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1838A - 具有双拉锁定和动力儿童锁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拉锁定和动力儿童锁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61838A CN115961838A CN202211255554.7A CN202211255554A CN115961838A CN 115961838 A CN115961838 A CN 115961838A CN 202211255554 A CN202211255554 A CN 202211255554A CN 115961838 A CN115961838 A CN 1159618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ease
- pawl
- power
- link
- ratch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34 selective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12—Automatic locking or unlock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6—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 safety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8—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for anti-theft purposes, e.g. double-locking or super-lock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30—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allowing opening by means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even if the door is locked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26—Output elements
- E05B81/30—Rotary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42—Ca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6—Cooperation between bolts and det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拉锁定和动力儿童锁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用于机动车辆闭合应用的动力闩锁组件具有单个马达,该单个马达能够操作成: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机械释放状态;以及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2月9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308,494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2年1月1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300,200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2年1月11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98,389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1年12月3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85,963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1年11月29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83,806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1年10月13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55,405的美国临时申请以及于2021年9月16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45,128的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这些美国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在闭合系统中使用的类型的汽车门闩锁,该汽车门闩锁用于以可释放的方式将闭合面板闩锁至机动车辆的车身部分,并且本公开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操作式闭合闩锁组件,该动力操作式闭合闩锁组件配备有单个动力马达,该单个动力马达驱动多种功能,包括动力释放、碰撞解锁和锁定功能、双锁定、儿童锁和机械释放。
背景技术
该部分提供了与汽车门闩锁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不一定是与本公开相关联的构思的现有技术。
车辆闭合面板——比如用于车辆乘客厢的侧门——铰接成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摆动,并且车辆闭合面板包括安装至门的闩锁组件。闩锁组件以已知的方式作用以在门关闭时将门闩锁以及将门解除闩锁和释放以允许门随后运动至门的打开位置。如同样已知的,闩锁组件构造成包括用于将门闩锁的闩锁机构以及用于将门解除闩锁的释放机构。释放机构可以被动力操作成将门解除闩锁。
在闩锁机构的动力致动期间,已知使用第一马达将第一齿轮机构致动以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在撞销释放位置中,门可以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
附加地,已知除了第一马达之外还提供第二马达,其中,作为示例,第二马达用于使锁定机构移动至双锁定位置和儿童锁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尽管这些第二马达可以证明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第二马达会增加成本、复杂性、动力需求和闩锁组件的包装尺寸。
因此,仍需要开发一种用于在车辆门闩锁中使用的闩锁机构的替代布置结构,该替代布置结构在不必提供多个马达来完成所需功能的情况下优化了执行多种功能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总体概述,而不意在成为本公开的所有特征或本公开的全部范围的全面且详尽的列举。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闭合应用的动力闩锁组件,该动力闩锁组件至少克服了与已知动力闩锁组件相关联的以上讨论的那些缺点。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闭合应用的动力闩锁组件,该动力闩锁组件具有在尺寸上被优化并且执行多种功能的单个马达。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闭合应用的动力闩锁组件,该动力闩锁组件具有单个马达,该单个马达能够具有至少两种或更多种功能,包括: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机械释放状态,以及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闭合应用的动力闩锁组件,该动力闩锁组件通常经由送至单个动力致动器的电信号来致动,其中,内部门把手和外部门把手机械地断开接合,并且其中,内部门把手和外部门把手可以经由单个动力致动器选择性地和/或自动地改变成用于机械接合致动。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将外部门把手配置成通过单个动力致动器的自动致动直接响应于碰撞条件从不可操作状态——比如双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经由机械致动而变为可自动操作。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将内部门把手配置成能够通过单个动力致动器的选择性致动经由双拉致动模式来选择性地操作。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将内部门把手配置成能够通过单个动力致动器的选择性致动在儿童锁模式中选择性地操作。
根据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动力闩锁组件包括:棘齿,该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该棘齿被朝向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此外,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掣爪将棘齿保持处于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掣爪将棘齿释放以使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单个动力致动器还配置成将动力闩锁组件选择性地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在该双拉锁定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双重机械致动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单个动力致动器还配置成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在儿童锁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不会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齿轮构造成与单个动力致动器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其中,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齿轮可以构造成从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移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并且然后直接返回至原始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连杆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释放齿轮与掣爪释放杆联接,其中,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被驱动至释放位置时驱动掣爪释放杆并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齿轮和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相对于彼此空动(lost-motion)。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连杆具有长形槽并且动力释放齿轮具有销,该销设置在长形槽中以便在长形槽中平移,使得在动力释放齿轮从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被驱动至释放位置时,销接合长形槽的驱动端部,并且驱动动力释放连杆,以使掣爪释放杆移动,并且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在动力释放齿轮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销通过长形槽以空动的方式移动远离驱动端部,以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释放连杆构造成用于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内部锁定凸轮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之间运动,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锁定凸轮可以构造成移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锁定凸轮可以构造为两件式凸轮,其中,两件式凸轮的单独的第一凸轮构件和第二凸轮构件通过弹簧构件偏置成相对于彼此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锁定凸轮可以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第一次从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由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被驱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锁定凸轮在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第二次从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由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被驱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双拉连杆联接至内部锁定凸轮,以用于与内部释放连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内部锁定凸轮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锁定凸轮由双拉连杆驱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释放连杆使掣爪释放杆移动并且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内部锁定凸轮处于儿童锁位置时,在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锁定凸轮保持处于儿童锁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齿轮可以构造成保持处于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中,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内部锁定凸轮的儿童锁突起部,以便以可释放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动力闩锁组件的单个动力致动器来执行多种功能的方法,该动力闩锁组件具有:棘齿,该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该棘齿被朝向撞销释放位置偏置;以及掣爪,该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掣爪将棘齿保持处于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掣爪将棘齿释放以使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所述方法包括:将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在动力闩锁组件处于闩锁关闭、解锁位置时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此外,将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选择性地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在双拉锁定状态下,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和第二次机械致动完成时,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此外,将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在儿童锁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不能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动力释放齿轮布置成与单个动力致动器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并将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单个动力致动器还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使用动力释放连杆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释放齿轮联接至掣爪释放杆,并且将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被驱动至释放位置时驱动掣爪释放杆并且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动力释放齿轮和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相对于彼此空动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在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时,使设置在动力释放连杆的长形槽中的销与长形槽的驱动端部接合,以将动力释放连杆驱动成使掣爪释放杆移动并且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此外,在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时,使销通过长形槽以空动的方式移动远离驱动端,以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内部释放连杆布置成用于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该方法还包括将内部锁定凸轮布置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运动,在凸轮解锁位置处,内部释放连杆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保持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内部锁定凸轮布置成在动力释放齿轮第一次从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由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并且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内部锁定凸轮构造成在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在动力释放齿轮第二次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由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并移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双拉连杆联接至内部锁定凸轮,并且将双拉连杆布置成在内部锁定凸轮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由内部释放连杆选择性地驱动,使得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双拉连杆将内部锁定凸轮驱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并且内部释放连杆变得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并且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二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内部释放连杆使掣爪释放杆移动并且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包括将双拉连杆布置成在内部锁定凸轮处于凸轮儿童锁位置时保持不与内部释放连杆从动接合,使得在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锁定凸轮保持处于凸轮儿童锁位置并且掣爪保持处于棘齿保持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动力释放齿轮布置成与单个动力致动器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并且将单个动力致动器布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将单个动力致动器布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并且将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从锁定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返回至原始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内部释放连杆布置成用于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该方法还包括将内部锁定凸轮布置成在凸轮解锁位置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之间运动,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在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其中,内部锁定凸轮包括构造成相对与彼此运动的第一凸轮部件和第二凸轮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内部释放连杆布置成在动力释放齿轮处于锁定位置时于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期间接合第二凸轮构件并且使第二凸轮构件抵抗将第一凸轮部件连接至第二凸轮部件的偏置构件的偏置而相对于第一凸轮构件枢转,由此第二凸轮构件在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完成时在偏置构件的偏置的作用下返回至原始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构造具有单个马达的动力闩锁组件的方法,单个马达配置成执行多种功能,所述多种功能包括: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在双拉锁定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双重机械致动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及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在儿童锁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不会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闩锁组件包括:内部锁定连杆,该内部锁定连杆能够在联接位置与断开联接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凸轮,该凸轮用于将内部锁定连杆保持处于断开联接位置,其中,在内部锁定连杆处于断开联接位置时,内部锁定连杆的第一次拉动使凸轮移动至允许内部锁定连杆移动至联接位置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内部锁定连杆处于联接位置时,内部锁定连杆的第二次拉动使闩锁组件释放。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该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包括用于车门的动力闩锁组件,动力闩锁组件包括棘齿,该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该棘齿被朝向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掣爪将棘齿保持处于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掣爪释放棘齿以使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连杆构件构造成选择性地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超控释放机构能够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断开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和外部门把手中的至少一者断开接合成与连杆构件脱离可操作式联结,在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和外部门把手中的至少一者接合成与连杆构件处于可操作式联结联结。单个动力释放致动器配置成控制连杆构件的动力致动,以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在动力闩锁组件的正常操作期间将超控释放机构保持处于断开接合位置并且选择性地使超控释放机构移动至接合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包括马达和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通过马达绕驱动齿轮轴线被驱动。驱动齿轮具有致动特征件,该致动特征件以与驱动齿轮轴线间隔开的关系从驱动齿轮向外延伸。致动特征件构造成在马达将驱动齿轮沿第一方向驱动时与连杆构件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选择性地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包括单个马达和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通过马达绕驱动齿轮轴线被驱动。驱动齿轮具有致动特征件,该致动特征件以与驱动齿轮轴线间隔开的关系从驱动齿轮向外延伸。致动特征件构造成在马达将驱动齿轮沿第一方向驱动时与连杆构件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选择性地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致动特征件构造成在马达将驱动齿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驱动时选择性地使超控释放机构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致动特征件构造成相对于连杆构件空动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连杆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掣爪。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致动特征件在超控释放机构移动至接合位置时使连杆构件移动而对准成与外部释放杆接合,该外部释放杆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外部门把手。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转位构件(indexing member)构造成在驱动齿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时在多个转位位置之间移动,以使内部门把手与掣爪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及脱离可操作式联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转位构件能够通过驱动齿轮的凸耳在多个转位位置中的相邻转位位置之间转位预定的度数,以便以可释放的方式将内部门把手保持成与掣爪处于可操作式联结或不可操作式联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转位构件偏置构件可以构造成以可释放的方式地将转位构件保持处于多个转位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外部释放杆在超控释放机构处于接合位置时与连杆构件的从动特征部相接合,并且外部释放杆在超控释放机构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时与连杆臂的从动特征部的对准中移出。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内部释放连杆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内部门把手,其中,内部释放连杆具有断开接合位置和接合位置,在断开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断开接合成与掣爪脱离可操作式联结,在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构造成与掣爪处于可操作式联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转位构件构造成在超控释放机构于接合位置与断开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时响应于驱动齿轮的凸耳运动成与转位构件驱动接合而使内部释放连杆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与单个马达电通信。控制单元配置成与至少一个传感器电通信,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构造成检测碰撞条件,其中,控制单元响应于检测到的碰撞而自动使单个马达通电,以使驱动齿轮沿第二方向移动,进而使超控释放机构从断开接合位置移动至接合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操作动力闩锁组件的方法包括:在其中外部门把手不能操作成允许动力闩锁组件的机械致动的正常操作条件下,使马达通电以将致动特征件从静止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进而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允许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并且使致动特征件返回至静止位置;以及在碰撞条件下,使马达自动通电以将致动特征件从静止位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驱动,以使外部门把手处于可操作条件,进而允许动力闩锁组件通过外部门把手的机械致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内部门把手从可操作条件移动至不可操作条件,在可操作条件下,内部门把手能够操作成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允许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在不可操作条件处,内部门把手在将致动特征件从静止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时不能操作成使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闩锁组件,该闩锁组件具有:棘齿,该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该棘齿被朝向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该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处于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所述掣爪释放所述棘齿以使所述棘齿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释放机构,该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掣爪;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适于将释放机构与掣爪联接以及断开联接,其中,当锁定机构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时,释放机构不能使锁定机构从第一锁定状态转换至第二锁定状态。
动力闩锁组件及动力闩锁组件的单个马达的其他应用领域和功能将从本文中提供的描述而变得明显。本概述中的描述和具体示例仅意在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这些及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通过在结合附图考虑时参照以下详细描述而更容易领会并变得更好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侧门的机动车辆的局部立体图,该侧门配备有实施本公开的教示的动力闩锁组件;
图2是实施本公开的教示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视立体图,该动力闩锁组件被示意性地示出为与侧门的各种部件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其中,仅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
图3A是图2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接合位置;
图3B是图3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3B的方向观察的右侧视图;
图3C是图3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3C的方向观察的底侧视图;
图3D是图3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后侧平面图;
图4是图示了动力释放齿轮在处于原始位置时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的齿轮销示出为位于动力释放连杆的槽中,其中,齿轮销示出为处于全行程释放位置、预行程锁定位置和全行程锁定位置;
图5A是图示了处于解锁位置、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内部释放连杆的放大局部俯视立体图;
图5B是类似于图5A的视图,其图示了处于锁定位置、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以保持与掣爪杆销断开接合的内部释放连杆;
图6是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7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8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中;
图9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双拉连杆驱动成使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中;
图10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到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由于锁定凸轮保持在解锁位置中而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解锁位置;
图11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接合,由此将掣爪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动力闩锁组件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图12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到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返回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闩锁组件返回至闩锁关闭位置;
图13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14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中;
图15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移动至儿童锁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双拉锁定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儿童锁位置;
图16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儿童锁位置;
图17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从而导致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18-A和图18-B是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将机动车辆的闭合面板的动力闩锁组件释放、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位置、以及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9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构造的动力闩锁组件的一些功能;
图20是另一种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视立体图,该动力闩锁组件包括图19的功能、实施了本公开的教示,其中,仅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
图21A是图20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接合位置;
图21B是图21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21B的方向观察的右侧视图;
图21C是图21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21C的方向观察的底侧视图;
图21D是图21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后侧平面图;
图22是图示了动力释放齿轮在处于原始位置时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的齿轮销示出为位于动力释放连杆的槽中,其中,齿轮销还以虚线示出为处于全行程释放位置、并且以虚线示出为处于预行程锁定位置、并且以虚线示出为处于全行程锁定位置;
图23A是图示了处于解锁位置时的内部锁定凸轮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
图23B是类似于图23A的视图,其图示了处于锁定位置时的内部锁定凸轮;
图23C是图23B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其图示了对内部锁定凸轮施加偏置以将内部锁定凸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偏置构件;
图23D是类似于图23A的视图,其图示了处于儿童锁位置时的内部锁定凸轮;
图24中的A至H是图示了图20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动力释放齿轮与内部锁定凸轮之间的接合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
图25A至图25E是图示了图20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动力释放齿轮的不同位置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
图26是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27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28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29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双拉杆驱动成使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30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向原始位置返回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移动至解锁位置之前;
图31是类似于图30的视图,其图示了由于保持在解锁位置的锁定凸轮而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解锁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
图32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接合,由此将掣爪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动力闩锁组件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图33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至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返回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闩锁组件返回至闩锁关闭位置;
图34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35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36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移动至儿童锁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保持未对准并断开接合;
图37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保持未对准并断开接合,并且锁定凸轮保持在儿童锁位置;
图38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从而导致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39图示了处于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40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移动至儿童锁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保持未对准并断开接合;
图41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保持未对准并断开接合,并且锁定凸轮保持在儿童锁位置;
图42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由于使锁定凸轮移动至解锁位置,内部释放连杆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解锁位置;
图43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并且锁定凸轮保持在解锁位置;
图44图示了锁定凸轮在其经由与动力释放齿轮的偏置接合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不同位置,包括其中凸轮凸耳以实线示出的解锁位置、其中凸轮凸耳示出为位于上方虚线位置的锁定位置、以及其中凸轮凸耳示出为位于下方虚线位置的儿童锁位置;
图45图示了图20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多个开关;
图46是实施本公开的教示的又一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视立体图,其中,仅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
图47A是图46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接合位置;
图47B是图47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47B的方向观察的右侧视图;
图47C是图47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箭头47C的方向观察的底侧视图;
图47D是图47A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后侧平面图;
图48A和图48B是图示了动力释放齿轮分别在位于最大原始位置和最小原始位置时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的齿轮销示出为位于动力释放连杆的槽中;
图49是图示了动力释放齿轮在处于原始位置时的放大局部前侧平面图,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的齿轮销示出为位于动力释放连杆的槽中,其中,齿轮销还以虚线示出为处于全行程释放位置和全行程锁定位置;
图50A至图50D是分别图示了动力释放齿轮处于最小原始位置、中间原始位置、最大原始位置和完全释放位置的放大局部后侧平面图;
图51是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52图示了开始远离其原始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的动力释放齿轮;
图53图示了完全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原始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54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55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56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向原始位置返回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移动至原始解锁位置之前;
图57是类似于图56的视图,其图示了内部释放连杆由于保持在解锁位置的锁定凸轮而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58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接合,由此将掣爪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动力闩锁组件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图59是类似于图58的视图,其图示了撞销在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时从棘齿释放;
图60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至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返回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闩锁组件返回至闩锁关闭位置;
图61是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62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原始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并断开接合的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保持在锁定位置;
图63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64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至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在动力释放齿轮处于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通过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保持在锁定位置;
图65图示了从锁定位置向其原始位置旋转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返回至原始解锁位置之前;
图66图示了位于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返回至原始解锁位置;
图67图示了从其原始位置旋转至其全行程释放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全行程释放位置中,掣爪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
图68是类似于图67的视图,其图示了撞销在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时从棘齿释放;
图69图示了从其全行程释放位置旋转至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原始位置中,掣爪返回成与棘齿偏置地接合;
图70图示了图46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多个开关;
图71A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构造的动力闩锁组件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的分解图,其示出了与图46至图69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单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的对比;
图71B是图71A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和切换弹簧(toggle spring)的装配图,其示出了与图46至图69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单件式内部锁定凸轮和切换弹簧的对比;
图71C是内部锁定凸轮经由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扭转弹簧构件偏置的视图:
图72A是包括图71A和图71B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其中,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72B图示了开始远离其原始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的动力释放齿轮;
图72C图示了完全旋转至锁定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经由与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而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原始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72D图示了从锁定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72E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且将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72F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向原始位置返回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被示出为处于移动至原始解锁位置之前;
图72G是类似于图72F的视图,其图示了由于保持在解锁位置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而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
图72H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接合,由此动力闩锁组件移动至闩锁打开位置;
图73A是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该动力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闩锁关闭和解锁位置,其中,动力释放齿轮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
图73B图示了开始远离其原始位置向儿童锁位置旋转的动力释放齿轮;
图73C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儿童锁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原始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保持在儿童锁位置;
图73D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的第一凸轮构件驱动至绕过位置,由此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的第二凸轮构件保持与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处于静止接合,使得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处于闩锁关闭位置;
图73E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返回至原始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在动力释放齿轮处于儿童锁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通过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被保持在锁定位置;
图73F是类似于图73D的视图,其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再次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将两件式内部锁凸轮的第一凸轮构件驱动至绕过位置,由此两件式内部锁凸轮的第二凸轮构件保持与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处于静止接合,使得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74A是类似于图73C和图73E的视图,其图示了远离其原始位置旋转至儿童锁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在此,通过使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移动至锁定位置,内部释放连杆从原始解锁位置移动至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锁定位置;
图74B图示了从儿童锁位置旋转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其中,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将内部释放连杆保持在与掣爪杆销未对准且断开接合的双拉锁定位置;
图74C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绕过掣爪杆销并且将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从锁定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由此动力闩锁组件保持在闩锁关闭位置;
图74D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释放而从展开位置向原始位置返回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被示出为处于移动至原始解锁位置之前;
图74E是类似于图74D的视图,其图示了由于保持在解锁位置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而移动至对准成与掣爪杆销接合的原始解锁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以及
图74F图示了经由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从原始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其中,内部释放连杆与掣爪杆销接合,由此动力闩锁组件移动至闩锁打开位置;
图75是配备有闭合系统的机动车辆的等距视图,该闭合系统包括被示出为安装至车门的闭合闩锁组件;
图7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构造的并且适用于图75中示出的闭合系统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平面图;
图77是图76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等距视图,其中,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仅用于更好地说明闭合闩锁组件的棘齿、掣爪和释放连杆的布置结构;
图78A至图78D图示了图75的闭合闩锁组件的闩锁机构的非限制性示例实施方式;
图79是图76至图77中示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示意图;
图8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动力闩锁系统及其动力闩锁组件的示意图;
图8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构造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半透明立体图;
图82A是图示了图80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平面图,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移动至解锁位置,并且外部释放杆示出为处于锁定位置;
图82B是图81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图82A的箭头82B观察的侧视图;
图82C是图81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大致沿着图82A的箭头82C观察的端视图;
图83是图81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平面图,其中,动力释放齿轮和致动特征件示出为处于最大静止位置,并且其中,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用于与内部释放杆方便地接合的解锁位置,并且其中,外部释放杆示出为处于与释放连杆断开接合的锁定位置;
图84至图87图示了图81的闭合闩锁组件的正常动力致动,其经由动力释放齿轮和致动特征件在外部释放杆示出为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动力致动器而从静止位置沿第一方向进行的动力运动来实现,并且动力释放齿轮和致动特征件然后回到静止位置;
图88图示了图81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碰撞解锁操作,其经由致动特征件在外部释放杆示出为位于解锁位置并且内部释放连杆示出为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动力致动器而从静止位置沿第二方向进行的动力运动来实现;
图89图示了与释放连杆接合并且经由外侧门把手而被手动地移动至释放位置以打开闭合闩锁组件的外部释放杆;
图90图示了经由外侧门把手的释放而返回至静止、原始位置的外部释放杆,其中,外部释放杆和内部释放连杆分别示出为处于解锁位置;
图91图示了在从静止位置沿第二方向运动后返回至最大静止位置的动力释放齿轮和致动特征件,在此,外部释放杆返回至锁定位置,并且在此,转位旋钮通过动力释放齿轮而以可操作的方式移动成使内部释放连杆移动至锁定位置;
图92A和图92B分别图示了处于接合位置和断开接合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
图93A以及图93B至图93C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不同非限制性方面的内部释放构件;
图94图示了对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构造的动力闩锁组件进行操作的方法;
图95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构型的动力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其图示了处于第二锁定状态或双拉状态的闩锁、以及示出为处于未致动且未对准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
图95B图示了图95A的内部释放连杆的将闩锁的状态从第二锁定状态改变为解锁状态的致动;
图95C图示了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或双重锁定状态/儿童锁状态的图95A的闩锁、以及示出为处于未致动且未对准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以及
图95D图示了处于第一锁定状态下的图95C的闩锁、以及将弹性元件压缩成处于致动位置的内部释放连杆。
贯穿所有附图使用对应的附图标记来指示对应的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非常适于在机动车辆闭合系统中使用的类型的动力闩锁组件的一个或更多个示例实施方式。然而,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仅使得本公开将是透彻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范围。阐述了许多特定细节,比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彻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具体细节,示例实施方式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具体细节和示例实施方式都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不会对公知的过程、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理解这些公知的过程、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不意在是限制性的。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种”以及“该”也可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术语“包括”、“包括有”、“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定了所阐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的存在或添加。除非具体指示为执行的顺序,否则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应当被解释为必须需要它们以所论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来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步骤或替代性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至”、“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至另一元件或层、连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以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词语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尽管可以在本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来描述各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否则比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字术语的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次序。因此,下面所论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示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可以使用空间相关的术语诸如“内部”、“外部”、“之下”、“下”、“下部”、“上方”、“上部”、“顶部”、“底部”等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可以旨在除了涵盖附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之外还涵盖装置在使用中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然后将被定向在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个取向。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角度或处于其他取向),并且本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被相应地解释。
首先参照图1,其示出了动力闩锁组件的非限制性示例,该动力闩锁组件在下文中简称为闩锁组件10,闩锁组件10安装在闭合面板中,闭合面板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地比如是示出为机动车辆14的乘客侧摆动门12的门。闩锁组件10包括闩锁机构16,闩锁机构16构造成在摆动门12关闭时对安装至车身22的门槛部分20的撞销18进行可释放地闩锁和保持。闩锁组件10可以经由内部释放机构、比如内侧门把手24、外侧门把手26和密钥卡28(图2)的机械致动而选择性地被致动。如将详述的,闩锁组件10构造成是动力操作的,以经由单个动力释放致动器、比如电动马达30的选择性致动来执行多种功能。通过经由单个动力释放致动器30为多种功能提供动力,闩锁组件10能够在尺寸和重量上最小化,从而提高了闭合面板的设计的灵活性,同时也降低了与其相关的成本。
参照图2,其示出了容纳在壳体中的闩锁组件10和闩锁机构16(图3D)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壳体经由闩锁框架板29部分地示出,其中,出于清楚的目的,移除了一些部件。闩锁机构16包括棘齿32和掣爪34以及释放杆,该释放杆也被称为释放连杆、掣爪释放连杆或掣爪释放杆36。棘齿32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撞销捕获位置中,棘齿32利用棘齿32的撞销槽38来保持撞销18并使摆动门12保持在关闭位置中,在撞销释放位置中,棘齿32允许撞销18从由闩锁组件10的闩锁壳体提供的鱼嘴部19释放以允许摆动门12运动至打开位置。设置有棘齿偏置构件40(在图3D中示意性地示出)、比如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棘齿32朝向棘齿32的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34能够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掣爪34将棘齿32保持在棘齿32的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掣爪34允许棘齿32移动至棘齿32的撞销释放位置。设置有掣爪偏置构件42、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34朝向其棘齿保持位置偏置。
掣爪释放杆36操作性地联接(直接地联接或经由另一部件、比如中间掣爪释放杆或第二掣爪释放杆间接地联接,并且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示出为直接地联接)至掣爪34,其中,联接也被称为连接,并且掣爪释放杆36能够在展开位置与非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展开位置也被称为掣爪释放位置,非展开位置也被称为原始位置,在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36使掣爪34抵抗掣爪偏置构件42的偏置而移动至掣爪34的棘齿释放位置,在非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36允许掣爪34位于掣爪34的棘齿保持位置。可以设置有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44(图3A和图6)、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释放杆36偏置到其原始位置。
掣爪释放杆36可以经由动力释放致动器30的选择性动力致动而在正常动力致动下移动至掣爪释放杆36的掣爪释放位置。动力释放致动器30具有示出为由输出构件提供的输出,该输出构件也被称为输出轴48,其中,动力释放齿轮52构造成与输出齿轮啮合接合,该输出齿轮也被称为主驱动齿轮或驱动齿轮50,其中,驱动齿轮50示出为安装在输出轴48上并固定成与动力释放致动器30的输出轴48共同旋转的蜗轮。动力释放齿轮52从原始位置(HP)沿第一方向(如在图4中观察的逆时针方向)到全行程释放位置(RP)的从动运动被设定成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至其掣爪释放位置,在掣爪释放位置中,掣爪34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
当在正常使用状态期间需要使掣爪34从(掣爪34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掣爪34的)棘齿释放位置时,比如当带有电子密钥卡28(图2)的人员接近机动车辆14并对外侧门把手26进行致动时,例如,既对密钥卡28的存在进行感测又对外侧门把手26已经被致动进行感测(例如,外侧门把手26经由电子开关62(图2,其中,内侧门把手24也能够经由电子开关63被致动)与至少部分地对闩锁组件1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以64示出的闩锁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电子通信而被致动)。进而,闩锁ECU 64对动力释放马达30进行致动(使动力释放马达30通电),以通过使动力致动器30的输出轴48沿第一方向旋转来使驱动齿轮50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驱动,从而使动力释放齿轮52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至其全行程释放位置,以将闩锁机构16释放并将闩锁组件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辆摆动门12。替代性地,例如当带有电子密钥卡28(图2)的人员接近车辆14并且(基于对物体的接近度的识别,比如对触摸/挥动/悬停/手势或者手或手指等的识别)对接近传感器66、比如电容式传感器或其他触摸式传感器/非触摸式传感器进行致动时,动力释放马达30可以作为基于接近传感器的进入特征(例如,基于雷达的接近度检测)的一部分被启用(例如,动力释放马达30经由接近传感器66与至少部分地对闩锁组件1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闩锁ECU 64之间的通信而被启用)。进而,如果检测到正常使用情况,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比如检测到电子密钥卡28的存在,则闩锁ECU 64对动力释放马达30进行致动以使输出轴48沿第一方向旋转,以将闩锁机构16释放并将闩锁组件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门12,如上文所讨论的。
在正常操作期间,当输出轴48沿第一方向旋转时,驱动齿轮50使动力释放齿轮52沿第一方向旋转,由此,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释放齿轮52与掣爪释放杆36联接的动力释放连杆54构造成抵抗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44的偏置来驱动掣爪释放杆36,并且使掣爪34在动力释放齿轮52从原始位置被驱动至全行程释放位置时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动力释放齿轮52与动力释放连杆54之间所需的运动,动力释放连杆54具有长形槽56(仅在图4中由附图标记56标识,以避免附图混乱),并且动力释放齿轮52具有固定至动力释放齿轮52的向外延伸的销58,其中,销58设置在长形槽56中以用于在其中进行选择性的空动平移。当动力释放齿轮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逆时针、即第一方向从原始位置HP被驱动到释放位置RP时,销58被移动成与长形槽56的驱动端60接合,并且对动力释放连杆54进行驱动,以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并且抵抗掣爪偏置构件42的偏置而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到棘齿释放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棘齿32在棘齿偏置构件40的偏置下自由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然后,在释放动力闩锁组件10时,ECU 64在从可以配置成检测动力释放齿轮52、棘齿32和/或掣爪34的相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67接收到信号之后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地向动力释放马达30发出信号以使其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使动力释放齿轮52的运动沿如在图4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反转,由此允许掣爪释放杆36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比如在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44的偏置的作用下返回至掣爪释放杆36的原始位置,从而使掣爪34返回至棘齿保持位置。掣爪释放杆36可以比如经由销68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联接至掣爪释放连杆54。
除上述正常动力释放外,动力释放齿轮52可以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如在图4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全行程锁定位置,全行程锁定位置也被称为锁定位置(LP)。在动力释放齿轮52朝向锁定位置LP的运动期间,销58通过长形槽56空动地移动远离长形槽56的驱动端60,以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其中,双拉锁定状态也被说明性地称为第二锁定状态,儿童锁状态也被说明性地称为第一锁定状态,在双拉锁定状态下,需要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两次手动致动来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将动力闩锁组件10手动地解除闩锁,如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的;在儿童锁状态下,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重复手动致动都不会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因此不能将动力闩锁组件10手动解除闩锁,从而在动力闩锁组件10处于儿童锁状态时防止门12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而被手动打开。
为了有助于由内部释放机构24对动力闩锁组件10进行的手动致动,内部锁定连杆、也称为内部释放连杆70构造成在线缆71由内部释放机构24拉动时经由线缆71(图3B和图3C)进行驱动运动。线缆71使被示出为围绕销以可旋转的方式枢转的内部释放杆73移动,由此内部释放杆73接合并驱动内部释放连杆70,以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而使内部释放连杆70从静止位置、也称为原始位置平移至展开位置。当内部释放连杆70处于如图6中所示的解锁位置中时,内部释放连杆70构造成与掣爪释放杆36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在内部释放连杆70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接合掣爪释放杆36并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使得掣爪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相反,当内部释放连杆70处于如图7中所示的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70与掣爪释放杆36脱离可操作式联结,使得内部释放连杆70在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不能接合掣爪释放杆36并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并且因此防止掣爪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内部释放连杆70在其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凸轮、也称为内部锁定凸轮72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图6)、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和图8)与凸轮儿童锁位置(图15至图17)之间移动,其中,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6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6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对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机械致动,内部释放连杆70保持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6可操作地接合,因此,只要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其凸轮儿童锁位置,则能够防止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手动打开门12。为了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72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的运动,内部锁定凸轮72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由动力释放齿轮52的驱动构件、也称为凸耳74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72被驱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和图8)。当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其解锁位置时,并且当动力释放齿轮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凸耳74接合第一突出部、也称为第一臂76,以使内部锁定凸轮7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在图6至图8中观察到的。当内部锁定凸轮72经由与动力释放齿轮52的凸耳74的接合而旋转时,偏心的球状凸轮凸部78接合内部释放连杆70的表面,以将内部释放连杆70的驱动表面、也称为驱动面80(图5A和图5B)从与掣爪释放杆36的从动构件、也称为从动凸耳82的对准关系——在该对准关系下,内部释放连杆70处于解锁位置(图5A)——推动成与从动凸耳82脱离对准,在脱离对准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70处于锁定位置(图5B)。作为示例而非限制,从动凸耳82示出为固定至掣爪释放杆36的直立销或突出部。在内部释放连杆70移动至锁定位置、并且内部锁定凸轮72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和图8)时,动力释放齿轮52能够沿逆时针方向(图8)从全行程锁定位置LP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
当内部锁定凸轮72旋转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双拉连杆、也称为双拉连杆84具有构造成与内部释放连杆70可操作地接合的第二端部87,双拉连杆84具有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联接至内部锁定凸轮72以用于与内部锁定凸轮72共同旋转的第一端部85。双拉连杆84经由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以86(图2)示意性地示出的扭转弹簧构件偏置,以使双拉连杆84的与枢转地连接至内部锁定凸轮72的第一端部85相反的第二端部87与内部释放连杆70的凹入表面88接合,其中,凹入表面终止于驱动肩部90。当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锁定凸轮72通过驱动肩部90与第二端部87的接合而被双拉连杆84驱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在该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的驱动面80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处于对准关系而与掣爪释放杆36的从动凸耳82可操作地接合。可以看出的是,双拉连杆84在驱动内部锁定凸轮72时致使凸轮凸部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70脱离凸轮式接合,从而致使内部释放连杆70移动回到其解锁位置。这样,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释放连杆70被驱动成使得内部释放连杆70的驱动面80强制接合掣爪释放杆36的从动凸耳82,以使掣爪释放杆36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允许棘齿32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因此,在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双重机械致动导致动力闩锁组件10从闩锁关闭位置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当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锁定凸轮72的通常从内部锁定凸轮72的与第一臂76相反的侧部延伸的第二臂92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52第二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与动力释放齿轮52的凸耳74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72被驱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图15)。当内部锁定凸轮72旋转至儿童锁位置时,球状凸轮凸部78保持内部释放连杆70在锁定位置中与从动凸耳82脱离对准(图5B)。随着内部锁定凸轮72进一步旋转,双拉连杆84的第二端部87沿着内部释放连杆70的凹入表面88被拉动远离驱动肩部90,从而在驱动肩部90与双拉连杆84的第二端部87之间产生空间。这样,当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儿童锁位置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释放连杆70的相关平移运动不会引起内部锁定凸轮72的运动,因为驱动肩部90如上面在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所论述的那样不接合双拉连杆84的第二端部87,并且因此,内部锁定凸轮72保持在儿童锁位置。
然后,当需要使动力闩锁组件10返回至解锁位置时,动力释放齿轮52经由电动马达30的选择性致动可以第三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由此内部锁定凸轮72的第二臂92由凸耳74驱动成使内部锁定凸轮72旋转回到其解锁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如图18-A和图18-B所示,提供了一种利用动力闩锁组件10的单个动力致动器30执行多种功能的方法1000,动力闩锁组件10具有棘齿32和掣爪34,棘齿32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并朝向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34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棘齿保持位置中,掣爪34将棘齿32保持在撞销捕获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掣爪34释放棘齿32以使棘齿32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方法1000包括步骤1100:将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在动力闩锁组件10处于闩锁关闭、解锁位置时选择性地使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方法1000还包括步骤1200:将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选择性地将动力闩锁组件10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在双拉锁定状态下,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和第二次机械致动完成时,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方法1000还包括步骤1300:将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选择性地将动力闩锁组件10置于儿童锁状态,在儿童锁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致动不能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400:将动力释放齿轮52布置成与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并且将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52从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52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将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将动力释放齿轮52从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动力释放齿轮52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闩锁组件10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450:通过动力释放连杆54将动力释放齿轮52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掣爪释放杆36,并且将动力释放连杆54构造成驱动掣爪释放杆36并在动力释放齿轮52从原始位置被驱动至释放位置时使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500:将动力释放齿轮52和动力释放连杆54构造成相对于彼此空动。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550:在将动力释放齿轮52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时,使得设置在动力释放连杆54的长形槽56中的销58与长形槽56的驱动端60接合,以对动力释放连杆54进行驱动,以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并将掣爪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在将动力释放齿轮52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时,使得销58通过长形槽56空动地移动远离驱动端60,以将动力闩锁组件10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600:将内部释放连杆70布置成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而进行从静止位置到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还包括将内部锁定凸轮72布置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运动,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与掣爪释放杆36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与掣爪释放杆36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70与掣爪释放杆36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保持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650:将内部锁定凸轮72布置成在动力释放齿轮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与动力释放齿轮52的凸耳74接合并且被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700:将内部锁定凸轮72构造成在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在动力释放齿轮52第二次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时由动力释放齿轮52的凸耳74接合并且被移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750:将双拉连杆84联接至内部锁定凸轮72,并且将双拉连杆84布置成在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由内部释放连杆70选择性地驱动,使得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驱动完成时,双拉连杆84将内部锁定凸轮72驱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并且内部释放连杆70变得与掣爪释放杆36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并且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内部释放连杆70使掣爪释放杆36移动并且将掣爪34驱动成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方法1000可以包括步骤1800:将双拉连杆84布置成在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凸轮儿童锁位置时与内部锁定释放连杆70保持脱离从动接合,使得在内部锁定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驱动期间,内部锁定凸轮72保持在凸轮儿童锁位置并且掣爪34保持在棘齿保持位置。
图19详细说明了闩锁组件110(图20)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一些功能1801,其中,相差因子100的相同附图标记被用于标识相似的特征,其中,仅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闩锁组件110具有闩锁机构116和释放杆,闩锁机构116包括棘齿132和掣爪134,该释放杆也被称为释放连杆、掣爪释放连杆或掣爪释放杆136。棘齿132的功能如上文针对棘齿32所描述,其中,设置有棘齿偏置构件140(在图21D中示意性地示出)、比如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棘齿132朝向其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134的功能如上文针对掣爪34所描述,其中,设置有掣爪偏置构件142、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134朝向其棘齿保持位置偏置。功能1801包括例如动力释放功能、锁定和双锁定/动力儿童锁功能、以及从锁定状态进行双拉机械释放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如使用本文中的示例构型所描述的单个马达设计来实现。
掣爪释放杆136操作性地联接(直接地联接或经由另一部件、比如中间掣爪释放杆或第二掣爪释放杆间接地联接,并且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示出为直接地联接)至掣爪134,联接也被称为连接,并且掣爪释放杆136能够在展开位置与非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展开位置也被称为掣爪释放位置,非展开位置也被称为原始位置,在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136使掣爪134抵抗掣爪偏置构件142的偏置而移动至掣爪134的棘齿释放位置,在非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136允许掣爪134经由通过掣爪偏置构件142所施加的偏置而保持或返回至掣爪134的与棘齿132处于偏置式接合的棘齿保持位置。可以设置有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144(图3A和图6)、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释放杆136偏置到其原始位置。
掣爪释放杆136可以经由动力释放致动器30的选择性动力致动而在正常动力致动下移动至掣爪释放杆136的掣爪释放位置。动力释放致动器130具有示出为输出轴48的输出,其中,动力释放齿轮152构造成与输出齿轮啮合接合,该输出齿轮也称为主驱动齿轮或驱动齿轮150,如上文针对驱动齿轮50和动力释放齿轮52所描述的。动力释放齿轮152从原始位置(HP)沿第一方向(如在图22中观察到的逆时针方向)到全行程释放位置(RP)的从动运动被设定成使掣爪释放杆136移动至其掣爪释放位置,在掣爪释放位置中,掣爪134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并且棘齿132在棘齿偏置构件140的偏置下自由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当在正常使用状态期间需要使掣爪134从(掣爪134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掣爪134的)棘齿释放位置时,电子密钥卡28(图2)、电子开关62、电子开关63和闩锁电子控制单元(ECU)64可以如上所述的那样彼此可操作地通信,以控制闩锁组件110的操作。这样,当需要时,可以使动力释放齿轮152从其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至其全行程释放位置,以将闩锁机构116释放并将闩锁组件1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辆摆动门12。替代性地,例如当人用电子密钥卡28(图2)接近车辆14并且(基于对物体的接近度的识别,比如对触摸/挥动/悬停/手势或者手或手指等的识别)对接近传感器66、比如电容式传感器或其他触摸式传感器/非触摸式传感器进行致动时,动力释放马达130可以作为基于接近传感器的进入特征(例如,基于雷达的接近度检测)的一部分被启用(例如,动力释放马达130经由接近传感器66与至少部分地对闩锁组件11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闩锁ECU64之间的通信而被启用)。进而,如果检测到正常使用情况,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比如检测到电子密钥卡28的存在,则闩锁ECU 64对动力释放马达130进行致动以将闩锁组件1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门12,如上文所讨论的。
在正常操作期间,当驱动齿轮150使动力释放齿轮152沿第一方向(如在图26中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释放齿轮152与掣爪释放杆136联接的动力释放连杆154构造成抵抗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144(图21A)的偏置来驱动掣爪释放杆136,并且使掣爪134在动力释放齿轮152从原始位置HP被驱动至全行程释放位置RP时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动力释放齿轮152与动力释放连杆154之间所需的运动,动力释放连杆154具有一对长形槽156a、156b(仅在图26中由附图标记标识,以避免附图混乱),并且动力释放齿轮152具有固定至动力释放齿轮152的向外延伸的销158,其中,销158设置在长形槽156a中以用于在其中进行选择性的空动平移。掣爪释放杆136可以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联接至掣爪释放连杆154、比如经由从掣爪释放杆136延伸的销168直接联接至掣爪释放连杆154,销168用于以空动的方式接纳在长形槽156b中并在长形槽156b中运动。当动力释放齿轮1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逆时针、即第一方向从原始位置HP被驱动到释放位置RP时,如在图22中最佳示出的,销158移动成与长形槽156a的驱动端160a接合,并且对动力释放连杆154进行驱动,由此长形槽156b的驱动端160b接合并驱动销168,以使掣爪释放杆136移动,并且抵抗掣爪偏置构件142的偏置将掣爪1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棘齿132在棘齿偏置构件140的偏置下自由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然后,在释放动力闩锁组件110时,ECU 64在从可以配置成检测动力释放齿轮152、棘齿132和/或掣爪134的相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67接收到信号之后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地向动力释放马达130发出信号以使其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使动力释放齿轮152沿如在图26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发生运动反转,由此允许掣爪释放杆136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比如在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144的偏置的作用下返回至掣爪释放杆136的原始位置,从而使掣爪134返回至棘齿保持位置。
除上述正常动力释放外,动力释放齿轮152可以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即如在图27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全行程锁定位置,全行程锁定位置也被称为锁定位置(LP)。在动力释放齿轮152朝向锁定位置LP的运动期间,销158可以通过长形槽156a空动地移动远离长形槽156a的驱动端160a,并且销158可以通过长形槽156b空动地移动远离长形槽156b的驱动端160b,以将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其中,在双拉锁定状态下,需要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两次手动致动来将掣爪1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将动力闩锁组件110手动地解除闩锁,如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在儿童锁状态下,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重复手动致动都不会将掣爪1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因此不能将动力闩锁组件110手动解除闩锁,从而在动力闩锁组件110处于儿童锁状态时防止门12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而被手动打开。
为了有助于由内部释放机构24对动力闩锁组件110进行的手动致动,内部释放连杆170构造成在线缆171由内部释放机构24拉动时经由线缆171(图21A和图21C)进行驱动运动。线缆171使内部释放杆173移动,内部释放杆173被示出为以可旋转的方式绕销枢转,由此内部释放杆173接合并驱动内部释放连杆170,以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使内部释放连杆170从静止位置、也称为原始位置平移至展开位置。当内部释放连杆170处于如图26中所示的解锁位置中时,内部释放连杆170构造成与掣爪释放杆136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在内部释放连杆170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接合掣爪释放杆136并使掣爪释放杆136移动,使得掣爪1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相反,当内部释放连杆170处于如图27中所示的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170移动成脱离与掣爪释放杆136的可操作式联结,使得内部释放连杆170在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不能接合销182并使掣爪释放杆136移动,并且因此,防止掣爪1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内部释放连杆170在其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内部锁定凸轮172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图26)、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27和图28)与凸轮儿童锁位置(图36至图38以及图41至图42)之间移动,其中,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170与掣爪释放杆136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170与掣爪释放杆136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对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机械致动,内部释放连杆170与掣爪释放杆136保持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因此,只要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其凸轮儿童锁位置,则能够防止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手动打开门12。
为了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172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移动,内部锁定凸轮172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1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由动力释放齿轮152的驱动构件、也称为凸耳174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172被驱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27和图28)。当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其解锁位置时,并且当动力释放齿轮1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凸耳174接合第一突出部、也称为第一臂176,以沿逆时针方向在锁定凸轮172内部旋转,如在图26至图28中观察到的。当内部锁定凸轮172经由与动力释放齿轮152的凸耳174的接合而旋转时,偏心的球状凸轮凸部178接合内部释放连杆170的表面S,以将内部释放连杆170的驱动表面、也称为驱动面180(图26)从与掣爪释放杆136的从动构件、也称为从动凸耳182的对准关系——在该对准关系下,内部释放连杆170处于解锁位置(图26)——推动成与从动凸耳182脱离对准,在脱离对准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170处于锁定位置(图27)。作为示例而非限制,从动凸耳182示出为固定至掣爪释放杆136的直立销或突出部。在内部释放连杆170移动至锁定位置、并且内部锁定凸轮172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27和图28)时,动力释放齿轮152能够沿逆时针方向(图28)从全行程锁定位置LP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
当内部锁定凸轮172旋转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锁定位置)时,双拉连杆、也称为双拉构件或双拉杆184构造成与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172在双拉序列期间从锁定位置LP返回至原始位置HP的运动。双拉杆184具有第一端部185和第二端部187,第一端部185构造成与内部锁定凸轮172可操作地接合,第二端部187构造成与内部释放连杆170可操作地接合(第一端部185和第二端部187的附图标记主要在图29中示出,以避免附图混乱)。双拉连杆184被示出为固定成围绕销P进行枢转运动并且经由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以186(图26)示意性地示出的扭转弹簧构件偏置,以使双拉连杆184的第二端部187与内部释放连杆170的凹入表面188接合并保持该接合,其中,凹入表面188终止于驱动肩部190。当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图27和图28),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图29),内部锁定凸轮172的突出部、也称为凸耳172a通过驱动肩部190与双拉杆184的第二端部187的接合而被双拉杆184的第一端部185接合并驱动,以使内部锁定凸轮172移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在该凸轮解锁位置中,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使得内部释放连杆170的驱动面180与掣爪释放杆136的从动凸耳182成对准关系以与掣爪释放杆136的从动凸耳182可操作地接合(图31)。可以看出的是,双拉连杆184在以可旋转的方式驱动内部锁定凸轮172时致使被放大的球状凸轮凸部1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170脱离凸轮式接合,从而使内部释放连杆170移动回到其解锁位置。这样,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图32和图33),内部释放连杆170被驱动成使得内部释放连杆170的驱动面180强制接合掣爪释放杆136的从动凸耳182,以使掣爪释放杆136将掣爪1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允许棘齿132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因此,在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双重机械致动导致动力闩锁组件110从闩锁关闭位置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当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锁定凸轮172的通常从内部锁定凸轮172的第一臂176相反的侧部延伸的第二臂192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152第二次(图36和图40)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由动力释放齿轮152的凸耳174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172被驱动至儿童锁位置(图36至图38)。当内部锁定凸轮172旋转至儿童锁位置时,球状凸轮凸部178与表面S接合并将内部释放连杆170保持成与从动凸耳182脱离对准。当内部锁定凸轮72保持在儿童锁位置时——这可以通过结合弹簧构件94以在第一臂176上施加偏置来促进,内部锁定凸轮172的凸耳172a随着双拉杆184在内部释放连杆170从其原始位置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期间旋转时移动成与双拉杆184的第一端部185断开可能的接合。弹簧构件94可以构造成分别通过与第三臂96和第二臂192的可操作式联结来进一步有助于将内部锁定凸轮172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内部锁定凸轮172的向第一端部185延伸的臂具有凹入的凹穴185a,凹入的凹穴185a构造成在内部释放连杆170移动至其展开位置(图38)时接纳凸耳172a,使得凸耳172a不被向第一端部185延伸的臂驱动。这样,当内部锁定凸轮172处于儿童锁位置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内部释放连杆170的相关平移运动不会引起内部锁定凸轮172的运动,因为双拉连杆184的第一臂185不与内部锁定凸轮172的凸耳172a接合,并且因此,内部锁定凸轮172保持在儿童锁位置。
然后,当需要将动力闩锁组件110返回至解锁位置时,如图39和图42中所示出的,动力释放齿轮152经由电动马达130的选择性致动可以第三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由此,内部锁定凸轮172的第三臂96由凸耳174驱动成使内部锁定凸轮172旋转回到其解锁位置。
在图45中,可以设置有各种开关1802,如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其中,一些开关在图20中标出,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这些开关包括门半开、门打开、掣爪位置、棘齿位置、内部释放、动力释放齿轮归位、锁定开关、儿童锁开关,其中,各种开关构造成与ECU 64电通信,以根据需要来感测、指示和提示闩锁组件110的操作,从而将闩锁组件110置于所需位置,无论是解锁位置、锁定位置还是儿童锁位置。
在图46中示出了闩锁组件210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其中,相差因子200的相同附图标记被用于标识相似的特征,其中,仅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移除了一些部件。闩锁组件210具有闩锁机构216(图47D)和释放杆,闩锁机构216包括棘齿232和掣爪234,该释放杆也被称为释放连杆、掣爪释放连杆或掣爪释放杆236。棘齿232的功能如上文针对棘齿32所描述,其中,设置有棘齿偏置构件240(在图47D中示意性示出)、比如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棘齿232朝向其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234的功能如上文针对掣爪34所描述,其中,设置有掣爪偏置构件242、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234朝向其棘齿保持位置偏置。
掣爪释放杆236操作性地联接(直接地联接或经由另一部件、比如中间掣爪释放杆或第二掣爪释放杆间接地联接,并且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示出为直接地联接)至掣爪134,联接也被称为连接,并且掣爪释放杆236能够在展开位置与非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展开位置也被称为掣爪释放位置,非展开位置也被称为原始位置,在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236使掣爪234抵抗掣爪偏置构件242的偏置而移动至掣爪234的棘齿释放位置,在非展开位置中,掣爪释放杆236允许掣爪234经由通过掣爪偏置构件142所施加的偏置而保持或返回至掣爪234的与棘齿232处于偏置式接合的棘齿保持位置。可以设置有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244(图47A和图49)、比如合适的弹簧,以在正常情况下将掣爪释放杆236偏置到其原始位置。
掣爪释放杆236可以经由动力释放致动器230的选择性动力致动而在正常动力致动下移动至掣爪释放杆236的掣爪释放位置。动力释放致动器230具有示出为输出轴248的输出,其中,动力释放齿轮252构造成与输出齿轮啮合接合,该输出齿轮也被称为主驱动齿轮或驱动齿轮250,如上文针对驱动齿轮50和动力释放齿轮52所描述的。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原始位置(HP)沿第一方向(如在图49中观察到的逆时针方向)到全行程释放位置(RP)的驱动运动被设定成将掣爪释放杆236移动至其掣爪释放位置,在掣爪释放位置中,掣爪234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并且棘齿232在棘齿偏置构件240的偏置下自由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当在正常使用状态期间需要使掣爪234从(掣爪234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掣爪234的)棘齿释放位置时,电子密钥卡28(图2)、电子开关62、电子开关63和闩锁电子控制单元(ECU)64可以如上所述的那样彼此可操作地通信,以控制闩锁组件210的操作。这样,当需要时,可以使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一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至其全行程释放位置RP,以将闩锁机构216释放并将闩锁组件2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辆摆动门12。替代性地,例如当人用电子密钥卡28(图2)接近车辆14并且(基于对物体的接近度的识别,比如对触摸/挥动/悬停/手势或者手或手指等的识别)对接近传感器66、比如电容式传感器或其他触摸式传感器/非触摸式传感器进行致动时,动力释放马达230可以作为基于接近传感器的进入特征(例如,基于雷达的接近度检测)的一部分被启用(例如,动力释放马达230经由接近传感器66与至少部分地对闩锁组件21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闩锁ECU 64之间的通信而被启用)。进而,如果检测到正常使用状态,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比如检测到电子密钥卡28的存在,则闩锁ECU 64对动力释放马达230进行致动以将闩锁组件110转变成处于解除闩锁的操作状态,以便有助于随后打开车门12,如上文所讨论的。
在正常操作期间,当驱动齿轮250使动力释放齿轮252沿第一方向(如在图51、图67和图68中观察到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以可操作的方式将动力释放齿轮252与掣爪释放杆236联接的动力释放连杆254构造成抵抗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244(图47A)的偏置来驱动掣爪释放杆236,并且使掣爪234在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原始位置HP被驱动至全行程释放位置RP时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动力释放齿轮252与动力释放连杆254之间所需的运动,动力释放连杆254具有一对长形槽256a、256b(仅在图49中由附图标记标识,以避免附图混乱),并且动力释放齿轮252具有固定至动力释放齿轮252的向外延伸的销258,其中,销258设置在长形槽256a中以用于在其中进行选择性的空动平移。掣爪释放杆236可以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联接至掣爪释放连杆254、比如经由从掣爪释放杆236延伸的销268直接联接至掣爪释放连杆254,销268用于以空动的方式接纳在长形槽256b中并在在长形槽256b中运动。当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逆时针的第一方向从原始位置HP被驱动到释放位置RP时,如在图49中最佳示出的,销258移动成与长形槽256a的驱动端260a接合,并且对动力释放连杆254进行驱动,由此长形槽256b的驱动端260b接合并驱动销268,以使掣爪释放杆236移动,并且抵抗掣爪偏置构件242的偏置将掣爪2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棘齿232在棘齿偏置构件240的偏置下自由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然后,在释放动力闩锁组件210时,ECU 64在从可以配置成检测动力释放齿轮252、棘齿232和/或掣爪234的相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67接收到信号之后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地向动力释放马达230发出信号以使其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使动力释放齿轮252沿如在图51和图69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发生运动反转,由此允许掣爪释放杆236返回至其原始位置,比如在掣爪释放杆偏置构件144的偏置的作用下返回至掣爪释放杆236的原始位置,从而使掣爪234返回至棘齿保持位置。
除以上所述的及图67至图69所示的正常动力释放外,动力释放齿轮252可以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即如在图52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全行程锁定位置,全行程锁定位置也被称为锁定位置(LP)。在动力释放齿轮252朝向锁定位置LP的运动期间,销258可以通过长形槽256a空动地移动远离长形槽256a的驱动端260a,并且销258可以通过长形槽256b空动地移动远离长形槽256b的驱动端260b,以将动力闩锁组件210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其中,在双拉锁定状态下,需要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两次手动致动来将掣爪2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将动力闩锁组件210手动地解除闩锁,如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的,在儿童锁状态下,对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重复手动致动都不会将掣爪234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因此,不能将动力闩锁组件210手动解除闩锁,从而在动力闩锁组件210处于儿童锁状态时防止门12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被手动打开。
为了有助于由内部释放机构24对动力闩锁组件210进行的手动致动,内部释放连杆270构造成在线缆271由内部释放机构24拉动时经由线缆271(图46至图47C)进行驱动运动。线缆271使内部释放杆273移动,内部释放杆273被示出为以可旋转的方式绕销枢转,由此内部释放杆273接合并驱动内部释放连杆270,以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使内部释放连杆270从静止位置、也称为原始位置平移至展开位置。当内部释放连杆270处于如图52中所示解锁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270构造成与掣爪释放杆236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在内部释放连杆270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接合掣爪释放杆236并使掣爪释放杆236移动,使得掣爪2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相反,当内部释放连杆270处于如图53中所示的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270移动成与掣爪释放杆236脱离可操作式联结,使得内部释放连杆270在移动至其展开位置时不能接合销282并且使掣爪释放杆236移动,并且因此,防止掣爪234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
为了有助于内部释放连杆270在其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内部锁定凸轮272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图51)、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53和图54)与凸轮儿童锁位置(图62至图64)之间移动,其中,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270与掣爪释放杆236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270与掣爪释放杆236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对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机械致动,内部释放连杆270与掣爪释放杆236保持未对准成可操作地接合,因此,只要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其凸轮儿童锁位置,则能够防止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手动打开门12。
为了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272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移动,内部锁定凸轮272构造成在动力释放齿轮2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由动力释放齿轮252的驱动构件、也称为凸耳274接合,由此内部锁定凸轮272被驱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53和图54)。当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其解锁位置时,并且当动力释放齿轮252第一次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凸耳274接合第一突出部、也称为第一臂276,以沿逆时针方向在锁定凸轮272内部旋转,如在图52至图53中观察到的。当内部锁定凸轮272经由与动力释放齿轮252的凸耳274的接合而旋转时,凸轮凸部278接合内部释放连杆270的表面S(图48A至图49),以将内部释放连杆270的驱动表面、也称为驱动面280(图48A至图49以及图51)从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构件、也称为从动凸耳282的对准关系——在该对准关系下,内部释放连杆270处于解锁位置(图51)——推动成与从动凸耳282脱离对准,在脱离对准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270处于锁定位置(图53至图54)。作为示例而非限制,从动凸耳282示出为固定至掣爪释放杆236的直立销或突出部。在内部释放连杆270移动至锁定位置、并且内部锁定凸轮272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53和图54)时,动力释放齿轮252能够从全行程锁定位置LP沿逆时针方向(图54)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
当内部锁定凸轮272旋转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锁定位置)时,双拉突出部、也称为双拉杆或双拉构件284构造成与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272在双拉序列期间从锁定位置LP返回至原始位置HP的运动。双拉构件284固定至内部释放连杆270,并且可以与内部释放连杆270形成为整体材料件,其中,双拉构件284构造成与内部锁定凸轮272可操作地接合并且示出为直接接合。双拉构件284被示出为构造成与内部锁定凸轮272的凸耳272a接合,以使内部锁定凸轮272在其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经由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扭转弹簧构件286被偏置成保持在相应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当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图53和图54),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图55),内部锁定凸轮272的凸耳272a被双拉构件284接合并驱动成使内部锁定凸轮272移动至凸轮解锁位置,在该凸轮解锁位置中,弹簧构件286允许内部锁定凸轮272从锁定位置至解锁位置的切换运动,使得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使内部释放连杆270的驱动面280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成对准关系,以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可操作地接合(图57)。可以看出的是,双拉构件284在以可旋转的方式驱动内部锁定凸轮272时致使凸轮凸部2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270的表面S脱离凸轮式接合,从而使内部释放连杆270移动回到其解锁位置。这样,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图58至图60),内部释放连杆270被驱动成使得内部释放连杆270的驱动面280强制接合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以使掣爪释放杆236将掣爪234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允许棘齿232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因此,在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双重机械致动导致动力闩锁组件210从闩锁关闭位置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为了将闩锁组件210从解锁位置(图61)置于儿童锁位置,执行与将闩锁组件210置于锁定位置(双拉锁定位置)类似但是具有显著差异的操作。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由此内部锁定凸轮272被驱动至如以上针对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所描述的相同位置(图62)。因此,凸耳274接合内部锁定凸轮272的第一臂276,以使凸轮凸部2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270的表面S接合,从而将内部释放连杆270的驱动面280从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的对准关系推动成与从动凸耳282脱离对准。差异在于,动力释放齿轮252在全行程锁定位置中保持将闩锁组件210有效地置于儿童锁位置,而不是如在将闩锁组件210置于锁定位置时所做的那样使动力释放齿轮252从全行程锁定位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这样,当内部锁定凸轮272处于儿童锁位置(图62)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图63),内部锁定凸轮272的凸耳272a被形成双拉构件284的突出部接合并驱动,以将内部锁定凸轮272切换回到凸轮解锁位置,在凸轮解锁位置中,弹簧构件286允许内部锁定凸轮272从锁定位置至解锁位置的切换运动,并将内部锁定凸轮272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解锁位置。然而,与处于锁定位置时相反,内部释放连杆270在内部释放连杆弹簧(图46)的偏置下不会返回到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处于可操作接合的对准关系,而是,由于动力释放齿轮252的凸耳274作用在内部释放连杆270(图64)的儿童锁突部、也称为突起部98上的影响,内部释放连杆270保持未对准而脱离与从动凸耳282的可能接合。因此,在突起部98被凸耳274接合的情况下,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致动都不会导致掣爪234移动离开掣爪234的棘齿保持位置。
然后,当需要将动力闩锁组件210从儿童锁位置返回至解锁位置时,如图65和图66所示,动力释放齿轮252经由电动马达230的选择性驱动从其全行程锁定位置LP被驱动至原始位置HP,由此凸耳274与内部释放连杆270的儿童锁突起部98脱离阻挡关系,从而允许内部释放连杆270在释放连杆弹簧的偏置下自由返回至其解锁位置,在该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270的驱动面280与掣爪释放杆236的从动凸耳282对准。
在图70中,可以提供如在附图中所示的各种开关,其中一些开关在图46中标出,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这些开关包括门半开、门打开、掣爪位置、棘齿位置、内部释放、动力释放齿轮归位、锁定开关、儿童锁开关,其中,各种开关构造成与ECU 64电通信,以根据需要来感测、指示和提示闩锁组件210的操作,进而将闩锁组件210置于所需位置,无论是解锁位置、锁定位置还是儿童锁位置。
图71A和图71B图示了相应的分解图和组装图,该分解图和组装图将图46至图69的动力闩锁组件210的内部锁定凸轮272与根据本公开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构造的动力闩锁组件310的以下称为内部锁定凸轮373的两件式内部锁定凸轮进行比较。内部锁定凸轮372能够如上文关于内部锁定凸轮272所论述的那样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内部锁定凸轮372经由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扭转弹簧构件386(图71C)偏置成保留在相应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如下文进一步详述的,内部锁定凸轮372使动力闩锁组件310能够从儿童锁位置直接移动至双拉锁定位置,而无需首先使动力释放齿轮352返回至原始位置。
内部锁定凸轮372具有第一凸轮构件372a和第二凸轮构件372b,第一凸轮构件372a和第二凸轮构件372b经由示出为线圈扭转弹簧99的偏置构件而联接成相对于彼此移动。线圈扭转弹簧构件99具有固定至第一凸轮构件372a的第一腿部99a和固定至第二凸轮构件372b的第二腿部99b,其中,第一凸轮构件372a和第二凸轮构件372b经由销101接合以用于绕轴线的相对枢转运动。线圈扭转弹簧99示出为弹性元件的示例,该弹性元件适于响应于释放机构比方说例如内部释放机构24的致动而偏转或变形以防止锁定机构比方说例如内部锁定凸轮372从第一锁定状态(比如双重锁定状态)转换至第二锁定状态(比如双拉状态)。图示性地,线圈扭转弹簧99设置在第一凸轮构件372a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之间以便允许内部释放机构24的致动,而不影响内部锁定凸轮372的下述状态:保持内部释放机构24不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36可操作地接合。
可以提供弹性元件的其他构型,例如现在参照图95A和图95B,图95A和图95B图示了动力闩锁组件210’的另一可能构型,动力闩锁组件210’具有与动力闩锁组件210的特征和构型相似的、使用与动力闩锁组件210相关联但现在使用上标“’”符号指示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的特征和构型。动力闩锁组件210’利用设置在凸轮构件372’与内部释放连杆370’之间的弹簧99’适应成允许内部释放机构的致动,而不影响内部锁定凸轮372’的下述状态:保持内部释放连杆370’免于与掣爪释放杆336’可操作地接合。弹簧99’图示性地示出为安装至内部释放连杆370’,使得弹簧99’定位在内部释放连杆370’与内部锁定凸轮372’之间。特别是参照图95A,凸轮构件372’可以保持内部释放连杆370’与掣爪释放杆336’不对准。凸耳374’被示出为处于原始位置,该原始位置提供动力闩锁组件210’的第二锁定状态或者双拉锁定状态。在该第二锁定状态下,凸耳374’被示出为不与内部锁定凸轮372’相互作用,以防止内部锁定凸轮372’的运动。因此,在弹簧99’被迫使抵靠内部锁定凸轮372’以导致内部锁定凸轮372’的旋转进而允许内部释放连杆370’从与掣爪释放杆336’的未对准位置移动至与掣爪释放杆336’的对准位置时,内部释放连杆370’的启用可以引起内部锁定凸轮372’的旋转,以使闩锁组件210’的锁定状态从双拉状态(图95A)变化至解锁状态。由于内部锁定凸轮372’的运动或旋转不被例如凸耳374’抑制——如将在本文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因此弹簧99’不会或者大致上不会被压缩或者不会屈服至一定程度:使得内部释放连杆370’的启用不传递至内部锁定凸轮372’以防止旋转(示出为沿图95B中的逆时针方向)。由于内部锁定凸轮372’的运动或旋转不被例如凸耳374’抑制——如将在本文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因此弹簧99’不会或者大致上不会被压缩或者不会屈服至一定程度:使得内部释放连杆370’的启用不传递至内部锁定凸轮372’以防止旋转(示出为沿图95B中的逆时针方向)。现在参照图95C,动力释放齿轮352’被示出为移动至双锁定/儿童锁位置,使得凸耳374’移动到阻挡内部锁定凸轮372’的阻挡位置中(参照图95C中的圆形虚线轮廓被示出),以防止内部锁定凸轮37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解锁位置,在该解锁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370’可以与凸轮构件372’对准。在凸耳374’保持处于图95C中所示的阻挡位置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370’的启用不能或无法由于弹簧99’适于被压缩或屈服抵靠内部锁定凸轮372’而引起内部锁定凸轮372’旋转并因此改变闩锁组件210’的锁定状态,如在图95D中参照短划线199’所示出的。由于内部锁定凸轮372’被凸耳374’的位置阻挡,因此弹性元件例如弹簧99’的压缩并未导致内部锁定凸轮372’的枢转。因此,在闩锁10’或者例如在锁定凸轮372’将内部释放连杆370’保持在与掣爪释放杆336’的不对准位置中时,弹性元件适于暂时屈服,而不会导致内部锁定凸轮372’的状态改变状态,比如改变为未锁定状态或双拉状态。换言之,内部释放机构24的致动不会示意性地通过内部锁定凸轮372’的旋转而导致锁定机构的状态永久转换至另一状态(比如另一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使得在内部释放机构24从致动位置返回时,内部锁定凸轮372保持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或处于双锁定/儿童锁状态。
为了有助于内部释放连杆370在其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内部锁定凸轮372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图72A和图73A)、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2D和图74B)与凸轮儿童锁位置(图73C)之间移动,在凸轮解锁位置处,内部释放连杆370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36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内部释放连杆370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36可操作地接合,在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对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机械致动,内部释放连杆370保持未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36可操作地接合,因此,只要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其凸轮儿童锁位置,则防止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手动地打开门12。
为了有助于内部锁定凸轮372在凸轮解锁位置、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与凸轮儿童锁位置之间运动,内部锁定凸轮372构造成由也称为凸耳374的驱动构件接合。在图72A至图72H,图示了使内部锁定凸轮372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并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执行动力闩锁组件310的双拉机械致动的顺序。如图72A至图72C中所示的,当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其解锁位置时,并且在动力释放齿轮352第一次从动力释放齿轮352的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时,凸耳374与第一凸轮构件372a的也称为第一臂376的第一突出部接合,以使内部锁定凸轮37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第一凸轮构件372a和第二凸轮构件372b通过由偏置构件99联接而彼此共同旋转,如图72C中观察的。在内部锁定凸轮372通过与动力释放齿轮352的凸耳374接合而旋转时,凸轮凸部378接合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表面S(图72C和图72D),以将内部释放连杆370的也称为驱动面380的驱动表面从与掣爪释放杆336的也称为从动凸耳382的从动构件的对准关系——在该对准关系下,内部释放连杆370处于解锁位置(图72C至图72E)——推动成与从动凸耳382脱离对准,在脱离对准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370处于锁定位置。从动凸耳382通过示例而非限制性方式被示出为固定至掣爪释放杆336的直立销或突出部。在内部释放连杆370移动至锁定位置并且内部锁定凸轮372移动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2C和图72D)时,动力释放齿轮352能够从全行程锁定位置LP沿逆时针方向(图72D)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
在内部锁定凸轮372旋转至凸轮双拉锁定位置(锁定位置)的同时,也称为双拉杆或双拉构件384的双拉突出部构造成能够与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促进内部锁定凸轮372在双拉顺序期间从锁定位置LP移动回到原始位置HP。双拉构件384固定至内部释放连杆370,并且可以与内部释放连杆370形成为整体材料件,其中,双拉构件384被示出为构造成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和内部锁定凸轮372直接接合。双拉构件284被示出为构造成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的直立凸耳372’接合,以使内部锁定凸轮372在内部锁定凸轮372的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内部锁定凸轮372经由与第一凸轮构件372a的止动突出部372”(图71A和图71B)接合的双拉连杆偏置构件比如扭转弹簧构件386被偏置成保留在相应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在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图72D)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图72E),内部锁定凸轮372的凸耳372’由双拉构件384接合并驱动以使内部锁定凸轮372移动至凸轮解锁位置,随后第一凸轮构件372a和第二凸轮构件372b由于偏置构件99在第一凸轮构件372a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之间施加的偏置而彼此共同枢转,由此,弹簧构件386沿着第一凸轮构件372a的偏置止动部372”滑动以提供内部锁定凸轮372从锁定位置至解锁位置的切换运动,使得内部释放连杆370的驱动面380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处于对准关系而与掣爪释放杆336的从动凸耳382可操作地接合(图72G)。可以看出的是,双拉构件384在以可旋转的方式驱动内部锁定凸轮372时致使第二凸轮构件372b的凸轮凸部3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270的表面S脱离凸轮式接合,于是弹簧构件386将内部锁定凸轮372保持处于内部锁定凸轮372的解锁位置,由此允许内部释放连杆370在弹簧偏置的作用下返回至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解锁位置。因此,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图72H),内部释放连杆370被驱动成使得驱动面380迫压地接合掣爪释放杆336的从动凸耳382,以致使掣爪释放杆336将掣爪从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如上文关于掣爪234和棘齿232所论述的。因此,在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双拉机械致动导致动力闩锁组件310从闩锁关闭位置移动至闩锁释放位置。
为了将闩锁组件310从解锁位置置于儿童锁位置(图73A),执行与将闩锁组件310置于锁定位置(双拉锁定位置)类似但是具有显著差异的操作。动力释放齿轮352从其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顺时针)被驱动至锁定位置LP,由此内部锁定凸轮372被驱动至如上文关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所描述的相同位置(图72D)。因此,凸耳374接合第一凸轮构件372a的第一臂376,以使内部锁定凸轮37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使凸轮凸部378旋转成与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表面S接合,以将内部释放连杆370的驱动面380从与掣爪释放杆336的从动凸耳382的对准关系推动成与从动凸耳382脱离对准。差异在于,动力释放齿轮352在全行程锁定位置LP中保持将闩锁组件310置于儿童锁位置,而不是如在将闩锁组件310置于锁定位置时所做的那样使动力释放齿轮352从全行程锁定位置LP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回到原始位置HP。在内部锁定凸轮372处于儿童锁位置(图73C)时,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期间(图73D),内部锁定凸轮372的直立凸耳372’被形成双拉构件384的突出部接合并驱动,以使第二凸轮构件372b相对于第一凸轮构件372a枢转,其中,由偏置构件99施加的偏置被克服以允许第一凸轮构件372a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之间的相对运动,这是由于第一凸轮构件372a由凸耳374被阻挡以防运动。因此,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期间,在突出部384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强制接合的作用下,偏置构件99变为暂时被压缩。然后,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完成时,突出部384移动成与第二凸轮构件372b脱离接合,由此第二凸轮构件372b在偏置构件99的偏置作用下返回第二凸轮构件372b的原始位置,因此,内部锁定凸轮372恢复与双拉锁定位置对应的位置。可转位的锁定凸轮372适于将内部释放连杆370的位置保持处于未对准位置,尽管在闩锁组件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比如儿童锁状态或双锁定状态——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也是如此。换言之,当闩锁组件10处于儿童锁/双锁定状态时,内部释放机构24的致动不会将闩锁转换至另一锁定状态,例如从儿童锁状态/双锁定状态转换至非儿童锁状态/双锁定状态或第二锁定状态(例如双拉状态)。换言之,内部释放机构24的致动无法将闩锁组件10的锁定状态从第一锁定状态(例如,内部释放机构24与掣爪234断开接合的双锁定状态)变化至第二锁定状态(例如,内部释放机构24可以与掣爪234联接的双拉状态,比如在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致动之后)。适于响应于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致动而暂时屈服的可转位锁定凸轮372防止可转位锁定凸轮372的位置响应于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致动而改变。例如,如图73C中所示,可转位锁定凸轮372在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致动之前将内部释放连杆370的位置保持处于未对准位置,而在内部释放连杆370的致动之后,可转位锁定凸轮372将内部释放连杆370保持处于未对准位置,如图73E中所示的。在动力释放齿轮352保留处于其全行程锁定位置LP的情况下,内部释放连杆370在内部释放连杆弹簧的偏置作用下不返回到与掣爪释放杆336的从动凸耳382可操作地接合的对准关系,而是,内部释放连杆370保持未对准而脱离与从动凸耳382的可能接合,这是由于动力释放齿轮352的凸耳374作用在内部释放连杆370的也称为突起部398的儿童锁突部上的影响(图73E)。因此,在突起部398由凸耳374接合的情况下,内部释放机构24的任何次数的致动都不会导致掣爪334移动离开掣爪334的棘齿保持位置,也不会导致内部锁定凸轮372移动离开内部锁定凸轮372的双拉锁定位置。
然后,当需要将动力闩锁组件310从儿童锁位置返回至解锁位置时,如图74A至图74E中所示的,动力释放齿轮352从其全行程锁定位置LP被驱动至原始位置HP,由此凸耳374自由地绕过处于双拉锁定位置时的内部锁定凸轮372,并且从与内部释放连杆370的儿童锁突起部398的阻挡关系中移除。因此,在动力释放齿轮352返回至动力释放齿轮352的原始位置HP时,动力闩锁组件310在不必进一步致动动力释放齿轮352的情况下直接从动力闩锁组件310的儿童锁位置有效地置于其双拉锁定位置。因此,如74C至图74F中所示的,动力闩锁组件310然后可以经由内部释放机构24的双拉致动来解除闩锁,如以上针对图72E至图72H所示的,由此动力闩锁组件310返回至其解锁位置。
参照图75,机动车辆410被示出为包括车身412,该车身412限定通向内部乘客厢415的开口414。车辆闭合面板416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车身412,以相对于开口412在打开位置(示出)、部分关闭位置和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闭合闩锁组件418邻近于闭合面板416的已知为关闭面(shut face)416A的边缘部分刚性地紧固至闭合面板416,并且闭合闩锁组件418能够与撞销420以可释放的方式接合,该撞销420牢固地紧固至界定开口414的一部分的凹入的边缘部分414A。闭合闩锁组件418包括闩锁机构432(图77和图78A至图78D),该闩锁机构432能够操作成接合撞销420,并且将闭合面板416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处于闭合面板16的部分关闭位置和完全关闭位置中的一者。外部把手421和内部把手423设置成用于致动(即机械地(通过手动致动)和/或电力地(通过电力致动))闭合闩锁组件418以释放撞销420并且允许闭合面板416随后移动至闭合面板16的打开位置。示出了可选的锁定旋钮425,该锁定旋钮425提供了闭合闩锁组件18的锁定状态的视觉指示,并且该锁定旋钮25还能够操作成机械地改变闭合闩锁组件18的锁定状态。车身412中的开口414的边缘部分414A上安装有防风雨密封件428,并且防风雨密封件428适于在闭合面板416被闭合闩锁组件418保持处于闭合面板416的完全关闭位置时在与闭合面板16上的配合密封表面接合的时候被弹性地压缩,以便提供防风雨密封件28与配合密封表面之间的密封接合部,该密封接合部构造成防止雨水和污物进入乘客厢中,同时使可听见的风噪声最小。出于清楚以及与机动车辆410的功能相关联的目的,闭合面板在下文中称为门416,其中,门416可以构造为摆动门或任何其他类型的门,并且闭合面板可以设置为除了门以外的比如前引擎盖、后行李箱盖、舱盖或其他。
仅出于说明的目的,在图78A至图78D中示出了闩锁机构432的非限制性方案,通过示例而非限制,闩锁机构32通常包括闩锁框架板434、棘齿436和具有辊子型接合装置440的掣爪438。棘齿436由棘齿枢转柱442支承在闩锁框架板434上,以用于在释放或“撞销释放”位置(图78B)、软关闭或“副撞销捕获”位置(图78C)、以及硬关闭或“主撞销捕获”位置(图78A和图78D)之间移动。棘齿436包括终止于撞销保持腔446的撞销导引通道444。如看到的,闩锁框架板434包括鱼嘴形槽448,该鱼嘴形槽448对准成在门416朝向门416的关闭位置运动时接受撞销420相对于鱼嘴形槽448的运动。棘齿436包括主闩锁凹口450、副闩锁凹口452和边缘表面454。棘齿436上还形成有凸起的导引表面456。箭头458指示下述棘齿偏置构件:该棘齿偏置构件布置成通常将棘齿436朝向棘齿436的撞销释放位置偏置。
掣爪438被示出为绕掣爪枢转柱462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框架板434,并且掣爪438包括第一掣爪腿部区段464和限定掣爪接合表面468的第二掣爪腿部区段466。辊子型接合装置440紧固至掣爪438的第二掣爪腿部区段466,并且辊子型接合装置40包括限定笼状件472的一对相对布置的侧壁470以及被示出为球形滚珠支承件474的辊子,该辊子由笼状件472保持在形成于侧壁470中的对准的辊子槽476内。掣爪438能够在棘齿释放位置(图78B)与棘齿保持位置(图78A、图78C和图78D)之间枢转。掣爪438通常通过由箭头480所指示的掣爪偏置构件朝向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偏置。
如图78B中所示,当棘齿36由于滚珠474与掣爪438上的掣爪接合表面468以及棘齿436上的边缘表面454的接合而位于棘齿436的撞销释放位置时,掣爪438保持处于其棘齿释放位置,由此建立闩锁机构432的释放操作状态。如图78C中所示,滚珠474与掣爪438上的掣爪接合表面468接合并且与棘齿436上的副闩锁凹口452接合,以使此时位于其棘齿保持位置的掣爪438将棘齿436保持处于棘齿436的副撞销捕获位置。在该取向中,撞销420保持在棘齿导引通道446与闩锁框架板434中的鱼嘴形槽448之间,以将门416保持处于部分关闭位置并且建立了闩锁机构432的副闩锁状态。最后,图78A和图78D图示了位于其棘齿保持位置的掣爪438,其中,滚珠474与掣爪438上的掣爪接合表面68接合并且与棘齿436上的主闩锁凹口450接合,使得掣爪438将棘齿436保持处于棘齿436的主撞销捕获位置,以便将门416保持处于门416的完全关闭位置并且建立了闩锁机构432的主闩锁操作状态。
在图78A至图78D和图79中示意性地示出了闩锁释放机构433连接至掣爪438的第一掣爪腿部区段464。当期望将闩锁机构432转换到闩锁机构432的释放操作状态时,闩锁释放机构433用于使掣爪438从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运动到掣爪438的棘齿释放位置中。内部闩锁释放机构(即内部释放线缆组件481)将内部把手423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433,以允许闩锁机构432从车辆410的乘客厢415内部机械地、手动地释放。同样地,外部闩锁释放机构(即,外部释放线缆组件482)将外部把手421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433以允许闩锁机构432从车辆410的外部机械地、手动地释放。
另外,在图78A至图78D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与致动器模块424相关联的也称为动力释放致动器或动力致动器502的动力释放系统,该动力释放系统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433。动力释放致动器502的致动使闩锁释放机构433将掣爪438从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到掣爪438的棘齿释放位置中。如将详细描述的,动力释放致动器502是形成动力释放链的一部分的电动马达驱动装置。棘齿切换杆(未示出)安装至棘齿436并且与棘齿释放传感器(未示出)配合工作,以在棘齿536位于其撞销释放位置时提供“门打开”信号,并且棘齿切换杆与副闩锁传感器(未示出)配合工作以在棘齿436位于其副撞销捕获位置时提供“门半开”信号。众所周知,这些传感器信号通过集成到致动器模块424中的闩锁控制系统来使用,以控制动力释放致动器502的操作。
再次参照图79,致动器模块424被总体上示出为包括ECU/致动器组件510和ECU盖512,ECU/致动器组件510和ECU盖512可以经由以419示意性地示出的任何附件装置而一起紧固至闩锁模块422的闩锁壳体430。ECU/致动器组件510通常包括壳体板514、动力致动器502和控制单元516。动力致动器502可以在安装于壳体板514上之前被预组装,并且动力致动器502总体上包括:承载件板520;电动马达522,该电动马达522安装至承载件板520并且具有马达轴494,马达轴494将小齿轮524(图77)或蜗轮524’绕马达轴轴线490驱动;也称为动力释放齿轮526的驱动齿轮,动力释放齿轮526与小齿轮524或蜗轮524’恒定地啮合接合并且具有适于与闩锁释放机构433相互作用的致动特征件528,该致动特征件528也称为齿轮销或驱动销。
致动特征件528设置为长形销,该长形销相对于多用途、多功能掣爪释放连杆定向,多用途、多功能掣爪释放连杆也称为释放连杆、连杆构件或连杆臂550,其中,连杆臂550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掣爪438与驱动销528。连杆臂550和驱动销528一起用于限定闩锁释放机构433,并且还用于提供双锁定机构和儿童锁位置机构,如下文中进一步讨论。致动特征件528沿着也称为驱动销轴线491的轴线从驱动齿轮526的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图77),驱动销轴线491与驱动齿轮轴线492平行并且被示出为与驱动齿轮轴线492处于紧邻关系,驱动齿轮轴线492与马达轴轴线490共线,驱动齿轮526绕该马达轴轴线490旋转。如进一步讨论的,驱动销轴线491与驱动齿轮轴线492的紧密接近有助于闭合闩锁组件418的平滑、可靠的操作。更进一步地,驱动销轴线491与驱动齿轮轴线492的紧密接近——或者换句话说,相比于驱动销轴线491距驱动齿轮526的外圆周的径向位置或距离,驱动销轴线491距驱动齿轮轴线492的更靠近的径向位置或距离——减小了在驱动齿轮526的旋转期间驱动销528与驱动齿轮轴线492之间形成的力矩臂,并且因此由于驱动销轴线491与驱动齿轮轴线492更接近,马达522不需要构造成克服力矩臂的较大增加,在驱动销528定位成更靠近驱动齿轮526的圆周范围或外圆周并且更远离驱动齿轮轴线492的情况下,马达522的构型将会如此。
如图83至图85中所示的,驱动齿轮526响应于动力释放命令经由电动马达522的通电从原始位置沿逆时针方向CCW至释放位置的旋转导致驱动销528使连杆臂550移动并且将掣爪438从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掣爪438的棘齿释放位置。在动力释放命令之后,如在图86至图87中所示的,命令电动马达522使驱动齿轮526沿第二或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回至驱动齿轮526的原始位置,以便使闩锁释放机构433复位,进而随后允许掣爪438移动回到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中。
连杆臂550被示出为将驱动销528直接联接至掣爪438,以在驱动销528与掣爪438之间形成空动连接;然而,可以设想的是,通过将掣爪438与驱动销528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可以在掣爪438与驱动销528之间结合附加的杆或机构。连杆臂550是长形的,并且在相反的第一端部551与第二端部552之间纵向延伸。为了便于在驱动齿轮526与掣爪438之间形成空动连接,连杆臂550具有在相反的第一驱动端部556与第二驱动端部557之间纵向延伸的长形槽554,相反的第一驱动端部556与第二驱动端部557在连杆臂550的相反的第一端部551与第二端部552之间。长形槽554说明性地示出为线性延伸的长形槽或线性槽,而不是弯曲槽。驱动齿轮526经由布置在槽554中以用于沿着槽554滑动运动的驱动销528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连杆臂550,其中,槽554的长度大于驱动销528的直径,由此产生空动连接,从而意味着驱动销528可以在槽554内平移,直到驱动销528与槽554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接合为止。通过示例而非限制性,掣爪438比如经由销559在第二端部552附近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连杆臂550。将认识到的是,销559可以是铆钉或其它,并且销559可以附接至掣爪438并从掣爪438延伸,可以允许连杆臂550围绕该销559旋转。例如,连杆臂550中的接纳部比如孔可以构造成将销559接纳在该接纳部中,并且允许连杆臂550绕销559旋转。替代性地,销559可以附接至连杆臂550并且从连杆臂550延伸,以便接纳在掣爪438中设置的接纳器或孔内。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那样,霍尔效应传感器/磁体可以诸如通过固定在第二端部552附近和/或销559上而与连杆臂550相关联,以便于将定位信息直接传递至传感器以用于确定掣爪438的精确位置。
现在参照图80,动力闩锁系统411及动力闩锁系统411的动力闩锁组件418包括也称为控制器的闩锁电子控制单元(ECU)510,闩锁电子控制单元(ECU)510例如包括如下文详细讨论的微控制器或其他已知的计算单元,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微控制器或其他已知的计算单元与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502一起便捷地嵌入并布置在同一闩锁壳体或板(被示意性地示出为430)中,因此提供集成的紧凑且易于组装的单元。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联接至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502并向原动机、例如动力释放马达522提供合适的驱动信号Sd。电子控制单元(ECU)510电联接至车辆管理单元534,车辆管理单元134配置成经由电连接元件536、例如数据总线对机动车辆410的总体操作进行控制,以便交换信号、数据、命令和/或信息。车辆管理单元534还联接至碰撞传感器538、例如加速度计或力传感器,碰撞传感器138提供信号、例如指示存在比如碰撞的紧急状况的加速度信号或力信号。可以提供其他传感器来检测车辆410的状态,比如提供主电池断开连接传感器(未示出),其他传感器可以集成到车辆管理单元534中。方便地,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还接收来自位置传感器(通过示例而非限制,比如经由配置成通过驱动构件528的检测来对动力释放齿轮526的原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关于闩锁致动的反馈信息,其中,附加的传感器、比如霍尔传感器可以配置成对例如棘齿436和/或掣爪438的操作位置进行检测;并且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还(直接和/或间接地经由车辆管理单元534)接收关于车辆(外部和/或内部)把手421、423的致动的信息和/或来自把手传感器的信息,把手传感器检测用户对机动车辆410的门416的外部把手421和/或内部把手423的启用。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还联接至机动车辆410的主动力源540,以便接收电池电压Vbatt 537;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能够检查:电池电压Vbatt的值是否降低到预定阈值以下,这例如可以指示低动力情况、电池断开连接情况,这可能对应地需要动力闩锁组件418从正常的操作模式转换,由此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502被电子地控制以用于在不需要或不能手动启用外部把手421和/或内部把手423用以控制闩锁机构432的手动致动的情况下对闩锁机构432的动力致动进行控制。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电子控制单元(ECU)510包括嵌入且集成的备用能量源542,备用能量源142配置成:在机动车辆410的主动力源540发生故障或中断的情况下,向原动机、例如动力释放马达522供应电能并向相同的电子控制单元(ECU)510供应电能。电子控制单元(ECU)510能够检查备用能量源电压V备用的值是否降低到预定阈值以下。该备用能量源542通常在正常操作期间通过主动力源540保持处于充电状态,以便在需要时、例如在车辆主电池540发生碰撞或丢失的情况下是立即可用的。更详细地,电子控制单元(ECU)510包括例如设置有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模拟计算模块546的控制单元544,该控制单元544联接至备用能量源542和动力释放马达522(向动力释放马达522提供驱动信号Sd),以对动力释放马达522的操作进行控制。控制单元510具有联接至计算模块546的嵌入式存储器548,例如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从而存储合适的程序和计算机指令(例如以固件的形式)。应当认识到的是,控制单元544可以替代性地包括分立部件的逻辑电路,以执行计算模块546的功能和存储器548的功能。电子控制单元(ECU)510配置成在正常操作模式下基于由把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以及基于从车辆管理单元534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闩锁组件418以用于对门416的致动进行控制,由把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指示例如用户意于动力释放并打开门416,从车辆管理单元534接收到的信号指示例如携带合适的验证器具(比如密钥卡426)的用户的正确验证,并且电子控制单元(ECU)510配置成基于由内部把手421和外部把手423中的一者或两者而进行的手动致动、基于从车辆管理单元534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闩锁组件418以对门416的致动进行控制,从车辆管理单元134接收到的信号指示例如车辆的状态,比如碰撞条件、紧急条件、低的动力供应情况或断开连接的动力供应情况,由此闩锁组件418的动力释放操作是不期望或不可能的。此外,电子控制单元(ECU)510配置成基于指示闩锁组件418的期望操作状态的信号来控制闩锁组件418以用于对门416的手动致动进行控制,由此内部门把手423的手动启用将引起闩锁组件418的手动启用,闩锁组件418的期望的操作状态可以包括例如通过启用例如设置在密钥卡426上的双锁或锁定开关545而控制的闩锁组件418的双锁操作状态、通过启用儿童锁开关548'而控制的儿童锁禁用操作状态。
现在参照图81至图93B,示出了超控释放机构560,其中,超控释放机构560能够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断开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423和外部门把手421中的至少一者或两者断开接合成与连杆构件550脱离可操作式联结,由此对于释放闩锁组件418是无效的,在接合位置中,内部门把手423和外部门把手421中的至少一者或两者接合成与连杆构件550处于可操作式联结,由此有效地释放动力闩锁组件418。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502配置成控制连杆构件550的动力运动和致动,以在动力闩锁组件418的正常操作期间使掣爪438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将超控释放机构560保持处于断开接合位置,并且比如在双锁定/儿童锁中以及在碰撞条件下自动地选择性地使超控释放机构560移动至接合位置。
如上所述,动力释放致动器系统502包括马达522和驱动齿轮526,该驱动齿轮526通过马达522绕驱动齿轮轴线492被驱动。以与驱动齿轮轴线492间隔开的关系从驱动齿轮526向外延伸的致动特征件528(例如,直立销)构造成在马达522将驱动齿轮526沿第一方向D1驱动时与连杆构件550可操作式联结(间接联结,或如示出的直接联结),以选择性地使掣爪438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图83)。
超控释放机构560包括连杆构件550,该连杆构件550通过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在一个端部552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掣爪438,掣爪438示出为经由销559连接。致动特征件528构造成与连杆构件550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以在马达522将驱动齿轮526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D2(图87)驱动时选择性地使超控释放机构560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如图83和图84中所示的和以及上面讨论的,致动特征件528构造成在使马达522通电时相对于连杆构件550初始空动,并且在正常动力释放期间使连杆构件550与销559同时移动(图85)和/或与销559呈枢转关系,以使超控释放机构560在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比如在双锁定或儿童锁操作中(图87、图88和图91)。
为了有助于动力闩锁组件418移动至双锁定位置和儿童锁位置,在动力释放齿轮526从动力释放齿轮526的完全或最大静止位置(图87)沿第二方向D2顺时针移动后并且然后逆时针返回至完全静止位置,动力释放齿轮526上的凸耳594与也称为转位旋钮570的转位构件接合。转位构件570构造成在多个转位位置之间移动以使内部门把手421与掣爪438处于及脱离可操作式联结,由此有效启用和停用内部门把手423。
转位构件570能够在与凸耳594的偏置接合作用下于多个转位位置中的相邻转位位置之间通过示例而非限制地转位预定的度数、比如90度,以便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内部门把手421与掣爪438处于可操作式联结或不可操作式联结。转位构件偏置构件、比如扭转弹簧572构造成以可释放的方式将转位构件570保持处于多个转位位置中的每个转位位置,直到需要将转位构件570转位至相邻的转位位置为止。为了有助于这种转位运动,转位构件570具有多个径向向外延伸的凸部,这些凸部延伸至峰部P,其中,在凸部之间形成谷部V。参照图83,转位偏置构件572构造成保持径向向内偏置到谷部V中的相应一个谷部,由此将转位构件570保持处于选定位置,直到希望转位构件570被动力释放齿轮526的凸耳594强制作用为止,动力释放齿轮526的凸耳594强制接合并驱动转位构件570的多个驱动凸耳576中的一个驱动凸耳,如图91中所示。转位构件570还包括凸轮构件,该凸轮构件通过示例而非限制地示出为双凸部凸轮构件578,凸轮构件构造成接合内部释放连杆580。凸轮构件578构造成在超控释放机构560于接合位置与断开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时响应于凸耳594运动成与转位构件570驱动接合而使内部释放连杆580在接合位置(图92A)与断开接合位置(图92B)之间移动。
外部释放杆582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外部门把手421,比如经由鲍登(Bowden)线缆583,其中,外部释放杆582具有断开接合位置和接合位置,在外部释放杆582的断开接合位置中,外部门把手421的驱动臂596断开接合成(断开联接成)与从动特征部脱离可操作式联结,从动特征部被示出为连杆臂550的肩部597(通过附图标记在图81、图82A中被标记,但在其他视图中未被标记以避免使附图混乱,但被示出),在外部释放杆582的接合位置中,外部门把手421的驱动臂596接合(联接)成与连杆臂550的肩部597(图89)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在外部门把手421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时,外部门把手421的致动不会致动闩锁机构432,并且因此,不会导致掣爪438从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然而,在外部门把手421处于接合位置时,外部门把手421的致动确实致动闩锁机构432,并且因此,导致掣爪438从掣爪438的棘齿保持位置移动,由此允许棘齿436移动至棘齿436的撞销释放位置,因此,从而允许门416打开。在超控释放机构560处于接合位置时,外部释放杆582与连杆臂150接合,并且在超控释放机构560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时,外部释放杆582与连杆臂550断开接合。在外部释放杆582处于接合位置时,如图89中最佳地所示的,外部释放杆582的驱动臂596被示出为定位成面对并强制地驱动连杆臂550的从动特征部597。相反,在外部释放杆582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时,外部释放杆582的驱动臂596被示出与从动特征部597呈间隔开的关系,由此不能在致动外部门把手421时驱动连杆臂550以使掣爪438释放。
内部释放连杆580构造成在处于接合位置时比如经由鲍登线缆585和内部释放杆581(图93A)以及在替代实施方式中仅经由鲍登线缆585(图93B)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内部门把手423,并且内部释放连杆580构造成在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时与内部门把手423断开联接。因此,在处于接合位置时,内部门把手423经由连杆臂550接合成与掣爪438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并且因此,内部门把手423有效地致动闩锁组件418以使掣爪438移动至掣爪438的棘齿释放位置,在该棘齿释放位置中,棘齿436能够移动至棘齿436的撞销释放位置。相反,在处于断开接合位置比如处于儿童锁状态或双锁定状态时,内部门把手423断开接合成与掣爪438脱离可操作式联结,其中,内部释放杆581移动成与连杆臂550脱离可能的接合,并且因此,内部门把手423对于致动闩锁组件418是无效的,并且不能使掣爪438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由此不能使棘齿436移动至其撞销释放位置。
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内部释放连杆偏置构件588——作为示例而非限制,也称为释放构件或释放弹簧比如扭转弹簧——构造成通过偏置到与中间内部释放杆581的臂598接合而将内部释放连杆580偏置到与内部门把手423可操作地联接的关系中。尽管转位构件570的凸轮构件578处于解锁位置(图81至图90),内部门把手423在内部门把手423的接合位置中接合成与掣爪438处于可操作式联结,使得内部释放连杆580通过由内部释放杆581的接合而进行的平移导致内部释放连杆580的也称为从动表面或凸耳586的从动构件在内部门把手423的驱动期间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掣爪438驱动至掣爪438的棘齿释放位置(图81至图90、图92A、图93A、图93B)。因此,在动力释放齿轮从动力释放齿轮的最大静止位置沿方向D2移动并移动返回至最大静止位置时在动力释放齿轮526的选择性动力运动和转位构件570的对应的切换运动期间,内部释放连杆580通过与凸轮构件578的选择性相互作用而在内部释放连杆580的接合位置与断开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在图83中,闩锁组件418被示出为处于闭合状态,其中,驱动齿轮(动力释放齿轮)526处于静止位置。在该视图中,外部门把手421处于外部门把手421的断开接合状态(对应于碰撞解锁OFF状态),并且内部门把手423处于内部门把手423的接合状态。因此,外部门把手421的致动对于使连杆臂550移动是无效的,由此不能使掣爪438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以释放闩锁组件418,而内部门把手423的致动有效地使内部释放连杆580移动成与掣爪438以可操作的方式偏置接合,由此能够使掣爪438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以释放闩锁组件418。在图84至图87中示出了在该状态下马达522的致动来释放闩锁组件418。马达522将致动特征件528沿逆时针方向驱动,由此连杆臂550通过被销559联接至掣爪438而被驱动至左侧(如附图中所示),因此使掣爪438移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致动特征件528最终返回其最大静止位置,如图87中所示的。然后,在碰撞条件下,当希望将外部门把手421移动到可操作状态中时,如图88至图89中所示的,由ECU 510经由与各个碰撞传感器538的通信通过指令来执行动力释放齿轮526经由马达522沿顺时针方向的自动运动,在可操作状态下,外部门把手421使得有效打开门16(对应于碰撞解锁ON状态)。ECU 510向马达522发信号以将致动特征件528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将连杆臂550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连杆臂550的从动特征部597与外部释放杆582的驱动臂596面对对准。因此,外部门把手421的致动有效地驱动连杆臂550——连杆臂550经由销559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掣爪438——以使掣爪438运动至其棘齿释放位置。如上所述,可以看出的是动力释放齿轮526的上述致动使动力释放齿轮526的凸耳594接合转位构件570并且使转位构件570转位。如上所述,转位构件570的每次转位运动使凸轮构件578与内部释放连杆580的示出为侧向延伸臂的表面592处于凸轮式接合以及与该表面592脱离凸轮式接合,以将内部释放连杆580相对于掣爪438在内部释放连杆580的接合位置与断开接合位置之间偏置,并且因此,内部门把手423可以与内部释放连杆580容易地断开接合(双锁定/儿童锁)和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如图94中示意性地详细所示的,一种操作动力闩锁组件418的方法2000在其中外部门把手421不能操作成允许机械致动闩锁组件418的正常操作条件下包括下述步骤2100:使马达522通电以将致动特征件528从静止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进而使掣爪438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允许棘齿436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并且将致动特征件528返回至静止位置,以及方法2000在碰撞条件下包括下述步骤2200:使马达522自动通电以将致动特征件528从静止位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驱动,以使外部门把手421处于可操作条件,进而允许动力闩锁组件418经由外部门把手421的机械致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2000可以还包括下述步骤2300:使内部门把手423从可操作条件移动至不可操作条件,在可操作条件下,内部门把手423能够操作成使掣爪438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以允许棘齿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在不可操作条件下,内部门把手423在将致动特征件528从静止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时不能操作成使掣爪438从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比如在将闭合闩锁组件418置于双锁定位置或儿童锁位置时可能是期望的。
已经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对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这些描述并不意在穷举或限制本公开。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通常并不限于该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在适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相互交换并且能够用于所选的实施方式,即使未具体地示出或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还可以以许多方式进行变化。这些变型不被认为是背离本公开,并且所有这些改型都意在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以下编号的段落来理解:
1.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动力闩锁组件,所述动力闩锁组件包括:
棘齿,所述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所述棘齿被朝向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偏置;
掣爪,所述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棘齿保持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处于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释放以使所述棘齿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以及
单个动力致动器,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使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以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选择性地置于双拉锁定状态以及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置于儿童锁状态,在所述双拉锁定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双重机械致动使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在所述儿童锁状态下,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不使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2.根据段落1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还包括动力释放齿轮,所述动力释放齿轮构造成与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其中,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从原始位置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由此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并且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配置成将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从所述原始位置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由此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置于所述双拉锁定状态和所述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3.根据段落2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还包括动力释放连杆,所述动力释放连杆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与掣爪释放杆联接,其中,所述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从所述原始位置被驱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时驱动所述掣爪释放杆并使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4.根据段落3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动力释放齿轮和所述动力释放连杆构造成相对于彼此空动。
5.根据段落4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动力释放连杆具有长形槽,并且所述动力释放齿轮具有销,所述销设置在所述长形槽中以便在所述长形槽中平移,其中,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从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被驱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销接合所述长形槽的驱动端部并且驱动所述动力释放连杆,以使所述掣爪释放杆移动并将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并且其中,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从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被驱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销通过所述长形槽以空动的方式移动远离所述驱动端部,以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置于所述双拉锁定状态和所述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6.根据段落3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还包括内部释放连杆,所述内部释放连杆构造成用于响应于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所述动力闩锁组件还包括内部锁定凸轮,所述内部锁定凸轮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凸轮解锁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对准成与所述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在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所述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
7.根据段落6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内部锁定凸轮构造成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第一次从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被驱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由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凸耳接合,由此所述内部锁定凸轮被驱动至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
8.根据段落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内部锁定凸轮在处于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构造成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第二次从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原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被驱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由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所述凸耳接合,由此所述内部锁定凸轮被驱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
9.根据段落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还包括双拉连杆,所述双拉连杆联接至所述内部锁定凸轮并且构造成与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可操作地接合,其中,在所述内部锁定凸轮处于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锁定凸轮由所述双拉连杆驱动至所述凸轮解锁位置,在所述凸轮解锁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所述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对准成与所述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以及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释放连杆使所述掣爪释放杆移动并且将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10.根据段落9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在所述内部锁定凸轮处于所述儿童锁位置时,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锁定凸轮保持处于所述儿童锁位置。
11.根据段落6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内部锁定凸轮构造成移动至凸轮儿童锁位置,在所述凸轮儿童锁位置中,对于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任何次数的机械致动,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均未对准成与所述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
12.根据段落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动力释放齿轮构造成保持处于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动力释放齿轮的所述凸耳接合所述内部锁定凸轮的儿童锁突起部,以便以可释放的方式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置于所述儿童锁状态。
13.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动力闩锁组件,所述动力闩锁组件包括:
棘齿,所述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所述棘齿被朝向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偏置;
掣爪,所述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棘齿保持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处于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中,所述掣爪释放所述棘齿以使所述棘齿运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
内部释放连杆,所述内部释放连杆构造成用于响应于所述内部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所述内部释放连杆具有用于与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的对准位置、以及用于在所述内部释放连杆被驱动时绕过所述掣爪释放杆的未对准位置;以及
动力致动器,所述动力致动器配置成使所述掣爪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所述动力致动器还配置成选择性地控制可转位凸轮以用于对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的位置进行控制。
14.根据段落13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动力闩锁组件包括由所述可转位凸轮控制的儿童锁状态和双拉锁定状态,其中,在所述动力闩锁组件处于所述儿童锁状态时,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的运动不会使所述动力闩锁组件转换至另一状态。
15.根据段落13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可转位凸轮适于在所述闩锁处于儿童锁/双锁定状态时响应于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的运动而将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的位置保持处于所述未对准位置。
16.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闩锁组件,所述闩锁组件包括:
棘齿,所述棘齿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所述棘齿被朝向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偏置;
掣爪,所述掣爪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棘齿保持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处于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中,所述掣爪释放所述棘齿以使所述棘齿运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
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掣爪;以及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适于将所述释放机构与所述掣爪联接及断开联接;
其中,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时,所述释放机构不能使所述锁定机构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转换至另一状态。
17.根据段落16所述的闩锁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响应于所述释放机构的致动而偏转,以防止所述锁定机构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转换至另一锁定状态。
18.根据段落16所述的闩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是儿童锁/双锁定状态,并且所述另一锁定状态是双拉锁定状态。
19.根据段落16所述的闩锁,其中,还包括释放连杆,所述释放连杆构造成用于响应于所述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所述释放连杆具有用于与所述掣爪释放杆可操作地接合的对准位置、以及用于在所述释放连杆被驱动时绕过所述掣爪释放杆的未对准位置,并且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用于对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的位置进行控制的内部锁定凸轮,所述内部锁定凸轮适于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时防止所述内部释放连杆移动到所述对准位置中。
20.根据段落19所述的闩锁,还包括弹性元件,其中,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响应于所述释放连杆被驱动而偏转。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闭合面板的闩锁组件(10,110,210,310),所述闩锁组件(10,110,210,310)包括:
棘齿(32),所述棘齿(32)构造成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所述棘齿(32)朝向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偏置;
掣爪(34),所述掣爪(34)构造成在棘齿保持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棘齿保持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处于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中,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释放以使所述棘齿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
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掣爪;以及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适于将所述释放机构与所述掣爪联接及断开联接;
其中,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时,所述释放机构不能使所述锁定机构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转换至另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组件,其中,所述闩锁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响应于所述释放机构的致动而偏转,以防止所述锁定机构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转换至另一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是儿童锁/双锁定状态,并且所述另一锁定状态是双拉锁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其中,所述闩锁还包括释放连杆(70,170,270,370),所述释放连杆(70,170,270,370)构造成用于响应于所述释放机构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所述释放连杆具有用于与掣爪释放杆(36,136,236,336)以可操作的方式接合的对准位置、以及用于在所述释放连杆被驱动时绕过掣爪释放杆的未对准位置,并且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用于对内部释放连杆的位置进行控制的内部锁定凸轮(72,172,272,372),所述内部锁定凸轮适于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时防止所述释放连杆移动到所述对准位置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闩锁,其中,所述闩锁还包括弹性元件,其中,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第一锁定状态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响应于所述释放连杆被驱动而偏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其中,所述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还包括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构造成与单个动力致动器(30)处于可操作式联结,其中,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将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从原始位置(HP)沿第一方向驱动至释放位置(RP),由此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所述掣爪(34)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并且所述单个动力致动器(30)配置成将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从所述原始位置(HP)沿第二方向驱动至锁定位置(LP),由此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所述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置于双拉锁定状态和儿童锁状态中的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其中,所述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还包括内部释放连杆(70,170,270,370),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170,270,370)构造成用于响应于内部释放机构(24)的机械致动而从静止位置至展开位置的从动运动,并且所述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还包括内部锁定凸轮(72,172,272,372),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172,272,372)构造成在凸轮解锁位置与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凸轮解锁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170,270,370)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6,136,236,336)以可操作的方式接合,在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170,270,370)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未对准成与所述掣爪释放杆(36,136,236,336)以可操作的方式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10,110,210,310),其中,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172,272,372)构造成在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第一次从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的原始位置(HP)沿所述第二方向被驱动至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的所述锁定位置(LP)时由所述动力释放齿轮(52,152,252,352)的凸耳(74,174,274,374)接合,由此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172,272,372)被驱动至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10),其中,所述动力闩锁组件(10)还包括双拉连杆(84),所述双拉连杆(84)联接至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并且构造成与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以可操作的方式接合,其中,在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所述凸轮双拉锁定位置时,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一次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由所述双拉连杆(84)驱动至所述凸轮解锁位置,在所述凸轮解锁位置中,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24)的所述第一次机械致动完成时对准成与掣爪释放杆(36)以可操作的方式接合,以及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24)的第二次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释放连杆(70)使所述掣爪释放杆(36)移动并且将所述掣爪(34)从所述棘齿保持位置驱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闩锁组件(10),其中,在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处于儿童锁位置时,在所述内部释放机构(24)的重复机械致动期间,所述内部锁定凸轮(72)保持处于所述儿童锁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163255405P | 2021-10-13 | 2021-10-13 | |
US63/255,405 | 2021-10-13 | ||
US202163283806P | 2021-11-29 | 2021-11-29 | |
US63/283,806 | 2021-11-29 | ||
US202163285963P | 2021-12-03 | 2021-12-03 | |
US63/285,963 | 2021-12-03 | ||
US202263298389P | 2022-01-11 | 2022-01-11 | |
US63/298,389 | 2022-01-11 | ||
US202263300200P | 2022-01-17 | 2022-01-17 | |
US63/300,200 | 2022-01-17 | ||
US202263308494P | 2022-02-09 | 2022-02-09 | |
US63/308,494 | 2022-02-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61838A true CN115961838A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5705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55554.7A Pending CN115961838A (zh) | 2021-10-13 | 2022-10-13 | 具有双拉锁定和动力儿童锁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12684A1 (zh) |
CN (1) | CN115961838A (zh) |
DE (1) | DE1020221258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4215B (zh) * | 2020-04-08 | 2023-03-24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锁 |
DE102020114465A1 (de) * | 2020-05-29 | 2021-12-02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Antriebseinheit für kraftfahrzeug-technische Anwendungen |
EP4365392B1 (en) * | 2022-11-03 | 2025-06-25 | Kiekert AG |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door latch |
CN116556789B (zh) * | 2023-04-20 | 2025-04-04 | 上海驰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双拉汽车侧门开锁机构 |
DE102023117611A1 (de) * | 2023-07-04 | 2025-01-09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fz-Schwenktür-Anordnung |
FR3150828A1 (fr) * | 2023-07-07 | 2025-01-10 | Inteva Products, Llc. | Serrure de portière de véhicule |
CN116988698A (zh) * | 2023-09-08 | 2023-11-03 | 绍兴市上虞区万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闭锁器双拉解锁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369403B (en) * | 1998-05-06 | 2002-11-06 |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 Latch mechanism |
US10458156B2 (en) * | 2016-03-16 | 2019-10-29 | Inteva Products, Llc | Return mechanism for double pull door latch |
DE102017124520A1 (de) * | 2017-10-20 | 2019-04-25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
US11274478B2 (en) * | 2018-09-28 | 2022-03-15 | Inteva Products, Llc | Two-pull, automatic reset, latch system |
DE102018125208A1 (de) * | 2018-10-11 | 2020-04-16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 Verfahren für den Betrieb einer Öffnungsmechanik |
-
2022
- 2022-10-06 DE DE102022125820.3A patent/DE102022125820A1/de active Pending
- 2022-10-12 US US17/964,181 patent/US2023011268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10-13 CN CN202211255554.7A patent/CN11596183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12684A1 (en) | 2023-04-13 |
DE102022125820A1 (de) | 2023-04-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961838A (zh) | 具有双拉锁定和动力儿童锁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 | |
US11280121B2 (en) | Crash unlock for side door latch | |
CN106246013B (zh) | 闩锁组件、机械锁芯释放机构及打开关闭闩锁的方法 | |
US11421454B2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latch mechanism and outside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reset device | |
US20210355719A1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a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and an inside handle release mechanism | |
US8146965B2 (en) |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 |
US6338508B1 (en) | Motor-vehicle latch system with power open | |
US10683682B2 (en) | Closure latch for vehicle door having double pull release mechanism driven by child lock actuator | |
EP1869274B1 (en) | Global side door latch | |
US12163360B2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equipped with single ratchet/pawl latch mechanism and a power latch release mechanism with a dual-stage gear train | |
US7399010B2 (en) | Power-actuated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with quick unlock | |
CN1550629B (zh) | 锁机构 | |
US6416088B1 (en) | Power-operated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with antitheft | |
KR101918367B1 (ko) | 차량용 트렁크 래치 모듈 | |
US20010035653A1 (en) | Door lock system for vehicle | |
US20230079726A1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crash unlock mechanism using single electric motor | |
US20230358080A1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single motor actuator configured to control multiple latch functions | |
CN119352854A (zh) | 闭合闩锁系统及构造闭合闩锁系统的方法 | |
US20210355716A1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optimized opening functionality and reduced reset noise | |
US12297669B2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operated actuator providing multiple powered functions | |
US20220268064A1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crash unlock mechanism | |
GB2396656A (e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open switch and lock blocking | |
JP3939083B2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US12359476B2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latch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dual drive power release actuator and multi-stage gearset | |
US20240410203A1 (en) | Motor vehicle lock, in particular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