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7906A -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7906A
CN115967906A CN202111193126.1A CN202111193126A CN115967906A CN 115967906 A CN115967906 A CN 115967906A CN 202111193126 A CN202111193126 A CN 202111193126A CN 115967906 A CN115967906 A CN 115967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user
resident
physical cell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931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春威
蓝万顺
刘少聪
刘大洋
覃世慧
吴宝栋
孙超龙
戴鹏程
宋伟
李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9312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679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67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79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通过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多个常驻基站的标识与物理小区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即物理小区对应的多个基站的标识)相匹配,获取相同的基站标识,根据相匹配的基站标识的数量,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Description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用户常驻位置是终端所属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所处的位置,通过对用户常驻位置的准确获取,有利于帮助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以及更有目的地开展营销工作。
现有技术方案的用户常驻位置预测是通过获取用户标识,并根据用户标识确定用户驻留的基站及在基站的驻留时长的第一对应关系,获取居民小区信息及居民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并根据最长的驻留时长确定居民小区与基站一对一的第二对应关系,基于基站将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关联,并根据最长的驻留时长确定用户标识与居民小区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得到用户的常驻居民(物理)小区。但是,按照原有计算方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问题一:现有技术计算资源占用较高
通过计算用户驻留基站小区和物理小区边框的距离来确定用户常驻物理小区,这种算法是基于一物理小区一模型,不仅会占用大量计算空间,而且计算计算效率很低。
问题二:只考虑最常驻的无线小区作为物理小区的判断算法,过于理想。
对于现网一个基站小区覆盖多个物理小区的场景数不胜数,对于这些场景无法判定用户常驻的物理小区。
问题三:判断准确率较低
基于用户行为轨迹的物理小区预测,由于用户行为轨迹位置偏差较大,很难将用户最终落格到物理小区中,准确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资源占用高、判断不够准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根据室内基站经纬度和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包括: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作为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在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的驻留时长;
若所述驻留时长在预设时间范围内,则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根据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与基站工参表,获取所述物理小区预设区域范围内的基站标识表;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相匹配,得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所述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物理小区标识相匹配,获取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对所述常驻基站标识进行筛选,获取驻留基站标识;
将所述驻留基站标识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待检测用户与所述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标识的匹配次数;
选择所述匹配次数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小区,作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所述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
对所述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进行筛选,获取所述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多个常驻基站的标识与物理小区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即物理小区对应的多个基站的标识)相匹配,获取相同的基站标识,根据相匹配的基站标识的数量,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建立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中执行主体可以为终端,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可以理解为,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常会随身携带着各种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用于与他人进行通信联系。
用户在进行移动通讯的过程中,用户终端会接入无线网络,无线网络可获知为用户所携带终端提供通讯服务的基站,并进一步获取该基站的标识。由于用户并非是处于固定状态,所以用户会与多个基站发生通讯行为,即待检测用户会存在多个基站标识。通过对用户与基站的通讯时长的分析,获取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步骤102,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可以理解为,每个物理小区都会存在多个基站共同通信的场景,同时一个基站覆盖多个物理小区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所以,通过将基站标识与物理小区相匹配,获取每个物理小区和与之对应的基站标识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包含已知的物理小区对应的基站标识,可通过获取基站标识进行用户的物理小区位置确认。
步骤103,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可以理解为,在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之后,将获取到的基站标识与已知的物理小区的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基站标识表示进行匹配,获取相同的基站标识。
步骤104,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以理解为,通过获取到相同的基站标识之后,根据基站标识与物理小区的对应关系,即可通过用户常驻的基站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举例说明,某用户每天生活在A物理小区,该A物理小区由a、b、c、d四个基站共同提供通讯服务,在用户上班过程中会经过A1、A2等两个物理小区,其中A1由a1、b1、c1、d1共同提供通讯服务,A2由a2、b2、c2、d2共同提供通讯服务,用户到达公司B物理小区由e、f、g、h四个基站提供通讯服务,在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的时候,只需要获取用户最常驻留的a、b、c、d、e、f、g、h等基站的标识。
在获取到a、b、c、d、e、f、g、h等基站的标识后,通过与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基站标识进行匹配,获取相同的基站标识,通过匹配出a、b、c、d等相同基站的标识,确定该用户的常驻位置在A物理小区。
本申请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通过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多个常驻基站的标识与物理小区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即物理小区对应的多个基站的标识)相匹配,获取相同的基站标识,根据相匹配的基站标识的数量,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根据室内基站经纬度和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
可以理解为,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2,通过全量基站工参表和物理小区边框表,获取室内基站的经纬度以及物理小区的边框信息进行判断,判断室内基站是否位于该物理小区边框内,若判断结果是室内基站位于该物理小区边框内,则将所有位于该物理小区内的室内基站的标识收集,作为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
例如,室内基站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楼顶基站等。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可包括如表1中所示。
表1
物理小区ID 物理小区名称 标识 TYPE
306461657 A 1 0
306461657 A 2 0
306461657 A 3 0
587142616 B 4 0
587142616 B 5 0
587142616 B 6 0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室内基站的经纬度以及物理小区的边框信息,形成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可提高待检测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包括: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作为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可以理解为,在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的基站标识的基础上,与特殊小区指纹表(即通过室内基站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基站标识进行绝对关联,筛选生活(工作)用户所能匹配到的物理小区下所有的室内基站标识,即为相同基站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常驻基站标识与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进一步提高待检测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在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的驻留时长;
若所述驻留时长在预设时间范围内,则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以理解为,在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的基站标识的基础上,与特殊小区指纹表(即通过室内基站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基站标识进行绝对关联,筛选生活(工作)用户所能匹配到的物理小区下所有的室内基站小区标识与驻留时长。以基站标识与物理小区名称聚合总驻留时长并且总驻留时长>=90分钟,筛选出特殊小区指纹识别的用户表,通过用户表进行确认,即可得到室内用户常驻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常驻基站标识与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并获取匹配结果的驻留时长,进行筛选,进一步提高待检测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根据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与基站工参表,获取所述物理小区预设区域范围内的基站标识表;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相匹配,得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以理解为,先获取基站工参表和已知物理小区的边框信息,得到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基站标识关系表。基站标识关系表中包含着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的基站标识。基站标识关系表中包含着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的基站标识。
将用户常驻的基站标识与已知物理小区300米内基站工参表使用基站标识进行匹配,并读取已知用户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进行绝对匹配。如全相等即可输出用户的常驻物理小区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物理小区预设距离内的基站标识和已知用户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生成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并将用户常驻基站标识与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相匹配,进一步提高待检测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所述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物理小区标识相匹配,获取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对所述常驻基站标识进行筛选,获取驻留基站标识;
将所述驻留基站标识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待检测用户与所述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标识的匹配次数;
选择所述匹配次数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小区,作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以理解为,先获取基站工参表和已知物理小区的边框信息,得到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基站标识关系表。基站标识关系表中包含着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的基站标识。
将基站标识关系表与用户常驻基站和用户物理小区标识匹配,筛选出已知物理小区内的所有用户号码和基站标识。并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关联形成已知物理小区、用户号码、所占用的常驻基站标识序列,即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在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之后,将待检测用户驻留基站标识(去除特殊小区指纹识别用户对应的用户号码记录)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一一匹配,根据匹配的物理小区名称与基站标识总次数进行降序排序,对满足条件排序为1且总驻留时长大于180分钟的记录进行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物理小区与常驻基站标识匹配的总次数,并基于总次数进行筛选,对经过特殊小区与已知用户物理小区工参表确认仍检测不出位置的用户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待检测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所述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
对所述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进行筛选,获取所述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可以理解为,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建立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3,通过获取基站工参表和已知物理小区的边框信息,得到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基站标识关系表。基站标识关系表中包含着物理小区周围300米内的基站标识。
将基站标识关系表与用户常驻基站和用户物理小区标识匹配,筛选出已知物理小区内的所有用户号码和基站标识,并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关联,再通过聚类的局部异常因子(Cluster-Based Local Outlier Factor,CBLOF)算法对每一物理小区的基站标识序列进行筛选,得到已知物理小区与基站小区对应关系表(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可包括如表2中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302034020000111
Figure BDA0003302034020000121
其中,CBLOF是一种根据集群的本地异常因子计算异常值,它是将数据集和由聚类算法生成的聚类模型作为输入,通过alpha(α)和beta(β)参数将集群分为小集群和大集群,通过定义|C|,表示簇C的大小(size)。|D|定义总样本量。把这些簇按照大小排列,则有:
|C1|≥|C2|≥|C3|≥…≥|Cn|
选择大小簇,两个原则:
第一,绝对多数:我们从最大簇开始,一个一个的把他们的size加起来,他们的size要达到总size的绝对多数。而这个绝对多数,是一个可以设置的参数α,取值范围是0.5到1,一般取0.9。
第二,突降:突降是用倍数(β)来衡量的。默认值是5,也就是突降了5倍,可使用突降公式标识。
所述公式如下:
(|C1|+|C2|+|C3|+…+|Cn|)≥|D|*α
|Cn-1|/|Cn|≥β
为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举例说明。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参照图4,从用户常驻基站表上获取用户常驻基站标识,首先,将常驻基站标识通过特殊小区常驻用户识别程序进行识别,即与特殊小区指纹表(即通过室内基站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基站标识进行绝对关联,筛选生活(工作)用户所能匹配到的物理小区下所有的室内基站小区标识与驻留时长。以基站标识与物理小区名称聚合总驻留时长并且总驻留时长>=90分钟,筛选出特殊小区指纹识别的用户表,通过用户表进行确认,即可得到室内用户常驻位置。
其次,将用户常驻的基站标识通过家宽用户常驻地址识别程序进行识别,即与已知物理小区300米内基站工参表使用基站标识进行匹配,并读取已知用户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进行绝对匹配。如全相等即可输出用户的常驻物理小区位置。
最后,将用户常驻的基站标识通过家宽常驻预测程序,对经过特殊小区常驻用户识别程序和家宽用户常驻地址识别程序识别不出的基站标识进行识别,即将待检测用户驻留基站标识(去除特殊小区指纹识别用户对应的用户号码记录)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一一匹配,根据匹配的物理小区名称与基站标识总次数进行降序排序,对满足条件排序为1且总驻留时长大于180分钟的记录进行输出。
对上述特殊小区常驻用户识别程序、家宽用户常驻地址识别程序和家宽常驻预测程序输出的结果进行整合,可获取完整的用户常驻物理小区识别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特殊小区常驻用户识别程序、家宽用户常驻地址识别程序和家宽常驻预测程序分别对待检测用户进行常驻位置检测,可实现准确定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也不相同,例如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可以包括:存储器501,收发机502以及处理器503;
存储器5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502,用于在所述处理器503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503,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501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其中,在图5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503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501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5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5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
处理器503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501可以存储处理器503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处理器503通过调用存储器501存储的计算机程序,用于按照获得的可执行指令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方法。处理器与存储器也可以物理上分开布置。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室内基站经纬度和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作为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在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的驻留时长;
若所述驻留时长在预设时间范围内,则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与基站工参表,获取所述物理小区预设区域范围内的基站标识表;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相匹配,得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所述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物理小区标识相匹配,获取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对所述常驻基站标识进行筛选,获取驻留基站标识;
将所述驻留基站标识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待检测用户与所述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标识的匹配次数;
选择所述匹配次数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小区,作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可选地,处理器503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所述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
对所述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进行筛选,获取所述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601、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602、存储器(memory)603和通信总线604,其中,处理器601,通信接口602,存储器603通过通信总线6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601可以调用存储器603中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例如包括: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603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可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例如包括: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步骤,例如包括: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处理器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FLASH)、固态硬盘(SSD))等。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根据室内基站经纬度和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建立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包括: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作为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待检测用户在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的驻留时长;
若所述驻留时长在预设时间范围内,则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根据所述物理小区的边框与基站工参表,获取所述物理小区预设区域范围内的基站标识表;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物理小区工参表使用用户号码相匹配,得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所述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将对应的物理小区确定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还包括:
将所述基站标识表与所述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物理小区标识相匹配,获取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相应的,对所述常驻基站标识进行筛选,获取驻留基站标识;
将所述驻留基站标识与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待检测用户与所述匹配到的物理小区内所有基站标识的匹配次数;
选择所述匹配次数中数值最大的物理小区,作为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包括:
将所述物理小区内所有的基站标识与所述已知部分用户号码表相关联,获取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
对所述物理小区与基站对应序列进行筛选,获取所述第三对应关系数据库。
8.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待检测用户的常驻基站标识;
根据物理小区与基站的对应关系,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
将所述常驻基站标识与所述对应关系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相同基站标识;
基于所述相同基站标识,确定待检测用户的常驻位置。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的步骤。
CN202111193126.1A 2021-10-13 2021-10-13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9679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93126.1A CN115967906A (zh) 2021-10-13 2021-10-13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93126.1A CN115967906A (zh) 2021-10-13 2021-10-13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7906A true CN115967906A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60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93126.1A Pending CN115967906A (zh) 2021-10-13 2021-10-13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79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6295A (zh) * 2023-09-11 2023-10-20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常驻基站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6295A (zh) * 2023-09-11 2023-10-20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常驻基站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916295B (zh) * 2023-09-11 2024-01-26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常驻基站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09820B (zh) 用户标识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337059B (zh) 一种用户家庭关系的分析算法、服务器及网络系统
CN109842896B (zh) 一种栅格价值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6815255A (zh) 检测数据访问异常的方法及装置
CN110267288B (zh) 移动网络投诉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9982257B (zh) 确定移动用户归属区域的方法、装置、系统
CN110807547A (zh) 家庭人口结构的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5967906A (zh) 用户常驻位置识别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00807A (zh) 一种基站用户数量告警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59702B (zh) 基于mdt数据的室内分布系统故障监控方法和装置
CN105578395A (zh) 一种更新终端信息库中终端属性的方法及装置
US10944663B2 (en) Categorization of MAC address randomization
CN110807546A (zh) 社区网格人口变化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9788501B (zh) 2g+4g移动网络语音质量联合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6264706A (zh) 5g基站布设评估模型训练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65030B (zh) 室内mdt经纬度回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966269B (zh) 一种场馆基站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4205820A (zh) 携带伪基站的可疑用户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2307075A (zh) 用户关系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770734B (zh) 移动用户常驻地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490144B (zh) 覆盖空洞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15200B (zh) 用户关系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6056067B (zh) 一种终端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0636451B (zh) 信息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064796B (zh) 伴随关系的分析方法及装置、分析模型的训练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