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911A -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3911A
CN115933911A CN202211542876.XA CN202211542876A CN115933911A CN 115933911 A CN115933911 A CN 115933911A CN 202211542876 A CN202211542876 A CN 202211542876A CN 115933911 A CN115933911 A CN 115933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assembly
positioning
magnetic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428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晏菽
张海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428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3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3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以及复位组件;按键组件设于定位组件上,按键组件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复位组件设于定位组件和按键组件之间,复位组件能够将按键组件定位于初始状态;按键组件在按压状态时用于实现触控操作,复位组件可使得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触控组件采用无源控件的结构方式,无需电池和电路,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简单且成本低廉。在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配合时,可以为电子设备提供具有实体触觉反馈的触控体验。

Description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蓬勃发展,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触控装置由于提供了直觉式的操作与输入接口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尽管触控屏为消费者提供了软件上的操作便捷,但无法提供实体的触觉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组件,所述触控组件可用于电子设备上,所述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上,所述按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位组件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按键组件之间,所述复位组件能够将所述按键组件定位于所述初始状态;其中,所述按键组件在按压状态时用于实现触控操作,所述复位组件可使得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系统,所述电子设备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和触控组件,所述电子设备具备触控屏,所述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可拆卸地装配于所述电子设备上;所述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上,所述按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位组件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按键组件之间,所述复位组件能够将所述按键组件定位于所述初始状态;其中,所述按键组件在按压状态时可作用于所述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所述复位组件可使得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以及电子设备系统,通过设置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移动的按键组件来实现具有实体触控操作的用户体验,并且通过复位组件来保持按键组件的初始状态以及使得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触控组件采用无源控件的结构方式,无需电池和电路,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简单且成本低廉。在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配合时,可以为电子设备提供具有实体触觉反馈的触控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中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6是图5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在按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4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5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在按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8是图17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归位组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37是图35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屏拍摄功能界面示意图;
图39是触控模组作用于触控屏实现拍摄功能的效果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4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44是图4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6是图45实施例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图45实施例中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9是图48实施例中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5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6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62是图6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3是图6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4是图63实施例中主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主要是针对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利用触控屏实现电子设备直觉式的操作和输入接口。其中,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具有镜头组件的智能设备。
其中,触控屏可以根据触控感测方式分为电容式触控屏和电阻式触控屏。电容式触控屏主要是利用手指或者导电物体来触碰触控屏,以使触控电极的等效电容改变,进而使得感测电路可以根据触控电极的等效电容的改变来判断触控屏被触碰的位置。电阻式电容屏主要是透过按压触控屏的方式来改变触控屏上的相应位置的电阻值,感测电路可以根据电阻值的改变来判断触控屏被接触按压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触控屏为电子设备的操作和输入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无法提供实体的触觉反馈。然而,在需要提供触觉反馈的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下,往往需要提供其他的硬件产品配合电子设备使用。基于此,申请人探索将电子设备作为实现核心功能的载体,配合一种或者多种不同形态的实体控件,实现其他设备所具有的触觉使用体验。
触控组件100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与电子设备800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触控组件100可以用于具有触控屏810的电子设备800上,以使得该电子设备800可以提供具有触觉使用体验的操作和输入。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8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触控组件100可以包括定位件110和旋钮120,旋钮120设于定位件110上并能够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以实现档位旋转选择。触控组件100通过设置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来实现档位选择功能。其中,定位件110用于将触控组件1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以使得旋钮120可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从而实现实体旋钮功能。
其中,定位件110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进而实现触控组件100与电子设备800可拆卸装配。在触控组件1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旋钮120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即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即可认为相对于触控屏810转动,与此同时,旋钮120作用于触控屏810并在触控屏810上形成相应的运动轨迹以实现触控操作,从而实现选择档位选择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相配合以定位旋钮120的转动角度。其中,定位件110和旋钮120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一磁性件130、另一者上设有第二磁性件140,第一磁性件130可以设有若干个。在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时,第二磁性件140能够与若干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部分第一磁性件130相吸以定位旋钮120的转动角度。
以第一磁性件130设于定位件110、第二磁性件140设于旋钮120上为例,旋钮120具有转动轴线L。可以理解的,转动轴线L为虚拟线条,并非触控组件100上的结构线条,通过转动轴线L可以示意出旋钮120转动的中心线,以便于下文进行相应的描述。
其中,若干个第一磁性件130环绕于旋钮120的转动轴线L的外围设置,在旋钮120转动过程中,第二磁性件140可以与部分第一磁性件130正对并相互吸引,由此可以将旋钮120定位在特定的角度。
例如,第一磁性件130具有4个并均匀分布于转动轴线L的外围,第二磁性件140设有1个。定义旋钮120在初始位置时,第二磁性件140与4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一个相对并相吸以将旋钮120固定于初始位置。旋钮120受到外力作用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时,旋钮120每转动90°,第二磁性件140可与4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一个相对并相吸以定位旋钮120的转动角度,即4个第一磁性件130和1个第二磁性件140相配合可以使得旋钮120实现4个旋转档位的选择功能。
同样地,当第一磁性件130具有8个并均匀分布于转动轴线L的外围,第二磁性件140设有1个时,旋钮120每选择45°即可使得第二磁性件140与8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一个的相对并相吸,从而可以在旋钮120每转动一定角度时可以对旋钮120进行定位。
此外,第二磁性件140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二磁性件140可以均匀分布于转动轴线L的外围,在旋钮120转动过程中,多个第二磁性件140可以分别与部分第一磁性件130正对并相互吸引,由此可以将旋钮120定位在特定的角度。其中,多个第二磁性件140分别与部分第一磁性件130相对并相吸,可以使得旋钮120在上述特点的角度时能够与定位件110配合紧密,不会出现散落现象。并且,设置多个第二磁性件140,在转动旋钮120的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强的吸力,转动触感更好。
其中,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中的一者可以为磁铁、另一者可以为磁铁或者采用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铁磁性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的分布示意图。以第一磁性件130设有8个、第二磁性件140设有4个为例,8个第一磁性件130和4个第二磁性件140均环绕于转动轴线L的外围且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磁性件130与转动轴线L之间的夹角为45°,相邻两个第二磁性件140与转动轴线L之间的夹角为90°。当然,当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的数量发生改变时,相邻两个第一磁性件130与转动轴线L之间的夹角、以及相邻两个第二磁性件140与转动轴线L之间的夹角发生相应改变,不作赘述。
如图4所示,4个第二磁性件140分别标记为140a、140b、140c、140d;8个第一磁性件130分别标记为130a~130h。定义旋钮120在初始位置时,第二磁性件140与第一磁性件130的对应关系为:140a与130a、140b与130c、140c与130e、140d与130g相对并相吸。在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沿顺时针S方向转动45°时,第二磁性件140与第一磁性件130的对应关系为:140a与130h、140b与130b、140c与130d、140d与130f相对并相吸。依次下去,在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沿顺时针每转动45°时,4个第二磁性件140分别与8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部分第一磁性件130相对并相吸,以定位旋钮120的转动角度。
可选地,第一磁性件130与转动轴线L之间具有第一间距L1,第二磁性件140与转动轴线L之间具有第二间距L2,L1与L2基本一致。
再次参阅图2和图3,旋钮120的一端形成有触点121,该触点121可以随着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即触点121相对于定位件110的转动角度可以用于表征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的转动角度。
在触控组件1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触点121与触控屏810相接触以用于实现触控操作。换言之,通过对旋钮120施加外力使得触点121在触控屏810上形成相应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触控操作,以此来为电子设备800提供实体的触觉反馈体验。且上述为电子设备800提供实体触觉反馈的触控组件100为无源控件,无需电池和电路设计即可实现实体触觉反馈体验,且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此外,基于上述触控组件100的低成本、无源以及且易制作的特性,使得在进行设计验证时可以进行低成本的模型制作,且能提供更加真实的操作触感。
其中,定位件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旋钮120设于第一表面110a上。具体而言,在触控组件1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第二表面110b为定位件110靠近触控屏810的表面,第一表面110a为定位件110背离触控屏810的表面。
换言之,旋钮120设于定位件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第二表面110b位于第一表面110a背离旋钮120的一侧。
进一步地,旋钮120上设有凸起部122,即该凸起部122设于旋钮120靠近定位件110的一侧,并延伸至定位件110的第二表面110b的一侧。其中,触点121形成有凸起部122的端面上以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以用于实现触控操作。换言之,凸起部122自旋钮120靠近定位件110的表面延伸至定位件110靠近触控屏810的一侧。
旋钮120具有相对设置的吸附面120a和旋钮面120b,吸附面120a邻近于第一表面110a设置,旋钮面120b位于吸附面120a背离第一表面110a的一侧。换言之,旋钮面120a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作用以带动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吸附面120a被配置为用于与第一表面110a之间形成吸附连接结构,避免旋钮120与定位件110之间分离散落。
其中,凸起部122自吸附面120a延伸至定位件110的第二表面110b的一侧,触点121形成有凸起部122背离吸附面120a的端面上。
如前述,旋钮120与定位件110通过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实现吸附连接,避免二者之间分离散落。基于此,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140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一表面110a上、另一者设于吸附面120a上。如图2所示,第一磁性件130设于第一表面110a上,第二磁性件140设于吸附面120a上,但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旋钮120上的凸起部122穿设于定位件110。
具体而言,定位件110具有贯穿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的轨道111,凸起部122可沿轨道111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即凸起部122穿设于轨道111,并可沿轨道111移动,以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
其中,轨道111可将定位件110划分为间隔设置的吸附部112和定位部113,定位部113环绕于吸附部112的外围以用于将定位件110定位于触控屏810上,吸附部112用于定位旋钮120。
可选地,吸附部112和定位部113之间设有连接部114,该连接部114位于轨道111的起始端和终止端之间。通过连接部114连接吸附部112和定位部113,以形成一体结构的定位件110。
在一实施例中,旋钮120和定位件110中的一者上设有轴部115、另一者上形成有轴孔116,轴部115插设于轴孔116中以使得旋钮120能够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即旋钮120和定位件110通过轴部115与轴孔116配合以实现转动连接。进一步地,轴部115形成于第一表面110a和吸附面120a中的一者上、轴孔116形成于第一表面110a和吸附面120a中的另一者上。如图5和图6所示,轴部115设于定位件110上,且位于吸附部112上,吸附部112上设有若干个环绕于轴部115外围并用于装配第一磁性件130或者第二磁性件140的槽孔。轴孔116设于旋钮120上并与轴部115对应设置,旋钮120上设有多个环绕于轴孔116外围并用于装配第一磁性件130或者第二磁性件140的槽孔。当然,可以理解的,当轴部115设于旋钮120、轴孔116设于定位件110上时,上述结构对应关系可以发生适应性调整,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附部112和旋钮120中的一者上形成有凸起、另一者上形成有环形槽(图中未示出),凸起插设于环形槽中以使得旋钮120能够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即旋钮120和定位件110通过凸起和环形槽实现转动连接。其中,环形槽可以环绕于转动轴线L设置。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旋钮120可以嵌设于定位件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并在第一表面110a上可以饶转动轴线L转动。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定义定位件110的第一表面110a所在平面为投影面,凸起部122投影于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定位件110投影于投影面上的投影的外围。即凸起部122位于定位件110的外围并可绕定位件110转动。此时,定位件110可以嵌设于旋钮120的吸附面120a并可相对于旋钮120转动。当然,旋钮120和定位件110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
如前述,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可以为电容式触控屏和电阻式触控屏。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旋钮1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得触点121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旋转触控操作。
当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时,旋钮120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当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旋钮120的任意位置时,即可等效于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触控屏810,从而实现相应的触控操作。其中,为了避免出现误触碰,定位件110可以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触控组件300
请参阅图8至图11,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在按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与电子设备80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触控组件300可用于具有触控屏810的电子设备800上,以使得该电子设备800可以提供具有触觉使用体验的操作和输入。其中,电子设备800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可以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触控组件300可以包括定位组件310、按键组件320以及复位组件330。定位组件310用于将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按键组件320设于定位组件310上并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可以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实体按键功能。
其中,定位组件310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进而实现触控组件300与电子设备800的可拆卸装配。在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按键组件320可以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实体按键的触控操作,即实现实体按键的触觉体验。
复位组件330设于定位组件310和按键组件320之间,一方面可以在按键组件320未受力时对按键组件320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在撤销施加于按键组件320上的作用力时复位组件330可以驱动按键组件320复位。可以理解的,按键组件32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并朝向靠近触控屏810的方向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进而实现相应的触控操作;在撤销上述外力作用时,按键组件320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朝向远离触控屏810的方向移动以回归初始状态。
其中,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时并未作用于触控屏810,按键组件320受力由初始状态改变为按压状态时作用于触控屏810。
综上,按键组件320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复位组件330能够将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其中,按键组件320在受到外力作用由初始状态转变为按压状态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在撤销上述外力作用时复位组件330可使得按键组件320由按压状态回归初始状态。
换言之,复位组件330可以在按键组件320未受力时将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在按键组件320受力由初始状态移动至按压状态时,复位组件330可以产生促使按键组件320回归至初始状态的回复力。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10可以包括第一定位件311,该第一定位件311具有容置槽311a以及连通容置槽311a的通孔311b。容置槽311a形成于第一定位件311的一侧,并在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容置槽311a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
按键组件320具有至少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的活动件321,该活动件321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以使得活动件321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换言之,活动件321被配置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如图8至图10所示,在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活动件321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定位件311移动直至活动件321与触控屏810直接接触,即按键组件320由初始状态切换至按压状态。在撤销上述外力时,活动件321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与触控屏810分离,即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
例如,当活动件321全部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可以通过穿设于通孔311b的其他结构对活动件321施加作用力,以使得活动件321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直至作用于触控屏810。
又如,当活动件321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另一部分可以穿设于通孔311b以用于接受外力作用,进而使得活动件321能够相对于定位组件310移动直至作用于触控屏810。
在一实施例中,通孔311b贯穿于容置槽311a的底壁以连通容置槽311a,通孔311b与容置槽311a的槽口相对设置。活动件321具有主体部321a以及设于主体部321a的周侧上的限位部321b。主体部321a至少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并用于接受外力,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配合以用于限位主体部321a的移动行程。具体而言,活动件321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回归初始状态时,当限位部321b抵触于容置槽311a底壁时即可认为活动件321和按键组件320回归了初始状态。
其中,当主体部321a全部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主体部321a与通孔311b相对设置,穿设于通孔311b的其他结构可以对主体部321a施加作用力。当主体部321a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主体部321a的另一部分可以穿设于通孔311b以用于接受外力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按键组件320还可以包括按压件322,该按压件322可以具有按压部322a和抵接部322b。其中,抵接部322b被配置为用于与主体部321a相抵触,按压部322a设于抵接部322b背离主体部321a的一侧,并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当对按压部322a施加按压力时可以使得按压件322与活动件321同步移动,直至活动件321作用于触控屏810。当撤销施加于按压部322a上的按压力时,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活动件321和按压件322同步移动并与触控屏810分离。
其中,当主体部321a全部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抵接部322b穿设于通孔311b并与主体部321a相抵触。当主体部321a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时,主体部321a的另一部分可以穿设于通孔311b,抵接部322b与主体部321a穿设于通孔311b的一端相抵触。
进一步地,抵接部322b可以为形成于按压部322a上的凸起或者凹陷,与之对应地,主体部321a的端部形成有与抵接部322b相适配的结构,以便于抵接部322b与主体部321a的抵接。例如,抵接部322b可以为形成于按压部322a上的凸起结构,主体部321a的端部形成有与抵接部322b相适配的凹陷结构。又如,抵接部322b可以为形成于按压部322a上的凹陷结构,主体部321a的端部形成有与抵接部322b相适配的凸起结构。其中,凸起结构可以嵌设于凹陷结构中以完成上述抵接。
其中,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时,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抵触,按压部322a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J1。
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J2。其中,第二间距J2不超过第一间距J1。
可选地,当第二间距J2小于第一间距J1时,在按压状态时,按压部322a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可以为J1-J2。当第二间距J2等于第一间距J1时,在按压状态时,按压部322a抵触于容置槽311a的底壁;在初始状态时,限位部321b抵触于容置槽311a的底壁。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中的一者可以设于按键组件320上、另一者设于定位组件310上。其中,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形成有可促使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一磁力。可以理解的,该第一磁力可以为前述的回复力。
例如,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中的一者可以为磁铁、另一者可以为磁铁或者采用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铁磁性材料制成。第一磁力为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吸附力。如图2所示,第一磁性件331设于容置槽331a的底壁上,第二磁性件332设于限位部321b上。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时,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相吸,且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抵触;按键组件320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吸附力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时,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当撤销按键组件320受到的外力时,在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使得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抵触,即按键组件320切换至初始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力可以为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相斥力。例如,第一磁性件331设于容置槽331a的底壁上,第二磁性件332设于按压部322a上。此时,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相斥力可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按键组件320可以在外力作用克服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的磁性相斥力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复位组件330可以具有第一弹性件333,该第一弹性件333分别连接于按键组件320和定位组件310。其中,在按压状态时,第一弹性件333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弹力,该第一弹力可使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可以理解的,该第一弹力可以为前述的回复力。
其中,第一弹性件333可以为弹簧、橡胶、硅胶或者泡棉等。
例如,第一弹性件333的一端连接于容置槽331a的底壁、另一端连接于按压部322a。第一弹性件333可对按压件322进行支撑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可以定位于初始形态。按键组件320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第一弹性件333的支撑力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时,第一弹性件333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弹力。当撤销按键组件320受到的外力时,在第一弹力的作用下,按键组件320可以切换至初始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33也可以套设于活动件321的主体部321a上,第一弹性件333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抵触于按压件322和定位组件310。
又如,第一弹性件333可以设于容置槽311a内,其一端连接于容置槽331a的底壁、另一端连接于限位部321b。第一弹性件333可对活动件321进行支撑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可以定位于初始形态。按键组件320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第一弹性件333的支撑力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时,第一弹性件333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弹力。当撤销按键组件320受到的外力时,在第一弹力的作用下,按键组件320可以切换至初始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33也可以套设于活动件321的主体部321a上,第一弹性件333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抵触于容置槽331a的底壁和活动件321的限位部321b。
如图10所示,当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活动件321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容置槽331a移动,直至活动件321与触控屏810相接触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实现按压触控操作。复位组件330可以在活动件321未受力时将活动件321定位于初始状态。在活动件321受力由初始状态移动至按压状态时,活动件321与触控屏810相接触,此时复位组件330可以产生促使活动件321回归初始状态的回复力。
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时,活动件321与触控屏810间隔设置,即活动件321没有作用于触控屏810。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活动件321与触控屏810相接触,即活动件321直接作用于触控屏810。
如前述,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可以为电容式触控屏和电阻式触控屏。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按键组件3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得活动件321抵触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按压触控操作。
当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时,按键组件320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当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按键组件320的任意位置时,即可等效于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触控屏810,从而实现相应的按压触控操作。其中,为了避免出现误触碰,定位组件310可以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13至图16,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4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5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在按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触控组件300与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区别在于:定位组件310可以包括第一定位件311和第二定位件312。
其中,容置槽311a形成于第一定位件311的一侧,第二定位件312盖设于容置槽311a的槽口。第一定位件311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第二定位件312和第一定位件311相配合以用于限制活动件321的移动行程。
具体而言,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时,活动件321的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抵触,活动件321与第二定位件312间隔设置。
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活动件321的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间隔设置,活动件321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由此,通过设于第一定位件311上的容置槽311a以及盖设于容置槽311a槽口的第二定位件312,可以对活动件321的移动行程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具有第二弹性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二弹性件333分别连接于按键组件320和第二定位件312。其中,在按压状态时,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第二弹力,该第二弹力可使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可以理解的,该第二弹力可为前述的回复力。
其中,第二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橡胶、硅胶或者泡棉等。
例如,第二弹性件可设于容置槽311a内,其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活动件321、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二定位件312。第二弹性件可对活动件321进行支撑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可定位于初始形态。按键组件320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第二弹性件的支撑力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时,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第二弹力。当撤销按键组件320受到的外力时,在第二弹力的作用下,按键组件320可以切换至初始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也可套设于活动件321的主体部321a上,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可以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中的一者可以设于按键组件320上、另一者可以设于第二定位件312上。其中,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之间形成有可促使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二磁力。可以理解的,该第二磁力可以为前述的回复力。
其中,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均可为磁铁,且第二磁力为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之间的磁性排斥力。例如,第三磁性件335设于活动件321靠近第二定位件312的一端,第四磁性件336设于第二定位件312靠近活动件321的一侧。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可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即此时活动件321与第二定位件312间隔设置。按键组件320可以在外力作用克服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之间的磁性相斥力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切换至按压状态,此时,活动件321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
可选地,第三磁性件335可通过嵌入、卡扣、粘接等方式设于活动件321靠近第二定位件312的一端,第四磁性件336可通过嵌入、卡扣、粘接等方式设于第二定位件312靠近活动件321的一侧。优选地,第三磁性件335嵌设于活动件321的一端,且第三磁性件335不突出于活动件321的端面设置;第四磁性件336嵌设于第二定位件312,且第四磁性件336不突出于第二定位件312的表面设置。
进一步地,在触控组件3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第二定位件312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在按压状态时,活动件321可以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即活动件321可以通过第二定位件312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按压触控操作。
如前述,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活动件321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进而使得第二定位件312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按压触控操作。其中,第二定位件312可在活动件321的作用下发生一定形变以使得触控屏810能够响应触控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活动件321上设有能够穿设于第二定位件312的凸起;在按压状态时,凸起抵触于触控屏810。
当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时,按键组件320和第二定位件312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在按压状态时,活动件321抵触于第二定位件312,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按键组件320的任意位置,即可等效于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触控屏810,从而实现相应的按压触控操作。其中,为了避免出现误触碰,第一定位件311可以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
如前述,活动件321在容置槽311a内可沿靠近或者远离第二定位件312的方向移动,且第二定位件312与第一定位件311配合限制活动件321的移动行程。其中,活动件321的主体部321a的周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部321b,该限位部321b一方面可以用于限位活动件321的移动行程,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活动件321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自转。
具体而言,第一定位件311或者第二定位件312上设有多个限位柱312a,该多个限位柱312a环绕于活动件321的外围设置,并在活动件321的周侧上依次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限位柱312a之间形成用于引导限位部321b移动的限位槽312b,以避免活动件321在移动时发生自转。
即限位柱312a设于第一定位件311和第二定位件312之间,并设于容置槽311a内。限位槽312b可以引导活动件321在沿靠近或者远离第二定位件312的方向上移动,以避免活动件321的移动出现偏移现象。而限位柱312a可以限制活动件321在移动时出现自转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触控组件500
请参阅图17至图19,图1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8是图17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与电子设备800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触控组件500可以用于具有触控屏810的电子设备800上,以使得该电子设备800可以提供具有触觉使用体验的操作和输入。其中,电子设备8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可以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触控组件500可以包括固定件510、摇杆组件520以及归位组件530。固定件510用于将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摇杆组件520设于固定件510上,并被配置为用于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摇杆组件520能够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以使得摇杆组件520能够作用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其中,固定件510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进而实现触控组件500与电子设备800的可拆卸装配。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摇杆组件520可以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并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实体摇杆控件的触控操作,即可以实现实体摇杆的触觉体验。
进一步地,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定义摇杆组件520与触控屏810相接触的位置为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此后在摇杆组件520受到外力作用时,摇杆组件520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并与触控屏810的其他位置相接触,此时相接触的其他位置可以定位为触控屏810的目标位置。其中,目标位置可以具有若干个,即摇杆组件520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与触控屏810的不同目标位置相接触。可选地,若干个目标位置覆盖的区域可以环绕于初始位置的外围。
优选地,若干个目标位置覆盖的区域可以为以初始位置为圆心、摇杆组件520的移动行程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其中,摇杆组件520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与触控屏810的不同目标位置相接触,距离初始位置最远的目标位置可以定义出摇杆组件520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移动行程。
归位组件530可以设于固定件510和/或者摇杆组件520上,并被配置为用于提供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作用力。进一步地,归位组件530一方面可以在摇杆组件520未受力时将摇杆组件520对应于初始位置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在撤销施加于摇杆组件520上的作用力时可以驱动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以归位。
可以理解的,基于摇杆组件520能够接触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即可以将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理解为摇杆组件52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摇杆组件520在初始位置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并可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撤销上述外力作用时,摇杆组件520在归位组件530的作用下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其中,归位组件530还可将摇杆组件520定位于摇杆组件520的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510具有收容槽511以及连通收容槽511的孔512。收容槽511形成于固定件510的一侧,并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收容槽511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
摇杆组件520具有设于收容槽511内的第一部分521以及穿设于孔512的第二部分522。第二部分522突出于固定件510的表面设置,并在接受外力作用时可以带动第一部分521在收容槽511内移动,以使得第一部分521能够接触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具体而言,固定件510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面510a以及底面510b、以及设于顶面510a和底面510b之间的侧面510c。其中,顶面510a、底面510b以及侧面510c配合限定出固定件510的外轮廓形状。
进一步地,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底面510b位于触控屏810上,顶面510a位于底面510b背离触控屏810的一侧。
其中,收容槽511形成于底面510b上,且收容槽511的槽口朝向背离顶面510a的一侧。可选地,第一部分521用于接触触控屏810的表面与底面510b共面设置,或者,第一部分521用于接触触控屏810的表面位于底面510b背离顶面510a的一侧。可以理解的,第一部分521背离顶面510a的表面被配置为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设于收容槽511内的第一部分521与触控屏810接触。第一部分521在第二部分522的带动下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移动,即第一部分521的移动方向大体上平行于触控屏810的触控面。其中,第一部分521可以抵触于收容槽511的底壁,以避免第一部分521发生晃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部分521接触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时,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呈间距设置,以为第一部分521提供移动空间。与此同时,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呈间距设置,以为第二部分522提供移动空间。
其中,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可以定义出第一部分521的移动行程。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定义出第一部分521的移动行程。基于此,当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和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相同时,二者均可定义出第一部分521的移动行程。当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时,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定义出第一部分521的移动行程。当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部分522与孔5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时,第一部分521与收容槽51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定义出第一部分521的移动行程。
在一实施例中,摇杆组件520还可以具有第三部分523,该第三部分523设于第二部分522背离第一部分521的一侧并连接于第二部分522。其中,该第三部分523可以与固定件51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以带动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移动。可选地,第三部分523在孔512的径向上的宽度不小于孔512的径向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孔512自收容槽511的底壁延伸至顶面510a,即孔512的一端连通至收容槽511的底壁、另一端连通至顶面510a。
请参阅图20,图2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孔512自收容槽511的侧壁延伸至侧面510c,即孔512的一端连通至收容槽511的侧壁、另一端连通至侧面510c。
综上,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摇杆组件520的移动方向可以平行于触控屏810的触控面,以使得第一部分521在与触控屏810保持接触的状态下可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移动。
再次参阅图17至图19,归位组件53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中的一者可以设于摇杆组件520上、另一者设于固定件510上。其中,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之间具有磁性力,该磁性力被配置为用于驱动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可选地,磁性力可为磁性斥力。
例如,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均可以为磁铁,磁性力为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之间的磁性斥力。该磁性磁力一方面可以将摇杆组件520定位于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驱动力。
如图18所示,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一部分521上、另一者可以设于收容槽511的侧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二部分522上、另一者可以设于孔512的内壁上。
请参阅图21,图21是图18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的分布示意图。其中,以第一磁性件531设于收容槽511的侧壁上、第二磁性件532设于第一部分521上为例。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可以分别设有多个,多个第一磁性件531和多个第二磁性件532分别一一相对设置。可选地,多个第一磁性件531环绕于第一部分521的外围设置。优选地,多个第一磁性件531在第一部分521的周向上依次均匀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磁性件531设于孔512的内壁上时,多个第一磁性件531环绕于第二部分522的外围设置。优选地,多个第一磁性件531在第二部分522的周向上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地列举出了第一磁性件531和第二磁性件532的分布方式,但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22,图2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归位组件530的分布示意图。归位组件530可以包括弹性件533,该弹性件533可以设于收容槽511和/或者孔512内。其中,弹性件533的两端分别连接或者抵接于摇杆组件520和固定件510。在第一部分521与触控屏810的目标位置接触时,弹性件533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该弹力被配置为用于驱动第一部分521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此外,弹性件533还可以将第一部分521定位于初始位置。
例如,如图22所示,弹性件533可设于收容槽511内。
可选地,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固定件510上,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第一部分521。和/或者,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第一部分521上,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固定件510。
优选地,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收容槽511的侧壁上,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第一部分521。和/或者,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第一部分521上,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收容槽511的侧壁。
又如,弹性件533可以设于孔512内(图中未示出)。
可选地,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固定件510上,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二部分522。和/或者,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第二部分522上,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固定件510。
优选地,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孔512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二部分522。和/或者,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设于第二部分522上,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孔512的内壁。
其中,弹性件533可以为弹簧、橡胶、硅胶或者泡棉等。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533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弹性件533在第一部分521和/或者第二部分522的周向上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地列举出了弹性件533的连接方式以及分布方式,但不限于此。
如图19所示,当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摇杆组件520的第一部分521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相接触。摇杆组件5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收容槽511移动,使得第一部分521可以与触控屏810的目标位置相接触以实现滑动触控操作。归位组件530可以在摇杆组件520未受力时将第一部分521定位在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相接触的状态。在摇杆组件520受力相对于收容槽511移动,第一部分521可以与触控屏810的目标位置相接触,此时归位组件530可以产生驱动第一部分521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作用力。
如前述,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可以为电容式触控屏和电阻式触控屏。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摇杆组件5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得第一部分521抵触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滑动触控操作。
当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时,摇杆组件320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当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摇杆组件320的任意位置时,即可等效于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触控屏810,从而实现相应的滑动触控操作。其中,为了避免出现误触碰,固定件510可以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术语中,“导电材料”可以是指用于输送和传导电流的材料,其一般分为常用金属导电材料、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以及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常用金属导电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元素、合金(例如铜合金、铝合金等)、以及复合金属材料。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一般由通用的高分子材料与各种导电性物质通过填充复合、表面复合或层积复合等方式而制得,其主要包括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纤维织物、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以及透明导电薄膜等。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一般是指高分子结构本身或经过掺杂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一般包括高分子半导体、高分子金属和高分子超导体。
例如,“导电材料”以导电橡胶或者导电硅胶为例,导电橡胶一般是将玻璃镀银、铝镀银、银等导电颗粒均匀分布在橡胶或者硅胶中,通过压力使导电颗粒接触,达到良好的导电效果。
其中,本申请中的触控组件(100、300、500)均为无源控件,即无需供电结构及相关电路设计,可以简化触控组件的结构设计以及制成工艺。例如可以直接通过3D打印快速完成制作。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100、300、500)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无源易制作,可以通用于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此外,上述触控组件(100、300、500)装配于电子设备上时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操作触控。
本申请提供的可以装配于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上的触控组件(100、300、500),基于触控组件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可模块化设计等特点,在形态设计上可以做到灵活多样性。即用户可以自定义按键、旋钮、摇杆等结构尺寸以及结构布局等,以适配于不同的电子设备外观形态,且可以适配于电子设备的不同使用场景。
基于此,下文将结合电子设备的不同使用场景来进一步说明上述触控组件(100、300、500)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上的优越性。
其中,可以定义一种电子设备系统,该电子设备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以及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上的触控组件,该触控组件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控屏,以实现诸如按压、转动、滑动等触控操作。可以理解的,触控组件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至少一种触控组件。
电子设备800
请参阅图23,图2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800可以具有触控屏810和壳体820。触控屏810设于壳体820的一侧,并与壳体820围设形成用于设置电路板、电池、传感器、摄像头等结构件的容置空间,以使得电子设备80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触控屏810、传感器、摄像头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电路板、电池等电性连接,以使得他们能够得到电池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电路板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以及与电路板实现交互。
触控屏810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800提供图像显示功能。壳体820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800所需的各类电子器件,且壳体820可与触控屏810共同围设形成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800所需的电子器件的容置空间,如传感器、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闪光灯、电路板以及电池等电子器件,以实现如语音交流、音频播放、拍照以及照明等功能。
电子设备900
请参阅图24,图2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900的结构示意框图,该电子设备900可以包括:存储器901、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902、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源电路和麦克风913。电路板安置在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CPU902和存储器901设置在电路板上;电源电路用于为电子设备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存储器901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CPU902通过读取存储器9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计算机程序,以对上述识别信息进行识别实现解锁以及唤醒功能。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外设接口903、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905、音频电路906、扬声器911、电源管理芯片908、输入/输出(I/O)子系统其他输入/控制设备、触控屏912、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以及外部端口904,这些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或信号线907来通信。其中,触控屏912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810。
存储器901可以被CPU902、外设接口903等访问,存储器9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外设接口903可以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外设连接到CPU902和存储器901。
I/O子系统909可以将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外设,例如触控屏912和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连接到外设接口903。I/O子系统909可包括显示控制器9091和用于控制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9092。其中,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9092从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接收电信号或者向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发送电信号,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可以包括物理按钮(按压按钮、摇臂按钮等)、拨号盘、滑动开关、操纵杆、点击滚轮。值得说明的是,输入控制器9092可以与以下任一个连接:键盘、红外端口、USB接口以及诸如鼠标的指示设备。
触控屏912是用户电子设备与用户之间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将可视输出显示给用户,可视输出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等。
I/O子系统909中的显示控制器9091从触控屏912接收电信号或者向触控屏912发送电信号。触控屏912检测触控屏上的接触,显示控制器9091将检测到的接触转换为与显示在触控屏9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的交互,即实现人机交互,显示在触控屏9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可以是运行游戏的图标、联网到相应网络的图标等。
RF电路905主要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即网络侧)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例如收发短信息、电子邮件等。具体地,RF电路905接收并发送RF信号,RF信号也称为电磁信号,RF电路905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或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且通过该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RF电路905可以包括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已知电路,其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系统、RF收发机、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CODEC(COder-DECoder,编译码器)芯片组、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等等。
音频电路906,主要用于从外设接口903接收音频数据,将该音频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发送给扬声器911。扬声器911,用于将手机通过RF电路905从无线网络接收的语音信号,还原为声音并向用户播放该声音。电源管理芯片908,用于为CPU902、I/O子系统及外设接口所连接的硬件进行供电及电源管理。
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图23可以认为是电子设备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4可以认为是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系统20
请参阅图25,图2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系统2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800和触控模组200,电子设备800具有触控屏810。其中,电子设备800还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900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其中,触控模组200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且在触控模组2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触控模组200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诸如按压、旋转以及滑动等实体触控操作,进而丰富用户的操作方式以及提升用户的实体操作体验。
触控模组200
请参阅图26,图2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2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触控模组200可以包括装配件201以及设于装配件201上的触控组件202。装配件201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进而实现触控模组200与电子设备800的可拆卸装配。触控组件202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实体控件的触控操作。
具体而言,触控组件202装配于装配件201的一侧,装配件201的另一相背侧用于可拆卸地装配电子设备800,即触控组件202和电子设备800可分别装配于装配件201的相背两侧。其中,电子设备800可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实现与装配件201的可拆卸装配。
装配件201具有连通装配件201的相背两侧的贯穿孔203。在触控模组200与电子设备800装配时,电子设备800可部分自贯穿孔203外露。触控组件202装配于装配件201的一侧,触控组件202具有穿设于贯穿孔203的触控端,该触控端可以延伸至装配件201的另一相背侧并作用于触控屏810以用于实现相应的触控操作。
其中,可以定义装配件201用于装配电子设备800的一侧为装配件201的内侧,装配件201背离内侧的一侧为装配件201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触控组件202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300、500),为了便于下文描述,可以将“触控组件100”定义为“第一触控组件210”、“触控组件300”定义为“第二触控组件220”、“触控组件500”定义为“第三触控组件230”。其中,装配件201上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实施例中,贯穿孔2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203a,与之对应地,触控组件2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一触控组件210与第一贯穿孔203a一一对应设置。如图26所示,第一贯穿孔203a和第一触控组件210分别设有两个,一个第一触控组件210的触控端可穿设于与之对应的一个第一贯穿孔203a,另一个第一触控组件210的触控端可穿设于与之对应的另一个第一贯穿孔203a。
结合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第一触控组件210可以包括定位件110和旋钮120,定位件110装配于装配件201的一侧,旋钮120设于定位件110背离装配件201的一侧并可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其中,旋钮120具有穿设于第一贯穿孔203a的触控端。
具体而言,旋钮120上设有凸起部122,该凸起部122设于旋钮120靠近定位件110的一侧,并依次穿设于定位件110和第一贯穿孔203a。其中,凸起部122穿设于第一贯穿孔203a的端部即为前述的触控端。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端可以理解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触点121。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110可包括间隔设置的吸附部112和定位部113、以及连接吸附部112和定位部113的连接部114。其中,定位部113环绕于吸附部112的外围并与装配件201装配连接。可选地,定位部113环绕设于第一贯穿孔203a的外围,旋钮120与吸附部112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110和旋钮120中的一者上设有若干个第一磁性件130、另一者上设有第二磁性件140。其中,在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转动时,第二磁性件140能够与若干个第一磁性件130中的部分第一磁性件130相吸以定位旋钮120相对于定位件110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触控组件210与装配件201之间的装配,即定位件110与装配件201之间的装配,装配件201用于装配定位件110的一侧设有第一装配槽201a,该第一装配槽201a环绕于第一贯穿孔203a的外周缘,即第一装配槽201a可以呈环形,且连通第一贯穿孔203a。其中,定位件110嵌设于第一装配槽201a以实现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可选地,定位件110的定位部113嵌设于装配件201的第一装配槽201a,例如,定位部113可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部113可通过磁吸附的方式装配于装配件201上,即定位部113和装配件201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通过磁吸使得定位部113可固定于装配件201上。可选地,定位部113和第一装配槽201a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件201可取消第一装配槽201a的设置,即定位部113环绕于第一贯穿孔203a的外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和定位件110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18、另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部119,第一定位部118和第二定位部119相配合以对定位件110进行定位。可选地,第一装配槽201a的底壁和定位件110的定位部113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18、另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部119。其中,第一定位部118和第二定位部119中的一者可为凹槽、另一者可为凸起。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118和第二定位部119还可以为其他定位结构,不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组件210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贯穿孔2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203b,与之对应地,触控组件2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组件220,第二触控组件220与第二贯穿孔203b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第二触控组件220的触控端可穿设于第二贯穿孔203b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实现触控操作。
结合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300,第二触控组件220可以包括定位组件310、按键组件320以及复位组件330。定位组件310装配于装配件201上。按键组件320设于定位组件310上并可在第二贯穿孔203b的轴向上移动,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复位组件330设于定位组件310和按键组件320之间,并能够将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
其中,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复位组件330可使得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10可以包括装配于装配件201上的第一定位件311。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11可以环绕于第二贯穿孔203b设置。
按键组件320可以包括设于第一定位件311上的活动件321,该活动件321可以第二贯穿孔203b的轴向上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311靠近装配件201的一侧设有容置槽311a,该容置槽311a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活动件321具有至少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的主体部321a以及设于主体部321a的周侧上的限位部321b。其中,主体部321a可以在容置槽311a内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配合以限位主体部321a的移动行程。具体而言,活动件321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回归初始状态时,当限位部321b抵触于容置槽311a底壁时即可认为活动件321和按键组件320回归了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按键组件320还可以包括按压件322,该按压件322设于第一定位件311背离装配件201的一侧。其中,按压件322与主体部321a相抵触,主体部321a背离按压件322的端部为前述触控端。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333,该第一弹性件333的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一定位件311、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活动件321或者按压件322,在按压状态时,第一弹性件333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弹力,该第一弹力可驱动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一定位件311上、另一者设于活动件321或者按压件322上。
其中,第一磁性件331和第二磁性件332之间形成有可驱动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一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10还可以包括穿设于第二贯穿孔203b的第二定位件312,该第二定位件312盖设于容置槽311a的槽口。
其中,活动件321可以与第二定位件312相抵触或者分离,第二定位件312背离活动件321的端部为前述触控端。可选地,按键组件320和第二定位件312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二定位件312、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活动件321,在按压状态时,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第二弹力,该第二弹力可驱动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中的一者可以设于活动件321上、另一者可以设于第二定位件312上。其中,第三磁性件335和第四磁性件336之间形成有可驱动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二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定位件312上设有多个限位柱312a,该多个限位柱312a在活动件321的周侧上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限位柱312a之间形成用于引导限位部312b在第二贯穿孔203b的轴向上移动的限位槽312b。限位槽312b可以引导活动件321在沿靠近或者远离第二定位件312的方向上移动,以避免活动件321的移动出现偏移现象。而限位柱312a可以限制活动件321在移动时出现自转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用于装配第一定位件311的一侧设有第二装配槽201b,该第二装配槽201b环绕于第二贯穿孔203b的外周缘,即第二装配槽201b可以呈环形,且连通第二贯穿孔203b。其中,第一定位件311嵌设于第二装配槽201b以实现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11可以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请参阅图27,图2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组件22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区别在于:第一定位件311的周侧上设有环绕于容置槽311a的槽口的法兰凸起311c。该法兰凸起311c可以嵌设于第二装配槽201b以实现第一定位件311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其中,法兰凸起311c可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实现与装配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例如,法兰凸起311c可通过磁吸附的方式装配于装配件201上,即法兰凸起311c和第二装配槽201b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通过磁吸使得法兰凸起311c可固定于装配件20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件201上可取消第二装配槽201b的设置,即法兰凸起311c直接环绕于第二贯穿孔203b的外围设置,并装配于装配件201上。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11和装配件201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和第一定位件311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三定位部205、另一者上设有第四定位部206,第三定位部205和第四定位部206相配合以对第一定位件311进行定位。可选地,第二装配槽201b的底壁和第一定位件311的法兰凸起311c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三定位部205、另一者上设有第四定位部206。其中,第三定位部205和第四定位部206中的一者可为凹槽、另一者可为凸起。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定位部205和第四定位部206还可以为其他定位结构,不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组件220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贯穿孔2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贯穿孔203c,与之对应地,触控组件2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触控组件230,第三触控组件230与第三贯穿孔203c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第三触控组件230的触控端可穿设于第三贯穿孔203c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实现触控操作。
结合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500,第三触控组件230可以包括固定件510、摇杆组件520以及归位组件530。固定件510装配于装配件201上,摇杆组件520穿设于固定件510并可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摇杆组件520具有穿设于第三贯穿孔203c的触控端。
归位组件530设于固定件510和/或者摇杆组件520上,并被配置为用于提供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510可以环绕于第三贯穿孔203c设置。固定件510具有收容槽511以及连通收容槽511的孔512。收容槽511设于固定件510靠近装配件201的一侧,并在触控组件5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收容槽511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孔512连通至收容槽511背离固定件510的一侧。摇杆组件520具有设于收容槽511内的第一部分521以及穿设于孔512的第二部分522。其中,第一部分521可为前述触控端并可在收容槽511内移动。第二部分522突出于固定件510的表面设置,并在接受外力作用时可带动第一部分521在收容槽511内移动,以使得第一部分521能够接触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摇杆组件520还可以具有第三部分523,该第三部分523设于第二部分522背离第一部分521的一侧并连接于第二部分522。其中,该第三部分523可以与固定件51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以带动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移动。可选地,第三部分523在孔512的径向上的宽度不小于孔512的径向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归位组件530可以包括设于收容槽511内的弹性件533,该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收容槽511的侧壁、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一部分521。和/或者,归位组件530可以包括设于孔512内的弹性件533,该弹性件533的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孔512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或者抵接于第二部分522。其中,在第一部分521与触控屏810的目标位置接触时,弹性件533可以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该弹力被配置为用于驱动第一部分521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此外,弹性件533还可以将第一部分521定位于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归位组件530可以包括第五磁性件(即第一磁性件531)和第六磁性件(即第二磁性件532),第五磁性件和第六磁性件之间具有用于驱动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磁力。
其中,第五磁性件和第六磁性件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一部分521上、另一者设于收容槽511的侧壁上。和/或者,第五磁性件和第六磁性件中的一者可以设于第二部分522上、另一者设于孔512的内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用于装配固定件510的一侧设有第三装配槽201c,该第三装配槽201c环绕于第三贯穿孔203c的外周缘,即第三装配槽201c可以呈环形,且连通第三贯穿孔203c。其中,固定件510可以嵌设于第三装配槽201c以实现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可选地,固定件510可以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可选地,固定件510可通过磁吸附的方式装配于装配件201上,即固定件510和装配件201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通过磁吸使得固定件510可固定于装配件201上。可选地,固定件510和第三装配槽201c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件201上可取消第三装配槽201c的设置,即固定件510直接环绕于第三贯穿孔203c的外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和固定件510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五定位部、另一者上设有第六定位部,第五定位部和第六定位部相配合以对固定件510进行定位。其中,第五定位部和第六定位部的配合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配合方式或者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定位部的配合方式,故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组件230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再次参阅图26,装配件201大致呈板状,其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和外侧,电子设备800可装配于装配件201的内侧,触控组件202可以装配于装配件201的外侧,以便于用户进行触控操作。然而,板状的装配件201在于电子设备800进行装配时,存在定位不方便以及容易发生错位,不利于用户的触控操作体验。
基于此,本申请进一步对装配件201进行改进,以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28,图2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件201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区别在于:装配件201的结构不同。其中,装配件201可以包括第一板体250和侧板260。
第一板体250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和外侧,侧板260设于第一板体250的内侧并与第一板体250弯折连接。换言之,第一板体250和侧板260配合围设形成大致呈槽体状结构的装配件201,槽体状结构的槽口侧即为装配件201的内侧、背离槽体状结构的槽口的一侧即为装配件201的外侧。贯穿孔203贯穿第一板体250,即第一贯穿孔203a、第二贯穿孔203b以及第三贯穿孔203c分别贯穿第一板体250。触控组件202可以装配于第一板体250或者侧板260的外侧,即触控组件202可以装配于装配件201的外侧。电子设备800可以装配于第一板体250或者侧板260的内侧,即电子设备800可以装配于装配件201的内侧。
其中,电子设备800装配于装配件201的内侧时可以使得触控屏810与第一板体250相对设置,且电子设备800可以抵触于侧板260,从而可以快速地实现电子设备800与装配件201的定位以及装配。
请参阅图29,图2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件201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区别在于:装配件201的结构不同。其中,装配件20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250和第二板体270、以及设于第一板体250和第二板体270之间的侧板260。
其中,第一板体250、第二板体270以及侧板260围设形成装配件201的外轮廓,且使得装配件201大致呈一端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电子设备800可自上述开口装配于第一板体250和第二板体270之间,侧板260可以限位电子设备800进入装配件201内的移动行程。
可以理解的,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250和第二板体270,并配合侧板260,可以在电子设备800的一端进入装配件201内时对电子设备800进行多方位的限制,一方面在用户使用触控模组200对电子设备800执行触控操作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握持,另一方面在用户使用触控模组200执行触控操作时装配件201与电子设备800之间不会发生错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70靠近第一板体250的一侧设有调节件280,该调节件280可以在电子设备800装配于第一板体250和第二板体270之间时抵触于电子设备800背离第一板体250的一侧,从而使得触控组件202可以充分作用于触控屏810,以保证触控操作的效果。
其中,调节件280可以采用诸如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使得同一触控模组200可以适配不同厚度的电子设备800,以提升触控模组200的通用性。可以理解的,调节件280可以为设于第二板体270上的筋条结构,或者可以为覆盖于第二板体270上的片状结构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50靠近第二板体270的一侧上也可设有调节件280,此时调节件280需要避让贯穿孔203设置。此外如前述,装配件201上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或第三触控组件230可装配于第一板体250和/或者第二板体270上。
请参阅图30和图31,图3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200的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实施例中触控模组2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如前述,装配件201上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至少一者。以装配件201上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210和第二触控组件220为例,第一触控组件210和第二触控组件220分别设有多个,多个第一触控组件210装配于装配件201的第一板体250上。多个第二触控组件220中的部分第二触控组件220装配于装配件201的第一板体250上、另一部分装配于侧板260上。
换言之,第二贯穿孔203b和第二触控组件220可以分别设有多个,部分第二贯穿孔203b贯穿于侧板260、另一部分第二贯穿孔203b贯穿于第一板体250。即通过将第二触控组件220设于装配件201的不同位置可以实现不同的触控使用体验,丰富操作多样性。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件201上还设有对接口208,该对接口208被配置为用于暴露电子设备800的接口。其中,电子设备800通常具有用于实现充电的充电接口以及数据交换的数据线接口,而触控模组200通常装配于电子设备800的端部,即覆盖电子设备800的充电接口以及数据线接口。基于此,通过设置对接口208以暴露出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以及数据线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理解的,当充电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为分别单独设立的接口时,对接口208可以设有多个,并分别对应于数据线接口和充电接口。当充电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为合并式的一个接口时,对接口208可以设有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穿设于第二贯穿孔203b的触控件290,该触控件290穿设于侧板260上的第二贯穿孔203b。基于部分第二触控组件220装配于侧板260上,该触控件290被配置为装配于侧板260上的第二触控组件220的触控端。换言之,触控件260的一端与装配于侧板260上的第二触控组件220的定位组件310相接、另一端被配置为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
其中,触控件29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当定位组件310仅包括第一定位件311时,第一定位件311可以与触控件290可拆卸连接,此时,活动件321可以与触控件290对接或者分离,并在对接时,可以对触控屏810执行触控操作。
当定位组件310包括第一定位件311和第二定位件312时,第一定位件311和/或者第二定位件312可以与触控件290可拆卸连接,并在连接时,第二定位件312与触控件290相接触。此时,活动件321可以与第二定位件312对接或者分离,并在对接时,可以对触控屏810执行触控操作。其中,第二定位件312和活动件321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基于侧板260与触控屏910的位置关系以及触控件290与定位组件310的连接关系,触控件290与触控屏810之间形成较大面积的面接触可以保证触控操作的效果,触控件290与定位组件310之间形成较大面积的接触连接可以保证二者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连接效果。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触控件290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触控部291和第二触控部292,第一触控部291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第二触控部292与定位组件310相接。第一触控部291可为板状或者条形状,且第一触控部291的一端可与触控屏810的触控面之间形成面接触,第一触控部29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贯穿孔203b内或者穿设于第二贯穿孔203b以与第二触控部292弯折连接。此时,第二触控部292可与定位组件310之间具有较大的连接或者接触面积,以保证连接稳定性。可选地,第二触控部292可通过磁吸的方式与定位组件310实现连接,此时可以在第二触控部292上设置磁铁或者磁性件,并与第二触控组件220内部的磁性件相互吸引以实现定位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触控部292和定位组件310还可以通过卡扣、粘接、螺接等连接方式实现连接,不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仅示例性地列举了第二触控组件220设于侧板260上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触控组件210和/或者第三触控组件230也可以设于侧板260上,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触控件来实现其对应的触控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启示下可以进行相应变形得出具体的技术方案,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装配件201上可以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至少一者,为此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触控模组200。例如前述实施例中具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的触控模组200。
此外,触控模组200还可以仅仅具有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一者或者多者,每一者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应理解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启示改变上述数量和种类而得出的技术方案均应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例如,本申请可以提供另外一种触控模组,该触控模组可以包括装配件以及第二触控组件,该装配件具有连通装配件的相背两侧的第二贯穿孔;第二触控组件设于装配件上。其中,第二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装配件的另一相背侧用于可拆卸地装配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第二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复位组件,定位组件装配于装配件上。按键组件设于定位组件上并可在第二贯穿孔的轴向上移动。复位组件设于定位组件和按键组件之间以用于对按键组件进行复位。按键组件或者定位组件具有穿设于第二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又如,本申请还可以提供又一种触控模组,该触控模组可以包括装配件以及第三触控组件,装配件具有连通装配件的相背两侧的第三贯穿孔。第三触控组件设于所述装配件上。其中,第三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装配件的另一相背侧用于可拆卸地装配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第三触控组件包括固定件、摇杆组件、归位组件,固定件装配于装配件上,摇杆组件穿设于固定件并可相对于固定件移动。归位组件设于固定件和/或者摇杆组件上,以用于对摇杆组件进行归位。摇杆组件具有穿设于第三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基于上述可以实现不同触控操作的触控模组,本申请可以提出多中电子设备系统,以满足不同的触控使用需求。
例如,本申请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系统,该电子设备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和触控模组。电子设备具有触控屏。触控模组包括装配件以及设于装配件上的触控组件。其中,装配件具有连通装配件的相背两侧的贯穿孔,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装配于装配件的另一侧。触控组件具有穿设于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又如,本申请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系统,该电子设备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和触控模组。电子设备具有触控屏。触控模组包括装配件、以及设于装配件上的第一触控组件。其中,第一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装配于装配件的另一侧。装配件具有贯穿装配件的第一贯穿孔;第一触控组件包括定位件以及旋钮,定位件装配于装配件上;旋钮设于定位件背离装配件的一侧并可相对于定位件移动。旋钮具有穿设于第一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再如,本申请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系统,该电子设备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和触控模组。电子设备具有触控屏。触控模组包括装配件、以及设于装配件上的第二触控组件。其中,第二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装配于装配件的另一侧。装配件具有贯穿装配件的第二贯穿孔。第二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以及复位组件,定位组件装配于装配件上。按键组件设于定位组件上并可在第二贯穿孔的轴向上移动。复位组件设于定位组件和按键组件之间以用于对按键组件进行复位。按键组件或者定位组件具有穿设于第二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再如,本申请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系统,该电子设备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和触控模组。电子设备具有触控屏。触控模组包括装配件、以及设于装配件上的第三触控组件。其中,第三触控组件装配于装配件的一侧,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装配于装配件的另一侧。装配件具有贯穿装配件的第三贯穿孔。第三触控组件包括固定件、摇杆组件以及归位组件,固定件装配于装配件上。摇杆组件穿设于固定件并可相对于固定件移动。归位组件设于固定件和/或者摇杆组件上,以用于对摇杆组件进行归位。摇杆组件具有穿设于第三贯穿孔的触控端,触控端可作用于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32至图34,图3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图3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2至图34中示意出了能够实现不同触控使用体验的电子设备系统20,但不限于此,图32至图34仅做示例性说明。
如图32所示,触控模组200可以设于电子设备800的一端,且触控模组200可以包括设于装配件上的2个第一触控组件以及2个第二触控组件,第一触控组件可实现旋钮功能,第二触控组件可实现按钮功能。
如图32所示,触控模组200可以设有多个,多个触控模组200中的部分触控模组200设于电子设备800的一端、另一部分设于触控模组200的另一端。如图所示,触控模组200可以设有两个,两个触控模组200分别设于电子设备800的相对两端。其中,触控模组200可以包括设于装配件上的2个第一触控组件以及3个第二触控组件,第一触控组件可以实现旋钮功能,第二触控组件可以实现按钮功能。
如图33所示,触控模组200可以设于电子设备800的角部区域,且触控模组200可以包括设于装配件上的4个第二触控组件。第二触控组件可实现按钮功能。
可以理解的,图32至图34仅示例性地说明了一些触控模组200与电子设备800的配合方式以及设置方式,但不限于此。即触控模组200可以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并可以分布于电子设备的端部区域或者角部区域。且触控模组200上的第一触控组件、第二触控组件以及第三触控组件的数量以及分布方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请参阅图35至图37,图3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40的结构示意图,图36是图35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40的一状态示意图,图37是图35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40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其中,装配件201可以为电子设备800的保护壳。
具体而言,电子设备800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出现跌落、撞击等意外情况时,保护壳可以对电子设备800进行保护,以避免出现碰伤、刮伤等现象。其中,该电子设备800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下文电子设备8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保护壳可以为翻盖型保护壳,即保护壳(装配件201)可以包括能够进行相向或者相背运动的第一壳体410和第二壳体420,以使得电子设备系统40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第一壳体410被配置为用于装配电子设备800或者电子设备900,第二壳体420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触控组件430。可以理解的,触控组件43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组件210、第二触控组件220以及第三触控组件230中的至少一者。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410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411,安装槽411的底壁设有避让孔412。在电子设备装配于安装槽411时,电子设备的触控屏自安装槽411的槽口外露,电子设备的摄像头可与避让孔412相对设置,以使得电子设备可通过避让孔412实现图像采集功能。
第二壳体420可以盖设于安装槽411的槽口,以对装配于安装槽411内的电子设备进行保护。在电子设备装配于安装槽411、且第二壳体420盖设于安装槽411的槽口时,触控组件430可以穿设于第二壳体420并可作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控屏,进而通过触控组件430实现触控操作。
如图37所示,第二壳体420可以沿s1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410进行相背运动,以使得电子设备系统40能够呈现出如图35所示的第一状态。第二壳体420还可以沿s2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410进行相向运动,以使得电子设备系统40能够呈现出如图36所示的第二状态。
在第一状态时,触控组件430位于第一壳体410背离电子设备的一侧,此时触控组件430不能够作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呈常规化使用模式。在第二状态时,触控组件430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控屏,进而可以通过触控组件430实现相应触控操作。
在一应用场景中,以触控模组被配置为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拍摄功能为例。与传统相机相比,诸如手机类电子设备通过触控屏的触控操作实现拍摄功能通常缺乏握持感以及交互体验。具体体现为传统相机拍摄通常通过握持相机、并通过按钮、开关、滚动等控件控制拍摄元素,并通过实体按键对相关拍摄参数进行调整。而在使用诸如手机类电子设备进行拍摄时缺乏握持感,所有拍摄参数均需要通过触控屏进行交互,缺乏实体控件的触感。另外,在触控屏上进行交互时,触控操作通常会涉及多个步骤,例如,首先点击需要调整的参数(诸如快门速度等),然后进而二级操作界面,通过滑动等交互操作进行参数调整。
基于此,通过将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实现其拍摄功能时,可以弥合电子设备和传统相机在拍摄体验上的差距。
请参阅图38和图39,图3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触控屏拍摄功能界面示意图,图39是触控模组作用于触控屏实现拍摄功能的效果示意图。其中,在电子设备进入拍摄功能时,触控屏的显示界面可以切换至拍摄界面。如图38所示,在拍摄界面中,具有用于图像显示的视窗区820以及用于执行触控操作的操作区830。
触控模组200可以对应于操作区830设置以使得触控模组200上的触控组件可以执行相应的触控操作。
可以理解的,对于电子设备拍摄功能而言,其参数调节主要有涉及旋钮以及按键等操作。基于此,触控模组200上的触控组件主要为第一触控组件和第二触控组件。第一触控组件可以实现旋钮操作,可对应实现的拍摄参数调节功能主要有:变焦调节、白平衡调节、曝光参数调节、快门速度调节、感光度调节、拍照模式调节(人像模式、风景模式、夜景模式、慢动作模式、延时摄影模式等)、预设滤镜调节等电子设备摄影中具备档位属性的调节功能。第二触控组件可以实现按键操作,可对应实现的拍摄参数功能主要有:快门键、切换拍摄和拍照模式、切换前后置摄像头、闪光灯开关等电子设备摄影中具备按键属性的操作功能。
当需要通过触控模组执行相应的触控操作(例如拍摄)时,首先需要唤醒电子设备的相应功能(例如拍摄功能)从而使得触控屏显示出相应的操作界面(例如拍摄界面)。可选地,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中的霍尔传感器感应触控模组中的磁铁磁场,当触控模组与触控屏之间的距离处于预设范围之内时,则可以认为触控模组已经装配于电子设备上了,可以通过触控模组执行相应的触控操作。此时,霍尔传感器可以输出检测信号使得电子设备唤醒的相应功能并在触控屏上显示相应的操作界面。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传感器来检测触控模组的状态,例如重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当触控模组装配于电子设备上时,触控模组对电子设备施加的作用力使得上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从而输出检测信号使得电子设备唤醒的相应功能并在触控屏上显示相应的操作界面。
如图35至图37所示,当触控模组的装配件为电子设备的保护壳时。在需要通过触控模组执行拍摄功能时,可以将第二壳体盖设于安装槽411的槽口,从而使得触控组件430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控屏。
进一步地,基于触控模组通常会遮盖触控屏上的操作界面,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触控模组与操作界面的匹配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实现触控模组与操作界面的快速匹配。
请参阅图40,图4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控制方法大致包括如下步骤:
S401、在触控屏上显示操作界面。其中,操作界面可以显示出需要执行控件操作的用户界面元素,并可以借此选取相适配的触控模组。
S402、将触控模组装配于电子设备上,并对触控屏执行触控操作,以获取触控模组实际作用于触控屏的位置。
其中,在将触控模组装配于电子设备上是,并不确定触控模组的触控端与需要操作的界面元素之间是否相匹配。此时,通过触控模组对触控屏执行触控操作可以获取到触控模组的触控端实际作用于触控屏的位置,以此可以跟显示的需要操作的界面元素进行比对,以判断触控模组的触控端与显示的操作界面是否匹配。
S403、根据触控模组实际作用于触控屏的位置,将操作界面上对应的界面元素调整到触控模组实际作用于触控屏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当触控模组的触控端与显示的操作界面之间不相匹配时,可以通过调节操作界面上对应区域的界面元素,以使得二者相匹配。
上述应用场景主要介绍了触控模组弥补电子设备相较于传统相机在执行拍摄功能上的差异,即主要用于执行拍摄功能。而对于一些具有按键操作较多的触控模组而言,需要合理布局触控模组与电子设备的配合方式以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与音乐相关的控件功能。可以理解的,基于音乐中音符的多样性,传统琴类产品通常具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琴键,而对于音乐爱好者以及学习者而言,传统琴类的价格太过昂贵。基于此,如何通过电子设备的触控操作实现类似于传统琴类的操作体验,成为了广大音乐爱好者以及学习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电子设备系统60
请参阅图41和图42,图4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60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图4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6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系统6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800和触控模组400。其中,电子设备80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故此不再进行赘述。触控模组400可拆卸地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且在触控模组400装配于电子设备上时,触控模组400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诸如按压、旋转以及滑动等实体触控操作,进而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触控模组400
触控模组400可以包括装配支架410以及触控组件420。装配支架410被配置为用于将触控模组400定位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触控组件420设于装配支架410背离电子设备800的一侧,并可通过装配支架410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
具体而言,装配支架410可以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用于与电子设备800装配以将触控模组400定位于电子设备800上,第二侧用于装配触控组件420,并可以使得触控组件420能够通过装配支架410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换言之,电子设备800和触控组件420可以设于装配支架410的相背两侧,且装配支架410的第一侧为装配支架410与触控屏810相接触或者邻接的一侧,第二侧为装配支架410背离触控屏810的一侧。
触控组件420具有若干个,且若干个触控组件420可以均设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其中,每一触控组件420均可在外力作用下作用于触控屏810实现触控操作。由此,若干个触控组件420可形成类似于琴键的操作体验,使得电子设备800可以具有实体触觉反馈的钢琴体验。
可以理解的,基于传统琴键一般存在大小不一的多种类型的琴键,故此若干个触控组件420的尺寸大小可以部分相同或者部分不同。
进一步地,触控组件420可以包括设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的安装件421、以及设于安装件421背离装配支架410的一侧的按键422。安装件421被配置为用于将触控组件420定位安装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按键422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使得触控模组400可以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并在外力撤销时取消上述作用。
其中,安装件421可拆卸地装配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
其中,按键422的一端可以与安装件421连接、另一端能够与安装件421对接或者分离,并在对接时按键422能够通过装配支架410作用于电子设备800的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换言之,按键422与安装件421连接的端部被配置为用于将按键422定位于安装件421上。按键422与安装件421对接或者分离的端部被配置为用于在外力作用时与安装件421实现的对接,并在外力撤销时实现与安装件421的分离。
参阅图43和图44,图4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一状态示意图,图44是图43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按键422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22a以及按压端422b。连接端422a被配置为用于与安装件421连接。按压端422b可在外力作用下与安装件421对接,并在外力撤销时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分离。
具体而言,按键422可以以连接端422a为支点相对于安装件421转动,进而使得按键422可以呈现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分离(如图43所示)。在第二状态时,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如图44所示)。
其中,按压端422b可在外力作用下朝向安装件421移动以使得按键422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撤销外力时,按压端422b远离安装件421移动以使得按键422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进一步地,连接端422a和按压端422b分别凸设于按键422靠近安装件421的一侧,即按键422可以呈“凵”字形结构或者可以呈具有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盒状结构的开口朝向安装件421。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421可以为板状结构,并设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按键422设于安装件421背离装配支架410的一侧。在第一状态时,按键422相对于安装件421倾斜设置,即按键422的连接端422a连接于安装件421的一端,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的另一相对端分离。在第二状态时,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的另一相对端对接。
可选地,触控组件420还可以包括扭簧(图中未示出),该扭簧的一端连接于连接端422a、另一端连接于安装件421。在第一状态时,扭簧基于自身形态使得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分离。按压端422b在外力作用下朝向安装件421移动以使得按键422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扭簧发生形成产生作用力,该作用力可在上述外力撤销时使得按压端422b远离安装件421移动以使得按键422恢复至第一状态。
可选地,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的另一相对端对接时,按压端422b可以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与触控屏810相抵触以实现触控操作。触控屏810可为电阻式或者电容式触控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按压端422b靠近安装件421的一侧可以设有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可以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与触控屏810相抵触以实现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45至图47,图4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6是图45实施例中按键422的结构示意图,图47是图45实施例中安装件421的结构示意图。
触控组件420还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其中,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且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且分别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中的一者设于连接端422a上、另一者设于安装件421上,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具有磁性吸力,以使得连接端422a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的磁性吸力定位于安装件421上。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中的一者设于按压端422b上、另一者设于安装件421上,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之间具有磁性斥力,以使得按压端422b和安装件421可以通过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之间的磁性斥力实现分离。
可以理解的,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的数量、以及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可选地,第三磁性件420c和第四磁性件420d之间的磁性斥力大于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的磁性吸力,以在第一状态时使得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分离。同时在对按压端422b施力进行按压时,在磁性斥力的作用下可以具有很明显的按压触觉反馈。
可以理解的,当上述磁性斥力过小时,可能难以克服按键422本身的重力以及上述磁性吸力。
在一实施例中,按压端422b具有第一导电部422c,该第一导电部422c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或者分离的方向上贯穿按压端422b。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第一导电部422c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与触控屏810相接触以实现触控操作。此时,触控屏810可为电容式触控屏。可选地,第一导电部422c背离安装件421的表面可以与按压端422b背离安装件421的表面共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421可为槽状结构,即安装件421背离装配支架410的一侧设有槽421a,按键422嵌设于槽421a中。可选地,按键422可为槽状结构,槽状结构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作为按键422的连接端422a和按压端422b。连接端422a嵌设于槽421a中,并可通过扭簧或者磁性件定位安装于槽421a的一端。按压端422b嵌设于槽421a中,并对应于槽421a的另一相对端设置。
如前述,连接端422a和按压端422b分别凸设于按键422靠近安装件421的一侧,即按键422可以包括按键主体422c、以及设于按键主体422c靠近安装件421的一侧的连接端422a和按压端422b。此时,按键422大致呈前述的“凵”字形结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422可为前述的一端开口的盒状或者槽状结构,此时,按键组件422c可以为其槽底壁,连接端422a和按压端422b可以为其相对设置的两槽侧壁。
当按压端422b可以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能够与触控屏810相抵触时,按压端422b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大于连接端422a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以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按压端422b可以部分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能够与触控屏810相抵触以实现触控操作。此时,触控屏810可为电阻式触控屏。当然,按压端422b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和连接端422a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之间可以不作具体限制,即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此时可通过在按压端422b背离按键主体422c的端部设置凸起结构。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按压端422b上的凸起结构可以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能够与触控屏810相抵触。
当按压端422b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与连接端422a凸出按键主体422c的高度基本一致时,穿设于按压端422b的第一导电部422c可以在按压端422b背离按键主体422c的一侧凸出于按压端422b设置,且该第一导电部422c可以在按压端422b背离安装件421的一侧外露于按键主体422c。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第一导电部422c可以依次穿设于安装件421和装配支架410,并能够与触控屏810相抵触。此时,触控屏810可为电阻式触控屏或者电容式触控屏。
请参阅图48和图49,图4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9是图48实施例中安装件421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穿设于按压端422b的第一导电部422c可以在按压端422b靠近安装件421的一侧凸出于按压端422b设置,且该第一导电部422c可以在按压端422b背离安装件421的一侧外露于按键422。
进一步地,安装件421上设有第二导电部421b,在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第二导电部421b与第一导电部422c相接。此时,可以通过第二导电部421b作用于触控屏810上以实现触控操作。
结合参阅图50,图5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支架41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配支架410上设有第三导电部410c。
当触控模组400与电子设备800装配时,第三导电部410c的一端与触控屏810相接触、另一端与安装件421上的第二导电部421b相接触。此时,在用户手指或者其他导体接触第一导电部422c并对按压端422b施加作用力使得按压端422b与安装件421对接时,第一导电部422c与第二导电部421b相接触,从而实现触控操作。其中,第三导电部410c在装配支架410与触控屏810的堆叠方向上穿设于装配支架410,以使得第三导电部410c能够分别与触控屏810、第二导电部421b相接触。
其中,触控屏810可为电容式触控屏。
其中,触控模组400具有若干个,则第一导电部422c、第二导电部421b以及第三导电部410c分别具有若干个,且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如前述,安装件421装配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以将触控组件420定位装配于装配支架410的第二侧上。其中,安装件421可通过粘接、螺接、卡接、磁吸等连接方式实现与装配支架410的可拆卸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421通过磁吸的连接方式实现与装配支架410的可拆卸装配。具体而言,第二导电部421b和第三导电部410c中的一者为磁体、另一者为磁性件,第二导电部421b和第三导电部410c相互吸引以将安装件421定位装配于装配支架410上。
如前述,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中的一者设于连接端422a上、另一者设于安装件421上,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具有磁性吸力,以使得连接端422a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的磁性吸力定位于安装件421上。
基于此,以第一磁性件420a设于安装件421上为例,装配支架410上设有与第一磁性件420a相对应的连接件410a。其中,连接件410a可为磁体,以与第一磁性件420a相互吸引,进而将安装件421定位装配于装配支架4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10a可为可为磁体或者磁吸件,第一磁性件420a可为磁体,只要保证第一磁性件420a和连接件410a之间具有磁性吸引力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当连接端422a和安装件421通过扭簧连接时,设于安装件421上的第一磁性件420a和设于装配支架410上的连接件410a相吸以将安装件421定位装配于装配支架410上。
在一实施例中,当连接端422a和安装件421通过第一磁性件420a和第二磁性件420b之间的磁吸力吸附连接时,第一磁性件420a进一步和连接件410a相吸以将安装件421定位装配于装配支架410上。即第二磁性件420b和连接件410a可分别吸附于第一磁性件420a的相对两端。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将安装件4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装配支架410装配连接,可以保证触控组件420装配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支架410的第一侧上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相配合以用于夹持电子设备800,从而将触控模组400定位于电子设备800上。具体而言,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设于装配支架410背离触控组件420的一侧,并可用于夹持电子设备800的相对两端。
再次参阅图41,图41中示出了X、Y、Z三个方向以便于下文进行相应描述,其中,X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800的较长边的延伸方向,Y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800的较短边的延伸方向,Z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800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的,上述较长边和较短边只是相对而言,在一些场景中可以进行切换。XY平面大致平行于触控屏810的显示面,或者XY平面大致限定出触控屏810的显示面。Z方向大体上正交于XY平面。可选地,Y方向可以与X方向相交,Z方向可以与XY平面相交。优选地,X、Y、Z三个方向两两垂直。其中,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可以夹持于电子设备800在X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上,也可以夹持于电子设备800在Y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上。
装配支架4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设于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之间。其中,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可以沿X方向延伸设置,也可以沿Y方向延伸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例如,第一夹持部410b和第二夹持部410d可以夹持于电子设备80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上,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可以为装配支架41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边沿,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X方向、另一者为Y方向。
在触控模组400装配于电子设备800上时,第一边沿411相较于第二边沿412远离触控屏810的中心区域。换言之,第一边沿411与触控屏810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边沿412与触控屏810中心之间的间距。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第一边沿411相较于第二边沿412更为靠近电子设备800的外部。此时,按键422的按压端422b邻近于第一边沿411设置、连接端422a邻近于第二边沿412设置,以便于用户执行相应的触控操作。具体而言,按键422位于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之间,即按键主体422c位于第一边沿411和第二边沿412之间。按压端422b位于按键主体422c靠近第一边沿411的端部,连接端422a位于按键主体422c靠近第二边沿412的端部,
请参阅图51,图5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若干个触控组件420的尺寸大小可以部分相同或者部分不同,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琴键需求。可以理解的,参考琴键的设置方式,若干个触控组件42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
具体而言,触控组件420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和第二触控组件4202。其中,第一触控组件4201的按压端422b与第一边沿411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触控组件4202的按压端422b与第一边沿411之间的间距。第一触控组件4201的连接端422a与第二边沿412之间的间距和第二触控组件4202的连接端422a与第二边沿412之间的间距大体上一致。至少部分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组件4201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第二触控组件4202的避让空间4203。
可以理解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可以类似于琴键上较大的白色琴键,第二触控组件4202可以类似于琴键上较小的黑色琴键。
对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而言,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组件4201的两个连接端422a之间形成避让空间4203方式稍有差异。
例如,对于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的三个第一触控组件4201a、4201b、4201c而言,第一触控组件4201b位于第一触控组件4201a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c之间。此时,第一触控组件4201a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b之间形成有一避让空间4203,第一触控组件4201b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c之间形成有另一避让空间4203。
具体地,第一触控组件4201a靠近第一触控组件4201b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避让部,第一触控组件4201b靠近第一触控组件4201a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避让部,第一触控组件4201b靠近第一触控组件4201c的一侧形成有第三避让部,第一触控组件4201c靠近第一触控组件4201b的一侧形成有第四避让部。其中,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配合形成一避让空间4203,第三避让部和第四避让部配合形成另一避让空间4203。
请参阅图52,图5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4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触控组件420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的四个第一触控组件4201e、4201f、4201g、4201h。此时,相邻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e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f之间形成有一避让空间4203。相邻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g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h之间形成有另一避让空间4203。相邻的第一触控组件4201f和第一触控组件4201g之间不具有用于容置第二触控组件4202的避让空间4203。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干个触控组件420和第一边沿411/第二边沿412之间的间距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呈递减或者递增的趋势排布。或者,若干个触控组件420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在排列方向上位于中间的触控组件420与第一边沿411/第二边沿412之间的间距最大或最小,位于中间触控组件420两侧的触控组件420和第一边沿411/第二边沿412之间的间距可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呈递减或者递增的趋势排布。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地列举了触控组件420的排布方式,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启示直接得出的其他排布方式均应理解为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系统,通过设置具有多个触控组件的触控模组,并可以将该触控模组与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为钢琴业余爱好者或者尝鲜者提供了具备实体触觉反馈的钢琴学习体验,且提高了现有的触控屏电子化的钢琴体验的真实感。本申请触控模组采用无源空间的设计思路,即无需电池、电路等,使得触控模组整体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且可通过低成本实现定制化的用户体验。
另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穿戴设备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和表带等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者将来的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佩戴件等),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其中,头戴式设备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一种可穿戴设备,通过在头戴式设备的显示屏中,与佩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以使用户体验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显示效果。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可穿戴设备可被配置成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可穿戴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可穿戴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
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
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其中,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屏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可穿戴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电子设备系统80
请参阅图53,图5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80的使用场景示意图。电子设备系统80可以包括处理设备801、可穿戴设备700以及触控模组600,处理设备801具有触控屏,可穿戴设备700具有显示屏。触控模组600可拆卸地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上。在触控模组600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上时,触控模组600可作用于处理设备801的触控屏以实现诸如按压、旋转以及滑动等实体触控操作,进而丰富用户的操作方式以及提升用户的实体操作体验。可穿戴设备700可以与处理设备801信号连接,以使得触控模组600在作用于处理设备801的触控屏时可以控制可穿戴设备700的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即通过触控模组600可以实现处理设备801与可穿戴设备700之间的交互。
其中,处理设备801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800或者电子设备900。其中,处理设备801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处理设备801。
处理设备801可被配置成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可穿戴设备700,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
可穿戴设备700可为VR眼镜、AR眼镜、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眼镜,或者还可为其他可戴于头部的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700可如图53所示呈眼镜形状。可穿戴设备700通过在与穿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显示屏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使用户体验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显示效果。
可穿戴设备700与处理设备801信号连接,以在处理设备801的控制下进行内容显示,即处理设备801可作为可穿戴设备700的主机。
可以理解的,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700时,注意力在可穿戴设备700所带来的虚拟场景中,而在处理设备801的触控屏上难以进行盲控操作,需要经常低头确认按键位置从而进行操作,这种交互方式使用户无法进行流畅的交互,对可穿戴设备700的整体用户体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处理设备801上可拆卸地装配触控模组600,以提供一种用户可以解放双眼的交互方式,进而通过触控模组600的实体触控操作,保证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700时的流畅体验。
请参阅图54,图5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8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4中示意出了触控模组600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处理设备801可以具有首尾相连的多条边,该多条边环绕于处理设备801的触控屏810的外周沿设置。
以处理设备801呈矩形状为例,即处理设备801可以具有首尾相连的四条边(第一边801a、第二边801b、第三边801c以及第四边801d)。
其中,第一边801a、第二边801b、第三边801c以及第四边801d配合围绕形成处理设备801的外轮廓形状,并环绕于触控屏810的外周沿设置。可选地,第一边801a和第三边801c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二边801b和第四边801d相对且平行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边801a和第三边801c的长度相同,第二边801b和第四边801d的长度相同,且第一边801a和第三边801c的长度大于第二边801b和第四边801d的长度。可以理解的,第一边801a、第二边801b、第三边801c以及第四边801d是相对而言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一边801a和第三边801c的长度一定大于第二边801b和第四边801d的长度,也可以是第一边801a和第三边801c的长度等于第二边801b和第四边801d的长度,即处理设备801为正方形。显然的,处理设备801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形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设备801还可以为具有首尾相连的两条边、三条边、五条边等形状,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处理设备801的相邻两边之间围设形成角部区域811。以处理设备801呈矩形状为例,其角部区域811可以有4个。即第一边801a与第二边801b之间形成一角部区域、第二边801b与第三边801c之间形成另一角部区域、第三边801c与第四边801d之间形成又一角部区域、第四边801d与第一边801a之间形成又一角部区域。
触控模组600可拆卸地装配于上述角部区域811,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位于对应的角部区域811的部分。可以理解的,在处理设备801呈矩形状时,其角部区域811可以有4个,与之对应地,触控屏810具有与上述4个角部区域811相对应的4个触控部分,每一触控部分对应设置于处理设备801的一个角部区域811上。触控模组600可以设有一个,一个触控模组600可拆卸地装配于上述4个角部区域811中的一个。此外,触控模组600也可以设有多个,每一触控模组600可拆卸地装配于上述4个角部区域811中的一个,即触控模组600可与角部区域811一一对应设置。当然,当处理设备801的形状发生改变,即角部区域811的数量发生改变时,触控模组600的数量可以作相应改变,不作赘述。
结合参阅图55至图57,图5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80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8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系统8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55所示,在用户单手握持使用处理设备801时,用户便于操作的触控屏810区域通常为触控屏810位于角部区域的部分。当用户习惯右手操作触控屏810时,即处理设备801呈如图57所示的使用状态时,触控模组600可以为一个,并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位于右下角的角部区域。当用户习惯左手操作触控屏810时,触控模组600可以为一个,并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位于左下角的角部区域。如图58所示,当用户需要双手握持使用处理设备801时,触控模组600可以设有两个,并分别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位于左下角以及右下角的角部区域。
可以理解的,上述左下角以及右下角的相关方位描述仅用于解释用户握持操作处理设备801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上述相关方位的描述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触控模组600
请参阅图58,图5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600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模组600可以包括安装支架610以及设于安装支架610上的触控组件620。其中,触控组件6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设备801的系统层级主要具有至少3个按键以及1个区域进行交互操作。其中,系统层级交互模块一般包括截屏按键、射线校准按键、确认键(Home按键)以及自由操作区域。自由操作区域可以完成的触控操作一般为点击进行确认以及滑动进行翻页等操作。
基于此,考虑用户在进行触控操作时的舒适度,参考人体工程学的相关数据,触控模组600位于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且触控模组600覆盖于触控屏810上的操作区域大致呈扇形状,以契合单手或双手握持时大拇指的活动热区范围。同时在上述大拇指活动的扇形区域范围内,触控组件620可呈弧线形分布以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和提升交互舒适度。
此外,可以基于上述系统层级的交互操作设置4个触控组件620,以分布对应于截屏按键、射线校准按键、确认键(Home按键)以及自由操作区域,上述4个触控组件620的排布以操作的频繁度为依据。例如,确认键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作为确认键的触控组件620的尺寸可以相对较大,并可对应于扇形状的弧形边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设置,即放置于大拇指操作最为便利舒适的区域。截屏按键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作为截屏按键的触控组件620可以放置于右下角不常用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上述触控组件620的分布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用户可以根据操作习惯灵活设置触控组件620的分布方式,以提升用户操作体验。同时,上述仅示例性说明了系统层级对应的4个基本触控操作而设置相应数量的触控组件620,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触控组件620的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处理设备801的触控操作一般为按压操作和滑动操作,对此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620可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300和触控组件500中的至少一种,以实现按压操作和/或者滑动操作。
换言之,触控组件62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300、500),为了便于下文描述,可以将“触控组件300”定义为“第一触控组件621”、“触控组件500”定位为“第二触控组件622”。其中,安装支架610上可以装配有第一触控组件621和第二触控组件622中的至少一者。
结合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300以及图59,图5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610的结构示意图。
安装支架61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611和第二板体612、以及设于第一板体611和第二板体612之间的第一侧板613和第二侧板614。触控组件620可拆卸地装配于第一板体611背离第二板体612的一侧,并可在第一板体611靠近第二板体612的一侧实现触控操作。
其中,安装支架610套设于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811,即角部区域811位于第一板体611和第二板体612之间,第一侧板613和第二侧板614分别对应于形成角部区域811的相邻两边设置并弯折连接。
换言之,第一板体611、第二板体612、第一侧板613以及第二侧板614围设形成安装支架610的外轮廓,且使得安装支架610可以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811可以自上述开口处移入或者移出安装支架610,进而完成处理设备801与安装支架610的装配或者拆卸。其中,第一侧板613和第二侧板614可以配合限位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811移入安装支架610的移动行程。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板体612靠近第一板体611的一侧设有调节件630,该调节件630与第一板体611间隔设置,以在角部区域811装配于第一板体611和第二板体612之间时抵触于处理设备801背离第一板体611的一侧,从而使得触控组件620可以充分作用于触控屏810,以保证触控操作的效果。换言之,调节件630和第一板体611之间限定出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811的装配空间,二者配合可夹持角部区域811。
其中,调节件630可以采用诸如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使得同一触控组件620可以适配不同厚度的处理设备801,以提升触控组件620的通用性。可以理解的,调节件630可为设于第二板体612上的筋条结构,或者可以为覆盖于第二板体612上的片状结构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11靠近第二板体612的一侧上也可设有调节件630,此时调节件630需避让触控组件620作用于触控屏810的部分。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611上设有第一贯穿孔611a,在第一触控组件621与处理设备801装配时,触控屏810可部分自第一贯穿孔611a外露。第一触控组件621的触控端可以穿设于第一贯穿孔611a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相应的触控操作。其中,第一触控组件621和第一贯穿孔611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且为多个时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第一触控组件621可以包括定位组件310、按键组件320以及复位组件330。定位组件310装配于安装支架610上。按键组件320设于定位组件310上并可相对于定位组件310在第一贯穿孔611a的轴向上移动,以使得按键组件320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复位组件330设于定位组件310和按键组件320之间,并能够将按键组件320定位于初始状态。其中,按键组件320在按压状态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触控操作,复位组件330可使得按键组件320回归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10可以包括装配于第一板体611上的第一定位件311。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11可以环绕于第一贯穿孔611a设置。按键组件320可以包括设于第一定位件311上的活动件321,该活动件321可以相对于第一定位件311在第一贯穿孔611a的轴向上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其中,第一定位件311靠近第一板体611的一侧设有容置槽311a,该容置槽311a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活动件321具有至少部分设于容置槽311a内的主体部321a以及设于主体部321a的周侧上的限位部321b。其中,主体部321a可以在容置槽311a内移动以作用于触控屏810,限位部321b与容置槽311a的底壁相配合以限位主体部321a的移动行程。具体而言,活动件321在复位组件330的作用下回归初始状态时,当限位部321b抵触于容置槽311a底壁时即可认为活动件321和按键组件320回归了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按键组件320还可以包括按压件322,该按压件322设于第一定位件311背离第一板体611的一侧。其中,按压件322与主体部321a相抵触,主体部321a背离按压件322的端部为前述触控端。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10还可以包括穿设于第一贯穿孔611a的第二定位件312,该第二定位件312盖设于容置槽311a的槽口。
其中,活动件321可以与第二定位件312相抵触或者分离,第二定位件312背离活动件321的端部为前述触控端。可选地,按键组件320和第二定位件312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定位件312上设有多个限位柱312a,该多个限位柱312a在活动件321的周侧上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限位柱312a之间形成用于引导限位部312b在第一贯穿孔611a的轴向上移动的限位槽312b。限位槽312b可以引导活动件321在沿靠近或者远离第二定位件312的方向上移动,以避免活动件321的移动出现偏移现象。而限位柱312a可以限制活动件321在移动时出现自转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11用于装配第一定位件311的一侧设有第二装配槽201b,该第二装配槽201b环绕于第一贯穿孔611a的外周缘,即第二装配槽201b可以呈环形,且连通第一贯穿孔611a。其中,第一定位件311嵌设于第二装配槽201b以实现与装配件201的装配连接。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11可以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组件621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300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11上设有第二贯穿孔611b,在第二触控组件622与处理设备801装配时,触控屏810可部分自第二贯穿孔611b外露。第二触控组件622的触控端可穿设于第二贯穿孔611b并可作用于触控屏810以实现相应的触控操作。其中,第二触控组件622和第二贯穿孔611b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且为多个时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结合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500以及图59,第二触控组件622可以包括固定件510、摇杆组件520以及归位组件530。固定件510装配于第一板体611上,摇杆组件520穿设于固定件510并可相对于固定件510移动,摇杆组件520具有穿设于第二贯穿孔611b的触控端。
归位组件530设于固定件510和/或者摇杆组件520上,并被配置为用于提供摇杆组件520自目标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510可以环绕于第二贯穿孔611b设置。固定件510具有收容槽511以及连通收容槽511的孔512。收容槽511设于固定件510靠近第一板体611的一侧,并在第二触控组件622装配于处理设备801上时,收容槽511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孔512连通至收容槽511背离固定件510的一侧。摇杆组件520具有设于收容槽511内的第一部分521以及穿设于孔512的第二部分522。
其中,第一部分521可为前述触控端并可在收容槽511内移动。第二部分522突出于固定件510的表面设置,并在接受外力作用时可带动第一部分521在收容槽511内移动,以使得第一部分521能够接触于触控屏8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摇杆组件520还可以具有第三部分523,该第三部分523设于第二部分522背离第一部分521的一侧并连接于第二部分522。其中,该第三部分523可以与固定件51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用于接受外力,以带动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移动。可选地,第三部分523在孔512的径向上的宽度不小于孔512的径向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11用于装配固定件510的一侧设有第三装配槽201c,该第三装配槽201c环绕于第二贯穿孔611b的外周缘,即第三装配槽201c可以呈环形,且连通第二贯穿孔611b。其中,固定件510可以嵌设于第三装配槽201c以实现与第一板体611的装配连接。可选地,固定件510可以通过卡扣、磁吸,螺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可选地,固定件510可通过磁吸附的方式装配于第一板体611上,即固定件510和第一板体611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通过磁吸使得固定件510可固定于第一板体611上。可选地,固定件510和第三装配槽201c中的一者上设有磁体、另一者上设有磁性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11上可取消第三装配槽201c的设置,即固定件510直接环绕于第二贯穿孔611b的外围设置。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组件622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触控组件500的具体描述,故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基于前述中用户拇指容易操作的区域大致呈扇环形区域,第一板体611和第二板体612均可呈扇环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610的第一侧板613和/或者第二侧板614上设有避让口615,该避让口615用于暴露处理设备801的接口。处理设备801通常具有用于实现充电的充电接口以及数据交换的数据线接口,而触控模组600通常装配于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即可能覆盖处理设备801的充电接口、数据线接口等。因此,通过设置避让口615以暴露出处理设备801的充电接口、数据线接口等,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理解的,当充电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为分别单独设立的接口时,避让口615可设有多个,并分别对应于数据线接口和充电接口。当充电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为合并式的一个接口时,避让口615可设有一个。
请参阅图60,图6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600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中触控模组600的区别在于:安装支架610的第一板体611的结构不同、以及触控组件620的结构不同。
具体而言,安装支架610的第一板体6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其中,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可拆卸地装配连接。第一定位板6111连接设于第一侧板613以及第二侧板613背离第二板体612的一侧。即第一定位板6111、第二板体612、第一侧板613以及第二侧板614围设形成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的安装支架610。在处理设备801的角部区域811移入安装支架610时,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板体612配合夹持于角部区域811的相背两侧。
第二定位板6112设于第一定位板6111背离第二板体612的一侧。
当第一触控组件621装配于上述第一板体611上时,第一定位板6111可以为第二定位件312,第二定位板6112可以为第一定位件311。
即第一触控组件621的活动件321设于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之间,按压件322设于第二定位板6112背离第一定位板6111的一侧并穿设于第二定位板6112以抵触于活动件321。换言之,第一贯穿孔611a穿设于第二定位板6112,按压件322抵触于活动件321的端部穿设于第一贯穿孔611a以抵触于活动件321。
多个限位柱312a设于第一定位板6111靠近第二定位板6112的一侧,该多个限位柱312a在活动件321的周侧上依次间隔设置。活动件321的限位部312b位于相邻两个限位柱312a之间,以使得活动件312在限位柱312a的引导下移动,避免活动件312在移动时出现自转现象。
可以理解的,限位柱312a可以设于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之间,且限位柱312a的相对两端分别抵触于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以此可以在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之间限定出活动件312的移动行程。
此时,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活动件321和按压件322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定位板6111上设有导电部611c,该导电部611c的一端被配置为用于与活动件321相接触、另一端被配置为用于与触控屏810相接触。即在触控模组600与处理设备801装配时,导电部611c的一端与触控屏810相接触,在外力作用下活动件321移动至于导电部611c的另一端相接触,以此在触控屏810上实现按压触控操作。
当第二触控组件622装配于上述第一板体611上时,第一定位板6111和第二定位板6112共同构成第二触控组件622的固定件510。
即第二贯穿孔611b包括设于第一定位板6111上的收容槽511、以及设于第二定位板6112上的孔512,收容槽511的槽口朝向触控屏810,孔512连通至收容槽511的底壁。换言之,贯穿第一定位板6111上的收容槽511以及贯穿第二定位板6112上的孔512相连通并并构成第二贯穿孔611b。摇杆组件520具有设于收容槽511内的第一部分521、穿设于孔512的第二部分522、以及设于第二部分522背离第一部分521的一侧并连接于第二部分522的第三部分523。其中,第三部分523可以设于第二定位板6112背离第一定位板6111的一侧。第二部分522的一端穿设于孔512以与第三部分523实现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部分521。
如前述,处理设备801的触控屏810可以为电容式触控屏和电阻式触控屏。当触控屏810为电阻式触控屏时,摇杆组件5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得第一部分521抵触于触控屏810以实现滑动触控操作。
当触控屏810为电容式触控屏时,摇杆组件320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当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摇杆组件320的任意位置时,即可等效于手指或者导电物体触碰触控屏810,从而实现相应的滑动触控操作。
其中,为了快速完成触控模组与处理设备之间的匹配,可参考图40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方法来实现触控模组与处理设备之间的快速匹配。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板体进行拆解,以作为触控组件的部分结构,可以进一步简化触控模组的结构,降低成本。
本申请中的触控模组为无源控件,即无需供电结构及相关电路设计,可以简化触控模组的结构设计以及制成工艺。例如可以直接通过3D打印快速完成制作。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无源易制作,可以通用于具有触控屏的电子设备。此外,上述触控模组装配于处理设备上时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操作触控。
本申请提供的可以装配于具有触控屏的处理设备上的触控模组,基于触控模组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可模块化设计等特点,在形态设计上可以做到灵活多样性。即用户可以自定义按键、旋钮、摇杆等结构尺寸以及结构布局等,以适配于不同的处理设备外观形态,且可以适配于处理设备的不同使用场景。此外,在处理设备与可穿戴设备配合使用时,可以在处理设备的触控屏上实现盲控的操作体验。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上述部分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中,装配件201、装配支架410、安装支架610之间可以进行互换。
接下来阐述一种可穿戴设备,请参阅图61,图6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700的结构示意框图。该可穿戴设备700例如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眼镜,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可戴于头部的智能眼镜等。该可穿戴设备700例如可以呈眼镜形状,其内可以收容有光机组件、摄像组件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可穿戴设备700的形状和/或式样。
请参阅图61,可穿戴设备700可以包括:数据采集模块71、数据输出模块72、串行接口73及集成电路模块74。
串行接口73例如可以为满足USB 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可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串行接口73还可以为信号接口。甚至串行接口73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
集成电路模块74可以包括:数据转换模块741及接口模块742,数据转换模块741通过接口模块742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71和数据输出模块72连接。
数据转换模块741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742从数据采集模块71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串行化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以对转换后的串行数据进行处理,例如传输给外部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等。
数据转换模块741还用于对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742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742传输给数据输出模块72,以通过数据输出模块72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输出给用户。
集成电路模块74例如可以被实施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数据整合处理芯片,或者还可以实现为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在可穿戴设备中使用集成电路芯片,通过集成电路芯片中的接口模块进行数据的采集,并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从主机单元接收的数据集中地进行转换,一方面可以极大地缩小可穿戴设备的空间和体积,有利于实现可穿戴设备轻薄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芯片的功耗,减少可穿戴设备的发热,提升用户体验;此外,集中式转换还可以降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数据处理延迟。
请参阅图62,图62是图6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70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700中的集成电路模块74可包括多个接口模块742,例如多个接口模块742可以分别为I2C接口模块、SPI接口模块、I2S接口模块、SLIMBus接口模块及MIPI(Mobile Industry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接口模块。
I2C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C总线进行通信,I2C总线是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它只需要两根线即可在连接于总线上的器件之间传送信息。主器件用于启动总线传送数据,并产生时钟以开放传送的器件,此时任何被寻址的器件均被认为是从器件.在总线上主和从、发和收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取决于此时数据传送方向。如果主器件要发送数据给从器件,则主器件首先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动发送数据至从器件,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数据传送;如果主器件要接收从器件的数据,首先由主器件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器件接收从器件发送的数据,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接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主器件负责产生定时时钟和终止数据传送。通常I2C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SPI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PI总线进行通信。SPI总线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SPI通信原理很简单,它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4根线,分别用于主设备数据输入、主设备数据输出、时钟信号传输、主设备输出的使能信号传输。通常SPI接口也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I2S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S总线进行通信。I2S总线是针对数字音频设备(如CD播放器、数码音效处理器、数字电视音响系统)之间的音频数据传输而制定的一种总线标准。它采用了独立的导线传输时钟与数据信号的设计,通过将数据和时钟信号分离,避免了因时差诱发的失真,为用户节省了购买抵抗音频抖动的专业设备的费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系统。标准的I2S总线电缆是由3根串行导线组成的:1根是时分多路复用(简称TDM)数据线;1根是字选择线;1根是时钟线。
SLIMBus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LIMBus总线进行通信。SLIMBus总线是MIPI联盟指定的一种音频接口,用于连接基带/应用处理器和音频芯片,通常用于传送音频数据。SLIMBus总线两端由一个接口设备和一到多个功能设备组成,接口设备和功能设备之间用一到多个端口连接,端口可以是只输入、只输出或者双向。SLIMBus总线支持动态停止和重启,并支持所有的采样频率。
MIPI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采用MIPI接口规范进行通信。MIPI是MIPI联盟发起的为移动应用处理器制定的开放标准和一个规范。目的是把手机内部的接口如摄像头、显示屏接口、射频/基带接口等标准化,从而减少手机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增加设计灵活性。MIPI多媒体规范主要分为三层,即应用层、协议层和物理层。主要应用于摄像头、显示器等设备的接口,其中可包括摄像头接口CSI(Camera Serial Interface)、显示接口DSI(Display Serial Interface)等。
如图62所示,可穿戴设备700可包括多个数据采集模块71,例如多个数据采集模块71可以分别为:音频数据采集模块、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前述实施例中的摄像组件)、眼动追踪模块及传感数据采集模块。
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麦克风及音频编解码器(Codec)。音频编解码器对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音频编码。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摄像头,如普通相机的镜头、IR(Infrared Ray,红外线)相机的IR镜头等。
眼动追踪是一项科学应用技术,当人的眼睛看向不同方向时,眼部会有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可以提取的特征,计算机可以通过图像捕捉或扫描提取这些特征,从而实时追踪眼睛的变化,预测用户的状态和需求,并进行响应,达到用眼睛控制设备的目的,例如用户无需触摸屏幕即可翻动页面。从原理上看,眼动追踪主要是研究眼球运动信息的获取、建模和模拟,用途颇广。而获取眼球运动信息的设备除了眼动仪之外,还可以是图像采集设备,甚至一般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其在软件的支持下也可以实现眼球跟踪。
眼动追踪模块如上述可以包括眼动仪、图像采集设备等。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IMD(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装置)、可见光传感器(Ambient Light Sensor)等。
其中,接近传感器(例如第一FPC523上设置的距离传感器,)是代替限位开关等接触式检测方式,以无需接触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为目的的传感器的总称。能检测对象的移动信息和存在信息转换为电气信号。感应型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是通过外部磁场影响,检测在导体表面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磁性损耗。在检测线圈内使其产生交流磁场,并检测体的金属体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行检测的方式。此外,作为另外一种方式,还可包括检测频率相位成分的铝检测传感器,和通过工作线圈仅检测阻抗变化成分的全金属传感器等。
IMD用于测量物体三轴姿态角(或角速率)以及加速度的装置。一般的,一个IMU包含了三个单轴的加速度计和三个单轴的陀螺,加速度计检测物体在载体坐标系统独立三轴的加速度信号,而陀螺检测载体相对于导航坐标系的角速度信号,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度和加速度,并以此解算出物体的姿态。
可见光传感器将可见光作为探测对象,并转换成输出信号的器件。可见光传感器可以感受有规律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SLIMBus接口模块742及SPI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S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SLIMBus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音频数据。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MI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视频数据,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眼动追踪模块71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眼动追踪模块71与MI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眼动追踪数据,眼动追踪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传感数据采集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传感数据,此外也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可穿戴设备700例如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输出模块72。多个数据输出模块72如可以包括显示模块72及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其中,显示模块72例如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光机组件。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例如可以包括扬声器(佩戴组件中的扬声器组件)和/或耳机接口,通过外接耳机来输出音频数据。
显示模块72如可以通过MIPO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显示模块72与MIPO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待显示的视频数据,显示模块72与I2C接口模块742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如可以通过I2S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与I2S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待输出的音频数据,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此外,集成电路模块74还可以包括时钟模块743,分别与数据转换模块741及各接口模块742连接,用于为各模块输出时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模块74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模块744及数据解压模块745。
其中,数据压缩模块744及数据解压模块745分别连接于数据转换模块741与串行接口73之间。
数据压缩模块744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41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之前,对待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
数据解压模块745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41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串行数据之前,对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解压缩后的串行数据传输给数据转换模块741以进行转换。
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从而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提升用户的体验。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采用的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具体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700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75,与串行接口73连接,用于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与串行接口73连接的电源提供装置提供的电能,以为可穿戴设备700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63,图63是图6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70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700还可进一步包括主机单元76。主机单元76可包括:处理模块761、串行接口762及集成电路模块763。
其中,处理模块761与集成电路模块763连接。处理模块761例如可以为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视频数据和/或音频数据)通过集成电路模块763返回至集成电路模块74进行输出。
对应于串行接口73,串行接口762也可以为满足USB 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可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串行接口762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可在串行接口762与串行接口73之间连接缆线。
集成电路模块763可包括:数据转换模块7631及接口模块7632。数据转换模块7631通过接口模块7632与处理模块761连接。数据转换模块7631用于对通过串行接口762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7632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7632传输给处理模块761。
数据转换模块7631还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7632从处理模块761接收的处理后的数据(音频数据和/或视频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给串行接口7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机单元76如可以为与可穿戴设备700配套的专用设备,或者主机单元76还可以为配置有上述集成电路模块763的电子设备、处理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电子设备、处理设备中的处理器(如CPU或AP)可以为上述处理模块761,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使得其处理器可以对通过集成电路模块763接收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请参阅图64,图64是图63实施例中主机单元76的结构示意图。主机单元76中的集成电路模块763可以包括多个接口模块7632,多个接口模块7632相应地也可以为I2C接口模块、SPI接口模块、I2S接口模块、SLIMBus接口模块及MIPI接口模块。
其中,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SLIMBus接口模块7632及SPI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音频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632及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视频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632及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眼动追踪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传感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
集成电路模块763还可以包括时钟模块7633,用于向数据转换模块7631及各接口模块7632发送时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模块763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模块7634及数据解压模块7635。
其中,数据压缩模块7634及数据解压模块7635分别连接于数据转换模块7631与串行接口762之间。
数据解压模块7635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631通过串行接口762从串行接口73接收串行数据之前,对通过串行接口762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解压缩后的串行数据传输给数据转换模块7631以进行转换。
数据压缩模块7634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631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之前,对待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给串行接口73。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数据压缩模块744使用的压缩算法应与图32中主机单元76中的数据解压模块7635使用的解压缩算法相匹配,而主机单元76中的数据压缩模块7634使用的压缩算法应与图32中数据解压模块745使用的解压缩算法相匹配。
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从而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提升用户的体验。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采用的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具体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单元76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764与电池765。电源管理模块764分别与电池765和串行接口762连接,用于将电池765提供的电能通过串行接口762提供给串行接口762,以为集成电路模块74、数据采集模块71、数据输出模块72供电。
如上述,主机单元76还可以被实施为电子设备、处理设备。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组件;
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上,所述按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位组件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按键组件之间,所述复位组件能够将所述按键组件定位于所述初始状态;
其中,所述按键组件在按压状态时用于实现触控操作,所述复位组件可使得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具有容置槽;所述按键组件包括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置槽内的活动件,所述活动件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底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相对设置;
所述活动件具有主体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周侧上的限位部,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并用于接受外力,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底壁相配合以用于限位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行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具有按压部和抵接部的按压件,所述抵接部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主体部相抵触,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在按压状态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其中,所述第二间距不超过所述第一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按键组件和所述定位组件的第一弹性件;
其中,在按压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第一弹力,所述第一弹力可使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中的一者设于所述按键组件上、另一者设于所述定位组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形成有可驱动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一磁力。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容置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件盖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其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和所述第一定位件相配合以用于限制所述活动件的移动行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按键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第二弹性件;
其中,在按压状态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第二弹力,所述第二弹力可使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中的一者设于所述活动件上、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
其中,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之间形成有可促使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的第二磁力。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按压状态时,所述活动件抵触于所述第二定位件;其中,所述按键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内设有多个限位柱,多个所述限位柱在所述活动件的周侧上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限位柱之间形成用于引导所述限位部移动的限位槽,以避免所述活动件在移动时发生自转。
13.一种电子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设备,具有触控屏;和
触控组件,包括定位组件、按键组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可拆卸地装配于所述电子设备上;所述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上,所述按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位组件移动以在初始状态和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按键组件之间,所述复位组件能够将所述按键组件定位于所述初始状态;
其中,所述按键组件在按压状态时可作用于所述触控屏以实现触控操作,所述复位组件可使得所述按键组件回归初始状态。
CN202211542876.XA 2022-12-02 2022-12-02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Pending CN115933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42876.XA CN115933911A (zh) 2022-12-02 2022-12-02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42876.XA CN115933911A (zh) 2022-12-02 2022-12-02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3911A true CN115933911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50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42876.XA Pending CN115933911A (zh) 2022-12-02 2022-12-02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391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47858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rear-surface sensor
CN105718134B (zh) 移动终端
US9529447B2 (en) Removable input module
JP3176588U (ja) リモートタッチ回路およびアタッチメント
EP4022414B1 (en) Roll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learanc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US10558239B2 (en) Layered accessory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cradling device thereof
EP407158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display with switch
EP395855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op-up and rotational camera
US20160320810A1 (en) Cov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98335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flexible display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GB2417107A (en) Computer apparatus with added functionality
US202301613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riction reducing structure
KR20180035606A (ko) 입력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7924159B (zh) 电子设备
EP369972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flexible hinge
US2022036135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hinge structure
US20220291829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obile terminal
US1136058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EP413190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US1199602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xpandable display and content provision method
EP3582086B1 (en)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933911A (zh)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CN115857689A (zh) 触控模组、电子设备系统
CN115808989A (zh) 触控模组、电子设备系统
CN115793858A (zh) 触控模组、电子设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