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7782A -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7782A
CN115997782A CN202310078969.XA CN202310078969A CN115997782A CN 115997782 A CN115997782 A CN 115997782A CN 202310078969 A CN202310078969 A CN 202310078969A CN 115997782 A CN115997782 A CN 115997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ingredient
corn
penflufen
prothioconazole
pesticid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789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勇
刘金玲
葛家成
隋书婷
王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Audis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7896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7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7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7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虫杀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和活性成分C,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丙硫菌唑,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唑菌苯胺,所述的活性成分C为新烟碱类杀虫剂。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能够同时防治植物病害和虫害,各活性成分作用机理不同,复配后起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能够延长药剂的持效期,延缓病原菌及害虫抗性产生和发展,对作物安全,对环境友好。

Description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杀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种衣剂是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等,有的还加入微肥、激素、成膜剂、分散剂、防冻剂和其他助剂)加工制成的,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的农药制剂。它与常规浸(闷)种或拌种不同的是,当它将药剂包于种子上能立即固化成膜为种衣,且种衣在土中遇水吸胀而几乎不被溶解,保证种子正常发芽生长的同时药、肥缓慢释放;具有明显的杀灭害虫、防治种子带菌和预防苗期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种苗生长、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产量等功效。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研发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其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花生、水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几乎对所有麦类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氟唑菌苯胺,国际通用名为penflufen,CAS登录号为494793-67-8,氟唑菌苯胺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通过干扰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物Ⅱ活性从而抑制线粒体功能,兼具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氟唑菌苯胺可以有效防治担子菌、子囊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杀虫剂,其主要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害虫出现麻痹而死亡。新烟碱类杀虫剂可有效防治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害虫,并且对哺乳动物安全,对环境安全,既可用于茎叶处理,也可以用于土壤、种子处理。
本发明将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以及新烟碱类杀虫剂进行合理的复配,研究其对作物出苗的安全性及对植株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效果,确定种衣剂的最佳配比及用量,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种衣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药组合物,该农药组合物一次施药能够同时防治植物病害和虫害,杀菌杀虫谱广,药效显著,对作物安全,同时减缓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农药组合物,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和活性成分C,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丙硫菌唑,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唑菌苯胺,所述的活性成分C为新烟碱类杀虫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5: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10、1:6、1:3、1:1、3:1、6:1、10:1、15: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10、1:6、1:3、1:1、3:1、6:1、10: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6: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6、1:3、1:1、3:1、6:1;
进一步地,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噻虫胺(clothianidin)、呋虫胺(dinotefuran)、吡虫啉(imidacloprid)、啶虫脒(acetamiprid)或噻虫啉(thiacloprid)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1:25~25: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2:45~16:5;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2:35~16:5;
进一步地,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与活性成分C的总重量占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5%~80%;
更进一步地,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与活性成分C的总重量占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70%;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警戒色、成膜剂、增效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烷基酚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有机膨润土、阿拉伯树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和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崩解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冻剂选自醇类、醇醚类、氯代烃类和无机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消泡剂选自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8-C10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均四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碳酸亚烃酯、柴油、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防腐剂选自丙酸、丙酸钠盐、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卡松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稳定剂选自磷酸氢二钠、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2,6-二叔丁基对甲酚、油酸三乙醇胺、环氧化植物油、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滑石粉、蒙脱石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警戒色选自蓝色、绿色、红色、紫色、黄色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调节色;和/或
成膜剂选自羧基甲基淀粉钠、纤维素衍生物(羧基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聚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载体选自铵盐、磨碎的天然矿物、磨碎的人造矿物、硅酸盐、树脂、蜡、固体肥料、水、有机溶剂、矿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油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中的任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中的任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种子处理悬浮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和/或虫害方面的用途。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花生和/或棉花;
所述的水稻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稻瘟病、水稻胡麻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和/或水稻烂秧病;
所述的小麦病害为小麦根腐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黑穗病、小麦纹枯病和/或小麦全蚀病;
所述的玉米病害为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苗枯病和/或玉米纹枯病;
所述的棉花病害为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红腐病、棉花黑斑病、棉花褐斑病、棉花茎枯病、棉花角斑病和/或棉花红粉病;
所述的水稻虫害为水稻蓟马、水稻螟虫、稻弄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或稻水象甲;
所述的小麦虫害为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小麦叶螨、黏虫和/或金针虫;
所述的玉米虫害为玉米螟、玉米蚜虫、棉铃虫、夜蛾和/或黏虫;
所述的棉花虫害为棉蚜、棉铃虫、棉花叶螨、棉花蓟马、棉大卷叶螟、棉金刚钻和/或小地老虎
进一步的,所述的植物为玉米,所述的玉米病害为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粗缩病或玉米疯顶病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玉米虫害为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金针虫、玉米蚜、黏虫、甜菜夜蛾、棉铃虫或玉米螟中的任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玉米病害为玉米茎基腐病,所述的玉米虫害为玉米蚜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
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扩大了杀菌和杀虫谱,能够有效减缓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2)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一次施药可以兼防植物病害和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剂量,持效期长,降低农作物的药剂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较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制剂制备例:
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工艺:按照配比将活性成分、助剂、水经过高切剪切混合搅拌均匀,再经过磨砂机进行砂磨2.5h,使得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最后加入增稠剂、防腐剂成膜剂继续剪切搅拌均匀,即可得到种子处理悬浮剂。
制备例1:29%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配方组成:25%噻虫胺、1%丙硫菌唑、3%氟唑菌苯胺、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0.5%木质素磺酸钠、1.5%聚丙烯酸、0.25%黄原胶、5%玫红颜料、5%丙三醇、1%硅酸镁铝、0.5%有机硅消泡剂、1%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2:32%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0%+1%+1%)
配方组成:30%噻虫胺、1%丙硫菌唑、1%氟唑菌苯胺、2%脂肪胺聚氧乙烯醚、4%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聚乙烯醇、0.2%黄原胶、4%玫红颜料、4%丙三醇、0.5%硅酸镁铝、0.5%有机硅消泡剂、1%山梨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3:27%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配方组成:25%呋虫胺、1%丙硫菌唑、1%氟唑菌苯胺、3%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3%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0.5%木质素磺酸钠、3%聚丙烯酸、0.25%黄原胶、2%玫红颜料、5%乙二醇、0.5%硅酸镁铝、0.5%有机硅消泡剂、1%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4:39%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1%+3%)
配方组成:35%呋虫胺、1%丙硫菌唑、3%氟唑菌苯胺、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0.5%木质素磺酸钠、2%聚乙二醇、0.3%黄原胶、5%玫红颜料、5%乙二醇、1%硅酸镁铝、0.5%有机硅消泡剂、1%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5:41%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1%+5%)
配方组成:35%吡虫啉、1%丙硫菌唑、5%氟唑菌苯胺、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EO/PO嵌段共聚物、3%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5%聚乙二醇、0.25%黄原胶、6%玫红颜料、5%乙二醇、1%硅酸镁铝、1%有机硅消泡剂、1%卡松、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6:29%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配方组成:25%吡虫啉、1%丙硫菌唑、3%氟唑菌苯胺、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 EO/PO嵌段共聚物、3%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聚丙烯酸、0.3%黄原胶、7%玫红颜料、6%丙三醇、1%硅酸镁铝、1%有机硅消泡剂、1%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7:36%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0%)
配方组成:25%啶虫脒、1%丙硫菌唑、10%氟唑菌苯胺、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 EO/PO嵌段共聚物、3%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聚丙烯酸、0.3%黄原胶、7%玫红颜料、6%丙三醇、1%硅酸镁铝、1%有机硅消泡剂、0.75%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8:27%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配方组成:25%啶虫脒、1%丙硫菌唑、1%氟唑菌苯胺、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0.5%木质素磺酸钠、1%聚丙烯酸、0.25%黄原胶、6%玫红颜料、4%乙二醇、1%硅酸镁铝、1.5%有机硅消泡剂、0.5%苯甲酸钾、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9:29%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配方组成:25%噻虫啉、1%丙硫菌唑、3%氟唑菌苯胺、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EO/PO嵌段共聚物、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羧基甲基淀粉钠、1%聚羧酸钠盐、0.25%黄原胶、5%玫红颜料、5%丙三醇、1%硅酸镁铝、0.75%有机硅消泡剂、1%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例10:27%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配方组成:25%噻虫啉、1%丙硫菌唑、1%氟唑菌苯胺、4%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 EO/PO嵌段共聚物、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聚丙烯酸、0.5%黄原胶、6%玫红颜料、5%丙三醇、1%硅酸镁铝、1%有机硅消泡剂、1%卡松、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室内活性试验:
实施例1: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试验参照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二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试验靶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感量0.1mg),生物培养箱、培养皿、移液器、接种器、打孔器、卡尺、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等。
试材准备:将禾谷镰孢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备用。
供试药剂:97%丙硫菌唑原药、95%氟唑菌苯胺原药、98%噻虫胺原药、98%呋虫胺原药、98%噻虫啉原药、98%吡虫啉原药、96%啶虫脒原药,以上药剂均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其他试剂:丙酮(分析纯)、吐温80(化学纯)。
药剂母液配制:将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原药分别用丙酮溶解后制成高浓度母液后,将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合适的配比配制成混液,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将上述单剂和混剂稀释成5个系列质量浓度。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丙硫菌唑与氟唑菌苯胺的较佳的两组配比,并将较佳的配比混剂作为一个杀菌剂组合,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按照不同的质量配比进行三元复配。
试验重复:试验药剂每个浓度4个培养皿,每个重复1个培养皿,共4次重复,以不含药剂的0.1%吐温80水溶液作为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基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并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
接种:将预先培养好的禾谷镰孢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菌盖,放置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调查: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落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厘米,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
式中: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71
式中: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DP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求出回归方程、EC50值,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计算: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72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73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1丙硫菌唑与氟唑菌苯胺及其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CDATA[EC<sub>50</sub>(mg/L)]]> 回归方程 共毒系数(CTC)
丙硫菌唑(A) 3.7064 y=1.3553x+4.2289 -
氟唑菌苯胺(B) 5.3948 y=1.3702x+3.9970 -
A:B=1:15 4.2303 y=1.3904x+4.1291 123.997
A:B=1:10 3.3184 y=1.6028x+4.1650 156.108
A:B=1:6 3.1303 y=1.6157x+4.1993 161.811
A:B=1:3 2.5966 y=1.7141x+4.2897 186.522
A:B=1:1 2.5300 y=1.6315x+4.3423 173.675
A:B=3:1 2.5113 y=1.4843x+4.4064 160.117
A:B=6:1 2.8805 y=1.4310x+4.3425 134.694
A:B=10:1 2.9744 y=1.6000x+4.2425 128.259
A:B=15:1 3.5148 y=1.5500x+4.1539 107.555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和氟唑菌苯胺两种药剂复配使用有利于提高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丙硫菌唑与氟唑菌苯胺均对禾谷镰孢菌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丙硫菌唑与氟唑菌苯胺质量比为1:15~10:1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丙硫菌唑与咯菌腈质量比为1:3活性较好,其EC50为2.5966mg/L,共毒系数为186.522,其中1:10~3:1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2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混剂及其与噻虫胺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y=1.7141x+4.2897 2.5966 /
噻虫胺 / >200 /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3 y=1.5517x+4.5111 2.0657 125.701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3 y=1.3406x+4.5940 2.0084 129.28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3 y=1.3441x+4.6142 1.9365 134.08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0:1:3 y=1.3337x+4.6290 1.8973 136.858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3434x+4.6542 1.8088 143.554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0:1:3 y=1.3460x+4.6402 1.8505 140.319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3502x+4.6221 1.9051 136.29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0:1:3 y=1.3617x+4.5797 2.0355 127.566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3 y=1.3590x+4.5565 2.1200 122.481
表3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混剂及其与噻虫胺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81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91
表4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混剂及其与呋虫胺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y=1.7141x+4.2897 2.5966 /
呋虫胺 / >200 /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3 y=1.5635x+4.4850 2.1350 121.621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3 y=1.4313x+4.5732 1.9869 130.686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6072x+4.5788 1.8285 142.007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5743x+4.4901 2.1082 123.167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3 y=1.6667x+4.3815 2.3501 110.489
表5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混剂及其与呋虫胺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 y=1.6315x+4.3423 2.5300 /
呋虫胺 / >200 /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1 y=1.5478x+4.5151 2.0572 122.983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1 y=1.4283x+4.6270 1.8247 138.653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 y=1.5734x+4.5915 1.8181 139.156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 y=1.5840x+4.5315 1.9758 128.049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1 y=1.5720x+4.4817 2.1367 118.407
表6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混剂及其与吡虫啉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092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01
表7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混剂及其与吡虫啉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 y=1.6780x+4.2750 2.7020 /
吡虫啉 / >200 /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5 y=1.4643x+4.4444 2.3956 112.790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5 y=1.7232x+4.4184 2.1752 124.218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5 y=1.4894x+4.5716 1.9392 139.336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5 y=1.3996x+4.5818 1.9899 135.786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5 y=1.4435x+4.4870 2.2666 119.209
表8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0)混剂及其与啶虫脒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02
表9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混剂及其与啶虫脒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 y=1.6315x+4.3423 2.5300 /
啶虫脒 / >200 /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1 y=1.5248x+4.5271 2.0424 123.874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1 y=1.5489x+4.5485 1.9566 129.306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 y=1.4629x+4.6062 1.8586 136.124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 y=1.5658x+4.5522 1.9319 130.959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1 y=1.4923x+4.5393 2.0356 124.288
表10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混剂及其与噻虫啉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y=1.7141x+4.2897 2.5966 /
噻虫啉 / >200 /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3 y=1.4999x+4.4840 2.2082 117.589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3 y=1.6093x+4.5530 1.8956 136.980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4882x+4.5945 1.8727 138.655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5377x+4.5440 1.9794 131.181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3 y=1.4464x+4.5211 2.1434 121.144
表11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1)混剂及其与噻虫啉混配对玉米茎基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1) y=1.4843x+4.4064 2.5113 /
噻虫啉 / >200 /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3:1 y=1.5122x+4.5207 2.0746 121.050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3:1 y=1.6727x+4.5022 1.9842 126.565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3:1 y=1.5978x+4.5813 1.8283 137.357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3:1 y=1.5788x+4.5685 1.8763 133.843
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3:1 y=1.5552x+4.4831 2.1496 116.826
注:表2-11中,各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以及噻虫啉)在设计最高浓度200mg/L时对禾谷镰孢菌无明显抑制活性。
由表2-11室内结果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禾谷镰孢菌无明显活性,以“丙硫菌唑+咯菌腈”混剂质量比为1:3、1:1和1:5时与新烟碱类杀虫剂进行配比对禾谷镰孢菌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施例2:玉米蚜虫室内活性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4.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6部分:杀虫活性试验浸虫法》。
供试靶标:玉米蚜虫(Rhopalosiphum maidis)。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感量0.1mg)、解剖镜、毛笔、容量瓶、烧杯、移液枪、培养皿、滤纸、大头针等。
试验药剂:97%丙硫菌唑原药、95%氟唑菌苯胺原药、98%噻虫胺原药、98%呋虫胺原药、98%噻虫啉原药、98%吡虫啉原药、96%啶虫脒原药,以上药剂均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其他试剂:丙酮(分析纯)、吐温80(化学纯)。
药剂配制:将以上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计合适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试验重复:试验药剂每个浓度处理4次重复,每个重复15头健康一致的成蚜。
药剂处理:选取玉米叶片,用毛笔剔除有翅蚜、若蚜以及不健康的成蚜后,保留15头健康状态一致的成蚜,将带有成蚜的玉米叶片浸入各处理药液5s后,取出并用吸水纸吸干多余药剂,置于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
饲养与观察:处理后的试虫置于20±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L:D=16h:8h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试验调查:药剂处理后48h进行镜检,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判断试虫死亡的标准为用大头针或毛笔轻触成蚜,虫体不动视为死亡。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和(2)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21
式中:
P——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K——死亡虫数,单位为头;
N——处理总虫数,单位为头。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22
式中:
P1——校正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Pt——处理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P0——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
若对照死亡率<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应按照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回归方程、LC50值,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23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31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12丙硫菌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噻虫胺混配对玉米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噻虫胺 y=1.2904x+4.1037 4.9449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 >20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 - >200 -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3 y=1.4352x+4.1611 3.8419 128.710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3 y=1.3057x+4.2678 3.6373 135.950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3 y=1.2708x+4.3096 3.4935 141.546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4153x+4.2846 3.2024 154.412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3444x+4.2561 3.5753 138.30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3 y=1.3583x+4.1971 3.9004 126.779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5:1:1 y=1.3274x+4.2443 3.7095 133.304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1 y=1.3293x+4.2743 3.5149 140.684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1:1 y=1.3095x+4.3064 3.3856 146.05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 y=1.3709x+4.2800 3.3514 147.547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 y=1.3602x+4.2561 3.5229 140.364
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45:1:1 y=1.2689x+4.2604 3.8270 129.211
表13丙硫菌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呋虫胺混配对玉米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呋虫胺 y=1.4645x+4.0705 4.312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 >20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 - >200 -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3 y=1.3871x+4.2800 3.3045 130.489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3619x+4.3648 2.9268 147.328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6754x+4.1710 3.1246 138.002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1 y=1.3818x+4.2326 3.5918 120.051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 y=1.3515x+4.3206 3.1823 135.499
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 y=1.5661x+4.1587 3.4448 125.174
表14丙硫菌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吡虫啉混配对玉米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吡虫啉 y=1.3476x+4.4416 2.5966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3 - >20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5 - >200 -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3 y=1.3076x+4.5843 2.0792 124.885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3 y=1.2538x+4.6495 1.9036 136.405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3 y=1.3504x+4.5768 2.0578 126.183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5 y=1.3969x+4.5393 2.1369 121.512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5 y=1.3033x+4.6265 1.9347 134.212
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5 y=1.4125x+4.6245 1.8444 140.783
表15丙硫菌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啶虫脒混配对玉米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 <![CDATA[EC<sub>50</sub>(mg/L)]]> 共毒系数
啶虫脒 y=1.3507x+4.3348 3.108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0 - >200 -
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1 - >200 -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10 y=1.2388x+4.4775 2.6409 117.687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0 y=1.2999x+4.4806 2.5094 123.854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0 y=1.3064x+4.4270 2.7453 113.212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10:1:1 y=1.3031x+4.4987 2.4251 128.160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25:1:1 y=1.3438x+4.5000 2.3557 131.935
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35:1:1 y=1.3257x+4.4721 2.5017 124.236
表16丙硫菌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噻虫啉混配对玉米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41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51
注:表12-16中,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在1:3、1:1在设计最高浓度200mg/L时对玉米蚜虫无明显活性。
由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12-16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将丙硫菌唑和氟唑菌苯胺混剂与新烟碱类杀虫剂配成三元复配制剂,能够明显增加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的毒力,增强对害虫的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3:玉米茎基腐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玉米种植田,所有试验小区耕作条件一致,灌溉条件良好,前茬作物为小麦。
试验靶标:玉米茎基腐病。
试验作物:玉米(银海568)。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如表8所示。
表17试验药剂及使用剂量
编号 药剂名称 有效成分用药量(g/100kg种子)
1 32%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0%+1%+1%) 100
2 27%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100
3 41%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1%+5%) 100
4 29%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100
5 36%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0%) 100
6 13%噻虫胺·噻呋酰胺·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 130
7 10%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 100
8 35%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210
9 清水对照 -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40m2。试验于2019年6月7日进行播种,以清水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
试验药剂处理:在玉米播种前1天,按照小区用种量准确称取药液量,倒入拌种瓶内进行拌种,使药液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晾干后备用。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取5个点,每点标记20株玉米,每小区共计100株,试验于齐苗后出苗情况,记录出苗株数,并计算出苗率。苗期调查玉米茎基腐病发病情况记录发病株数,计算防治效果。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61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62
试验结果:
表18玉米茎基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63
由表18试验结果可知,丙硫菌唑与氟唑菌苯胺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或噻虫啉中的任一种)混配,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00g/100kg种子情况下,各制备例药剂处理平均病株率为3.50%~5.25%,并且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为85.91%~90.60%,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各制备例药剂处理组的出苗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表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种子无药害,并且能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实施例4: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玉米田,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1.9%,pH值为7.0,近年玉米蚜虫发生较重。
试验靶标:玉米蚜虫。
试验作物:玉米(晋单39号)。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如表19所示。
表19试验药剂及使用剂量
编号 药剂名称 有效成分用药量(g/100kg种子)
1 32%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0%+1%+1%) 100
2 27%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100
3 41%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1%+5%) 100
4 29%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100
5 36%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0%) 100
6 13%噻虫胺·噻呋酰胺·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 130
7 10%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 100
8 35%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210
9 清水空白对照 -
试验设计:试验小区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0m2,每个处理重复4次,将试验药剂按照试验设计进行拌种,以清水处理的种子作对照。播种前,按各药剂处理所要求的用药量称取定量药剂和定量种子,倒入拌种瓶内,均匀拌种,晾干后备用。
作物安全性调查:试验于出苗后采用目测法不定期观察各处理玉米生长情况。
调查方法:试验于玉米蚜虫始盛期进行调查,每个处理随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2株。每株进行全株调查,调查无翅蚜虫数,计算防治效果。
防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066876630000171
田间药效试验见下表:
表20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编号 药剂名称 防效(%) 生长情况
1 41%吡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1%+5%) 92.77 正常
2 27%呋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 91.63 正常
3 36%啶虫脒·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10%) 89.43 正常
4 29%噻虫啉·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1%+3%) 94.04 正常
5 32%噻虫胺·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0%+1%+1%) 93.69 正常
6 13%噻虫胺·噻呋酰胺·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 81.91 正常
7 10%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 80.64 正常
10 35%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84.82 正常
21 清水空白对照 - 正常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玉米植株安全。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本发明所述丙硫菌唑、氟唑菌苯胺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或噻虫啉中的任一种)进行复配对种子处理,对作物病害和虫害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复配所得农药组合物或其制剂防效显著,能够延缓病原菌及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且在试验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种子及产生药害,说明在所得农药组合物或制剂的杀菌和杀虫协同增效提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对作物安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和活性成分C,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丙硫菌唑,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唑菌苯胺,所述的活性成分C为新烟碱类杀虫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5:1;
优选的,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5~10:1;
更优选的,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6: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噻虫胺(clothianidin)、呋虫胺(dinotefuran)、吡虫啉(imidacloprid)、啶虫脒(acetamiprid)或噻虫啉(thiacloprid)中的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1:25~25:1;
优选的,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2:45~16:5;
更优选的,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与活性成分C的质量比为2:35~16: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与活性成分C的总重量占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5%~80%,优选为1%~7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警戒色、成膜剂、增效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制剂,所述的制剂剂型为种子处理固体制剂和/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的制剂剂型为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和/或种子处理悬浮剂中的任一种;
更优选的,所述的制剂剂型为种子处理悬浮剂。
8.根据权利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和/或虫害方面的用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花生和/或棉花;
优选的,所述的植物为玉米,所述的玉米病害为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粗缩病和/或玉米疯顶病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玉米虫害为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金针虫和/或玉米蚜虫中的任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病害为玉米茎基腐病,所述的玉米虫害为玉米蚜虫。
CN202310078969.XA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Pending CN115997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8969.XA CN115997782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8969.XA CN115997782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7782A true CN115997782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5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8969.XA Pending CN115997782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77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10714A (zh) * 2023-02-14 2023-06-06 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丙硫菌唑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种子处理组合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10714A (zh) * 2023-02-14 2023-06-06 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丙硫菌唑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种子处理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6570A (zh) 一种含有咯菌腈的种衣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997782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6210701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849961A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7279161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8633913B (zh) 一种可用于防治烟草根黑腐病的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535518A (zh) 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83B (zh) 一种含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03153B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噻霉酮和丙硫菌唑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12136819A (zh) 一种含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8849923A (zh)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
CN116138260B (zh) 一种含氟茚唑菌胺与苄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7121916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的农药组合及其应用
NL2036426B1 (en) Bacteriostat for controlling rice blas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6849222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病害和虫害的用途
CN110140725B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
CN110100826B (zh) 一种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有害生物的复配组合物
CN118542324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099795A (zh) 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和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提高小麦生长活性的用途
CN116210714A (zh)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丙硫菌唑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种子处理组合物
CN113693069A (zh) 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甲氧苯唳菌的农药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8203008A (zh) 用于防治玉米白斑病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16998498A (zh) 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7204425A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