设有朝向背离绝缘构件12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114与第二凹陷部116。第一凹陷部114与第二凹陷部116的内壁上均设有凹陷环1142。第一凸起部1268收容于第一凹陷部114,第一凸起部1268的凸环1270收容于第一凹陷部114的凹陷环1142。第二凸起部1288的凸环1270收容于第二凹陷部116的凹陷环1142。正极柱14穿设于第一凸起部1268与第一凹陷部114。负极柱15穿设于第二凸起部1288与第二凹陷部116。
由于每个凸环1270收容于对应的凹陷环1142内,有利于提高端盖11与绝缘构件12之间的密封性,进而提高端盖组件105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9,防爆阀支架19包括支架主体192及弯折部194。弯折部194凸设于支架主体192朝向端盖11的一侧。支架主体192与防爆阀18之间形成了气室300(如图5所示)。支架主体192靠近弯折部194的边缘设有第二槽口1922。弯折部194上形成了镂空区域1940。镂空区域1940、第二槽口1922均与第二间隙403连通,使得第二间隙403与气室300连通。请结合参阅图20,卡扣1238与弯折部194相卡合。请参阅图21,第一槽口1240与第二槽口1922在第一方向上贯通,以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竖直的流道直接连接气室300(如图5所示)和电极组件103。另外,储能装置100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抖动,电极组件103内的电解液可能流动至支架主体192朝向端盖11的上表面,流动至支架主体192上表面的电解液可以顺着第二槽口1922与第一槽口1240形成的流道再流回电极组件103的中间区域,进行再次补液。电极组件103产生的气体也可以通过第一槽口1240和第二槽口1922快速流动并汇集至防爆阀18下方的气室300。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