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3130A -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3130A
CN115843130A CN202111233512.9A CN202111233512A CN115843130A CN 115843130 A CN115843130 A CN 115843130A CN 202111233512 A CN202111233512 A CN 202111233512A CN 115843130 A CN115843130 A CN 115843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node
terminal
tac
message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35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丽
戴博
沙秀斌
陆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23351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431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6398 priority patent/WO202306633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43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3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3Multipath using M+N parallel active pa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包括: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终端聚合传输TAC建立请求消息;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普及,某个区域可以存在多个终端。例如,在一个基站,很多终端内分布在基站的各个地区,有距离基站较近的终端,也有距离基站较远的终端。距离基站较近的终端,其接收基站信号的信道质量要好于距离基站较远的终端。或者,有的终端受到障碍物的遮挡,其接收基站信号的信号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可以帮助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发送数据包。但为了实现两个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两个基站之间如何进行通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包括:
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终端聚合传输TAC建立请求消息;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建立的交互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TAC建立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拒绝建立的交互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切换的交互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切换的交互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交互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信息的交互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配置信息的交互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请求消息的交互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可以帮助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发送数据包。这样,数据包既可以通过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发送到基站,也可以通过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发送到基站。基站会收到两份相同数据包,可靠性大大增加了。或者,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可以帮助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发送数据包。这样,对于上行数据包,数据包既可以通过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发送到基站,也可以通过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发送到基站。基站分别从多个终端收到数据包,接收到的数据包数量以及传输速率大大增加了。例如,终端1位于基站中心,其信道质量较好。终端2位于基站边缘,或者被障碍物遮挡,其信道质量较差。终端1和终端2分别与基站建立连接,并且,终端1和终端2之间建立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例如:wifi连接、sidelink连接。终端2产生数据包后,转发给终端1。终端1可以协助终端2,将终端2的数据包转发到基站。终端1和终端2都分别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从而基站分别从终端1和终端2收到数据包。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示意图。如图1所示,两个终端可以处于同一个基站下,或者,两个终端可以处于不同基站下,即每个基站所连接的基站是不同的。
对于下行数据包,基站可以将数据包发送到信道质量好的终端,信道质量好的终端再转发给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基站也可以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信道质量差的终端。信道质量差的终端分别从基站和其他终端收到数据包,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可靠性,或者数量以及传输速率大大增加了。
在基站下,多个终端都与基站建立连接,并且多个终端之间建立连接,一个终端的数据包经过另外一个终端转发,这种传输方法可以被称为终端聚合通信(TerminalAggregator Communication,TAC)。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聚合通信也可以称为终端聚合传输。
其中,多个终端聚合传输既可以是重复发送,即多个终端在空口传输相同的数据包;也可以分别发送多个终端在空口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在终端聚合传输方案中,产生数据包的终端或者数据包最终提交的目的终端,被称为anchor UE;而协助传输的终端,被称为non anchor UE。在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接入了不同的基站的情况下,anchor UE接入的基站称为anchor基站,non anchor UE接入的基站称为non anchor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以由通信设备执行。其中,通信设备可以为第一通信节点。示例性地,第一通信节点可以为本端基站,比如,本端基站可以为anchor基站(记为anchor gNB)。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S210-S230。
S210、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
其中,第二通信节点指的是与第一通信节点建立通信连接的对端基站。可以理解为,在第一通信节点发起TAC建立流程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节点为本端基站,相应的,第二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当然,在第二通信节点发起TAC建立流程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可以作为本端基站,相应的,第一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发起TAC建立流程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交互进行说明。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节点为本端基站,第二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在实施例中,本端基站可以为anchor gNB,也可以为non anchor gNB;相应的,对端基站可以为anchor gNB,也可以为nonanchor gNB。在一实施例中,在本端基站为anchor gNB的情况下,对端基站可以为nonanchor gNB;在一实施例中,在本端基站为non anchor gNB的情况下,对端基站可以为anchor gNB。
在实施例中,在作为第一通信节点的anchor gNB确定发起基站之间的终端聚合传输的情况下,anchor gNB根据non anchor UE的位置选择non anchor gNB,并通过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发起TAC建立请求消息。其中,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包括:XN接口;X2接口。
S220、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在实施例中,在第二通信节点确定接受基站之间的终端聚合传输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通过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TAC建立响应消息。其中,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包括:XN接口;X2接口。
S230、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接收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TAC响应消息之后,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建立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并得到对应的TAC建立结果。第一通信节点将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发送至第二通信节点,以使第二通信节点及时知晓与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终端聚合传输的建立结果,从而实现了基站之间的终端聚合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期望进行TAC的第一TAC指示;第一终端标识和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期望进行TAC的业务标识;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在实施例中,第一TAC指示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节点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第一终端标识指的是接入第一通信节点的终端标识,比如,第一终端标识可以为anchor UE的标识;第二终端标识指的是接入第二通信节点的终端标识,比如,第二终端标识可以为non anchor UE的标识。期望进行TAC的业务标识,指的是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能力,指的是接入第二通信节点的终端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能力;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gNB和anchor gNB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比如,连接配置信息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进行TAC的第二TAC指示;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在实施例中,第二TAC指示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节点确定进行终端聚合传输。在实施例中,第一接口指的是基站与终端之间建立连接的通信接口,比如,第一接口可以为Uu接口;第二接口指的是终端与终端之间建立连接的通信接口,比如,第二接口可以为PC5接口。可以理解为,第二接口为建立边链路(SideLink)通信对应的接口。在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指的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比如,第一接口配置信息可以包括:DRB配置、RNTI、PRACH资源等。在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指的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比如,第二接口配置信息可以包括:DRB配置、逻辑信道配置、第二终端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或逻辑信道,以及第二终端与第二通信节点的第一接口DRB或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示例性地,第一终端为non anchor UE,第二终端为anchor UE,第一接口为Uu接口,第二接口为SideLink通信对应的接口。在实施例中,建立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成功建立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TAC指示消息,其中,所述TAC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第二终端期望进行TAC。在实施例中,在第二通信节点发现其下接入的终端可以作为协助传输,可以主动告知第一终端,以使第一终端所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与第二通信节点之间建立终端聚合传输。在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指示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消息,即发送TAC指示消息。在第一通信节点接收到TAC指示消息之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然后,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指示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针对第二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第二终端针对边链路SideLink信号的测量结果;第二终端基于TAC的预估空口速率。在实施例中,预估空口速率指的是第二终端的基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所期望的空口速率,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在满足预估空口速率时,才进行终端聚合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在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均可以发起终端聚合传输的流程。并且,在第一通信节点作为本端基站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并且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均可以为anchor基站,也可以为non anchor基站。但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相应的,在第一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在实施例中,在作为本端基站的第一通信节点向作为对端基站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TAC拒绝建立消息中可以包括:拒绝原因。示例性地,拒绝原因可以为第二通信节点的信道质量不好,或者,负荷重,或者,SideLink信道差,或者,无法查找到终端等。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在实施例中,在执行终端聚合传输的终端,由于业务完成、信道质量变好等原因,可以结束终端聚合传输,即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发起结束终端聚合传输的请求。TAC释放请求消息,可以指的是结束终端聚合传输的请求消息。在实施例中,作为本端基站的第一通信节点向作为对端基站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以请求结束终端聚合传输,在第二通信节点确认结束终端聚合传输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TAC释放响应消息或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在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指的是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在第二通信节点用于将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指的是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在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指的是第一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在第二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指的是第二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释放原因;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终端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其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解释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解释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在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可以为源基站,第二通信节点为目标基站。其中,当前运行参数指的是第一通信节点的自身属性信息,比如,当前运行参数包括系统负荷等。在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上报自身测量所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得到的测量结果(即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并根据下行信号测量结果,以及自身的系统负荷,确定发起切换,即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在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自身的测量结果和系统负荷确定接受切换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第一切换确认消息,从而使得第一终端从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标识位;终端标识;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支持TAC的DRB或PDU会话,以及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绑定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二切换请求消息;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在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可以为源基站,第二通信节点为目标基站。其中,当前运行参数指的是第一通信节点的自身属性信息,比如,当前运行参数包括系统负荷等。在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上报自身测量所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得到的测量结果(即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并根据下行信号测量结果,以及自身的系统负荷,确定发起切换,即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在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自身的测量结果和系统负荷确定接受切换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第一切换确认消息,从而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被封装成容器,并被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携带传输的参数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向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系统消息(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其中,所述SIB包括下述之一: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在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所接入的基站发送其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能力或者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消息。在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终端判断所接入的基站是否支持终端聚合,基站可以在SIB中广播其支持终端聚合的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接收第四通信节点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支持TAC的终端,支持TAC的终端所在小区标识,支持TAC的终端所对应基站标识。在实施例中,第四通信节点指的是核心网。在实施例中,为了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第四通信节点可以在业务建立或终端建立连接过程中,告知第一通信节点或第二通信节点所被接入的第三通信节点是否支持终端聚合传输,以便第一通信节点和/或第二通信节点为第三通信节点配置终端聚合传输。在实施例中,第四通信节点可以通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告知第一通信节点和/或第二通信节点可以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第三通信节点的相关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的终端信息;其中,所述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在实施例中,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指的是可以协助第三通信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的终端。在实施例中,第三通信节点可以发起与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建立连接,若该第三通信节点支持终端聚合传输,可以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的信息发送至所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或第二通信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发送TAC配置信息;其中,TAC配置信息包括下述之一: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在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其下的第三通信节点的某个业务由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提供终端聚合传输,第一通信节点可以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提供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的小区标识和/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信节点接收所述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反馈的与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对应的通信反馈消息,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和所述通信反馈消息均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三通信节点所对应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在实施例中,在第三通信节点为第一通信节点下的第一终端的情况下,其它第三通信节点为第二通信节点下的第二终端。在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节点与第二通信节点成功建立终端聚合传输的情况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建立连接,并指示建立的是基于终端聚合的终端连接,即第一终端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通信请求消息,以建立终端聚合传输;在第二终端接受建立终端聚合传输的情况下,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反馈消息,以使第一终端及时知晓第二终端所接入的服务小区或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以由通信设备执行。其中,通信设备可以为第二通信节点。示例性地,第二通信节点可以为对端基站,比如,对端基站可以为non anchor基站(记为non anchor gNB)。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S310-S330。
S310、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
S320、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S330、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与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释放请求消息;
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向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系统消息SIB;其中,所述SIB包括下述之一: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第四通信节点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支持TAC的终端,支持TAC的终端所在小区标识,支持TAC的终端所对应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的终端信息;其中,所述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发送TAC配置信息;其中,TAC配置信息包括下述之一: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信节点接收所述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反馈的与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对应的通信反馈消息,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和所述通信反馈消息均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三通信节点所对应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终端的各个参数的解释,可以参见上述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记为anchor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记为non ancho gNB),第一终端为anchor UE(接入anchor gNB),第二终端为non anchor UE(接入non anchor gNB)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TAC建立过程进行说明。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建立的交互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以anchor基站发起TAC建立流程为例,对TAC建立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410-S430。
S410、向non ancho gNB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anchor基站决定发起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anchor基站根据nonanchor UE的位置选择non anchor基站,在XN或X2接口,发起TAC建立请求消息,例如:TAC建立请求消息可以为:S-NODE ADDITION REQUEST,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或其他消息;
其中,该TAC建立请求消息至少携带如下之一:
终端聚合传输指示(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指示期望进行TAC的第一TAC指示):指示期望终端聚合传输,UE被授权做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
UE标识(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标识和第二终端标识):包括anchor UE和nonanchor UE的标识,例如: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的S-TMSI,目标标识,原标识,RNTI等;
期望进行TAC的业务标识:指的是建立的业务标识,或者,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 session标识等;
anchor基站对SideLink的配置,包括:sidelink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逻辑信道标识、DRB标识,achor 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achor UE与anchor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
第二终端的TAC支持能力: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能力;
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anchor基站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DRB/PDU session和non 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的绑定关系。
S420、接收non ancho gNB反馈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在实施例中,non anchor基站决定接受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在XN或X2接口,发起终端聚合请求相应,即反馈TAC建立响应消息。例如,TAC建立响应消息可以为:S-NODEADDITION REQUEST ACKNOWLEDGE,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 ACKNOWLEDGE或其他消息;
其中,该TAC建立响应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终端聚合传输指示(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指示进行TAC的第二TAC指示):用于指示终端聚合传输;
成功建立的业务标识,或者,建立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session标识等;
失败的业务标识,或者,失败的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session标识等;以及失败的原因,例如:anchor UE信道质量变差,基站负荷过重,sidelink配置失败等;
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基站对nonanchor UE在Uu口的配置,包括:DRB配置,RNTI,PRACH资源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基站对nonanchor UE在SideLink的配置,包括:DRB配置,逻辑信道配置,non achor 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non achor UE与non anchor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non 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non achor基站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DRB/PDU session,以及,non 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的绑定关系;例如:DRB/PDU session标识和GTPU标识进行绑定。
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可以被封装成container,然后被传输。
S430、向non ancho gNB发送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anchor基站向non anchor基站反馈终端聚合传输的结果,发起TAC建立确认消息,例如:TAC建立确认消息可以为:S-NODE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NODEMODIFICATION CONFIRM或其他消息;
其中,该TAC建立确认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SideLink建立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SideLink建立成功指示;
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Uu建立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Uu建立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 UE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记为anchor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记为non ancho gNB),第一终端为anchor UE(接入anchor gNB),第二终端为non anchor UE(接入non anchor gNB)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TAC建立过程进行说明。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TAC建立的交互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以non anchor基站发起TAC建立流程为例,对TAC建立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510-S540。
S510、接收non ancho gNB发送的TAC指示消息。
在non anchor基站发现其下的non anchor UE可以作为协助传输,可以主动告知anchor UE,请求终端聚合传输。non anchor基站向anchor基站指示期望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即发送TAC指示消息。该TAC指示消息可以是S-NODEMODIFICATION REQUIRED,或者其他消息。
在实施例中,TAC指示消息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第二终端标识,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标识,例如:S-TMSI,目标标识,RNTI等;
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能力,例如:支持复制功能的终端聚合,支持分发功能的终端聚合等;
第一终端标识,指的是anchor UE的标识,例如:S-TMSI,原标识,RNTI等;
第二终端针对第二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测量non anchor基站下行信号的测量结果,例如:RSRP、RSRQ、CQI等;
第二终端针对边链路SideLink信号的测量结果,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测量SideLink信号的测量结果,例如:RSRP、RSRQ、CQI等;
第二终端基于TAC的预估空口速率,指的是non anchor UE的基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期望空口速率。
S520、向non ancho gNB发送终端聚合传输TAC建立请求消息。
S530、接收non ancho gNB反馈的与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S540、向non ancho gNB发送与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S520-S540的解释,见上述实施例中对S410-S430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记为anchor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记为non ancho gNB),第一终端为anchor UE(接入anchor gNB),第二终端为non anchor UE(接入non anchor gNB)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TAC建立过程进行说明。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以anchor基站发起TAC释放流程为例,对TAC释放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610-S630。
S610、向non ancho gNB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anchor基站决定释放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在XN或X2接口,发起TAC释放请求消息,例如:TAC释放请求消息可以为: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或其他消息。
其中,该TAC释放请求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终端聚合传输释放指示,指示期望释放终端聚合传输;
释放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 session标识等;
TAC释放原因,例如:信道质量变好,负荷轻,SideLink信道变好,数据量不够等;
释放的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anchor UE在Uu口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
释放的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anchor UE在SideLink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
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释放的non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S620、接收non ancho gNB反馈的TAC释放响应消息。
在实施例中,non anchor基站决定释放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在XN或X2接口,发起TAC释放响应消息。该TAC释放响应消息可以是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ACKNOWLEDGE,或者其他消息。
TAC释放响应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释放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 session标识等;
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non anchor基站对non anchor UE在Uu口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non anchor基站对non anchor UE在SideLink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释放的non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参数可以封装成container,并进行传输。
S630、向non ancho gNB发送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anchor基站向non anchor基站反馈终端聚合传输的结果,发起TAC释放确认消息,例如:TAC释放确认消息可以为:S-NODE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NODEMODIFICATION CONFIRM或其他消息;
其中,该TAC释放确认消息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SideLink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SideLink释放成功指示;
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Uu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Uu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 UE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基站(记为anchor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基站(记为non ancho gNB),第一终端为anchor UE(接入anchor gNB),第二终端为non anchor UE(接入non anchor gNB)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TAC建立过程进行说明。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以non anchor基站发起TAC释放流程为例,对TAC释放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710-S720。
S710、向anchor gNB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non anchor基站请求anchor基站释放一些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nonanchor基站向anchor基站指示释放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即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该TAC释放请求消息可以是S-NODE MODIFICATION REQUIRED,或者其他消息。
在实施例中,TAC释放请求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释放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 session标识等;
TAC释放原因,例如:信道质量变差,负荷过重,sidelink信道配置变差,找不到UE等;
释放的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non anchor UE在Uu口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
释放的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指的是释放的non anchor UE在SideLink的标识,包括: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
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释放的nonanchor基站和anchor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S720、接收anchor gNB反馈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anchor基站接收到后,可以根据以上信息,选择是否释放终端聚合传输过程,并回复对应的TAC释放确认消息。该TAC释放确认消息可以是S-NODE MODIFICATIONCONFIRM,或者其他消息。
在实施例中,TAC释放确认消息消息携带如下之一:
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SideLink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SideLink释放成功指示;
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 Uu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指的是anchor UE Uu释放成功指示;
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 UE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指的是non anchor UE反馈给anchor基站的确认消息,例如: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该消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anchor基站和non anchor基站可发起终端聚合传输的请求,但是,对端基站可能因为一些原因(例如:信道状态不够好,负荷重等)无法进行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可以拒绝该请求。在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本端基站,第二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拒绝进行TAC的交互流程进行说明。其中,在本端基站为anchor基站的情况下,对端基站为non anchor基站;在本端基站为nonanchor基站的情况下,对端基站为anchor基站。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拒绝建立的交互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包括S810-S820。
S810、向对端基站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基站向对端基站发起终端聚合传输请求,消息可为:S-NODEADDITION REQUEST,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S-NODE MODIFICATION REQUI RED,HANDOVER REQUEST或其他消息。其中,TAC建立请求消息的解释见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820、接收对端基站反馈的TAC拒绝建立消息。
在实施例中,在对端基站因自身的原因无法进行TAC的情况下,对端基站拒绝,并回复TAC拒绝建立消息,该TAC拒绝建立消息可以为:S-NODE ADDITION REQUEST REJECT,S-NODE MODIFICATION REQUEST REJECT,S-NODE MODIFICATION REQUIRED,HANDOVERPREPARATION FAILURE或其他消息。
该TAC拒绝建立消息可携带如下之一:拒绝原因,例如:信道质量不好,负荷重,SideLink信道差,无法查找到UE等。
在一实施例中,执行终端聚合传输的UE,由于一些原因,例如:业务完成,信道质量变好等,需要结束终端聚合传输。此时,anchor基站和non anchor基站可发起结束终端聚合传输的请求。在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本端基站,第二通信节点为对端基站为例,对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拒绝进行TAC的交互流程进行说明。其中,在本端基站为anchor基站的情况下,对端基站为non anchor基站;在本端基站为non anchor基站的情况下,对端基站为anchor基站。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TAC释放的交互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包括S910-S920。
S910、向对端基站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本端基站向对端基站发起释放终端聚合传输请求(即TAC释放请求消息),TAC释放请求消息可为:S-NODE RELEASE REQUEST,S-NODE RELEASE REQUIRED或其他消息;
该TAC释放请求消息消息可携带如下之一:
释放原因,例如:UE信道质量变好,负荷轻,业务结束,找不到UE等;
释放的UE标识,包括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的标识;
释放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S920、接收对端基站反馈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对端基站向本端基站回复确认消息(即TAC释放确认消息),TAC释放确认消息可以为:S-NODE RELEASE REQUEST ACKNOWLEDGE,S-NODE RELEASE CONFIRM或其他消息。
该TAC释放确认消息可携带如下之一:
释放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在一实施例中,UE是移动的,尤其是anchor UE可能是位于小区边缘的,anchor UE是可能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的,这时就可能发生基站切换,而且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也需要切换。在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源基站(记为source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目标基站(记为target gNB),第三通信节点(即第一终端)为:anchor UE和non anchorUE为例,对anchor UE切换基站的过程进行说明。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切换的交互示意图。当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都接入了同一个基站(即第一通信节点),如果只有anchor UE切换,source基站不仅需要完成切换过程,而且还由anchor基站变成了non anchor基站。
如图10所示,本实施包括S1010-S1070。
S1010、接收UE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在实施例中,UE可以为anchor UE,也可以为non anchor UE。在实施例中,UE向source gNB上报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其中,下行信号测量结果指的是UE测量基站的下行信号得到的测量结果,如RSRP,RSRQ等。
S1020、source gNB向target gNB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源基站根据下行信号测量结果,以及系统负荷等,确定发起基站切换,即向目标基站发起第一切换请求消息。改第一切换请求消息消息可为handoverrequest,等消息。该第一切换请求消息消息携带至少之一:
TAC标识位,指的是终端聚合传输的标识位,UE被授权做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
终端标识,指的是UE标识,包括UE的标识,例如:UE的S-TMSI,目标标识,原标识等;
建立的业务标识,期望进行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session标识等;
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源基站对SideLink的配置信息,包括:sidelink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逻辑信道标识、DRB标识,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UE与原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能力;
原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对端UE的配置信息,即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包括原基站对对端UE在Uu的配置,包括:DRB配置,逻辑信道配置,对端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DRB/逻辑信道与对端UE与原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本端UE的配置信息,即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包括原基站对UE在Uu的配置,包括:DRB配置,逻辑信道配置,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与UE与原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信息可以被封装成container,并进行传输。
S1030、接收target gNB发送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目标基站根据测量信息,以及系统负荷等,决定接受切换,向源基站发起第一切换确认消息。该消息可为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等消息。
在实施例中,该消息携带至少之一:
终端聚合传输指示,指示终端聚合传输;
成功建立的业务标识,建立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session标识等;
失败的业务标识,失败的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标识,例如:DRB标识,PDU session标识等;以及失败的原因,例如:信道质量变差,负荷过重,SideLink配置失败等;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UE在Uu口的配置信息,包括:DRB配置,RNTI,PRACH资源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UE在SideLink的配置,包括: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UE与目标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和原基站之间的连接配置,用于终端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前传,包括:上下行数据前传的传输信息,例如:GTPU标识,传输层地址等;
目标基站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DRB/PDU session和目标基站和原基站之间的连接的绑定关系;例如:DRB/PDU session标识和GTPU标识进行绑定。
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信息可以被封装成container,并进行传输。
S1040、向UE发送配置信息。
在实施例中,源基站接收到目标基站的配置信息后,转发至UE,消息可以是RRCreconfiguration等消息。
S1050、向目标基站发起RACH过程。
在实施例中,在UE接收到配置信息后,应用该配置信息,向目标基站发起RACH过程。
S1060、UE向目标基站发送第一切换确认信息。
在实施例中,UE给目标基站反馈第一切换确认消息,消息可以是RRCreconfiguration complete等消息。
S1070、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释放UE的消息。
在实施例中,目标基站确认切换过程成功,告知源基站释放UE。
在一实施例中,UE是移动的,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是可能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的,这时就可能发生基站切换,而且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业务也需要切换。在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为源基站(记为source gNB),第二通信节点为目标基站(记为target gNB),第三通信节点为本端UE,其它第三通信节点为对端UE,并且,本端UE和对端UE均可以为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中的其中一个为例,对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切换基站的过程进行说明。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切换的交互示意图。当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都接入了同一个基站(即第一通信节点),如果发生切换,anchor UE和non anchor UE可同时完成切换过程。
如图11所示,本实施包括S1110-S11120。
S1110、接收本端UE和/或对端UE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在实施例中,本端UE和/或对端UE均可以为anchor UE,也可以为non anchor UE。在实施例中,UE向source gNB上报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其中,下行信号测量结果指的是本端UE和/或对端UE测量基站的下行信号得到的测量结果,如RSRP,RSRQ等。
S1120、source gNB向target gNB发送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源基站根据下行信号测量结果,以及系统负荷等,确定发起基站切换,即向目标基站发起第二切换请求消息。该第二切换请求消息消息可为handoverrequest,等消息。该第二切换请求消息消息携带至少之一:切换UE的标识,包括:本端UE和对端UE(参与终端聚合的UE)的标识,或者anchor UE和non anchorUE的标识。
S1130、接收target gNB发送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目标基站根据测量信息,以及系统负荷等,决定接受切换,向源基站发起第二切换确认消息。该消息可为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等消息。
在实施例中,该消息携带至少之一: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anchorUE在SideLink的配置,包括: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UE与目标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nonanchor UE在SideLink的配置,包括:UE支持终端聚合传输的SideLink DRB/逻辑信道和UE与目标基站Uu接口DRB/逻辑信道的绑定关系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anchorUE在Uu口的配置,包括:DRB配置,RNTI,PRACH资源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目标基站对nonanchor UE在Uu口的配置,包括:DRB配置,RNTI,PRACH资源等;该信息可以被封装,作为container,被消息携带;
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信息可以被封装成container,并进行传输;属于anchor UE的配置可以作为一个container;属于non anchor UE的配置可以作为一个container。
S1140、向本端UE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在实施例中,源基站接收到目标基站的第一配置信息后,将container内的信息解封,发送给本端UE,消息可以是RRC reconfiguration等消息;该消息可携带给对端UE的配置消息,该配置消息可以是被封装的消息。
S1150、向对端UE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在实施例中,本端UE将对端UE的配置消息,例如,把封装的消息的信息解封,发送给对端UE,消息可以是RRC reconfiguration、RRC reconfigurationSidelink等消息。
S1160、向本端UE反馈第一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对端UE接收到第二配置消息后,向本端UE反馈第一确认消息,该第一确认消息可以是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等消息。
S1170、本端UE向目标基站发起RACH过程。
S1180、本端UE向目标基站发送第二确认信息。
在实施例中,本端UE给目标基站反馈第二确认消息,消息可以是RRCreconfiguration complete等消息。
S1190、对端UE向目标基站发起RACH过程。
S11100、对端UE给目标基站反馈确认消息。
在实施例中,对端UE向目标基站反馈第三确认消息,消息可以是RRCreconfiguration complete等消息。
S11110、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释放UE的消息。
在实施例中,目标基站确认切换过程成功,告知源基站释放UE。
上述过程中的S1160-S11110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存在或删除,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受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UE可以向接入的基站发送其支持终端聚合的能力或者期望。为了便于UE判断该基站是否支持终端聚合,基站可以在系统信息里进行广播其支持终端聚合的能力。在实施例中,在第三通信节点为anchor UE的情况下,其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为anchor gNB;在第三通信节点为non anchor UE的情况下,其接入的第一通信节点为nonanchor gNB。
在实施例中,系统信息至少携带如下之一:
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指的是小区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如果小区支持终端聚合传输,小区在系统信息里,指示支持终端聚合传输;
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指的是小区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如果小区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小区在系统信息里,指示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
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指的是小区支持基站内的终端聚合传输的指示,如果小区支持基站内的终端聚合传输,小区在系统信息里,指示支持基站内的终端聚合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四通信节点为AMF设备,以及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统称为基站。为了支持终端聚合传输,核心网可以在业务建立或UE建立连接过程中,可以告知基站,该UE是否支持终端聚合传输,便于基站选择是否为UE配置终端聚合传输。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交互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1210-S1220。
S1210、向基站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在核心网发给基站的业务建立或UE建立连接请求消息中,例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quest,PDU SessionResource Modify request,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indication,ERAB setuprequest消息或其他消息,至少携带如下之一:
消息携带哪些UE可以一起进行终端聚合传输(例如,non anchor UE、或者non-anchor UE),也可携带这些UE接入的小区标识,基站标识。
S1220、接收基站反馈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UE可以发起与其他UE建立连接,例如,建立WiFi连接,SideLink连接等等,建立连接的anchor UE或者non anchor UE上报给基站,以便基站能够支持UE的终端聚合功能。在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统称为基站,第三通信节点为UE为例,对其它UE的终端信息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信息的交互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1310。
S1310、向基站发送其它UE的终端信息。
在实施例中,如果UE可以支持终端聚合传输,UE可以上报其他UE信息给基站,例如:Sidelink UEinformation NR,UE Assistance Information,RRC Resume Request、RRCResume Complete、RRC Setup Request、RRC Setup Complete、RRC ReestablishmentComplete、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或其他消息等,携带如下之一:
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指的是被期望做终端聚合传输,如果UE收到了其他UE或者基站指示或者核心网指示,期望该UE做终端聚合,例如:期望该UE做协助传输等,UE可以指示被期望做终端聚合传输;
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指的是对端UE(anchor UE或nonanchor)接入的小区标识,基站标识;
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指的是如果对端UE接入的小区不是UE的服务小区,指示对端UE接入的小区是否支持终端聚合传输;是否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统称为基站,第三通信节点为本端UE,其它第三通信节点为对端UE为例,对TAC配置信息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AC配置信息的交互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1410。
S1410、向对端UE发送TAC配置信息。
在实施例中,当基站决定对anchor UE的某个业务由non anchor UE提供终端聚合传输,基站需要提供相应的配置如下之一:
为对端UE指示对端UE接入的小区标识,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三通信节点为本端UE,其它第三通信节点为对端UE为例,对通信请求消息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请求消息的交互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S1510-S1520。
S1510、向对端UE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在实施例中,本端UE和对端UE建立连接时,需要指示建立的是基于终端聚合的终端连接。如果本端UE支持SideLink连接,需要在消息里携带关于终端聚合的信息。
本端UE向对端UE发送通信请求消息,例如:Direct Communication Request,Direct link establishment request,Direct link modification request等,在通信请求消息中至少携带下述之一:
本端UE选择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如果对端UE接入的小区不是UE的服务小区,指示对端UE接入的小区是否支持终端聚合传输;是否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
S1520、接收对端UE反馈的通信反馈消息。
在实施例中,对端UE向本端UE回复的通信反馈消息,例如:Direct CommunicationAccept,Direct link establishment accept,Direct link modification request等,在通信反馈消息中至少携带下述之一:
对端UE选择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如果对端UE接入的小区不是UE的服务小区,指示对端UE接入的小区是否支持终端聚合传输;是否支持基站间的终端聚合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本实施例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一发送器1610、第一接收器1620和第二发送器1630。
其中,第一发送器1610,配置为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
第一接收器1620,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第二发送器1630,配置为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期望进行TAC的第一TAC指示;第一终端标识和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期望进行TAC的业务标识;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进行TAC的第二TAC指示;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TAC建立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TAC指示消息,其中,所述TAC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第二终端期望进行TAC。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指示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针对第二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第二终端针对边链路SideLink信号的测量结果;第二终端基于TAC的预估空口速率。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三发送器,配置为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
第四接收器,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释放原因;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终端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TAC释放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五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第四发送器,配置为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第六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标识位;终端标识;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支持TAC的DRB或PDU会话,以及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绑定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七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第五发送器,配置为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第八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被封装成容器,并被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携带传输的参数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六发送器,配置为向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系统消息SIB;其中,所述SIB包括下述之一: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九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四通信节点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支持TAC的终端,支持TAC的终端所在小区标识,支持TAC的终端所对应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十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的终端信息;其中,所述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七发送器,配置为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发送TAC配置信息;其中,TAC配置信息包括下述之一: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信节点接收所述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反馈的与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对应的通信反馈消息,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和所述通信反馈消息均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三通信节点所对应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设置为实现图2所示实施例的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本实施例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十一接收器1710、第一反馈模块1720和第十二接收器1730。
第十一接收器1710,配置为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
第一反馈模块1720,配置为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第十二接收器1730,配置为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第二反馈模块,配置为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十三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释放请求消息;
第三反馈模块,配置为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十四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第四反馈模块,配置为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十五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第五反馈模块,配置为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八发送器,配置为向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系统消息SIB;其中,所述SIB包括下述之一: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十六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第四通信节点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支持TAC的终端,支持TAC的终端所在小区标识,支持TAC的终端所对应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的终端信息;其中,所述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九发送器,配置为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发送TAC配置信息;其中,TAC配置信息包括下述之一: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信节点接收所述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反馈的与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对应的通信反馈消息,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和所述通信反馈消息均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三通信节点所对应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设置为实现图3所示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1810和存储器1820。该设备中处理器18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18中以一个处理器1810为例。该设备中存储器18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18中以一个存储器1820为例。该设备的处理器1810和存储器1820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1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在该实施例中,该设备为可以为第一通信节点,其中,第一通信节点可以为本端基站。
存储器18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设备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通信装置中的第一发送器1610、第一接收器1620和第二发送器1630)。存储器18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8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8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8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在通信设备为第二通信节点的情况下,上述提供的设备可设置为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终端聚合传输TAC建立请求消息;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术语用户设备涵盖任何适合类型的无线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便携数据处理装置、便携网络浏览器或车载移动台。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光盘(Compact Disk,CD))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包括:
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终端聚合传输TAC建立请求消息;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期望进行TAC的第一TAC指示;第一终端标识和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期望进行TAC的业务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能力;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用于指示进行TAC的第二TAC指示;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建立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建立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TAC指示消息,其中,所述TAC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第二终端期望进行TA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指示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的TAC支持情况;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针对第二通信节点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第二终端针对边链路SideLink信号的测量结果;第二终端基于TAC的预估空口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释放请求消息;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生成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三通信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用于生成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释放原因;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终端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释放响应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释放的业务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C释放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释放成功指示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TAC标识位;终端标识;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支持TAC的DRB或PDU会话,以及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绑定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下行信号测量结果和当前运行参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确认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封装成容器,并被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携带传输的参数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一接口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口配置信息;第一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通信节点的确认消息;第二终端反馈至第一终端的确认消息;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二通信节点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标识;释放的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之间的连接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二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一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针对第二终端在第一接口的配置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系统消息SIB;其中,所述SIB包括下述之一:小区支持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间TAC的指示信息;小区支持基站内TAC的指示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第四通信节点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支持TAC的终端,支持TAC的终端所在小区标识,支持TAC的终端所对应基站标识。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三通信节点发送的终端信息;其中,所述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被期望进行TAC的指示信息;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发送TAC配置信息;其中,TAC配置信息包括下述之一: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接入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信节点接收所述其它第三通信节点反馈的与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对应的通信反馈消息,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和所述通信反馈消息均至少包括下述之一:第三通信节点所对应的小区标识或基站标识;其它第三通信节点所接入小区的TAC支持情况。
2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建立响应消息;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与所述TAC建立响应消息对应的携带TAC建立结果的TAC建立确认消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建立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与所述TAC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TAC拒绝建立消息;其中,所述TAC拒绝建立消息包括下述之一:拒绝原因。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TAC释放请求消息;
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TAC释放请求消息对应的TAC释放响应消息和/或携带TAC释放结果的TAC释放确认消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一切换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一切换确认消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第一通信节点中,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切换至第二通信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请求消息;
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与所述第二切换请求消息对应的第二切换确认消息。
3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24或25-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24或25-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233512.9A 2021-10-22 2021-10-22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8431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3512.9A CN115843130A (zh) 2021-10-22 2021-10-22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2/126398 WO2023066334A1 (zh) 2021-10-22 2022-10-20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3512.9A CN115843130A (zh) 2021-10-22 2021-10-22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3130A true CN115843130A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74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3512.9A Pending CN115843130A (zh) 2021-10-22 2021-10-22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3130A (zh)
WO (1) WO20230663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25065B1 (en) * 2012-12-28 2017-11-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4811272B (zh) * 2015-03-25 2018-10-19 北京邮电大学 终端间的协作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1689013B1 (ko) * 2015-06-29 2016-12-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다중망 병합 전송을 위한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단말, 그리고 이들의 동작 방법
CN108616891A (zh) * 2016-12-15 2018-10-0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通信协作方法及装置
CN113301502B (zh) * 2021-05-12 2022-01-28 南京源兴智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基站协作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6334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06410A1 (en)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CN11093362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JP6651633B2 (ja)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システム
US1191744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20264258A1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WO2017054538A1 (zh) 建立辅助信令链路的方法及其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8521880B (zh) 切换基站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556565B (zh) 一种寻呼方法和寻呼设备
KR102323091B1 (ko) 레이어 2 처리 방법, cu 및 du
US10728946B2 (en) System information handling for dual connectivity cellular systems
CN111436115B (zh) 一种pdu会话激活方法、寻呼方法及其装置
US119741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terworking
CN114846904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629406B (zh) 一种切换处理的方法、相关设备、程序产品以及存储介质
CN113841442A (zh) 在有条件切换中可选地发送完成消息
US2018002683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5843130A (zh)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EP395244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forwarding
CN11613771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963315B (zh) 一种辅基站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9155785B (zh) 一种v2x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网元
WO2022198597A1 (zh) 小区重选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31033A1 (zh) 指示信息发送方法、组播业务更新方法、装置及介质
WO2023231032A1 (zh) 非激活态组播业务区域的确定方法、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764125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