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0484A -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0484A
CN115930484A CN202211526308.0A CN202211526308A CN115930484A CN 115930484 A CN115930484 A CN 115930484A CN 202211526308 A CN202211526308 A CN 202211526308A CN 115930484 A CN115930484 A CN 115930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
heat
heat pip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263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文博
蒋方明
陈娟雯
岑继文
李志斌
马青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2115263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04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0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04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其包括地面热泵单元和重力热管,地面热泵单元包括热泵压缩机、四通阀、输出端换热器和缓冲罐,热泵压缩机的进出口分别与四通阀的上下两接口相连,输出端换热器的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四通阀的右接口,输出端换热器的该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缓冲罐,缓冲罐通过一管道连接至四通阀的下接口;重力热管包括重力热管外管,重力热管外管的壁内沿竖直方向设有多级储液槽,上下相邻两储液槽之间通过液位控制管相连通,位于顶部的储液槽通过一注液管连接至缓冲罐,重力热管的底部液池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回液管,回液管连接至缓冲罐,本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和供暖模式。

Description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下10~100m的岩土温度稳定,常年处于20℃左右,随季节变化幅度极小。地源热泵系统能够在夏季将该恒温区的岩体作为热泵的冷源,并在冬季将其作为热泵的热源,与常规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能够显著降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力消耗。
常规地源热泵系统,需要打一口80~200m的地热井,并在其中布置注入管与回液管,然后通过管道泵使水依次通过注入管、回液管以及热泵换热器,并返回注液管进行循环,从而利用地下恒温层为热泵系统提供冷源或热源。
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则采用一根重力热管代替布置于井中的注入管和回液管。然后在重力热管内部注入热泵工质,其在吸热之后转化为气态工质可直接进入热泵压缩机。与常规地源热泵系统相比,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相当于直接把热泵蒸发器布置于地热井中,从而减少了一次传热
Figure BDA0003973156880000011
损以及循环泵功消耗,能够获得更高的制冷和供暖效率。
但重力热管传热具有单向性,只能实现热量自下而上的传输,因此只能满足地源热泵系统冬季供暖的运行状况,不能用于夏季制冷。另一方面,该系统长期在单一供暖运行状态下,会因为对地下恒温层热补偿不足,导致土壤温度逐渐降低,进而使系统制热能力出现下降。上述问题严重限制了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大范围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其通过改进重力热管结构使热量能够自上而下的传输,并设计了配套的地面热泵单元,从而能够稳定、高效地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行: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用于实现供暖或/和制冷,其包括:
地面热泵单元,其包括热泵压缩机、四通阀、输出端换热器和缓冲罐,所述热泵压缩机的进出口分别与所述四通阀的上下两接口相连,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四通阀的右接口,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该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缓冲罐,所述缓冲罐通过一管道连接至所述四通阀的下接口;
重力热管,其包括重力热管外管,所述重力热管外管的壁内沿竖直方向设有多级储液槽,上下相邻两所述储液槽之间通过液位控制管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所述储液槽通过一注液管连接至所述缓冲罐,所述重力热管的底部液池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回液管,所述回液管连接至所述缓冲罐,其中,所述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和供暖模式。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与所述四通阀的下接口之间的管道设有泄压阀;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该换热管路连接至所述缓冲罐的一端设有节流阀;每一所述储液槽的底部均设有至少一疏液阀。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进一步地,所述回液管的底部浸没于所述液池之下,且位于所述液池之上的所述回液管上设有至少一旁通阀。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进一步地,所述重力热管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液池的水位高低的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设有两液位检测口,位于较上方的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低于旁通阀,位于较下方的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高于所述回液管的底部。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进一步地,所述回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的一端管路上设有回液阀,所述注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的一端管路上设有注液阀。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进一步地,四通阀、疏液阀和旁通阀采用压力控制的自动开关阀门或电控阀;工质采用蒸馏水、氨、二氧化碳、制冷剂或有机工质的任一种。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利用上述的系统进行,包括用于制冷模式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用于供暖模式的第二工作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包括:气态工质经热泵压缩机加压后从顶部进入重力热管,在重力热管外管的内壁放热冷凝并流向重力热管外管的底部,然后经回液管重新返回到位于地面的缓冲罐,而后经节流阀降压后进入输出端换热器蒸发吸热;
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括:放热冷凝后的液态工质经节流阀返回缓冲罐,然后经由注液管进入重力热管,并从上而下充满各级储液槽并吸热蒸发,然后向上流入位于热泵压缩机中,压缩后进入输出端冷凝器凝放热。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疏液阀处于开启状态,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疏液阀处于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通过调节泄压阀的开度使缓冲罐中的压力低于重力热管内部压力,进而使的重力热管底部的液态工质进入回液管中。
如上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进一步地,当液态工质进入回液管中时,可以间歇性开启旁通阀,从而使液体工质以柱塞流的形式流入缓冲罐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重力热管代替了传统地源热泵的单相工质换热管路,用于吸收地热能,不需要使用循环水作为传热载体,无需设置水循环系统和地面蒸发器,不仅减少了工质换热过程中
Figure BDA0003973156880000031
损失,还避免了循环泵功消耗,能够获得更高的制冷和供暖效率;
2、本发明所设计的双效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解决了常规重力热管只能实现热量“自下向上”单相传输的问题,使重力热管地源热泵能够“夏季制冷,冬季供暖”,还避免了单效重力热管长期运行性能下降的问题,在拓展了此技术的应用范围的同时,提升了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3、本发明所设计的双效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其内部设有疏液阀,使得结构具有可变特性,能够在“制冷”工况下保持内壁干燥,在“供暖”工况下保持内壁湿润,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制冷/供暖效率;
4、本发明所设计的双效重力热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地面热泵单元中设有缓冲罐,能够使系统在制冷/供暖工况中灵活切换,并提升了其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热泵压缩机;2、四通阀;3、输出端换热器;4、泄压阀;5、回液阀;6、注液阀;7、节流阀;8、缓冲罐;9、重力热管外管;10、注液管;11、回液管;12、储液槽;13、液位控制管;14、疏液阀;15、旁通阀;16、液位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可以包括:地面热泵单元和重力热管,地面热泵单元包括热泵压缩机1、四通阀2、输出端换热器3和缓冲罐8,所述热泵压缩机1的进出口分别与所述四通阀2的上下两接口相连,所述输出端换热器3的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四通阀2的右接口,所述输出端换热器3的该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缓冲罐8,所述缓冲罐8通过一管道连接至所述四通阀2的下接口;重力热管包括重力热管外管9,所述重力热管外管9的壁内沿竖直方向设有多级储液槽12,上下相邻两所述储液槽12之间通过液位控制管13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所述储液槽12通过一注液管10连接至所述缓冲罐8,所述重力热管的底部液池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回液管11,所述回液管11连接至所述缓冲罐8,其中,所述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和供暖模式。
具体地,本系统能够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功能:在“制冷”工况下,重力热管将作为热泵系统的冷凝器,气态工质经热泵压缩机1加压后从顶部进入重力热管,之后在热管内壁放热冷凝并流向热管底部,然后经回液管11重新返回到位于地面的缓冲罐8,而后经节流阀7降压后进入换热器蒸发吸热,从而达到“制冷”目的;在“供暖”工况下,放热冷凝后的液态工质经节流阀7返回缓冲罐8,然后经由注液管10进入重力热管,并从上而下充满各级储液槽12,储液槽12中的液态工质会持续吸热蒸发,然后向上流入位于地面的热泵压缩机1中,压缩后进入换热器放热冷凝,从而达到“供暖”目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重力热管代替了传统地源热泵的单相工质换热管路,用于吸收地热能,不需要使用循环水作为传热载体,也无需设置水循环系统和地面蒸发器,不仅减少了工质换热过程中
Figure BDA0003973156880000051
损失,还避免了循环泵功消耗,能够获得更高的制冷和供暖效率。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常规重力热管只能实现热量“自下向上”单相传输的问题,使重力热管地源热泵能够“夏季制冷,冬季供暖”,还避免了单效重力热管长期运行性能下降的问题,在拓展了此技术的应用范围的同时,提升了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再次参见图1,图1展示了一种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包括地面热泵单元和重力热管两个部分,地面热泵单元包括热泵压缩机1、四通阀2、输出端换热器3、泄压阀4、回液阀5、注液阀6、节流阀7和缓冲罐8;重力热管包括重力热管外管9、注液管10、回液管11和多级储液槽12。
其中,重力热管顶部蒸汽出口经过四通阀2与热泵压缩机1的进出口相连,同时输出端换热器3同样经过四通阀2与热泵压缩机1的进出口相连,缓冲罐8底部经节流阀7与输出端换热器3连通,缓冲罐8的顶部经泄压阀4与热泵压缩机1的进口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储液槽12都包含一根液位控制管13,并在槽底设有一个疏液阀14,该疏液阀14的开关通过压力控制,当压力高于P0时,疏液阀14打开。同时,每级储液槽12之间没有被液态工质覆盖的重力热管内壁面,可以通过布置吸液芯来保持壁面湿润。
进一步地,注液管10的顶部经回液阀5与缓冲罐8连通,注液管10的底部插入最顶端的储液槽12中。
进一步地,回液管11的顶部经注液阀6与缓冲罐8连通,回液管11的底部插入重力热管底部液池之下,并且在液池上设有一个旁通阀15,旁通阀15的开关可以在地面控制。
另外,重力热管底部还设置有液位检测器16,其包含上、下共2个液位检测口,其上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低于旁通阀15,下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高于回液管11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地面热泵单元的设计方式为:热泵压缩机1的进出口通过一个四通阀2分别与换热器及重力热管顶部的气体通道连同,可以在“重力热管顶部→热泵压缩机1入口→热泵压缩机1出口→换热器”以及“换热器→热泵压缩机1入口→热泵压缩机1出口→重力热管顶部”两种工质流通方向中进行切换;缓冲罐8与热泵压缩机1入口设有连通管路,并通过泄压阀4控制该管路的通断;缓冲罐8与重力热管的注液管10和回液管11连通,并由注液阀6和回液阀5分别控制两个管路的通断;缓冲罐8内部设有压力、液位实时检测设备,并通过泄压阀4、注液阀6、回液阀5的开度及通断,能够控制缓冲罐8中的压力、液位,从而使系统在制冷/供暖工况下温度持续运行。
重力热管内的结构设计方式为:重力热管内壁设有多级环形储液槽12,每个储液槽12都包含一个疏液阀14和一根液位控制管13,疏液阀14可以从地面控制其通断,液位控制管13顶部略低于储液槽12的高度,并且其底部插入下一级储液槽12内部;重力热管底部设有液位传感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底液位将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注液管10顶部与缓冲罐8连通,并且其底部插入最顶部的储液槽12中;回液管11顶部同样与缓冲罐8连通,回液管11底部插入底部液位之下,回液管11底部还设有一个旁通阀15,旁通阀15管口位于底部液位之上,并可以从地面控制其通断。
具体的,本系统在“制热”工况下,液态工质从注液口流入到顶端储液槽12中,此时储液槽12中的疏液阀14处于关闭状态,液态工质会通过液位控制管13从上向下逐级流动,从而使热管内壁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大幅提升热管吸热效率。而本系统在“制冷”工况下,气态工质在重力热管内壁放热冷凝,此时储液槽12中的疏液阀14处于开启状态,液态工质直接从重力热管中间流向热管底部,而储液槽12中不存在积液,从而使热管内部始终处于“干燥状态”,从而大幅提升热管放热效率。
此外,本系统在“制冷”工况下,回液管11与缓冲罐8连通,且缓冲罐8通过控制泄压阀4的开度,使其压力低于重力热管内部,此时液态工质会从回液管11向上流动,但当回液管11中的重力静压与热管-缓冲罐8压差平衡时,工质将停止向上流动,此时可间歇开启回液管11底部的旁通阀15,将气态工质引入回液管11底部,从而使回液管11中的液态工质以柱塞流的形式向上流动,最终进入缓冲罐8中,进而实现了热量“自上向下”的反相传输。因此,本系统可以解决常规重力热管只能实现热量“自下向上”单相传输的问题,使重力热管地源热泵能够“夏季制冷,冬季供暖”,还避免了单效重力热管长期运行性能下降的问题,在拓展了此技术的应用范围的同时,提升了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回液管11也可以放置于重力热管的外部,回液管11的底部与重力热管底部液池连通,顶部经回液阀5与缓冲罐8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利用上述的系统进行,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经地质勘查确定合适的设井位置,并钻井至目标深度。
2)根据井下测温数据和系统设计功率,选定工质并估计工质流量,通过计算或实验确定注液管10、回液管11、液位控制管13和疏液阀14的口径,以及各级储液槽12的高度,确保流体工质流道通畅,不会产生积液效应。
具体的,疏液阀1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控制的自动开关阀门和电控阀,以及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阀门。工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蒸馏水、氨、二氧化碳、各类制冷剂和有机工质。
3)按照步骤2)中所选参数,在储液槽12上安装液位控制管13和疏液阀14,并将储液槽12焊接在重力热管外管9的内壁上。
4)在重力热管的底部盲板安装两个液位检测器16。
5)进行套管下井作业,将加工之后的重力热管外管9放置与钻井内,在外管和钻井井孔间灌注泥浆,用于固井和填充外管与岩体之间的间隙。
6)通过缓冲罐8对系统抽真空,然后关闭节流阀7。
7)气态工质经热泵压缩机1加压后从顶部进入重力热管,在重力热管外管9的内壁放热冷凝并流向重力热管外管9的底部,然后经回液管11重新返回到位于地面的缓冲罐8,而后经节流阀7降压后进入输出端换热器3蒸发吸热。
具体的,在制冷工况下,通过控制四通阀2,将热泵压缩机1的出口与重力热管顶部管路连同,热泵压缩机1的入口与输出端换热器3连通;关闭注液阀6,打开回液阀5;持续通过缓冲罐8上的充注口注入液态工质,并启动热泵压缩机1,使重力热管内部压力高于疏液阀14的开启压力P0,此时疏液阀14处于关闭状态,气态工质在热管内壁放热冷凝之后通过疏液阀14直接流向重力热管底部,当液位传感器监测到液位位于上、下两个液位监测点之间时,停止充注液态工质;调节泄压阀4的开度,以及调节旁通阀15的开启频率和时间,进而控制缓冲罐8中的液位波动幅度;缓冲罐8中的液态工质会持续经过膨胀阀流入输出端换热器3中吸热蒸发,从而达到制冷目的。需要理解地是,四通阀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集成式电控四通阀2,也可以是其它能达到相同管路切换功能的阀门组合;旁通阀1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控制的自动开关阀门和电控阀,以及其它能实现相同功能的阀门。
8)放热冷凝后的液态工质经节流阀7返回缓冲罐8,然后经由注液管10进入重力热管,并从上而下充满各级储液槽12并吸热蒸发,然后向上流入位于热泵压缩机1中,压缩后进入输出端冷凝器凝放热。
具体的,在制热工况下,通过控制四通阀2,将热泵压缩机1的入口与重力热管顶部管路连同,热泵压缩机1的出口与输出端换热器3连通;打开注液阀6,关闭回液阀5和泄压阀4;持续通过缓冲罐8上的充注口注入液态工质,并启动热泵压缩机1,使重力热管内部压力低于疏液阀14的开启压力P0,此时疏液阀14处于关闭状态,缓冲罐8中的液态工质通过注液管10流向最顶部的储液槽12,并经过液位控制管13从上向下依次流经每级储液槽12,直至位传感器监测到液位位于上、下两个液位监测点之间时,停止充注液态工质;液态工质在重力热管内壁部吸热蒸发后,从热管顶部流入热泵压缩机1中,加压升温后流向输出端换热器3中冷凝放热,之后经膨胀阀流入缓冲罐8中进行循环,从而达到供暖目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用于实现供暖或/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热泵单元,其包括热泵压缩机、四通阀、输出端换热器和缓冲罐,所述热泵压缩机的进出口分别与所述四通阀的上下两接口相连,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四通阀的右接口,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该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缓冲罐,所述缓冲罐通过一管道连接至所述四通阀的下接口;
重力热管,其包括重力热管外管,所述重力热管外管的壁内沿竖直方向设有多级储液槽,上下相邻两所述储液槽之间通过液位控制管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所述储液槽通过一注液管连接至所述缓冲罐,所述重力热管的底部液池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回液管,所述回液管连接至所述缓冲罐,其中,所述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和供暖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与所述四通阀的下接口之间的管道设有泄压阀;所述输出端换热器的该换热管路连接至所述缓冲罐的一端设有节流阀;每一所述储液槽的底部均设有至少一疏液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的底部浸没于所述液池之下,且位于所述液池之上的所述回液管上设有至少一旁通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热管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液池的水位高低的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设有两液位检测口,位于较上方的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低于旁通阀,位于较下方的液位检测口布置高度高于所述回液管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的一端管路上设有回液阀,所述注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的一端管路上设有注液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四通阀、疏液阀和旁通阀采用压力控制的自动开关阀门或电控阀;工质采用蒸馏水、氨、二氧化碳、制冷剂或有机工质的任一种。
7.一种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系统进行,包括用于制冷模式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用于供暖模式的第二工作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包括:气态工质经热泵压缩机加压后从顶部进入重力热管,在重力热管外管的内壁放热冷凝并流向重力热管外管的底部,然后经回液管重新返回到位于地面的缓冲罐,而后经节流阀降压后进入输出端换热器蒸发吸热;
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括:放热冷凝后的液态工质经节流阀返回缓冲罐,然后经由注液管进入重力热管,并从上而下充满各级储液槽并吸热蒸发,然后向上流入位于热泵压缩机中,压缩后进入输出端冷凝器凝放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疏液阀处于开启状态,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疏液阀处于关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通过调节泄压阀的开度使缓冲罐中的压力低于重力热管内部压力,进而使的重力热管底部的液态工质进入回液管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供暖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液态工质进入回液管中时,通过间歇性开启旁通阀,从而使液体工质以柱塞流的形式流入缓冲罐中。
CN202211526308.0A 2022-11-30 2022-11-30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59304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6308.0A CN11593048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6308.0A CN11593048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0484A true CN115930484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4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26308.0A Pending CN11593048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04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0746B (zh) 无积液效应的阶梯式重力热管地热开采系统
US20230243556A1 (en) Heat pu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efficient evaporation by using geothermal well
CN203657051U (zh) 一种直凝式空气源热泵地暖系统
CN110542339B (zh) 一种被动式跨季节供能蓄能系统
CN107461950A (zh) 海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1854504U (zh) 具有双储液腔结构的地下储能系统
CN111964286A (zh) 超长重力循环管地热供暖装置及方法
CN115930484A (zh) 实现供暖/制冷的双效重力热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及方法
CN209084867U (zh) 一种中深层与浅层地热能联合供热及浅层地热能补热系统
CN207196995U (zh)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
CN104864532A (zh) 地埋管自然冷源数据机房自然冷却热管系统
CN210033509U (zh) 一种基于热管换热原理的井下局部降温装置
CN211503300U (zh) 多模驱动地下储能系统
CN210833182U (zh) 被动式集能蓄能供能系统
CN210832361U (zh) 一种具有振动强化传热功能的被动式蓄能供能系统
CN208238249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
CN217979090U (zh) 一种井水热泵空调装置
CN110986400A (zh) 具有双储液腔结构的地下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67307A (zh) 被动式集能蓄能供能系统
CN107461963B (zh) 一种大口径密闭式地源热泵集成系统
JPH0526953B2 (zh)
CN215002002U (zh) 一种家用地源热泵冷暖空调系统
CN110986399B (zh) 多模驱动地下储能系统及系统充液量调控方法
CN207422717U (zh) 双热源高效热泵
CN1209587C (zh) 直接换热式液态冷热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