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8117B -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8117B
CN115978117B CN202310223823.XA CN202310223823A CN115978117B CN 115978117 B CN115978117 B CN 115978117B CN 202310223823 A CN202310223823 A CN 202310223823A CN 115978117 B CN115978117 B CN 1159781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tructural member
arm
elastic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38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78117A (zh
Inventor
杨德森
臧永强
霍国亮
吴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238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81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8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8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78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81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抵触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抵触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线L1的一侧。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抵触部连接,第二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抵触部连接,第四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第一连接臂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端之间,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弹片是指只在一个方向——最小刚度平面上容易弯曲,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具有大的拉伸刚度及弯曲刚度的弹性结构件。在电子设备中,弹片常常用做敏感元件、弹性支承部件、定位装置、挠性连接部件等,以便于起到连接作用、支撑作用、接地作用等。现有的弹片的弹力随着弹片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弹片用于弹性连接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例如:在电子设备中,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中的一个为显示模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中的另一个为壳体,显示模组位于壳体内,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通过弹片连接。弹片可以起到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的过盈配合的作用。弹片可以采用导电材料,此时,弹片还可以起到接地的作用。弹片被挤压于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使得弹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从而保证弹片与显示模组和壳体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当电子设备受到冲击或挤压时,显示模组容易在外部的冲击力下朝向或背离中框移动,使得弹片被压缩的位移量发生明显变化,并且由于现有技术的弹片的弹力随着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呈正向线性趋势增加。从而容易使得弹片对显示模组产生变化过大的弹力,导致显示模组出现斑类或损坏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弹片在被压缩的位移量变化较大时,其弹力容易在较大范围内变动,从而对与弹片弹性连接的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失效或产生疲劳损伤。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弹力随着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导致弹片在被压缩的位移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对与弹片连接的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失效或产生疲劳损伤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片,该弹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抵触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抵触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线的一侧。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抵触部连接,第二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抵触部连接,第四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第一连接臂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端之间,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椭圆形环、三角环、异形环中的至少一个,当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型延伸段时,第一n型延伸段的拱起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连接臂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与第四端之间,且第二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椭圆形环、三角环、异形环中的至少一个,当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型延伸段时,第二n型延伸段的拱起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冲击或是挤压,此时,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随冲击或挤压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位移运动,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弹片随之发生位移。具体的,抵触部受到来自外部的力,抵触部在力的作用下由第一结构件向靠近第二结构件的方向发生位移,设置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一固定部之间的第一连接臂随抵触部的位移发生偏转。第一连接臂的偏转同时释放了第一连接臂转动的自由度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一连接臂与第二端连接的端部可以在Y轴方向上位移。因此,来自外部的力通过第一连接臂的运动消耗均衡掉,避免了抵触部受力后第一弹性臂发生抵抗力的反弹力,进而避免了弹片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升高,对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进一步说明第一连接臂的运动过程,力是由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挤压或冲击产生的,力作用于弹片后,弹片会发生与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随抵触部的位移的增大而增大,会对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而本申请中,第一连接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固定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端连接,第一固定端与第一固定部连接,力施加于抵触部后,第一连接端相对于第一固定端转动,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因此,第一连接臂的转动与位移将原本在抵接方向上的力均衡消耗掉,也就是第一连接臂的转动与位移将沿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反作用力转移至第一连接臂上,并且通过第一连接臂的偏转均衡消耗掉。使得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发生挤压与冲击时,弹片仅发生位移,而不产生施加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上的反弹力。进而弹片的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该范围在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可承受范围内,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受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产生疲劳损伤,提高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弹片的耐用性。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型延伸段时,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三n形延伸段,第三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第三n形延伸段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当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型延伸段时,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四n形延伸段,第四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第四n形延伸段连接于第二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
通过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连接围成环状,环状的延伸段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力。力施加于抵触部后,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发生偏转,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偏转分散于延伸段上。具体的,第一弹性臂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一n延伸段与第三n延伸段上,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对称设置使得力得以均匀的分散。同样的,第二弹性臂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二n延伸段与第四n延伸段上,第二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的对称设置使得力得以均匀的分散。上述过程使力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抵接方向上的均衡,避免弹片在受力时受力不均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弹片使用的稳定性,以及更高效的达到恒力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第三连接段连接于第二弹性臂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第四连接段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一连接段垂直于第一条形结构,第二连接段垂直于第二条形结构。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二n形延伸段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抵接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上,便于弹片达到恒力效果。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三连接段垂直于第三条形结构,第四连接段垂直于第四条形结构。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三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Z轴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上,便于弹片达到恒力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第一条形结构与第五条形结构的相接处。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第二条形结构与第六条形结构的相接处。同样的,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连接于第二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的连接处。如此一来,弹片受到挤压与冲击时,由抵触部沿抵接方向传递的力可以均匀的分散到第一n形延伸段、第三n延伸段上,同理可得,力也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到第二n形延伸段、第四n延伸段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片使用的稳定性,达到恒力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臂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弹性臂上设有第二通孔。弹片最终达到的恒力值与弹片的宽度有关,弹片的恒力值与弹片的宽度呈正相关。也就是弹片的宽度越大,弹片所能达到的恒力值越大,弹片的宽度越小,弹片所能达到的恒力值越小。这里的恒力值以及下文中提到的恒力值是指,弹片受压后达到恒力状态后输出的保持不变的反弹力。如果弹片为了满足抵触部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设置的宽度使弹片的恒力值过大时,可以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上设置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减小弹片的恒力值。并且,弹片的恒力值可以通过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大小调节,具体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大小与弹片的恒力值呈负相关,也就是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设置的越大,弹片的恒力值越小;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设置的越小,弹片的恒力值越大。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二n形延伸段围成的第一环部可以设置多个,第三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围成的第二环部也可以设置多个,相邻的第一环部之间设有连接段连接,相邻的第二环部之间设有连接段连接。弹片的恒力值还可以通过设置第一环部、第二环部的数量调节,弹片的恒力值与第一环部、第二环部的数量呈正相关。也就是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的数量越多,弹片的恒力值越大,第一环部与第二环部的数量越少,弹片的恒力值越小。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主体和第一反向折弯部,第一反向折弯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主体上,另一端向抵触部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第一连接臂的远离第一弹性臂的端部。第二固定部主体和第二反向折弯部,第二反向折弯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主体上,另一端向抵触部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第二连接臂的远离第二弹性臂的端部。在弹片受到冲击力与挤压力时,抵触部由第二结构件向靠近第一结构件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发生偏转,具体的,第一连接臂向靠近第一固定部主体的方向偏转,第二连接臂向靠近第二固定部主体的方向偏转,第一反向折弯部与第一固定部主体之间形成的避让空间,为第一连接臂的偏转提供空间;第二反向折弯部与第二固定部主体之间也形成避让空间,为第二连接臂的偏转提供空间。如此一来,避免了弹片在使用过程中,弹片与电子设备中的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弹片使用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反向折弯部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第二反向折弯部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第一反向折弯部与第二反向折弯部的延伸路径设置为弧线,可以避免在弹片受力时在第一反向折弯部与第二反向折弯部处发生应力集中,进而避免了弹片在使用中损坏。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反向折弯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主体的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是指与第一固定部主体的边缘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距离说明,若第一固定部主体为方形板状,中心区域为距离方向板状边缘大致相等的位置,也就是方形板状的长的中点与宽的中点的交界区域。如此一来,在弹片受到冲击或挤压时,由抵触部、第一弹性臂、第一连接臂、第一反向折弯部传递的力到达第一固定部主体时,可以均匀的分散至第一固定部主体上。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部主体与第二固定部主体呈平板状且共面设置。弹片受到的挤压力与冲击力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到第一固定部主体与第二固定部主体上。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沿直线延伸。具体的,第一折弯部包括第一直板部和第二直板部,第一直板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主体部主体上,第一直板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板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直板部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臂连接。其中,第二直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直板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折弯部包括第三直板部和第四直板部,第三直板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主体部主体上,第四直板部的另一端与第四直板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直板部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臂连接。其中,第四直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三直板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将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设置为直板状,便于弹片的加工制造。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部主体和第二固定部主体呈平面片状且连接于一体。当弹片适用于需要承受较大的挤压力与冲击力的情形时,可以将第一固定部主体与第二固定部主体设置为一体,以提高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避免局部区域受力集中,进而避免了弹片在使用时对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5度,且小于或者等于80度。在弹片受压时,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在挤压下沿Z轴向靠近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方向位移,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之间呈上述角度连接,进一步便于第一弹性臂向第一连接臂传递挤压力,第二弹性臂向第二连接臂传递挤压力。进而挤压力通过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的偏转均衡消耗,以使弹片的反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片为铜合金结构或弹簧钢结构。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片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以及上述的弹片,弹片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一结构件固定,弹片的抵触部与第二结构件抵触。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和显示模组,显示模组与壳体连接,弹片位于壳体内,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中的一个为壳体,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中的另一个为显示模组。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的弹片,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与边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与背盖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在受压时的弹力与位移的关系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弹片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在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在受压时的弹力与位移的关系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弹片的俯视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n形延伸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的弹片的又一些俯视图;
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三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四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五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六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七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八种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子设备;10、屏幕;11、透光盖板;12、显示模组;121、第一表面;
20、壳体;21、背盖;22、边框;221、第二表面;22a、插口;23、中板;23a、凹槽;
30、主电路板;40、副电路板;401、USB器件;50、电池;51、连接结构;60、按键;70、弹片;
71、第一固定部;711、第一固定部主体;712、第一反向折弯部;7121、第一直板部;7122、第二直板部;
72、第二固定部;721、第二固定部主体;722、第二反向折弯部;7221、第三直板部;7223、第四直板部;
73、抵触部;731、承载面;
74、第一弹性臂;741、第一端;742、第二端;743、第一通孔;
75、第二弹性臂;751、第三端;752、第四端;753、第二通孔;
76、第一连接臂;761、第一连接端;762、第一固定端;763、第一n形延伸段;7631、第一条形结构;7632、第二条形结构;7633、第一弧形结构;7634、第三通孔;
764、第三n形延伸段;7641、第五条形结构;7642、第六条形结构;7643、第三弧形结构;765、第一连接段;766、第二连接段;767、第一环部;
77、第二连接臂;771、第二连接端;772、第二固定端;773、第二n形延伸段;7731、第四通孔;774、第四n形延伸段;775、第三连接段;776、第四连接段;777、第二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多个”是指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随身听、收音机等。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头戴显示器、智能眼镜等。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分解示意图。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是以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屏幕10、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电池50和按键60。
可以理解的是,图1和图2以及下文相关附图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和图2以及下文各附图的限定。此外,当电子设备100为一些其他形态的设备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包括屏幕10。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呈矩形平板状。为了方便下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具体的,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形状也可以为正方形平板状、菱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或者异形平板状等等。
屏幕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请参阅图2,屏幕10包括透光盖板11和显示模组12(英文名称:panel,也称为显示面板)。透光盖板11与显示模组12层叠设置。具体的,透光盖板11与显示模组12之间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透光盖板11主要用于对显示模组12起到保护以及防尘作用。透光盖板1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璃、陶瓷和塑料。显示模组12可以采用柔性显示模组,也可以采用刚性显示模组。例如,显示模组1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模组,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模组,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模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模组,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模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模组,或液晶显示模组12(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等。
壳体20用于保护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电子器件。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壳体20包括背盖21和边框22。背盖21位于显示模组12远离透光盖板11的一侧,并与透光盖板11、显示模组12层叠设置。边框22位于背盖21与透光盖板11之间,且边框22固定于背盖21上。示例性的,边框22可以通过粘胶、卡接、焊接或螺钉连接固定连接于背盖21上。边框22也可以与背盖21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即边框22与背盖21为一个整体结构。背盖2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塑胶和玻璃。为了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同时保证背盖21的结构强度,背盖21的材质可选为金属。边框2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塑胶和玻璃。边框22的材质可与背盖21的材质相同,当然也可不同。
透光盖板11固定于边框22上。具体的,透光盖板11可以通过胶粘固定于边框22上。透光盖板11、背盖21与边框22围成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容纳空间。该内部容纳空间将显示模组12、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和电池50容纳在内。
主电路板30用于集成主控制芯片。主电路板30固定于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中。具体的,主电路板30可以固定于显示模组12的朝向背盖21的表面。示例性的,主电路板3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胶粘等方式固定于显示模组12的朝向背盖21的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中板23。中板23固定于边框22的内表面一周。示例性的,中板23可以通过焊接、卡接或胶粘固定于边框22上。中板23也可以与边框22为一体成型结构。中板23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塑胶和玻璃。中板23的材质可与背盖21的材质相同,当然也可不同。中板23用作电子设备100的结构“骨架”,主电路板3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该中板23上,具体的,主电路板30可以固定于该中板23的朝向背盖21的一侧表面上。
主控制芯片例如可以为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DDR)以及通用存储器(universal flashstorage,UFS)等。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30与屏幕10电连接,主电路板30用于控制屏幕10显示图像或视频。
主电路板3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还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例如,主电路板30可以采用FR-4介质板,也可以采用罗杰斯(Rogers)介质板,还可以采用FR-4和Rogers的混合介质板,等等。这里,FR-4是一种耐燃材料等级的代号,Rogers介质板为一种高频板。
副电路板40固定于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内。副电路板40与主电路板30在Y轴方向上排布。副电路板40可以固定于中板23的朝向背盖21的表面。具体的,副电路板4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胶粘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中板23的朝向背盖21的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0不包括中板23时,副电路板40也可以固定于显示模组12朝向背盖21的一侧表面上。具体的,副电路板4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胶粘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显示模组12的朝向背盖21的一侧表面上。
副电路板4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还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副电路板40可以采用FR-4介质板,也可以采用罗杰斯(Rogers)介质板,还可以采用FR-4和Rogers的混合介质板,等等。
副电路板40通过连接结构51与主电路板30电连接,以实现副电路板40与主电路板30之间的数据、信号传输。其中,连接结构51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结构51也可以为导线或者漆包线。
副电路板40上集成有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器件401。该USB器件401可以为USB type-C接口器件、USB type-A接口器件、USB type Micro-B接口器件或者USB type-B接口器件。边框22上对应USB器件401的位置设有插口22a,充电器、耳机、数据线等配件可经由该插口22a与USB器件401电连接,以实现电源、信号以及数据的传输。
电池50固定于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中。电池50位于主电路板30和副电路板40之间。电池50用于为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屏幕10等提供电量。一些实施例中,中板23朝向背盖21的表面设有凹槽23a,电池50安装于该凹槽23a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0不包括中板23时,还可以由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以及显示模组12的朝向背盖21的一侧表面限定出该凹槽23a。
电池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或其他类型的电池50。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也可以为一个,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50的具体数量以及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电子设备100中包括相对的或相邻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上述中的屏幕10、壳体20、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电池50、按键60中的一个可以形成第一结构件,上述中的屏幕10、壳体20、主电路板30、副电路板40、电池50、按键60中的一个还可以形成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一般具有连接关系、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电导通的关系,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由于位置关系,会出现不便于连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可以设置弹片70,通过弹片70起到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支撑作用或接地作用。
为了详细说明上述弹片70的作用,以下举例说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与弹片70之间的位置关系。弹片70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弹片70的底部固定于第一结构件上,弹片70的顶部与第二结构件抵接。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可以是显示模组12,第二结构件可以是边框22,弹片70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请参阅图4,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显示模组12安装于边框22内,弹片70的底部固定于显示模组12或边框22的一个上,弹片70的顶部抵触于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的另一个上。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之间可以通过胶粘、卡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弹片70在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之间,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之间为过盈配合关系,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模组12具有与弹片70连接的第一表面121,边框22具有与弹片70连接的第二表面221。图4中的弹片70的底部固定于显示模组12的第一表面121,弹片70的顶部抵触于边框22的第二表面221。图4显示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221呈平面,这是由于A处放大多倍后呈现的近乎平面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221可以呈弧面,弹片70的底部与顶部为与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221相配合的弧面。因此,图4中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221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弹片70起到显示模组12与边框22之间的连接作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弹片70还可以起到接地作用。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30与背盖21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电子设备100使用的过程中,电子设备100容易积累静电,静电传输至主电路板30上会对影响主电路板30的正常运行。因此,在主电路板30与背盖21之间设置弹片70,弹片70将积累于主电路板30上的静电传输至背盖21,背盖21将静电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外部。上述实施例中弹片70起到了接地的作用,弹片70还可以设置于主电路板30与边框22之间、电池50与边框22之间、电池50与边框22之间等,弹片70将积累于电子元器件上的静电传导出去,以保证电子设备100的正常使用。
弹片70被挤压于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使得弹片70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从而在弹片70与第一结构件之间以及弹片70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形成由弹片70自身弹力提供的弹接力,使得弹片70能够保持与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接触连接。且当第一结构件朝远离第二结构件的方向移动时,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减小,当第一结构件朝靠近第二结构件的方向移动时,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增大,使得弹片70能够始终保持与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接触连接。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70在受压时的弹力与位移的关系图。在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增大或减小的过程中,弹片70的弹力随位移的增大而增大,随位移的减小而减小。
如此一来,弹片70在受压时发生位移,位移会产生较大的反弹力,反弹力作用于与弹片70相接触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上。弹片70的位移较大时,位移产生的反弹力容易超出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反弹力会导致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的损坏。另一方面,弹片70产生的反弹力也容易造成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疲劳损伤,疲劳损伤是指在循环载荷过程中的损伤累积。一般分为高周期疲劳和低周期疲劳。低周期疲劳中,塑性应变足够大,可以测量对应于应力高于屈服极限,循环次数≤10000次。结合弹片70的实际应用,疲劳损伤是指在弹片70受压后,弹片70的顶部由第一结构件朝第二结构件的方向位移,位移至一定长度后,弹片70受压到极限产生的反弹力使弹片70的顶部由第二结构件朝第一结构件的方向位移,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弹片70将压力消耗完。因此,在上述过程中,弹片70的弹力容易对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造成疲劳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弹片70,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各实施例以弹片70应用于主电路板30与背盖21之间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弹片70的俯视图。该弹片70包括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抵触部73、第一弹性臂74、第二弹性臂75、第一连接臂76和第二连接臂77,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9所示,第一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以是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或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抵触部73位于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的连线L1的一侧。举例说明,抵触部73可以位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连线L1的中点M的正上方,正上方是指抵触部73在Z轴方向上的正投影重叠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连线L1的中点M处,也可以说,抵触部73至第一固定部71的距离与抵触部73至第二固定部72的距离相等。此例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抵触部73至第一固定部71的距离与抵触部73至第二固定部72的距离也可以是不相等的。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30的与抵触部73相连接的表面为平面,为了提高抵触部73与主电路板30的连接面积,以及提高抵触部73与主电路板30连接的贴合性,抵触部73与主电路板30抵触的表面也设置为平面。抵触部73可以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使得抵触部73朝向主电路板30的表面与主电路板30相适配,从而使得抵触部73朝向主电路板30的表面能够与主电路板30更加贴合,从而最大程度提高抵触部73与主电路板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在相同弹力下可以减小抵触部73对主电路板30产生的压强,进而减小抵触部73对主电路板30施加的弹力对主电路板30造成损坏的风险。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抵触部73可以根据第一结构件的形状,而设置成与第一结构件相贴合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弹片70的抵触部73用于弹性连接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并保持抵触部73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一结构件接触连接,因此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抵触部73也可以采用呈曲线状或弯折状延伸的条形结构,例如,抵触部73采用呈弧线状延伸的条形结构,此时,该条形结构向第一结构件凸出的部分与第一结构件接触。弹片70的抵触部73朝向第一结构件的表面也可以采用与第一结构件非贴合的结构,例如当第一结构件为弧面时,抵触部73朝向第一结构件的表面采用平面设置,或者当第一结构件为平面时,抵触部73朝向第一结构件的表面也可以采用弧形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0,第一弹性臂74包括相对的第一端741和第二端742,第一端741与抵触部73连接,第二端742向第一固定部71延伸。第二弹性臂75包括第三端751和第四端752,第三端751与抵触部73连接,第四端752向第二固定部72延伸。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相对于一虚拟平面Z1呈对称设置,虚拟平面Z1为经过抵触部73以及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连线L1的中点M,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使得呈对称设置的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形变时能产生对称的弹力,从而使得弹片70具有更稳定地弹性连接的效果。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也可以单独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也可以采用非对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均设置成弹性臂结构且呈对称设置,因此,以下以第一弹性臂74为例详细说明弹性臂结构。
第一弹性臂74采用呈直线状延伸的条形结构或板状结构,且第一弹性臂74从第一端741至第二端742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呈倾斜设置。也就是说,以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所在的平面为投影面,第一弹性臂74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从第一端741至第二端742,逐渐远离抵触部73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即第一弹性臂74从第一端741至第二端742朝背离第二弹性臂75的方向延伸。由于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相对于虚拟平面M呈对称设置,虚拟平面M也就是图8中的XY平面,此时弹片70呈等腰梯形设置,且梯形的短边为抵触部73。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位置关系,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也就是图11中的Z轴方向,并且,第一弹性臂74、第二弹性臂75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抵触部73上与第一结构件相抵触的面为承载面731,如此一来,抵触部73可以做到最大的承载面731,避免了弹片70在使用过程中抵触部73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延长弹片70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10,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介绍的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为弹片70的重要结构,弹片7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解决弹力随位移的增大而提高的问题,也是相对于现有的恒力结构的最大区别点。具体的,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端742之间,且第一连接臂76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弹性臂74由抵触部73向第一固定部71延伸,第一弹性臂74的第二端742延伸至与第一固定部71的同一水平线处,也就是图10中沿Z轴方向的第一固定部71的同等高度处,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二端742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如此一来,第一连接臂76沿第一方向延伸。同样的,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二固定部72与第四端752之间,且第二连接臂77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弹性臂75由抵触部73向第二固定部72延伸,第二弹性臂75的第四端752延伸至与第二固定部72的同一水平线处,也就是图10中沿Z轴方向的第二固定部72的同等高度处,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四端752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如此一来,第二连接臂77沿第一方向延伸。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端742之间。第一弹性臂74由抵触部73向第一固定部71延伸,第一弹性臂74的第二端742延伸至与第一固定部71的上方,也就是图12中沿Z轴方向的第一固定部71的上方,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二端742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如此一来,第一连接臂76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连接于第二端742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同样的,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二固定部72与第四端752之间。第二弹性臂75由抵触部73向第二固定部72延伸,第二弹性臂75的第四端752延伸至与第二固定部72的上方,也就是图12中沿Z轴方向的第二固定部72的上方,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四端752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如此一来,第二连接臂77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连接于第四端752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端742之间。第一弹性臂74由抵触部73向第一固定部71延伸,第一弹性臂74的第二端742延伸至与第一固定部71的下方,也就是图13中沿Z轴方向的第一固定部71的下方,第一连接臂76连接于第二端742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如此一来,第一连接臂76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连接于第二端742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同样的,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二固定部72与第四端752之间。第二弹性臂75由抵触部73向第二固定部72延伸,第二弹性臂75的第四端752延伸至与第二固定部72的下方,也就是图13中沿Z轴方向的第二固定部72的下方,第二连接臂77连接于第四端752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如此一来,第二连接臂77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连接于第四端752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70在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电子设备100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冲击或是挤压,此时,电子设备100中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随冲击或挤压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位移运动,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弹片70随之发生位移。具体的,抵触部73受到来自外部的力F,抵触部73在力F的作用下由第一结构件向靠近第二结构件的方向发生位移,设置于第一弹性臂74与第一固定部71之间的第一连接臂76随抵触部73的位移发生偏转。第一连接臂76的偏转同时释放了第一连接臂76转动的自由度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端742连接的端部可以在Y轴方向上位移。因此,来自外部的力F通过第一连接臂76的运动消耗均衡掉,避免了抵触部73受力后第一弹性臂74发生抵抗力F的反弹力,进而避免了弹片70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升高,对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进一步说明第一连接臂76的运动过程,力F是由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挤压或冲击产生的,力F作用于弹片70后,弹片70会发生与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随抵触部73的位移的增大而增大,会对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而本申请中,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70在受压时的弹力与位移的关系图。第一连接臂7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761和第一固定端762,第一连接端761与第二端742连接,第一固定端762与第一固定部71连接,力F施加于抵触部73后,第一连接端761相对于第一固定端762沿E1轨迹转动,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因此,第一连接臂76的转动与位移将原本在Z轴方向上的力F均衡消耗掉,也就是第一连接臂76的转动与位移将沿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反作用力转移至第一连接臂76上,并且通过第一连接臂76的偏转均衡消耗掉。使得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发生挤压与冲击时,弹片70仅发生位移,而不产生施加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上的反弹力。进而弹片70的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该范围在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可承受范围内,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受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产生疲劳损伤,提高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弹片70的耐用性。
上述是以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发生挤压与冲击时,第一连接臂76的工作状态为例进行说明的。同样的,抵触部73受到来自外部的力F,抵触部73在力F的作用下由第一结构件向靠近第二结构件的方向发生位移,设置于第二弹性臂75与第二固定部72之间的第二连接臂77随抵触部73的位移发生偏转。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同时释放了第二连接臂77转动的自由度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二连接臂77与第二端742连接的端部可以在Y轴方向上位移。因此,来自外部的力F在第二连接臂77处消耗均衡掉,避免了抵触部73受力后第二弹性臂75发生抵抗力F的反弹力,进而避免了弹片70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升高,对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进一步说明,力F是由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挤压或冲击产生的,力F作用于弹片70后,弹片70会发生与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随抵触部73的位移的增大而增大,会对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而本申请中,第二连接臂77包括第二连接端771和第二固定端772,第二连接端771与第四端752连接,第二固定端772与第二固定部72连接,力F施加于抵触部73后,第二连接端771相对于第二固定端772沿E1方向转动,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因此,第二连接臂77的转动与位移将原本在Z轴方向上的力F,也就是沿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力F转移至第二连接臂77上,并且通过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均衡消耗掉。使得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发生挤压与冲击时,弹片70仅发生位移,而不产生施加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上的反弹力。进而弹片70的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该范围在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可承受范围内,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受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产生疲劳损伤,提高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弹片70的耐用性。
上述的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运动变形过程相互配合分散力F,以便于将力F平均的分散到弹片70的两侧,进而提高弹片70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过程与现有的恒力弹片70是大不相同的,为了强调与现有技术中的弹片70的区别,下面对现有的弹片70的恒力原理进行解释,以下解释是为了突出解释本申请弹片70的恒力原理,并不能作为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现有的弹片70是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为相对固定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弹性臂74的第二端、第二弹性臂75的第四端都是固定设置的,在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被压缩的过程中,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处于屈曲变形的临界值的弹力,近似于弹片70在屈曲变形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弹力,即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从被压缩至刚发生屈曲变形时,到被压缩至最大位移距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相对恒定的弹力。从而避免弹片70的弹力过大,造成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的损坏失效或产生疲劳损伤。其中,屈曲是指一个结构件还没有达到屈服时就丧失承载力的过程。当结构件载荷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结构件构形将突然跳到另一个随遇的平衡状态,随遇的平衡状态是指结构件在外界作用下,结构件的平衡状态不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在临界点之前称为前屈曲,临界点之后称为后屈曲。从弹片70在被挤压形变的过程中,在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达到临界点e之前,随着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增大,弹片70的弹力呈线性增长,在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达到临界点时,弹片70的弹性臂结构产生屈曲变形,弹片70的弹力达到最大,此时随着弹片70被压缩的位移量进一步增大,弹片70的弹力能够保持在最大弹力值,基本不发生变化。
而在本申请中,第一弹性臂74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弹性臂75的第三端与第四端为可移动设置,以及与第一弹性臂74连接的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弹性臂75连接的第二连接臂77都是可移动、可偏转的设置,通过第一连接臂76、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将抵接方向的力均衡消耗。上述现有的恒力结构通过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之间的特定角度以及屈曲性质实现的恒力特性,将挤压力分配给屈曲变形的位移上。而本申请并未涉及屈曲变形性质,当挤压力施加于弹片70上时,通过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将原本沿抵接方向上的力F在弹片70的两侧卸载,也就是将力F通过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卸载。也相当于通过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位移卸载力F,通过给位移分配力的方式达到恒力特性。
请参阅图16和图17,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的弹片70的俯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第二连接臂77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773,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结构示意图。第一n形延伸段763包括相对的第一条形结构7631和第二条形结构7632,以及连接于第一条形结构7631与第二条形结构7632之间的第一弧形结构7633,第一条形结构7631、第二条形结构76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可以说,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一固定部71处于同一平面Y1内,Y1平面也就是YZ平面。同样的,第二n形延伸段773包括相对的第三条形结构和第四条形结构,以及连接于第三条形结构与第四条形结构之间的第二弧形结构,第三条形结构、第四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可以说,第二n形延伸段773与第二固定部72处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也就是YZ平面。
请参阅图19,图19为图16中的弹片70的又一些俯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还包括第三n形延伸段764,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拱起方向相反,第三n形延伸段764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端部,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围成环状。其中,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端部为第一条形结构7631、第二条形结构7632远离第一弧形结构7633的一端。第二连接臂77还包括第四n形延伸段774,第四n形延伸段774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拱起方向相反,第四n形延伸段774连接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端部,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围成环状。其中,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端部为第三条形结构、第四条形结构远离第二弧形结构的一端。
下面对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连接方式进行具体说明,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连接的结构示意图。第三n形延伸段764包括相对的第五条形结构7641和第六条形结构7642,以及连接于第五条形结构7641与六条形结构之间的第三弧形结构7643,第五条形结构7641、第六条形结构764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可以说,第三n形延伸段764与第一固定部71处于同一平面Y1内,Y1平面也就是YZ平面。其中,第一条形结构7631与第五条形结构7641共线设置,第二条形结构7632与第六条形结构7642共线设置。同样的,第二n形延伸段773与第四n形延伸段774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通过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连接围成环状,环状的延伸段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力F。力F施加于抵触部73后,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发生偏转,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的偏转分散于延伸段上。具体的,第一弹性臂74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一n延伸段与第三n延伸段上,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对称设置使得力F得以均匀的分散。同样的,第二弹性臂75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二n延伸段与第四n延伸段上,第二n形延伸段773与第四n形延伸段774的对称设置使得力F得以均匀的分散。上述过程使力F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抵接方向上的均衡,避免弹片70在受力时受力不均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弹片70使用的稳定性,以及更高效的达到恒力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还包括第一连接段765和第二连接段766,第一连接段765连接于第一弹性臂74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段766连接于第一固定部71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另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段765、第二连接段76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一连接段765垂直于第一条形结构7631,第二连接段766垂直于第二条形结构7632。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Z轴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76上,便于弹片70达到恒力效果。
第二连接臂77还包括第三连接段775和第四连接段776,第三连接段775连接于第二弹性臂75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一端之间,第四连接段776连接于第二固定部72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另一端之间。第三连接段775、第四连接段77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三连接段775垂直于第三条形结构,第四连接段776垂直于第四条形结构。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三n形延伸段764与第四n形延伸段774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Z轴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76上,便于弹片70达到恒力效果。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段765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765连接于第一条形结构7631与第五条形结构7641的相接处。第二连接段766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三n形延伸段764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段766连接于第二条形结构7632与第六条形结构7642的相接处。同样的,第三连接段775、第四连接段776连接于第二n形延伸段773与第四n形延伸段774的连接处。如此一来,弹片70受到挤压与冲击时,由抵触部73沿Z轴方向传递的力F可以均匀的分散到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三n延伸段上,同理可得,力F也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到第二n形延伸段773、第四n延伸段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片70使用的稳定性,达到恒力效果。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当然上述的第一连接段765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角度关系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条形结构7631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连接段765倾斜设置,第二条形结构7632也可以相对于第二连接段766倾斜设置。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若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空间较小,抵触部73、第一弹性臂74和第二弹性臂75的宽度设置较窄,也就是图21中的X轴方向上的宽度设置较窄。第一n型延伸段、第二n形延伸段773为了满足抵消挤压力与冲击力的条件,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需要设置较大的宽度,也就是图21中的X轴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说是第一弧形结构7633与第二弧形结构之间的距离。为了避免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二n形延伸段773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将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二n形延伸段773倾斜设置,在满足抵消挤压力与冲击力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节约弹片70占据的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
第三条形结构也可以相对于第三连接段775倾斜设置,第四条形结构也可以相对于第四连接段776倾斜设置。如此设置的目的与上述相同。为了避免第三n形延伸段764、第四n形延伸段774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将第三n形延伸段764、第四n形延伸段774倾斜设置,在满足抵消挤压力与冲击力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节约弹片70占据的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76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765、第二连接段766以及位于第一连接段765与第二连接段766之间的第一环部767。第一环部767可以为圆环,第一连接段765、第二连接段766分别连接于第一环部767的两侧,且与第一环部767相切。第二连接臂77可以包括第三连接段775、第四连接段776以及位于第三连接段775与第四连接段776之间的第二环部777。第二环部777可以为圆环,第三连接段775、第四连接段776分别连接于第二环部777的两侧,且与第二环部777相切。请参阅图23和图24,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环部767与第二环部777并不仅限于圆环,还可以是椭圆形环、三角环、异形环等。
请参阅图25,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74上设有第一通孔743,第二弹性臂75上设有第二通孔753。弹片70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时,通过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与第一结构件固定连接,通过抵触部73与第二结构件抵接。因此,为了满足弹片70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抵触部73的宽度L2需要达到一定的宽度,也就是图25中抵触部73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弹片70最终达到的恒力值与弹片70的宽度有关,弹片70的恒力值与弹片70的宽度呈正相关。也就是弹片70的宽度越大,弹片70所能达到的恒力值越大,弹片70的宽度越小,弹片70所能达到的恒力值越小。这里的恒力值以及下文中提到的恒力值是指,弹片70受压后达到恒力状态后输出的保持不变的反弹力,也就是图15中位移-弹力曲线达到水平线的值。如果弹片70为了满足抵触部73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设置的宽度L2使弹片70的恒力值过大时,可以在第一弹性臂74、第二弹性臂75上设置第一通孔743、第二通孔753减小弹片70的恒力值。并且,弹片70的恒力值可以通过设置第一通孔743与第二通孔753的大小调节,具体的,第一通孔743与第二通孔753的大小与弹片70的恒力值呈负相关,也就是第一通孔743与第二通孔753设置的越大,弹片70的恒力值越小;第一通孔743与第二通孔753设置的越小,弹片70的恒力值越大。
请参阅图26,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围成的第一环部767可以设置多个,第三n形延伸段764与第四n形延伸段774围成的第二环部777也可以设置多个,相邻的第一环部767之间设有连接段连接,相邻的第二环部777之间设有连接段连接。弹片70的恒力值还可以通过设置第一环部767、第二环部777的数量调节,弹片70的恒力值与第一环部767、第二环部777的数量呈正相关。也就是第一环部767和第二环部777的数量越多,弹片70的恒力值越大,第一环部767与第二环部777的数量越少,弹片70的恒力值越小。
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三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臂76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第二连接臂77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773,第一n形延伸段763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相比较于上述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将水平放置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竖直放置,这里的水平放置是指图27中的XY平面,竖直放置是指图27中的YZ平面。也可以说,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拱起方向是垂直于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本实施例中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拱起方向是平行于抵触部73的抵接方向的。因此,这样设置可以减小弹片70的厚度,也就是图27中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若弹片70要求达到的恒力值较大,在厚度方向上,需要设置较大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将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由水平放置变为竖直放置可以即满足弹片70的恒力值的要求,也可以减小弹片70占据的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发展。
请参阅图28,图2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四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竖直放置的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也可以根据弹片70所要达到的恒力值调整数量,本事实例中,弹片70的恒力值与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数量也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数量越多,弹片70的恒力值越大;第一n形延伸段763与第二n形延伸段773的数量越少,弹片70的恒力值越小。
请参阅图29,图2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五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n形延伸段763上设有第三通孔7634,第二n形延伸段773上设有第四通孔7731。弹片70的恒力值也可以通过第三通孔7634与第四通孔7731的大小调节,且弹片70的恒力值与第三通孔7634、第四通孔7731的大小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第三通孔7634、第四通孔7731越大,弹片70的恒力值越小;第三通孔7634、第四通孔7731越小,弹片70的恒力值越大。
综上所述,弹片70的恒力值在加工制造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第一,在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上设置第一通孔743、第二通孔753;第二,调整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二n延伸段、第三n形延伸段764和第四n形延伸段774的数量;第三,在第一n形延伸段763、第二n延伸段、第三n形延伸段764和第四n形延伸段774设置通孔。除了上述的四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壁厚、宽度以及材料调整弹片70的恒力值。
请继续参阅图29,为了避免弹片70在使用过程的应力集中,在抵触部73与第一弹性臂74、第二弹性臂75的连接处设置过渡圆弧,在第一弹性臂74与第一连接臂76之间、第二弹性臂75与第二连接臂77之间设置过渡圆弧。避免了弹片70在使用过程中应力集中造成的断裂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71包括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第二固定部72包括第二固定部主体721。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第二固定部主体721可以设置为平板状,平板可以为方形平板、圆形平板、椭圆形平板或者异形平板,此处不做特殊限定。通过平板状的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第二固定部主体721连接于第一结构件上,即可以满足弹片70与第一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又可以节省弹片70占据的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发展。
请参阅图30,图3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六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其中,第一固定部71包括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第一反向折弯部712;第二固定部72包括第二固定部主体721和第二反向折弯部722,第一反向折弯部7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上,另一端向抵触部73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第一连接臂76的远离第一弹性臂74的端部。也就是说,在图30中的Z轴方向上,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与第一连接臂76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连接的端部,因此,第一连接臂76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之间具有避让空间。同样的,第二反向折弯部7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上,另一端向抵触部73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第二连接臂77的远离第二弹性臂75的端部。也就是说,在图30中的Z轴方向上,第二反向折弯部722与第二连接臂77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二反向折弯部722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连接的端部,因此,第二连接臂77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之间具有避让空间。
因此,在弹片70受到冲击力与挤压力时,抵触部73由第二结构件向靠近第一结构件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发生偏转,具体的,第一连接臂76向靠近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方向偏转,第二连接臂77向靠近第二固定部主体721的方向偏转,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之间形成的避让空间,为第一连接臂76的偏转提供空间;第二反向折弯部722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之间也形成避让空间,为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提供空间。如此一来,避免了弹片70在使用过程中,弹片70与电子设备100中的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弹片70使用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向折弯部712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73。第二反向折弯部722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73。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与第二反向折弯部722的延伸路径设置为弧线,可以避免在弹片70受力时在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与第二反向折弯部722处发生应力集中,进而避免了弹片70在使用中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向折弯部712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是指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边缘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距离说明,若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为方形板状,中心区域为距离方向板状边缘大致相等的位置,也就是方形板状的长的中点与宽的中点的交界区域。如此一来,在弹片70受到冲击或挤压时,由抵触部73、第一弹性臂74、第一连接臂76、第一反向折弯部712传递的力到达第一固定部主体711时,可以均匀的分散至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上。
请参阅图31,图3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七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向折弯部712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远离第二固定部主体721的端部,第二反向折弯部722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的远离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端部。如此一来,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在第一结构件上的距离一定时,将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按照上述的连接方式连接可以尽可能的满足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长度要求,也就是在Y轴上的长度。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长度越大,在弹片70受到挤压与冲击时,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通过偏转可以分散均衡掉冲击力与挤压力。进一步的保障弹片70的恒力特性,将弹片70输出的最大弹力限制在一个固定范围内,防止与弹片70接触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损坏,具有安全防护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30,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呈平板状且共面设置。以第一固定部主体711的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的面为第一基准面,以第二固定部主体721的与第二折弯部连接的面为第二基准面,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处于同一平面Y2内,也就是图30中的XY平面,如此一来,弹片70受到的挤压力与冲击力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到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上。
请参阅图32,图3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八种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沿直线延伸。具体的,第一折弯部包括第一直板部7121和第二直板部7122,第一直板部71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主体部主体上,第一直板部7121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板部7122的一端连接,第二直板部712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臂76连接。其中,第二直板部71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直板部71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折弯部包括第三直板部7221和第四直板部7223,第三直板部72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主体部主体上,第四直板部7223的另一端与第四直板部7223的一端连接,第二直板部712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臂77连接。其中,第四直板部72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三直板部72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将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设置为直板状,便于弹片70的加工制造。
请参阅图32,图32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弹片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主体711和第二固定部主体721呈平面片状且连接于一体。当弹片70适用于需要承受较大的挤压力与冲击力的情形时,可以将第一固定部主体711与第二固定部主体721设置为一体,以提高第一固定部71、第二固定部72与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避免局部区域受力集中,进而避免了弹片70在使用时对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32,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的夹角δ大于或者等于5度,且小于或者等于80度。例如,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度、15度、30度、60度、80度等。在弹片70受压时,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在挤压下沿Z轴向靠近第一固定部71与第二固定部72的方向位移,第一弹性臂74与第二弹性臂75之间呈上述角度连接,进一步便于第一弹性臂74向第一连接臂76传递挤压力,第二弹性臂75向第二连接臂77传递挤压力。进而挤压力通过第一连接臂76与第二连接臂77的偏转均衡消耗,以使弹片70的反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70主体为铜合金结构或弹簧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70一体成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
抵触部,所述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连线的一侧;
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抵触部连接,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
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抵触部连接,所述第四端向所述第二固定部延伸;
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椭圆形环、三角环、异形环中的至少一个,当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时,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四端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椭圆形环、三角环、异形环中的至少一个,当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时,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时,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
当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时,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三n形延伸段,所述第三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所述第三n形延伸段连接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
所述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四n形延伸段,所述第四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所述第四n形延伸段连接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所述第四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设有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
第一固定部主体和第一反向折弯部,所述第一反向折弯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主体上,另一端向所述抵触部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远离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端部;
第二固定部主体和第二反向折弯部,所述第二反向折弯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主体上,另一端向所述抵触部的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向折弯部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所述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
所述第二反向折弯部的延伸路径呈弧线,且所述弧线的拱起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抵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主体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主体呈平板状且共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主体呈平面片状且连接于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5度,且小于或者等于8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为铜合金结构或弹簧钢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一体成型。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弹片,所述弹片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固定,所述弹片的抵触部与所述第二结构件抵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和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弹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中的一个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中的另一个为所述显示模组。
CN202310223823.XA 2023-03-09 2023-03-09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9781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3823.XA CN115978117B (zh) 2023-03-09 2023-03-09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3823.XA CN115978117B (zh) 2023-03-09 2023-03-09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8117A CN115978117A (zh) 2023-04-18
CN115978117B true CN115978117B (zh) 2023-08-11

Family

ID=85968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3823.XA Active CN115978117B (zh) 2023-03-09 2023-03-09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811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9200A (en) * 1992-03-05 1995-04-25 Zingher; Arthur R. Printed-circuit-like array of springs with non-linear force vs deflection
CN104343869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上海合璧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弹性架板
CN105828511A (zh) * 2016-05-30 2016-08-03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18242320U (zh) * 2022-06-14 2023-01-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片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9200A (en) * 1992-03-05 1995-04-25 Zingher; Arthur R. Printed-circuit-like array of springs with non-linear force vs deflection
CN104343869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上海合璧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弹性架板
CN105828511A (zh) * 2016-05-30 2016-08-03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18242320U (zh) * 2022-06-14 2023-01-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8117A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3484B2 (en) Connection device
CN111509158A (zh) 电池模组、柔性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930881B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和柔性显示装置
WO2021103956A1 (zh) 弹片组件及具有弹片组件的电子设备
CN110648594A (zh) 电子设备
US20020180344A1 (en)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1997196B (zh) 缓冲件及具该缓冲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US8630096B2 (en) Large capacity memory module mounting device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113221779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197624B (zh) 可折叠组件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CN216697668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978117B (zh)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CN219435462U (zh) 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6908998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P2605341B1 (en) Socket connector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24055A (zh) 穿戴式计算机
US10806044B1 (en) Board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6040846A (en) Impact resistant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198538A1 (en) Battery modules and housing structures thereof
CN21973880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02091525A1 (fr) Connecteur a contact a pression de telephone cellulaire et structure de connexion du connecteur
JP7339590B1 (ja) 電子機器
CN211406589U (zh) 电子设备
CN211044088U (zh) 穿戴式计算机
CN217336304U (zh) 屏蔽罩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