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2381A -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2381A
CN115942381A CN202111151553.3A CN202111151553A CN115942381A CN 115942381 A CN115942381 A CN 115942381A CN 202111151553 A CN202111151553 A CN 202111151553A CN 115942381 A CN115942381 A CN 115942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bs
mimo
period
layer number
sampling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15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宁宇
李新
何文林
邓伟
毛剑慧
王乐
范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155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238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2216 priority patent/WO202305163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2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2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本申请能够提高空分复用场景下资源利用率统计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利用率的统计,通常用于辅助运营商和网络侧获知每个小区的PRB利用率,以较为直观地获取每个小区的忙闲情况、负载情况等。例如,若基于PRB利用率发现某些小区长期处于高负载情况,可以考虑对这些小区进行扩容,或调整网络规划。
目前,PRB利用率的通常通过使用的PRB数和PRB总数的商描述。目前能够提高传输速度的空分复用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利用,空分复用是指不同数据流的天线信号,其载波的频率是完全相同的,频谱宽度也是完全重叠在一起的。换句话说,空分复用技术是让同一个频段在不同的空间内得到重复利用的技术。因此,空分复用技术使得相同的带宽能够传输的数据成倍增加,频谱利用率也成倍的增加。但目前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并没有考虑空分复用的情况,导致空分复用场景下的资源利用率的准确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以解决空分复用场景下资源利用率统计不准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用于网络侧设备,所述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包括:
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越大。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可选地,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2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22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用户设备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可选地,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
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
或者
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周期和第一周期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所述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越大。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可选地,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3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32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用户设备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可选地,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
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
或者
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周期和第一周期相同。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越大。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可选地,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4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042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用户设备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可选地,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
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
或者
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周期和第一周期相同。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层数因子,由于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内小区的不同的负载状态下,可以获取到不同的PRB使用信息,进而可以确定动态的层数因子。可以理解的是,在网络运营过程中,层数因子可以根据小区信道条件、网络状态、用户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这样动态的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小区实际对PRB资源的利用程度,计算得到的资源利用率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对小区负载情况的评估也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PRB使用统计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本申请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和/或C,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单独C,以及A和B都存在,B和C都存在,A和C都存在,以及A、B和C都存在的7种情况。
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说明:
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是指让同一个频段在不同的空间内得到重复利用。也就是说,不同数据流的天线信号,其载波的频率可以完全相同,频谱宽度也可以完全重叠。因此,在相同的带宽下,空分复用能够成倍增加数据传输量,频谱利用率也就可以成倍地增加。
MIMO层数:信道条件较好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配置多流MIMO,相当于利用同一个PRB资源传输多份数据。MIMO层数也可称为MIMO流数或空分流数或空分复用层数或调度层数。例如,MIMO层数为2流,则同一个PRB资源可以传输两份数据;MIMO层数为3流,则同一个PRB资源可以传输三份数据。
使用的PRB数,也可称之为占用的PRB数或调度的PRB数,是指用于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传输的PRB数,具体可以理解为当前小区调度给所有UE使用的PRB数。
PRB总数:是指当前小区配置的PRB总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所示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可以由网络侧设备执行。
如图1所示,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
其中,为方便描述,本文中使用β来指代层数因子。上述的层数因子也可称之为复用因子、修正因子、倍增因子、调整因子、MIMO流数因子、MIMO层数因子,其作用都是用于修正PRB总数,确定更准确的实际可使用的PRB资源总数,更符合网络的实际状况。
所述层数因子β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Sampling Occasion)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具体实施中,所述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所述MIMO层数。当小区的PRB可以配置多流MIMO的情况下,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是不固定的,MIMO层数越大,则单个PRB可同时传输的数据就越多,相当于小区PRB的可利用程度就越大,进而应该确定不同的层数因子β。同时,小区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对应的MIMO层数不同,进而也应该确定不同的层数因子β。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来确定β,换句话说,是基于PRB的历史使用信息来确定β。由于历史使用信息能够忠实的记录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可以实际地反映不同负载状态以及不同网络环境(例如UE的数量、通信的强度等)下PRB的空分复用使用情况,因此使用基于PRB历史使用信息确定的β来修正PRB总数,可以更准确地表征在空分复用场景下实际可使用的PRB资源总数,进而得到更加准确的资源利用率。
当然,所述PRB使用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信息,例如使用的PRB数等,这样可以结合所述MIMO层数和其他使用信息来共同确定层数因子β,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可以包括一个时间周期内的采样时刻,也可以包括多个时间周期内的采样时刻,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包括多个时间周期内的采样时刻的情况下,可以综合多个时间周期内的PRB使用信息更加准确地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所述采样时刻可以是以时隙(slot)或符号或子帧为单位,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采集的PRB使用信息所处的阶段不同,所述层数因子β能够表征不同阶段的PRB空分复用情况。
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可以表征小区的PRB的历史使用情况,PRB的历史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小区的历史负载情况。由上述的层数因子β确定小区某一历史时期的可使用的PRB资源总数。
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也可以表征PRB的实时使用情况,PRB的实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小区的实时负载情况,并通上述的层数因子β确定小区当前实际可使用的PRB资源总数。
上述的层数因子β是基于历史数据统计的与阶段相关的因子,具有随时间不同而不同的特点(或者可称之为具有动态特性),相比于预先设置的静态层数因子,通过上述的层数因子β调整的实际可使用的PRB资源总数更符合网络的实际状况。
上述各种情况下得到的层数因子β,在一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当前阶段的PRB总数修正依据,以使得基于所述资源利用率评估的小区当前负载情况更加准确。在另一种情况下,上述层数因子β也可以用于下一阶段的资源利用率评估。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层数因子β,由于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内小区的不同的负载状态下,可以获取到不同的PRB使用信息,进而可以确定动态的层数因子β。可以理解的是,在网络运营过程中,层数因子β也可以根据小区信道条件、网络状态、用户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这样动态的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小区实际对PRB资源的利用程度,更符合网络的实际状况,计算得到的资源利用率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对小区负载情况的评估也更加准确。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β越大。也就是说,所述MIMO层数与所述层数因子β呈正相关关系。
下面对层数因子β的确定进行说明: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层数因子β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的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确定方式一,根据MIMO层数平均值的最大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确定方式二,根据MIMO层数最大值的平均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
为方便说明,假设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分布于N个采样时间区间(即上述的第一周期),N为正整数,则所述第一集合中包括N个MIMO层数平均值,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对应一个采样时间区间;所述第二集合中包括N个MIMO层数最大值,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对应一个采样时间区间。所述第一周期可以理解为所述N个采样时间区间中的任一采样时间区间,在此记为T1,所述第一周期内包括至少一个采样时刻。
下面分别对上述两种确定方式进行说明:
确定方式一,根据MIMO层数平均值的最大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
本确定方式中,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一、计算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
以所述第一周期为例,所述第一周期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可以表示为式1: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01
或者式2: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02
其中,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上述式1和式2的分子可以理解为,先计算每个采样时刻对应的使用的PRB与各自的MIMO层数的乘积的和,在此记为第一和值,再将所述第一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的所述第一和值求和。
上述式1的分母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的使用的PRB数之和(当某一PRB被复用n次时,则该PRB的计数相应为n),上述式2的分母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的可用的PRB数之和。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假设在某一采样时刻可用的PRB包括PRB1、PRB2和PRB3,且PRB1、PRB2、PRB3分别对应的MIMO层数为4、2、0,则该采样时刻对应的使用的PRB数为2,而该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为3。
实际应用中,上述式1相较于式2来说,由于排除了没有使用的PRB,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PRB的实际传输能力,基于式1得到的MIMO层数平均值确定层数因子β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小区的空分复用情况,进而统计得到的资源利用率能够更加准确。
当选择可用的PRB数作为分母时,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可以进一步描述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03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04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上述的两种计算方式的第一种,是从所述MIMO层数的类别的角度,确定所述第一周期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
具体实施中,MIMO层数的类别,即k的取值,可以全局预先定义,也就是说,可以预先将全局可能存在的MIMO层数进行定义,在全局预先定义k的所有可能的取值的情况下,在所有采样时刻,Lkj(T1)的定义值是相同的。此外,k的取值同样也可以基于每一采样时刻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义。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在全局预先定义MIMO层数的类别的情况下,假设全局预先定义MIMO层数包括0/1/2/3/4/5共6类,k可分别取值1、2、3、4、5、6。如图2所示,每个RRB的MIMO层数用对应的方框数量表示,则所有的采用时刻中,L1j(T1)=0、L2j(T1)=1、L3j(T1)=2、L4j(T1)=3、L5j(T1)=4、L6j(T1)=5。在每一采样时刻重新定义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采样时刻1(slot0)中,实际的MIMO层数包括2/3/4共3类,k可分别取值1、2、3,则L1j(T1)=2、L2j(T1)=3、L3j(T1)=4。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周期内包括5个采样时刻,分别为采样时刻1(slot0)、采样时刻2(slot1)、采样时刻3(slot2)、采样时刻4(slot3)和采样时刻5(slot4)。5个采样时刻存在MIMO层数包括0/2/3/4/5共5类,定义k分别取值1、2、3、4、5,k=1对应MIMO层数为0,k=2对应MIMO层数为2,k=3对应MIMO层数为3,k=4对应MIMO层数为4,k=5对应MIMO层数为5,即L1j(T1)=0、L2j(T1)=2、L3j(T1)=3、L4j(T1)=4、L5j(T1)=5。
M1j(T1)表示在第j个采样时刻以0流传输的PRB数量,M2j(T1)=2表示在第j个采样时刻以2流传输的PRB数量,M3j(T1)=3表示在第j个采样时刻以3流传输的PRB数量,M4j(T1)=4表示在第j个采样时刻以4流传输的PRB数量,M5j(T1)=5表示在第j个采样时刻以2流传输的PRB数量。以slot0为例,M11(T1)=0、M21(T1)=1、M31(T1)=1、M41(T1)=4、M51(T1)=0。
上述的两种计算方式的第二种,是从UE的角度,确定所述第一周期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假设当前小区共接入3个UE,分别为用户UE1、UE2和UE3,a分别取值1、2和3。以采样时刻1(slot0)为例,分配给UE1的PRB数量为1个,且MIMO层数为2,则M11(T1)=1,L11(T1)=2。
步骤二、确定N个采样时间区间中的MIMO层数平均值的最大值。
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均执行步骤一的流程,可以得到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将N个MIMO层数平均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层数因子β,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2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22
本确定方式中,由于在每个采样时间区间中均计算得到了MIMO层数平均值,再将多个平均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层数因子β,可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确定方式二,根据MIMO层数最大值的平均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
本确定方式中,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一、计算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
以所述第一周期为例,所述第一周期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为所述第一周期内至少一个采样时刻中最大的MIMO层数。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假设所述第一周期内包括5个采样时刻,分别为采样时刻1(slot0)、采样时刻2(slot1)、采样时刻3(slot2)、采样时刻4(slot3)和采样时刻5(slot4)。则所述第一周期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为5。
步骤二、确定N个采样时间区间中的MIMO层数最大值的平均值。
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均执行步骤一的流程,可以得到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将N个MIMO层数最大值取平均值,所述平均值可以确定为所述层数因子β。
本确定方式中,由于在每个采样时间区间中均计算得到了MIMO层数最大值,将各最大值取平均值,而不是从MIMO层数最大值中选择最大值,可以避免高估小区实际使用的PRB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确定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两种确定方式之外,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的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确认方式三,根据MIMO层数平均值的平均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
即,先计算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再将N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平均值取平均值,并将所述平均值的平均值确定为所述层数因子β。本确认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确认方式一和确认方式二的相关说明,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确认方式四,根据MIMO层数最大值的最大值,确定所述层数因子β。
即,先计算每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再将N个采样时间区间对应的MIMO层数最大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层数因子β。本确认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确认方式一和确认方式二的相关说明,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资源利用率的确定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将当前需要确定资源利用率的时间区间定义为第二周期,在此记为T2,所述第二周期包括至少一个采样时刻。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周期与所述第一周期相同。这样,利用当前时间段的PRB使用数据来实时计算该时间区间的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计算的实时性更强,使得基于所述资源利用率评估的小区负载情况更加准确。而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周期与所述第一周期不同,可以为所述第一周期之后的时间周期。这样,利用所述第一周期的PRB使用数据来计算之后的时间周期的资源利用率,可以降低计算量,简化网络配置。
具体实施中,对所述资源利用率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步骤一、确定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
在考虑空分复用的情况下,由于一个PRB可能同时传输多份数据,因此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并不一定等于小区内各UE占用的PRB数之和。具体的,小区内一个UE在一个采样时刻实际占用的PRB数可以为,该UE的占用的PRB数与该UE的实际空分流数的乘积,即该UE的使用的PRB数与该UE的实际MIMO层数的乘积,在此记为第二乘积。则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可以为,小区内所有UE在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的所述第二乘积之和。具体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41
或者,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42
其中,i为所述第二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UE序号。
步骤二、确定由所述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具体实施中,所述可用的PRB总数用于表征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实际可用的PRB数之和。可选地,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1)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或者,2)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上述方式1)中,所述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可以为所述第二周期内任一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周期内可用的PRB数最大的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但这样确定的可用的PRB总数可能属于极端情况,可能造成修正后的PRB总数偏大,具体确定所述第二周期内的哪个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上述方式2)中相较于方式1)来说,计算的可用的PRB总数更加准确。
步骤三、计算小区资源利用率。
具体实施中,小区资源利用率=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由层数因子β修正后的PRB总数,其中,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由步骤一得到,由层数因子β修正后的PRB总数由步骤二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层数因子β基于上述确认方式一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小区资源利用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51
其中,最大平均MIMO层数是指各MIMO层数平均值中的最大值。
在所述层数因子β基于上述确认方式二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小区资源利用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52
其中,平均最大MIMO层数是指各MIMO层数最大值的平均值。
为方便理解,下面介绍一确定资源利用率的示例,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一、确定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
假设第二周期(T2)包括i次采样,且小区内有a个UE,则第i次采样第a个UE实际占用的PRB数记为Mai(T2),第i次采样第a个UE的实际MIMO层数记为Lai(T2)。那么,小区实际占用的PRB数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53
步骤二、确定由所述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
1)确定层数因子β
层数因子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54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55
2)确定可用的PRB总数
将第二周期(T2)内的采样时刻的数量记为N(T2),选取的一个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记为P(T2),第i个采样时刻对应的可用的PRB数记为Pi(T2)。那么,所述可用的PRB总数可以表示为:
N(T2)*P(T2)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1
3)确定由所述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
所述由所述层数因子β修正的PRB总数可以表示为:
β*N(T2)*P(T2)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2
步骤三、计算小区资源利用率。
所述资源利用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3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4
需要说明的是,上式中的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5
表示向上取整,上式中资源利用率的取值范围为0至10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资源利用率的取值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百分比确定,即表达式中的100替换为百分比,但不需要向上取整。资源利用率具体使用何种描述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将β带入,可以得到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G: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6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67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7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7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先计算各MIMO层数平均值或各MIMO层数最大值,再计算层数因子β,再计资源利用率,也可以直接利用公式G计算资源利用率计算资源利用率,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的步骤,可以全部由第一网络节点(基站)执行,也可以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确定部分参数,再将该部分参数发送至第二网络节点(例如网管),然后由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计算得到层数因子β。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再将所述层数因子β发送给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再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层数因子β修正PRB总数,并计算资源利用率。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300包括:
计算模块301,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越大。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可选地,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81
或者
Figure BDA0003287315980000182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用户设备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可选地,所述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可选地,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
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
或者
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周期和第一周期相同。
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300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以及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图之一,如图4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包括:总线401、收发机402、天线403、总线接口404、处理器405和存储器406。
处理器405,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β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β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本实施方式中,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且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请参见图5,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501、存储器502及存储在存储器502上并可在处理器501上运行的程序5021。
在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程序5021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可实现图1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任意步骤及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可读取介质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图1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任意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的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包括:
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越大,所述层数因子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数因子为:
第一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所述第一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平均值,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平均值;
或者
第二集合中元素的平均值,所述第二集合包括至少一个MIMO层数最大值,所述MIMO层数最大值为对应的第一周期内,使用的PRB或者全部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MIMO层数的最大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层数平均值为:
Figure FDA0003287315970000011
或者
Figure FDA0003287315970000012
其中,T1为所述第一周期,j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采样时刻,a为用户设备UE序号,k为MIMO层数的类别,M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以第k类MIMO层数传输的PRB数量,Lkj(T1)为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第k类MIMO层数对应的MIMO层数;Maj(T1)为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分配给第a个UE的PRB数量,Laj(T1)为第a个UE在所述第一周期内的第j个采样时刻使用的MIMO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数因子修正的PRB总数为:所述层数因子和可用的PRB总数的乘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的PRB总数为:
第二周期内,采样时刻的数量与其中一个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的乘积;或者
所述第二周期内,所有采样时刻可用的PRB数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周期和第一周期相同。
8.一种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利用率统计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9.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利用由层数因子修正的物理资源块PRB总数计算资源利用率,所述层数因子根据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采样时刻的PRB使用信息至少包括PRB在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
1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中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中的步骤。
CN202111151553.3A 2021-09-29 2021-09-29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5942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1553.3A CN115942381A (zh) 2021-09-29 2021-09-29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PCT/CN2022/122216 WO2023051630A1 (zh) 2021-09-29 2022-09-28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1553.3A CN115942381A (zh) 2021-09-29 2021-09-29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2381A true CN115942381A (zh) 2023-04-07

Family

ID=85781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1553.3A Pending CN115942381A (zh) 2021-09-29 2021-09-29 资源利用率统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2381A (zh)
WO (1) WO20230516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669B (zh) * 2010-01-28 2012-11-1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pdcch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48580A (zh) * 2013-08-06 2015-02-11 夏普株式会社 下行物理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1405874B2 (en) * 2019-02-11 2022-08-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control and re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1630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chmidt et al. Distributed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s
US898915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scheme
CN102077681B (zh)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信道估计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EP2677813B1 (en)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298718A1 (en) Multi-transmission/reception antenna device and multi-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in multi-user and multi-cell environment
US91071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and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6559182B (zh) 信道参数的配置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604378B2 (ja) 適応変調コーディング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3326764A (zh) 一种下行信道质量信息获取方法和装置
US11777558B2 (en)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CN107431512A (zh) 大规模mimo适配的系统和方法
CN102300326B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和基站
WO2022048497A1 (zh) 信道状态信息发送方法、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信令信息传输方法、节点和介质
CN103718635A (zh) 一种调度用户设备的方法及基站
CN102457358A (zh) 一种协同传输的调度方法及系统
US11032841B2 (en) Downlink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TW201332325A (zh) 用於下行鏈路中協調式多點傳輸之預編碼權重之分散式計算
CN106793132A (zh) 一种基于载波聚合的资源分配方法及网络通信系统
CN103916340A (zh) 一种噪声功率估计方法及网络侧设备
CN107547119B (zh) 一种基于信道间相关性的传输模式自适应方法及装置
WO2014047873A1 (en) SIGNA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SUPPORTING QoE-AWARE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4901732A (zh) 一种密集节点配置系统中的导频复用方法
Zhu et al. Cluster-based dynamic DL/UL reconfiguration method in centralized RAN TDD with dense deployment of remote radio units
CN115622595B (zh) 一种实现自适应大规模urllc的高能效组网方法
CN108834214B (zh) 一种基于上下行队列均衡的时隙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