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6451A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6451A
CN115986451A CN202310095310.5A CN202310095310A CN115986451A CN 115986451 A CN115986451 A CN 115986451A CN 202310095310 A CN202310095310 A CN 202310095310A CN 115986451 A CN115986451 A CN 115986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lead frame
electrical connector
along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53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硕
踪清
顾海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53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64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6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6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安装端,每一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形成有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一表面形成有第二接触部位;第一或第二延伸区段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开文献No.2011/0009011公开了一种具有边缘耦合型差分信号对的电连接器,其能够在可接受的串扰水平下以13GHz(近26吉比特/秒)运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连接器生产供应方提供了可升级的性价比解决方案,设计的电连接器具有单独屏蔽的宽侧面对宽侧面差分信号对(twinax),用于提供高达40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然而,即使是40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亦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今需求,因此需要研发更高速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速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相邻的信号触头形成差分信号对;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相应安装端,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偏离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形成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或第二延伸区段对应于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并与其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以及作为与第一电连接器相互插接配合的互补型的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与第二电连接器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抵靠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互补配合端,并且沿互补配合端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一基板上,第二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二基板上。
本发明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至少可实现以下功能及效果:(一)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折回部末端与贯穿设置的通槽相配合,形成了闭环结构的折回部,可以使信号形成自回流路径,降低相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有部分辐射能量改成回流能量,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二)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电触头正向力增加;在公母对插后,端子不易疲劳;(三))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互补的两个电触头的折回区段可以形成相对的平面且相互平行,亦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四)使第二拐点与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接触部位至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且使第二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至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可使得所述第二拐点和第一拐点不具有对称性,且第二拐点偏移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更大,使得第二拐点具有方向性,便于安装、插接时辩认方向,防止安装错误、插接错误等问题,进一步起到保护电触头的作用,延长电触头的使用寿命;(五)接地触头的相应配合端设计至少一长形通孔,可以改善相应配合端的弹性性能,以上可以使本发明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实现至少高达56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图1中第一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一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多个引线框的分布图。
图5是图4中其中一个引线框的拆分图。
图6是图5反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一对差分信号对和接地触头的分布图。
图8a是电触头在自然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b是电触头在自然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9是图8b中的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的侧视图。
图10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图11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图12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图13是图1中第二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外壳体的俯视角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5中A-A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3的仰视图。
图18是图17中多个引线框的分布图。
图19是第一电连接器的引线框对和第二电连接器的引线框对的插接配合图。
图20是图18中其中一个引线框的拆分图。
图21是图20反方向的示意图。
图22是图18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000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插接配合的互补的第二电连接器2000。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安装端与第一基板(图未示出)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配合端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安装端与第二基板(图未示出)电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为印刷电路板、背板等。第一电连接器10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0沿第三方向插接配合,因此,所述第三方向可称为插接配合方向,根据附图示出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方向被定义为垂直方向Z。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结构或功能均可相同或相似,第一电连接器10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0均包括多个电触头以及用于支撑多个电触头的介电或电绝缘的电绝缘壳体。所述多个电触头的一端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电绝缘壳体的第一端,多个电触头的另一端延伸出电绝缘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多个电触头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第一端的部分形成与互补电触头23插接配合的相应配合端131,所述多个电触头延伸出所述电绝缘壳体的第二端的部分形成与相应基板电连接的相应安装端133。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可为垂直型电连接器,即沿插拔配合方向呈直线型的电连接器,垂直型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131和相应安装端133分别从电绝缘壳体的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延伸出。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也可为直角型电连接器,所述直角型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131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电绝缘壳体的第一端,相应安装端133沿与所述第三方向Z呈直角的方向延伸出电绝缘壳体上与第一端垂直的第二端。根据图示出的实施方式,将第一电连接器1000作为垂直型电连接器、将第二电连接器2000作为直角型电连接器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2至图12,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包括电绝缘壳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11上的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引线框,每一个引线框沿在水平面上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每一个引线框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触头13,相邻两电触头1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J11,每一个引线框中的所述多个电触头13包括多个信号触头13a和至少一个接地触头13b,紧邻的两个信号触头13a形成一组差分信号对,每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具有第二间隙J12,所述接地触头13b优选为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的第二间隙J12中的多个接地触头13b。所述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还可沿例如“G-S-S、S-G-S、S-S-G”等分布,S表示电信号,G表示接地,这些沿第二方向分布在一条线上的所述多个电触头13(包括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形成线阵,即每一引线框中的所述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形成一线阵。每一个信号触头13a包括插接配合端131a和安装端133a,所述接地触头13b包括接地配合端131b和接地安装端133b。所述电触头13为垂直型电触头13,所述垂直型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和相应安装端133沿所述Z方向分布于所述电绝缘壳体11的两端。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限定为横向或行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限定为纵向或列方向Y,因此,所述多个引线框沿行方向间隔分布,每一个引线框沿列方向延伸。多个引线框可被限定为八个引线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引线框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进行设置,但主要以偶数个引线框为主。八个引线框形成两两为一组相对的引线框对12,形成四对引线框对12,其中两引线框对12分别沿第一方向X位于两外侧,该两外侧的引线框对12被限定为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和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另外两引线框对12沿第一方向X位于两外侧引线框对之间的内侧,该内侧的两引线框对12被限定为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和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每一对引线框对12中,其中一引线框可被限定为第一引线框121,第一引线框121中的多个电触头13形成第一线阵141,另一引线框可被限定为第二引线框122,第二引线框122中的多个电触头13形成第二线阵142。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之间通过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分隔壁进行分隔,也即,第一线阵141和第二线阵142沿第一方向X分别位于所述分隔壁的两侧。每相邻的两引线框对12之间均形成列间隔通道,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与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之间形成第一列间隔通道101,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与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之间形成第二列间隔通道102,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与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之间形成第三列间隔通道103。应当理解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触头13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例如电触头13可直接采用线阵的方式支撑于所述电绝缘壳体11上,例如引线框数量、分布方式还可有其他适应性变化等等,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所述电绝缘壳体11包括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包覆部111以及插接配合部112,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覆部111包括由沿第一方向X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11a和第二侧壁11b、沿第二方向Y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三侧壁11c和第四侧壁11d围合形成的外壳体以及形成于外壳体的内部空腔111a中的七个内隔壁,所述七个内隔壁沿所述第一方向X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空腔111a中,且所述七个内隔壁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面与第一至第四侧壁11a~11d的对应两端面平齐,所述七个内隔壁将所述内部空腔111a分隔成八个包覆腔111c,每一个包覆腔111c的至少一个内腔壁、至多全部内腔壁向内凸伸有多根肋条111d,每一肋条111d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可与包覆腔111c对应方向上的长度相适配。每一肋条111d可沿第一方向X与各引线框壳体123对应的两个端面相互抵靠,从而达到夹紧引线框壳体123的作用。所述包覆部111(包括外壳体及内隔壁)上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端面(图示中的上端面)和第二端面(图示中的下端面)可被分别限定为与互补的第二电连接器2000插接配合时的插接抵接面111e和与第一基板安装配合的安装抵接面111f。应当理解的,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七个、八个等数量词均是以上述八个引线框相适配而举例说明,其并不用于作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限定。
所述插接配合部112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的多个所述的分隔壁,例如四个分隔壁,每一个分隔壁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延伸长度与每一个包覆腔111c的长度相适配,每一个分隔壁均沿第三方向Z延伸且延伸高度根据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的结构而定。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四个分隔壁一一对应地立设在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和第七个内隔壁的第一端端面,并可与它们一体成型,因此,四个分隔壁又可被限定为第一列分隔壁112a、第三列分隔壁112c、第五列分隔壁112e和第七列分隔壁112g。第一列分隔壁112a用于分隔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使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的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列分隔壁112a两侧;第三列分隔壁112c用于分隔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使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的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列分隔壁112c两侧,第五列分隔壁112e用于分隔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使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的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列分隔壁112e两侧,第七列分隔壁112g用于分隔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使所述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的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七列分隔壁112g两侧。
每一列分隔壁112a~112g均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引线框121和第二引线框122之间的用于分隔第一线阵141和第二线阵142的线阵分隔壁1121、形成于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的第一表面上的用于分隔各电触头13的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以及形成于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的第二表面上的用于分隔各电触头13的第二触头分隔壁1123。所述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为数量与所述第一线阵141的电触头13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多个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于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的第一表面上,且每一个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沿第一方向X向对应的相邻两电触头13之间的第一间隙J11延伸,即第一线阵141中的相邻的信号触头13a之间、相邻的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之间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进行分隔。所述第二触头分隔壁1123的数量、位置与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相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相邻的两触头分隔壁(相邻的两第一触头分隔壁1122、相邻的两第二触头分隔壁1123)和线阵分隔壁1121之间围合形成供对应的电触头13容纳于其中的容纳空间1124,该容纳空间1124向对应的电触头13方向形成第一凹口1124a,该容纳空间1124向第二电连接器2000方向形成第二凹口1124b,该容纳空间1124向所述包覆部111方向形成与对应的包覆腔111c连通的第三凹口1124c。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各包覆腔111c沿第二方向Y上的内腔壁上还形成有间隔分布的多个用于连接该内腔壁与分隔壁的连接条115,多个连接条115的一端与对应的触头分隔壁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内腔壁连接,且所述多个连接条115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端面与所述插接抵接面111e平齐。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接抵接面111e的对正结构,所述对正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接抵接面111e处且位于插接配合部112外侧的多个对正件。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对正件可设置为包括与第一列分隔壁112a和第七列分隔壁112g上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两第一对正件113,以及与第三列分隔壁112c和第五列分隔壁112e上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两第二对正件114。所述第一对正件113可设置为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于对应分隔壁外侧的第一对正块1131和第二对正块1132,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的内侧面与对应分隔壁的线阵分隔壁112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的外侧面通过一连接块1133与所述第二对正块1132的内侧面连接。第一及第二对正块1132均沿第三方向Z凸出于所述插接抵接面111e,所述连接块1133、第一对正块1131及第二对正块1132可同轴设置,第一及第二对正块1131、113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块1133沿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第一及第二对正块1131、1132沿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大于连接块1133沿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第二对正块1132以及连接块1133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面分别形成第四凹口1134和第五凹口1135,使得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第二对正块1132及连接块1133沿第三方向Z的侧面形成第六凹口1136,所述第四凹口1134、第五凹口1135及第六凹口1136一体连通形成“冂”形对准槽,而第一对正块1131及第二对正块1132则形成凸出于对准槽的对准凸部。第一及第二对正块1131、1132朝向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一端端面向安装端方向且向第一方向X倾斜形成有第一导向面1131a、1132a,所述第二对正块1132还可设置有向所述安装端方向且沿第二方向Y向第一对正块1131倾斜的第二导向面1132b。所述第二对正件114可设置为结构与第一对正块1131相同或相似的第三对正块,所述第三对正块与对应分隔壁的线阵分隔壁1121的对应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及第二对正块1132均可与对应的线阵分隔壁112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及第二对正块1132沿第一方向上的两表面均凸出于对应线阵分隔壁1121的两表面,因此第一对正块1131和第二对正块1132可作为位于线阵分隔壁1121端面的一触头分隔壁使用,可节约材料成本,并且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紧凑。所述第一对正件113通过第一及第二对正块1131、1132和连接块1133的设置,可从各个方向实现插接配合时的精对准,所述第三对准块可实现插接配合时的粗对准。
每一引线框对均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于对应线阵分隔壁1121两侧的两个引线框(第一和第二引线框121、122)。每一引线框121、122均包括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引线框壳体123、沿第二方向Y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中的多个所述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上与多个接地触头13b固持的多个屏蔽部124,用于屏蔽相邻两个引线框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配合端131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一端,从而位于对应的容纳空间1124中,相应安装端133沿第三方向Z反向延伸出引线框壳体123的另一端。上述沿第二方向Y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中的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形成对应的线阵,即第一引线框121中的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形成第一线阵141,第二引线框122中的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形成第二线阵142。所述第一线阵141和第二线阵142通过线阵分隔壁1121分离。所述引线框壳体123包覆于上述对应的包覆腔111c中,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上靠近相应配合端131的一端对应于每相邻两电触头1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凹槽1230,所述引线框壳体123靠近相应配合端131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抵持于所述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表面的凸挡部1231,其中,该第二表面为相应配合端131与互补电连接器的互补配合端231插接配合时远离互补配合端231的一侧表面,在各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与互补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各电触头13被互补电连接器的互补电触头23刮擦挤压时,所述凸挡部1231能够对相应配合端131进行支撑,防止电触头13过度弹性形变而损坏。所述引线框壳体123沿第一方向X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对应于所述接地触头13b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凹陷1232,所述第一凹陷1232沿第三方向Z分布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凹陷1232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均沿第一方向X贯通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由此形成两第一贯通端部12321,包覆于引线框壳体123中的接地触头13b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凹陷1232中。所述引线框壳体123沿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表面或第一表面上对应于差分信号对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凹陷1233,所述第二凹陷1233沿第三方向Z分布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第二表面或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二凹陷1233上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均沿第一方向X贯通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由此形成两第二贯通端部12331,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中的信号差分对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二凹陷1233中,可优化和改善信号传输环境。
所述引线框壳体123的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均形成有凸部1234,所述屏蔽部124对应于所述凸部1234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凸部1234安装配合的凹部1242,且所述屏蔽部124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与显露于所述第一凹陷1232的接地触头13b相接。其中:所述接地触头13b上显露于所述第一凹陷1232的两第一贯通端部12321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卡孔部1320b;所述屏蔽部124包括屏蔽片1241以及沿第二方向Y形成于所述屏蔽片1241的两侧边缘的第一卡凸部1243,两侧的第一卡凸部1243分别对应两接地触头13b的第一卡孔部1320b,所述第一卡凸部1243沿第一方向X从所述屏蔽片1241的两侧边缘向所述接地触头13b的第一卡孔部1320b方向延伸以连接于所述第一卡孔部1320b。
所述引线框的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配合端131从与包覆腔111c连通的所述第三凹口1124c中延伸出,并且延伸出的每一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容纳空间1124中,且每一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正对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的表面与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J13(见图3),每一电触头13在与互补电连接器的对应互补电触头23插接配合时,受互补电触头23的刮擦力挤压而向线阵分隔壁1121移动时不会抵至线阵分隔壁1121,保护每一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不受损坏。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安装端133沿第三方向Z反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和外壳体,多个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埋持于引线框壳体123中的部分形成对应电触头13的埋持区段132。
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12,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具有相应配合端131、相应安装端133和位于它们之间且埋持于所述引线框壳体123中的相应埋持区段132,所述相应安装端133与相应埋持区段132可以但不限于位于同一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安装端133与相应埋持区段132可以具有同一中心轴线C1,相应配合端131具有一中心轴线C2,所述中心轴线C2与所述中心轴线C1沿第一方向X错位,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中心轴线C2沿第一方向X靠近互补配合端231方向(以下将所述沿第一方向X靠近/朝向/面向互补配合端231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正向),所述相应安装端133的中心轴线C1沿第一方向X远离所述互补配合端231方向(以下将沿第一方向X远离/背离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反向)。所述信号触头13a的埋持区段132靠近相邻的一接地触头13b的一侧均具有第七凹口1321a,所述接地触头13b的埋持区段132上对应于第七凹口1321a的侧部均形成有凸沿1321b,两侧的凸沿1321b使得所述接地触头13b的埋持区段132上位于两侧凸沿1321b的一段沿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大于未设置凸沿1321b的对应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可将埋持区段132上设置有凸沿1321b的一段为宽面段1322b,未设置凸沿1321b的一段为窄面段1323b。上述的第一卡孔部1320b则设置于埋持区段132的宽面段1322b上,具体可在宽面段1322b上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设置两对第一卡孔部1320b。
所述信号触头13a朝向第一方向X的两侧表面被限定为第一表面1301a和第二表面1302a,同样的,接地触头13b朝向第一方向X的两侧表面被限定为第一表面1301b和第二表面1302b。所述第一表面1301a、1301b(1301a、b)朝向第一方向X正向,第二表面1302a、1302b(1302a、b)朝向第一方向X反向。所述信号触头13a的第一表面1301a和第二表面1302a沿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小于接地触头13b的第一表面1301b和第二表面1302b对应方向上的长度。应当理解的,所述接地触头13b的结构也可设计为与信号触头13a结构不相同,可参照现有任何一种接地触头13b设计。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信号触头13a和接地触头13b的相应配合端131(信号触头13a的插接配合端131a和接地触头13b的接地配合端131b)均包括沿相应配合端131的中心轴线C2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1311以及从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延伸形成的折回部。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沿Z轴方向被划分为靠近折回部(即远离所述相应安装端133方向)的第一平直段13111、靠近相应安装端133且抵靠于所述凸挡部1231上的第二平直段131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直段13111和第二平直段13112之间的圆弧段13113,所述圆弧段13113的顶点沿第一方向反向凸出于所述第一平直段13111和第二平直段13112的第二表面1302a、b。与之对应的,所述中心轴线C2上对应于所述垂第一平直段13111的一段为第一平直轴线段C21,所述中心轴线C2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平直段13112的一段为第二平直轴线段C22,所述中心轴线C2上对应于所述圆弧段13113的一段为圆弧轴线段C23。
所述折回部呈封闭状的闭环结构,即所述折回部的始端和末端直接或通过中间件间接连接呈封闭的环状结构、封闭的多边形结构等。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折回部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封闭状的闭环结构: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上对应于所述折回部的末端处形成有一槽体1318,所述折回部的末端伸入并连接于所述槽体1318,所述槽体1318可沿正对所述折回部的末端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即沿第一方向X反向贯穿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二表面1302a、b),所述槽体1318也可沿第一方向X贯穿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一表面1301a、b和第二表面1302a、b,由此使得所述槽体1318形成通槽。应当注意的是,所述折回部的末端连接于所述槽体1318是指电性连接于所述槽体1318,包括但不限于搭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从而使得所述折回部与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能够导电连接。
所述折回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正向凸出所述第一表面1301a、b的第一拐点1313以及沿第一方向X反向凸出于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二表面1302a、b的第二拐点1315;所述第一拐点1313处形成第一接触部位1313,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一表面1301a、b处形成有第二接触部位1311。所述第一接触部位1313至所述第二拐点1315的距离为0.5~0.95mm。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中心轴线C2与安装端的中心轴线C1的水平距离为0.1~0.5mm,更具体的,所述中心轴线C2的第二平直轴线段C22与所述中心轴线C1的水平距离为0.1~0.5mm。所述中心轴线C1和中心轴线C2中,所述中心轴线C2更加靠近互补配合端231。
所述折回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X正向偏离所述中心轴线C2的第二延伸区段1312、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沿第一方向X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1314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1314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方向延伸形成的折回区段1316;所述第一拐点1313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与所述弯折区段1314的交接处,所述第二拐点1315形成于所述弯折区段1314与所述折回区段1316的交接处,具体地,所述第一接触部位1313形成于所述第一拐点1313朝向所述第一方向X正向(面向互补配合端的方向)的第一表面1301a、b。上述槽体1318还可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或第一延伸区段1311处。
所述信号触头13a及接地触头13b的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一及第二表面均呈矩形,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具有靠近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矩形区段13121以及自所述矩形区段13121向远离第一延伸区段1311延伸的梯形区段13122,所述梯形区段13122的第一及第二表面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向远离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方向渐小,所述接地触头13b的矩形区段13121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有多个长形通孔13123,例如两个长形通孔13123,每一个长形通孔13123的长度均沿第三方向Z分布,用以调节所述接地触头13b的矩形区段13121的弹性强度。
在将多个电触头13装配于电绝缘壳体11上后,所述第一线阵141的每一配合端131的第一接触部位1313与第二线阵142的每一配合端131的第一接触部位1313朝向相反。所述相应配合端131位于各自的所述容纳空间1124中,且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拐点1315、折回区段1316均靠近对应的线阵分隔壁1121且与其具有所述的第三间隙J13,所述第一拐点1313、第二延伸区段1312沿第一方向X远离所述线阵分隔壁1121。所述第一拐点1313和第二拐点1315之间的弯折区段1314朝向容纳空间1124的第二凹口1124b方向,所述第一拐点1313和第二延伸区段1312的第一表面1301a、b、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第一表面1301a、b均朝向第三凹口1124c方向。
所述弯折区段1314可设计为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圆弧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1316圆弧过度的弯弧区段。所述弯折区段1314还可设计为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折弯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1316折弯过渡的折弯区段。所述折回区段1316可设计为末端搭接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的第二表面1302a、b,所述折回区段1316的末端可搭接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的下段(见图12)或上段(见图11)。所述第一接触部位1313至所述折回区段1316末端的距离为3.05~5mm。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拐点1315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1313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1311的垂直距离,且所述第二拐点1315至所述中心轴线C2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1313至所述中心轴线C2的水平距离,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二拐点1315和第一拐点1313不具有对称性,且第二拐点1315偏移中心轴线C2的偏移量更大,进一步使得第二拐点1315具有方向性,便于安装、插接时辩认方向,防止安装错误、插接错误等问题,进一步起到保护电触头13的作用,延长电触头13的使用寿命。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触头13与对应的互补电触头23插接配合时(即信号触头13a与互补信号触头插接配合、接地触头13b与互补接地触头23b插接配合),所述电触头13的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一接触部位1313抵靠于所述互补电触头23的互补配合端231,并且沿互补配合端231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一接触部位1313与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接触部位1311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接触部位1311与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延伸区段1312面向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一表面1301a、b与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延伸区段面向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0.2mm。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拐点1315至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拐点1315的垂直距离为2.5~4.5mm。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拐点1315至所述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拐点1315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7~2.0mm。所述相应配合端的圆弧段13113的圆心至互补配合端231的圆弧段的圆心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0~4.5mm。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接触部位1311、第一延伸区段1311上位于第二接触部位1311至所述第二延伸区段1312的一段、第二延伸区段1312及第一接触部位1313和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接触部位、第一延伸区段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至第二延伸区段的一段、第二延伸区段以及第一接触部位围合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空间1319;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二延伸区段1312和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二延伸区段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两长平行边,所述相应配合端131的第一延伸区段1311和互补配合端231的第一延伸区段1311形成所述平行四边形的两短平行边。
请参阅图1及13,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结构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结构相似,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作为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插接配合的互补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包括电绝缘壳体21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21上的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的多个引线框,每一个引线框沿在水平面上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布置,每一个引线框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有多个电触头23,所述电触头23作为互补电触头23与第一电连接器的电触头13插接配合,相邻两电触头2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J21,每一个引线框中的多个所述电触头23包括多个信号触头23a和至少一个接地触头23b,紧邻的两个信号触头23a形成一组差分信号对,每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具有第二间隙J22,所述接地触头23b优选为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的第二间隙J22中的多个接地触头23b。所述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还可沿例如“G-S-S、S-G-S、S-S-G”等分布,S表示电信号,G表示接地,这些沿第二方向Y分布在一条线上的多个电触头23(包括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形成线阵,即每一引线框中的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形成一线阵。每一个信号触头23a包括插接配合端和安装端,所述接地触头23b包括接地配合端和接地安装端。所述电触头23为直角型电触头23。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X限定为横向或行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限定为纵向或列方向Y,因此多个引线框沿行方向间隔分布,每一个引线框沿列方向延伸。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相适配的,多个引线框限定为八个引线框。八个引线框形成两两为一组的引线框对,形成四对引线框对,其中两引线框对分别沿第一方向位于两外侧,该两外侧的引线框对被限定为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和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另外两引线框对沿第一方向X位于两外侧引线框对22a、22d的内侧,该内侧的两引线框对22b被限定为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和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每一引线框对中,其中一引线框可被限定为第一引线框221,第一引线框221中的多个电触头23形成第一线阵,另一引线框可被限定为第二引线框222,第二引线框222中的多个电触头23形成第二线阵。每一引线框对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形成列间隔通道,相邻两引线框对之间通过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分隔壁进行分隔。也即,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列间隔通道和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列间隔通道在第一方向X上形成错位,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列间隔通道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分隔壁对准,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分隔壁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列间隔通道对准,以形成互补关系。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形成第一列间隔通道201,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形成第一列间隔通道202,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形成第三列间隔通道203,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形成第四列间隔通道204。第一至第四列间隔通道201~204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列分隔壁112a、112c、112e和112g在插接配合时沿第三方向Z对准,用于供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以及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分别插入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对应列间隔通道中。
四对引线框对中,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一引线框221靠近外绝缘壳体上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一侧壁设置,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二引线框222靠近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设置;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二引线框222与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一引线框221之间、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二引线框222与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一引线框221之间、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二引线框222与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一引线框221之间均通过分隔壁进行分隔。
当第二电连接器20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互补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第一列间隔通道201供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外侧引线框对12a插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第二列间隔通道202供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内侧引线框对12b插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第三列间隔通道203供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二内侧引线框对12c插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第四列间隔通道204供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二外侧引线框对12d插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列间隔通道101供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一引线框221插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二列间隔通道102供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一引线框221插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三列间隔通道103供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一引线框221插入。
请参阅图19,当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例如母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例如公连接器)互补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每一引线框对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引线框对插接互补。所述第二电连接器1000的引线框对中的第一引线框221的各电触头23的圆弧段的顶点至所述第二引线框222的各电触头23的圆弧段的顶点的水平距离为2.0~3.2mm。应当理解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和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角色也可互变,例如使第一电连接器1000作为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互补电连接器,例如将第一电连接器1000限定为母连接器,将第二电连接器2000限定为公连接器等等。
请参阅图13至图23,所述电绝缘壳体21面向第一方向X上的侧面呈L形,所述电绝缘壳体21上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端面(下端面)可被定义为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插接配合时的插接抵接面211e,所述电绝缘壳本上沿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端面可被定义为与第二基板安装配合的安装抵接面211f(横向一端面)。所述电绝缘壳体21包括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包覆部211以及插接配合部212。所述包覆部211包括外壳体以及形成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空腔211a中的七个内隔壁211b,所述七个内隔壁211b沿第一方向X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空腔211a中,将所述内部空腔211a分隔成八个包覆腔211c。应当理解的,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七个、八个等数量词均是以上述八个引线框相适配而举例说明,其并不用于作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限定。
所述外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沿第二方向Y设置且与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端(图示中的前端)连接的第三侧壁21c,所述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上远离所述第三侧壁21c的一端面形成所述安装抵接面211f,所述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第三侧壁21c围合结构使得所述外壳体沿第三方向Z上远离所述插接配合方向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上远离所述第三侧壁21c的一端形成均形成开口,所述七个内隔壁211b的形状均与所述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相适配,所分隔出的每一包覆腔211c沿第三方向Z上远离所述插接抵接面211e的一端和沿第二方向Y上远离所述第三侧壁21c的一端均通过所述开口与外界相连通。
所述插接配合部212包括插接外壳、形成于所述插接外壳内的插接空间212a、沿第一方向X间隔形成于所述插接空间212a内的多个所述分隔壁,例如三个分隔壁,所述多个分隔壁以及插接外壳上朝向插接配合方向的端面形成所述的插接抵接面211e。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外壳包括从第一侧壁21a向插接配合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外侧围壁21a1、从第二侧壁21b向插接配合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外侧围壁21b1、从第三侧壁21c向插接配合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外侧围壁21c1以及与所述第一外侧围壁21a1和第二外侧围壁21b1远离所述第三外侧围壁21c1的一端均连接的第四外侧围壁21d。上述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一引线框221贴近所述第一外围侧壁21a1设置,上述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二引线框222贴近第二外围侧壁21b1设置。所述第一外侧围壁21a1和第二外侧围壁21b1沿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大于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相应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外围侧壁21a1和第二外围侧壁21b1向远离所述第三侧壁21c的方向(图示中的后侧方向)凸伸出所述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如此使得所述插接空间212a具有向远离所述第三侧壁21c方向超出所述包覆腔的部分,该超出所述包覆腔的部分直接沿第三方向Z与外界连通。上述的七个内隔壁211b朝向所述插接配合方向的一端均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该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的部分可被限定为第一凸伸段211b1,所述第一凸伸段211b1凸伸至插接空间212a中的距离可根据不同实施方式而设定,所述第一凸伸段211b1还沿第二方向Y向第四外侧围壁21d方向延伸并与其连接,由此形成第一延伸段211b2,所述第一延伸段211b2远离所述第一凸伸段211b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卡缝211b3,所述第一卡缝211b3向远离所述第一凸伸段211b1的方向且向远离所述插接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延伸段211b2。
所述三个分隔壁一一对应地立设在第二个、第四个和第六个内隔壁211b的朝向插接配合方向的一端面,并可与它们一体成型。因此,三个分隔壁又可被限定为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一列分隔壁112a、第三列分隔壁112c、第五个分隔壁112e和第七个分隔壁112g错位的第二列分隔壁212b、第四列分隔壁212d和第六列分隔壁212f,所述第二个内隔壁211b和第二列分隔壁212b用于分隔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一引线框221,第四个内隔壁211b和第四列分隔壁212d用于分隔第一内侧引线框对22b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一引线框222,第六个内隔壁211b和第六列分隔壁212f用于分隔第二内侧引线框对22c的第二引线框222和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一引线框221。
每一列分隔壁均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引线框222之间的用于分隔第一线阵和第二线阵的线阵分隔壁2121、形成于所述线阵分隔壁2121的第一表面上的用于分隔各电触头23的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以及形成于所述线阵分隔壁2121的第二表面上的用于分隔各电触头23的第二触头分隔壁2123。所述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为数量与所述第一线阵的电触头23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多个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于所述线阵分隔壁2121的第一表面上,且每一个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沿第一方向X向对应的两电触头23之间的第一间隙J21延伸,即第一线阵中的相邻的信号触头23a之间、相邻的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之间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进行分隔。所述第二触头分隔壁2123的数量、位置与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相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相邻的两触头分隔壁(相邻的两第一触头分隔壁2122、相邻的两第二触头分隔壁2123)和线阵分隔壁2121之间围合形成供对应的电触头23容纳于其中的容纳空间2124,该容纳空间2124沿第一方向X向对应的电触头23方向形成第一凹口,该容纳空间2124沿第三方向Z向第二电连接器2000方向形成第二凹口,该容纳空间2124沿向所述包覆部211方向形成与对应的包覆腔211c连通的第三凹口。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第一外侧引线框对22a的第一引线框221和第二外侧引线框对22d的第二外侧引线框222,所述第一外侧围壁21a1和第二外侧围壁21b1的内侧壁处参照所述分隔壁的结构设置有用于分隔各电触头23的第三触头分隔壁2125,相邻两第三触头分隔壁2125和对应外侧围壁的内侧面形成用于容纳对应电触头23的容纳空间2124。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接抵接面211e的对正结构,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对正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插接配合时,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对正结构对正配合。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对正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接抵接面211e处且位于插接配合部212外周的多个对正件,所述多个对正件被限定为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互补对正配合的互补对正件。所述互补对正件可设置为包括形成于第三外侧围壁21c1和第四外侧围壁21d的外侧对应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两第一对正件位置处的两第一互补对正件213,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外侧围壁21c1和第四外侧围壁21d的内侧对应于所述两第二对正件的位置处的两第二互补对正件214。所述第一互补对正件213可设置为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互补凹部2131、第二互补凹部21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互补凹部2131和第二互补凹部2132之间的隔板2133,所述第一互补凹部2131形状与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形状相适配以与所述第一对正块1131互补对正,所述第二互补凹部2132与所述第二对正块1132形状相适配以与所述第二对正块1132互补对正,所述隔板2133上对应于所述连接块1133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块1133互补对正的U形凹部2134。第二互补对正件214为形状与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第三对正块形状相适配的第三互补凹部2141。
每一引线框(包括第一和第二引线框222、第一和第二外侧单一引线框22e)均包括引线框壳体223、沿第二方向Y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中的多个所述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上以用于屏蔽所述接地触头23b和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的信号的屏蔽片224,所述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沿第三方向Z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一端,从而位于对应的所述容纳空间2124中,且每一电触头23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正对所述线阵分隔壁2121的表面与所述线阵分隔壁2121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J23,每一电触头23在与第一电连接器的对应电触头13插接配合时,受所述对应电触头13的刮擦力挤压而向线阵分隔壁2121移动时不会抵至线阵分隔壁2121,保护每一电触头23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不受损坏。所述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的相应安装端233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223。应当理解的,所述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的相应安装端233还可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223,只需使得第一方向X为与第三方向Z呈直角的方向。
所述引线框壳体223包覆于对应的包覆腔211c中,所述引线框壳体223靠近相应互补配合端231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抵持于所述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的配合端的所述第二表面的凸挡部2231,其中,该第二表面为相应互补配合端231与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131插接配合时远离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131的一侧表面,在各电触头23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与第一电连接器插接配合时,各电触头23被第一电连接器的对应电触头13刮擦挤压时,所述凸挡部2231能够对相应互补配合端231进行支撑,防止电触头23松动、变形等。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框壳体223沿第三方向Z上靠近所述插接配合端的一端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该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的部分可被限定为第二凸伸段223a,该第二凸伸段223a凸伸距离与第一凸伸段211b1的凸伸距离相适配,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还沿第二方向Y向第四外侧围壁21d方向延伸并靠拢所述第四外侧围壁21d,由此形成第二延伸段223b,所述第二延伸段223b远离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的一端形成有一下沉台阶223c,所述下沉台阶223c的台面低于所述第一卡缝211b3的底面(靠近插接方向的一面)。
上述沿第二方向Y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中的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形成对应的线阵,即第一引线框221中的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形成第一线阵,第二引线框222中的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形成第二线阵。所述第一线阵和第二线阵通过线阵分隔壁2121分离,且所述第一线阵和第二线阵相对设置,即位于线阵分隔壁2121的第一侧的第一线阵的电触头23的第一接触部位2313和位于线隔分隔壁第二侧的第二线阵的电触头23的第一接触部位2313朝向相反。第一线阵沿第二方向Y的第一端为单一无偶触头,第一线阵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Y至第二端按照接地触头23b、差分信号对的交叉方式布置;第二线阵的第二端为单一无偶触头,所述第二线阵的第二端至第一端方向按照接地触头23b、差分信号对交叉的方式布置。每一引线框中的多个电触头23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上朝向插接方向的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电触头23分布于第二延伸段223b上朝向插接方向的一端。每一引线框中的多个电触头23的相应安装端233沿第三方向Z间隔分布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一端,每一电触头23上埋持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中的埋持区段呈弧线型分布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触头23a和所述接地触头23b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和安装端的结构或功能与上述的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相应配合端131和相应安装端233相同或相似,只是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的多个信号触头23a和接地触头23b为了适应直角型电连接的结构,其形状适配性地被调整为弧形。
所述屏蔽片224连接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上沿第一方向X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处。所述屏蔽片224沿第三方向Z上靠近所述插接配合端的一端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该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212a中的部分可被限定为第三凸伸段224a,该第三凸伸段224a凸伸距离与第一凸伸段211b1和第二凸伸段223a的凸伸距离相适配,所述第三凸伸段224a还沿第二方向Y向第四外侧围壁21d方向延伸并靠拢所述第四外侧围壁21d,由此形成第三延伸段224b,所述第三延伸段224b在第一方向X上正对所述第一卡缝211b3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卡缝224c。
所述屏蔽片224的表面上正对所述接地触头23b的部分形成有相适配的凸肋2242,所述凸肋2242由沿所述接地触头23b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凸肋段组成,每一凸肋段面向所述接地触头23b的方向形成有第二卡凸部2243。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表面上正对所述凸肋2242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开缝2232,所述第一开缝2232沿正对所述凸肋2242的方向贯穿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表面;所述第一开缝2232和凸肋2242的长度为彼此对正的接地触头23b的接地配合端至安装端之间的长度的一半以上。所述第一开缝2232由沿所述接地触头23b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第一开缝段组成,每一第一开缝段处还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贯通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第二卡孔部2233,所述第二卡孔部2233与所述第二卡凸部2243一一对应,所述屏蔽片224通过所述凸肋2242与所述第一开缝2232配合,第二卡凸部2243与所述第二卡孔部2233配合以连接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所述引线框壳体223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表面上沿差分信号对的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二开缝2234,所述第二开缝2234沿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方向贯穿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表面;所述第二开缝2234的长度为彼此背离的差分信号对的插接配合端至安装端之间的长度的一半以上。每一差分信号对的相对边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伸有多对第一凸耳232a,多对第一凸耳232a沿所述差分信号对的长度方向分布于所述差分信号对的两相对边,每相对的两第一凸耳232a之间的距离大于零且小于所述两相对边的距离;每一差分信号对和相邻的接地触头23b的两相对边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伸有多对第二凸耳232b,每对第二凸耳232b沿第二方向Y上与对应的一对第一凸耳232a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开缝2234由沿所述差分信号对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与多对第一凸耳232a和第二凸耳232b一一对应的多段第二开缝段组成;所述第二开缝段上形成有供对应的一对第一凸耳232a和第二凸耳232b向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方向显露于所述引线框壳体223的第三开缝2235,所述第三开缝2235与对应的第二开缝段以相互垂直的方式设置。
所述引线框壳体223对应于每一个接地触头23b的位置处均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贯通的第一通孔2236,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2236沿第二方向Y间隔形成于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处。所述接地触头23b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236内的部分朝向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被所述屏蔽片224遮蔽,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236显露于外。所述引线框壳体223上沿第一方向X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形成有用于串接多个所述接地触头23b的第一接地条25,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条25贴于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处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所述第一接地条25具有贴于所述第二凸伸段223a上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的主体段25a以及自所述主体段25a沿第二方向Y向第四外侧围壁21d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四延伸段25b,所述第四延伸段25b贴于所述第二延伸段223b上背离所述屏蔽片224的一面,且所述第四延伸段25b沿第一方向X正对所述第一卡缝211b3和第二卡缝224c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卡缝25c,所述第三卡缝25c形状与第一卡缝211b3、第二卡缝224c相适配,其从远离所述主体段25a的方向和远离插接方向贯通所述第四延伸段25b。所述第一接地条25正对差分信号对的相应互补配合端231的位置处形成供所述相应互补配合端231沿第一方向X显露于外的缺口251,所述第一接地条25正对所述第一通孔2236的部分向所述接地触头23b方向凸伸以形成与所述接地触头23b接触的串接凸部252。所述接地触头23b正对所述第一通孔2236的部分形成有第二通孔231b,所述串接凸部252上正对所述第二通孔231b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通孔253;所述屏蔽片224的表面上正对所述第一通孔2236、第二通孔231b及第三通孔253的部分向所述第一接地条25方向凸伸形成有穿入于所述第一通孔2236、第二通孔231b及第三通孔253中以与其连接配合的凸柱部224d。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还可设置为包括沿第一方向X上与对应的第一接地条25和屏蔽片224串接的第二接地条26,所述第二接地条26可设置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分布的汇流条261、由所述汇流条261引出的第一支流条262以及由所述汇流条261引出的第二支流条263,所述第一支流条262与相邻两引线框中的其中一引线框的屏蔽片224和另一引线框的第一接地条25相连,所述第二支流条263与同一引线框中的第一接地条25和屏蔽片224相连。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条261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卡缝211b3、224c、25c沿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相适配,在装配时,所述汇流条261沿第二方向Y的对应表面贴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卡缝211b3、224c、25c的对应侧面,所述汇流条261朝向插接方向上的表面贴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卡缝211b3、224c、25c的底面,所述汇流条261沿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卡缝211b3、224c、25c对应方向的尺寸相适配,以使得所述汇流条261卡置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卡缝211b3、224c、25c中后,所述汇流条261沿第二方向Y上远离所述主体段25a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延伸段211b2、223b、25b的延伸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每一第一支流条262位于每相邻的两引线框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第一支流条262由所述汇流条261的正对两引线框之间的间隙的表面向所述间隙方向引出,且所述第一支流条262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面与该侧的引线框的屏蔽片224连接,另一侧面与相邻另一引线框的第一接地条25连接。所述第二支流条263由所述汇流条261正对所述下沉台阶223c的方向引出,所述第二支流条263朝向插接方向的表面贴于所述下沉台阶223c的台面,所述第二支流条263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面位于所述第四外侧围壁21d的内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延伸段223b的延伸端面相贴,所述第二支流条263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面与位于引线框壳体223两侧外的屏蔽片224和第一接地条25相接,具体为:所述第二支流条263的一侧面与附于同一引线框上的第一接地条25的第四延伸段25b上相应侧面相接,另一侧面与附于同一引线框上的屏蔽片224的第三延伸段224b的相应侧面相接。
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0还可设置为包括沿第三方向Z连接于各引线框上背离所述相应互补配合端231的一端部的直角形固定件27,所述直角形固定件27具有连接于各引线框上背离所述相应安装端233的一端部的第一平直型固定块271以及连接于各引线框上背离所述相应互补配合端231的一端部的第二平直型固定块272;所述第一平直型固定块271上正对每一引线框壳体223的部分均形成有第四开缝273,所述第二平直型固定块272上正对每一引线框壳体223的部分均形成有第五开缝274;每一引线框壳体223上正对所述第四开缝273的部分、正对第五开缝274的部分均形成有一一对应的凸条。
本发明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至少可实现以下功能及效果:(一)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折回部末端与贯穿设置的通槽相配合,形成了闭环结构的折回部,可以使信号形成自回流路径,降低相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有部分辐射能量改成回流能量,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二)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电触头正向力增加;在公母对插后,端子不易疲劳;(三))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互补的两个电触头的折回区段可以形成相对的平面且相互平行,亦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四)使第二拐点与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接触部位至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且使第二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至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可使得所述第二拐点和第一拐点不具有对称性,且第二拐点偏移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更大,使得第二拐点具有方向性,便于安装、插接时辩认方向,防止安装错误、插接错误等问题,进一步起到保护电触头的作用,延长电触头的使用寿命;(五)接地触头的相应配合端设计至少一长形通孔,可以改善相应配合端的弹性性能,以上可以使本发明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实现至少高达56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相邻的信号触头形成差分信号对;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相应安装端,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偏离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形成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或第二延伸区段对应于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并与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段为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圆弧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圆弧过度的弯弧区段;或者
所述弯折区段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折弯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折弯过渡的折弯区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拐点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且所述第二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第二拐点的距离为0.5~0.95mm;
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折回区段末端的距离为3.05~5mm;和/或
所述相应配合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端的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为0.1~0.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应配合端与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相应配合端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互补配合端,所述安装端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互补配合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具有靠近安装端方向的圆弧段以及由所述圆弧段向远离所述安装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平直段,所述圆弧段的顶点沿第一方向反向凸出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第二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配合端与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位抵靠于所述互补配合端,并且沿互补配合端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
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延伸区段面向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表面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延伸区段面向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0.2mm;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拐点至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拐点的垂直距离为2.5~4.5mm;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拐点至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拐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7~2.0mm;和/或相应配合端的圆弧段的圆心至互补配合端的圆弧段的圆心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0~4.5mm。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由电绝缘壳体支撑的沿第一方向分布的至少一第一引线框和至少一第二引线框,所述第一引线框和相对设置的第二引线框形成引线框对;所述第一引线框及第二引线框均包括引线框壳体、沿第二方向间隔包覆于所述引线框壳体中的多个所述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以及设置于所述引线框壳体上以用于屏蔽相邻两个引线框之间的信号干扰的屏蔽部,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的相应配合端沿第三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的一端,相应安装端沿第三方向或与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直角的第二方向或第一方向延伸出引线框壳体的另一端;
所述引线框壳体靠近相应配合端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抵持于所述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的相应配合端的所述第二表面的凸挡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安装端沿第三方向延伸出所述引线框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引线框壳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对应于所述接地触头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凹陷,所述第一凹陷沿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引线框壳体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凹陷沿第三方向的两端均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引线框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由此形成两第一贯通端部,包覆于引线框壳体中的接地触头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凹陷中;
所述引线框壳体的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对应于每对差分信号对的位置处均形成有凸部,所述屏蔽部的第二表面或第一表面对应于所述凸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凸部安装配合的凹部,且所述屏蔽部沿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显露于所述第一凹陷的接地触头相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安装端沿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或第一方向延伸出引线壳体的另一端;每一所述引线框对中,第一引线框的各触头的圆弧段的顶点和第二引线框的各电触头的圆弧段的顶点朝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引线框对的圆弧段的顶点至所述第二引线框的对应触头的圆弧段的水平距离为2.0~3.2mm;所述屏蔽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引线框壳体上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处的屏蔽片;所述引线框壳体对应于每一个接地触头的位置处均形成有沿第一方向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接地触头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部分朝向所述屏蔽片的一面被所述屏蔽片遮蔽,背离所述屏蔽片的一面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显露于外;所述引线框壳体上沿第一方向背离所述屏蔽片的一面形成有用于串接多个所述接地触头的第一接地条,所述第一接地条正对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向所述接地触头方向凸伸以形成与所述接地触头接触的串接凸部。
1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以及作为与第一电连接器相互插接配合的互补型的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与第二电连接器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抵靠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互补配合端,并且沿互补配合端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一基板上,第二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二基板上。
CN202310095310.5A 2023-01-17 2023-01-17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159864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5310.5A CN115986451A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5310.5A CN115986451A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6451A true CN115986451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5310.5A Pending CN115986451A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864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86911C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tact mounting and compensation boards
CN109411957B (zh) 高速互连组件
US6234834B1 (e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6290524B1 (en) System for varying capacitiv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ical terminals
CN113497397B (zh) 一种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854572B (zh) 连接器
WO2015017501A1 (en) Power connector
CN113285309A (zh) 电连接器
US6227905B1 (en) Receptac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072403B (zh) 电连接器
CN110247247B (zh) 一种插座壳体、插座及转接连接组件
CN218958061U (zh) 电触头以及电连接器
CN115986451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8975827U (zh) 电触头以及电连接器
CN220253547U (zh) 电触头以及电连接器
CN116315776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17039497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10911902A (zh) 电连接器
CN218005445U (zh) 一种高速连接器
CN211238712U (zh) 电连接器
CN219892465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14899175U (zh) 电连接器
CN210074215U (zh)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CN114465037B (zh) 一种高速高压集成连接器及其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