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8764A -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8764A
CN115808764A CN202111080151.9A CN202111080151A CN115808764A CN 115808764 A CN115808764 A CN 115808764A CN 202111080151 A CN202111080151 A CN 202111080151A CN 115808764 A CN115808764 A CN 115808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carrier
friction plate
drive
f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01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波杰
阙嘉耀
傅强
魏青云
卞强龙
叶林敏
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801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87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87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40904A1/zh
Priority to CN202280057570.7A priority patent/CN1179813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8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8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其分别用于承载镜头的至少一个可调群组,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并能够彼此独立地沿调整方向移动;第一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一驱动元件之间;第二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第一摩擦板位于驱动组件的第一侧,第二摩擦板位于相对的第二侧,其中第一摩擦板沿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二载体的方向延伸,第二摩擦板沿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一载体的方向延伸。本申请实现独立驱动镜头的不同可调群组,同时合理构造和布置驱动组件的零部件,保持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并满足摄像模组的驱动需求。

Description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这里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升高,消费者对于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的摄像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实现背景虚化、夜间拍摄等效果,还对远摄提出了需求,消费者需要能够清楚地拍摄不同距离远处画面的终端设备。
为实现上述远摄功能,通常在摄像模组中增加一光学变焦镜头,形成一光学变焦模组。光学变焦模组是通过改变光学变焦镜头镜片之间的距离来改变镜头的焦距以到达变焦的目的,其可以比较清晰的拍摄不同距离的远处的物体,且其所成图像的成像品质也相对较高。这里变焦是指改变焦距以便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
然而,由于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光学变焦模组的参数规格不断增加,镜片的尺寸和重量不断的变大,对驱动镜片移动的马达的推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马达的体积也不断增加。并且,现有电磁式马达方案行程较短,体积较大,还存在电磁干扰,难以满足光学变焦对镜片移动的需求。
为实现远摄功能,通常在摄像模组中增加光学变焦镜头,形成光学变焦模组。光学变焦模组是通过改变光学变焦镜头镜片之间的距离来改变镜头的焦距以到达变焦的目的,其可以比较清晰的拍摄不同距离的远处的物体,且其所成图像的成像品质也相对较高。这里变焦是指改变焦距以便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
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变摄像模组的驱动马达采用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随着对于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的要求提高,对于摄像模组的各个组件,尤其是变焦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尺寸增加方面的限制减小,为了实现更强的功能,摄像模组的组件设计也带来了组件尺寸的增大,从而导致组件的重量也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电磁式马达不再能够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例如,现有的音圈马达驱动器仅能够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镜头,而记忆合金马达则需要较大的行程空间设置。也就是,如果摄像模组中的待驱动的组件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或者需要增加非常多的驱动器尺寸,以提供较大推力。因此,必须为摄像模组开发新一代的驱动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其中其中合理构造和布置用于承载镜头的可调群组的驱动载体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载体移动的驱动元件,从而为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的其他零部件提供足够的结构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其中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其分别用于承载镜头的至少一个可调群组,从而能够彼此独立地控制和驱动所述至少一个可调群组沿调整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其中合理构造和布置驱动元件相对对应摩擦板的初始位置,从而使得摩擦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对应驱动元件的驱动范围内,并提供稳定、可靠和足够大的驱动力。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其中合理构造和布置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摩擦板和驱动元件等零部件,从而在驱动过程中避免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相互之间产生干涉,确保可靠和足够的驱动力,同时使得所述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其中采用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的模组结构设计,不仅简化了模组结构,减小了模组体积和重量,还提供了更大的镜片移动行程和推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载体,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其分别用于承载镜头的至少一个可调群组,其中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并能够彼此独立地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第一驱动元件;
第一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一驱动元件之间,其中第一摩擦板的一端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作用连接;
第二驱动元件;
第二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其中第二摩擦板的一端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作用连接;
其中第一驱动元件和与第一驱动元件作用连接的第一摩擦板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一侧,第二驱动元件和与第二驱动元件作用连接的第二摩擦板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所述轴线彼此相对,
其中所述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二载体的方向延伸,所述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摩擦板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一载体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二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沿所述调整方向彼此平行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构造成压电致动器,分别包括压电板和固定在压电板上的摩擦驱动部,其中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沿着调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沿着调整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摩擦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范围内,并且第二摩擦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范围内。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初始位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一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二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初始位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一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二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导引装置,用于引导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杆,所述导杆平行于所述调整方向穿过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从而使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沿着导引装置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载体包括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和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一载体的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连接孔,并且
第二载体还包括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和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二载体的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连接孔,
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包括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其中第一导杆穿过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的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载体的第一连接端的第一连接孔,第二导杆穿过第一载体的第一连接端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的第二连接孔,从而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分别在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单独移动,其中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彼此平行地沿着所述调整方向布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导引装置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具有高度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安置槽,第一摩擦板嵌入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安置槽中并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并且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安置槽,第二摩擦板嵌入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安置槽中并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预压力装置,其设置成给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预压力,使得第一驱动元件在所述预压力的作用下与第一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并且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预压力装置,其设置成给第二驱动元件提供预压力,使得第二驱动元件在所述预压力的作用下与第二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第一预压力装置与第一摩擦板之间设置第一摩擦机构,使得第一摩擦板与第一预压力装置通过第一摩擦机构活动连接,并且
在第二预压力装置与第二摩擦板之间设置第二摩擦机构,使得第二摩擦板与第二预压力装置通过第二摩擦机构活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第一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驱动元件,在第一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摩擦机构,使得第一摩擦板被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摩擦机构之间,并且第一摩擦板能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并且,
在第二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驱动元件,在第二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摩擦机构,使得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摩擦机构之间,并且第二摩擦板能在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预压力装置和第二预压力装置分别包括上夹部、下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和下夹部的连接部,
其中第一预压力装置将第一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一摩擦板两侧的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摩擦机构弹性夹持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并且
第二预压力装置将第二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二摩擦板两侧的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摩擦机构弹性夹持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第一摩擦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驱动元件,使得第一摩擦板被夹持在这两个第一驱动元件之间,并能在这两个第一驱动元件的协同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并且
在第二摩擦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二驱动元件,使得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这两个第二驱动元件之间,并能在这两个第二驱动元件的协同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预压力装置和第二预压力装置分别包括上夹部、下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和下夹部的连接部,
其中第一预压力装置将第一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一摩擦板两侧的第一驱动元件弹性夹持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并且
第二预压力装置将第二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二摩擦板两侧的第二驱动元件弹性夹持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在第一预压力装置与第一驱动元件之间设置第一驱动基板,第一驱动基板与第一驱动元件电连接,用于给第一驱动元件输送电流,其中第一驱动基板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上,并且
在第二预压力装置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设置第二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与第二驱动元件电连接,用于给第二驱动元件输送电流,其中第二驱动基板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基板包括第一导电端、第二导电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的连接带,其中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一导电端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二导电端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下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并且
第二驱动基板包括第三导电端、第四导电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端和第四导电端的连接带,其中第二驱动基板的第三导电端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下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第四导电端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分别具有形成安置空间的多个定位柱,其中第一驱动元件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分别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定位柱上,并且
第二驱动元件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二驱动基板的第三导电端和第四导电端分别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定位柱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还分别具有承载连接部,所述承载连接部与驱动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成封闭结构的下壳体。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摩擦机构包括构造在第一预压力装置和/或第一摩擦板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并且
所述第二摩擦机构包括构造在第二预压力装置和/或第二摩擦板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如前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
感光组件,用于接受光信号并将接收的光信号转变为图像信号;
镜头组,包括固定群组和可调群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元件设置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的可调群组。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镜头组的可调群组包括变焦群组和对焦群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一载体用于承载变焦群组的第一载体,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二载体用于承载对焦群组,其中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够分别被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单独驱动。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附图中,除非另有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的一些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驱动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载体和摩擦板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载体的一些实施例的轴向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载体的一些实施例的轴向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立体图,包括分别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轴向视图,包括分别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以及分别贯穿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
图9是图8所示结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平面图,包括分别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贯穿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以及分别驱动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元件;
图11是图10所示结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c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压电驱动器与摩擦板的作用关系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的示意侧视图,包括组装的第一摩擦板、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摩擦机构;
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载体的示意侧视图,包括组装的第二摩擦板、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摩擦机构;
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的示意侧视图,包括在第一摩擦板两侧的第一上驱动元件和第一下驱动元件;
图16a-d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压电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载体的示意侧视图,包括在第二摩擦板两侧的第二上驱动元件和第二下驱动元件;
图1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预压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基板的立体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立体图,包括安装的预压力装置和驱动基板;
图22a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轴向视图,其中每个摩擦板在两侧分别配有一个驱动元件和一个摩擦机构;
图22b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轴向视图,其中每个摩擦板在两侧分别配有一个上驱动元件和一个下驱动元件;
图2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立体图,包括安装的承载机构;
图2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承载机构的立体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立体图,包括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的驱动壳体;
图2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驱动元件也可被称作变焦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也可被称作对焦驱动元件。类似地,第一驱动基板也可被称作变焦基板,第二驱动基板也可被称作对焦基板,等等。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结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0被实施为潜望式摄像模组,其包括变焦镜头组10、驱动组件20、感光组件30和光转折元件40。包括变焦镜头组10在后面的说明中也简称为镜头。所述光转折元件40,用于接收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并将该成像光线转折至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述变焦镜头组10对应于所述光转折元件4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40的成像光线以该成像光线进行汇聚,所述变焦镜头组10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所述感光组件30对应于所述变焦镜头组1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成像光线并进行成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40被配置为将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进行90°的转折,以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整体高度尺寸可得以缩减。这里,考虑到制造公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40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的角度可能存在1°以内的误差,对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
在本申请的具体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40可被实施为反射镜(例如平面反射镜)或者光转折棱镜(例如三棱镜)。例如,当所述光转折元件40被实施为光转折棱镜时,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相互垂直且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反射面与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出射面成45°角倾斜,这样,当成像光线以垂直于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式进入所述光转折棱镜后,该成像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反射面处发生90°转折,以垂直于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光出射面输出。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40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光学元件,对此,并限于此实施例。并且,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40,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引入所述光转折元件40的一个作用为: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以对具有较长光学总长(TTL:Total TrackLength)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系统能够进行结构维度上的折叠。相应地,当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总长(TTL)过长时,可设置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40,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尺寸要求,例如可以设置所述光转折元件40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像侧或者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中任意两个透镜之间。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头组10包括固定群组11和可调群组。在此可调群组例如包括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显然,可调群组可以包括其他需要调节的镜头群组,其数量和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而不限于在此的示例。例如,可调群组可以包括仅仅一个变焦群组12,仅仅一个对焦群组13,或者对焦群组13和变焦群组12的任意数量组合。可选地,给每个可调镜头组设置单独的驱动载体和驱动元件,由此实现每个镜头群组彼此独立地调整。
需要指出,图1至图2中的虚线表示光束在摄像模组100中传播的光轴。驱动载体用于承载镜头的可调群组,因此能够驱动沿着光轴进行调整和移动。需要指出,这里调整方向、驱动方向和光轴方向是重合的。在后面的说明中,沿着光轴方向、沿着驱动方向也因此称为沿着调整方向,即驱动载体的调整方向作为方位基准与光轴是相同的。出于同样原因,驱动载体的几何轴线也与光轴重合,并与调整方向也是重合的。在下文中,使用这些术语表述的方向在技术意义上是等同的,除非特别指出。
所述固定群组11包括第一镜筒111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一镜筒111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1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群组11适于被固定于所述驱动组件20中非移动部分,即所述固定群组11在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中的位置保持恒定,所述固定群组11在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在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变焦功能时并不发生位置的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群组11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一镜筒111,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112,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112。也就是,在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群组111可被实施为“裸镜头”。所述固定群组11的数量至少为一。
所述变焦群组12包括第二镜筒121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二镜筒121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122,其中,所述变焦群组12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2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变焦功能,以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能够实现对不同距离的被摄目标的清晰拍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变焦群组12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二镜筒121,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122,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122。也就是,在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变焦群组12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所述变焦群组12的数量至少为一。
所述对焦群组13包括第三镜筒131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三镜筒131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132,其中,所述对焦群组13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2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对焦功能。更明确地,通过驱动所述对焦群组13所实现的光学对焦能够补偿因移动所述变焦群组12而导致的焦点偏移,从而补偿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成像性能,使得其成像质量满足预设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群组13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三镜筒131,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132,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132。也就是,在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群组13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所述对焦群组13的数量至少为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固定群组11、变焦群组12、对焦群组13沿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设置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也就是,在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中,所述变焦群组12位于所述固定群组11和所述对焦群组13之间),即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40的成像光线在穿过所述变焦镜头组10时,其将依次透过所述固定群组11、再透过所述变焦群组12,然后,再穿过所述对焦群组13。所述变焦群组12与对焦群组13可以在所述驱动组件20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固定群组11的位置分别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性能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对焦和光学变焦功能。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群组1111、变焦群组12及对焦群组1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根据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例如:所述固定群组11、对焦群组13、变焦群组12沿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设置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即所述对焦群组13设置于所述固定群组11与所述变焦群组12之间。或者,所述变焦群组12、固定群组11、对焦群组13沿所述变焦镜头组10所设置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即所述固定群组11设置于所述对焦群组13与所述变焦群组12之间。但特别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设计,优选地,所述对焦群组13和所述变焦群组12相邻地设置。也就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中各个部分的位置,优选地被配置为:所述变焦群组12位于所述固定群组11和所述对焦群组13之间,或者,所述对焦群组13位于所述固定群组11和所述变焦群组12之间。应可以理解,所述变焦群组12和所述对焦群组13是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中需要移动的部分,因此,将所述对焦群组13和所述变焦群组12相邻地设置,这样的位置设定有利于布置所述驱动组件20关于此部分将在所述驱动组件20的具体描述中展开。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虽然以所述变焦镜头组10为示例,包括一个所述固定群组11、一个所述变焦群组12和一个所述对焦群组13,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群组11、所述变焦群组12和所述对焦群组13的具体数量选择,并限于此实施例,其可根据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为了对进入所述感光组件30的成像光线进行限制,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阻挡元件(未示出),其中,所述光阻挡元件能够至少部分地阻挡成像光线投射,以尽可能地减少杂散光对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成像质量的影响。优选的,所述光阻挡元件设置于所述光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或出光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感光芯片32、电子元件33、底座34及滤光元件35。所述感光芯片32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并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所述底座34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并位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周侧,所述滤光元件35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以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所述感光芯片32包括感光区,和围绕于所述感光区的非感光区。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被安装于所述线路板31的上表面,并通过打金线的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还能以其他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和/或其他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例如,以芯片倒装的方式贴附于所述线路板31的下表面,对此,并限于此实施例。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形成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
所述底座34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上以封装位于所述线路板31上的电子器件且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基座被实施为单独成型的塑料支架,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线路板31的表面,并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还能以其他方式形成于所述线路板31,例如,所述基座被实施为模塑基座,其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所述线路板31的预设位置,对此,并限于此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芯片32的成像光线进行过滤。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且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至少感光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滤光元件35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例如,先在所述底座34上设置滤光元件35支架,进而将所述滤光元件35安装在所述滤光元件35支架上,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可通过其他支撑件被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还能够被安装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其他位置,例如,所述滤光元件35形成于所述变焦镜头组10内(例如,作为一层滤光膜附着于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某片光学透镜的表面),对此,并限于此实施例。
如前所述,根据摄像模组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的发展趋势,这使得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所述对焦群组13和所述变焦群组12的驱动组件20提出了更多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相对更大的驱动力,以及,更优的驱动性能(具体地包括:更高精度的驱动控制和更长的驱动行程)。经研究和试验,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压电致动器,该压电致动器能够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对于驱动器的技术要求。并且,进一步地采用合适的布置方式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置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内,以使得其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20,包括:
驱动载体22,其具有用于承载镜头的可调群组的载体主体;
驱动元件21,用于提供使所述驱动载体沿着调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摩擦板,其一端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元件21作用连接,使得所述驱动元件21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需要指出,在本申请提出的驱动组件2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驱动载体22,特别是给每个驱动载体22分别配有各自的驱动元件21,由此每个驱动载体22可以分别承载镜头的一个可调群组,并可以单独由配属的驱动元件21驱动沿调整方向移动,实现变焦或对焦等光学功能。与此相应地,每个单独的驱动元件21也分别单独配有对应的零部件,包括摩擦板、摩擦机构215、预应力装置23、驱动基板27、承载机构25等等。在后面结合附图的说明中,驱动组件20包括两个驱动载体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即包括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但这个示例不构成对发明构思的限制。显然,驱动组件20包括一个、三个或者更多数量的驱动载体,也可以实现后面描述的结构、作用和效果。同样,下面结合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所描述的结构、组成和特征,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一个、三个或者更多数量驱动载体的驱动组件20,尤其是针对合第一载体221及其相关零部件给出的说明也等同于驱动组件20仅包括一个驱动载体的情况,因此在后面的说明书不再单独解释。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驱动组件20的一些实施例的爆炸图。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20包括驱动元件21、驱动载体22、预压力装置23、导引装置24、承载机构25、驱动壳体26、驱动基板27及位置感测元件28。
本申请中,变焦镜头组10的可调群组被安置在所述驱动载体22中,通过所述驱动元件21驱动所述驱动载体22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变焦镜头组10移动,以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对焦和/或光学变焦功能。在此,驱动元件21提供使所述驱动载体22沿着调整方向、也就是沿着镜头组的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所述驱动组件20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以使得所述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相对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距离被调整,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对焦和/或光学变焦功能。
在所述驱动元件21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之间设置摩擦板,所述摩擦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元件21作用连接,使得所述驱动元件21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包括给所述驱动元件21提供预压力的预压力装置23,使得驱动元件21在所述预压力的作用下与所述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例如,预压力装置23可以包括上夹部231、下夹部233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和下夹部232的连接部,并将摩擦板以及布置在摩擦板两侧的驱动元件21和可能的摩擦机构215弹性夹持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3的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之间。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包括导引装置24,所述导引装置24设置于所述驱动载体22上,并通过所述导引装置24控制所述驱动载体22的移动方向,以实现所述导引装置24的导向作用。例如,导引装置24设置成与所述驱动载体22滑动连接,从而驱动载体22能在驱动元件21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24移动。作为示例,所述导引装置24包括导杆,所述导杆平行于所述调整方向穿过驱动载体22的连接孔,从而驱动载体22能在驱动元件21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24移动。显然,导引装置24也可以构造成其他已知的滑动引导结构,例如滑轨、导槽等结构。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摩擦板之间的摩擦机构215,使得摩擦板与所述预压力装置23通过所述摩擦机构215活动连接,其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3将摩擦机构215顶压在摩擦板上。例如,可以在所述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驱动元件21,在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所述摩擦机构215,使得摩擦板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3的作用下被夹持在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摩擦机构215之间,使得摩擦板能在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包括驱动基板27,其设置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驱动元件21之间,用于给驱动元件21输送电流。为此,所述驱动基板27延伸至所述感光组件30的所述线路板31,以实现所述驱动组件20的电路导通。此外,所述驱动基板27可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3夹持在所述驱动元件21上。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包括位置感测元件28,其设置用于感测移动零部件的位置,例如驱动载体22或者摩擦板的移动位置。可选地,位置感测元件28可以固定在驱动基板27上。可选地,所述驱动基板27的第二导电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内朝向光轴或者说驱动载体22的方向延伸,并基于摩擦板或者说摩擦板所在平面与导引装置24相对。其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并且与位置感测元件28的位置相对地在摩擦板上设有感测磁铁。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包括驱动壳体26,其作为驱动组件20的外部壳体,将上述零部件封闭在其壳体内部空间中。例如,驱动壳体26可以包括上壳体261和与所述上壳体261连接成封闭结构的下壳体262。在完成组装后,上壳体261和下壳体262可以连接固定并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包括承载机构25。例如,所述承载机构25可以设置于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驱动壳体26之间,不仅能够为所述驱动元件21、驱动载体22和预压力装置23提供支撑,也能够通过所述承载机构25将所述驱动元件21、预压力装置23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26。
例如,所述预压力装置23可以设置于承载机构25的安置空间中,例如利用弹性嵌卡在所述安置空间中。所述安置空间例如由承载机构25的多个伸出的定位柱251形成。由此在横向于调整方向上观察,预压力装置23处在所述驱动载体22与所述承载机构25之间,为所述驱动元件21提供一定的预压力,使得所述驱动元件21与所述驱动载体22、具体地与摩擦板在预压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摩擦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载体22还包括从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向外伸出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具有连接孔,所述导引装置24包括导杆,所述导杆平行于所述调整方向穿过驱动载体22的连接端的连接孔,从而驱动载体22能在驱动元件21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24移动。
具体地,第一载体221包括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2121和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22122,其中第一连接端22121和第二连接端22122分别位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具有第一连接孔221211,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具有第二连接孔221221,并且
第二载体222还包括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2221和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22222,其中第一连接端22221和第二连接端22222分别位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具有第一连接孔222211,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具有第二连接孔222221。
其中所述导引装置24包括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其中第一导杆241穿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的第二连接孔221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第二导杆242穿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的第一连接孔22121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的第二连接孔222221,从而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能分别在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24的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单独移动,其中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彼此平行地沿着所述调整方向布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驱动元件21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之间形成结构空间。其中,摩擦板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21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之间的所述结构空间中,并且所述摩擦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元件21作用连接,使得所述驱动元件21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因此,所述设置在驱动元件与所述驱动载体的载体主体之间的结构空间中的摩擦板将所述结构空间分成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在此,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例如体现为附图中摩擦板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具体地,结合附图中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分别详细说明如下。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载体22和摩擦板的爆炸图。为此,驱动载体22例如包括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其分别用于承载镜头的至少一个可调群组,例如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其中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并能够彼此独立地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驱动载体22包括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所述第一载体221与所述第二载体222沿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载体221与所述第二载体222分别在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的驱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为此,参见图10,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元件211,用于提供使第一载体221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以及第二驱动元件212,用于提供使第二载体222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所述变焦群组12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221,所述对焦群组13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222。当然,也可以所述对焦群组13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221,所述变焦群组12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222。本申请中,将变焦群组12与对焦群组13分别设置在两个载体上,避免了变焦群组12与对焦群组13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光学变焦和/或光学对焦的效果。
所述第一载体221包括第一载体主体2211和连接端2212。
所述第一载体主体2211内具有容纳腔22111,所述容纳腔22111可以将所述对焦群组13或变焦群组12容纳其中。
第一载体221的连接端221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主体2211的第一侧壁并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212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主体2211第二侧壁并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22122,所述第一载体主体221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连接端22121上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第一连接孔221211,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通过该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载体221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22122上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第二连接孔221221,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通过该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载体221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22122还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安置槽221222,用于安置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
在本申请的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第二连接孔221221可以为通孔结构,也可以为凹槽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孔221221为通孔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与所述第二连接孔221221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位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孔221221位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上端。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其他元件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或者说结构空间,充分利用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空间位置,使得所述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与第二连接孔221221也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即都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上端或下端。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122的所述安置槽221222内。
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所述第一载体22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载体221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嵌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122的安置槽221222内进而与所述第一载体221进行固定。
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为立方体结构,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一摩擦面摩擦接触,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带动所述第一载体221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移动行程。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121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孔22122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例如,可以设置两个彼此有一定距离的第二连接孔221221。第二连接孔221221的外壁可以形成所述安置槽221222的一个内壁。
如图11、图22a-b所示,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22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之间,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作用连接,例如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另一端向内延伸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载体主体2211固定连接。所述向内是指沿朝向于光轴的方向。
在此,所述导引装置24、位置感测元件28均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主体221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之间形成的空余空间或者说结构空间内。具体地,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将所述第一载体22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向内延伸为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导引装置24及位置感测元件28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换句话说,第一摩擦板2213的一端与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载体主体22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作用连接,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2213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因此,所述设置在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载体主体2211之间的结构空间中的第一摩擦板2213将所述结构空间分成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在此,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例如体现为附图中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在所述第一结构空间中可以布置用于感测第一载体221或者第一摩擦板2213的移动位置的位置感测元件28,而在所述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中可以布置用于引导第一载体221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导引装置24,尤其是导引装置24的导杆。换句话说,例如可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和位置感测元件28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此,以第一载体221及其相应的零部件为例说明了组成、结构和布置方式,这些说明同样适用于下面描述的第二载体222,同样也适用于驱动组件20只包括一个驱动载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载体221即是唯一的驱动载体。
所述第二载体222与所述第一载体221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本申请中,以所述第二载体222与第一载体221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介绍。需要指出,上面结合第一载体221描述的相关零部件结构和布置方式,也同样适用于第二载体222的相关零部件结构和布置方式,除非另有特别说明。
所述第二载体222包括第二载体主体2221和连接端2222。所述第二载体主体2221内具有容纳腔22211,所述容纳腔22211可以将所述对焦群组13或变焦群组12容纳其中。所述连接端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主体2221的第一侧壁并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2222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主体2221的第二侧壁并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2221,所述第二载体主体222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22221上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第一连接孔222211,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通过该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载体22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2222上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第二连接孔222221,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通过该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载体22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2222还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安置槽222222,用于安置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
在示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第二连接孔222221可以为通孔结构,也可以为凹槽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孔222221为通孔结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与所述第二连接孔222221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位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孔222221位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下端。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其他元件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充分利用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空间位置,使得所述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与第二连接孔222221也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即都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上端或下端。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222的所述安置槽222222内。
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与所述第二载体22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可以是与所述第二载体222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嵌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222的安置槽222222内进而与所述第二载体222进行固定。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为立方体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一摩擦面摩擦接触,进而驱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带动所述第二载体222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移动行程。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221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孔22222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例如,可以设置两个彼此有一定距离的第二连接孔222221。第二连接孔222221的外壁可以形成所述安置槽222222的一个内壁。
结合附图示出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内的安置槽为夹持的轨道结构,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分别夹持于平行的轨道内,以使得所述摩擦板与所述驱动载体具有更好的平行度,进而降低在行进过程中的晃动与卡住的问题,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系统更加稳定,避免产生倾斜。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优选的,第一摩擦板2213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为陶瓷片。
如图11、图22a-b所示,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222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之间,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212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另一端向内延伸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载体主体2221固定连接。所述向内是指沿朝向于光轴或者说驱动载体的几何轴线的方向。
本申请中,所述导引装置24和位置感测元件28均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主体222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之间形成的空余空间或者说结构空间内。具体地,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将所述第二载体222与第二驱动元件212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向内延伸为所述驱动组件中的导引装置及位置感测元件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换句话说,第二摩擦板2223的一端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载体主体2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作用连接,使得第二驱动元件212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2223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因此,所述设置在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载体主体2221之间的结构空间中的第二摩擦板2223将所述结构空间分成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在此,第一结构空间和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例如体现为附图中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在所述第一结构空间中可以布置用于感测第二载体222或者第二摩擦板2223的移动位置的位置感测元件28,而在所述与第一结构空间相对的第二结构空间中可以布置用于引导第二载体222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导引装置24,尤其是导引装置24的导杆。换句话说,例如可以将所述导引装置24和位置感测元件28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所述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载体221与所述第二载体222沿所述光轴方向或者说调整方向依次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载体221的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载体222的第二摩擦板2223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二侧,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位于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相对的两侧。
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二侧,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位于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位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方或下方,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位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方或上方。也就是说,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需要对第二载体222的第二摩擦板2223的位置进行避让,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的位置需要对第一载体221的第一摩擦板2213的位置进行避让,以避免对摩擦板的移动产生干扰,并且也可以使得所述驱动组件20的结构更加紧凑。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为立方体结构,其具有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设置的摩擦面,所述驱动元件与所述摩擦面接触,以提供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相应的驱动力,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能够更加平稳的移动。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根据对应的驱动元件的驱动行程决定。当对应的驱动元件的驱动行程长,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的长度更长;当对应的驱动元件的驱动行程短,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的长度可较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与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载体主体2211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2213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二载体222的方向延伸,所述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载体主体2221固定连接的第二摩擦板2223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一载体221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分别朝向相对的两个方向延伸,即一个朝向物侧延伸,一个朝向像侧延伸。
在此,第一驱动元件211和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作用连接的第一摩擦板2213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第二驱动元件212和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作用连接的第二摩擦板2223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于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所述共同轴线彼此相对。
具体地,如图10所述,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分别朝向相对的两个方向延伸,即一个朝向物侧延伸,一个朝向像侧延伸。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可以朝着远离第二载体222的方向朝向物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可以朝着远离第一载体221的方向朝向像侧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物侧为靠近所述光转折40的一侧,所述像侧为靠近所述感光组件3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211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20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二驱动元件212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20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其中,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沿所述调整方向彼此平行设置。
具体地,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二摩擦板2223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可以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中间位置,进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二摩擦板2223在移动过程中分别保持在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的驱动范围内,即在驱动过程中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保持摩擦接触,且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板2223保持摩擦接触,而不会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超出所述移动行程的范围而造成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与摩擦板分离。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4可以包括多个导杆,尤其是两个导杆,即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
具体地,结合图8至9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8至9所示,所述导引装置24包括第一导杆241及第二导杆242。所述第一导杆241及所述第二导杆242设置用于精度良好地引导变焦镜头组10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其轴线与变焦镜头组10的光轴或者说调整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导杆241及所述第二导杆242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相对的第二侧和第一侧,以与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相互配合,为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移动实现导向功能。
为此,导引装置24的导杆可以在两端与驱动壳体2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26,使得所述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能够稳固地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内。
所述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沿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光轴或者说调整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分别与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活动连接,通过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为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提供导引方向。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41穿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的第二连接孔221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第二导杆242穿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的第二连接孔222221,从而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能分别在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24的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单独移动,其中第一导杆241和第二导杆242彼此平行地沿着所述调整方向布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杆241可以通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的第二连接孔221221与所述第一载体221活动连接,并通过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与所述第二载体222活动连接。在此,第一载体221的第二连接端22122的第二连接孔221221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一连接端222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是彼此同轴的。
类似地,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通过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与所述第一载体221活动连接,并通过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的第二连接孔222221与第二载体222活动连接。在此,第一载体221的第一连接端22121的第一连接孔222211与第二载体222的第二连接端22222的第二连接孔222221是彼此同轴的。
在第一驱动元件211驱动所述第一载体221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导杆241可以作为主导杆用于为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移动提供引导,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作为副导杆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载体221旋转。
在第二驱动元件212驱动所述第二载体22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作为主导杆用于为所述第二载体222的移动提供引导,所述第一导杆241可以作为副导杆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载体222旋转。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导杆241与第二导杆242均可以作为主导杆和副导杆,二者相互配合既具有导引方向的功能,又能够使得驱动载体防止旋转。
所述第一导杆241和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具有一定高度差,即所述第一导杆241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二侧的上端,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一侧的下端,其中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于光轴位于相对两侧。由此,为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其他元件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杆241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方,所述第二导杆242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下方,从而为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预留出一定的移动空间,避免对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移动产生干扰。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杆241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方,所述第二导杆242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方。
如图10至图17所示,所述驱动元件21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元件:变焦驱动元件211和对焦驱动元件212,所述至少两个驱动元件2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在此,变焦驱动元件211也称为第一驱动元件,对焦驱动元件212也称为第二驱动元件。相应的驱动元件也可以承担其他功能,而不限于在此举例说明的对焦或者变焦功能。
在附图中,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和对焦驱动元件212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侧面,以避免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高度尺寸的增加。而且,将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和对焦驱动元件212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即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与之相对的第二侧。
当所述变焦群组12设置在所述第一载体221中,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载体221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变焦群组12移动以实现光学变焦功能。
当所述对焦群组13设置在所述第二载体222中,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载体222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对焦群组13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功能。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变焦群组12、对焦群组13的安置位置发生变化,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及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在本申请中,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与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与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对称设置。并且,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与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与光轴方向保持互相平行。这种分开两侧设置的设置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单侧尺寸的增加,而且能够使得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和对焦驱动元件212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载体221移动及所述第二载体222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干涉。
进一步,本申请的设置方式还能够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内部空间被充分地应用,以利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轻型化和薄型化。而且,还能够为所述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提供相互平行的驱动力,使得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在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倾斜。在本申请中,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与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二摩擦板2223在移动过程中都保持在所述驱动元件21的驱动范围内,即在驱动过程中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与对应的驱动元件分别保持摩擦接触,而不会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超出所述移动行程的范围而造成驱动元件与摩擦板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1可以构造成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板213和固定在压电板上的摩擦驱动部214,其中摩擦驱动部214与摩擦板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也就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与第一摩擦板2213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2213沿着调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与第二摩擦板2223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2223沿着调整方向移动。
图12a-c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压电驱动器与摩擦板的作用连接示意图,其中,在初始位置中,图12a示出了摩擦驱动部214在对应的摩擦板2213(2223)的中部位置处与摩擦板2213(2223)作用连接,图12b示出了摩擦驱动部214在对应的摩擦板2213(2223)的一个端部处与摩擦板2213(2223)作用连接,图12c示出了在相对的另一个端部处与摩擦板2213(2223)作用连接。
如图12a-c至图17所示,所述驱动元件21包括至少一行波式压电致动器,所述行波式压电致动器具有纳米级的步级精度,能够达到更极致的光学系统要求。作为示例,所述至少一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陶瓷板213和固定于所述压电陶瓷板213的摩擦驱动部214。所述压电陶瓷板213由非常小的压电陶瓷组成,在给所述压电陶瓷板213提供电源激励后,通过所述压电陶瓷板213的逆压电效应,所述压电陶瓷板213适于发生形变,从而所述压电陶瓷板213上的摩擦驱动部214随之运动。
进一步,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即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和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分别单独地驱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二摩擦板2223移动,进而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单独移动。在本申请中,所述摩擦板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驱动元件21的驱动行程。在后文中,所述变焦驱动元件211称为第一驱动元件211,所述对焦驱动元件212称为第二驱动元件212。
总体而言,摩擦驱动部214作用于对应的摩擦板上,并与所述对应的摩擦板摩擦接触。当然,优选的,在初始状态,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位于对应的摩擦板的中部位置,所述摩擦板可以在所述驱动元件21的驱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双向移动,即朝向物侧移动或朝向像侧移动,亦即摩擦驱动部214可以朝向两个方向移动。
具体地,在初始位置中,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在第一摩擦板2213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一摩擦板2213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在第二摩擦板2223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二摩擦板2223作用连接。
当然,总体而言,在初始状态中,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也可以相对于对应的摩擦板处在一个端部上,由此这个摩擦板可以在驱动元件21的所述摩擦驱动部214驱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朝向另一个相反的端部移动。
具体地,在初始位置中,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在第一摩擦板2213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一摩擦板2213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在第二摩擦板2223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二摩擦板2223作用连接。
也就是说,在初始状态中,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也可以位于对应的摩擦部的像侧端/物侧端,所述对应的摩擦板可以在所述驱动元件21的驱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朝向物侧/像侧移动。在本申请中,所述像侧为朝向感光组件30的一侧,所述物侧为远离感光组件30的一侧。
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为同一种压电致动器,也可以为不同种压电致动器,本申请中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为同一种压电致动器为例进行介绍。
如图13至图17以及图22a所示的这些实施例中,在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一个驱动元件,在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一个摩擦机构215,使得这个摩擦板在预压力装置的作用下被夹持在驱动元件和摩擦机构215之间,从而摩擦板能在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具体地,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载体221的示意侧视图,包括组装的第一摩擦板2213、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第一驱动元件211也可以称为变焦驱动元件211,包括压电板213和固定在压电板上的摩擦驱动部214。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与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在给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提供电源激励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的压电陶瓷板213产生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从而带动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产生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单向偏摆往复运动,由于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与第一摩擦板2213之间的摩擦接触,进而带动第一摩擦板221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被激励后,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的压电陶瓷板213产生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在带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发生偏摆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板221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当一个运动周期完成后,将第一驱动元件211的压电陶瓷板213提起,从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分离到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再次摩擦接触,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在压电陶瓷板213的带动下重新定位并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再次发生偏摆运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继续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图16a-d示出了相关的压电驱动原理示意图。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部或下部,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摩擦面摩擦接触,也可以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摩擦面摩擦接触。因此,第一驱动元件211可以用于提供使第一载体221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一摩擦板2213可以设置在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之间,其中第一摩擦板2213的一端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作用连接,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2213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设置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内,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夹持作用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压在一起。即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提供一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的预压力,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能够保持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并且由于预压力的存在,能够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一直保持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上,进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各处上产生的驱动力相同。并且,本申请中通过摩擦面上的摩擦力带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移动,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移动更加平稳。
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部为例,第一驱动元件211的压电陶瓷板213可以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固定,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摩擦驱动部214朝向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并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摩擦面保持摩擦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之间的摩擦力,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与第一摩擦板2213之间可以设置第一摩擦机构2151,使得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通过第一摩擦机构2151活动连接,其中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将第一摩擦机构2151顶压在第一摩擦板2213上。具体地,在第一摩擦板2213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驱动元件211,在第一摩擦板2213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摩擦机构2151,使得第一摩擦板2213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作用下被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之间,使得第一摩擦板2213能在第一驱动元件211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由此,通过点摩擦代替面摩擦以减小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间的摩擦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机构2151包括构造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和/或第一摩擦板2213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通过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之间设置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凹槽或轨道,并在凹槽或轨道内设置滚珠,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能够在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滚珠的夹持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一摩擦机构2151可以沿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相对设置。
对于包括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情况,前面结合第一载体221及其相关零部件所描述的结构和特征,也同样适用于第二载体222及其相关零部件,具体见下面的说明。
与图13相对应,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载体222的示意侧视图,包括组装的第二摩擦板2223、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第二驱动元件212也可以称为对焦驱动元件212,包括压电板213和固定在压电板上的摩擦驱动部214。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与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在给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提供电源激励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的压电陶瓷板213产生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从而带动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产生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单向偏摆往复运动,由于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与第二摩擦板2223之间的摩擦接触,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被激励后,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的压电陶瓷板213产生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在带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发生偏摆运动,从而带动第二摩擦板222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当一个运动周期完成后,将第二驱动元件212的压电陶瓷板213提起,从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分离到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再次摩擦接触,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在所述压电陶瓷板213的带动下重新定位并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再次发生偏摆运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继续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这个工作过程与前面结合第一驱动元件211的描述过程是相同的。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是上部或下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可以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摩擦面摩擦接触,也可以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下摩擦面摩擦接触。因此,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用于提供使第二载体222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二摩擦板2223可以设置在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之间,其中第二摩擦板2223的一端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作用连接,使得第二驱动元件212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2223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设置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内,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夹持作用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压在一起。即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提供一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的预压力,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能够保持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并且由于预压力的存在,能够使得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一直保持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上,进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各处上产生的驱动力相同。并且,本申请中通过摩擦面上的摩擦力带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移动,能够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移动更加平稳。
以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部为例,第二驱动元件212的压电陶瓷板213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固定,第二驱动元件212的摩擦驱动部214朝向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并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摩擦面保持摩擦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之间的摩擦力,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与第二摩擦板2223之间可以设置第二摩擦机构2152,使得第二摩擦板2223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通过第二摩擦机构2152活动连接,其中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将第二摩擦机构2152顶压在第二摩擦板2223上。具体地,在第二摩擦板2223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驱动元件212,在第二摩擦板2223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摩擦机构2152,使得第二摩擦板2223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作用下被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之间,使得第二摩擦板2223能在第二驱动元件212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由此,通过点摩擦代替面摩擦以减小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间的摩擦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摩擦机构2152包括构造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和/或第二摩擦板2223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通过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之间设置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凹槽或轨道,并在凹槽或轨道内设置滚珠,可以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能够在所述摩擦驱动部214与所述滚珠的夹持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可以沿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相对设置。
在此,第一摩擦机构2151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可以构造成相同的,即都分别包括构造在相应的预压力装置和/或摩擦板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
图22a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轴向视图,其中每个摩擦板分别配有一个驱动元件和一个摩擦机构。如图22a所示,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一摩擦机构2151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其中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一摩擦机构2151沿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相对设置,并且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一摩擦机构2151均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
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其中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沿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相对设置,并且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均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
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一摩擦机构2151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第二驱动元件212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二侧,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光轴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彼此相对。
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作为整体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作为整体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成中心对称,其中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成中心对称,第一摩擦机构2151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成中心对称。
在图22a-b的视角中,光轴方向或者说调整方向表现为在驱动载体的几何中心的一个点,这个点也就是上述中心对称的对称点。此外,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并能够彼此独立地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这个轴线与光轴重合并与调整方向平行,因此在视图中也表现为一个点,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相对于这个点是中心对称的。换句话说,在此所述的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也就是说沿着驱动载体的调整方向观察。一般而言,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这个共同的轴线与光轴或者与驱动载体的调整方向都是相同的。沿着驱动载体的调整方向观察,调整方向在此体现为一个点,即中心对称的对称点。这里关于中心对称的说明同样适用于说明书中其他部分关于零部件中心对称的布置方式表述。
同样,第一摩擦机构2151与第二摩擦机构2152沿所述轴线观察也是中心对称的。可选地,第一摩擦机构2151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构造成结构相同的标准件。
在本申请中,通过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成中心对称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可以将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设置为标准件。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有利于简化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构造成结构相同的标准件。
特别是,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形成的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形成的第二结构单元构可以造成结构相同的标准结构单元,并且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沿所述轴线观察也可以布置成中心对称的。如图22a所示,第一驱动元件211可以设置于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部,第一摩擦机构2151与之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部;第二驱动元件212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部,第二摩擦机构2152与之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下部。当然,将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的位置彼此调换,同样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的位置彼此调换,也是可以行的。
图22b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0的轴向视图,其中在每个摩擦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驱动元件,使得摩擦板被夹持在这两个驱动元件之间,并能在这两个驱动元件的协同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15和图22b所示,第一驱动元件包括一个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一个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其中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并且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两侧相对设置。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可以相同地构造为压电致动器。
在此需要指出,在本申请中,“上”和“下”这样的表述,只用于在名称上区别同类零部件,而不必然代表零部件的实际方位,而只是表达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即带有“上”和“下”前缀的名称代表基于摩擦板彼此相对的零部件。例如,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是基于第一摩擦板2213彼此相对的,即设在第一摩擦板2213的相对两侧。
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包括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和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包括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和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被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夹持,通过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在两侧协同驱动第一摩擦板2213,实现所述第一载体221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所述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设置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内,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夹持作用使得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压在一起。即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提供一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的预压力,并能够保持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同时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的连线与第一摩擦板2213的摩擦面垂直。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能够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移动,为所述第一载体221移动提供更大的推力,进而产生更大的移动行程,最大行程可达到7mm。
此外,通过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将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夹持的结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载体221在所述驱动组件20中保持平稳,避免了晃动的风险。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产生的夹持力的方向与驱动力的方向互相垂直。
具体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固定连接,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上(下)摩擦面在预压力的作用下摩擦接触;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固定连接,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上)摩擦面在预压力的作用下摩擦接触,由此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可以在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的共同作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由于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驱动力通过摩擦传递至第一摩擦板2213,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受到驱动而产生移动,而且这一过程中不会对压电致动器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延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所述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可以分别控制,使得驱动过程中的调试更加简单。为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所述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提供相同的电源激励后,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产生与所述摩擦面对称的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从而带动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产生同步的单向偏摆往复运动。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被激励后,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都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产生相同的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在带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发生偏摆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载体221的第一摩擦板2213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当一个运动周期完成后,将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提起,从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分离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与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再次摩擦接触,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分别在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和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的带动下重新定位并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再次发生偏摆运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继续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由于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降低了产生干涉的概率。并且,在停止施加电压后,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可以形成一自锁结构,将第一摩擦板2213和第一载体221保持在当前位置,而不会随着外部的晃动而造成位置改变,进而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系统保持不变,进而避免了成像效果造成影响。也省去了在可变焦摄像模组100中追加自锁装置,相对地减小了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尺寸。由于所述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形成的自锁结构,因此无需保持压电致动器激活以保持其位置。
如图17和图22b所示,第二驱动元件212包括一个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一个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其中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并且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相对第二摩擦板2223对称设置。
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包括第三压电陶瓷板21212和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所述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包括第四压电陶瓷板21222和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被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夹持,通过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的协同驱动以实现所述第二载体222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所述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设置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内,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夹持作用使得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压在一起。即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提供一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的预压力,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能够保持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同时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
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的连线与第二摩擦板2223的摩擦面垂直。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能够同时驱动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移动,为所述第二载体222移动提供更大的推力,进而产生更大的移动行程,最大行程可达到7mm。
此外,通过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将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夹持的结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二载体222在所述驱动组件20中保持平稳,避免了晃动的风险。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产生的夹持力的方向与驱动力的方向互相垂直。
具体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压电陶瓷板21212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固定连接,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下)摩擦面在预压力的作用下摩擦接触;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压电陶瓷板21222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固定连接,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与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的下(上)摩擦面在预压力的作用下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可以在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的协同作用下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移动。
由于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驱动力通过摩擦传递至第二摩擦板2223,所述第二摩擦板2223受到驱动而产生移动,而且这一过程中不会对压电致动器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延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所述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可以分别控制,使得驱动过程中的调试更加简单。为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所述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提供相同的电源激励后,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压电陶瓷板21212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压电陶瓷板21222产生与所述摩擦面对称的行波状态的面型变化,从而带动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摩擦驱动部2121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摩擦驱动部21221产生同步的单向偏摆往复运动。
由于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降低了产生干涉的概率。并且,在停止施加电压后,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可以形成一自锁结构,将第二摩擦板2223和第二载体222保持在当前位置,而不会随着外部的晃动而造成位置改变,进而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光学系统保持不变,进而避免了成像效果造成影响。也省去了在可变焦摄像模组100中追加自锁装置,相对地减小了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尺寸。由于所述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形成的自锁结构,因此无需保持压电致动器激活以保持其位置。
如图22a-b所示,第一驱动元件211与第二驱动元件212分别设置于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共同轴线彼此相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b所示,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以及夹持在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之间的第一摩擦板2213的整体高度h不大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的整体高度,尤其是不大于镜头组的最大高度,并且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以及夹持在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之间的第二摩擦板2223的整体高度h不大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的整体高度,尤其是不大于镜头组的最大高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a所示,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以及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之间的第一摩擦板2213的整体高度h不大于第一载体221的载体主体2211的整体高度,尤其是不大于镜头组的最大高度,并且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以及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之间的第二摩擦板2223的整体高度h也不大于第二载体222的载体主体2221的整体高度,尤其是不大于镜头组的最大高度。
需要指出,对于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20而言,可调群组通常安装于驱动载体的载体主体的容纳腔中,因此前述不大于驱动载体的载体主体的最大高度,也就确保了这个整体结构高度不大于或者基本上不会显著大于镜头组的最大高度,这有利地减小了整个摄像模组的结构高度。
还需要指出,这里的高度h是指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以及夹持在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之间的第一摩擦板2213三者在叠加方向上的形成的结构尺寸,在图22b中以高度h表示。这里关于高度的定义也同样适用于图22a示出的实施例。
由于在可变焦摄像模组100中,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高度难以降低,因此本申请中避免在所述变焦镜头组10高度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至图19所示,所述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和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分别包括上夹部231、下夹部233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的连接部232。
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可以将第一摩擦板2213以及布置在第一摩擦板2213两侧的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或者布置在第一摩擦板2213两侧的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弹性夹持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之间,通过上夹部231与下夹部233之间的夹持力保持第一驱动元件211和第一摩擦机构2151(或者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与第一摩擦板2213摩擦接触,以使得所述驱动元件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2213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载体221移动。
作为示例,对于在第一摩擦板2213两侧布置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和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实施例,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上夹部231可以连接于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下夹部233可以连接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由此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都压向第一摩擦板2213,并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上夹部231与下夹部233之间的夹持力作用使得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1112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1122与第一摩擦板2213保持摩擦接触。
与前面描述的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相应,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可以将第二摩擦板2223以及布置在第二摩擦板2223两侧的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或者布置在第二摩擦板2223两侧的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弹性夹持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之间。通过上夹部231与下夹部233之间的夹持力保持第二驱动元件212和第二摩擦机构2152(或者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和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与第二摩擦板2223摩擦接触,以使得所述驱动元件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2223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载体222移动。上面结合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描述的结构和特征,同样类似地适用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和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驱动组件2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基于光轴彼此相对。同样,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作用于第一驱动元件211,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作用于第二驱动元件212,以使得第一驱动元件211可以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作用下与第一摩擦板2213紧密接触,以保持摩擦,并且第二驱动元件212都可以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作用下与第二摩擦板2223紧密接触,以保持摩擦。
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和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例如可以为有一定弹性的钢板,并通过所述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之间的弹性为所述驱动元件21提供一定的预压力。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a所示,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之间设置第一驱动基板271,第一驱动基板27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电连接,用于给第一驱动元件211输送电流,其中第一驱动基板271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211上,并且
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之间设置第二驱动基板272,第二驱动基板272与第二驱动元件212电连接,用于给第二驱动元件212输送电流,其中第二驱动基板272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212上。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基板的立体图。如附图20所示,所述驱动基板27包括一个第一驱动基板271和一个第二驱动基板272,所述第一驱动基板271和所述第二驱动基板272分别与第一驱动元件211(变焦驱动元件211)和第二驱动元件212(对焦驱动元件212)电连接,以实现所述驱动组件20的电路导通。因此,第一驱动基板271也可以称为变焦基板271,第二驱动基板272也可以称为对焦基板272。
如图21所示,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驱动基板271可以设置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与第一驱动元件211之间,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将第一驱动基板271夹持于第一驱动元件211上,以使得第一驱动基板271与压电元件的压电陶瓷板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基板272可以设置于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与第二驱动元件212之间,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将第二驱动基板272夹持于第二驱动元件212上,以使得第二驱动基板272与所述压电元件的压电陶瓷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基板271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272可以沿所述光轴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第一驱动基板271包括第一导电端2711、第二导电端27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2711和第二导电端2712的连接带2713。例如参见附图22b,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一导电端2711可以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上夹部231夹持在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上,所述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二导电端2712可以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下夹部233夹持在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上。
类似地,第二驱动基板272包括第三导电端2721、第四导电端27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端2721和第四导电端2722的连接带2723,其中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三导电端2721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下夹部233夹持在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四导电端2722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231夹持在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上。
具体地,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一导电端2711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上夹部231安置于第一上驱动元件211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1111,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二导电端2712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下夹部233安置于第一下驱动元件211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1121,并且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二导电端2712沿朝向所述感光组件30的方向延伸,以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对应的结构也适用于第二驱动基板272,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2a-b所示,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二导电端2712还设置有第一延伸部27121,所述第一延伸部27121向内(朝向光轴)延伸,并基于第一摩擦板2213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导杆241相对。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导杆241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221的上方,所述第一延伸部27121设置于第一摩擦板2213的下方,所述第一导杆24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7121基于第一摩擦板2213彼此相对,以充分利用所述驱动组件20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集成化。
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27121上可以设置有位置感测元件28,在所述第一摩擦板2213上与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相对的位置设置感测磁铁,通过该位置感测元件28检测到所述感测磁铁的位置变化。当然,在本申请中,也可以在感测到所述感测磁铁位置移动后,将移动的信息继续传递至一处理元件,并由处理元件判断和处理所述活动载体的移动信息,以形成一闭环结构。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可以为霍尔元件、驱动IC与霍尔元件的集成体或其他位置感测元件28。
第二导电端2712的第一延伸部2712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2712的本体可以具有一定高度差,即所述第一延伸部27121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导电端2712的本体,或者说第一延伸部27121在远离第一载体221的方向上偏移,以为所述感测磁铁与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提供一定的移动空间。
与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结构相同,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三导电端2721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3的下夹部233安置于第二下驱动元件2122的第四压电陶瓷板21222,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四导电端2722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3的上夹部231安置于第二上驱动元件2121的第三压电陶瓷板21212,并且所述第四导电端2722沿朝向所述感光组件30的方向延伸,以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
进一步,所述第四导电端2722还设置有第二延伸部27221,所述第二延伸部27221向内(朝向光轴)延伸,并基于第二摩擦板2223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导杆242相对。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导杆242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222的下方,所述第二延伸部27221设置于第二摩擦板2223的上方,第二导杆24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27221基于第二摩擦板2223彼此相对,即所述第二导杆24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27221基于第二摩擦板2223对称设置,以充分利用所述驱动组件20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集成化。
进一步,在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二延伸部27221上可以设置有位置感测元件28,在第二摩擦板2223上与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相对的位置设置感测磁铁,通过该位置感测元件28检测到所述感测磁铁的位置变化。当然,在本申请中,也可以在感测到所述感测磁铁位置移动后,将移动的信息继续传递至一处理元件,并由处理元件判断和处理所述活动载体的移动信息,以形成一闭环结构。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可以为霍尔元件、驱动IC与霍尔元件的集成体或其他位置感测元件28。
第四导电端2722的第二延伸部27221与所述第四导电端2722的本体可以具有一定高度差,即所述第二延伸部27221可以高于所述第四导电端2722的本体,或者说第二延伸部27221在远离第二载体222的方向上偏移,以为所述感测磁铁与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提供一定的移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基板271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272沿光轴方向观察或者说沿调整方向观察成中心对称,这不仅能够简化所述驱动基板27的结构设计,而且能够配合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其他元件,为其他元件提供一定的避让空间,使得所述驱动组件2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至图24所示,对于包括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情况,所述驱动组件20还可以对应地包括第一承载机构2501和第二承载机构2502。
第一承载机构2501和第二承载机构2502可以构造成相同的结构形式。在图24中,第一承载机构2501和第二承载机构2502分别具有形成安置空间的多个定位柱251,尤其是分别具有四个定位柱251,这四个定位柱251呈布置在一个矩形的四个角上。
第一驱动元件211在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一承载机构2501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一导电端2711和第二导电端2712分别在第一承载机构2501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一承载机构2501的定位柱251上。
类似地,第二驱动元件212在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502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三导电端2721和第四导电端2722分别在第二承载机构2502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二承载机构2502的定位柱251上。
第一承载机构2501设置于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与驱动壳体26之间,以通过第一承载机构2501将第一驱动元件211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壳体26上。
第一驱动元件211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2301夹持于第一承载机构2501内,并通过第一承载机构2501为第一驱动元件211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固定。类似地,第二驱动元件212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2302夹持于第二承载机构2502内,并通过第二承载机构2502为第二驱动元件212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固定。
下面以承载机构25为例,结合图24,说明承载机构的结构和布置方式,其同样适用于第一承载机构2501和第二承载机构2502。
承载机构25可以包括例如矩形的本体和从本体伸出的多个定位柱251,所述定位柱在安装状态下例如朝向光轴或者说朝向驱动载体22的载体主体延伸。所述多个定位柱251形成U形开口的安置空间。
具体地,如图24所示,所述承载机构25上设置有例如四个定位柱251。所述驱动基板27可以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所述四个定位柱上,并且将所述驱动基板27与所述驱动元件21电连接,所述承载机构25能够为所述驱动基板27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平整度的安装平面。
具体地,驱动基板27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可以分别在外侧通过粘胶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所述四个定位柱251上,也参见图21。在安装状态下,驱动基板27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彼此平行,并平行于驱动组件20的调整方向,即平行于镜头组的光轴方向。需要指出,定位柱251的数量和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和改变,而不限于示例给出的形式。
同样,对于前述的第一驱动基板271和第二驱动基板272,第一承载机构2501和第二承载机构2502能够分别限定第一驱动基板271的第一导电端2711和第二导电端2712的长度、连接带2713的连接宽度以及第二驱动基板272的第三导电端2721和第四导电端2722的长度、连接带2723的连接宽度。在此,所述长度为沿光轴方向或者说沿调整方向的尺寸,所述宽度为沿高度方向的尺寸。即所述承载机构25的长度和高度为所述驱动基板27的长度和高度提供参考依据。
可选地,承载机构25还包括承载连接部252,所述承载连接部252同样从承载机构25的本体伸出,但与承载机构25的定位柱251反向伸出,即定位柱251和承载连接部252处在承载机构25的本体的两个相对侧面上。所述承载连接部252用于与驱动壳体26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壳体26包括上壳体261和与所述上壳体261连接成封闭结构的下壳体262。具体地,如图25所示,在所述承载机构25背向所述光轴的一侧设置有凸出于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承载连接部252,所述承载连接部252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26,并裸露于所述驱动壳体26的外表面,以将所述承载机构25与所述驱动壳体26固定。
如图23至图24所示,承载机构25的定位柱251都朝向于对应的驱动载体或者说横向于光轴伸出,由此所述承载机构25的四个定位柱251形成安置空间。所述驱动元件21可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承载机构25的安置空间内,于是所述预压力装置23嵌入于所述承载机构25内。因此,所述承载机构25既能够为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3提供支撑,也能使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3的位置固定。
所述承载机构25设置于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驱动壳体26之间,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承载连接部252与所述驱动壳体26固定,通过所述承载机构25以将所述驱动元件21、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驱动壳体26固定连接。
图2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0的立体图,包括具有上壳体261和下壳体262的驱动壳体26。所述驱动壳体26用于将所述驱动元件21、驱动载体22、摩擦板、预压力装置23、摩擦机构215、导引装置24、承载机构25、驱动基板27等零部件容纳其中,用于对各个元件形成保护,并且能够防止灰尘落入。
如图25所示,所述驱动壳体26包括一个上壳体261和一个下壳体262,所述下壳体262为一具有朝上开口的U形槽结构,使得所述驱动组件20中的其他元件能够由开口直接放入所述驱动壳体26内。
所述下壳体262的外侧壁设置有连接槽2623,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承载连接部252可以嵌卡在连接槽2623内,以进行固定。可选地,所述承载机构25的承载连接部252构造为T形的插入件,其可以嵌入所述下壳体262的连接槽2623内以进行固定。
此外,如图25所示,所述下壳体262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有高度不同的重叠槽,所述重叠槽包括内重叠槽2621和外重叠槽2622,所述内重叠槽2621的高度高于所述外重叠槽2622的高度,这使得外重叠槽2622没有遮挡住的光线会被内重叠槽2621遮挡,以避免了杂光的进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摄像模组100,其包括:
如前所述各种实施例给出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20;
感光组件30,用于接受光信号并将接收的光信号转变为图像信号;
镜头组10,包括固定群组11和可调群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20的驱动元件21设置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10的可调群组。
可选地,所述镜头组10的可调群组包括变焦群组11和对焦群组12,其中所述驱动组件20的驱动载体22包括用于承载变焦群组11的第一载体221和用于承载对焦群组12的第二载体222,其中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沿调整方向同轴地依次布置,并能够被单独驱动。
根据本申请,所述摄像模组100采用在此提出的包括尤其是压电致动器的驱动组件20作为驱动器,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变焦需求。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20的压电致动器可以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以更好地适配于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100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驱动组件20中,以满足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图2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20的组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6所示,在此提出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20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预压力装置23嵌入于承载机构25,以将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承载机构25固定连接;
S2.将两个驱动元件21电连接于驱动基板27,其中;
S3.将驱动基板27安放到预压力装置23的上夹部与下夹部之间;
S4.将摩擦板放入两个驱动元件21之间,使摩擦板与驱动载体22固定连接,并通过预压力装置23夹持两个驱动元件21,使其分别与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
S5.将所述承载机构25与驱动壳体26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步骤S1中,将所述预压力装置23嵌入于所述承载机构25,以将所述预压力装置23与所述承载机构25固定连接。在此,预压力装置23利用其自身的结构弹性或者材料弹性,嵌卡到承载机构25的由多个定位柱251形成的安置空间中,并固定在其内。
在步骤S2中,将所述驱动元件21电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27。该步骤中,将两个驱动元件21的压电板、例如压电陶瓷板213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27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并使得两个驱动元件21的摩擦驱动部214相对设置。在后面的步骤中,还会利用预压力装置23,将驱动基板27夹持到驱动元件21上。
在步骤S3中,将驱动基板27设置于预压力装置23的上夹部231与下夹部233之间。在该步骤中,将上夹部231和下夹部233分别与驱动基板27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分别固定,通过预压力装置23的上夹部231与下夹部233将驱动基板27和驱动元件21夹持于预压力装置23中,并且进一步将驱动元件21设置于承载机构25的安置空间中。
在步骤S4中,将摩擦板放入两个驱动元件21的摩擦驱动部214之间,通过预压力装置23使得两个驱动元件21的摩擦驱动部214分别在两侧夹持摩擦板,并与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
此外,在步骤S4中,还可以将驱动基板27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分别在侧面固定在承载机构25的定位柱251上。
在步骤S5中,将上述步骤组装而成的半成品,即预组装的零部件,放入驱动壳体26的下壳体262内,并将承载结构25的承载连接部252嵌入到所述下壳体262的连接槽2623内,以将预组装的零部件通过承载结构25与所述下壳体262进行固定。然后,将上壳体261安装于下壳体262,以完成驱动组件20的组装。
需要指出,上述组装方法的工作步骤也同样适用于包含摩擦机构215的驱动组件20,其区别仅在于以一个摩擦机构215替换其中一个驱动元件21。在此情况下,由于摩擦机构215不需要与驱动基板27电连接,因此驱动基板27的结构和电连接步骤可以相应简化。同样,上述组装方法的工作步骤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驱动载体22的驱动组件20,尤其对于多个驱动载体,只需重复相应的安装步骤。
图2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0的组装方法。如图2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100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镜头组10的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分别设置在驱动组件20的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内;
S2.将感光组件30设置于镜头组10的出光侧;
S3.将驱动组件20的驱动基板27电连接于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实现电路导通。
具体地,在步骤S1中,将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分别设置于驱动组件20的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内,然后如上所述完成驱动组件20的组装步骤。
在此,可以调整变焦群组12和对焦群组13的光轴方位,使其与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调整方向同轴,或者与第一载体221和第二载体222的几何轴线同轴。
在步骤S2中,还可以将光转折元件40设置于所述变焦镜头组10的入光侧,感光组件30设置于变焦镜头组10的出光侧。
在步骤S3中,将驱动组件20的驱动基板27电连接于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实现电路导通。在此,在线路板31上可以预组装感光芯片32和电子元件33等。
本申请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载体,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其分别用于承载镜头的至少一个可调群组,其中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依次布置在沿调整方向的同一轴线上,并能够彼此独立地沿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第一驱动元件;
第一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一驱动元件之间,其中第一摩擦板的一端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作用连接;
第二驱动元件;
第二摩擦板,其设置在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其中第二摩擦板的一端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作用连接;
其中第一驱动元件和与第一驱动元件作用连接的第一摩擦板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一侧,第二驱动元件和与第二驱动元件作用连接的第二摩擦板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于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的所述轴线彼此相对,
其中所述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摩擦板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二载体的方向延伸,所述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摩擦板沿所述调整方向朝着远离第一载体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二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沿所述调整方向彼此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构造成压电致动器,分别包括压电板和固定在压电板上的摩擦驱动部,其中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一摩擦板沿着调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第二摩擦板沿着调整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第一摩擦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范围内,并且第二摩擦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初始位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一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二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初始位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一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一摩擦板作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在第二摩擦板的沿所述调整方向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二摩擦板作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导引装置,用于引导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杆,所述导杆平行于所述调整方向穿过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从而使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沿着导引装置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载体包括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和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一载体的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连接孔,并且
第二载体还包括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和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二载体的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连接孔,
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包括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其中第一导杆穿过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的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载体的第一连接端的第一连接孔,第二导杆穿过第一载体的第一连接端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的第二连接孔,从而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分别在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下沿着导引装置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单独移动,其中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彼此平行地沿着所述调整方向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导引装置的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具有高度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安置槽,第一摩擦板嵌入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安置槽中并与第一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并且第二载体的第二连接端具有安置槽,第二摩擦板嵌入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安置槽中并与第二载体的载体主体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预压力装置,其设置成给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预压力,使得第一驱动元件在所述预压力的作用下与第一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并且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预压力装置,其设置成给第二驱动元件提供预压力,使得第二驱动元件在所述预压力的作用下与第二摩擦板保持摩擦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第一预压力装置与第一摩擦板之间设置第一摩擦机构,使得第一摩擦板与第一预压力装置通过第一摩擦机构活动连接,并且
在第二预压力装置与第二摩擦板之间设置第二摩擦机构,使得第二摩擦板与第二预压力装置通过第二摩擦机构活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第一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驱动元件,在第一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一摩擦机构,使得第一摩擦板被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摩擦机构之间,并且第一摩擦板能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并且,
在第二摩擦板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驱动元件,在第二摩擦板的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第二摩擦机构,使得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摩擦机构之间,并且第二摩擦板能在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预压力装置和第二预压力装置分别包括上夹部、下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和下夹部的连接部,
其中第一预压力装置将第一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一摩擦板两侧的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摩擦机构弹性夹持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并且
第二预压力装置将第二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二摩擦板两侧的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摩擦机构弹性夹持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第一摩擦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驱动元件,使得第一摩擦板被夹持在这两个第一驱动元件之间,并能在这两个第一驱动元件的协同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并且
在第二摩擦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二驱动元件,使得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这两个第二驱动元件之间,并能在这两个第二驱动元件的协同驱动作用下沿着所述调整方向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预压力装置和第二预压力装置分别包括上夹部、下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夹部和下夹部的连接部,
其中第一预压力装置将第一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一摩擦板两侧的第一驱动元件弹性夹持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并且
第二预压力装置将第二摩擦板以及布置在第二摩擦板两侧的第二驱动元件弹性夹持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和下夹部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在第一预压力装置与第一驱动元件之间设置第一驱动基板,第一驱动基板与第一驱动元件电连接,用于给第一驱动元件输送电流,其中第一驱动基板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夹持在第一驱动元件上,并且
在第二预压力装置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设置第二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与第二驱动元件电连接,用于给第二驱动元件输送电流,其中第二驱动基板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夹持在第二驱动元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基板包括第一导电端、第二导电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的连接带,其中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一导电端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二导电端通过第一预压力装置的下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并且
第二驱动基板包括第三导电端、第四导电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端和第四导电端的连接带,其中第二驱动基板的第三导电端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下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第四导电端通过第二预压力装置的上夹部夹持在对应的驱动元件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分别具有形成安置空间的多个定位柱,其中第一驱动元件在第一预压力装置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一驱动基板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分别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一承载机构的定位柱上,并且
第二驱动元件在第二预压力装置的夹持下设置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中,并且第二驱动基板的第三导电端和第四导电端分别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安置空间外部固定在第二承载机构的定位柱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还分别具有承载连接部,所述承载连接部与驱动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成封闭结构的下壳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摩擦机构包括构造在第一预压力装置和/或第一摩擦板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并且
所述第二摩擦机构包括构造在第二预压力装置和/或第二摩擦板上的凹槽或者辊道以及布置在所述凹槽或者辊道中的滚珠或滑块。
23.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如权利要求1到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
感光组件,用于接受光信号并将接收的光信号转变为图像信号;
镜头组,包括固定群组和可调群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元件设置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的可调群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镜头组的可调群组包括变焦群组和对焦群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一载体用于承载变焦群组的第一载体,所述驱动组件的第二载体用于承载对焦群组,其中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能够分别被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单独驱动。
CN202111080151.9A 2021-09-15 2021-09-15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58087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0151.9A CN115808764A (zh) 2021-09-15 2021-09-15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PCT/CN2022/118779 WO2023040904A1 (zh) 2021-09-15 2022-09-14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202280057570.7A CN117981335A (zh) 2021-09-15 2022-09-14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0151.9A CN115808764A (zh) 2021-09-15 2021-09-15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8764A true CN115808764A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81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0151.9A Pending CN115808764A (zh) 2021-09-15 2021-09-15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87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6862B2 (en) Lens assemblies and actuators for optical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for
KR20070050491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 카메라 모듈을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
US20240142749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16718788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KR20190087801A (ko)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808764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808763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808762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808766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808767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114531523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44915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US20190041601A1 (en) Lens Assemblies and Actuators for Optical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16209952A (zh) 摄像头致动器及包括它的光折射式摄像头模块
JP2008186000A (ja) 焦点調整アクチュエータ、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機器
CN114879336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3040904A1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KR20200144349A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CN115225780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KR102312300B1 (ko) 광 굴절식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268008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KR20100068701A (ko) 렌즈 액츄에이터용 탄성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렌즈 액츄에이터
KR101896991B1 (ko) 조립이 용이한 일체형 판스프링 구조를 갖는 카메라 장치
CN116745695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和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4942505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