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044A -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33044A CN115933044A CN202211686952.4A CN202211686952A CN115933044A CN 115933044 A CN115933044 A CN 115933044A CN 202211686952 A CN202211686952 A CN 202211686952A CN 115933044 A CN115933044 A CN 1159330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plate
- light guide
- plate assembly
- light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以改善包括该导光板组件的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以及减薄背光模组的厚度。导光板组件包括反射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第一部包括开口,至少第二部包括反射面;透射部,位于反射部靠近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沿导光板组件的厚度方向,透射部与第二部至少部分交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等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品质、省电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液晶显示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使用。目前的背光模组存在光学效果较差以及厚度过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改善包括导光板组件的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以及减薄包括导光板组件的背光模组的厚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包括:
反射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第一部包括开口,至少第二部包括反射面;
透射部,位于反射部靠近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沿导光板组件的厚度方向,透射部与第二部至少部分交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反射部,反射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第一部包括开口,至少第二部包括反射面;
提供透射部成型模具,透射部成型模具包括注塑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第一子模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钝角夹角;且第一表面具有朝向第二子模凸起的凸起部;
将反射部固定于第一子模朝向第二子模的表面,其中,第一部和第一表面贴合,第二部和第二表面贴合,且,凸起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内;
通过注塑口向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注入透射材料;
待透射材料在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成型为透射部,且,透射部和反射部成型为一个整体后,分离透射部成型模具和透射部。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元件和上述的导光板组件;发光元件位于反射部的开口内。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导光板组件中设置反射部和透射部,可以利用反射部对大角度光线进行反射,从而避免这部分光线继续射向其他发光元件所在的区域,能够避免不同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的相互串扰。而且,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导光板组件中从反射部所在的区域出射的光线强度,可以平衡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区域和未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区域的光线强度,有利于提高导光板组件中从不同区域出射的光强的均一性,可以消除由光强不均所导致的网纹可见问题,有利于改善包括导光板组件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除此之外,采用该设置方式,还可以提高对发光元件所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包括该导光板组件的背光模组的亮度,降低背光模组的功耗。
另外,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透射部还能够对反射部的反射面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反射面被外界环境中的水氧等所侵蚀的可能性,降低反射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黄化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持反射面的反射率。除此之外,在将导光板组件与发光元件配合设置形成背光模组时,可以将发光元件设置在第一部的开口中,相当于将发光元件嵌入在导光板组件中,有利于减薄背光模组的厚度。而且,基于上述反射部和透射部的设置,在改善出光均一性,消除网纹可见问题的同时,也无需在导光板组件中增设扩散板,有利于降低导光板组件的成本,以及,减薄导光板组件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沿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1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与图8对应的结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部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扩散部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微结构,但这些微结构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微结构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微结构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微结构,类似地,第二微结构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微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组件1的立体示意图,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和出光侧102沿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相对设置。导光板组件1能够对发光元件所出射的光线进行传导,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入射,并经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出射。图1中经过导光板组件1的箭头用于示意经过导光板组件1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将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配合设置以形成背光模组时,可以将发光元件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一侧设置。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2为图1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导光板组件1包括多个导光板单元10,多个导光板单元10在平行于导光板组件1的平面的方向阵列排布。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h21和第二方向h22交叉限定出导光板组件1所在平面。
如图2所示,导光板单元10还包括反射部11和透射部12。反射部11用于对发光元件(图2未示出)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透射部12用于透过发光元件(图2未示出)发出的光线。反射部11的反射率大于透射部12的反射率。透射部12的透射率大于反射部11的透射率。
如图2所示,反射部11包括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之间具有钝角夹角α。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二部112环绕第一部111设置。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的厚度相等。第一部111可以平行于导光板组件1所在平面设置,第二部112相对于导光板组件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如图2所示,第一部111包括开口H。示例性的,在将导光板组件1与背光源配合设置组成背光模组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背光源中的发光元件与导光板单元10一一对应设置。结合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00的截面示意图,发光元件2位于开口H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第二部112包括反射面RS;反射面RS位于第二部112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一部111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也可以包括反射面RS。反射面RS能够对射向其的光线进行反射。
如图2和图3所示,透射部12位于反射部11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沿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透射部12与第二部112至少部分交叠。可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除与第二部112交叠外,透射部12还与第一部111部分交叠。
在该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2组装以形成背光模组后,在背光模组工作时,如图3所示,对于发光元件2出射的小角度光线,其中,小角度光线指的是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与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之间的夹角较小的光线,以图3所示的小角度光线R1为例,这部分光线可以经透射部12射出导光板组件1。对于发光元件2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其中,大角度光线指的是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与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之间的夹角较大的光线,以图3所示的大角度光线R2为例,在这部分光线射出导光板组件1的过程中,这部分光线可以被第二部112的反射面RS反射至朝向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一侧的方向传播,从而避免这部分光线继续射向其他发光元件2所在的区域,能够避免不同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光线的相互串扰。而且,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导光板组件1中从反射部11所在的区域出射的光线强度,可以平衡设置有发光元件2的区域和未设置有发光元件2的区域的光线强度,有利于提高导光板组件1中从不同区域出射的光强的均一性,可以消除由光强不均所导致的网纹可见问题,有利于改善包括导光板组件1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除此之外,采用该设置方式,还可以提高对发光元件2所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包括该导光板组件1的背光模组100的亮度,降低背光模组100的功耗。
另外,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透射部12还能够对反射部11的反射面RS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反射面RS被外界环境中的水氧等所侵蚀的可能性,降低反射部1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黄化的可能性,保持反射面RS的反射率。除此之外,在将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配合设置形成背光模组时,可以将发光元件设置在第一部111的开口H中,相当于将发光元件嵌入在导光板组件1中,有利于减薄背光模组的厚度。而且,基于上述反射部11和透射部12的设置,在改善出光均一性,消除网纹可见问题的同时,也无需在导光板组件1中增设扩散板,有利于降低导光板组件1的成本,以及,减薄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部11的放大示意图,反射部11包括第一基材31和反射层32,沿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反射层32位于第一基材31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反射层32远离第一基材31的表面即为上述反射面RS。在将导光板组件1和发光元件配合设置形成背光模组后,发光元件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可以射向反射层32,并被反射层32所反射。
示例性的,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中的第一基材31可以一体成型,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中的反射层32也可以一体成型。
可选的,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中的第一基材31的厚度相等。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中的反射层32的厚度也可以相等。
在制备反射部11时,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可以先形成具有平面结构的第一基材31,然后在第一基材31的表面形成反射层32。之后可以通过热压等加工工艺,使第二部112相对于第一部111倾斜设置,即,在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之间形成上述钝角夹角α;以及,在第一部111中形成上述开口H。
可选的,上述反射层32包括油墨。在制备反射层32时,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将油墨涂覆在第一基材31上。
示例性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部111包括支撑部110,支撑部110平行于导光板组件1所在平面,在后续将导光板组件1与背光模组100配合设置时,支撑部110可以为导光板组件1的固定遗留空间,以及,使导光板组件1在背光模组100中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提高导光板组件1在背光模组100中的稳定性。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110位于第一部111的反射面RS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支撑部110的设置对反射面RS的反射效果造成影响。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支撑部110的宽度W大于等于1mm,其中,支撑部11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导光板组件1中相邻两个开口H的排列方向。
示例性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部111的第一基材31中除开口H以外的部分可以复用为支撑部110,如此设置,在提高导光板组件1在背光模组100中的稳定性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导光板组件1的结构,降低导光板组件1的制作成本。
可选的,如图5所示,图5为图1沿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第二部112包括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的第一端D1。以图5所示方位为例,第一端D1为第二部112的上端部。
可选的,结合图1所示,导光板组件1包括边缘区域SA和中间区域MA,边缘区域SA环绕中间区域MA;中间区域MA位于边缘区域SA远离导光板组件1的边缘的一侧。
如图5所示,沿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方向h1,边缘区域SA中的第一端D1位于中间区域MA中的第一端D1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如此设置,在导光板组件1用于背光模组100后,在发光元件2发光时,可以避免边缘区域SA中的反射部11的第一端D1所在的位置处过亮出现亮边,进而可以避免显示时出现网纹状的显示不均问题。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边缘区域SA中的第一端D1与中间区域MA中的第一端D1之间的距离d大于等于0.3mm。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边缘区域SA内的反射部11的第一端D1所在位置处的亮度过大,避免出现网纹状的显示不均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位于中间区域MA中的各个导光板单元10中的透射部12在第一端D1所在位置处相连,能够使中间区域MA中的各个导光单元中的透射部12一体设置。
示例性的,上述透射部12包括透明材料。与在空气中传播相比,光线在透射部12内传播时的损耗较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选择透明材料来制备透射部12,可以降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示例性的,透明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的任意一种。
示例性的,透射部12还包括扩散粒子,扩散粒子均匀分散于上述透明材料内。如此设置,可以提高透射部12的雾度,能使从透射部12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图6为图1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上述透射部12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包括第一微结构41。第一微结构41能够对入射至其表面的光线产生散射作用,可以提高从透射部12的不同位置所出射的光线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第一微结构41的形状包括锥体和/或椭球体。图6以将第一微结构41设置为锥体作为示意。
示例性的,第一微结构41可以通过激光加工的方式来形成。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透射部12具有朝向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120。可选的,凹陷部120对应反射部11的开口H设置。如此设置,在使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2配合设置以形成背光模组100时,结合图3所示,可以使发光元件2对应凹陷部120设置。凹陷部120的设置相当于使透射部12靠近发光元件2的表面形成透镜结构,如此设置,在发光元件2发出的光经过凹陷部120时,光线可以被凹陷部120打散,有利于提高从该导光板组件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位置处的均匀性。
可选的,结合图3所示,凹陷部120的表面与发光元件2之间具有间隙。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发光元件2的散热,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2的装配,可以避免发光元件2与导光板组件1在装配过程中发生碰撞。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凹陷部120的表面为弧面。如此设置,在使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2配合设置形成背光模组100时,可以使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经凹陷部120射入透射部12的光线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从透射部12出射的光线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图7为图1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导光板组件1还包括扩散部13,扩散部13位于透射部12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102的一侧。发光元件2所出射的光线在经过扩散部13后能够被发散,从而可以使从导光板组件1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减少灯影。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扩散部13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的表面包括第二微结构42。第二微结构42的设置可以增加从导光板组件1所出射的光线的均匀度。示例性的,第二微结构42的形状包括锥体和/或椭球体。图7以将第二微结构42设置为椭球体作为示意。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透射部12与反射部11成型为一个整体,以增加二者的结合可靠性,以及增加二者的抗变形能力,并提高包括透射部12和扩散部13的导光板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透射部12与扩散部13成型为一个整体,以增加二者的结合可靠性,以及增加二者的抗变形能力,并提高包括透射部12和扩散部13的导光板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上述导光板组件1的方法,结合图8和图9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9为与图8对应的结构流程示意图,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制备反射部11,反射部11包括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之间具有钝角夹角α;第一部111包括开口H,至少第二部112包括反射面RS;
提供透射部成型模具5,透射部成型模具5包括注塑口50、相对设置的第一子模51和第二子模52;第一子模51包括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之间具有钝角夹角α;且第一表面511具有朝向第二子模52凸起的凸起部510;
步骤S2:将反射部11固定于第一子模51朝向第二子模52的表面,其中,第一部111和第一表面511贴合,第二部112和第二表面512贴合,且,凸起部510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部11的开口H内。在该过程中,第二子模52的位置可以根据待形成的透射部的厚度来调节。
步骤S3:通过注塑口50向第一子模51和第二子模52之间注入透射材料12’。示例性的,透射材料12’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的任意一种。
待透射材料12’在第一子模51和第二子模52之间成型为透射部12,且,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成型为一个整体后,进入步骤S4;
步骤S4:分离透射部成型模具5和透射部12,即,对透射部12进行脱模操作。如此便可得到包括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的导光板组件。其中,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通过上述模内注塑(In Mold Label,简称IML)成型工艺能够成型为一个整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组件1的制备方法,首先形成反射部11,然后利用透射部成型模具5和反射部11,通过采用模内注塑成型工艺以制备透射部12,一方面可以使制备出的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成型为一个整体,可以提高导光板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以及提高导光板组件1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模内注塑成型工艺,可以使透射部12覆盖反射面RS,从而能够使透射部12对反射部11的反射面RS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反射面RS被外界环境中的水氧等所侵蚀的可能性,降低反射部1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黄化的概率,有利于保持反射面RS的反射率。
可选的,在分离上述透射部12和透射部成型模具5之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冲裁以去除外形水口位的步骤。
示例性的,结合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部11的制备方法示意图,上述步骤S1中的制备反射部11的方法包括:
步骤S11:提供第一基材31。示例性的,第一基材31的材料包括PMMA、PET、PC中的任意一者。
步骤S12:在第一基材31的表面形成反射层32,得到包括第一基材31和反射层32的平面反射部11’;其中,平面反射部11’指其中位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处于同一平面。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第二部112环绕第一部111设置。
步骤S13: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处理上述平面反射部11’,以使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之间具有上述钝角夹角α,以及,在第一部111中形成上述开口H,以得到具有如图4所示结构的反射部11。平面反射部11’在高温下能够发生软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结合热压成型工艺可以使第二部112相对于第一部111发生倾斜,以及,通过冲压或其他切割工艺可以去除第一部111中的部分以在第一部111中形成上述开口H。基于该设置方式,在利用第二部112对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进行反射的同时,可以将第二部112的厚度设置的较小,无需采用过多的材料来形成第二部112,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导光板组件1的重量。
示例性的,反射层32包括油墨;上述步骤S12中的在第一基材31的表面形成反射层32的方法包括丝网印刷。
示例性的,结合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示意图,上述步骤S3:通过注塑口向第一子模51和第二子模52之间注入透射材料12’之前,制备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制备扩散部13;
步骤S15:将扩散部13固定于第二子模52朝向第一子模51的表面。
之后再通过注塑口50向第一子模51和第二子模52之间注入透射材料12’。基于该设置方式,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工艺在扩散部13和反射部11之间形成透射部12。
示例性的,在执行上述步骤S4中的分离透射部成型模具5和透射部12的操作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备导光板组件1的方法还包括:使透射部12和扩散部13成型为一个整体。如此设置,可以增加透射部12和扩散部13的结合可靠性,以及增加二者的抗变形能力,并提高包括透射部12和扩散部13的导光板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
可选的,上述步骤S4中的分离透射部成型模具5和透射部12的方法包括:分离第一子模51和反射部11,分离第二子模52和扩散部13,以得到具有如图7所示的包括扩散部13、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的导光板组件1。
示例性的,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扩散部的示意图,上述步骤S13中的制备扩散部13的方法包括:
步骤S141:提供第二基材61。示例性的,第二基材61的材料包括PMMA、PET、PC中的任意一者。
步骤S142:在第二基材61的表面形成第二微结构42。可选的,第二微结构42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和/或刻蚀的方式形成。示例性的,第二微结构42的形状包括锥体或椭球体。图12以将第二微结构42的形状设置为锥体作为示意。
可选的,结合图11所示,上述步骤S15中,将扩散部13固定于第二子模52朝向第一子模51的表面的方法包括:将第二基材61固定于第二子模52朝向第一子模51的表面。如此设置,在将导光板组件1与发光元件2配合设置形成背光模组时,可以使第二微结构42设置于第二基材61朝向发光元件的一侧,一方面可以缩短第二微结构42与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第二微结构42所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度,另一方面,在利用第二微结构42对入射光线进行打散匀光的同时,也可以将扩散部13远离发光元件的表面设置为平面,有利于后续导光板组件1与其他光学膜片的组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结合图3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发光元件2和上述的导光板组件1,导光板组件1位于发光元件2的出光侧。即,发光元件2位于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
在该背光模组100工作时,发光元件2发光。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组件1的导光作用后出射至位于导光板组件1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未示出),以使显示装置显示画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通过将导光板组件1设置为包括透射部12和反射部11,而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反射部11设置为包括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并令第一部111和第二部112之间具有上述钝角夹角α,可以利用第二部112对发光元件2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进行反射,可以避免不同的发光元件2的出射光线互相干扰。而且,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导光板组件1中从设置有第二部112的区域出射的光线强度,可以平衡设置有发光元件2的区域和未设置有发光元件2的区域的光线强度,有利于提高导光板组件1中从不同区域出射的光强的均一性,可以消除由光强不均所导致的网纹可见问题,有利于改善包括导光板组件1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除此之外,采用该设置方式,还可以提高对发光元件2所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包括该导光板组件1的背光模组100的亮度,降低背光模组100的功耗。
另外,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透射部12覆盖反射面RS,因此,透射部12还能够对反射部11的反射面RS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反射面RS被外界环境中的水氧等所侵蚀的可能性,降低反射部1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黄化的概率,有利于保持反射面RS的反射率。除此之外,发光元件2可以设置在第一部111的开口H中,即,相当于将发光元件2嵌入在导光板组件1中,有利于减薄背光模组100的厚度。而且,基于上述反射部11和透射部12的设置,在改善出光均一性,消除网纹可见问题的同时,也无需在导光板组件1中增设扩散板,有利于降低导光板组件1的成本,以及,减薄导光板组件1的厚度。
除此之外,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无需在导光板组件1中设置扩散板,即可消除网纹可见问题,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成本,以及,减薄背光模组100的厚度。
示例性的,结合图2、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部111包括支撑部110,支撑部110平行于导光板组件1所在平面,且,支撑部110位于反射面RS靠近导光板组件1的入光侧101的一侧。
可选的,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印刷电路板7,印刷电路板7与支撑部110通过连接件8固定。示例性的,连接件8包括胶体或螺丝。可选的,胶体包括双面胶。印刷电路板7包括与上述发光元件2电连接的电路,印刷电路板7用于控制发光元件2的点亮。包括胶体或螺丝的连接件8的设置可以提高导光板组件1和印刷电路板7的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0的截面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9和上述的背光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9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在显示装置工作时,背光模组100发光,使显示装置显示图像。其中,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1000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光学部件93,光学部件93位于液晶显示面板9和导光板组件1之间;光学部件93用于对导光板组件1射出的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调节。示例性的,光学部件93包括增亮膜。
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钣金91和胶框92。背光模组100通过胶框92与液晶显示面板9配合设置。钣金91用于承载液晶显示面板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射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所述第一部包括开口,至少所述第二部包括反射面;
透射部,位于所述反射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沿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透射部与所述第二部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基材和反射层,沿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层包括油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平行于导光板组件所在平面,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反射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入光侧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包括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第一端;
所述导光板组件包括边缘区域和中间区域,所述边缘区域环绕所述中间区域;
沿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边缘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且,所述边缘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部包括透明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部还包括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均匀分散于所述透明材料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包括第一微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部具有朝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表面为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部,所述扩散部位于所述透射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出光侧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入光侧的表面包括第二微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射部与所述反射部成型为一个整体。
13.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所述第一部包括开口,至少所述第二部包括反射面;
提供透射部成型模具,所述透射部成型模具包括注塑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所述第一子模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钝角夹角;且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子模凸起的凸起部;
将所述反射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模朝向所述第二子模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一表面贴合,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二表面贴合,且,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内;
通过所述注塑口向所述第一子模和所述第二子模之间注入透射材料;
待所述透射材料在所述第一子模和所述第二子模之间成型为透射部,且,所述透射部和所述反射部成型为一个整体后,分离所述透射部成型模具和所述透射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反射部的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基材;
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形成反射层,得到包括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反射层的平面反射部;其中,所述平面反射部包括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处理所述平面反射部,以使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具有钝角夹角,以及,在所述第一部中形成开口,得到所述反射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包括油墨;
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形成所述反射层的方法包括丝网印刷。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所述注塑口向所述第一子模和所述第二子模之间注入所述透射材料之前,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制备扩散部;
将所述扩散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子模朝向所述第一子模的表面;
分离所述透射部成型模具和所述透射部之前,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透射部和所述扩散部成型为一个整体;
分离所述透射部成型模具和所述透射部的方法包括:
分离所述第一子模和所述反射部,分离所述第二子模和所述扩散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扩散部的方法包括:
提供第二基材;
在所述第二基材的表面形成第二微结构;
所述将所述扩散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子模朝向所述第一子模的表面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二基材固定于所述第二子模朝向所述第一子模的表面。
1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元件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组件;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反射部的开口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平行于导光板组件所在平面,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反射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组件的入光侧的一侧。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支撑部通过胶体或螺丝固定。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86952.4A CN115933044A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86952.4A CN115933044A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33044A true CN115933044A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6698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86952.4A Pending CN115933044A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3304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7954A (zh) * | 2023-05-29 | 2023-08-11 |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可穿戴显示设备 |
-
2022
- 2022-12-27 CN CN202211686952.4A patent/CN11593304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7954A (zh) * | 2023-05-29 | 2023-08-11 |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可穿戴显示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17205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 |
US20140126238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3272727A (zh) | 包括图案化反射器的背光、扩散板及制造背光的方法 | |
CN113126363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20090040428A1 (en) | Lightguide plate, planar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30146599A1 (en) | Light-guiding plat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1999935B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913320A (zh) |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WO2019076101A1 (zh) | 侧面入射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KR20150041324A (ko) |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 |
US20210003882A1 (en) | Display appartus and diffuser plate thereof | |
CN115933044A (zh) |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
TW201643485A (zh) | 光源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 |
CN109407403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20150146136A1 (en) | Side-light type backlight module | |
CN115176197B (zh) |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5407551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4460777A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9581746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TWI275871B (en) | Backlight system | |
CN210123507U (zh) |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5407548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11953784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15932319U (zh) | 一种光学透镜、灯珠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15407550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