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7497A -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97497A
CN115897497A CN202211464066.7A CN202211464066A CN115897497A CN 115897497 A CN115897497 A CN 115897497A CN 202211464066 A CN202211464066 A CN 202211464066A CN 115897497 A CN115897497 A CN 115897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queduct
die
support
mold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40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龙
康湘辉
骆勇
蒋贵平
谌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No 5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40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974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97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974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垂直设置在地面的立柱组件,多根水平设置在所述立柱组件顶部的第一横梁,多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上的贝雷梁组件,多根设置在所述贝雷梁组件上的第二横梁,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横梁上的渡槽模板;其中,每组立柱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的立柱;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贝雷梁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本发明可直接在渡槽支架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渡槽,解决了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时由于大型设备场地受限而难以吊装渡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背景技术
渡槽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输水建筑物,主要布置在跨越溪谷、洼地、山谷等地,也可用于排洪、排沙等,大尺寸渡槽甚至可以用于通航。传统的施工方法多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即现在平地先预制一段一段渡槽后,再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将一段一段成型的渡槽吊装至支承支架上,然后再进行拼装。
然而,对山区陡峭的地形如“V”字型的陡崖地形,由于受地形限制,大型机械设备通行或起吊困难,难以将成型的渡槽吊装至支承支架上,因此,施工难度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可直接在渡槽支架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渡槽,解决了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时由于大型设备场地受限而难以吊装渡槽的问题。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垂直设置在地面的立柱组件,多根水平设置在所述立柱组件顶部的第一横梁,多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上的贝雷梁组件,多根设置在所述贝雷梁组件上的第二横梁,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横梁上的渡槽模板;其中,每组立柱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的立柱;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贝雷梁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本发明通过设置从下至上依次为立柱组件、第一横梁、贝雷架和第二横梁相互配合构成的支承体系,极大增强整个支架的结构强度,使在该支承体系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渡槽提供所需的承载能力;并通过在该支承体系上设置可拆卸的渡槽模板,实现直接在渡槽支架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渡槽,解决了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时由于大型设备场地受限而难以实施渡槽吊装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渡槽模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顶部的底模,设置在所述底模上的外模,设置在所述外模内的内模,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两端的堵头板;所述底模为矩形体,其顶部设有一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槽口;所述外模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U型槽,所述外模开口朝上,其底部卡固在所述底模的槽口内;所述内模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U型槽,所述内模支设于所述外模内,所述内模与所述外模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容置腔;两所述堵头板封合在所述容置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渡槽模板还包括多组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模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外模支撑组件,所述外模支撑组件包括外模立柱和外模背肋;所述外模立柱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的顶部,所述外模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外模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外模背肋贴合设置在所述外模外侧壁上,并分别与同一组所述外模支撑组件中的外模立柱共面;所述外模背肋通过横向连接杆和斜向连接杆与所述外模立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渡槽模板还包括多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内模的内模支撑组件,每一组所述内模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和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架垂直设置在所述内模内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横梁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所述支撑横梁两端抵接于所述内模两内侧壁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支撑组件还包括至少两顶托丝杆,所述顶托丝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内模的侧壁。
进一步地,多组所述贝雷梁组件之间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为花架或工字钢。
进一步地,所述贝雷梁组件包括设置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横梁垂直的下弦杆,与所述下弦杆平行设置的上弦杆,以及串联设置在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之间的多个贝雷架;所述贝雷架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共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为双拼工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梁为工字钢。
进一步地,每一组所述立柱组件中两相邻的立柱之间水平设置或交叉设置多根支撑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中渡槽模板的侧视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中贝雷梁组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中贝雷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中渡槽模板主视图;
附图标记:1、条形基础;10、立柱组件;100、立柱;102、支撑杆;20、第一横梁;30、贝雷梁组件;300、下弦杆;302、上弦杆;304、贝雷架;306、固定件;40、第二横梁;50、渡槽模板;500、底模;502、外模;504、内模;506、堵头板;508、外模支撑组件;5080、外模立柱;5082、外模背肋;510、内模支撑组件;5100、支撑架;5102、支撑横梁;5104、支撑顶杆;5106、顶托丝杆;512、顶部横梁;514、连接拉杆;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图1-3示出了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中一种方式的具体结构。由图可见,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包括多组垂直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组件10,多根设置在立柱组件10上的第一横梁20,多组设置在第一横梁20上的贝雷梁组件30,多根设置在贝雷梁组件30上的第二横梁40,以及安装在第二横梁40上的渡槽模板50。
具体地,多组立柱组件10沿第一方向D1排列,并垂直设置在地面或底面上的条形基础1顶部,其中每组立柱组件10中包括4根立柱100,4根立柱100沿第二方向D1两两并列设置。优选地,为了提高立柱组件10的支撑强度,每一组立柱组件10中的相邻两立柱100之间连接有多根支撑杆102,这些支撑杆102可以是水平设置,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交叉设置。
第一横梁20具体为双拼工钢,其水平设置在2根立柱100的顶部,多根第一横梁20之间相互平行,并沿第二方向D2延伸。
图4-6示出了本发明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中一种方式中的贝雷梁组件的具体结构。由图可见,多组贝雷梁组件30沿第二方向D2并列设置,不同组之间的贝雷梁组件30通过花架306固定连接。每一组贝雷梁组件30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弦杆300和下弦杆302,以及多个贝雷架304。下弦杆300水平架设在多根所述第一横梁20上,并与第一横梁20垂直;上弦杆302与下弦杆300平行设置;多个贝雷架304串联设置在上弦杆300和下弦杆302之间,且贝雷架304与上弦杆300和下弦杆302共面。通过多组贝雷梁组件30的横向连接增强贝雷梁组件30的整体受力及抗倾覆稳定性,通过上弦杆300和下弦杆302的设置加强贝雷架304的抗剪能力和抗弯能力。
第二横梁40具体为工字钢,其水平架设在多根上弦杆302的顶部,多根第二横梁40之间相互平行,并沿第二方向D2延伸。
上述立柱组件10、第一横梁20、贝雷梁组件30和第二横梁40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是通过螺钉、拉杆等紧固件进行连接固定。通过上述立柱组件10、第一横梁20、贝雷梁组件30和第二横梁40相互配合构成承载渡槽模板50的支承体系,可满足在改支承体系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渡槽所需的承重要求。
渡槽模板50包括设置在第二横梁40顶部的底模500,设置在底模500上的外模502,设置在外模502内的内模504,以及封合在外模502和内模504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的堵头板506。
具体地,底模500为矩形体,在这里,底模500可以为封闭的矩形体,也可以为呈矩形体的镂空结构。底模500的顶部设有一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槽口(图未示),槽口(图未示)的底壁为平面,其两侧壁为圆弧面,使得槽口(图未示)的横截面呈下窄上宽。
外模502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U”型槽,外模502的开口朝上,其侧壁圆弧度与槽口(图未示)的侧壁的圆弧度适配,使得外模502的底部可以卡固在底模500的槽口(图未示)内。在这里,外模502是由以底部中线界的两侧弧形侧壁拼接而成,便于外模502的吊运以及拆装。
内模504也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U”型槽,内模504支设于外模502内,使得内模504与外模502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了一容置腔(图未示)。在这里,内模504是由以底部中线界的两侧弧形侧壁拼接而成,便于内模504的吊运以及拆装。
两堵头板506封合在该容置腔(图未示)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以实现往容置腔(图未示)内浇筑混凝土后,能形成渡槽。
进一步地,渡槽模板50还包括多组外模支撑组件508。多组外模支撑组件508分别设置在外模503沿第二方向D2的相对两侧。每一组外模支撑组件508包括外模立柱5080和外模背肋5082。外模立柱5080垂直设置在第二横梁40的顶部,外模立柱5080的上端与外模502固定连接。外模背肋5082贴合设置在外模502的外侧壁,与同一组外模支撑组件508中的外模立柱5080共面。外模背肋5082通过横向连接杆5081和斜向连接杆5083与外模立柱5080固定连接。通过多组外模支撑组件508的设置,提高外模502侧壁沿径向方向的支承强度。
为了能增加渡槽的韧性,需要在浇筑混凝土前在容置腔(图未示)内架设钢筋(图未示)和铁丝网铁丝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在安装渡槽模板50时,需要先在第二横梁40上设置底模500,再在底模500上安装外模502,然后沿着外模502的内侧壁捆扎钢筋(图未示)和安装铁丝网(图未示),再通过拉杆等紧固件(图未示)在外模502内支设内模504,使得外模502和内模504之间形成一容置腔(图未示);接着,将两堵头板506封合在容置腔(图未示)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两端漏出。最后,从渡槽模板50的顶部敞口往容置腔(图未示)内浇筑混凝土,完成浇筑后静置一段时间,待混凝土凝固成型后,拆除渡外模502和内模504,形成渡槽。
然而,在往容置腔(图未示)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密度比较大,因此对内模504产生浮力,使得内模504的位置往上移动,会导致渡槽结构变形。为解决这个问题,渡槽模板50还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D1设置在内模504的内部的内模支撑组件510。如图6所示,每一组内模支撑组件510包括支撑架5100和支撑横梁5102。支撑架5100具体呈“H”型,包括两垂向立柱和设置在两垂向立柱之间得水平杆。支撑架5100垂直设置在内模504内的中间位置,使得支撑架5100的两垂向立柱分别位于内模504内部中线的两侧。支撑横梁5102水平设置支撑架5100的顶部,支撑横梁510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内模504两侧壁上的相对位置。优选地,在支撑架5100的水平杆上还设有一垂直朝上的支撑顶杆5104,支撑顶杆5104的上端与支撑横梁5102固定连接,以沿垂直方向提高对支撑横梁5102的支撑力。通过设置支撑横梁5102以抵抗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对内模504侧壁产生的沿径向方向的挤压力;此外,支撑横梁5102还限制了支撑架5100垂直方向的位置,通过支撑横梁5102、支撑架5100和支撑顶杆5104的干性连接来抵抗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对内模504产生的向上的浮力,防止内模504向上浮起,避免渡槽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模支撑组件510还包括顶托丝杆5106,顶托丝杆5106分别设置在支撑架5100两垂向立柱上,具体地顶托丝杆5106的一端固定在一垂向立柱上,另一端抵接于内模504的侧壁,顶托丝杆5106同样用于抵抗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对内模504侧壁产生的沿径向方向的挤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渡槽模板50还包括架设在外模502和内模504的顶部的顶部横梁512,顶部横梁512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一顶部横梁512对应两位于外模502两侧相对位置的外模支撑组件508。顶部横梁512位于内模504开口正上方的部分与支撑横梁5102连接,而顶部横梁512的两端通过连接拉杆514与位于外模502两侧的外模立柱5080固定连接,使得外模502、外模支撑组件508、内模504和内模支撑组件510形成一个整体,进而使渡槽模板50更加固定牢靠,也进一步提高内模504的抗浮能力,避免渡槽变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从下至上依次为立柱组件、第一横梁、贝雷架和第二横梁相互配合构成的支承体系,极大增强整个支架的结构强度,使在该支承体系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渡槽提供所需的承载能力;并通过在该支承体系上设置可拆卸的渡槽模板,实现直接在渡槽支架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渡槽,解决了采用预制吊装的施工方法时由于大型设备场地受限而难以实施渡槽吊装的问题。本发明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能在较狭小的空间和场地施工作业,特别适用于在陡峭的山区地形的施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10)

1.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垂直设置在地面的立柱组件(10),多根水平设置在所述立柱组件(10)顶部的第一横梁(20),多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20)上的贝雷梁组件(30),多根设置在所述贝雷梁组件(30)上的第二横梁(40),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横梁(40)上的渡槽模板(50);其中,每组立柱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的立柱(100);
所述第一横梁(20)和所述第二横梁(40)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贝雷梁组件(3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渡槽模板(5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40)顶部的底模(502),设置在所述底模(502)上的外模(502),设置在所述外模(502)内的内模(504),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模(502)和所述内模(504)两端的堵头板(506);
所述底模(502)为矩形体,其顶部设有一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槽口;
所述外模(502)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U型槽,所述外模(502)的开口朝上,其底部卡固在所述底模(502)的槽口内;
所述内模(504)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U型槽,所述内模(504)支设于所述外模(502)内,所述内模(504)与所述外模(502)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容置腔;
两所述堵头板(506)封合在所述容置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渡槽模板(50)还包括多组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模(502)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的外模支撑组件(508),所述外模支撑组件(508)包括外模立柱(5080)和外模背肋(5082);
所述外模立柱(5080)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40)的顶部,所述外模立柱(5080)的上端与所述外模(502)的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外模背肋(5082)贴合设置在所述外模(502)的外侧壁上,并分别与同一组所述外模支撑组件(508)中的外模立柱(5080)共面;
所述外模背肋通过横向连接杆和斜向连接杆与所述外模立柱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渡槽模板(50)还包括多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内模(504)内的内模支撑组件(510),每一组所述内模支撑组件(510)包括支撑架(5100)和支撑横梁(5102);
所述支撑架(5100)垂直设置在所述内模(504)内的中间位置;
所述支撑横梁(5102)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架(5100)的顶部,所述支撑横梁(5102)两端抵接于所述内模(504)两内侧壁的相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模支撑组件(510)还包括至少两顶托丝杆(5106),所述顶托丝杆(5106)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5100)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内模(504)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多组所述贝雷梁组件(30)之间通过固定件(30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306)为花架或工字钢。
7.根据权利要求6任一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贝雷梁组件(30)包括设置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横梁(20)垂直的下弦杆(300),与所述下弦杆(300)平行设置的上弦杆(302),以及串联设置在所述上弦杆(302)和所述下弦杆(300)之间的多个贝雷架(304);
所述贝雷架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共面。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梁(20)为双拼工钢。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横梁(40)为工字钢。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陡崖地形渡槽支架,其特征在于:
每一组所述立柱组件(10)中两相邻的立柱(100)之间水平设置或交叉设置多根支撑杆(102)。
CN202211464066.7A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Pending CN1158974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4066.7A CN11589749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4066.7A CN11589749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97497A true CN115897497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70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4066.7A Pending CN11589749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974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3972B (zh)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
CN110593114A (zh) 基于大跨度箱梁多抱箍桁架支撑贝雷支架的箱梁施工方法
CN112144412A (zh) 预制装配式柱间系梁的施工方法
CN115897497A (zh)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CN215329323U (zh) 一种小吨位吊装的轻型组合式桥墩
CN220099813U (zh) 一种陡崖地形渡槽支架
CN115058976A (zh) 含横隔板变截面现浇箱梁铝合金内模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1851318B (zh) 悬臂桥边跨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4245382U (zh) 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
CN210658451U (zh) 一种明挖法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CN220266846U (zh) 一种装配式梁板柱节点结构
CN215519924U (zh) 沉降缝两侧混凝土剪力墙浇筑模板
CN214531909U (zh) 一种具有防护的拼接组合式模板
CN114351930B (zh) 联排式矩形钢管混凝土拱形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3710002U (zh) 一种组合式钢筋桁架叠合板
CN219864091U (zh) 用于墙体变形缝处铝模板支护装置及支护型墙体变形缝
CN219387170U (zh) 一种用于柱模施工的水平支撑体系
CN216920412U (zh) 一种地基结构
CN215947932U (zh) 一种混凝土箱梁现浇施工全装配化塔式支撑架
CN220414017U (zh) 一种钢栈桥贝雷梁限位连接机构
CN220565709U (zh) 污水处理斜管沉淀池的混凝土浇筑模板的加固体系
CN114232795B (zh) 大型假山类外包装首层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459662U (zh) 一种用于双柱式桥墩的施工作业平台
CN215164738U (zh) 一种系杆拱式快拼支架
CN115058979B (zh) 一种高大墩柱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骨架及其一次性浇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