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8832A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8832A
CN115808832A CN202210761743.5A CN202210761743A CN115808832A CN 115808832 A CN115808832 A CN 115808832A CN 202210761743 A CN202210761743 A CN 202210761743A CN 115808832 A CN115808832 A CN 115808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mera module
image sensor
assembly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17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云洪
田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174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88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8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8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上述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反射件、驱动组件和图像采集组件;反射件与镜头组件相对设置,驱动组件与图像采集组件连接;光线经过镜头组件后,被反射件反射,到达图像采集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图像采集组件相对于反射件移动,以改变摄像模组的像距。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子设备上通常配置有摄像模组。为了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拍摄需求,要求摄像模组能够根据距离拍摄物体的距离进行无极变焦,以实现广角、中焦距、长焦距等拍摄模式的切换。
然而,现有的摄像模组在长焦距拍摄模式下,必须设置相对较高的高度,导致摄像模组整体的体积过大,难以在电子设备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至少解决或改善现有的摄像模组难以以较小的体积实现无极变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反射件、驱动组件和图像采集组件;
所述反射件与所述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连接;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到达所述图像采集组件;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图像采集组件相对于所述反射件移动,以改变所述摄像模组的像距。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包括第一图像传感器、第二图像传感器和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
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一像距范围和第二像距范围;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到达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再经过所述第一透镜到达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第一像距范围的最大值与所述第二像距范围的最小值相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在靠近所述反射件的第一位置与远离所述反射件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摄像模组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与所述摄像模组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相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送件,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沿所述第一传送件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还包括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再经过所述第二透镜到达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送件和第三传送件;
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传送件上,所述第二传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移动;
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三传送件上,所述第三传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沿所述第三传送件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及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容纳腔;
所述镜头组件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反射件、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摄像模组,还包括转动件,所述反射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反射件转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拍摄需求,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图像采集组件相对于反射件移动,以使得光线经过反射件的反射后,镜头组件与图像采集组件之间的光路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摄像模组的像距,同时控制镜头组件进行调整,以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与此同时,由于镜头组件在光学变焦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体积变化,摄像模组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的厚度较小,摄像模组可以较小的体积实现无极变焦。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一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二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三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四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中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6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五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6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六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6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七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6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八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6中摄像模组在进行第九拍摄距离的拍摄时,反射件至图像采集组件的反射光路分布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镜头组件;200、反射件;300、驱动组件;400、图像采集组件;500、壳体;600、转动件;31、第一传送件;32、第二传送件;33、第三传送件;41、第一图像传感器;42、第二图像传感器;43、第一透镜;44、第二透镜;51、开口;52、容纳腔;521、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拍摄过程中的变焦主要分为数码变焦、光学变焦和“接力式”变焦三种方式,具体如下所示:
数码变焦:利用软件对已有像素周边的色彩进行判断,根据周边色彩情况插入经特殊算法加入的像素,从而把图片内的每个像素面积增大。尽管这种变焦方式不改变镜头的焦距,但是,对画质具有较大的损害。
光学变焦:利用摄像模组内的电动马达驱动镜片组移动,以改变摄像模组的镜头的焦距,实现无损的长焦拍摄效果。摄像模组的镜头越长,焦距可变物理范围越大,变焦倍数越大。但是,这种变焦方式在进行长焦拍摄时,摄像模组需沿光轴方向设置足够的长度,并还需在摄像模组内部配置电动马达,从而这种变焦方式大多适用于各种专业的相机,难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较薄的机身厚度的电子设备。
“接力式”变焦,配置多个不同焦距的光学器件,通过这些光学器件的组合,在拍摄时实现0.5x、1x、1.5x等不同变焦倍数的变换。摄像模组可基于这种变焦方式配置为潜望式摄像模组,在不增加模组厚度的前提下,实现更高倍数的变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在相关变焦倍数之间变换时,还需要算法辅助,不能在变焦倍率的变换过程中获得持续的高清画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在对摄像模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并基于摄像模组采集高清的画质。
下面结合图1-图12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如图1和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100、反射件200、驱动组件300和图像采集组件400。
反射件200与镜头组件100相对设置,驱动组件300与图像采集组件400连接,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到达图像采集组件400。
在接收到用户的调焦输入的情况下,基于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驱动组件300驱动图像采集组件400相对于反射件200移动,以改变摄像模组的像距。
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安装于电子设备上,摄像模组上的镜头组件100与电子设备上的控制器通信连接。用户可通过电子设备上的显示屏给定调焦输入,以实现对驱动组件300的控制,从而改变反射件200和图像采集组件400的相对位置。其中,本实施例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基于按压虚拟控件或基于滑动或拉伸等输入形式给定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
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拍摄需求,通过驱动组件300驱动图像采集组件400相对于反射件200移动,以使得光线经过反射件200的反射后,镜头组件100与图像采集组件400之间光路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摄像模组的像距,同时控制镜头组件100进行调整,以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与此同时,由于镜头组件100在光学变焦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体积变化,摄像模组沿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的厚度较小,摄像模组可以较小的体积实现无极变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对摄像模组内的光学器件的安装,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还设有壳体500,壳体500设有开口51及与开口51连通的容纳腔52。
其中,本实施例将镜头组件100设于开口51处,反射件200、驱动组件300和图像采集组件400分别设于容纳腔52内。并且,容纳腔52具有底壁521,镜头组件100的光轴与底壁521垂直,反射件200和驱动组件300分别设于底壁521。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可将反射件200固定设于容纳腔52内,反射件200与开口51所在的位置相对。同时,驱动组件300可沿着直线路径或弧线路径驱动图像采集组件400相对于反射件200移动,以实现对反射件200与图像采集组件400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驱动组件300可以选用本领域公知的丝杠驱动模组、皮带传送组件、电动推杆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便于调节反射件200与图像采集组件400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所示的驱动组件300沿着反射件200对光线的反射方向驱动图像采集组件4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靠近反射件200,第二位置远离反射件200。
在一些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镜头组件100选用本领域公知的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包括同轴设置的多个透镜,在变焦镜头与图像采集组件400之间的光路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同时对多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相应地调整,以实现光学变焦。由于对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在光学领域属于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件200可采用反射棱镜、平面反射镜等光学器件。反射件200用于对来自镜头组件100的光线进行反射,以便图像采集组件400对反射件200反射的光线进行接收。反射件200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保证摄像模组的高成像质量,必须确保反射件200上的反射面的平面精度,例如,反射面的精度达到纳米级,以尽可能地能降低光路的畸变,保证反射光的质量。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还可设置转动件600,反射件200与转动件600连接,转动件600用于驱动反射件200转动。
其中,本实施例可将转动件600设于容纳腔52内,并安装于底壁521上。转动件600与开口51所在的位置相对。
本实施例通过转动件600驱动反射件200转动,可对反射件200的姿态进行调整,以改变反射件200上的反射面的朝向,使得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再被反射件200反射后,能够顺利地到达图像采集组件400。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可具体设置镜头组件100的光轴与容纳腔52的底壁521垂直,镜头组件100至反射件200的入射光路与反射件200对光线进行反射的反射光路垂直。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光路设计,可将反射光路限定于与底壁521平行的平面上,这不仅便于调节图像采集组件400与反射件200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对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也便于尽可能地减小摄像模组沿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图像采集组件400包括第一图像传感器41、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第一透镜43与第二图像传感器42对应设置。
摄像模组包括第一像距范围和第二像距范围;在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到达第一图像传感器41;在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再经过第一透镜43到达第二图像传感器42。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通过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第二图像传感器42顺次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位置,以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与反射件200相对时,摄像模组可在第一像距范围内进行光学变焦,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与反射件200相对时,摄像模组可在第二像距范围内进行光学变焦。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透镜43为聚焦透镜,本实施例基于第一透镜43的设置,能够在不改变反射件200与第二图像传感器42的相对位置的情形下,增大摄像模组的光路长度。其中,摄像模组的光路长度的增加值等于第一透镜43的焦距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像距范围的最大值与第二像距范围的最小值相等。
如此,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拍摄需求,既可设置摄像模组的像距逐渐增大,并顺畅地从第一像距范围过渡至第二像距范围,也可设置摄像模组的像距逐渐减小,并顺畅地从第二像距范围过渡至第一像距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为了更为便捷地对摄像模组进行无极变焦,本实施例可对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的运行状态进行进一步设置。
具体地,在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驱动组件300可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在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与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驱动组件300可驱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摄像模组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与摄像模组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相等。
在实际应用中,当摄像模组的拍摄场景从近景向远景切换时,可先通过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二位置离开的同时,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移动至第一位置,接着,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连续性增大,并满足了实际拍摄需求。
相应地,当摄像模组的拍摄场景从远景向近景切换时,可先通过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从第一位置离开的同时,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至第二位置,接着,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连续性减小,并满足了实际拍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组件300包括第一传送件31,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沿第一传送件31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基于第一传送件31,可便捷地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顺次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位置,并可确保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均能够在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与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便于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传送件31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离开第二位置时,还应确保第一传送件31带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到达第一位置,以实现摄像模组的第一像距范围与第二像距范围之间的切换,从而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传送件31可以为传送带。如此,本实施例可利用传送带沿固定的旋转方向循环输送的特性,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顺次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位置,以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均可以为超感光图像传感器、黑白图像传感器、彩色图像传感器和景深图像传感器当中的任一种,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结合图2至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一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一拍摄距离适用于极短距离拍摄场景,在此情形下,摄像模组需要以极小的像距进行拍摄。
为此,根据第一拍摄距离,用户可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一输入参数。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一输入参数时,第一传送件31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以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如此,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然后被第一图像传感器41接收。
如图3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二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二拍摄距离适用于短距离拍摄场景,在此情形下,用户可根据第二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二输入参数,以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大摄像模组的像距。
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二输入参数时,第一传送件31继续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以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朝向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移动,以增大反射件200与第一图像传感器41之间的反射光路,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的增大。
如图4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三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三拍摄距离适用于中距离拍摄场景。
若第一图像传感器41已经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二位置,则用户可根据第三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三输入参数,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三输入参数时,第一传送件31继续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以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二位置离开,并使得第二图像传感器42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
在此情形下,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再经过第一透镜43后,然后被第二图像传感器42接收。由于摄像模组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等于摄像模组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如图5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四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四拍摄距离适用于远距离拍摄场景。
在此情形下,用户可根据第四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四输入参数,以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向电子设备上的显示屏输入第四输入参数,此时,第一传送件31继续沿顺时针方向传送,以带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以逐渐增大摄像模组的像距。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图像采集组件400还包括第二透镜44;第二透镜44与第一图像传感器41对应设置;在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再经过第二透镜44到达第一图像传感器41。其中,第二透镜44为聚焦透镜。
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图像传感器41配置第二透镜44,增大了摄像模组的等效像距。
应指出的是,为满足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需求,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透镜43的像距大于第二透镜44的像距,以使得第一图像传感器41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与第二图像传感器42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
第一图像传感器41设于第二传送件32上,第二传送件32用于驱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设于第三传送件33上,第三传送件33用于驱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移动。
其中,本实施例可基于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的类型和排布形式,对第一图像传感器41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2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均可以为传送带,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并排布置。
例如,本实施例既可将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在同一竖直面上以上、下布置的形式,实现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的并排设置;本实施例也可将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左、右布置的形式,实现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的并排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此,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既可以单独通过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也可单独通过第三传送件33带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均可以为传送链,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相组合,可形成闭环的传送机构。其中,第一图像传感器41、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上均设有与传送链对应的搭接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图像传感器41、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当中需要进行成像的器件均是在第二传送件32的带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当中不需要进行成像的器件,均可从第二传送件32移载至第三传送件3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需要增大摄像模组的像距,先启动第二传送件32,由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传送件32在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停止运行,然后,启动第三传送件33,由第三传送件33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离开第二位置,并带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然后,第三传送件33停止运动。
若需要进一步增大摄像模组的像距,再次启动第二传送件32,由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针对需要减小摄像模组的像距的情形,由于控制原理与上述原理相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图像传感器42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沿第三传送件33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均配置有第一透镜43。在每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与反射件200相对设置时,光线均是先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再通过第一透镜43到达第二图像传感器42。
由于每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均能够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在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与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为实现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本实施例可在上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从第二位置离开时,同时驱动下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以便来自反射件200的反射光能够依次到达相邻的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还对相邻的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所对应的第一透镜43的像距进行配置,以使得摄像模组在上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等于摄像模组在下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
由此,随着对多个第三传送件33顺次输送,各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顺次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位置,摄像模组的像距逐渐连续性增大,实现了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下面结合图8至图12,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五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五拍摄距离适用于极短距离拍摄场景,在此情形下,摄像模组需要以极小的像距进行拍摄。
为此,根据第五拍摄距离,用户可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五输入参数。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五输入参数时,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第三传送件33不启动运行,以使得第二图像传感器42和第一透镜43处于远离反射件200的位置。如此,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然后到达第一图像传感器41。
如图9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六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六拍摄距离适用于短距离拍摄场景,在此情形下,用户可根据第六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六输入参数,以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大摄像模组的像距。
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六输入参数时,第三传送件33不启动运行,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朝向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移动,以增大反射件200与第一图像传感器41之间的反射光路,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的增大。
如图10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七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七拍摄距离适用于中距离拍摄场景。
若第一图像传感器41已经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二位置,则用户可根据第七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七输入参数,在用户向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输入第七输入参数时,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分别启动,第二传送件32带动第一图像传感器41从第二位置离开,直至第一图像传感器41移动至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转接的部位,第三传送件33驱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一个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
在此情形下,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然后经过第一透镜43到达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一个。由于摄像模组在第一图像传感器41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等于摄像模组在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如图11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八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八拍摄距离适用于远距离拍摄场景。
在此情形下,用户可根据第八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八输入参数,以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向电子设备上的显示屏输入第八输入参数,此时,第三传送件33不启动运行,第二传送件32带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一个从靠近反射件200的第一位置朝向远离反射件200的第二位置移动,以增大反射件200与第二图像传感器42之间的反射光路,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的增大。
如图12所示,在摄像模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第九拍摄距离的拍摄时,设定第九拍摄距离适用于超远距离拍摄场景。
若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一个已经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二位置,则用户可根据第九拍摄距离,将调焦输入的输入参数配置为第九输入参数,在向电子设备上的显示屏输入第九输入参数时,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分别启动,第二传送件32带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一个从第二位置离开,直至移动至第二传送件32和第三传送件33转接的部位,第三传送件33驱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另一个移动至与反射件200相对的第一位置。
在此情形下,光线经过镜头组件100后,被反射件200反射,再经过第一透镜43到达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另一个。由于摄像模组在上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等于摄像模组在下一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摄像模组的无极变焦。
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还可在第三传送件33停止运行的情况下,控制第二传送件32启动运行,由第二传送件32带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另一个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像距的继续增大。
其中,在两个第二图像传感器42当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位置时,摄像模组的像距达到最大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由于本实施例所示的电子设备包括了摄像模组,摄像模组的具体方案参照上述实施例,则本实施例所示的电子设备包括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还可以是其它电子设备,如数码相机、电子书、导航仪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组件、反射件、驱动组件和图像采集组件;
所述反射件与所述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连接;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到达所述图像采集组件;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图像采集组件相对于所述反射件移动,以改变所述摄像模组的像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包括第一图像传感器、第二图像传感器和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
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一像距范围和第二像距范围;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到达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再经过所述第一透镜到达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距范围的最大值与所述第二像距范围的最小值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在靠近所述反射件的第一位置与远离所述反射件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二像距范围时,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摄像模组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等效像距与所述摄像模组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等效像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送件,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沿所述第一传送件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组件还包括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在所述摄像模组处于第一像距范围时,光线经过所述镜头组件后,被所述反射件反射,再经过所述第二透镜到达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送件和第三传送件;
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传送件上,所述第二传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移动;
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三传送件上,所述第三传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透镜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沿所述第三传送件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及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容纳腔;
所述镜头组件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反射件、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件,所述反射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反射件转动。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210761743.5A 2022-06-29 2022-06-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8088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1743.5A CN115808832A (zh) 2022-06-29 2022-06-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1743.5A CN115808832A (zh) 2022-06-29 2022-06-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8832A true CN115808832A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82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1743.5A Pending CN115808832A (zh) 2022-06-29 2022-06-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88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00486B1 (ko) 촬상 장치용 광학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US6330400B1 (en) Compact through-the-lens digital camera
US7889435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dual lens optical system
CN102401973B (zh)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11246070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060285006A1 (en) Camera lens assembly for portable terminals
JP2008507936A (ja) 光学ズーム機能が可能な携帯用端末器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5049698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7219710A (zh) 多镜头系统及具有该多镜头系统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1636680A (zh) 变焦镜头镜筒组件
WO2021136215A1 (zh) 一种摄像方法、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131683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7911596A (zh)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拍摄装置、控制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15943344A (zh) 相机模块
CN112511731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28428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
CN110320974B (zh) 电子装置
WO2021184245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42623A1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5808832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887563B (zh) 镜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79169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061264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381046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180549A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