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4231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4231A
CN115884231A CN202111159891.1A CN202111159891A CN115884231A CN 115884231 A CN115884231 A CN 115884231A CN 202111159891 A CN202111159891 A CN 202111159891A CN 115884231 A CN115884231 A CN 115884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network element
relay devic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98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玮俊
丁辉
吴问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989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423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027 priority patent/WO20230508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4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4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W48/06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based on traffic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数量,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向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不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该第二数量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RSC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第一数量、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通过本申请,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提高网络覆盖面积,且通过限制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中继装置的数量,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并为蜂窝网络覆盖之外的终端设备提供蜂窝网络服务,蜂窝通信网络引入了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信。在ProSe通信中,距离邻近的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基于PC5接口直接建立连接,不用通过基站进行转发通信。
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中继(user equipment-to-network relay,U2N relay)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覆盖的技术。在目前的U2N relay场景中,远端终端设备(remoteUE)可以通过一个中继终端设备(relay UE)连接到接入网网元。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远端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即,通过增加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中继终端设备的数量来提升网络覆盖。但是,这样会增加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通信质量的不确定性,如网络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传输时延增加等,从而无法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于保证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的通信质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网元执行,或者由第一网元的部件执行。在该方法中,第一网元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向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
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所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网元获取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并根据第二数量判断是否为该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在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的情况下,向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第一中继装置不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随着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中继装置的数量的增加,会增加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限制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能够减少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例如,如果第二数量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终端设备为粒度,将第一数量控制在终端设备的能力范围内,从而可以避免因第一数量超过终端设备的能力范围所导致的通信不成功或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
例如,如果第二数量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PDU会话为粒度,将第一数量控制在PDU会话所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内,可以避免因第一数量大于PDU会话所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所导致的通信不成功或通信质量下降等问题。
又例如,如果第二数量是中继服务信息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中继服务信息为粒度,将第一数量控制在中继服务信息所对应的业务类型所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内,这样可以满足该业务类型的需求,确保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其中,业务类型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名、切片、应用标识或服务标识等信息进行区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数量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第一网元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可以为:第一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还可以为:第一网元根据所述第一数量,从本地存储的会话管理策略中获取所述会话管理策略。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将第一数量发送给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以便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一数量为第一网元分配会话管理策略。或者,第一网元也可以从本地获取该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获取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第二数量。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获取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进一步,第一网元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所述会话管理策略包括所述第二数量。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获取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网元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确定该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中继装置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网元获取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包括第三数量,其中,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三数量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的所述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第三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确定支持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以及该中继装置所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中继装置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根据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不仅可以确定该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还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非头中继装置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三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中的最小值,第一网元向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通过上述设计,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三数量和第二数量的最小值,第一网元指示第一中继装置不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能够将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中继装置的数量限制在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能力范围内,能够提高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且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数量,获取所述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网元获取第一数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任意一项:
第一网元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数量;
或者,第一网元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
或者,第一网元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网元的所述第一数量;
或者,第一网元获取转发次数,并根据转发次数获取第一数量,所述转发次数是第一消息或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第一消息是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的,第二消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的。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网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数量,灵活性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或者是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或者是统一数据管理网元。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中继装置执行,或者由第一中继装置的部件执行。在该方法中,第一中继装置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以及,向第一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中继装置获取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并将该数量上报给第一网元,以便第一网元判断是否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确保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第一中继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元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装置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提供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中继装置可以确定该第二中继装置支持提供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即确定该第二中继装置是与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装置接收来自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策略信息,所述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中继装置可以获得中继服务信息,以便基于该第一中继装置服务发起发现流程,发现与该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策略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通过上述设计,第一中继装置可以获取第二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装置发送发现请求消息,所述发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和所述第二数量,或者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中继装置向所述第二中继装置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第一数量,可以为:第一中继装置获取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转发次数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所述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第一消息是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的;以及,根据所述转发次数,获取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第一数量,可以为:第一中继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执行,或者由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部件执行。在该方法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获取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第一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根据所述第三信息,获取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其中,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以及,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向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通过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或签约信息,获取该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并将该策略信息下发给第一中继装置,以便该第一中继装置基于该策略信息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从而实现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还包括第二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通过上述设计,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根据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或签约信息,确定该第一中继装置支持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获取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为: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获取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可以为: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根据所述第三信息,获取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可以为: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第三信息;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通过上述设计,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获取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根据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通过上述设计,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获取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以及根据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和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以及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
通过上述设计,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中可以包括中继服务信息,以便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中继服务信息发起发现流程,以发现与该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第二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获取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以及根据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确定该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的非头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可以获取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以及根据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确定该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的非头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根据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获取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以及向所述第二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由终端设备的部件执行。在该方法中,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以及,向第一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取自身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并将该数量发送给第一网元,以便第一网元判断是否为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确保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且与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中继服务信息发起发现流程,以发现与该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发现请求消息,所述发现请求消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和第二数量,或者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量,可以为:终端设备获取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转发次数是第一中继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所述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第二消息是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为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接入网网元直连;以及,根据所述转发次数,获取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网元,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网元的功能。其中,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网元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其中,接口电路用于收发数据,以及用于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网元的相应的功能。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其保存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中继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中继装置的功能。其中,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中继装置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其中,接口电路用于收发数据,以及用于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第一中继装置的相应的功能。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其保存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具有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功能。其中,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其中,接口电路用于收发数据,以及用于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相应的功能。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其保存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其中,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其中,接口电路用于收发数据,以及用于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示例中终端设备的相应的功能。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其保存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及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四方面及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上述第五方面至第二十方面以及各个方面可能的设计可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请参照上述针对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各个方面可能的设计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适应的通信系统的一种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U2N relay的一种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L3 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的一种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L3 relay架构下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中L2 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的一种示意图;
图2e为本申请实施例中L2 relay架构下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获取策略信息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现流程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现流程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再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装置实施例或系统实施例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可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理解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是指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不限制包括的是哪几个。例如,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那么包括的可以是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同理,对于“至少一种”等描述的理解,也是类似的。“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包括A,B,C,AB,AC,BC或ABC。“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有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并且“第一”、“第二”的描述也并不限定对象一定不同。
图1a为基于服务化架构的5G网络架构示意图。图1a所示的第五代(the 5thgeneration,5G)网络架构中可包括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和运营商网络。下面对其中的部分网元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说明。
其中,运营商网络可包括以下网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slice selection function,NSSF)网元、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function,AUSF)网元、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元、统一数据库(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图1a中未示出)、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function,NRF)网元(图1a中未示出)、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网元(图1a中未示出)、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网元、策略控制功能(policy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或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设备等。上述运营商网络中,除无线接入网设备之外的网元或设备可以称为核心网网元或核心网设备。
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也可以是完成基站部分功能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也可以是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宏基站,也可以是微基站或室内站,还可以是中继节点或施主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基站作为无线接入网设备的一个举例进行描述。
与RAN通信的终端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终端)、移动台、移动终端等。终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基站和终端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基站和终端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基站和终端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AMF网元,包含执行移动性管理、接入鉴权/授权等功能。此外,还负责在终端与PCF间传递用户策略。
SMF网元,包含执行会话管理、PCF下发控制策略的执行、UPF的选择、终端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等功能。
UPF网元,作为和数据网络的接口UPF,包含完成用户面数据转发、基于会话/流级的计费统计,带宽限制等功能。
UDM网元,包含执行管理签约数据、用户接入授权等功能。
UDR,包含执行签约数据、策略数据、应用数据等类型数据的存取功能。
NEF网元,用于支持能力和事件的开放。
AF网元,传递应用侧对网络侧的需求,例如,QoS需求或用户状态事件订阅等。AF可以是第三方功能实体,也可以是运营商部署的应用服务,如IP多媒体子系统(IPMultimedia Subsystem,IMS)语音呼叫业务。
PCF网元,包含负责针对会话、业务流级别进行计费、QoS带宽保障及移动性管理、终端策略决策等策略控制功能。
NRF网元,可用于提供网元发现功能,基于其他网元的请求,提供网元类型对应的网元信息。NRF还提供网元管理服务,如网元注册、更新、去注册以及网元状态订阅和推送等。
AUSF网元,负责对用户进行鉴权,以确定是否允许用户或设备接入网络。
DN,是位于运营商网络之外的网络,运营商网络可以接入多个DN,DN上可部署多种业务,可为终端提供数据和/或语音等服务。例如,DN是某智能工厂的私有网络,智能工厂安装在车间的传感器可为终端,DN中部署了传感器的控制服务器,控制服务器可为传感器提供服务。传感器可与控制服务器通信,获取控制服务器的指令,根据指令将采集的传感器数据传送给控制服务器等。又例如,DN是某公司的内部办公网络,该公司员工的手机或者电脑可为终端,员工的手机或者电脑可以访问公司内部办公网络上的信息、数据资源等。
图1a中的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N15、及N22为接口序列号。这些接口序列号的含义可参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协议中定义的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随着3GPP组织发布17(Release 17,R17)版本的第五代移动网络(the 5thgeneration,5G)标准制定,其中ProSe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被陆续展开研究讨论。图1b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5G架构下一种可能的邻近服务通信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其中的网元的功能介绍可以参考图1a中对应的网元的功能得到介绍,不再赘述。
邻近服务应用服务器(ProSe application server):可以用于对请求建立ProSe通信的UE的权限和身份等信息进行验证。
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direct discovery name management function,DDNMF)网元:用于负责ProSe发现参数的生成与分配。
图1b中Uu、PC1、PC2、PC3a、以及N6为接口序列号。这些接口序列号的含义可参见3GPP标准协议中定义的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在ProSe通信场景中,与蜂窝网络建立Uu连接的中继装置可以通过PC5接口与Remote UE建立连接,以扩大蜂窝网络的网络覆盖范围。这种连接方式可以用于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场景,例如,部分基站因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等)等不能为其覆盖范围内的UE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其他正常工作的基站可以通过其覆盖范围内的中继装置为该部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UE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介绍。
图2a示出了5G ProSe U2N relay的一种架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通信系统200包括一个远端终端设备、一个中继装置、以及接入网网元(图2a中以NG-RAN为例)。其中,中继装置与接入网网元之间存在RRC连接,两者可以通过Uu接口进行通信。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之间存在连接,两者通过PC5接口进行通信。远端终端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和接入网网元接入到5G核心网。可选的,通信系统200还可以包括应用程序服务器(AS)。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和接入网网元与AS进行通信。其中,中继装置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无线接入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从用户面协议栈看,中继过程可通过两种协议架构实现,一种是层3(layer 3,L3)relay,另一种是L2 relay。下面分别对通信系统200中的L3 relay和L2 relay分别进行介绍。
(1)L3 relay
图2b示出了L3 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的一种示意图。如图2b所示,在L3 relay架构下,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之间使用PC5-U接口进行数据传输。中继装置在接收到远端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后,对数据包的底层(L1和L2)进行解码,解码到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层(IP层内的数据不进行解码),并使用Uu接口的协议栈对远端终端设备的IP数据包进行L2和L1的打包,以及将打包后的数据包通过Uu接口和接入网网元发送给UPF网元,由UPF网元根据数据包中的路由信息将该数据包转发给相应的应用服务器。在L3 relay架构下,接入网网元不感知数据包的来源,即仅为中继装置提供传输的Uu接口蜂窝服务。
中继装置可以为多个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图2c示出了L3 relay架构下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2c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内容。
A1:中继装置发起注册流程,注册到网络。
A2:远端终端设备发起注册流程,注册到网络。
A3:中继装置建立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
A4: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之间发起发现流程。例如,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装置发送发现消息。又例如,中继装置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发现消息。
A5: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之间建立PC5连接。
可选的,中继装置可以为远端终端设备的中继业务创建新的PDU会话。例如,中继装置可以使用已建立的PDU会话(即步骤A3创建的PDU会话)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或者,中继装置可以修改已建立的PDU会话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或者,中继装置还可以创建新的PDU会话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A6:远端终端设备获取IP地址。例如,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进行交互,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分配IP地址,并将IP地址发送给远端终端设备。
A7:中继装置向SMF网元上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identity,ID)和IP地址。
A8: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与UPF网元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例如,在上行方向上,远端终端设备通过PC5接口将上行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中继装置通过PDU会话(如已存在的PDU会话,或新创建的PDU会话,或修改后的PDU会话),将该上行数据发送给UPF网元。又例如,在下行方向上,UPF网元通过PDU会话,将下行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中继装置通过PC5接口将该下行数据发送给远端终端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在L3relay架构下,远端终端设备使用的是中继装置的PDU会话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图2c中涉及的注册流程、发现流程、PDU会话建立流程等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L2 relay
图2d示出了L2 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的一种示意图。其中,图2d是以NR协议栈为例进行示意。如图2d所示,在L2 relay架构下,远端终端设备的PDU层与UPF网元的PDU层直接对应相连,即数据包中的数据是在远端终端设备的PDU层与UPF网元的PDU层之间直接编解码传输。PDU层中的数据在远程终端设备的PDU层下面的新空口-业务数据适配协议(NR-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NR-SDAP)层进行一次封装。在这个过程中,NR-SDAP层会根据数据包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如QoS流)对应到用于物理层传输的承载上。即,NR-SDAP层的下层,新空口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NR-PDCP)层在处理这个数据包时,根据NR-SDAP层分配的QoS流,将这个数据包在与该QoS流对应的无线承载上进行传输。其中,远端终端设备的NR-SDAP层、NR-PDCP层分别与NG-RAN的NR-SDAP层、NR-PDCP层直接连接。远端终端设备的PC5无线链路控制(PC5-radio link control,PC5-RLC)层、PC5媒体访问控制(PC5-media accesscontrol,PC5-MAC)层、PC5物理(PC5-Physical,PC5-PHY)层分别与中继装置的PC5-RLC层、PC5-MAC层、PC5-PHY层直接连接。中继装置的NR-RLC层、NR-MAC层、NR-PHY层分别与NG-RAN的NR-RLC层、NR-MAC层、NR-PHY层直接连接。
在L2 relay架构下,中继装置在PDCP层以下进行PC5接口与Uu接口数据的编解码转发操作。这样,远端终端设备在通过中继装置连接到RAN时,可以确保远端终端设备的和NG-RAN之间的数据安全,不会在中继转发过程中暴露原始数据。同时,NG-RAN需要维护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关联关系,因为NG-RAN接收到由中继装置转发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时,该数据包的RLC层以下的是中继装置的信息,而PDCP层以上的是远端终端设备的信息,NG-RAN在分配无线资源时需要为中继装置分别分配Uu接口的无线资源和PC5接口的无线资源。即,NG-RAN知道远端终端设备是通过中继装置连接到RAN的。图2e示出了L2 relay架构下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2e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内容。
B1:注册流程,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分别注册到网络。注册到网络的远端终端设备可以使用运营商所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在注册过程中,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可以从网络侧获取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在步骤B3中进行发现和选择。
B2:服务授权检索。当远端终端设备在网络的注册过程中,或者使用网络服务的过程中周期性或事件性的触发,用于对远端终端设备进行授权认证,判断远端终端设备是否为合法终端。
B3:远端终端设备发起发现和选择流程。当远端终端设备需要通过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需要先发现并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装置用于连接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在发现和选择过程中,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可以通过中继服务信息进行发现匹配,通过匹配的通信双方可以建立连接。
B4: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装置发送间接通信请求消息。当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完成发现与选择后,可以向中继装置发送间接通信请求消息,将通信诉求告知中继装置。
B5:中继装置触发中继服务请求。中继装置根据远端终端设备的间接通信请求消息向网络侧发起中继服务请求,用于告知网络侧中继装置需要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间接通信服务。网络侧可以基于远端终端设备和/或中继装置的签约或策略判断是否允许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所请求的间接通信服务。
B6:中继装置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间接通信响应消息。中继装置将网络侧的认证结果返回给远端终端。
B7:远端终端设备发起创建PDU会话的流程。通过网络侧的认证后,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直接向网络侧发送消息,并发起创建PDU会话的流程。
B8: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和NG-RAN与UPF网元进行数据传输。建立远端终端的PDU会话后,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与网络侧连接,并发送业务数据。
例如,在上行方向上,远端终端设备通过PC5接口将上行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中继装置将该上行数据发送给NG-RAN,并由NG-RAN转发给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UPF网元。又例如,在下行方向上,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UPF将下行数据发送给NG-RAN;NG-RAN将该下行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并由中继装置通过PC5接口将该下行数据转发给远端终端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在L2 relay架构下,远端终端设备使用的是自己的PDU会话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图2e中涉及的注册流程、发现流程、PDU会话建立流程等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前述分别从L3 relay和L2 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一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的具体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的到网络。图3示出了5G ProSe U2N relay的另一种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通信系统300包括一个远端终端设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图3中以中继装置1和中继装置2为例)、以及接入网网元(图3中以NG-RAN为例)。其中,中继装置1与接入网网元直连,两者可以通过Uu接口进行通信。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2之间存在连接,两者通过PC5接口进行通信。中继装置1和中继装置2之间存在连接,两者通过PC5接口进行通信。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2、中继装置1和接入网网元接入到5G核心网。可选的,通信系统300还可以包括应用程序服务器(AS)。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2、中继装置1和接入网网元与AS进行通信。
相较于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一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即,通过增加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中继终端设备的数量来提升网络覆盖。但是,一方面远端终端设备如何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目前尚未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会增加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通信质量的不确定性,如网络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传输时延增加等,从而无法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用以实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网元之间的通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3所示的多跳U2N relay的场景中,还可以应用于多跳UE-to-UE的场景(即,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或多个中继装置与目标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中。为了便于理解,下文以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图3所示的多跳U2N relay的场景为例进行描述。其中,第一中继装置可以是图3中的中继装置1,或者是中继装置1的部件(如芯片系统)。第二中继装置可以是图3中的中继装置2,或者是中继装置2的部件(如芯片系统)。终端设备可以是图3中的远端终端设备,或者是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部件(如芯片系统)。下文中以第一中继装置是中继装置1,第二中继装置是中继装置2,终端设备是远端终端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第一网元可以是SMF网元,或者是SMF网元的部件(如芯片系统);也可以是PCF网元,或者是PCF网元的部件(如芯片系统);还可以是UDM网元,或者是UDM网元的部件(如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下文中以第一网元为SMF网元为例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接入网网元、接入与移动性管理网元、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统一数据库网元可以分别是图1a或图1b中的RAN、AMF网元、SMF网元、PCF网元、UDM网元、UDR网元,也可以是未来通信如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网络中具有上述RAN、AMF网元、SMF网元、PCF网元、UDM网元、UDR网元的功能的网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限定。为方便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接入网网元、接入与移动性管理网元、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统一数据库网元分别为上述RAN、AMF网元、SMF网元、PCF网元、UDM网元、UDR网元为例进行说明。
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从L3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其中,发现流程由头中继装置发起,中继服务信息中包括一个中继服务码(relay service code,RSC)。
S401:AMF网元获取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以及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
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该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如记为capability as a relay for multi-hoprelaying。例如,该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示例性的,中继装置1可以向AMF网元发送自身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在中继装置1的注册过程中,获取该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具体的,中继装置1可以向AMF网元发送注册请求消息1,该注册请求消息1用于请求该中继装置1注册到网络,以及该注册请求消息1中包括该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该注册请求消息1,对该注册请求消息1进行解析,得到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头中继装置,可以理解为与RAN直连的中继装置。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非头中继装置,则可以理解为不与RAN直连的中继装置。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中间中继装置,可以理解为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以图3为例,中继装置1与RAN直连,则该中继装置1可称为头中继装置;中继装置2不与RAN直连,则该中继装置2可称为非头中继装置;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2和中继装置1连接到RAN,则中间中继装置包括中继装置1和中继装置2。又例如,UE 1通过中继UE 2、中继UE 3以及中继UE 4连接到RAN。其中,中继UE 4与RAN直连,则该中继UE4可称为头中继装置。中继UE 2、以及中继UE3可称为非头中继装置。以及,中继UE 2、中继UE 3、以及中继UE 4皆可称为中间中继装置。
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该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如记为capability as a relay for multi-hoprelaying。例如,该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示例性的,中继装置2可以向AMF网元发送自身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在中继装置2的注册过程中,获取该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具体的,中继装置2可以向AMF网元发送注册请求消息2,该注册请求消息2用于请求该中继装置2注册到网络,以及该注册请求消息2中包括该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该注册请求消息2,对该注册请求消息2进行解析,得到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
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可用于指示该远端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如记为capability as a remote UE for multi-hop relaying。示例性的,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向AMF网元发送自身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在远端终端设备的注册过程中,获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具体的,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向AMF网元发送注册请求消息3,该注册请求消息3用于请求该远端终端设备注册到网络,以及该注册请求消息3中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该注册请求消息3,对该注册请求消息3进行解析,得到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
S402:AMF网元获取中继装置1的策略信息,中继装置2的策略信息以及远端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
为了便于表述,下文中将中继装置1的策略信息简称为策略信息1,中继装置2的策略信息简称为策略信息2,以及远端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简称为策略信息3。在本实施例中,策略信息1可以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和第二数量;或者可以包括中继服务信息,不包括第二数量,但中继服务信息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策略信息3可以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可选的,策略信息2可以包括中继服务信息,也可以不包括中继服务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其中,第二数量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或者是预先配置的,或者是根据历史传输数据获取的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中继服务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RSC。该中继服务信息可用于发现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且与该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继服务码包括一个RSC,记为RSC1。
第二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该第二数量可以是如下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RSC1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其中,中间中继装置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通过的中继装置。PDU会话用于传输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该PDU会话可以是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也可以是远端终端设备的PDU会话。例如,在L3 layer场景中,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进行业务传输(如图2c所示),第二数量可以是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又例如,在L2 layer场景中,远端终端设备通过自身的PDU会话进行业务传输(如图2e所以),第二数量可以是远端终端设备的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业务类型可以是音频业务,视频业务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业务类型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该业务类型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名(datanetwork name,DNN)、切片、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或服务标识(service ID)等信息进行区分。例如,应用标识1对应于中继服务信息1,应用标识2对应于中继服务信息2。
为了便于表述,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描述。该第二数量是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RSC是由PCF网元配置给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用于中继发现的一种安全码。在L3 relay中,RSC与中继装置的PDU会话参数之间存在关联关系。RSC与中继装置的PDU会话参数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可以理解为,中继装置与远端终端设备通过RSC建立连接后,中继装置使用该RSC所对应的PDU会话参数建立PDU会话,或者使用该RSC所对应的已存在的PDU会话为该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PCF网元可以根据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等,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一个或多个RSC。例如,该多个RSC分别针对多个业务类型。PCF网元可以根据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为该中继装置分配一个或多个RSC,或者不为该中继装置分配RSC。其中,PCF网元不为中继装置分配RSC,可以理解为该中继装置对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没有限制,即,该中继装置与所有RSC匹配。在L2 relay中,RSC仅用于表示一种中继服务,并不与PDU会话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其中,PDU会话参数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PDU会话类型(PDUsession type),DNN,会话和服务连续性模式(session and service continuity mode,SSC Mode),网络切片选择协助信息(single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information,S-NSSAI),接入类型(access type preference)等。
AMF网元可以获取策略信息1。例如,AMF网元可以获取第三信息,并根据第三信息获取策略信息1。其中,第三信息可以包括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接收来自UDM网元的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AMF网元获取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4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或者签约)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该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例如,该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头中继装置中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图5示出了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1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内容。
S501:AMF网元向UDM网元发送签约请求消息;相应的,UDM网元接收该签约请求消息。其中,该签约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可选的,该签约请求消息可以包括中继装置1的标识信息。
S502:UDM网元向AMF网元发送签约响应消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该签约响应消息。
该签约响应消息包括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其中,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1支持作为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可以存储在UDM网元中,也可以存在UDR中。如果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存储在UDR,UDM网元接收到签约请求消息后,可以从该UDR中获取该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可选的,该UDM网元与UDR可以共址部署,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503:AMF网元根据第三信息,确定为该中继装置1提供服务的PCF网元。
其中,第三信息包括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根据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确定为该中继装置1提供服务的PCF网元,在此情况下,步骤S501和步骤S502为可选步骤。又例如,AMF网元可以根据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确定为该中继装置1提供服务的PCF网元。再例如,AMF网元还可以根据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签约信息确定为该中继装置1提供服务的PCF网元。
S504:AMF网元向PCF网元发送策略请求消息;相应的,PCF网元接收该策略请求消息。其中,该策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中继装置1的策略信息(即策略信息1)。
可选的,该策略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三信息,即,AMF网元可以将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携带在策略请求消息中发送给PCF网元。
S505:PCF网元根据第三信息确定策略信息1。
PCF网元可以根据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或者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或者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获取策略信息1。例如,PCF网元可以根据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或者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或者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从UDM网元或UDR处获取所述策略信息1。即,PCF网元可以根据第三信息,与UDM网元或UDR交互,获取该策略信息1。
其中,该策略信息包括该中继装置1的授权信息和授权参数。其中,该中继装置1的授权信息可以包括中继装置1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提供中继服务时,该中继装置1所支持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该中继装置1的授权参数可以包括如下参数中的一项或多项:中继装置1的标识信息,中继服务信息(即RSC1),第二数量或安全参数等。
在本实施例中,策略信息1包括RSC1和第二数量。或者,该策略信息1包括RSC1,不包括第二数量,但该RSC1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例如,RSC1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位用于指示第二数量,如RSC1中预留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位,或者该RSC1中新增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位。又例如,预先定义第二数量与RSC1之间的对应关系。表1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二数量与RSC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当RSC为RSC1时,第二数量为m1;当RSC为RSC2时,第二数量为m2;当RSC为RSC3时,第二数量为m3。
表1
RSC 第二数量
RSC1 m1
RSC2 m2
RSC3 m3
S506:PCF网元向AMF网元发送策略响应消息;相应的,AMF网元接收该策略响应消息。其中,策略响应消息中包括策略信息1。
至此,AMF网元成功获取策略信息1。
AMF网元可以获取策略信息2。在本实施例中,策略信息2可以包括RSC1,也可以不包括RSC1。策略信息2不包括RSC1,可以理解为中继装置2不限制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示例性的,AMF网元可以获取第四信息,并根据第四信息获取策略信息2。其中,第四信息可以包括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或者包括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和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接收来自UDM网元的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AMF网元获取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4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或者签约)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进一步,该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多个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例如,该中继装置2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中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其中,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图5所示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AMF网元可以获取策略信息3。在本实施例中,策略信息3包括RSC1。示例性的,AMF网元可以获取第五信息,并根据第五信息获取策略信息3。其中,第五信息可以包括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或者包括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或者包括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和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例如,AMF网元可以接收来自UDM网元的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AMF网元获取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4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可用于指示该远端终端设备支持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可选的,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可以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其中,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3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图5所示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403:AMF网元向中继装置1发送策略信息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策略信息1。
其中,策略信息1包括RSC1和第二数量;或者,该策略信息1包括RSC1,不包括第二数量,该RSC1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1之后,可以构建新的消息将策略信息1发送给中继装置1(即,AMF网元可以看到策略信息1的内容);也可以由UDM网元或PCF网元将策略信息1存在容器中(例如策略容器,policy container)发送给AMF网元,之后由AMF网元将该容器透传给中继装置1(即,策略信息1对AMF网元不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对AMF网元向中继装置1发送策略信息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S404:AMF网元向中继装置2发送策略信息2。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策略信息2。
该策略信息2可以包括RSC1,也可以不包括RSC1。
S405:AMF网元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策略信息3。相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接收策略信息3。其中,策略信息3包括RSC1。
S406:中继装置1广播发现请求消息1。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1。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1可以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1可以采用两种发现模式发起发现流程。该两种发现模式分别为模式model A和model B。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model A和model B的具体流程。在model A中,UE1广播通知消息(announcement message),该通知消息携带UE1支持的RSC(如PCF网元为UE1分配的RSC),如图6a中的步骤C1-C4所示;UE2、UE3、UE4以及UE5接收到该通知消息,对其解析,得到RSC;如果UE2、UE3、UE4或UE5有该RSC对应的中继服务需求(如UE2、UE3、UE4或UE5支持的RSC与UE1支持的RSC匹配),则直接与UE1建立PC5连接,否则,丢弃该通知消息。在model B中,UE1广播邀请消息(solicitationmessage),该邀请消息携带UE1支持的RSC,如图6b中的步骤D1-D4所示;UE2、UE3、UE4以及UE5接收到该邀请消息,对其解析,得到RSC;如果UE2、UE3、UE4或UE5可以支持该RSC,则向UE1发送响应消息(图6b以UE2、UE3发送响应消息为例,如图6b中的步骤D5-D6所示),并与UE1建立PC5连接,否则,丢弃该邀请消息。
中继装置1可以采用model A发起发现流程,也可以采用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图4中以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A发起发现流程为例进行描述。例如,中继装置1可以广播发现请求消息1,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和第二数量,或者包括RSC1,不包括第二数量,该RSC1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下文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和第二数量为例进行描述。例如,如果中继装置1在基站覆盖范围内能够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中继装置1可以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1。
S407:中继装置1与中继装置2之间建立连接。
中继装置2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1后,可以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例如,中继装置2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1后,对其解析,得到RSC1和第二数量;如果中继装置2支持该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基于该RSC1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否则,中继装置2丢弃发现请求消息1。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2支持该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例如,中继装置2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信息确定支持该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如中继装置2不限制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在此情况下,策略信息2可以不包括RSC1。又例如,中继装置2自身支持的RSC与该RSC1匹配(如相等),在此情况下,策略信息2可以包括RSC1。进一步,如果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A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1可以直接基于该RSC1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如果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发现响应消息1,以及基于该RSC1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
作为一个示例,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二信息(图4中未示出);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第二信息。其中,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提供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例如,如果策略信息2包括RSC1,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该第二信息。例如,如果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2可以将第二信息携带在发现响应消息1中发送给中继装置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到该发现响应消息1后,对其解析,可以得到该第二信息。
作为一个示例,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一信息(图4中未示出);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例如,如果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2可以将第一信息携带在发现响应消息1中发送给中继装置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到该发现响应消息1后,对其解析,可以得到该第一信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中继装置1可以向SMF网元发送该第一信息(图4中未示出),以告知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例如,在中继装置1与中继装置2之间建立PC5连接后,中继装置1可以向SMF网元发送该第一信息。又例如,中继装置1接收来自第二中继装置1的第一信息,并将该第一信息发送给SMF网元。可选的,中继装置1还可以将中继装置2的标识信息发送给SMF网元;相应的,SMF网元接收中继装置2的标识信息。这样,SMF网元可以确定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多跳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中包括该中继装置2,且该中继装置2是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
S408:中继装置2广播发现请求消息2。相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2。
发现请求消息2包括RSC1。可选的,该发现请求消息2还可以包括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记为跳数值1。该跳数值用于获取第一数量。该跳数值可以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或者是转发次数。其中,第一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即是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其中,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转发次数是指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第一消息是由头中继装置发送的。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消息是由中继装置1发送的。第一消息可以是发现请求消息,也可以是其它除了发现请求消息之外的消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消息为发现请求消息为例进行描述。例如,中继装置2在发现请求消息1中携带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得到发现请求消息2,以及,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2。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跳数值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跳数值1为(M-1),M表示第二数量,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另外,当(M-1)等于1时,中继装置2可以不用转发头中继装置发送的发现请求消息。如果跳数值转发次数,该跳数值1为1。图4以跳数值1为(M-1)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装置2可以在与中继装置1之间建立连接后,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2;或者,中继装置2可以在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2后,与中继装置1之间建立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409: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2之间建立连接。
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可以与中继装置2建立PC5连接。例如,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对其解析,得到RSC1,并基于RSC1与中继装置2建立PC5连接。其中,步骤S409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步骤S407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410:中继装置2向中继装置1发送跳数值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跳数值1。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2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即跳数值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跳数值1(图4未示出)。
作为另一个示例,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RAN,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中继装置中包括中继装置1、中继装置2和中继装置3,中继装置1与RAN直连,中继装置3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中继装置3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中继装置3处的跳数值;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中继装置3处的跳数值。例如,UE 1通过中继UE 2、中继UE 3以及中继UE 4连接到RAN,中继UE 2与UE 1直连,中继UE 4与RAN直连;中继UE2可以将自身处的跳数值发送给中继UE 4,如,中继UE 2向中继UE 3发送中继UE 2处的跳数值,并由中继UE 3将该中继UE 2处的跳数值转发给中继UE 4。
在步骤S410中,中继装置1接收来自中继装置2的跳数值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该跳数值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来自远端终端设备的跳数值1。
S411:中继装置1根据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
第一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即是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其中,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例如,中继装置1可以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获取第一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是中继装置2。
例如,如果跳数值是转发次数,中继装置1可以在跳数值1上增加1,得到第一数量。即,中继装置1可以按照N=hop_value+1,得到第一数量。其中,N表示第一数量,hop_value表示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在本实施例中,该hop_value表示跳数值1。
又例如,如果跳数值是第二数量和转发次数的差值,中继装置1可以根据第二数量和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如中继装置1计算第二数量与跳数值1的差值,再在该差值上增加1,得到第一数量。即,中继装置1可以按照N=M-hop_value+1,得到第一数量。其中,M表示第二数量,N表示第一数量,hop_value表示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在本实施例中,该hop_value表示跳数值1。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装置1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获取第一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
S412:中继装置1向SMF网元发送第一数量。相应的,SMF网元接收第一数量。
中继装置1可以获取第一数量,并将第一数量发送给SMF网元。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装置1可以将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发送给SMF网元;SMF网元接收与远端终端设备直接连接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并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获取第一数量。其中,SMF网元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获取第一数量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步骤S41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413:SMF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
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执行步骤S4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则执行步骤S415所示的内容。
示例性的,SMF网元可以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例如,如果第二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SMF网元可以获取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如从UDM网元中获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并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其中,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4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415所示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网元可以将第一数量转发给UDM网元,由UDM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例如,UDM网元接收到第一数量后,可以根据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获取第二数量,并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可选的,UDM网元还可以将判断结果发送给SMF网元。其中,若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UDM网元将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信息发送给SMF网元;若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则UDM网元将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的信息发送给SMF网元。可选的,SMF网元也可以将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发送给UDM网元,由UDM网元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确定第一数量。其中,UDM网元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获取第一数量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步骤S41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网元可以将第一数量转发给PCF网元,由PCF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例如,PCF网元接收到第一数量后,可以根据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获取第二数量,并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可选的,PCF网元还可以将判断结果发送给SMF网元。其中,若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PCF网元将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信息发送给SMF网元;若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则PCF网元将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的信息发送给SMF网元。可选的,SMF网元也可以将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发送给PCF网元,由PCF网元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确定第一数量。其中,PCF网元根据与远端终端设备直连的中继装置处的跳数值获取第一数量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步骤S41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二数量是多个,SMF网元需要将第一数量与多个第二数量进行比较。例如,如果第一数量大于该多个第二数量的最小值,则执行步骤S4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该多个第二数量的最小值,则执行步骤S415所示的内容。应理解的是,如果有多个相等的第二数量,SMF网元将第一数据与该多个相等的第二数量中的一个进行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SMF网元可以先执行步骤S413,再执行步骤S414或步骤S41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SMF网元可以先执行步骤S415,再执行步骤S413、S414。
具体的,SMF网元可以获取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PDU会话用于传输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该会话管理策略包括第二数量,即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RSC1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中的一项或多项。例如,SMF网元可以向PCF网元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该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PCF网元响应于该请求消息向SMF网元发送会话管理策略,相应的SMF网元接收该会话管理策略。又例如,SMF网元可以从本地存储的会话管理策略中获取该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进一步,SMF网元根据该会话管理策略所包括的第二数量,执行步骤S413的内容。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执行步骤S414的内容;否则,SMF网元根据该会话管理策略进行计费、QoS处理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以SMF网元先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再获取会话管理策略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的是,下文中的各个实施例中皆可先获取会话管理策略再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数量的具体获取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S414:SMF网元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SMF网元可以向头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头中继装置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在本实施例中,该头中继装置是中继装置1。可选的,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原因,即第一数据大于第二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头中继装置还可以向非头中继装置发送指示信息,以指示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1可以向中继装置2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装置2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该第二指示信息(图4未示出)。例如,中继装置1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对其解析,确定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并向中继装置2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以指示中继装置2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可选的,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原因,即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
S415:SMF网元根据第一数量获取会话管理策略。
会话管理策略可以是远端终端设备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也可以是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例如,在L3 relay场景中,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进行通信,相应的,SMF网元需要根据第一数量获取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又例如,在L2 relay场景中,远端终端设备通过自身的PDU会话进行通信,相应的,SMF网元需要根据第一数量获取远端终端设备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本实施例中,该会话管理策略是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
如果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SMF网元可以根据第一数量获取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其中,该会话管理策略可以包括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相关参数等,如会话最大聚合比特率(session aggregated maximum bitrate,SAMBR),QoS或计费相关的规则等。例如,SMF网元根据第一数量和本地存储的会话管理策略,确定该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又例如,该SMF网元可以向PCF网元发送第一数量;相应的,SMF网元接收来自PCF网元的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例如,SMF网元可以将第一数量携带在会话策略请求消息中发送给PCF网元,该会话策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相应的,PCF网元接收该会话策略请求消息,对其解析得到第一数量,根据该第一数量获取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并向SMF网元发送会话策略响应消息,该会话策略响应消息包括该中继装置1的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
在上述实施例一中,AMF网元获取远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中继装置1的能力信息,以及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并根据远端终端设备、中继装置1、中继装置2的能力信息和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各自的策略信息。该策略信息可用于发现流程,以使得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装置2之间建立PC5连接,中继装置1与中继装置2之间建立PC5连接,从而能够实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1和中继装置2连接到RAN。
进一步,与RAN直连的中继装置1将第一数量上报给SMF网元,该第一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SMF网元接收到第一数量后,可以根据第二数量判断第一中继装置是否为该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该第二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支持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SMF网元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中继装置1不为该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否则,获取会话管理策略。随着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中继装置的数量的增加,会增加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限制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能够减少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从而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一中,中继服务信息包括一个RSC。并且,中继装置(中继装置1或中继装置2)对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没有限制,或者,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与第二数量相等。接下来介绍的实施例二中,中继服务信息包括两个RSC,以及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与第二数量不相等。
实施例二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从L3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其中,发现流程由头中继装置发起,中继服务信息中包括两个RSC,以及,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与第二数量不相等。在本实施例二中,以第二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为例进行描述。
另外,步骤S701、S710~S712、S714~S715与图4中的S401、S410~S412、S414~S415对应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S702: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1,策略信息2以及策略信息3。
中继服务信息包括多个RSC。在本实施例中,以中继服务信息包括两个RSC为例进行描述,该两个RSC记为RSC1和RSC2。例如,PCF网元可以根据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分配RSC1和RSC2。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1支持提供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以及支持提供RSC2对应的中继服务;或者,中继装置1不限制远端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中继装置2支持提供RSC2对应的中继服务,不支持RSC1对应的中继服务。相应的,策略信息1可以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或者包括RSC1和RSC2,不包括第二数量,但第二数量与RSC和RSC2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对应关系。策略信息2包括RSC2。策略信息3包括RSC1和RSC2。
其中,AMF网元获取策略信息1,策略信息2以及策略信息3的具体实现过程请参考步骤S402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703:AMF网元向中继装置1发送策略信息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策略信息1。
其中,策略信息1可以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或者包括RSC1和RSC2,不包括第二数量,但第二数量与RSC和RSC2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对应关系。图7以策略信息1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为例。
S704:AMF网元向中继装置2发送策略信息2。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策略信息2。其中,策略信息2包括中继装置2支持的RSC2,即,中继装置2支持提供RSC2对应的中继服务。
S705:AMF网元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策略信息3。相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接收策略信息3。该策略信息3包括RSC1和RSC2。
S706:中继装置1广播发现请求消息1。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1。
第三数量是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即,中继装置支持的远端终端设备连接到RAN时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例如,头中继装置可以接收来自非头中继装置的自身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策略信息1还可以包括非头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其中,第三数量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或者是预先配置的,或者是根据历史传输数据获取的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以该第三数量是中继装置1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为例进行描述。相应的,中继装置2不限制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或者中继装置2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与第二数量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1可以发起发现流程。例如,中继装置1可以采用model A或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其具体实现过程请参考S406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例如,中继装置1可以广播发现请求消息1。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和RSC2,用以发现与RSC1、RSC2匹配的中继装置。或者,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或者,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RSC2和第三数量。或者,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中的最小值。或者,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RSC2、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另外,第二数量可以与RSC1和RSC2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图7以发现请求消息1包括RSC1、RSC2和第三数量为例进行描述。
S707:中继装置2基于RSC2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装置2支持提供RSC2对应的中继服务。示例性的,中继装置2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1后,对其解析得到RSC2、RSC1和第三数量,确定自身支持的RSC与RSC2匹配,并根据RSC2与中继装置1建立PC5连接。该PC5连接用于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RSC2对应中继服务。
作为一个示例,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二信息(图7中未示出);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第二信息。其中,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提供RSC2对应的中继服务。例如,中继装置2可以直接向中继装置1发送该第二信息。例如,如果中继装置1采用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中继装置2可以将第二信息携带在发现响应消息1中发送给中继装置1;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到该发现响应消息1后,对其解析,可以得到该第二信息。
作为另一个示例,中继装置2可以向中继装置1发送第一信息(图7中未示出);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中继装置2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其中,步骤S707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407的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S708:中继装置2广播发现请求消息2。相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2。
在本实施例中,发现请求消息2包括RSC2。可选的,该发现请求消息2还可以包括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记为跳数值1。在本实施例中,该跳数值可以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或者是第三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或者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以及第三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或者是转发次数。例如,如果发现请求消息1中包括RSC1和RSC2,不包括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跳数值可以是转发次数,即,跳数值1为1。例如,如果发现请求消息1中包括RSC1、RSC2和第二数量,跳数值可以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即跳数值1为(M-1),M表示第二数量。又例如,如果发现请求消息1中包括RSC1、RSC2和第三数量,跳数值可以是第三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即跳数值1为(H-1),H表示第三数量。再例如,如果发现请求消息1中包括RSC1、RSC2、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跳数值可以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和第三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即跳数值1为(M-1)和(H-1)。另外,当(M-1)等于1,或者(H-1)等于1时,中继装置2可以不用转发头中继装置发送的发现请求消息。图7以跳数值1为(H-1)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装置2可以在与中继装置1之间建立连接后,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2;或者,中继装置2可以在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2后,与中继装置1之间建立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709:远端终端设备基于RSC2与中继装置2建立PC5连接。
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可以与中继装置2建立PC5连接。例如,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对其解析,得到RSC2,并基于RSC2与中继装置2建立PC5连接。其中,步骤S709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步骤S707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713:SMF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
如果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则执行步骤S7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则执行步骤S715所示的内容。
示例性的,SMF网元可以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例如,SMF网元可以获取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以及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如从UDM网元中获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以及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其中,远端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第二数量,中继装置1的签约信息包括第三数量;并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的最小值。其中,如果第二数量大于第三数量,第一数量大于第三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7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三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不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714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二数量大于第三数量,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三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715所示的内容;如果第三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二数量,则SMF网元确定中继装置1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执行步骤S415所示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网元可以将第一数量转发给UDM网元,由UDM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或者,SMF网元还可以将第一数量转发给PCF网元,由PCF网元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的最小值。具体实现过程请参考步骤S413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如果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多个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第二数量,SMF网元可以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该多个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与第二数量中的最小值。例如,中继装置2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以及中继装置1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皆不等于第二数量,SMF网元可以确定第一数量是否大于中继装置2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中继装置1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以及第二数量中的最小值。
在上述实施例二中,PCF网元为中继装置分配RSC,这样中继装置可以根据自身支持的RSC选择性的为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能够确保该中继装置是被PCF网元授权用于为该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能够实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并且远端终端设备通过授权的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可以提高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通信安全。另外,SMF网元不仅考虑了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也考虑了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能够将远端终端设备实际连接的中继装置的数量限制在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减少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从而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通信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发现流程皆是由头中继装置发起的。接下来介绍的实施例三中,发现流程由远端终端设备发起。
实施例三: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从L3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其中,发现流程由远端终端设备发起,中继服务信息中包括一个RSC。在本实施例三中,以第二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为例进行描述。
另外,步骤S801~S805、S808、S809、S811~S814与图4中的步骤S401~S405、S409、S407、S412~S41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S806:远端终端设备广播发现请求消息3。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3。
在本实施例中,远端终端设备发起发现流程。例如,远端终端设备可以按照图6a所示的model A发起发现流程,或者也可以按照图6b所示的model B发起发现流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性的,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广播发现请求消息3,该发现请求消息3用于发送为该远端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其中,发现请求消息3中包括RSC1以及第二数量,或者包括RSC1,不包括第二数量,但RSC1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相应的,中继装置2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3。
S807:中继装置2广播发现请求消息4。相应的,中继装置1接收该发现请求消息4。
发现请求消息4包括RSC1。可选的,该发现请求消息4还可以包括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记为跳数值2。该跳数值用于获取第一数量。该跳数值可以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或者是转发次数。
在本实施例中,转发次数是指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第二消息是由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可以是发现请求消息,也可以是其它除了发现请求消息之外的消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消息为发现请求消息为例进行描述。例如,中继装置2在发现请求消息3中携带中继装置2处的跳数值,得到发现请求消息4,以及,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4。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跳数值是第二数量与转发次数的差值,跳数值2为(M-1),M表示第二数量,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另外,当(M-1)等于1时,中继装置2可以不用转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发现请求消息。如果跳数值转发次数,该跳数值2为1。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装置2可以在广播发现请求消息4之后,与远端终端设备建立连接,也可以在远端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后,广播该发现请求消息4,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三中,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过程中,不仅可以由头中继装置发起发现流程,还可以由远端终端设备发起发现流程,灵活性高,能够实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并且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通信质量。
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中,从L3 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接下来介绍的实施例四中,从L2 relay的角度来介绍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
实施例四: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再一种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从L2relay的角度介绍了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其中,发现流程由头中继装置发起,中继服务信息中包括一个RSC。在本实施例四中,以第二数量是远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步骤S901~S905、S907~S910、S914~S916与图4中的步骤S401~S409、S413~S41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S906:AMF网元向RAN发送第二数量;相应的,RAN接收第二数量。
RAN获取第二数量。例如,AMF网元可以向RAN发送第二数量,RAN接收该第二数量。例如,RAN可以向AMF网元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用于获取第二数量;AMF网元接收到该请求消息后,向RAN发送第二数量。可理解的是,RAN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获取第二数量,如远端终端设备向RAN发送第二数量,或者中继装置1向RAN发送该第二数量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如果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的部分或全部对中间中继装置的数量有要求,RAN还需要获取该部分或全部中继装置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具体获取方式,与RAN获取第二数量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911:RAN获取跳数值1。
图9中以RAN接收来自远端终端设备的跳数值1为例。例如,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发现请求消息2后,对其解析,得到RSC1和跳数值1。进一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将跳数值1发送给RAN,相应的,RAN接收该跳数值1。
作为另一个示例,中继装置1可以将跳数值1发送给RAN,相应的RAN接收该跳数值1。例如,中继装置2基于RSC1与远端终端设备建立PC5连接后,将跳数值1发送给中继装置1;中继装置1接收到该跳数值1后,将该跳数值1发送给RAN。
S912:RAN根据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
其中,步骤S91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411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913:RAN向SMF网元发送第一数量;相应的,SMF网元接收第一数量。
可选的,RAN可以向SMF网元发送第一数量,也可以向SMF网元发送跳数值1,由SMF网元根据该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远端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S912和步骤S913所示的内容。即,远端终端设备根据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向SMF网元发送第一数量。或者,远端终端设备向SMF网元发送跳数值1,由SMF网元根据该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例如,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对其解析,得到RSC1和跳数值1;远端终端设备根据该跳数值1获取第一数量,并通过RAN将第一数量发送给SMF网元。又例如,远端终端设备接收到发现请求消息2后,对其解析,得到RSC1和跳数值1;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AN将跳数值1发送给SMF网元。
在上述实施例四中,远端终端设备在基于L2 relay,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过程中,能够实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多个中继装置连接到RAN。并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限制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能够减少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传输时延以及传输失败率等,从而能够保证远端终端设备与RAN之间的通信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主要从设备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各个设备可以包括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实现方式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可能的示例性框图。如图10所示,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1001,处理模块1002和接收模块1003。处理模块1002用于对通信装置10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接收模块100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000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可选的,接收模块1003和发送模块1001也可以为一个模块(如收发模块或通信模块),该模块可以用于执行接收和发送操作。可选的,通信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004,用于存储通信装置1000的程序代码和/或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1002可以支持通信装置10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第一网元、AMF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或终端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模块10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的第一网元、AMF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或终端设备的内部动作。接收模块1003和发送模块1001可以支持通信装置1000与其它设备之间的通信。
例如,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网元,或者还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网元的部件(如芯片)。
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中继服务信息所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数据是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处理模块1002,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以及,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或者,处理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量,从本地存储的会话管理策略中获取所述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以及,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所述会话管理策略包括所述第二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包括第三数量,其中,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三数量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的所述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第三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中继装置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三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中的最小值,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且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数量,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会话管理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执行如下中的任意一项: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数量;
或者,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
或者,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网元的所述第一数量。
又例如,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中继装置,或者还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中继装置的部件(如芯片)。
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第一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元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提供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策略信息,所述策略信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与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匹配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策略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发送发现请求消息,所述发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和所述第二数量,或者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第二中继装置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转发次数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所述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第一消息是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的;以及,根据所述转发次数,获取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
再例如,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者还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部件(如芯片)。
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第一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接入网网元直连;以及,根据所述第三信息,获取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其中,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还包括第二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第三信息;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和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统一数据管理网元的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获取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所述第二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
再例如,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还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部件(如芯片)。
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第一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来自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策略信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1001,用于发送发现请求消息,所述发现请求消息包括中继服务信息和第二数量,或者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002,用于获取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转发次数是第一中继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所述第二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第二消息是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为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接入网网元直连;以及,根据所述转发次数,获取所述第一数量。
应理解以上装置中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装置中的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以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各个单元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由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该单元的功能。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的处理元件又可以成为处理器,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操作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实现或者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
在一个例子中,以上任一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再如,当装置中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处理器,比如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以上用于接收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接收单元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以上用于发送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向其它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发送单元是该芯片用于向其它芯片或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请参考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示意图,用于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终端设备的操作。该通信装置1100包括:处理器1110和接口1130,可选的,该通信装置1100还包括存储器1120。接口1130用于实现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以上实施例中,第一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通过处理器1110调用存储器(可以是第一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终端设备中的存储器1120,也可以是外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来实现。即,用于实现第一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终端设备的功能的通信装置1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10,该处理器1110通过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网元、第一中继装置、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例如CPU。用于接入网设备或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装置可以通过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或者,可以结合以上实现方式。
当通信装置1100用于上述方法时,处理器1110用于实现上述处理模块1002的功能,接口1130用于实现上述发送模块1001和接收模块1003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该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单元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实现方式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单元、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单元可以存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媒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处理器和存储媒介可以设置于ASIC中。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形式传输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电脑可读媒介包括电脑存储媒介和便于使得让电脑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它地方的通信媒介。存储媒介可以是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电脑可读媒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或其它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或特殊电脑、或通用或特殊处理器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媒介。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电脑可读媒介,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纤电脑、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方式传输的也被包含在所定义的电脑可读媒介中。该的碟片(disk)和磁盘(disc)包括压缩磁盘、镭射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学复制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电脑可读媒介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说明书的上述描述可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任何可以利用或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内容,任何基于所公开内容的修改都应该被认为是本领域显而易见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原则可以应用到其它变形中而不偏离本申请的发明本质和范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和实现方式,还可以扩展到与本申请原则和所公开的新特征一致的最大范围。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实施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向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量获取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包括:
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继装置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PDU会话的会话管理策略;
接收来自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所述会话管理策略,所述会话管理策略包括所述第二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包括第三数量,其中,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三数量是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的所述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第三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中继装置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三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数量,且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三数量,向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且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数量,获取所述会话管理策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第一数量,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数量;或者,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或者,
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网元的所述第一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是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1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中继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是终端设备连接到接入网网元时所通过的中继装置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装置是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所述第一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向第一网元发送所述第一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元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其中,所述第二数量是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或者是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业务类型支持的中间中继装置的最大数量;所述PDU会话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的业务,所述中继服务信息用于发现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的中继装置,所述中间中继装置是所述终端设备连接到所述接入网网元时通过的中继装置,所述第二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作为非头中继装置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所述非头中继装置是不与所述接入网网元直连的中继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中继装置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支持提供中继服务信息对应的中继服务。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的策略信息,所述策略信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策略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数量,或者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发现请求消息,所述发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和所述第二数量,或者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信息,所述中继服务信息与所述第二数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量的中继装置还包括第二中继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中继装置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装置不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22.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第一数量,包括:
获取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转发次数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所述第一消息的转发次数,所述第一消息是所述第一中继装置发送的;
根据所述转发次数,获取所述第一数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第一数量,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量。
24.根据权利要求14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是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4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4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159891.1A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8842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9891.1A CN115884231A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CT/CN2022/093027 WO2023050828A1 (zh) 2021-09-30 2022-05-16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9891.1A CN115884231A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4231A true CN115884231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56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9891.1A Pending CN115884231A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4231A (zh)
WO (1) WO202305082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3015445A1 (ja) * 2001-08-07 2004-12-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携帯端末、制御局、通信方法、制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2165451B1 (ko) * 2013-01-17 2020-10-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근접 기반 서비스의 그룹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936533B2 (en) * 2013-07-09 2018-04-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lay on basis of proximity service and device therefor
CN110868704B (zh) * 2018-08-27 2023-04-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2d中继的物联网覆盖增强处理方法及装置
EP4088492A1 (en) * 2020-01-07 2022-1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ath selection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in nr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0828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20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vehicle communications in 5G system
CN112514422A (zh) 支持组通信的系统与方法
US1089778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WO2020200066A1 (zh) 获取数据包延迟参数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12566149B (zh) 配置业务的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20150876A1 (zh) 会话建立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2017285A1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3037111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4585105A (zh) 一种算力感知的会话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67700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078129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30050923A1 (en) Medi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KR20210023299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서비스를 노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1169309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05082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868603A (zh) 针对af会话的外部参数提供的新方法
WO202104238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02004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314321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8288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01897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3137579A1 (zh) 紧急业务的提供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8390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3179331A1 (zh) 一种发送数据包的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US2024015541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qos flow based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