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7232B -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7232B
CN115887232B CN202310219579.XA CN202310219579A CN115887232B CN 115887232 B CN115887232 B CN 115887232B CN 202310219579 A CN202310219579 A CN 202310219579A CN 115887232 B CN115887232 B CN 115887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tube
monitored
nose
w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195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87232A (zh
Inventor
廖曦
李卡
刘雨薇
洪瑞
徐家壮
王志国
韩颜庭
白梦涵
卫雨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2195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72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7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7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87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7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主要应用于:鼻肠管盲插置管;主要解决了:在徒手置鼻十二指肠管时,提高盲插鼻肠管成功率;通过于鼻肠管上设置被监测元件以及佩戴于人体并设置有若干个监测元件的监测设备,使得置管过程中,能够对鼻肠管末端的途径位置进行感知监测;便于了置管方向出现偏差时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盲插鼻肠管置管成功率。

Description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背景技术
肠内营养包括胃内置管喂养、十二指肠内置管喂养以及空肠内置管喂养三种方式。若患者有胃排空障碍或不适合胃内喂养,则需行鼻十二指肠置管喂养或鼻空肠置管喂养。而以往的床旁徒手置管存在诸多风险,威胁患者安全,主要包括:1、盲插导致的消化道穿孔,如下咽/食道/胃肠道穿孔,以及穿孔后继发的血胸、气胸和脓胸等机械设备相关不良事件;2、盲插误入气道导致患者剧烈呛咳、窒息、气胸、胸腔积液、肺不张甚至死亡;3、盲插安置误入气道或者留置期间由于鼻肠管尖端移位均可能出现支气管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尤其当患者处于重症监护和机械通气状态,大大增加了危重患者死亡率;因此管道位置和置管路径的准确判断是鼻肠管盲插成功和置管安全的关键因素;而判断置管位置的理想技术是无创的,并且无需昂贵的设备即可在床边由医护人员进行。
因此,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创的、可在床边由医护人员进行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包括:
鼻肠管,所述鼻肠管具有前端与末端,并由所述末端置入使用者体内,其中,于所述鼻肠管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被监测元件,所述被监测元件位于所述前端与所述末端之间;
监测设备,佩戴于人体,用于对被监测元件进行感知以及在感知被监测元件后进行警示,所述监测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穿戴部分以及若干个监测元件,其中,在所述穿戴部分为一个时,若干个监测元件于所述穿戴部分上呈纵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穿戴部分为若干个时,每个所述穿戴部分均设置有所述监测元件,每个所述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后,所述监测元件于人体体表呈纵向排列设置;在所述鼻肠管置入过程中,所述被监测元件依次经过多个所述监测元件的监测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穿戴部分为若干个时,所述监测元件的数量与所述穿戴部分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穿戴部分有且仅有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进一步,所述穿戴部分包括:佩戴于人体颈部的第一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上腹的第二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下腹的第三穿戴部分。
监测元件包括:设置于第一穿戴部分对人体颈部监测的第一监测元件、设置于第二穿戴部分对人体上腹部监测的第二监测元件;设置于第三穿戴部分对人体下腹监测的第三监测元件。
进一步,所述第一穿戴部分包括:颈带、第一连接组件,其中,所述颈带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监测元件部分的由所述第一表面穿至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使得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能够相连与分离;所述第一监测元件设置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穿戴部分包括:第一腹带、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腹带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以及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二监测元件的部分由所述第三表面穿至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使得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能够相连与分离。
进一步,所述第三穿戴部分与所述第二监测设备结构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覆膜层将所述鼻肠管部分或全部包裹,其中,所述被监测元件被所述覆膜层包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被监测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被监测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二被监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固定的配置于所述鼻肠管的外壁。
进一步,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距所述鼻肠管的所述末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距所述鼻肠管的所述末端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不能随所述鼻肠管到达所述第三监测元件的监测区域。
进一步,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为构造相同的磁性元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于鼻肠管的外壁设置被监测元件以及设置能够佩戴于患者体外的监测设备,实现对鼻肠管末端途径位置进行监测,便于了置管方向出现偏差时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盲插鼻肠管置管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鼻肠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鼻肠管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胃管段设置第一永磁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胃管段设置第一空心电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胃管段与肠管段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鼻肠管末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监测设备佩戴于人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多个监测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监测设备与鼻肠管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颈带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磁敏感元件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腹带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磁敏感元件位置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二腹带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磁敏感元件位置示意图;
图中,1、鼻肠管;11、覆膜层;111、胃管段;112、肠管段;12、开孔;13、输送接头;131、电源接头;14、封闭组件;15、第一被监测元件;17、末端;2、颈带;21、第一外壳;22、第一磁敏感元件;23、第一魔术子贴;24、第一魔术母贴;3、第一腹带;31、第二外壳;32、第二磁敏感元件;33、第二魔术子贴;34、第二魔术母贴;4、第二腹带;41、第三外壳;42、第三磁敏感元件;43、第三魔术子贴;44、第三魔术母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4及图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技术内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1装置,其包括:鼻肠管1,所述鼻肠管1具有前端与末端17,并由所述末端17置入使用者体内,其中,于所述鼻肠管1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被监测元件,所述被监测元件位于所述前端与所述末端17之间;
覆膜层11,所述覆膜层11将所述鼻肠管1部分或全部包裹,其中,所述被监测元件被所述覆膜层11包裹;
监测设备,所述监测设备设置为至少一个,并佩戴于使用者体外,其中,所述监测设备能够在所述鼻肠管1置入过程中对所述被监测元件作出反应。
参考图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鼻肠管1具有胃管段111与肠管段112,所述肠管段112设置有开孔12,且所述开孔12均与所述鼻肠管1相通,其中,所述胃管段111与所述肠管段112的外壁均配置有所述被监测元件,且所述被监测元件不与所述开孔12重合;更具体的,在鼻肠管1植入患者体内后,其胃管段111位于患者胃部,肠管段112则由幽门口置入十二指肠内。
参考图2—6,在本实施例中,鼻肠管1的前端具有输送接头13,输送接头13一端与鼻肠管1相通,输送接头13的另一端设置有通孔,鼻肠管1的末端17为封闭式设置,并且鼻肠管1的末端17呈现半球形,开孔12不与鼻肠管1的末端17相重合,使用时,由输送接头13为患者输送营养液。
另外,设置封闭组件14活动的连接于输送接头13的一端,其中封闭组件14包括:连接件以及与连接件的一端一体连接的密封塞,其中,输送接头13具有连接段,通孔设置有连接段的一端,连接件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套接于连接段,密封塞用于将通孔进行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覆膜层11与鼻肠管1为紧密贴合,且覆膜层11不会遮挡肠管段112外壁的开孔12。
参考图3—5,在本实施例中,被监测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被监测元件15以及多个第二被监测元件,其中,多个第一被监测元件15均匀的配置于胃管段111的外壁,多个第二被监测元件均匀的配置于肠管段112的外壁,在使用时,多个第一被监测元件15以及多个第二被监测元件随鼻肠管1进入患者体内,在进入患者体内过程中以及在安置后,均能够被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参考图3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被监测元件15以及第二被监测元件为磁性元件,即第一被监测元件15包括有:第一永磁体;第二被监测元件包括:第二永磁体;其中可选的,第一永磁体的数量设置为三个;第二永磁体设置为两个;三个所述第一永磁体于所述胃管段111的外壁均匀分布,两个所述第二永磁体于所述肠管段112的外壁均匀分布。
具体的,三个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胃管段111的外壁为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肠管段112的外壁也为固定连接;可选的,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可采用粘接的方式分别固定于胃管段111的外壁、肠管段112的外壁;避免在置入过程中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相对与鼻肠管1发生移动。
参考图2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于输送接头13的外壁设置电源接头131,第一被监测元件15与第二被监测元件为:空心电感器;其中,空心电感器包括:第一空心电感器、第二空心电感器;于胃管段111的外壁设置第一绝缘套环,于肠管段112的外壁设置第二绝缘套环;其中,第一空心电感器绕第一绝缘套环的外壁设置,第二空心电感器绕第二绝缘套环的外壁设置,设置导线将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串联,并将串联后的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电性连接于电源接头131,在使用时,由电源接头131外接电源,使得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得电,以产生磁场,在鼻肠管1置入过程中,监测设备感知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所发出的磁性,以对鼻肠管1置入过程中途径位置进行感应监测。
另外,设置隔热套环将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分别套接,且隔热套环被覆膜层11包裹,防止第一空心电感器与第二空心电感器在运转过程中因电能损耗发热,而对患者造成不适。
可选的,第一空心电感器设置为3个,并均匀的排布于胃管段111的外壁,第二空心电感器设置为2个,并均匀的排布于肠管段112的外壁。
参考图1—6,在本实施例中,监测设备包括:第一监测设备、第二监测设备、第三监测设备;其中,第一监测设备佩戴于患者脖颈,第二监测设备佩戴于患者上腹,第三监测设备佩戴于患者下腹;在鼻肠管1置入患者体内的过程中,鼻肠管1的末端17、第一被监测元件15以及第二被监测元件依次经过第一监测设备、第二监测设备、第三监测设备的监测区域,以判断鼻肠管1的末端17是否正确的通过咽部进入食道以及判断鼻肠管1的末端17是否正确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及空肠。
参考图7—12,具体的,第一监测设备包括:颈带2、第一监测元件、第一连接组件;其中,所述颈带2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监测元件部分的由所述第一表面穿至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使得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能够相连与分离;所述第一监测元件设置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可选的,第一监测元件距第一端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监测元件距所述第二端的距离相同,在使用时,第一监测元件调整至脖颈前侧正中位置,具体的,第一监测元件位置主要对应即会厌、食道上段或气管上段的解剖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魔术子贴23与第一魔术母贴24,其中,第一魔术子贴23设置于第一表面,且第一魔术子贴23的一侧边靠近颈带2的第一端,第一魔术母贴24设置于第二表面,且第一魔术母贴24的一侧边靠近颈带2的第二端,可选的,第一魔术子贴23的长度大于第一魔术母贴24的长度,在使用时,使得第二表面能够功能贴合患者脖颈皮肤。
参考图7—13,第二监测设备包括:第一腹带3、第二监测元件、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腹带3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以及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二监测元件的部分由所述第三表面穿至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使得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能够相连与分离。
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魔术子贴33与第二魔术母贴34,其中,第二魔术子贴33设置于第三表面,且第二魔术子贴33的一侧边靠近第一腹带3的第三端,第二魔术母贴34设置于第四表面,且第二魔术母贴34的一侧边靠近第一腹带3的第四端,可选的,第二魔术子贴33的长度大于第二魔术母贴34的长度,在使用时,通过第二魔术子贴33与第二魔术母贴34使得第一腹带3能够于患者的上腹部进行固定,使得第二监测元件位置主要监测于食道下段及胃贲门端的解剖平面,实现通过第二监测元件对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进行监测跟踪,以判断鼻肠管1的末端17于患者胃部盘曲。
参考图7—15,第三监测设备包括:第二腹带4、第三监测元件、第三连接组件,第二腹带4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以及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第三监测元件部分的由第五表面穿至第六表面,第三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五端与第六端,使得第五端与第六端能够相连与分离;可选的,第二腹带4的宽度大于第一腹带3的宽度。
第三连接组件包括:第三魔术子贴43与第三魔术母贴44,其中,第三魔术子贴43设置于第五表面,且第三魔术子贴43的一侧边靠近第二腹带4的第五端,第三魔术母贴44设置于第六表面,且第三魔术母贴44的一侧边靠近第二腹带4的第六端,可选的,第三魔术子贴43的长度大于第三魔术母贴44的长度,在使用时,通过第三魔术子贴43与第三魔术母贴44使得第一腹带3能够于患者的下腹部进行固定,使得,第三监测元件位置主要监测于胃幽门端、十二指肠及空肠前端的解剖平面,并且通过第三监测元件对第二永磁体进行监测跟踪,以判断鼻肠管1的末端17是否为位于患者肠道内,同时第二监测元件对第一永磁体进行监测以判断第一永磁体是否位于患者胃部。
参考图10—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元件、第二监测元件、第三监测元件构造相同,均具有:外壳、磁敏传感器、控制模块;外壳不与患者接触,磁敏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设置于外壳内,磁敏感元件耦合于控制模块。
更具体的,第一监测元件包括:第一外壳21、第一磁敏感元件22,第一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外壳21设于颈带2的第一表面,第一控制模块设置于第一外壳21内,第一磁敏感元件22与第一控制模块耦合,且第一磁敏感元件22部分的探出至颈带2的第二表面。
参考图12—13,第二监测元件包括:第二外壳31、第二磁敏感元件32,第二控制模块;其中,第二外壳31设置于第一腹带3的第三表面,第二控制模块设置于第二外壳31内,第二磁敏感元件32与第二控制模块相耦合。
参考图14—15,第三监测元件则包括:第三外壳41、第三磁敏感元件42,第三控制模块;其中,第三外壳41设置于第二腹带4的第五表面,第三控制模块设置于第三外壳41内,第三磁敏感元件42与第三控制模块耦合。
参考图8—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均具有独立的:电源单元、收发单元、控制主板;电源单元与收发单元均耦合于控制主板,磁敏传感器耦合于收发单元,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单元、第一收发单元、第一控制主板;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第二电源单元、第二收发单元、第二控制主板;第三控制模块包括:第三电源单元、第三收发单元、第三控制主板。
其中,第一电源单元包括:第一充电接头、第一蓄电池;第一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一外壳21的外壁,第一蓄电池设置于第一外壳21内,且第一充电接头与第一蓄电池耦合。
第二电源单元、第三电源单元以与第一电源单元相同的设置方式分别配置于第一腹带3与第二腹带4。
第一收发单元、第二收发单元、第三收发单元用以接收第一磁敏感元件22、第二磁敏感元件32、第三磁敏感元件42所传达的电信号,并由第一收发单元、第二收发单元、第三收发单元将所接受信号以蓝牙或者热点的方式传输至到外部处理设备和/或监测器,以此指出鼻肠管1的末端17于人体内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敏感元件22、第二磁敏感元件32、第三磁敏感元件42为磁传感器,其优选为霍尔传感器。
或者,设置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一控制主板连接,设置第二发光二极管与第二控制主板连接,设置第三发光二极管与第三控制主板连接。
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均设置为多个。
优选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均设置三个,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均具有红、黄、绿三种颜色;更具体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绿光二极管、第一黄光二极管以及第一红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二绿光二极管、第二黄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三绿光二极管、第三黄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光二极管。
当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随鼻肠管1进入患者体内时,依次经过第一磁敏感元件22、第二磁敏感元件32、第三磁敏感元件42所监测的区域,例如,当第二永磁体经过第一磁敏感元件22所监测的区域时,第一磁敏元件强烈感知第二永磁体的磁性,而后点亮第一绿光二极管,以表示可以继续置管,同理,第二绿光二极管与第三绿光二极管点亮方式与第一绿光二极管点亮方式相同;而在第一磁敏元件对第二永磁体的感知模糊时,则第一红光二极管被点亮,需要立即拔出鼻肠管1。
而在鼻肠管1的末端17盘曲于患者胃部内时,第二磁敏感元件始终感知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磁性,即第二黄光二极管为长亮,第三发光二极管均不被点亮,即需要调整鼻肠管1的置入方向,以便由幽门口置入十二指肠内。
当第二永磁体被第三磁敏感元件42所感知时,则第三绿光二极管被点亮,即表明鼻肠管1的末端17到达所期望的置管深度。
参考图7,在本实施例中,颈带2、第一腹带3以及第二腹带4均采用柔性编制材料制成,在使用时,能够贴合人体生理曲线,同时改善佩戴的舒适度。
参考图1—6及图9,另外,在置管完成后,留置胃管阶段,颈带2、第一腹带3、第二腹带4始终佩戴于人体,用于监测鼻肠管1留置阶段鼻肠管1是否出现移位,其中,在第二永磁体随肠管段112到达期望位置后、第一永磁体随胃管段111到达期望位置后,并且第一永磁体长时间处于患者胃部、第二永磁体长时间处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内时,第二绿光二极管与第三绿光二极管熄灭,第二黄光二极管与第三黄光二极管则处于常亮状态;而在鼻肠管1移位后,例如,配置有第二永磁体的肠管段112因患者躯体活动或者胃肠道蠕动等原因,使得第二永磁体由患者十二指肠或空肠内滑到患者胃内,此时,第二腹带4所配置的第三磁敏感元件42无法感知第二永磁体,第三红光二极管被点亮予以警示,而第二永磁体被第一腹带3所配置的第二磁敏感元件32始终感知,第二黄光二极管始终点亮;以此用以警示鼻肠管于患者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的部分出现移位情况。
另外,第一腹带3还可以设置为女性款与男性款。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监测设备还可以包括:监测服,监测服具有:与患者脖颈贴合的脖颈部分,与患者上身躯干贴合的躯干部分,脖颈部分与躯干部分为一体连接,躯干部分设置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使用时,患者将双臂由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穿过,使得躯干部分贴合于患者前胸,脖颈部分贴合于患者颈前区,躯干部分还具有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且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不相连,另外,设置第一监测元件于脖颈部分内,设置第二监测元件、第三监测元件于躯干部分内,其中,第一监测元件、第二监测元件、第三监测元件于监测服上呈现纵向排列。
在躯干部分的外壁靠近第一边缘处设置魔术子贴,在躯干部分的内壁,靠近第二边缘的位置设置魔术母贴,其中,魔术子贴的宽度大于魔术母贴的宽度,在使用时能够根据患者体型的不同,调整魔术母贴于魔术子贴上的位置,使其更能够贴合患者躯干。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时,首先将,颈带、第一腹带、第二腹带佩戴于患者躯干,而后采用公认公知的不锈钢导丝插入鼻肠管内,使鼻肠管的末端伸直,涂上润滑液或润滑剂等,然后将鼻肠管从鼻腔缓慢插入,插至咽喉部时,第一监测设备感知第二被监测元件,并于外部处理设备显示第二被监测元件于人体内的位置或者由查看第一发光二极管发出的颜色,来警示判定第二被监测元件于人体内的位置;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便于管道顺利进人食道和胃部,在鼻肠管末端进入至患者胃部内时,第二监测设备感知第二被监测元件,并于外部进行显示或者警示,在鼻肠管末端进入至患者肠道内,此时第三监测设备感知第二被监测元件,以及第二监测设备感知第一被监测元件,即表明,鼻肠管的胃管段位于患者胃部,肠管段位于患者的肠道内,而后将导丝抽离鼻肠管,完成对鼻肠管的置入,再者将监测设备取下;或者始终佩戴于人体,用以对鼻肠管留置阶段监测鼻肠管是否出现移位。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鼻肠管,所述鼻肠管具有前端与末端,并由所述末端置入使用者体内,其中,于所述鼻肠管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被监测元件,所述被监测元件位于所述前端与所述末端之间;
监测设备,佩戴于人体,用于对被监测元件进行感知以及在感知被监测元件后进行警示,所述监测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穿戴部分以及若干个监测元件,其中,在所述穿戴部分为一个时,若干个监测元件于所述穿戴部分上呈纵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穿戴部分为若干个时,每个所述穿戴部分均设置有所述监测元件,每个所述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后,所述监测元件于人体体表呈纵向排列设置;在所述鼻肠管置入过程中,所述被监测元件依次经过多个所述监测元件的监测区域;
所述鼻肠管具有胃管段与肠管段,所述肠管段设置有开孔,且所述开孔均与所述鼻肠管相通,其中,所述胃管段与所述肠管段的外壁均配置有所述被监测元件,且所述被监测元件不与所述开孔重合;在鼻肠管植入患者体内后,其胃管段位于患者胃部,肠管段则由幽门口置入十二指肠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戴部分为若干个时,所述监测元件的数量与所述穿戴部分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穿戴部分有且仅有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部分包括:佩戴于人体颈部的第一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上腹的第二穿戴部分;佩戴于人体下腹的第三穿戴部分;
监测元件包括:设置于第一穿戴部分对人体颈部监测的第一监测元件、设置于第二穿戴部分对人体上腹部监测的第二监测元件;设置于第三穿戴部分对人体下腹监测的第三监测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戴部分包括:颈带、第一连接组件,其中,所述颈带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监测元件部分的由所述第一表面穿至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使得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能够相连与分离;所述第一监测元件设置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戴部分包括:第一腹带、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腹带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以及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二监测元件的部分由所述第三表面穿至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使得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能够相连与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穿戴部分与所述第二穿戴部分结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覆膜层将所述鼻肠管部分或全部包裹,其中,所述被监测元件被所述覆膜层包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监测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被监测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二被监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固定的配置于所述鼻肠管的外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距所述鼻肠管的所述末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距所述鼻肠管的所述末端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不能随所述鼻肠管到达所述第三监测元件的监测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8—9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监测元件与所述第二被监测元件为构造相同的磁性元件。
CN202310219579.XA 2023-03-09 2023-03-09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Active CN115887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9579.XA CN115887232B (zh) 2023-03-09 2023-03-09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9579.XA CN115887232B (zh) 2023-03-09 2023-03-09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7232A CN115887232A (zh) 2023-04-04
CN115887232B true CN115887232B (zh) 2023-10-10

Family

ID=8649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19579.XA Active CN115887232B (zh) 2023-03-09 2023-03-09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723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34405A (en) * 1977-01-10 1979-01-16 Smit Julie A Catheter and intestine tub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4921481A (en) * 1988-03-23 1990-05-01 Abbott Laboratories Enteral feeding system utilizing gastrointestinal myoelectrography
CN103908728A (zh) * 2014-03-13 2014-07-09 周厚荣 一种带磁性电极的胃肠管
CN205055142U (zh) * 2015-09-24 2016-03-0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鼻胃管固定粘贴
CN108836875A (zh) * 2018-07-12 2018-11-20 毛京京 一种基于微波多点检测的鼻饲肠道插管导航定位装置
CN208492721U (zh) * 2017-12-26 2019-02-15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可通过内镜钳道送入的带有胃减压装置的空肠营养导管
CN109864892A (zh) * 2017-12-03 2019-06-11 恩维森医疗有限公司 具有电磁传感器的饲管
CN111135101A (zh) * 2020-01-10 2020-05-12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一种磁性定位鼻胃管组件
CN215022627U (zh) * 2021-03-31 2021-12-07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种采用光定位的鼻肠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1883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erforming gastroplasties using a multiple port access device
EP2120839A2 (en) * 2007-03-14 2009-11-25 Kathryn A. Mckenzie Waitzma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locating a feeding tube inside of a patient
WO2015076756A1 (en) * 2013-11-21 2015-05-28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a device
US20220175459A1 (en) * 2020-12-08 2022-06-09 Envizion Medical Ltd. Guidance system with claviculae position sensor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34405A (en) * 1977-01-10 1979-01-16 Smit Julie A Catheter and intestine tub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4921481A (en) * 1988-03-23 1990-05-01 Abbott Laboratories Enteral feeding system utilizing gastrointestinal myoelectrography
CN103908728A (zh) * 2014-03-13 2014-07-09 周厚荣 一种带磁性电极的胃肠管
CN205055142U (zh) * 2015-09-24 2016-03-0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鼻胃管固定粘贴
CN109864892A (zh) * 2017-12-03 2019-06-11 恩维森医疗有限公司 具有电磁传感器的饲管
CN208492721U (zh) * 2017-12-26 2019-02-15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可通过内镜钳道送入的带有胃减压装置的空肠营养导管
CN108836875A (zh) * 2018-07-12 2018-11-20 毛京京 一种基于微波多点检测的鼻饲肠道插管导航定位装置
CN111135101A (zh) * 2020-01-10 2020-05-12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一种磁性定位鼻胃管组件
CN215022627U (zh) * 2021-03-31 2021-12-07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种采用光定位的鼻肠管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佳.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鼻饲的临床护理观察.《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第34卷(第4期),第77+9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7232A (zh) 202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2513B (zh) 多功能饲管
CN102333562B (zh) 鼻胃和口胃喂养装置、包括它们的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CN103533906B (zh) 多功能导管
JP5044741B2 (ja) 多機能な気管のチューブおよび該チューブを含むシステム
US20080249507A1 (en) Emergency Electrode on Medical Tube
JP2008526390A (ja) カテーテル位置案内システムと併用されるカテーテル用ガイドインサートアセンブリー
JPH01284253A (ja) 胃腸内筋電を利用した経腸給餌装置
WO2006060458A1 (en) Emergency electrode on medical tube
JPWO2018207753A1 (ja) カテーテル装置、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CN115887232B (zh) 基于无创实时磁定位的鼻肠管装置
CN219783227U (zh) 一种基于磁性定位置入的鼻肠管
CN111821553A (zh) 一种磁控可视化气管插管预引导装置
CN110327530B (zh) 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US20210030628A1 (en) Medical Device Position Notification System
CN215426205U (zh) 一种医用图像传输型鼻肠管组件
CN215133703U (zh) 超声波肠管
CN206730164U (zh) 一种空肠置管可视装置
CN218852674U (zh) 一种用于肠内营养输送的导航内窥镜
CN217187047U (zh) 一种可弯曲可视鼻肠胃管
CN214859358U (zh) 一种方向可调型盲插胃肠营养管
CN219001236U (zh) 一种无线可视鼻肠管
CN217286550U (zh) 一种适用于消化道手术患者的双腔鼻胃肠管
CN214129508U (zh) 一种鼻胃肠管的固定警报装置
CN218979835U (zh) 一种便捷智能可视鼻饲管辅助导芯
CN213788926U (zh) 一种鼻端水囊加热胃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