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1896A -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1896A
CN115791896A CN202211479178.XA CN202211479178A CN115791896A CN 115791896 A CN115791896 A CN 115791896A CN 202211479178 A CN202211479178 A CN 202211479178A CN 115791896 A CN115791896 A CN 1157918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ting
temperature
simulation system
stratum
resis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91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91896B (zh
Inventor
许振浩
韦仙松
潘东东
李轶惠
向航
徐为家
卜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4791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18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1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1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91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1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注浆模拟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地层模拟系统,包括试验箱体和土体介质,用于模拟土体介质注浆过程;注浆系统,通过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表面的注浆圆孔与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连接;恒温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底部的恒温加热装置、均匀设置在土体介质内部的电阻丝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不同侧面的温度控制阀和热成像仪;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一侧的收发电极;数据分析系统,分别与所述注浆系统、所述恒温控制系统和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Description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注浆模拟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的修建规模和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复杂的地质条件不可避免地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注浆可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充填空隙、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和控制变形,是应对地下突水突泥工程灾害的常用技术手段。我国一些地区存在高温热水,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开挖改变地下水循环,可能在无法提前预测的情况下遇到高温热水,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针对高温环境中的注浆操作,现有研究采取加强通风降温,并采用冷水融合降温、冰块降温、机械制冷等措施实现综合降温。另一方面,对掌子面采取注浆堵水,填充裂隙通道,对高温热水进行封堵,可以有效避免高温热水影响浆液性质和注浆行为,减少对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然而注浆过程不可被肉眼直接观察,对浆液的扩散过程也很难捕捉到,在实际工程中检测浆液扩散范围较为繁琐,对高温环境下注浆扩散范围检测则更为困难,因此目前研究很少涉及高温环境下注浆模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观察温度变化对浆液扩散范围的影响。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包括:
地层模拟系统,包括试验箱体和土体介质,用于模拟土体介质注浆过程;
注浆系统,通过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表面的注浆圆孔与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连接;
恒温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底部的恒温加热装置、均匀设置在土体介质内部的电阻丝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不同侧面的温度控制阀和热成像仪;
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一侧的收发电极;
数据分析系统,分别与所述注浆系统、所述恒温控制系统和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所述地层模拟系统包括试验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试验箱体内的土体介质,用于对所述土体介质的注浆过程的承载模拟。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所述注浆系统包括注浆机、注浆管、注浆软管和压力控制阀;所述注浆机与所述注浆软管之间设置有控制注浆压力的压力控制阀,所述注浆管设置在所述注浆圆孔内,所述注浆软管的末端延伸入所述注浆管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所述热成像仪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并将实时检测结果传输到所述数据分析系统。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所述收发电极为互不干扰的四根电极,所述四根电极均通过多芯的电缆与所述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收发电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将某量个电极设置为发射电极,其余两个电极为接收电极,发射电极发射电信号,接收电极接收视电阻率信号,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所述整排收发电极可以上下移动一个距离,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是一种由微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分析系统将所获取的实时数据生成注浆过程电信号图像,通过注浆前后的电信号图像的对比分析,分析温度对浆液扩散行为的影响。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采用了第一方案中所提供的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包括:
调节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
待所调节温度恒定后,制作试验所需浆液;
获取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
将所制作好的浆液以预设压力注入地层模拟系统中;
获取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
对所获取的注浆前后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如比对分析数据大小、位置坐标、电位差等参数,得到该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
改变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分别得到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分析所得到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判断温度对浆液扩散行为的影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在获取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的过程中,所述收发电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将某两个电极设置为发射电极,其余两个电极为接收电极,发射电极发射电信号,接收电极接收视电阻率信号,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系统,即得到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所述整排收发电极可以上下移动一个距离。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试验开始时,通过注浆系统向地层模拟系统中注入浆液,当发射电极所发出的电信号经过地层模拟系统和浆液,接收电极接收到不同的视电阻率信号,将所接收到的不同视电阻率信号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多次改变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即得到多组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限定,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值与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的时间差、波峰值均有差异,通过不同电极距的布设可采集到反映箱体不同点、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而视电阻率值即蕴含着各种地质体的分布信息,基于数据分析系统比较注浆前后不同点位视电阻率大小、位置的差异,绘制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通过迭代反演、分析比对不同温度下的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得到温度对浆液扩散范围的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
(1)本公开中的装置能自动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可获得较丰富的地质信息;实现高温条件下注浆模拟操作,通过模拟不同恒温环境研究高温注浆的实时扩散行为,该装置模拟过程直观性强,易于操作。
(2)本公开中的方法利用视电阻率迭代反演得到浆液扩散范围,数据处理过程快速准确,可实时记录分析浆液扩散行为,得到不同温度环境对浆液的影响,为实时检测浆液扩散行为提供可行性。
(3)本系统通过电阻丝模拟注浆恒温条件,尽量减小温度变化造成的试验误差,与传统模拟方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一中的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二中的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三中的网格剖分示意图;
其中,1、注浆机;2、注浆管;3、注浆软管;4、压力控制阀;5、恒温加热装置;6、温度控制阀;7、热成像仪;8、试验箱体;9、注浆圆孔;10、土体介质;11、电阻丝;12、收发电极;13、多芯电缆;14、数据分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公开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实公开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公开实施例一介绍了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包括注浆系统、恒温控制系统、地层模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
其中,注浆系统包括注浆机1、注浆管2、压力控制阀4,其用于将一定材料配置成浆液,并控制浆液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地层模型系统中;
恒温控制系统,包括恒温加热装置5、温度控制阀6、热成像仪7,用于加热地层模型系统,并使其温度恒定,模拟高温注浆环境;
地层模型系统,包括试验箱体8、土体介质10,其内装载土体介质10,作为承载装置完成对土体介质10注浆过程的模拟;
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一侧的收发电极12,其用于发射和接收电信号,并将得到的实时电信号变化数据同步传输至数据分析系统14;
数据分析系统14,数据分析系统14与收发电极12通过多芯电缆13相连,与热成像仪7通过数据线连接,通过数据实时获取系统生成注浆过程电信号图像,通过注浆前后电信号的对比分析,检测温度对浆液扩散的影响。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注浆机1用于制作、储存和注入浆液,注浆机1制作完成试验所需的浆液后,通过压力控制阀4,将浆液以稳定的压力通过注浆管2输送至地层试验系统。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恒温加热装置5还包括均匀设置在土体介质10上部的电阻丝11,通过电阻丝11实现土体介质10的均匀加热,直至土体介质10达到设定的温度。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收发电极12设置在试验箱体8的一侧,通过多芯电缆与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连接,收发电极为四根,均匀布设,间距为x,且互不干扰,并通过多芯电缆与数据分析系统相连;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将某两个电极设置为发射电极,其余两个电极为接收电极,发射电极发射电信号,接收电极接收视电阻率信号,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收发电极12实现数据的采集数据现有技术,基于无线电磁波,通过电极实现数据的接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现有技术。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试验箱体8由有机玻璃制成,耐高温性强、硬度大,能够承受较大注浆压力,用于容纳土体介质10,试验箱体8顶部有预留注浆圆孔9,注浆管2下端通过试验箱体8顶部预留的注浆圆孔9插入土体介质10中,注浆管2上端位于试验箱体8顶部,箱体一侧设置有收发电极12。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热成像仪7用于实时观测地层模型系统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实时温度传输至数据分析处理系统14。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数据分析处理系统14与热成像仪7以及收发电极12相连,用于观察并记录热成像仪7收集的实时温度数据;另外,数据分析处理系统14获取并记录收发电极12所传输的数据,由于浆液和土体介质电阻率差别较大,可根据每个位置的视电阻率大小判断浆液扩散情况,并将所得到的电信号数据绘制成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以便后续的观察分析,若某处电阻率低,即可判断浆液扩散到该处。
实施例二
本公开实施例二介绍了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采用了实施例一中所介绍的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
如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包括:
(1)调节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
(2)待所调节温度恒定后,制作试验所需浆液;
(3)获取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具体过程:先以固定间距x沿线布设若干根电极,这些电极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固定在原处不动,取a=nx(n=1,2,3,…),对每一个取定的活动电极间距a,将两两相距为a的四根电极经电极转换开关连接到数据分析系统上,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连接到数据分析系统上,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换接电极,一次完成视电阻率测量(记录点均选在电极排列的中点);一个测点全部测量完成后,将整排电极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个x距离,然后进行下一点的观测,这种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活动电极间距为a的整条剖面全部测完为止。注:
①点距x的选择主要依据勘探的详细程度(1-10米)。
②最大电极距a=nx的大小,取决于预期勘探深度;隔离系数n一般不超过10。
(4)将所制作好的浆液以预设压力注入地层模拟系统中;
(5)继续按照上面步骤(3)获取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
(6)将试验模型箱体划分为多个小单元格,计算每个单元格内的视电阻率值,对所获取的注浆前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大小及分布位置进行对比分析与优化迭代,通过观测视电阻率大小及其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情况,判断浆液在土体中的扩散情况,即可得到该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
(7)改变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重复上述(1)~(6)操作,分别得到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分析所得到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判断温度对浆液扩散行为的影响。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试验前,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将地层模拟系统右侧收发电极的其中两个设置为发射电极,其余设置为接收电极,发射电极发射电信号,接收电极接收视电阻率信号,迭代反演,渲染呈图;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多次改变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迭代反演,渲染呈图得到注浆前整个模型箱体的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试验开始时,通过注浆系统向地层模拟系统中注入浆液,当发射电极所发出的电信号经过地层模拟系统和浆液,接收电极接收到不同的视电阻率信号,将所接收到的不同视电阻率信号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多次改变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即得到多组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值与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的时间差、波峰值均有差异,基于数据分析系统比较注浆前后不同点位视电阻率大小、位置的差异,绘制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通过迭代反演、分析比对不同温度下的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得到温度对浆液扩散范围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会影响所注入浆液的黏度,温度越低,浆液的黏度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浆液的黏度减小,流动性增大;温度对浆液的凝结时间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凝结时间缩短;初始温度对硬化后浆体强度也会产生影响,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浆液的抗压强度增大,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值差异变小。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主要优点有:电极布设是一次性完成,为数据的快速采集和自动化测量奠定基础;能自动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从而获得较丰富的地质信息;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以及解释方便等优点。
本实施例控制恒温条件注浆,减小试验误差;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浆液扩散范围检测,效果更快,操作更便捷;可实现高温条件下注浆,实时记录分析浆液扩散行为,为高温环境注浆施工提供一定的思路。
实施例三
本公开实施例三介绍了一种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渲染成图的方法,采用了实施例二中所介绍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所获得的视电阻率数据。
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的目的是利用实测的视电阻率还原地下真实电性异常体的特征。
数据资料要经过正反演反复模拟与处理才能获得探测结果。本次在模拟过程中正演使用的方法是有限差分法,反演使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定解区域离散剖分成多个小单元体,各单元体间用节点连接。三维高密度有限差分法是将假设的长方体地层结构模型看成是一个较大的求解区域,将求解区剖分成若干个小的单元体,小单元体的边长称为步长,各单元的顶角称为节点。如图3所示,将整个连续的求解区进行网格剖分,离散节点上的电位值可表示成电位函数U(x,y,z)。
正演计算时,电流源对均匀大地产生的正常场电位为U0,对于地下异常体引起的异常电位Ua,实际电场总电位U即为前两者之和。公式为:[U]=[Ua]+[U0]。
反演模拟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光滑约束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将试验模型箱体划分为多个小单元格,计算每个单元格内视电阻率值,并与实测的视电阻率值进行比较与优化迭代,直到计算值和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达到误差极限要求。在对比、迭代和计算过程中应用了光滑约束最小二乘法。
T值反演利用光滑约束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可以计算每一体元的比值参数,通过不断的迭代和拟合使得计算的比值参数理论值与实测视电阻率计算得到的比值参数之残差达到最小,得到真实的比值参数模型。
光滑约束最小二乘的公式为(JTJ+λCTC)P=JTg、F=fxfx T+fzfz T;其中,J是偏导数雅可比矩阵,JT是J的转置,λ是阻尼因子,g是计算的比值参数理论值(T)与实测视电阻率值计算得到的比值参数(T’)之差的矢量矩阵,P是模型参数的校正矢量矩阵,F是二维平滑滤波因子,fx是水平平滑滤波系数矩阵;fz是竖直平滑滤波系数矩阵。二维光滑滤波系数C可保持模型参数在其值连续变化时有一定的光滑度。
根据获得的的数据合成比值参数(T),利用合成数据画出比值参数等值线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对T值进行反演。通过对比发现,比值参数和倾子有相似的特征,在无背景电阻率的情况下,倾子反演结果仅能还原目标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但不能反应围岩和异常体的电阻率特征。因此,T值反演也能很好地圈定异常体的太小、形状和位置;同时,比值参数等值线图圈闭的异常边界模糊,不易于对异常体进行分辨,容易造成误判,利用比值参数反演异常范围更精确,把比值参数(T)反演结果作为电阻率反演的辅助解释,可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处理结果更加准确和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比值参数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因此,在数据处理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对参数做过度的解释。比值参数异常能明显反应异常体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工程勘察提供资料和依据。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层模拟系统,包括试验箱体和土体介质,用于模拟土体介质注浆过程;
注浆系统,通过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表面的注浆圆孔与所述地层模拟系统连接;
恒温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底部的恒温加热装置、均匀设置在土体介质内部的电阻丝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不同侧面的温度控制阀和热成像仪;
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设置在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一侧的收发电极;
数据分析系统,分别与所述注浆系统、所述恒温控制系统和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层模拟系统包括试验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试验箱体内的土体介质,用于对所述土体介质的注浆过程的承载模拟。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系统包括注浆机、注浆管、注浆软管和压力控制阀;所述注浆机与所述注浆软管之间设置有控制注浆压力的压力控制阀,所述注浆管设置在所述注浆圆孔内,所述注浆软管的末端延伸入所述注浆管内。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成像仪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并将实时检测结果传输到所述数据分析系统。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电极为互不干扰的四根电极,所述四根电极均通过多芯的电缆与所述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析系统将所获取的实时数据生成注浆过程电信号图像,通过注浆前后的电信号图像的对比分析,分析温度对浆液扩散行为的影响。
7.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节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
待所调节温度恒定后,制作试验所需浆液;
获取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
将所制作好的浆液以预设压力注入地层模拟系统中;
获取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
对所获取的注浆前后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
改变地层模拟系统的温度,分别得到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分析所得到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浆液的扩散范围,判断温度对浆液扩散行为的影响。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的过程中,所述收发电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将某两个电极设置为发射电极,其余两个电极为接收电极,发射电极发射电信号,接收电极接收视电阻率信号,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系统,即得到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电信号,所述整排收发电极可以上下移动一个距离。
9.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试验开始时,通过注浆系统向地层模拟系统中注入浆液,当发射电极所发出的电信号经过地层模拟系统和浆液,接收电极接收到不同的视电阻率信号,将所接收到的不同视电阻率信号实时传输给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按钮多次改变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即得到多组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注浆后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值与注浆前地层模拟系统的视电阻率信号的时间差、波峰值均有差异,通过不同电极距的布设可采集到反映箱体不同点、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而视电阻率值即蕴含着各种地质体的分布信息,基于数据分析系统比较注浆前后不同点位视电阻率大小、位置的差异,绘制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通过迭代反演、分析比对不同温度下的视电阻率-扩散位置-时间图像,得到温度对浆液扩散范围的影响。
CN202211479178.XA 2022-11-23 2022-11-23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57918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9178.XA CN115791896B (zh) 2022-11-23 2022-11-23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9178.XA CN115791896B (zh) 2022-11-23 2022-11-23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1896A true CN115791896A (zh) 2023-03-14
CN115791896B CN115791896B (zh) 2024-02-13

Family

ID=8544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9178.XA Active CN115791896B (zh) 2022-11-23 2022-11-23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1896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3081A1 (en) * 2001-10-24 2003-09-18 Vinegar Harold J. In situ thermal processing of an oil reservoir formation
CN107782641A (zh) * 2017-11-24 2018-03-0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松散体渗透注浆模拟试验装置
CN209992500U (zh) * 2019-05-29 2020-01-24 广东天泽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检测装置
US20200353520A1 (en) * 2018-02-28 2020-11-12 Trs Group, Inc. Thermal conduction heater well and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 electrode
CN112798476A (zh) * 2020-12-23 2021-05-14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裂隙岩体注浆扩散范围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15415403U (zh) * 2021-06-29 2022-01-04 长安大学 模拟极端环境下隧道衬砌变形破坏的试验装置
CN114137036A (zh) * 2021-11-29 2022-03-04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邻源电位电阻率的注浆范围快速检测方法
US20220260548A1 (en) * 2019-07-25 2022-08-18 Iris Instruments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concrete structure
CN115019618A (zh) * 2022-04-19 2022-09-06 中国海洋大学 高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帷幕注浆开挖模型试验装置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3081A1 (en) * 2001-10-24 2003-09-18 Vinegar Harold J. In situ thermal processing of an oil reservoir formation
CN107782641A (zh) * 2017-11-24 2018-03-0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松散体渗透注浆模拟试验装置
US20200353520A1 (en) * 2018-02-28 2020-11-12 Trs Group, Inc. Thermal conduction heater well and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 electrode
CN209992500U (zh) * 2019-05-29 2020-01-24 广东天泽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检测装置
US20220260548A1 (en) * 2019-07-25 2022-08-18 Iris Instruments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concrete structure
CN112798476A (zh) * 2020-12-23 2021-05-14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裂隙岩体注浆扩散范围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15415403U (zh) * 2021-06-29 2022-01-04 长安大学 模拟极端环境下隧道衬砌变形破坏的试验装置
CN114137036A (zh) * 2021-11-29 2022-03-04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邻源电位电阻率的注浆范围快速检测方法
CN115019618A (zh) * 2022-04-19 2022-09-06 中国海洋大学 高温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帷幕注浆开挖模型试验装置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1896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29453B (zh) 一种垂直铺塑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11856589B (zh) 一种地表综合物探的三维立体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8984804B (zh) 一种利用裂缝发育密度评价裂缝性储层质量的方法
CN110702881B (zh) 岩土材料参数变异性结果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CN102998029A (zh) 一种滑坡演化过程物理模型多场信息监测方法
CN102495428A (zh) 地下工程施工期突水地质灾害电阻率实时成像监测方法与系统
CN112665947A (zh) 一种冻融-干湿环境下岩石损伤声学监测装置及方法
WO2021238037A1 (zh) 一种利用等效温度模拟区域地热分布的模拟系统及方法
CN115062368A (zh) 一种隧道长管棚数字孪生体和精细建模系统及方法
CN104088666B (zh) 一种深埋软岩隧洞的原位测试方法和原位测试结构
CN115791896A (zh) 基于电阻率检测的高温地层注浆扩散分析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7941194A (zh) 一种获取和计算工程岩体代表性rqd值的方法
CN111766189A (zh) 一种基于水力刺激的堤防隐伏渗漏通道三维层析扫描方法
CN114236624B (zh) 基于电磁法估算压裂改造空间体积的方法和系统
CN216051308U (zh) 一种多维度-多物理场裂隙性黄土潜蚀机理物理模型实验装置
CN106644695A (zh) 在不同温度下对抗拔桩承载能力进行测试的装置及方法
CN212722692U (zh) 一种测量等效地热温度的系统
CN114754879A (zh) 高寒高海拔地区隧道温度场自动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4924323A (zh) 一种可渗透反应屏障吸附效果监测装置与监测方法
CN116499661B (zh) 一种垂直铺设高阻防渗膜渗漏点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8578088U (zh) 一种基桩热分析完整性的检测装置
CN113592823A (zh) 一种岩层孔隙率分布计算方法
CN216350177U (zh)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堆石模拟分析系统
CN117930368A (zh) 一种直流电法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CN212060611U (zh) 一种利用等效温度模拟区域地热分布的模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 Zhenhao

Inventor after: Wei Xiansong

Inventor after: Xu Weijia

Inventor after: Li Diehui

Inventor after: Xiang Hang

Inventor after: Pan Dongdong

Inventor after: Bu Zehua

Inventor before: Xu Zhenhao

Inventor before: Wei Xiansong

Inventor before: Pan Dongdong

Inventor before: Li Diehui

Inventor before: Xiang Hang

Inventor before: Xu Weijia

Inventor before: Bu Zehu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