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7075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075A
CN115857075A CN202211501005.3A CN202211501005A CN115857075A CN 115857075 A CN115857075 A CN 115857075A CN 202211501005 A CN202211501005 A CN 202211501005A CN 115857075 A CN115857075 A CN 115857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backlight module
transmitting portion
lamp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010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梅
康报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010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7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7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灯板,灯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扩散板对应灯板的位置设置在灯板的出光面侧,扩散板包括多个挡墙和平面部,平面部与灯板平行设置,多个挡墙间隔设置在平面部靠近灯板的一侧,挡墙垂直于平面部,挡墙的高度等于平面部与灯板之间的距离,且每个挡墙对应相邻两个发光单元的间隙设置;挡墙包括反射部和透光部,透光部的一侧与平面部连接,另一侧与反射部的一侧连接,反射部的另一侧与灯板抵接;透光部的高度小于反射部的高度。本申请通过以上方式,改善由于灯板发光区域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的发光区域出现光线损失问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Mini LED背光可极大提高显示画质,在宽色域、超高对比度、HDR显示方面与OLED相媲美,同时,价格相比同尺寸的OLED优势突出,性价比更高,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但由于Mini LED背光采用分区调光技术,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根据实际需求,一部分处于工作状态形成发光区域,一部分处于非工作状态形成非发光区域,由于工作的发光单元与非工作的发光单元间隔较近,因此发光区域的光线会扩散到不发光区域,而导致发光区域出现光线损失,影响画面显示效果。
因此如何改善由于灯板发光区域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出现光线损失,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改善由于灯板发光区域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对应所述灯板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灯板的出光面侧,所述扩散板包括多个挡墙和平面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平行设置,多个所述挡墙间隔设置在所述平面部靠近所述灯板的一侧,所述挡墙垂直于所述平面部,所述挡墙的高度等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之间的距离,且每个所述挡墙对应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间隙设置;所述挡墙包括反射部和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的一侧与所述平面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反射部的一侧连接,所述反射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灯板抵接;所述透光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反射部为反光材料制成,所述反射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之间距离,且大于等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距离的三分之二。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反射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平面部对应所述反射部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分别位于所述透光部的两侧,且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和所述透光部在水平方向上的总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反射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反射部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反射部的外侧面覆盖设置有反射层,所述灯板还包括多个辅助发光单元,所述辅助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所述辅助发光单元与所述反射部的位置对应;所述反射部靠近所述灯板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辅助发光单元嵌入所述容纳槽内。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包括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厚度均相同,且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还包括第三透光部和第四透光部,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且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一侧与所述反射部连接,另一侧朝所述平面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沿着所述透光部的侧面,由所述灯板向所述平面部的方向排布。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包括第一子透光部、第二子透光部和第三子透光部,所述第二子透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的相邻的侧面互相连接;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二子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第三子透光部的折射率。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侧。
本申请针对扩散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原本仅具有单一结构的扩散板,改进为了具有平面部和挡墙两个结构的扩散板,平面部作为主要发挥扩散板功能的部件,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色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当扩散板放置到灯板的上方时,挡墙与灯板之间抵接,挡墙站立在灯板上形成对平面部的支撑,而多个挡墙从多个不同的位置将原本较薄的平面部进行支撑以后,有效防止平面部出现大面积的悬空而往下坠,使得平面部不容易发生形变;并且在显示面板进行分区调光时,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的光线是从下往上射出并且呈扇形发散的,因此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发出的一部分发散光线被位于挡墙下部的反射部反射回发光区域,从而增强发光区域的亮度,同时,一部分朝透光部射入的光线,由于透光部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光线经过透光部以后发生折射,光线向发光区域靠拢,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区域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发光区域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九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十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十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110、灯板;111、发光单元;112、辅助发光单元;120、扩散板;121、平面部;122、挡墙;123、反射部;124、容纳槽;125、透光部;126、第一透光部;127、第二透光部;128、第三透光部;129、第四透光部;130、第一子透光部;131、第二子透光部;132、第三子透光部;140、第一挡墙;141、第二挡墙;142、第三挡墙;143、第四挡墙;150、棱镜结构;160、反射层;170、插槽;180、发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灯板110,灯板11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111,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扩散板120,扩散板120对应灯板110的位置设置在灯板110的出光面侧,扩散板120包括多个挡墙122和平面部121,平面部121与灯板110平行设置,多个挡墙122间隔设置在平面部121靠近灯板110的一侧,挡墙122垂直于平面部121,挡墙122的高度等于平面部121与灯板110之间的距离,且每个挡墙122对应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11的间隙设置;挡墙122包括反射部123和透光部125,透光部125的一侧与平面部121连接,另一侧与反射部123的一侧连接,反射部123的另一侧与灯板110抵接;透光部125的高度小于反射部123的高度。
本申请针对扩散板12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原本仅具有单一结构的扩散板120,改进为了具有平面部121和挡墙122两个结构的扩散板120,平面部121作为主要发挥扩散板120功能的部件,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色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当扩散板120放置到灯板110的上方时,挡墙122与灯板110之间抵接,挡墙122站立在灯板110上形成对平面部121的支撑,而多个挡墙122从多个不同的位置将原本较薄的平面部121进行支撑以后,有效防止平面部121出现大面积的悬空而往下坠,使得平面部121不容易发生形变;并且在显示面板200进行分区调光时,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的光线是从下往上射出并且呈扇形发散的,因此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发出的一部分发散光线被位于挡墙122下部的反射部123反射回发光区域180,从而增强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同时,一部分朝透光部125射入的光线,由于透光部125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光线经过透光部125以后发生折射,光线向发光区域180靠拢,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110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反射部123为反光材料制成,反射部123的高度小于平面部121与灯板110之间距离,且大于等于平面部121与灯板110距离的三分之二。
由于在显示面板200进行分区调光时,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的光线是从下往上射出并且呈扇形发散的,因此挡墙122的下部是最容易被光线穿过继续发散的部分,因此反射部123的高度大于平面部121与灯板110距离的三分之二,可以使反射部123能够从挡墙122的下部反射由发光单元111向非发光区域发散的大部分光线回到发光区域180,提高发光区域180的亮度,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110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如图1所示,挡墙122为平面部121朝灯板110的方向凸出形成,且与平面部121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挡墙122不容易从平面部121上脱落下来,增强了挡墙122的使用寿命,并且提升了扩散板120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挡墙122可以持续性的对发散光线进行反射与折射减小光线损失,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当然挡墙122与平面部121也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本申请对挡墙122与平面部121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仅以挡墙122与平面部121为一体成型设计作举例说明。
图2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透光部125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反射部123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平面部121对应反射部123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150,多个棱镜结构150分别位于透光部125的两侧,且多个棱镜结构150和透光部125在水平方向上的总宽度小于或等于反射部123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透光部125的宽度小于反射部123的宽度,使得挡墙122整体形成了上小下大的结构,并且在平面部121上对应反射部123比透光部125多出的部分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150。
当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的光线从下往上射出时,一部分光线会首先被位于挡墙122下部的反射部123进行反射,将照射到反射部123上的光线反射回发光区域180,提高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另一部分光线照射到靠近发光区域180一侧的棱镜结构150上,通过棱镜结构150的折射和反射将向非发光区域扩散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光线朝发光区域180进行汇聚,而还有一部分光线穿过透光部125并且照射到远离发光区域180的棱镜结构150上,光线经过透光部125会产生折射,使得光线射出的位置比原来射入的位置抬高,朝发光区域180靠拢,而当光线照射到棱镜结构150上时,又会通过棱镜结构150进行多次的反射与折射,使得部分光线重新射入到透光部125,并从透光部125射出重新回到发光区域180,进一步增强发光区域180的亮度;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110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图3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反射部123为透明材料制成,反射部123的外侧面覆盖设置有反射层160,灯板110还包括多个辅助发光单元112,辅助发光单元112设置在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11之间,且辅助发光单元112与反射部123的位置对应;反射部123靠近灯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124,辅助发光单元112嵌入容纳槽124内。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反射部123本身是透明材料制成的,在反射部123外表面包裹有反射层160,使得反射部123整体具有反射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还额外设计了辅助发光单元112,辅助发光单元112设置在反射部123的正下方,当将扩散板120安装到灯板110上时,通过反射部123的容纳槽124将辅助发光单元112嵌入,并抵接在灯板110上。
当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的光线从下往上射出时,一部分光线会首先被位于挡墙122下部的反射部123外部的反射层160进行反射,将照射到反射部123外部的反射层160上的光线反射回发光区域180,提高发光区域180的亮度;而位于容纳槽124内的辅助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会照射在反射部123内部,光线从反射部123的内部向外扩散,由于反射部123外部设置有反射层160,因此在反射部123内部照射的光线会经过反射部123外部的反射层160不断反射的情况下,汇集到透光部125,最终从透光部125射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减小光线损失,还能够减小挡墙122形成的暗格条纹和光晕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灯板110对应反射部123的位置上设置辅助发光单元112,在将扩散板120安装到灯板110上时,可以利用反射部123的容纳槽124扣合在辅助发光单元112上形成配合固定,而由于挡墙122与平面部121是一体成型的,从而形成了整个扩散板120与灯板110之间的固定,提升了扩散板120安装的稳定性,同时还有利于扩散板120和灯板110之间的快速装配。
图4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透光部125包括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的厚度均相同,且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透光部125包括两个部分,即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通过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的一侧与平面部121连接,另一侧与反射部123连接形成完整的扩散板120,当光线从发光单元111射出时,由于光线是从下往上进行发散的,因此部分朝非发光区域方向发散的光线会被位于下部的反射部123反射回发光区域180,从而增加发光区域180的亮度;而另一部分光线在通过透光部125时,会首先射入第一透光部126,然后从第一透光部126射出,进入第一透光部126与第二透光部127之间的空气,再从空气中射入到第二透光部127,最后从第二透光部127射出,即光线在通过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时发生了多次折射,改变了光线最终射出的路径,将光线朝发光区域180的方向汇聚的同时,减小了产生光晕的面积,有效改善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
图5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4的改进,透光部125还包括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间隔设置在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之间,且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的厚度小于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的厚度。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之间间隔设置有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并且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之间间隔的空气也会对光线发生折射,为了保证最终射出的光线能够向发光区域180靠拢,因此将位于中部的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相对于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的厚度较小,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使得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的折射率要小于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的折射率,使得光线通过第三透光部128、第四透光部129以及空气时,能够使大部分光线能够最终射入到第二透光部127内形成最终折射。
当光线朝透光部125方向射入时,会首先经过第一透光部126,然后依次经过第三透光部128、第四透光部129,最后从第二透光部127射出,此时光线经过了四个透光部125以及相邻两个透光部125之间的空气进行折射,多次改变了光线的折射角度,将光线射出的位置不断的抬高,改变了光线最终射出的路径,并且将光线朝发光区域180靠拢,将光线朝发光区域180的方向汇聚的同时,减小了产生光晕的面积,有效改善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
图6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5的改进,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的一侧与反射部123连接,另一侧朝平面部121的方向延伸;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的高度小于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的高度。
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是与反射部123进行固定连接的,而第三透光部128和第四透光部129的高度均比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矮,这样仅有第一透光部126和第二透光部127之间与平面部121接触,使得平面部121实际与透光部125接触的面积变小,当平面部121受到压力作用时,可以减小平面部121损伤的概率。
进一步的,为了在避免光线穿过透光部125射出以后出现的发光区域180的光损失,本申请还针对挡墙122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针对透光部125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图7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7所示,透光部125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150,多个棱镜结构150沿着透光部125的侧面,由灯板110向平面部121的方向排布。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透光部125的侧面设置了多个棱镜结构150,通过多个棱镜结构150对照射到透光部125上的光线进行多次的折射反射,改变了原本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光线朝发光区域180正对的方向汇聚,可以有效改善由于光线透过透光部125造成的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损失,进一步的增强发光区域180在亮态下的亮度,提升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图8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8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透光部125包括第一子透光部130、第二子透光部131和第三子透光部132,第二子透光部131设置在第一子透光部130和第三子透光部13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子透光部130和第三子透光部132的相邻的侧面互相连接;第一子透光部130和第三子透光部132的折射率相同,第二子透光部13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子透光部130和第三子透光部132的折射率。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透光部125包括第一子透光部130、第二子透光部131以及第三透光部128三个部分组成,三个子透光部125依次并排设置并且互相的侧壁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透光部125。
当光线从第一子透光部130侧射入时,会首先经过第一子透光部130形成第一次折射,光线射出的位置比刚开始进入时的位置偏高,当光线穿出第一子透光部130进入第二子透光部131时形成第二次折射,由于第二子透光部13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子透光部130的折射率,因此第二子透光部131会将光线射出的位置进一步的抬高,使得光线更偏向于向发光区域180靠拢,而当光线经第二子透光部131进入到第三子透光部132时形成第三次折射,当光线最终穿出第三子透光部132时会更加偏向于发光区域180,在发光区域180附近的位置形成汇聚,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发光区域180发出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出现光线损失,亮度不足的问题。
当然,当光线从第三子透光部132侧射入时,会经历从第三子透光部132射入,经过第二子透光部131调整折射角度,最终从第一子透光部130射出,实现与上述方案同样的效果,由于篇幅限制,不再一一赘述。
图9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九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9所示,图9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平面部121靠近灯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插槽170,每个挡墙122插入插槽170内,与插槽170过盈配合;挡墙122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插槽170的数量。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扩散板120的平面部121与挡墙122为可拆卸结构,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多个挡墙122一一对应插入平面部121的插槽170内,通过挡墙122与插槽170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挡墙122固定在插槽170内,并且不容易发生脱落;再将安装好的扩散板120放置到灯板110上进行组装。
随着使用的过程中,当需要对部分损坏的挡墙122进行更换时,可以仅针对挡墙122进行更换,无需对整个扩散板120进行更换,维修更加方便,还节约了材料成本。
此外,由于在Mini LED的灯板110中,每一个发光单元111都可以发光或者不发光,每一个发光单元111在工作状态下发出的光线都有可能朝相邻不工作的发光单元111方向进行扩散,造成光损失,因此,为了进一步防止每一个发光单元111之间互相的光线扩散,导致出现光线损失的影响,本实施例中针对挡墙122的排布方式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图10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十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多个挡墙122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挡墙140、第二挡墙141、第三挡墙142以及第四挡墙143,每个发光单元111位于第一挡墙140、第二挡墙141、第三挡墙142以及第四挡墙143围成的区域内。
如图10所示,采用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挡墙140、第二挡墙141、第三挡墙142以及第四挡墙143围成口字型结构,在将扩散板120放置到灯板110上方时,每一个发光单元111都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通过四个挡墙122将每一个发光单元111包围住,形成“点聚光”使得发光单元111发出的光线无法向四周扩散,而是通过反射部123重新反射回单个发光单元111形成的发光区域180,从而增强每个发光单元111的亮度,同时,一部分光线经过四周透光部125共同折射作用下,使得光线向每个发光单元111形成的发光区域180靠拢,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单元111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工作状态下单个发光单元111发出的光线扩散到非工作状态下发光单元111处,导致单个发光单元111出现光线损失,亮度不足的问题。
当然,第一挡墙140、第二挡墙141、第三挡墙142以及第四挡墙143围成的形状不一定是口字型,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比如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同样可以实现上述效果,由于篇幅限制,不再一一赘述,本申请仅以第一挡墙140、第二挡墙141、第三挡墙142以及第四挡墙143围成口字型结构作举例说明。
图11为本申请背光模组的第十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发光单元111组成发光区域180,多个挡墙122围绕发光区域180设置。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挡墙122对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发光单元111组成的发光区域180进行光线汇聚和收拢,形成“面聚光”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挡墙122设置的数量,节约成本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挡墙122设置密度过大,导致显示出现暗格条纹以及光晕的现象,进一步优化显示效果。
如图11所示,当四个相邻设置的发光单元111共同发光形成发光区域180时,形成的亮度较为明显,四个发光单元111形成的区域性光线扩散到周围不发光区域180,出现光损失的现象也较为明显,而本实施例通过多个挡墙122将四个相邻设置的发光单元111组成的发光区域180包围住,可以防止四个发光单元111同时发出的区域性光线扩散到周围不发光的区域从而造成明显的光线干扰,同时通过包围式的对光线进行反射,改变原本光线朝非发光区域扩散的路径,使得光线反射回发光区域180,增强了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同时,一部分光线经过四周透光部125共同折射作用下,使得光线整体向发光区域180靠拢,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110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挡墙122设置的数量以及围成的形状根据形成发光区域180的发光单元111数量而定,例如:当发光区域180的发光单元111数量为两个时,围绕发光区域180的挡墙122的数量可以是四个,围成口字型;当发光区域180的发光单元111数量为三个时,围绕发光区域180的挡墙122数量可以是三个,围成三角形;本实施例仅以发光区域180的发光单元111数量为两个时,围绕发光区域180的挡墙122的数量是四个,并围成口字型进行举例说明。
图12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申请还包括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侧。
显示面板200自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模组100为显示面板200提供正常发光的光源,将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的一侧,使得背光模组100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显示面板200,使得显示面板200能够正常显示。
而在Mini LED背光模组100中,由于采用的是分区调光的方式,因此背光模组100中灯板110上的多个发光单元111根据实际需求,一部分处于工作状态形成发光区域180,一部分处于非工作状态形成非发光区域,但是由于工作的发光单元111与非工作的发光单元111间隔较近,因此发光区域180的光线会扩散到不发光区域180,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损失。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对显示装置10中背光模组100进行了改进,具体针对背光模组100中扩散板12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将原本仅具有单一结构的扩散板120,改进为了具有平面部121和挡墙122两个结构的扩散板120,当将扩散方放置到灯板110的上方时,挡墙122抵接在灯板110上形成支撑,有效防止扩散板120出现大面积的悬空而往下坠,使得扩散板120不容易发生形变,并且通过挡墙122将灯板110上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隔开;在显示面板200进行分区调光时,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的光线是从下往上射出的,因此工作状态的发光单元111发出的一部分发散光线被位于挡墙122下部的反射部123反射回发光区域180,从而增强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同时,一部分光线经过透光部125以后发生折射,光线向发光区域180靠拢,进一步提升了发光区域180的亮度,减小了光晕,有效的改善由于灯板110发光区域180的光线扩散到非发光区域,导致发光区域180出现光线损失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对应所述灯板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灯板的出光面侧,所述扩散板包括多个挡墙和平面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平行设置,多个所述挡墙间隔设置在所述平面部靠近所述灯板的一侧,所述挡墙垂直于所述平面部,所述挡墙的高度等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之间的距离,且每个所述挡墙对应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间隙设置;
所述挡墙包括反射部和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的一侧与所述平面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反射部的一侧连接,所述反射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灯板抵接;所述透光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为反光材料制成,所述反射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之间距离,且大于等于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灯板距离的三分之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反射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所述平面部对应所述反射部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分别位于所述透光部的两侧,且多个所述棱镜结构和所述透光部在水平方向上的总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反射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反射部的外侧面覆盖设置有反射层,所述灯板还包括多个辅助发光单元,所述辅助发光单元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所述辅助发光单元与所述反射部的位置对应;
所述反射部靠近所述灯板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辅助发光单元嵌入所述容纳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包括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厚度均相同,且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还包括第三透光部和第四透光部,
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且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一侧与所述反射部连接,另一侧朝所述平面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透光部和所述第四透光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上设置有多个棱镜结构,多个所述棱镜结构沿着所述透光部的侧面,由所述灯板向所述平面部的方向排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包括第一子透光部、第二子透光部和第三子透光部,所述第二子透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的相邻的侧面互相连接;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所述第三子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二子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和第三子透光部的折射率。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侧。
CN202211501005.3A 2022-11-28 2022-11-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857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1005.3A CN115857075A (zh) 2022-11-28 2022-11-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1005.3A CN115857075A (zh) 2022-11-28 2022-11-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7075A true CN115857075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67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01005.3A Pending CN115857075A (zh) 2022-11-28 2022-11-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70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3181A (zh) * 2023-09-06 2023-10-20 山西麦信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组装led显示器及组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3181A (zh) * 2023-09-06 2023-10-20 山西麦信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组装led显示器及组装方法
CN116913181B (zh) * 2023-09-06 2023-12-01 山西麦信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组装led显示器及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8229B2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US8251529B2 (en) Thi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uminary device
JP5920616B2 (ja) 直下型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EP2841847B1 (en) Lighting arrangement
JP2001312916A (ja) 面光源装置
CN1918494A (zh) 发光体
US8550668B2 (en) Light control member with intersecting groups of parallel prisms,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such member
US8488081B2 (en) Plane light source and LC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CN11585707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542612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H0442675B2 (zh)
CN219435190U (zh) 一种led结构
KR20100114788A (ko) 엘이디 조명장치
CN11598518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080081509A (ko) 백색 led를 이용한 면광원 및 이를 구비한 lcd백라이트 유닛
CN209839723U (zh) 一种面板灯及其底盘
KR20120138301A (ko) 광반도체 기반 면조명 장치
CN220106528U (zh) 一种高对比度的背光出光结构
CN219267685U (zh) 一种带光学一体化的led光源
JP2008242268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214504079U (zh) 一种高亮led背光板
CN213361941U (zh) 一种无边框发光体
CN220228866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6697671U (zh) 一种侧发光组件及具有该侧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显示器
CN220397367U (zh) 一种新型学习照明防蓝光补光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