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5068A -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5068A
CN115815068A CN202211341689.5A CN202211341689A CN115815068A CN 115815068 A CN115815068 A CN 115815068A CN 202211341689 A CN202211341689 A CN 202211341689A CN 115815068 A CN115815068 A CN 115815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iddle rear
fixing
assembl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416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元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416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1506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15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50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其中,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应用于耳机壳体点胶工艺,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中后壳,前壳与中后壳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前壳朝向中后壳的表面包括能够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第一区域和未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第二区域;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包括底座、前壳固定组件、中后壳固定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前壳固定组件和中后壳固定组件均设于底座;驱动组件驱动连接中后壳固定组件,并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区域显露并完成第一次点胶工艺;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区域被柔性电路板遮挡,并对第二区域点胶,以完成第二次点胶工艺。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减少人工操作。

Description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应用该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点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耳机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无线耳机在制备过程中,其前壳与中后壳之间需要点胶连接,但是由于前壳与中后壳之间通常需要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柔性电路板会遮挡部分前壳,导致在点胶时需要将中后壳以及柔性电路板翻转一定角度以将其所遮挡的部分前壳显露出来,然后再次对该显露出来的部分进行点胶工艺。
传统的翻转工艺通过人工翻转,无法保证每次翻转的角度和力度,翻转力度过小时,很容易使得中后壳与点胶设备的针头撞上;翻转力度过大时,则很容易造成柔性电路板撕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耳机壳体固定治具,旨在改善耳机壳体在点胶过程中需要人工翻转中后壳以及柔性电路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应用于耳机壳体点胶工艺,所述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中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后壳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朝向所述中后壳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包括底座、前壳固定组件、中后壳固定组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前壳固定组件用以固定所述前壳;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所述前壳固定组件和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均设于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显露并对所述第一区域点胶,以完成第一次点胶工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被柔性电路板遮挡,并对所述第二区域点胶,以完成第二次点胶工艺。
可选地,所述前壳固定组件包括:
前壳定位块,所述前壳定位块设于所述底座,并开设有前壳安装槽;和
盖板,所述盖板铰接于所述前壳定位块,并能够压紧安装于所述前壳安装槽内的前壳。
可选地,所述前壳定位块上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盖板压紧所述前壳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包括:
垫块,所述垫块固定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垫块与所述前壳定位块呈夹角设置;
中后壳定位块,所述中后壳定位块可活动连接于所述垫块,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定位块,并驱动中后壳定位块翻转。
可选地,所述中后壳定位块上设有第三磁吸件,所述垫块上设有第四磁吸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定位块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磁吸件与所述第四磁吸件磁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还包括卡紧件,所述卡紧件用以将所述中后壳卡紧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
可选地,所述中后壳定位块上开设有中后壳安装槽和连通槽,所述中后壳安装槽用以安装中后壳;所述连通槽连通所述中后壳安装槽,所述卡紧件与所述连通槽过盈配合,用以抵持所述中后壳。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回转气缸;和
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与所述回转气缸驱动连接,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内,以使所述回转气缸驱动所述插接组件转动时带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
可选地,所述插接组件包括:
手指气缸,所述手指气缸与所述回转气缸驱动连接;
夹爪,所述夹爪与所述手指气缸传动连接;以及
插销,所述插销连接于所述夹爪,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内。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与所述回转气缸传动连接,并能驱动回转气缸沿所述插接组件延伸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插接组件能够插入或脱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采用上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点胶方法,所述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中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后壳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朝向所述中后壳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点胶方法包括:
将所述前壳安装于前壳固定组件,将所述中后壳安装于中后壳固定组件;
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以显露第一区域,并对第一区域进行点胶;
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进行点胶。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前壳固定组件和中后壳固定组件设于底座上,驱动组件驱动连接中后壳固定组件,并带动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则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上的中后壳能够相对前壳固定组件上的前壳翻转,进而带动连接于前壳和中后壳之间的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暴露出第一区域,从而能够实现自动翻转中后壳以将第一区域进行暴露的效果,避免了人工翻转柔性电路板而容易导致柔性电路板从耳机壳体上撕裂的风险;并且还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先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继而带动中后壳和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显露出第一区域,并对第一区域点胶,然后再通过驱动组件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点胶,则避免第二次点胶工艺时柔性电路板将第一次点胶工艺中点胶至前壳的胶水掀离的风险,以保证耳机的前壳与中后壳合壳后具有较佳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与中后壳固定组件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与中后壳固定组件驱动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中后壳固定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中后壳固定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中取消驱动组件的其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中底座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点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15244010000041
Figure BDA000391524401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耳机壳体固定工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该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应用于耳机壳体100点胶工艺,所述耳机壳体100包括前壳110和中后壳120,所述前壳110与所述中后壳120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110朝向所述中后壳120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所述第一区域111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112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包括底座200、前壳固定组件300、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以及驱动组件500,所述前壳固定组件300用以固定所述前壳110;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120,所述前壳固定组件300和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均设于所述底座200;所述驱动组件500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并驱动所述中后壳120组件翻转;所述中后壳120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111显露并对所述第一区域111点胶,以完成第一次点胶工艺;所述中后壳120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111被柔性电路板遮挡,并对所述第二区域112点胶,以完成第二次点胶工艺。
为了便于向耳机壳体100内安装喇叭、电路板等部件,耳机壳体100包括分体设置的前壳110以及中后壳120,前壳110和中后壳120的其中之一内安装有喇叭,其中之另一安装有电池,电池与喇叭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在对前壳110朝向中后壳120的表面进行点胶时,柔性电路板会遮挡前壳110的部分表面,本发明为了方便叙述,定义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区域为第一区域111,未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区域为第二区域112。而为了保证前壳110与中后壳120良好的密封效果,需要同时对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均进行点胶工艺,因此当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需要将柔性电路板进行翻转,以显露出第一区域111,并便于点胶机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本发明中的前壳固定组件300用以固定前壳110,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用以固定中后壳120,且前壳固定组件300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均设于底座200,则使得前壳110与中后壳120不会相隔太远而导致柔性电路板被撕裂。具体地,前壳固定组件300固定前壳110时,其可以通过磁吸方式固定前壳110;或者通过设置一个凹槽,前壳110设于凹槽内,并与凹槽过盈配合;亦或者通过设置多个张紧结构以多方位夹紧前壳110等。同样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固定中后壳120时,可以采用与上述前壳固定组件300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本发明中的耳机壳体100的固定工装还包括驱动组件500,驱动组件500用以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中后壳固定组件400朝靠近前壳固定组件300的方向翻转时,其带动中后壳120朝靠近前壳110并与前壳110盖合的方向转动,继而中后壳120带动柔性电路板翻转,使得之前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第一区域111能够显露出来。通过设置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的驱动组件500,则可以替代人工翻转柔性电路板的工序,进而可以避免人工操作时带来的各种不稳定情况,以保证每次翻转柔性电路板时具有统一的翻转角度和力度。具体地,当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柔性电路板发生翻转,并能够显露出前壳110的第一区域111,以便能够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当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柔性电路板遮挡前壳110的第一区域111,从而能够对未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的工艺为第一次点胶工艺,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的工艺为第二次点胶工艺,即本发明先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然后再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则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在翻转时带动第二区域112的胶水掀起而脱离前壳110的情况,进而保证第一区域111点胶和第二区域112点胶后的胶水能够更加稳定,从而使得前壳110与中后壳120合壳后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若先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则当后续需要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时,可以理解的是,在此之前需要翻转柔性电路板,以显露处第一区域111,则在翻转柔性电路板的同时,柔性电路板可能会带动其周围的胶水掀起并脱离前壳110,因此导致之前第二区域112的局部位置会出现缺胶的情况,从而使得前壳110与中后壳120合壳后密封性较差。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第二次点胶工艺中,由于柔性电路板处于遮挡第一区域111的状态,此时为了点胶方便而避免计算复杂的点胶路径,可以在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的同时还对柔性电路板进行点胶,以使得整个点胶路径呈封闭的形状。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前壳固定组件300和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设于底座200上,驱动组件500驱动连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并带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则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上的中后壳120能够相对前壳固定组件300上的前壳110翻转,进而带动连接于前壳110和中后壳120之间的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暴露出第一区域111,从而能够实现自动翻转中后壳120以将第一区域111进行暴露的效果,避免了人工翻转柔性电路板而容易导致柔性电路板从耳机壳体100上撕裂的风险;并且还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先在驱动组件500的驱动下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一位置,继而带动中后壳120和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显露出第一区域111,并对第一区域111点胶,然后再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112点胶,则避免第二次点胶工艺时柔性电路板将第一次点胶工艺中点胶至前壳110的胶水掀离的风险,以保证耳机的前壳110与中后壳120合壳后具有较佳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前壳固定组件300包括前壳定位块310和盖板320,所述前壳110固定块设于所述底座200,并开设有前壳安装槽;所述盖板320铰接于所述前壳定位块310,并能够压紧安装于所述前壳安装槽内的前壳110。
前壳定位块310用以安装前壳110,通过在前壳定位块310上设置前壳安装槽,则可以将前壳110安装于前壳安装槽内,进而可以对前壳110的周向进行限位。另外,前壳固定组件300还包括与前壳定位块310铰接的盖板320,则盖板320能够相对前壳定位块310转动至能够压紧前壳安装槽内的前壳110的状态,以避免前壳110翘起的风险。或者盖板320可以转动至避让前壳110从前壳安装槽内脱出的位置,以便于用户无障碍地从前壳定位块310上拆装下前壳110。
具体地,前壳安装槽的形状可以与前壳110的形状适配。盖板320铰接于前壳定位块310时,可以直接与前壳定位块310铰接。或者前壳定位块310上可固定安装有一转接板330,盖板320与转接板330直接铰接,以实现盖板320能够相对前壳定位块310转动的效果。其中转接板330可设于前壳定位块310的侧壁上,转接板330与前壳定位块310通过螺钉连接,以增强转接板330连接于前壳定位块310的稳固性。盖板320与转接板330的上边缘铰接,以使得盖板320能够相对转接板330翻转至与前壳定位块310的上表面相对的一侧,并在重力作用下压紧前壳定位块310上的前壳110。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前壳定位块310上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盖板320上设有第二磁吸件340,所述盖板320压紧所述前壳110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340磁吸连接。
通过将盖板320压紧前壳110时,盖板320上的第二磁吸件340与前壳定位块310上的第一磁吸件磁吸连接,则当需要将盖板320翻转至能够避让前壳110从前壳定位块310上拆的状态时,除了需要克服盖板320的重力,还需要克服盖板320与前壳定位块310之间的磁吸力,因此通过将盖板320与前壳定位块310磁吸连接,则进一步提高了盖板320压紧前壳110的稳定性,避免在外力作用下盖板320能够轻易地解除对前壳110的压紧作用。若需要接触对前壳110的压紧作用,只需要操作者用力向上抬起盖板320即可。如此设置,使得前壳固定组件300固定前壳110时操作方便、快捷。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320压紧前壳110时,盖板320与前壳定位块310还卡扣连接。如此设置,也能进一步提高了盖板320压紧前壳110的稳定性。若需要接触对前壳110的压紧作用,只需要操作者用力向上抬起盖板320即可。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8所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包括垫块410和中后壳定位块420,所述垫块410固定设于所述底座200,且所述垫块410与所述前壳定位块310呈夹角设置;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可活动连接于所述垫块410,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120;所述驱动组件500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并驱动中后壳定位块420翻转。
垫块410用以支撑中后壳定位块420,中后壳定位块420用以固定中后壳120,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连接中后壳定位块420,并驱动中后壳定位块420翻转,则能够实现驱动中后壳120翻转的效果,以使得中后壳120带动柔性电路板翻转并具有显露第一区域111的状态和遮挡第一区域111的状态。通过将垫块410与前壳定位块310呈夹角设置,则使得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定位块420抵持在垫块410上时,以限制中后壳定位块420转动的最大角度不会过大,继而避免柔性电路板撕裂的风险。具体地,垫块410与前壳定位块310呈夹角设置,是指垫块410朝向前壳定位块310的表面与前壳定位块310朝向垫块410的表面之间呈夹角设置,该夹角为不包括0°,即该夹角可以为锐角、直角、钝角或者180°。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上设有第三磁吸件430,所述垫块410上设有第四磁吸件,所述驱动组件500驱动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磁吸件430与所述第四磁吸件磁吸连接。
通过将中后壳定位块420翻转至第二位置时,中后壳定位块420上的第三磁吸件430与垫块410上的第四磁吸件磁吸连接,则可以提高中后壳定位块420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稳定性,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中后壳定位块420轻易地从垫块410上脱离。若需要使得中后壳定位块420脱离垫块410以翻转至第一位置,则只需要驱动组件500施加较大一些的驱动力即可。如此设置,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固定于垫块410时操作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还包括卡紧件440,所述卡紧件440用以将所述中后壳120卡紧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
可以理解的是,中后壳定位块420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翻转时,中后壳定位块420上的中后壳120具有在重力作用下从中后壳定位块420上脱离的风险。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卡紧件440,卡紧件440用于将中后壳120卡紧中后壳定位块420,则避免中后壳120在随中后壳定位块420翻转时从中后壳定位块420上脱离的风险。具体地,卡紧件440可以为压紧在中后壳定位块420上的盖体,或者中后壳定位块420上设有用于安装中后壳120的中后壳安装槽,卡紧件440为弹性件,例如硅胶卡紧件440或者橡胶卡紧件440,卡紧件440夹设于中后壳安装槽的槽壁与中后壳12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上开设有中后壳安装槽和连通槽,所述中后壳安装槽用以安装中后壳120;所述连通槽连通所述中后壳安装槽,所述卡紧件440与所述连通槽过盈配合,用以抵持所述中后壳120。
中后壳安装槽与中后壳120的形状适配,用以安装中后壳120。连通槽连通中后壳安装槽,用以安装卡紧件440,卡紧件440与连通槽过盈配合,从而卡紧件440能够抵持中后壳120,从而使得中后壳120能够卡紧在中后壳安装槽内,保证中后壳120具有较牢固的安装效果,防止中后壳120在翻转过程中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上掉落。当需要将中后壳120从中后壳120定位组件上取下时,则先将卡紧件440从连通槽内取出,然后再将中后壳120从中后壳安装槽内取出,并且在从中后壳120从中后壳安装槽内取出过程中,连通槽为操作者取出中后壳120提供了避让空间,从而更加便于操作者取出中后壳120。
进一步地,连通槽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连通槽分别设于中后壳安装槽的相对的两侧,则连通槽内的卡紧件440能够对中后壳安装槽内的中后壳120相对的两侧同时进行抵持,进而提高了中后壳120设于中后壳安装槽内的稳定性,防止中后壳120在翻转过程中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上掉落。另外,当需要将中后壳120从中后壳120定位组件上取下时,位于中后壳安装槽两侧的连通槽均能够为操作者取出中后壳120提供了避让空间,从而增大了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者取出中后壳120。并且,操作者无需区分方向,无论靠近相对设置的两个连通槽的任何一者,均可便利地将中后壳120从中后壳安装槽内取出。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卡紧件440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420螺钉连接。
通过将卡紧件440与中后壳定位块420螺钉连接,则进一步提高了卡紧件440设于连通槽内的稳固性,进而提高了其卡紧中后壳120的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图2及图7,所述驱动组件500包括回转气缸510和插接组件520,所述插接组件520与所述回转气缸510驱动连接,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内,以使所述回转气缸510驱动所述插接组件520转动时带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
驱动组件500包括回转气缸510,回转气缸510用以驱动与其连接的部件转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插接组件520,插接组件520与回转气缸510驱动连接,且用以插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内,则回转气缸510驱动插接组件520转动,进而插接组件520带动中后壳120组件转动,进而能够实现中后壳120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效果。如此设置,则实现了自动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进而带动中后壳120翻转的效果,避免人工翻转中后壳120而容易导致柔性电路板撕裂或者翻转不到位的风险。另外,通过插接组件520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插接配合,则使得插接组件520在带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时更加稳定,避免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与驱动组件500相互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回转气缸51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因此不再详细赘述。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2及图7,所述插接组件520包括手指气缸521、夹爪522以及插销523,所述手指气缸521与所述回转气缸510驱动连接;所述夹爪522与所述手指气缸521传动连接;所述插销523连接于所述夹爪522,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内。
如此设置,则当插接组件520的插销523插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内后,还通过手指气缸521驱动夹爪522夹紧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进而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时更加稳定,防止出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出现滑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2及图7,夹爪522至少设有两个,每一夹爪522与一插销523固定连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对应设有至少两个插孔,每一插孔内插入有插销523和夹爪522,继而通过手指气缸521驱动至少两个夹爪522相互收拢,以夹紧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从而通过与手指气缸521驱动连接的回转气缸510带动手指气缸521、夹爪522以及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稳定带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基于上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包括中后壳定位块420,且中后壳定位块420可翻转的方案,具体地,中后壳定位块420上设有供插销523插入的插孔。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2及图7,所述驱动组件500还包括滑台气缸530,所述滑台气缸530与所述回转气缸510传动连接,并能驱动回转气缸510沿所述插接组件520延伸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插接组件520能够插入或脱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
通过设置滑台气缸530,滑台气缸530与回转气缸510传动连接,以驱动回转气缸510能够沿插接组件520的延伸方向运动,从而能实现插接组件520插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的效果和插接组件520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内脱出的效果。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得驱动组件500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相互脱离,从而便于维修、拆卸或更换中后壳固定组件400。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7及图9,所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还包括定位底板540,所述驱动组件500安装于所述定位底板540;所述定位底板540上设有定位销541,所述底座200上设有衬套210,所述衬套210套设于所述定位销541外。
如此设置,则使得底座200能够安装于定位底板540上,也可以从定位底板540上拆下,进而实现将前壳固定组件300和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均与驱动组件500相互连接或脱离的效果。当底座200安装于定位底板540上时,定位底板540上的驱动组件500以及底座200上的前壳固定组件300、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三者可以一起搬运、转移。当底座200从定位底板540上拆下后,可便于操作者将前壳110安装于前壳固定组件300、便于操作者将中后壳120安装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
基于所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还包括定位底板540,所述驱动组件500安装于所述定位底板540的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底板540与所述底座200磁吸连接。
通过将定位底板540与底座200磁吸连接,则进一步提高了底座200设于定位底板540的连接牢固性,避免底座200在定位底板540上移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点胶设备,该点胶设备包括耳机壳体固定工装,该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点胶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点胶设备还包括点胶针头,所述点胶针头设于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上方,用以对耳机壳体固定工装上的前壳110进行点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采用上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点胶方法,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以及图10,该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点胶方法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的点胶方法,应用于耳机壳体100的点胶,所述耳机壳体100包括前壳110和中后壳120,所述前壳110与所述中后壳120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110朝向所述中后壳120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所述第一区域111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112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点胶方法包括:
步骤10:将所述前壳110安装于前壳固定组件300,将所述中后壳120安装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
具体地,前壳固定组件300包括前壳定位块310和盖板320,前壳110固定块上可设有用以安装前壳110的前壳安装槽,盖板320能够相对前壳110固定块转动,以压紧安装于前壳安装槽内的前壳110。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可包括中后壳定位块420和卡紧件440,中后壳定位块420上可设有用以安装中后壳120的中后壳安装槽,卡紧件440用以卡紧安装于中后壳安装槽内的中后壳120。底座200、安装于底座200上的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和前壳固定组件300三者可以为一个组合模块,在安装前壳110和中后壳120时可使得该组合模块与驱动组件500相分离,当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时,再将该组合模块与驱动组件500进行连接。
步骤20:驱动组件500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一位置,以显露第一区域111,并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
具体地,当前壳110与中后壳120相互分离后,柔性电路板遮挡前壳110的一部分,前壳110被柔性电路板遮挡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111。当驱动组件500与中后壳固定组件400连接后,驱动组件500可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当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一位置时,也即前壳110与中后壳120相互盖合时,柔性电路板也发生翻转,进而使得第一区域111能够显露出来,此时对第一区域111进行点胶。具体地,点胶过程可通过点胶枪实现。
步骤30:驱动组件500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
当对柔性电路板已遮挡的前壳110部分进行点胶完成后,为了完成柔性电路板未遮挡前壳110的部分的点胶,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二位置,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处于第二位置时,中后壳120与前壳110相互分离,以能够将第二区域112的上方的空间避让出来,以便于对第二区域112进行点胶。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连接中后壳固定组件400,并带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则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上的中后壳120能够相对前壳固定组件300上的前壳110翻转,进而带动连接于前壳110和中后壳120之间的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暴露出第一区域111,从而能够实现自动翻转中后壳120以将第一区域111进行暴露的效果,避免了人工翻转柔性电路板而容易导致柔性电路板从耳机壳体100上撕裂的风险;并且还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先在驱动组件500的驱动下使得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一位置,继而带动中后壳120和柔性电路板翻转以显露出第一区域111,并对第一区域111点胶,然后再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中后壳固定组件400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112点胶,则避免第二次点胶工艺时柔性电路板将第一次点胶工艺中点胶至前壳110的胶水掀离的风险,以保证耳机的前壳110与中后壳120合壳后具有较佳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耳机壳体固定工装,所述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中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后壳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朝向所述中后壳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包括:
底座;
前壳固定组件,用以固定所述前壳;
中后壳固定组件,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所述前壳固定组件和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均设于所述底座;以及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显露并对所述第一区域点胶,以完成第一次点胶工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区域被柔性电路板遮挡,并对所述第二区域点胶,以完成第二次点胶工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固定组件包括:
前壳定位块,所述前壳定位块设于所述底座,并开设有前壳安装槽;和
盖板,所述盖板铰接于所述前壳定位块,并能够压紧安装于所述前壳安装槽内的前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定位块上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盖板压紧所述前壳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包括:
垫块,所述垫块固定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垫块与所述前壳定位块呈夹角设置;
中后壳定位块,所述中后壳定位块可活动连接于所述垫块,用以固定所述中后壳;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中后壳定位块,并驱动中后壳定位块翻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上设有第三磁吸件,所述垫块上设有第四磁吸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定位块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磁吸件与所述第四磁吸件磁吸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还包括卡紧件,所述卡紧件用以将所述中后壳卡紧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壳定位块上开设有中后壳安装槽和连通槽,所述中后壳安装槽用以安装中后壳;所述连通槽连通所述中后壳安装槽,所述卡紧件与所述连通槽过盈配合,用以抵持所述中后壳。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回转气缸;和
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与所述回转气缸驱动连接,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内,以使所述回转气缸驱动所述插接组件转动时带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包括:
手指气缸,所述手指气缸与所述回转气缸驱动连接;
夹爪,所述夹爪与所述手指气缸传动连接;以及
插销,所述插销连接于所述夹爪,并用以插入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与所述回转气缸传动连接,并能驱动回转气缸沿所述插接组件延伸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插接组件能够插入或脱出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
11.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壳体固定工装的点胶方法,所述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中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后壳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前壳朝向所述中后壳的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所述第二区域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遮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方法包括:
将所述前壳安装于前壳固定组件,将所述中后壳安装于中后壳固定组件;
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一位置,以显露第一区域,并对第一区域进行点胶;
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后壳固定组件翻转至第二位置,并对第二区域进行点胶。
CN202211341689.5A 2022-10-28 2022-10-28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Pending CN1158150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1689.5A CN115815068A (zh) 2022-10-28 2022-10-28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1689.5A CN115815068A (zh) 2022-10-28 2022-10-28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5068A true CN115815068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41689.5A Pending CN115815068A (zh) 2022-10-28 2022-10-28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1506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42576B1 (en)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charger thereof
JP4968344B2 (ja) コネクター保持装置
US20140355200A1 (en) Mount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423374A (zh) 插头
CN115815068A (zh) 耳机壳体固定工装及点胶方法
KR20100129880A (ko) 휴대기기용 거치대
CN213104993U (zh) 一种带fpc板防水耳机插口的焊接装置
TWI290385B (en) Connector
JP6602428B1 (ja) 電子機器
CN212784855U (zh) 一种充电器
CN213575004U (zh) 一种横向夹紧竖向吸附供料机构及自动组装设备
TWM399574U (en) Assembly fixture
CN210607929U (zh) 一种可拆卸式集线器
CN207518659U (zh) 一种工商事物代理教学便携式手机扫描支架
CN220233621U (zh) 一种具有连接夹持结构的线路板
CN220373145U (zh) 一种带灯加磁器
CN218037987U (zh) 一种Type-C接口转换器
CN216761643U (zh) 一种嵌入式磁吸扣合车载支架
CN214014754U (zh) 一种薄型遥控器
CN218939477U (zh) 一种按钮开关
CN211136063U (zh) 一种焊接辅助工装
CN219761277U (zh) 一种蓝牙传输结构总成
JPH05266869A (ja) 電池パック着脱構造
CN215989456U (zh) 卡托固定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885288U (zh) 一种电池泡棉贴附结构及电池泡棉贴附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