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4116A -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4116A
CN115914116A CN202211346252.0A CN202211346252A CN115914116A CN 115914116 A CN115914116 A CN 115914116A CN 202211346252 A CN202211346252 A CN 202211346252A CN 115914116 A CN115914116 A CN 115914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pr
node
mac address
message
broadcas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462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项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2113462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14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14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4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通过弹性分组环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为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根据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 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RPR单播报文。

Description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具体的讲是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RPR(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是一种新型的MAC(Media 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协议,采用RPR MAC层帧封装实现Ethernet Over RPR的透明传输。
在单个RPR环内,RPR节点在顺时针方向上发送RPR数据报文的方向为0环,也称Outer Ring(外环);RPR在逆时针方向上发送RPR报文的方向为1环,也称Inner Ring(内环)。RPR节点通过东向物理端口在0环上发送RPR数据报文、在1环上接收RPR数据报文;通过西向物理端口在0环上接收RPR数据报文、在1环上发送RPR数据报文。
每个RPR节点的东西物理端口和西向物理端口组成了RPR逻辑口,RPR芯片将RPR报文发往RPR逻辑口进行下环转发,交换芯片将以太网报文发往RPR逻辑口进行上环转发;在RPR节点内,RPR报文由RPR芯片通过内部物理以太端口(Internal Port)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转发;以太网报文由交换芯片通过Internal Port发往RPR芯片进行上环转发。
但是,RPR网的RPR报文都是单个RPR节点上环及下环,导致通过故障节点接入RPR网的设备无法正常通过RPR网承载其数据报文。
DRNI(Distributed Resilient Network Interconnect,分布式弹性网络互连)是基于IEEE P802.1AX协议的跨设备链路聚合技术。DRNI将两台物理设备虚拟成一台设备来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因而需要解决如何通过DRNI的跨设备链路掘和RPR节点上环或下环转发提供冗余转发处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RPR网的报文转发提供冗余保护和负载分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为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根据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第一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第一RPR单播报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该设备包括: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聚合模块,用于为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交换单元,用于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根据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 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第一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第一RPR单播报文。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RPR环网的RPR节点聚合虚拟一台DRNI虚拟设备,可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可以实现RPR设备的站点保护,实现RPR设备间业务负载分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A-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PR广播报文转发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PR单播报文转发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设备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以多个附图所示的多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多个具体细节用于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已知的方法、步骤、组件以及电路,以免使这些例子的难于理解。
使用的术语中,术语“包括”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含有”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以上”、“以内”以及“以下”包含本数;术语“大于”、“小于”表示不包含本数。术语“基于”表示至少基于其中一部分。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
步骤102,为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步骤103,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
步骤104,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步骤105,根据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 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RPR单播报文。
图1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RPR环网的RPR节点聚合虚拟一台DRNI虚拟设备,可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可以实现RPR设备的站点保护,实现RPR设备间业务负载分担。
图2A-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示意图。图2A中,RPR网200的节点A和节点B通过DRNI(Distributed Resilient Network Interconnect,分布式弹性网络互连)聚合虚拟成一台设备来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节点A和节点B是RPR网200上的分布式聚合(Distributed Relay,DR)RPR节点。
节点A的交换芯片的以太网端口和节点B的交换芯片的以太网端口作为IPP(Intra-Portal Port,内部控制链路端口),通过作为IPL(Intra-Portal Link,内部控制链路)的物理以太网链路连接,转发DRCP报文和数据报文、对MAC地址表项和ARP表项进行同步,所以不需要像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堆叠系统同步每台成员设备所有的信息,因此在控制面耦合程度相比堆叠小很多。
节点A和节点B两台设备之间除了IPL链路还有一条Keep alive(保活)链路(图2A未示),用于检测对端DR RPR节点的状态,即交互Keep alive报文来进行IPL链路故障时的双主检测。
节点A的端口U1、节点B的端口U2为DR(Distributed Relay interface,分布式聚合接口)接口,都与网络设备210相连属于同一个DR组(Distributed-Relay group,分布式聚合组),节点A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设备(Primary),节点B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Secondary)。
图2A中,节点A、节点B在RPR的拓扑发现过程发送ATD(Attribute Discovery,属性发现)帧201、202时,通过ATD帧新增的T-L-V字段作为携带DRNI成员设备地址的通告字段携带节点A的RPR MAC A和节点B的RPR MAC B的跨设备链路聚合。
节点C、D、E、F分别收到ATD帧201、202,为跨设备链路聚合节点A、节点B分配RPRTrunk标识。本申请中,RPR Trunk标识是各RPR节点的本地硬件资源,各节点收到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ATD帧时,从当前第一个待分配的RPR Trunk标识开始分配。
图2A中,节点C、D、E、F基于收到的ATD帧201、202,为节点A、节点B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分配RPR Trunk 0且记录RPR Trunk0对应RPR MAC A和RPR MAC B。
图2B中,节点D和节点E按照节点A和B的方式聚合虚拟成一台设备,节点E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设备,节点D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节点E和D在RPR的拓扑发现过程发送ATD帧203、204时,通过ATD帧新增的T-L-V字段作为携带DRNI成员设备地址的通告字段携带节点E的RPR MAC E和节点D的RPR MAC D的跨设备链路聚合。
节点A、B基于收到的ATD帧203、204,为节点D、节点E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分配RPRTrunk 0且记录RPR Trunk0对应RPR MAC D和RPR MAC E。
节点C、F基于收到的ATD帧203、204,为节点D、节点E的跨设备链路聚合分配RPRTrunk 1且记录RPR Trunk1对应RPR MAC D和RPR MAC E。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RPR广播报文转发实施例提供的示意图;
终端T1向终端T2发送单播数据报文前,若未查找到终端T2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表项,则发送ARP请求报文301。
当网络设备220收到ARP请求报文301,在连接DRNI系统的链路聚合组的聚合端口中选择连接节点E的成员端口,发送ARP请求报文301到节点E。
节点E的交换芯片根据ARP请求报文30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将ARP请求报文301发往RPR逻辑口进行上环转发。
节点E的RPR芯片确定本设备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设备,在RPR环200上广播RPR广播报文。节点E的RPR芯片通过内Internal Port收到ARP请求报文301,封装RPR广播报文302,其中源RPR MAC为本节点RPR MAC地址,目的RPR MAC为广播RPR MAC,分别通过连接节点F和节点D的RPR端口发送。
节点D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为对端DR节点,则丢弃RPR广播报文302,即不执行RPR广播报文302的下环转发,也不执行RPR环上的RPR广播报文302的过环转发。
节点F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通过RPR环上的另一RPR端口发往节点A,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0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F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根据RPR源MAC地址查找对应的RPR Trunk标识RPR Trunk1,根据RPR Trunk 1和内层的ARP请求报文30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图中未示)。
节点A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主分布式聚合RPR节点执行且源RPR MAC不是对端DR节点,则执行RPR广播报文302的下环转发以及RPR环上的RPR广播报文302的过环转发。
节点A通过RPR环上的另一RPR端口发送RPR广播报文302,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0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A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根据RPR源MAC地址查找对应的RPR Trunk0,根据RPR Trunk 0和内层的ARP请求报文30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将ARP请求报文301发往网络设备210。最终由网络设备210将ARP请求报文301发往终端T2。
节点B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不是对端DR节点,不执行RPR广播报文302的下环转发,而执行RPR广播报文302的过环转发。
节点B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送RPR广播报文302至节点C。
节点C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往节点D,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0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C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02,根据RPR源MAC地址查找对应的RPR Trunk1,根据RPR Trunk 1和内层的ARP请求报文30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图中未示)。
节点D从节点C收到RPR广播报文302,节点D的RPR芯片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为对端DR节点,则丢弃RPR广播报文302。
图3中,终端T2在VLAN1000内发送以太网广播报文321时,网络设备210收到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在连接DRNI系统的链路聚合组的聚合端口中选择连接节点B的成员端口,发送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到节点B。
节点B的交换芯片根据以太网广播报文32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将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发往RPR逻辑口进行上环转发;节点B的RPR芯片Internal Port收到以太网广播报文321,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封装RPR广播报文322,其中源RPR MAC为本节点RPR MAC地址,目的RPR MAC为广播RPR MAC,发往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A。
节点A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为对端DR节点,则执行RPR广播报文322的过环转发。由于RPR MAC地址为对端DR节点B,节点A再执行下环转发则会导致网络设备210重复收到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导致广播风暴。
节点A的RPR芯片通过RPR网200的另一RPR端口发送RPR广播报文322,从而在RPR网200上广播RPR广播报文322。
节点F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往节点E,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2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F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根据RPR源MAC地址RPR MAC B查找对应的RPR Trunk0,根据RPR Trunk 0和内层的以太网广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图中未示)。
节点E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主分布式聚合RPR节点执行且源RPR MAC不是对端DR节点,则执行RPR广播报文302的下环转发以及RPR网200上的RPR广播报文322的过环转发。
节点E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送RPR广播报文322,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2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E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根据RPR源MAC地址查找对应的RPR Trunk标识RPR Trunk0,根据RPR Trunk 0和内层的以太网广播报文32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将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发往网络设备220。最终由网络设备220将以太网广播报文321发往终端T2。
节点D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不是对端DR节点,不执行RPR广播报文302下环转发,而执行RPR网200上的RPR广播报文322的过环转发。
节点D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送RPR广播报文322至节点C。
节点C的RPR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通过RPR网200上的另一RPR端口发往节点B,复制一份RPR广播报文322发往交换芯片进行下环处理。节点C的交换芯片收到RPR广播报文322,根据RPR源MAC地址查找对应的RPR Trunk标识RPR Trunk0,根据RPR Trunk0和内层的以太网广播报文321的源MAC地址学习MAC地址表项,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广播(图中未示)。
节点B从节点C收到RPR广播报文322,节点B的RPR芯片确定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且源RPR MAC为本设备RPRMAC地址,则丢弃RPR广播报文322。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RPR单播报文转发实施例提供的示意图;
节点A和节点B之间通过作为IPL同步MAC地址表项、ARP表项;节点E和节点D之间通过作为IPL同步MAC地址表项、ARP表项。
终端T2向终端T1发送以太网单播报文411。网络设备210根据以太网单播报文411的目的MAC地址MAC T1确定出接口为连接的通过连接节点A和节点B的DR组的链路聚合组。网络设备210根据以太网单播报文411进行用于负载分担转发的hash计算,根据hash值对应链路聚合组的成员链路将以太网单播报文411发往节点B。
节点B的交换芯片收到以太网单播报文411,根据学习的MAC地址表项确定目的MAC地址MAC T1的出端口为RPR Trunk0,将其发往RPR芯片。节点B的RPR芯片根据以太网单播报文411的报文参数进行hash计算,根据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RPR MAC地址选择RPR网200的下环节点。譬如节点B确定hash计算结果的Hash值对应RPR MAC D。
节点B的RPR芯片将以太网单播报文411封装为RPR单播报文412;其中目的RPR MAC为RPR MAC D,源RPR MAC为RPR MACB;节点B根据RPR网200的拓扑选择到达节点D的最短路径上的RPR端口,将RPR单播报文412发往该最短RPR路径上的RPR节点C。
RPR节点C的RPR芯片收到RPR单播单播报文412,根据RPR节点D的最短路径上的RPR端口发送RPR单播报文412到RPR节点D。
RPR节点D的RPR芯片收到RPR单播报文412,确定目的RPR MAC为本设备的RPR MAC地址,发往交换芯片。RPR节点D的交换芯片剥掉RPR单播报文412的RPR封装,根据RPR源MAC地址RPR MAC B查找对应的RPR Trunk标识RPR Trunk0,根据RPR Trunk 0和内层的以太网广播报文的源MAC T2地址刷新学习的MAC地址表项的老化时间,剥掉RPR头,在VLAN1000内查找到目的MAC地址T2的出端口为DR组。
RPR节点D通过的DR组的本地成员端口发送以太网单播报文411至网络设备220。网络设备220根据学习的MAC地址将以太网单播报文411发送至终端T2。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设备实施例的示意图。该设备50包括:交换单元、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CPU以及存储器。交换单元可由交换芯片实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可以通过FPGA芯片实现。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器中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用以执行聚合模块。
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聚合模块,用于为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交换单元,用于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根据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第一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第一RPR单播报文。
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通过RPR网接收第二RPR单播报文;当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对应的上环节点标识为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交换单元,根据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查找MAC地址表项,查找到时,刷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的匹配MAC地址表项的老化时间;未查找到时,根据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和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学习MAC地址表项;
交换单元,用于接收以太网广播报文;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当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广播报文并发往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当本设备角色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二RPR广播报文并在RPR网上广播。
交换单元,用于通过RPR网接收第三RPR广播报文;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丢弃第三RPR广播报文;当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RPR节点,通过RPR网广播第三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
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通过RPR网接收第四RPR广播报文;当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通过RPR网上广播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当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 RPR节点,通过RPR网上广播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交换单元,用于将第四RPR广播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广播报文;在转换后的以太网广播报文所属虚拟局域网内广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
为所述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
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根据所述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所述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 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所述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所述第一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所述第一RPR单播报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RPR网接收第二RPR单播报文;
当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对应的上环节点标识为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根据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查找MAC地址表项;
查找到时,刷新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的匹配MAC地址表项的老化时间;
未查找到时,根据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和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学习MAC地址表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以太网广播报文;
当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所述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广播报文并发往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
当本设备角色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所述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二RPR广播报文并在所述RPR网上广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RPR网接收第三RPR广播报文;
当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丢弃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
当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 RPR节点,通过所述RPR网广播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RPR网接收第四RPR广播报文;
当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通过RPR环上广播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
当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 RPR节点,通过所述RPR网上广播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将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广播报文;在转换后的以太网广播报文所属虚拟局域网内广播。
6.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弹性分组环RPR网接收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
聚合模块,用于为所述跨设备链路聚合通告报文携带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分配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交换单元,用于接收以太网单播报文;当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下环节点标识为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所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根据所述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进行hash计算,以所述hash计算的结果对应的成员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目的RPR MAC地址,以本节点的RPR MAC地址为源RPR MAC地址,将所述收到的以太网单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单播报文;通过到达所述第一RPR单播报文的目的RPR MAC地址的最短RPR路径的出端口发送所述第一RPR单播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通过RPR网接收第二RPR单播报文;当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对应的上环节点标识为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
所述交换单元,根据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查找MAC地址表项,查找到时,刷新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的匹配MAC地址表项的老化时间;未查找到时,根据所述收到的第二RPR单播报文的源MAC地址和所述RPR跨设备链路聚合标识学习MAC地址表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单元,用于接收以太网广播报文;
所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当本设备角色为备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所述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一RPR广播报文并发往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当本设备角色为主用分布式聚合RPR节点,将所述接收的以太网广播报文封装为第二RPR广播报文并在所述RPR网上广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单元,用于通过所述RPR网接收第三RPR广播报文;
所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丢弃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当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为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 RPR节点,通过所述RPR网广播所述第三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分组环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RPR网接收第四RPR广播报文;当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备用DR RPR节点,通过RPR环上广播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当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的上环节点不是本节点的对端DR节点且本节点为主用DR RPR节点,通过所述RPR网广播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到相邻RPR节点,
所述交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第四RPR广播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广播报文;在转换后的以太网广播报文所属虚拟局域网内广播。
CN202211346252.0A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5914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6252.0A CN115914116A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6252.0A CN115914116A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4116A true CN115914116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82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46252.0A Pending CN115914116A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141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5852A (zh) * 2023-10-30 2023-12-01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广播报文的路由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5852A (zh) * 2023-10-30 2023-12-01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广播报文的路由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155852B (zh) * 2023-10-30 2024-02-23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广播报文的路由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97943B2 (en) Configuring virtual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es for virtual machines
CN109891838B (zh) 基于规则的网络标识符映射
EP2820809B1 (en) Dynamic service insertion in a fabric switch
EP3240250B1 (en) Virtual router terminating an overlay tunnel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US9912612B2 (en) Extended ethernet fabric switches
US944882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izing virtual machine mobility
US20160255018A1 (en) Protection switching over a virtual link aggregation
WO2016101646A1 (zh) 以太虚拟网络的接入方法及装置
WO2019129236A1 (zh) 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0484034C (zh) 采用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接入用户的方法和系统
US20220174026A1 (en) Efficient convergence in network events
WO2018058639A1 (zh) 伪线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设备
CN113992582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EP3979709A1 (en) Dynamic multi-destination traffic management in a distributed tunnel endpoint
CN115914116A (zh) 一种弹性分组环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11884922B (zh) 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本地转发方法
EP290847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multi-link transparent interconnected data frame
CN113794635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15277543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WO202314318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5118660A (zh) 一种转发表项同步方法及设备
WO2015009855A1 (en) Edge extension of an ethernet fabric swi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