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3395B -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53395B
CN115953395B CN202310227178.9A CN202310227178A CN115953395B CN 115953395 B CN115953395 B CN 115953395B CN 202310227178 A CN202310227178 A CN 202310227178A CN 115953395 B CN115953395 B CN 115953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image
coordinate
wrinkling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71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53395A (zh
Inventor
张群
郑延增
李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271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53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53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3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53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3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涉及电池领域。本申请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包括: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坐标轴与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是否打皱。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和极片卷绕装置具有能够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有效的检测。

Description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一种储能装置,具有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大、重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器、电动工具、大型贮能、电动交通动力电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池的核心结构为电芯,电芯通常由第一层隔膜、负极极片、第二隔膜和正极极片依次堆叠卷绕形成。
在卷绕极片制备电芯的过程中,极片有打皱风险,即可能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出现褶皱,如果极片发生打皱,会对电芯的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造成影响,因此,在制备电芯的过程中需要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能够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有效的检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应用于极片打皱检测设备,所述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包括: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包括所述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所述坐标轴与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所述极片是否打皱。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利用:若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打皱,会导致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而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体现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即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之间产生位置偏差,这一特性,通过拍摄卷绕过程中的极片的图像,计算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进而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即可确定极片在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的检测结果,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保持所述摄像组件位置不变,间隔预设时长或待所述极片卷绕预设长度后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保持摄像组件的位置不变,可以减少摄像组件的位置变化对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造成影响,从而减少摄像组件的位置变化对极片打皱检测结果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沿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后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控制摄像组件沿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后拍摄第二图像,可以在极片卷绕速度较慢、或者是极片卷绕过程暂停时仍然可以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光轴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坐标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光轴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拍摄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获取所述第二摄像头拍摄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设置两个摄像头分别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同时拍摄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保证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同步性,更快的对极片发生打皱的问题进行检测,保证极片打皱检测的实时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上至少部分边缘点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所述第一位置坐标。使用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可以更便于进行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对比,减少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对比过程的计算量,提升极片打皱检测的速率。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所述极片是否打皱,包括:若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极片边缘,则判断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若判定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极片边缘时,直接计算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关系确定极片是否打皱,计算量较小,极片打皱检测的速率较高。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所述极片是否打皱,还包括:若所述第一图像或所述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极片边缘,则判断多条所述极片边缘中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若判定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其中,所述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为所述极片的同一条边均成像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极片边缘时,首先确定拍摄到多条极片边缘的第一图像和/或第二图像中相互对应的极片边缘,从而避免多条极片边缘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远离所述极片移动。随着极片的卷绕的进行,极片在卷筒上堆叠的厚度也越来越大,导致最表面的极片与摄像组件的距离越来越近,控制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远离极片移动,可以减少极片卷绕堆叠导致的厚度变化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包括:图像获取模块,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包括所述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所述坐标轴与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图像处理模块,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检测结果确定模块,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所述极片是否打皱。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利用图像获取模块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若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打皱,会导致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而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体现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即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之间产生位置偏差,这一特性,通过拍摄卷绕过程中的极片的图像,图像处理模块计算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进而检测结果确定模块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即可确定极片在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的检测结果,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和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用于与摄像组件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设置控制模块控制摄像组件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保证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更加符合极片打皱检测的需求,减少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拍摄效果不达标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装置,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以及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连接的摄像组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配置了第二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因此可以达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的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极片卷绕装置,包括:卷轴和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装置,所述卷轴用于进行极片卷绕。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配置了第三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装置,因此可以达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的效果。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摄像组件、极片、以及卷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极片打皱检测方法中第一图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所提供极片打皱检测方法中第一图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目前,随着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标志性的新能源装置,其具有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大、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器、电动工具、大型贮能、电动交通动力电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芯作为主要的储能结构毫无疑义的成为整个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结构。在相关技术中,电芯由相互正对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以及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绝缘隔膜相互卷绕堆叠形成,因此在电芯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极片的卷绕。此外,极片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多次的不同目的的卷绕,例如运输过程中可以将极片卷绕成卷以便于运输,在锂电池的纠偏过程中同样需要对极片进行卷绕。
然而,无论基于何种目的对极片进行卷绕,在卷绕的过程中,极片存在打皱的风险,而如果极片发生打皱,极片表面出现褶皱,不仅会对极片的性能造成影响,还会对电芯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在极片的卷绕过程中需要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便于更及时的对发生打皱的极片进行处理,减少极片打皱造成的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可以但不限用于极片在制备电芯的卷绕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还可以应用于任何场景下需要对极片进行卷绕时,在卷绕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极片卷绕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极片卷绕装置,包括卷轴300和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卷轴300用于进行极片卷绕,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包括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和摄像组件10,摄像组件10用于在卷轴300用于进行极片卷绕时拍摄极片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用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极片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并请进一步参照图3至图4,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用于实现极片打皱检测方法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正在进行卷绕的极片200、摄像组件10、以及卷轴300的结构示意图,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和摄像组件10共同组成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图4为极片打皱检测方法中第一图像的示意图,包括环境图像所在区域301、极片图像所在区域302、以及极片边缘303。
请参照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包括:
S101: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S102: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
S103: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
S104: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是否打皱。
在S101中,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在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时,首先需要通过摄像组件对极片卷绕时的图像进行拍摄,拍摄得到极片不同位置的至少两张极片的图像,即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拍摄得到极片的更多不同位置的图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极片边缘即为极片边缘线,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为一条连续的直线或者是曲线。
摄像组件在对极片卷绕时的图像进行拍摄前,可以先进行拍摄位置的调试,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是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与摄像组件连接,极片打皱检测设备控制摄像组件的位置的调试过程,例如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包括人机交互界面,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技术人员输入的调试指令,根据技术人员输入的调试指令对摄像组件的位置进行调试。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例如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包括自动定位系统,自动定位系统自主检测需要进行检测的极片的位置,然后完成对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的调试过程。
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调试完成后,摄像组件可以根据极片的卷绕方向确定空间坐标系,请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间坐标系的X轴与极片的卷绕方向相互垂直,将空间坐标系的X轴作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坐标轴。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可以为摄像组件的中心点,或者是任一固定的空间坐标点,具体可以灵活的选择。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摄像组件可以是基于CCD系统、3D视觉定位等机器视觉系统构建空间坐标系。
摄像组件位置调试完成后,对极片边缘进行两次拍摄,分别得到极片的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如图4所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均包括环境图像和极片图像以及极片边缘,极片边缘即为环境图像和极片图像的分割线,其中,在本申请的不同应用场景下,环境图像例如可以是卷筒的图像、或者是极片之间绝缘隔膜的图像等背景图像。其中,摄像组件拍摄的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构建的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即摄像组件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时在坐标轴上的拍摄位置不发生变化。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卷绕过程中的极片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包括环境图像和极片的极片图像,环境图像和极片图像的分割线即为极片边缘,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即可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分离出极片边缘,在分离出极片边缘后,即可以根据预先构建的空间坐标系计算得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于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打皱,会导致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而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体现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即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之间产生位置偏差,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即可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在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的检测结果,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有效的检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极片打皱检测设备配置摄像组件,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可以首先控制摄像组件拍摄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第一图像拍摄完成后,保持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不变,间隔预设时长或待极片卷绕预设长度后,再次控制摄像组件拍摄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在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中,预设时长和预设长度可以根据极片的卷绕速度、极片的质量要求等参数进行设置,例如当极片的卷绕速度较快时,极片发生打皱的可能性增大、且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极片卷绕的长度更长,此时设置较短的预设时长可以更及时的发现极片是否发生打皱,减少极片打皱造成的损失;当极片的质量要求较高时,同样可以设置更短的预设时长和更短的预设长度以避免对极片卷绕过程中产生的褶皱造成漏检。
其中,在极片的第一位置拍摄第一图像之后,极片卷绕了预设时长或者卷绕了预设长度,因此,虽然摄像组件的位置未发生变化,但拍摄第二图像时,拍摄到的极片已经运动到第二位置。
在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中,保持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不变即保持在摄像组件中成像的区域大小、位置、形状等参数均不发生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仅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限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摄像组件在固定位置拍摄极片卷绕的视频,然后从拍摄的视频中抽取两个视频帧作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等其它方法,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设置。
保持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不变,可以减少摄像组件的位置变化对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造成影响,从而减少摄像组件的位置变化对极片打皱检测结果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极片打皱检测设备首先控制摄像组件拍摄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第一图像拍摄完成后,控制摄像组件沿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后控制摄像组件拍摄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摄像组件沿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可以为控制摄像组件在坐标轴上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沿着与极片的卷绕方向相同或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
控制摄像组件沿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后拍摄第二图像,可以在极片卷绕速度较慢、或者是极片卷绕过程暂停时仍然可以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摄像组件包括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第一摄像头的光轴在坐标轴上的坐标和第二摄像头的光轴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从而保证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然后分别获取第一摄像头拍摄的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拍摄的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摄像头的光轴即为穿过摄像头中心点和摄像头拍摄图像的中心点的直线。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摄像头的光轴和第二摄像头的光轴与坐标轴垂直,即第一摄像头的光轴上的点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这个坐标即为第一摄像头的光轴在坐标轴上的坐标,同理第二摄像头的光轴上的点在坐标轴上的坐标也相等,这个坐标即为第二摄像头的光轴在坐标轴上的坐标。
设置两个摄像头分别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同时拍摄得到极片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保证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同步性,更快的对极片发生打皱的问题进行检测,保证极片打皱检测的实时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仅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摄像组件在极片打皱检测设备的控制下完成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拍摄过程的情况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限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摄像组件自身完成对极片卷绕过程中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拍摄过程,而非在极片打皱检测设备的控制下完成拍摄。
在S101中,摄像组件拍摄得到极片卷绕过程中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后,可以是摄像组件直接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传输至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中,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从摄像组件中获取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也可以是摄像组件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发送至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中进行存储,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从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中获取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S102中,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首先获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然后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上至少部分边缘点在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使用灰度阶梯算法、依据极片图像和环境图像的灰度的不同,从获取得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或者是首先通过blob(目标跟踪)分析方法得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图像所在的区域,然后对极片区域反相定位得到环境图像所在的区域,最后根据huber(边缘分析及图像拟合算法)等图像拟合方法得出极片边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仅为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获取极片边缘的方法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限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图像处理方法从第一图像中得到极片边缘,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图像中分离得到极片边缘后,极片边缘呈线状,从线状极片边缘上至少选取部分边缘点,计算得到各个边缘点在坐标轴上的坐标,将选取的边缘点的平均作为线状极片边缘的第一位置坐标。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仅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计算得到第一位置坐标的具体方法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限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线状极片边缘的中心点在坐标轴上的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或者是对极片边缘进行函数拟合,根据拟合函数计算整个线状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等其它方法,具体可以进行灵活的选用。
使用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可以更便于进行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对比,减少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对比过程的计算量,提升极片打皱检测的速率。
S103中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的方法与S102中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的方法大致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前述S102中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的实际应用过程中,S102和S103之间可以为先后执行,例如先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然后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或者是先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然后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也可以是两者同时执行,即同时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以及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
在S104中,对于不同实施例中在不同情况下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极片是否打皱的方法可以存在差别。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4,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极片边缘时,由于仅存在一条极片边缘,因此也就仅存在一个第一位置坐标和一个第二位置坐标,此时可以直接计算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然后判断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若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检测结果为极片打皱。
其中,第一预设差值为预先设置的固定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预设差值可以根据生产历史中极片不发生打皱时边缘位置的偏移量进行选择。
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极片边缘时,直接计算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关系确定极片是否打皱,计算量较小,极片打皱检测的速率较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当镜头的拍摄视角较大时,可能拍摄到的第一图像和/或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极片边缘,通常为两条,此时首先确定拍摄到多条极片边缘的第一图像和/或第二图像中相互对应的极片边缘,判断所述多条极片边缘中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若判定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
所谓相互对应的极片边缘,即极片的同一条边在第一边缘图形和第二图像中的成像。例如第一图像中包括两条极片边缘A1和A2、两条极片边缘分别对应两个第一位置坐标a1和a2,第二图像中包括两条极片边缘B1和B2、两条极片边缘分别对应两个第二位置坐标b1和b2,确定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A1在第二图像中对应的极片边缘为B1和B2中的哪一条,分别计算a1-b1和a1-b2,将a1-b1和a1-b2中的较小值所对应的两个极片边缘作为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例如,若a1-b1<a1-b2,则极片边缘A1和极片边缘B1为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确定极片边缘A1与极片边缘B1为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则极片边缘A2和极片边缘B2为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然后判断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即判断a1-b1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以及a2-b2是否大于预设差值,若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检测结果为极片打皱。
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极片边缘时,首先确定拍摄到多条极片边缘的第一图像和/或第二图像中相互对应的极片边缘,从而避免多条极片边缘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多个摄像组件分别拍摄极片的不同区域的图像,并各自得出初步检测结果,最终根据全部的初步检测结果确认最终的检测结果。例如可以是只要出现初步检测结果为极片发生打皱,则确认最终的检测结果为极片发生打皱。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远离极片移动。
具体的,可以设置导轨,将摄像组件设置在导轨上,随着极片的卷绕过程,极片打皱检测设备控制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逐渐远离极片移动,或者是摄像组件自主以预设速率逐渐远离极片移动。其中,预设速率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一个固定的速率,也可以是逐渐减小的速率,由于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通常以固定的速率进行卷绕,随着卷绕的进行,外圈极片的卷绕直径越来越大,极片堆叠的厚度增速越来越慢,因此设置预设速率为逐渐减小的速率可以与极片更加匹配,减少极片卷绕堆叠导致的厚度变化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中,可以是摄像组件拍摄第一图像后,按照预设速率远离极片移动一段距离,然后拍摄第二图像。也可以是摄像组件在一个位置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完成一次极片打皱检测之后,按照预设速率远离极片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新的极片打皱检测周期中拍摄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极片的卷绕过程中,随着极片的卷绕的进行,极片在卷筒上堆叠的厚度也越来越大,导致最表面的极片与摄像组件的距离越来越近,控制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远离极片移动,可以减少极片卷绕堆叠导致的厚度变化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请参照图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包括:图像获取模块201,图像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坐标轴与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图像处理模块202,图像处理模块202图像处理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用于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是否打皱。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中,图像获取模块201获取卷绕过程中的极片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图像处理模块202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即可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分离出极片边缘,在分离出极片边缘后,图像处理模块202即可以根据计算得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预先建立的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在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打皱,会导致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而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体现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即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之间产生位置偏差,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即可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在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的检测结果,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有效的检测。
请继续参照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204和连接模块205;连接模块205用于与摄像组件连接;控制模块204用于控制摄像组件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通过设置连接模块205,可以完成与摄像组件的连接,与摄像组件连接之后,控制模块204控制摄像组件完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拍摄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像获取模块201例如可以是摄像组件,当图像获取模块201为摄像组件时,图像获取模块201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获取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或者是图像获取模块201也可以是通信组件,当图像获取模块201是通信组件时,图像获取模块201可以接收其它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图像处理模块202和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处理器,或者是图像处理模块202和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为同一个处理器中的不同功能模块,连接模块205可以是IO接口等装置,控制模块204可以是与图像处理模块202和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不同的处理器单元,也可以是与图像处理模块202和检测结果确定模块203同样为同一个处理器中的不同功能模块。
请继续参照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包括:摄像组件10和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其中,极片200在卷轴300上进行卷绕的过程中,摄像组件10用于拍摄极片200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包括环境图像和极片的极片图像;摄像组件10用于构建空间坐标系,空间坐标系的X轴(坐标轴)与极片的卷绕方向相互垂直;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还用于获取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还用于获取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极片边缘为极片图像和环境图像的分割线;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还用于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是否打皱。
通过摄像组件10拍摄卷绕过程中的极片200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包括环境图像和极片的极片图像,环境图像和极片图像的分割线即为极片边缘,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即可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分离出极片边缘,在分离出极片边缘后,即可以根据预先构建的空间坐标系计算得到第一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图像中的极片边缘在坐标轴上的第二位置坐标,于极片在卷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打皱,会导致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而极片边缘位置发生偏移,体现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即为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之间产生位置偏差,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即可根据第一位置坐标和第二位置坐标确定极片在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的检测结果,实现在极片卷绕的过程中对极片是否发生打皱进行有效的检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摄像组件10的支架,以及当需要控制摄像组件10的移动时,还可以包括用于移动摄像组件10的导轨等结构。
请继续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极片卷绕装置,包括卷轴300和如前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卷轴300用于进行极片卷绕,极片打皱检测装置100包括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和摄像组件10,摄像组件10用于在卷轴300用于进行极片卷绕时拍摄极片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极片打皱检测设备20用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极片卷绕过程中是否发生打皱。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极片卷绕装置中设置有如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打皱检测装置100,因此具备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具体说明。
请参照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8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802;其中,存储器802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801能够执行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和处理器采用总线方式连接,总线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将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总线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在总线和收发机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
处理器负责管理总线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极片打皱检测设备,所述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包括所述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
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所述坐标轴与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
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
若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所述极片边缘,则判断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
若判定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和/或
若所述第一图像或所述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所述极片边缘,则判断多条所述极片边缘中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
若判定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
其中,所述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为所述极片的同一条边均成像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
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保持所述摄像组件的拍摄位置不变,间隔预设时长或待所述极片卷绕预设长度后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
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沿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移动后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光轴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坐标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光轴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
所述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拍摄的所述极片的第一位置的第一图像,获取所述第二摄像头拍摄的所述极片的第二位置的第二图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
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上至少部分边缘点在所述坐标轴上的平均坐标作为所述第一位置坐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被配置有摄像组件,所述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摄像组件以预设速率远离所述极片移动。
7.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获取模块,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极片在卷绕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包括所述极片的同一条极片边缘,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坐标相等,所述坐标轴与所述极片的卷绕方向垂直;
图像处理模块,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一位置坐标,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中的所述极片边缘在所述坐标轴上的位置坐标作为第二位置坐标;
检测结果确定模块,所述检测结果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均仅存在一条所述极片边缘,则判断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差值;若判定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和/或,若所述第一图像或所述第二图像中存在多条所述极片边缘,则判断多条所述极片边缘中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若判定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的所述第一位置坐标和所述第二位置坐标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则判定所述极片打皱;其中,所述相互对应的两条极片边缘为所述极片的同一条边均成像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和连接模块;
所述连接模块用于与摄像组件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摄像组件拍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
9.一种极片打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设备、以及与所述极片打皱检测设备连接的摄像组件。
10.一种极片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轴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装置,所述卷轴用于进行极片卷绕。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极片打皱检测方法。
CN202310227178.9A 2023-03-10 2023-03-10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Active CN115953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7178.9A CN115953395B (zh) 2023-03-10 2023-03-10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7178.9A CN115953395B (zh) 2023-03-10 2023-03-10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3395A CN115953395A (zh) 2023-04-11
CN115953395B true CN115953395B (zh) 2023-07-21

Family

ID=85891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7178.9A Active CN115953395B (zh) 2023-03-10 2023-03-10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53395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0097A (zh) * 2022-12-15 2023-02-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贴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8970A1 (en) * 2013-01-11 2014-07-17 Fujitsu Limited Edge detection device and edge detection method
CN112858334B (zh) * 2021-02-23 2023-09-01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片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549531B (zh) * 2022-04-26 2022-07-15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卷绕OverHang对中纠偏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5546204B (zh) * 2022-11-23 2023-05-2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打皱检测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0097A (zh) * 2022-12-15 2023-02-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贴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3395A (zh)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9495B (zh) 一种飞行器的障碍物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7329490B (zh) 无人机避障方法及无人机
KR102032882B1 (ko) 자동 포커싱 방법,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CN102970485B (zh)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9922251A (zh) 快速抓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910460B (zh) 一种获取位置信息的方法、装置及标定设备
CN101832753A (zh) 锂离子电池极片ccd在线检测系统和方法
CN101814186A (zh) 利用曲线拟合校正摄像机径向畸变的方法
CN112949478A (zh) 基于云台相机的目标检测方法
WO2021036587A1 (zh) 面向电力巡检场景的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7728617B (zh) 多目在线标定方法、可移动机器人及系统
CN110458025A (zh) 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的人员识别与定位方法
CN111932636A (zh) 双目摄像头的标定及图像矫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终端、智能设备
CN103577789A (zh) 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1127540A (zh) 一种三维虚拟空间自动测距方法及系统
CN113111715A (zh) 一种无人机目标跟踪与信息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0991306B (zh) 自适应的宽视场高分辨率智能传感方法和系统
CN110059511A (zh) 一种扫码系统及扫码方法
CN113985830A (zh) 密封钉的上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167141A (zh) 一种手机相机连续对焦系统及方法
CN110763137A (zh) 产品姿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064499A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解析的多层框架抗震实验高速视频测量方法
CN115953395B (zh) 极片打皱检测方法、设备、装置和极片卷绕装置
CN112446251A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6204516B (zh) 一种机器人的自动充电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