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9010A -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9010A
CN115729010A CN202111302059.2A CN202111302059A CN115729010A CN 115729010 A CN115729010 A CN 115729010A CN 202111302059 A CN202111302059 A CN 202111302059A CN 115729010 A CN115729010 A CN 115729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ink
emissive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20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29010B (zh
Inventor
蔡佩芝
田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08966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024556A1/zh
Priority to EP22741139.4A priority patent/EP4163694A4/en
Publication of CN115729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9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29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9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55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57Microcapsul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及终端设备,涉及图像显示领域,为解决半发射半反射式屏幕PPI降低的问题而发明。该显示屏由反射式显示层和堆叠在反射式显示层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组成,其中:反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墨水填充层、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和第一基板;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有效透光区域和非有效透光区域,有效透光区域包含发射式发光材料,非有效透光区域包含第二TFT电极层;墨水填充层包括对应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一区域及对应非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

Description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8月25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982093.2、名称为“显示屏及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墨水屏是一种反射式显示屏,外界环境光入射到屏幕中,通过墨水粒子将光线反射出屏幕实现显影。与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相比不需要背光板提供背光源,与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相比无需激发有机发光半导体发光,因此墨水屏具有低功耗优势。
目前,较为成熟的墨水屏方案包括:1、微胶囊式墨水屏;2、电润湿式墨水屏。其中,微胶囊式墨水屏受制于微胶囊中填充液的阻滞作用,墨水粒子移动速度有限,屏幕刷新速度较低,无法适应于动态内容显示;同时在彩色显示方面,微胶囊式墨水屏采用印刷式彩色滤光膜,通过微胶囊所显示的不同灰阶与彩膜对应的像素颜色进行叠加,实现彩色显示效果,由于微胶囊中灰阶是离散显示的且灰阶数量有限,因此彩色显示的颜色种类受限严重,无法实现全色域显示。
电润湿式墨水屏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控制墨水油滴在疏水层上进行舒展和收缩,以实现成像。由于墨水油滴形态变化较为灵敏,因此相较微胶囊式显示屏刷新速率更高,视频、动图等动态内容的显示效果更佳。在彩色显示方面,为追求全色域显示,电润湿式显示屏使用三层电润湿结构层叠构成显示屏,三层电润湿的像素依次填充红、绿、蓝墨水油滴,由于墨水油滴的形态变化是连续的,因此三层原色分量叠加能够实现全色域的色彩显示,但是这种结构增加了显示屏的器件厚度,不适应当前终端轻薄化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由于上层电润湿结构的遮挡,底层电润湿结构的入射光线被削弱,导致光线反射率较低,容易出现色彩饱和度不足的问题。
为在全色域显示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屏幕厚度,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半发射半反射”式显示屏。该显示屏由一层发射式显示层和一层反射式显示层叠加而成,发射式显示层采用LCD、OLED等显示材料,反射式显示层采用墨水材料。发射式显示层由第一像素区域和第二像素区域交替排列而成,第一像素区域由三个相邻的像素组成,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第二像素区域空缺三个相邻的像素,用于透射下层反射式显示层显示的灰度图像。由于第一像素区域和第二像素区域是交替排列的,因此会降低屏幕的每英寸像素点数(Pixels PerInch,PPI),导致屏幕分辨率大幅下降,无法显示高清图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终端设备,能够在像素级别上对反射式显示层和发射式显示层进行叠加,避免屏幕PPI下降。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由反射式显示层和堆叠在反射式显示层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组成,其中:
反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墨水填充层、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和第一基板;
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有效透光区域和非有效透光区域,有效透光区域包含发射式发光材料,非有效透光区域包含第二TFT电极层;墨水填充层包括对应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一区域及对应非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在像素的粒度上进行反射式显示层和发射式显示层的叠加,使得每个像素都能在灰度显示模式和彩色显示模式之间切换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会降低屏幕PPI,能够保证屏幕分辨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区域中填充有透明树脂材料。
透明树脂材料具有优良的透光率,能够在彩色显示模式下,使第一区域下方的有效透光区域的光线有效且充分的透过反射式显示层,形成彩色成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区域中覆盖有彩色滤光膜,彩色滤光膜的颜色与有效透光区域中的像素颜色对应相同。
彩色滤光膜能够有效降低有效透光区域中阴极层的反光程度,避免显示颜色变浅导致的色差现象。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TFT电极层包括对应有效透光区域的透明区域,以及对应非有效透光区域的非透明区域,TFT电极走线设置于非透明区域中。
TFT电极走线设置于非透明区域中,能够提高有效透光区域的透光率,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提高发射式显示层的显示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反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基板位于第一TFT电极层靠近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一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位于发射式显示模组靠近第一TFT电极层的一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板或盖板为玻璃基材。
采用玻璃基板或玻璃盖板能够增加显示屏的支撑强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板或盖板为柔性基材。
将玻璃基板/盖板替换成柔性基材,能够降低显示屏的厚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灰度显示模式下,第一TFT电极层控制墨水填充层的第二区域显示灰阶效果,第二TFT电极层控制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有效透光区域显示黑色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彩色显示模式下,第二TFT电极层控制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有效透光区域显示彩色效果,第一TFT电极层控制墨水填充层的第二区域显示黑色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在上下层叠方向上对反射式显示层和发射式显示层进行叠加,通过切换彩色显示模式和灰度显示模式实现反射式显示和发射式显示的切换。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区域填充微胶囊式墨水材料或电润湿式墨水材料。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式显示模组层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显示模组。
OLED显示模组具有亮度高、响应快、清晰度高的特点,能够提高彩色显示模式的显示效果。与此同时,OLED像素的开口率较小,非有效透光区域在像素中的面积占比较大,可以在反射式显示层中面积占比更大的第二区域中填充墨水材料,提高墨水显示层中的像素开口率,由此提升灰度显示模式的显示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区域填充电润湿式墨水材料,发射式显示模组层为OLED显示模组;其中,
第二区域中,在墨水油滴下方设置有透明疏水层,在透明输水层背离墨水油滴一侧设置有反射金属层;
有效透光区域从上到下包括阴极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有机自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阳极层,有机自发光层中添加有不同颜色的有机显示材料。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由反射式显示层和堆叠在反射式显示层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组成,其中:
反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墨水填充层、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第二TFT电极层和第一基板;
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包括多个像素,墨水填充层中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反射式显示层与发射式显示层之间设置有电致变色层。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在像素的粒度上进行反射式显示层和发射式显示层的叠加,使得每个像素都能在灰度显示模式和彩色显示模式之间切换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会降低屏幕PPI,能够保证屏幕分辨率。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TFT电极层对应于每个像素均包括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TFT电极走线设置于非透明区域中。
TFT电极走线设置于非透明区域中,能够提高发射式显示层的透光率,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提高发射式显示层的显示效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反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基板位于第一TFT电极层与电致变色层之间。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位于发射式显示模组层靠近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板或盖板为玻璃基材。
采用玻璃基板或玻璃盖板能够增加显示屏的支撑强度。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板或盖板为柔性基材。
将玻璃基板/盖板替换成柔性基材,能够降低显示屏的厚度。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灰度显示模式下,控制电致变色层的反射率不低于第一阈值,第一TFT电极层控制墨水填充层显示灰阶效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控制电致变色层的反射率不高于第二阈值,第一TFT电极层控制墨水填充层显示透明效果,第二TFT电极层控制发射式显示模组层显示彩色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在上下层叠方向上对反射式显示层和发射式显示层进行叠加,通过切换彩色显示模式和灰度显示模式实现反射式显示和发射式显示的切换。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墨水填充层填充电润湿式墨水材料,发射式显示模组层为LCD显示层;
墨水填充层中,在墨水油滴下方设置有透明疏水层;
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前偏光板、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第二TFT电极层、第一基板、后偏光板和背光板。
该方式适配LCD类型的发射式显示层,通过适配电润湿式墨水显示层避免对下层LCD显示层的遮挡,保证灰度显示模式和彩色显示模式两者能够正常切换使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含如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指的显示屏。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终端设备,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三轴坐标姿态的示意图;
图3是微胶囊式墨水屏的显示原理示意图;
图4是微胶囊式墨水屏图像显示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电润湿式墨水屏的显示原理示意图;
图6是微胶囊式彩色墨水屏的屏幕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电润湿式彩色墨水屏的屏幕结构示意图;
图8是半发射半反射式显示屏的屏幕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透光区域的层级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环境光反射示意图;
图1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屏环境光反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7(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三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四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五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六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七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中心”、“上”、“下”、“左”、“右”、“顶部”“底部”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放置的方位或位置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器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本申请中,终端可以包括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手机(smart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车载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成像功能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称为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本申请以终端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如图1所示,终端包括显示屏、按键、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等部件,终端内部还包括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天线、扬声器、受话器、重力传感器等部件(图中未示出)。本申请即是提出一种针对显示屏的设计方案。为便于说明,本申请首先对终端的三轴方向进行定义,如图2所示,以面向终端屏幕方向为视角,定义终端短边为X轴方向,终端长边为Y轴方向,垂直终端屏幕且沿屏幕光出射方向为Z轴方向,本申请后续提及“屏幕光出射方向”即为图2中的Z轴方向,“屏幕从上到下”是指Z轴反方向,即环境光入射方向。
下面对微胶囊式显示屏和电润湿式显示屏的显示原理进行介绍:
1、微胶囊式显示屏
如图3所示,微胶囊式显示屏由无数个微胶囊组成,微胶囊中填充有多个黑色墨水粒子和多个白色墨水粒子,两种颜色的墨水粒子所带电荷相反,此外在墨水粒子之间还填充有用于支撑墨水粒子悬浮的透明填充液。当对微胶囊施加正向电压时,黑色墨水粒子移动到微胶囊的顶端,白色墨水粒子移动到微胶囊的底端,此时屏幕外界环境光照射进屏幕后,会被黑色墨水粒子所反射,人眼会观察到屏幕呈现黑色;当对微胶囊施加反向电压时,两种墨水粒子的移动方向相反,屏幕上会呈现出白色的显示效果。
目前大多数微胶囊式显示屏除能显示黑白两色以外,还支持灰度显示模式,例如GC4、GC8或GC16等模式,其中GC(Grey Clean)表示灰度清屏刷新,4、8、16表示不同模式所支持的最大灰阶数量。目前墨水屏最高能够支持16级灰阶显示,即GC16模式,该模式提供0到15共16级灰阶显示效果,0级对应白色,15级对应黑色,1到14级对应从白色到黑色依次加深的不同灰色效果。当然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解决方案将0级定义为黑色,将15级定义为白色,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如图3所示,在显示黑白之间的各级灰阶时,黑白墨水粒子不再被驱动到微胶囊的顶端或底端,而是移动并悬浮停滞在微胶囊中的某个位置,以对应不同灰阶的灰度显示需求。
如图4所示,在显示一帧图像时,首先将RGB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RGB值转换为16级灰阶值,然后时序控制器电路执行查表(Look Up Table,LUT)动作,获得每个像素的驱动波形(waveform),该驱动波形包含了在显示当前帧时,该像素需要使用的电流/电压,脉冲时长、脉冲周期等参数信息。电子纸控制器在接收到当前帧中所有像素对应驱动波形后,根据驱动波形所携带的参数信息对墨水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微胶囊进行驱动,控制微胶囊中的黑白墨水粒子从当前位置移动到下一位置,从而使墨水屏刷新显示下一图像帧内容。
LUT表是墨水屏供应商基于屏幕硬件测试获得并记录的墨水屏驱动映射表,该表中记录有不同显示需求/条件所对应使用的该像素的驱动波形,通常影响映射表中的因变量包括:下一帧该像素的灰度值、当前帧该像素的灰度值、当前屏幕温度。其中下一帧该像素的灰度值决定了墨水粒子应当移动到的位置,当前帧该像素点的灰度值对应墨水粒子的当前所在位置;屏幕温度之所以需要被纳入考量,是因为不同温度条件下微胶囊中填充液的粘稠度有所不同,在相同驱动波形条件下,填充液粘度增高,墨水粒子移动阻力增大,墨水粒子移动距离不足,会导致屏幕显示过深或过浅,影响显示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当前屏幕温度对驱动波形进行调整,以保证在不同温度下墨水粒子均能充分移动到指定位置,实现足量、准确的灰度表达。通常填充液粘度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即温度越低,填充液粘度越大。
在LUT表中,给出了“下一帧灰度值”、“当前帧灰度值”、“当前屏幕温度”三者参数的全部排列组合对,并且将每个排列组合对映射到一个对应的驱动波形参数上,形成上述映射表。在查表时,时序控制器电路向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获取下一帧的灰度图像,并从中获得每个像素的灰度值;然后从缓存中获取当前帧的灰度图像,同样得到当前帧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接着,时序控制器电路向SOC查询墨水屏幕周围的温度数据,该数据由设置于终端内部且贴近墨水屏背板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得到并传输给SOC。获得上述数据后,时序控制器电路将上述三项数据作为因变量,在LUT表中查询对应的驱动波形,当获得下一帧图像中所有像素对应的驱动波形后,即完成查表过程。
2、电润湿式显示屏
如图5所示,电润湿式显示屏的结构从上到下由玻璃盖板、挡墙、透明疏水层、反射金属层、电极层及玻璃基板组成,在透明疏水层之上填充黑色的油性墨水液滴,也称为墨水油滴。当墨水油滴舒张铺满整个透明疏水层时,墨水油滴将透明疏水层下方的反射金属层完全遮挡,屏幕外界环境光照射到墨水油滴上,经由墨水油滴反射出屏幕形成黑色显示效果;当墨水油滴收缩到疏水层的角落位置时,像素绝大部分区域会显露出疏水层下方的反射金属层,屏幕外界环境光照射到反射金属层上,经由反射金属层反射出屏幕形成白色显示效果。
当墨水油滴处于上述两种边界形态之间的某一形态时,通过黑色墨水油滴和反射金属层的共同反射可以实现灰色色调的显示。基于对墨水油滴遮挡比例的调整,可以显示出由浅到深的不同灰度效果。与微胶囊式显示屏不同,墨水油滴的形变过程是平滑连续的,因此理论上可以显示出白色到黑色之间的无限种灰度效果。
现有技术中,微胶囊式显示屏中黑白墨水粒子的移动过程需要消耗一定时间,这个时间通常在150ms以上,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受填充液粘度增大影响,耗时可达到200ms以上,而在全局刷新模式下,该耗时则会进一步提高到340ms以上,严重限制了屏幕的刷新速率,不适宜显示动态内容。例如以15帧/秒的最低动态帧率为例,其一帧图像的刷新时间不超过67ms,显然微胶囊式显示屏无法达到该刷新速率。
所谓全局刷新是指,在将黑白墨水粒子从当前图像帧所对应的位置(例如5级灰阶)驱动到下一图像帧所对应的位置(例如8级灰阶)之前,进行一次清屏刷新,将所有黑色墨水粒子驱动到微胶囊底端,将所有白色墨水粒子驱动到微胶囊顶端,然后再将黑白墨水粒子从底端或顶端的位置驱动到下一帧图像对应的位置(8级灰阶对应位置)上。全局刷新的意义在于,消除多次局部刷新所积累的屏幕残影,因为每一次刷新时墨水粒子的移动距离会存在微小误差,多次刷新后这个距离误差将会累积到人眼可观察到的灰度误差,从而产生残影。通过全局刷新可以在刷新到下一帧图像前,先将黑白墨水粒子进行一次“归位”,然后再驱动到需要的位置上,从而消除误差累积。
电润湿式显示屏的刷新速率则远高于微胶囊式显示屏,一方面电润湿式显示屏的墨水油滴形变对驱动波形的响应更为灵敏,另一方面,墨水油滴与透明疏水层之间的阻力几乎为零,这使得电润湿式显示屏在刷新速率上具有微胶囊式显示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常电润湿式显示屏刷新一帧图像的时间在20ms到30ms之间,可以更好的适应瀑布流页面、UI动效、动图、视频等动态内容的展示。
在彩色显示方面,微胶囊式显示屏采用印刷式彩色电子纸技术,其在微胶囊层之上印刷一层彩色滤光膜。如图6所示,图6主视图视角为沿Z轴反方向观察视角,即人眼看向屏幕方向视角,剖面图切面为看向XZ轴平面视角。该彩色滤光膜以相邻的R、G、B三色滤光区域为一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向下竖直对应微胶囊层的三个相邻的像素,像素的灰度变化透过彩色滤光膜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前所述,每个像素最多支持16级灰阶,这使得彩色滤光膜上的一个像素区域最多只能显示16*16*16共4096种颜色,色域受限明显,远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电润湿式显示屏则是将三个独立的电润湿层进行堆叠,如图7所示,在底层电润湿层中填充红色墨水油滴,在中间层电润湿层中填充绿色墨水油滴,在顶层电润湿层中填充蓝色墨水油滴。如前所述,墨水油滴的形变过程是平滑连续的,其可输出近乎无限种灰度效果,因而三层堆叠结构屏幕的色域表达更加全面。
但该种方案无法克服屏幕器件过厚的问题,例如在图7所示结构中,一个电润湿层从上到下由玻璃盖板、挡墙、透明疏水层、电极层、玻璃基板组成,为便于下层电润湿层的光线反射,取消了顶层和中间层电润湿层的反射金属层,仅保留底层电润湿层的反射金属层。光线从外界照射进屏幕后、依次穿过蓝、绿、红三层电润湿结构,并通过底层的金属反射层反射出屏幕。对于任意一层电润湿层,玻璃盖板或玻璃基板厚度均为0.3mm左右,通过酸刻蚀工艺可以减薄至0.15mm,为便于说明,本申请后续均以0.15mm作为玻璃盖板/基板厚度为例进行说明。油滴层、透明疏水层、电极层、金属反射层各自厚度一般在5μm以下,相对玻璃盖板/基板厚度可忽略不计。可以看到,在图7所示结构中,一层电润湿层的厚度近似为玻璃盖板厚度与玻璃基板厚度之和,即0.3mm左右。三层电润湿层堆叠的整体厚度则会达到0.9mm,相较传统电润湿屏、LCD屏或OLED屏(一层玻璃盖板+一层玻璃基板)而言,屏幕厚度增加两倍之多。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展示墨水油滴形态,图5及图7将墨水油滴所在的显示层进行了放大展示,图中各层之间的厚度比例不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真实情况,本申请后续附图不做逐一声明。
为在全色域显示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屏幕厚度,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半发射半反射”式显示屏。其中,发射式显示是指LCD、OLED、MICRO LED等显示方式,其光线产生于屏幕内部并透过屏幕射入人眼,以实现成像;反射式显示则是指前述微胶囊或电润湿式等电子纸显示方式。
如图8所示,在该方案中,显示屏从上到下由一层发射式显示层和一层反射式显示层组成,发射式显示层由第一像素区域和第二像素区域间隔排列而成,第一像素区域由图中左边三个相邻的像素组成,对应发射式显示层的R、G、B三个像素,第二像素区域空缺三个相邻的像素,以便透射下层反射式显示层的显示内容。
在彩色显示模式下,发射式显示层中的RGB像素进行全色域彩色显示,反射式显示层进行全黑显示以减少对发射式显示层的显示干扰;在黑白显示模式下,反射式显示层按需进行灰度显示,发射式显示层中的RGB像素断电不做显示,显示为黑色,以减少对反射式显示层的显示干扰。
可以看到,图8所示结构仅涉及四层玻璃盖板/基板,整体厚度在0.6mm左右,厚度相较图7所示结构降低了三分之一,同时保证了全色域显示。但是第一、第二像素区域交替排列的方式,将屏幕的PPI降低了一半,使得屏幕分辨率大幅下降,无法显示高清图像。
据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像素级别的屏幕集成方案,在像素级别上对发射式显示结构与反射式显示结构进行堆叠,能够避免图8方案中屏幕PPI降低的问题。
如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其中主视图视角为Z轴反方向视角,即人眼看向屏幕方向的视角,剖面图切面为看向XZ轴平面方向。该显示屏从上到下由反射式显示层1和发射式显示层2组成,反射式显示层1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13。发射式显示层2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
其中,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在XY平面方向上由多个像素排列组成,每个像素包括有效透光区域211和非有效透光区域212。有效透光区域211用于显示R、G、B颜色分量中的一种,非有效透光区域212包含用于驱动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的第二TFT电极层23,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由透明树脂材料包裹TFT电路及走线组成,不作为像素的发光区域。
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的最小结构单元为像素,每个像素用于显示一种颜色分量,三个相邻像素组成一个像素区域,一个像素区域为实现全色域显示的最小显示单元。在一种实现方式中,R、G、B三个像素组成一个像素区域,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个像素R、两个像素G和一个像素B组成一个像素区域,本申请后续以像素区域有RGB三种像素组成为例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不对像素区域中的像素数量和颜色种类进行限制。
在反射式显示层1中,墨水填充层12包括对应该有效透光区域211的第一区域121、以及对应该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的第二区域122。所述“对应”是指两者区域在XY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在Z轴方向上的投影能够完全重叠,当然,Z轴投影方向上的完全重叠在产品实现上可以存在一定偏差。本申请中,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由挡墙123围绕形成,第一区域121内部不做材料填充,第二区域122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中有效透光区域211所发射出的光线能够透过墨水填充层12的第一区域121射出屏幕。
在灰度显示模式下,使用反射式显示层1进行显示,此时通过第一TFT电极层13对墨水填充层12中第二区域122的电子墨水材料进行驱动,以在第二区域122中显示出黑白灰等不同灰阶效果。与此同时在发射式显示层2中,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中的第二TFT电极层23对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断电,使得有效透光区域211变为黑色,不再向外发出RGB光线,避免对反射式显示层1造成显示干扰。
在彩色显示模式下,使用发射式显示层2进行显示,此时通过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中的第二TFT电极层23控制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中的有效透光区域211发出RGB光线,该光线透过反射式显示层1的第一区域121射出屏幕,实现彩色内容显示。与此同时,第一TFT电极层13对墨水填充层12中第二区域122的电子墨水材料进行驱动,以使第二区域122呈现黑色效果,能够对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中第二TFT电极层23的TFT走线起到遮挡作用,避免对发射式显示层2造成显示干扰。
本申请中,第二区域122呈现黑色效果除能够有效遮挡TFT电路及走线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外,亦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墨水粒子自身对环境光的反射。如果第二区域122呈现白色效果,则白色墨水粒子反射的白色光线与RGB光线混合后,会产生混光问题,导致屏幕观感“发白”。而黑色墨水粒子所产成的黑色光线与RGB光线之间具有更高的对比度,能够有效解决混光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适度牺牲显示效果的情况下,使用深灰色图层对第二TFT电极层23进行遮挡,即使第二区域122呈现深灰色效果。例如在前述16阶灰度模式中,若第15级灰度对应黑色显示效果,则可以将第8级灰度值至第14级灰度值所对应的显示效果确定为深灰色效果。或者在前述8阶灰度模式中,若第8级灰度对应黑色显示效果,则可以将第4级灰度值至第7级灰度值所对应的显示效果确定为深灰色效果。
如图10(a)所示,本申请提出的显示屏,可以采用微胶囊式墨水材料对第二区域122进行填充;如图10(b)所示,还可以采用电润湿式墨水材料对第二区域122进行填充。在后者实现方式中,需要在第二区域122中的墨水油滴下方设置透明疏水层1221,在透明输水层1221背离墨水油滴一侧设置反射金属层1222。微胶囊墨水粒子及电润湿式墨水油滴的驱动方式请见前文记载,这里不再赘述。本申请后续将以微胶囊式墨水材料为例进行说明,如无特别说明,微胶囊方案可以替换为电润湿方案。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与图8所示显示屏相比,能够避免屏幕PPI下降,保证屏幕显示分辨率。其原因在于,图8所示方案是将相邻的像素区域分别用作发射式显示区和反射式显示区,若屏幕像素总数量为N,则用于发射显示的像素数量和用于反射显示的像素数量分别为N/2,当使用其中一者区域进行显示时,另一者区域处于空闲状态无法被有效利用,使得屏幕PPI减半。而本申请是在像素级别上将墨水材料堆叠到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之上,实现反射显示机制与发射显示机制的上下叠加,屏幕中的每一个像素都可进行反射式显示和发射式显示。换言之,屏幕中可用于发射式显示的像素数量为N个,可用于反射式显示的像素数量也为N个,与图8方案相比,并未降低屏幕PPI。此外,在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的有效透光区域211发光时,非有效透光区域212本身就不会进行发光显示,因此本申请在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上叠加墨水材料并不会对发射式显示机制造成影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使用OLED显示模组作为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如图11所示,OLED显示模组的有效透光区域211从上到下包括:阴极层2111、电子注入层2112、电子传输层2113、有机自发光层2114、空穴传输层2115、空穴注入层2116和阳极层2117。其中,像素发出的RGB色彩由有机自发光层2114中添加的不同颜色的有机显示材料决定。
现有技术中,OLED像素的开口率通常为10%左右,所谓开口率是指在一个像素中,透光区域与像素整体区域的比值,该像素整体区域由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组成。在本申请中,参考图9,OLED像素开口率为:有效透光区域211/(有效透光区域211+非有效透光区域212),或者等同于第一区域121/(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
由于OLED像素发光亮度高,其较小的开口率并不会影响屏幕显示,而本申请中,利用面积占比较大的第二区域122进行墨水屏显示,可以在灰度显示模式下有效保证屏幕的颜色密度,避免因墨水粒子过少导致的颜色失真。例如,当黑色墨水粒子较少时,屏幕显示的黑色点阵之间的浅色间隔将会变大,导致人眼观察到的深色图像颜色变浅。
本方案中,第一区域121内部不做材料填充,会导致墨水填充层12厚度不一致,影响结构稳定性,因此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区域121中可以填充透明树脂材料,材料厚度与墨水材料厚度保持一致,透明树脂材料具有很高的透光率,不会对有效透光区域211发出的光线造成遮挡,避免影响OLED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还可使用彩色滤光膜替代透明树脂对第一区域121进行填充,如图12所示,第一区域121中取消填充透明树脂,以彩色滤光膜填入该第一区域121中,当彩色滤光膜厚度小于第一区域121厚度时,可以叠加覆盖多层彩色滤光膜,以使得彩色滤光膜叠层总厚度与第一区域121厚度一致或近似一致。同时,彩色滤光膜的颜色与其下方有效透光区域211的像素颜色对应一致。本方案中填充彩色滤光膜的目的在于减少有效透光区域211对环境光的反射。如前所述,OLED显示模组中包含阴极层2111,该层通常以金属材料制成,具有光反射特性。如图13(a)所示,当外界环境光沿Z轴反方向照射进屏幕时,会被阴极层2111反射出屏幕,导致人眼观察到的像素颜色产生色差,例如颜色变浅。彩色滤光膜可以起到对环境光进行偏振过滤的效果,如图13(b)所示,当环境光照射到彩色滤光膜时,仅有对应滤光膜颜色的光线分量能够透过彩色滤光膜照射到阴极层2111上,减少了入射光量,降低了光线反射;同时当入射光线反射出彩色滤光膜时,由于光线颜色与彩膜颜色相同,因此还能够对色差现象进行“纠正”,避免显示颜色变浅。
除上述方式外,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第一区域121中填充透明树脂材料,并在透明树脂材料的上层或下层增设彩色滤光膜。
图12所示的显示屏除具有前述记载优势外,相对传统OLED显示屏还具有以下优势:无需在OLED显示模组上层增设偏光片。现有技术中OLED像素的阴极层2111,以及非有效透光区域212中的TFT电路及走线均会对外部环境光进行反射,影响显示质量,因此会在OLED显示模组上方增设偏光片,减少射入和射出LOED显示模组的光量,从而减少屏幕反射。本方案采用彩色滤光膜降低OLED像素的光线反射程度,通过显示为黑色的墨水材料对TFT走线进行遮挡防止光线反射,可替代偏光片解决屏幕反光问题。
实际应用中,第一TFT电极层13中的TFT走线会对有效透光区域211发射出的光线产生一定遮挡,导致彩色显示模式下屏幕显示质量降低。对此,可以在TFT布线设计时,减少第一TFT电极层13中对应有效透光区域211位置处的TFT走线密度,将相应的TFT走线转移到第一TFT电极层13中对应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的位置处。而在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为彻底解决TFT电极层遮光的问题,如图14所示,将第一TFT电极层13划分为透明区域131和非透明区域132,其中,透明区域131与有效透光区域211相对应,非透明区域132与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相对应。透明区域131中不做TFT布线设计,第一TFT电极层13的TFT走线全部布设到非透明区域132中。由于显示屏的TFT电极层厚度极薄,因此透明区域131中无需填充透明树脂。
上述所述“对应”与前述图9中“对应”的定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如图15所示,该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二基板14、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本方案中,显示屏中新增第二基板14,反射式显示层1与发射式显示层2共用反射式显示层1的第二基板14,第二基板14既作为反射式显示层1的基板,也同时作为发射式显示层2的盖板使用。或者在另一方案中,将图15中的第二基板14替换为第二盖板24,即反射式显示层1与发射式显示层2共用发射式显示层2的第二盖板24(图中未示出)。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简称LTPS)工艺将第一TFT电极层13形成于第二基板14或第二盖板24上。与图9方案相比,本方案增加了一层基板/盖板,能够提高显示屏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16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二基板14、第二盖板24、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与图15方案相比,反射式显示层1和发射式显示层2各自具有独立的盖板和基板,工艺上使用光学胶直接将反射式显示层1和发射式显示层2进行叠加粘合即可形成显示屏,无需在中间层基板/盖板上单独形成反射式显示层1的第一TFT电极层13,能够简化屏幕的制作工艺,提高良品率。
本申请中各示例中的基板及盖板要求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玻璃基材作为基板和盖板使用。在屏幕厚度方面,图15所示的显示屏具有三层玻璃基板/盖板,以单层玻璃基板厚度0.15mm计,相对图8所示现有技术可以将显示屏幕厚度由0.6mm降低至0.45mm,能够降低25%的屏幕厚度。
进一步的,还可以以柔性基材制作前述第一盖板11、第二基板14、第二盖板24及第一基板22中的至少一者,柔性基材厚度在0.005mm左右,相较玻璃基板厚度可忽略不计,本方案中柔性基材可以采用树脂或氮化硅(SiNx)材料制作。
以图15所示的三层基板结构屏幕为例,可以将第二基板14或第二盖板24替换为柔性基材,如图17(a)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一柔性薄膜15、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或者如图17(b)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二柔性薄膜25、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
以图16所示的四层基板结构屏幕为例,还可以将第二基板14及第二盖板24分别替换为柔性基材,如图17(c)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一柔性薄膜15、第二柔性薄膜25、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
图17(a)、图17(b)及图17(c)所示方案可以将三层或四层玻璃基板结构优化为两层玻璃基板结构,能够将显示屏厚度降低至0.3mm。
再进一步,还可以将第一盖板11替换为柔性基材,如图18(a)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三柔性薄膜16、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一柔性薄膜15、第二柔性薄膜25、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一基板22。
再进一步,还可以将第一基板202替换为柔性基材,如图18(b)所示,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第三柔性薄膜16、墨水填充层12、第一TFT电极层13、第一柔性薄膜15、第二柔性薄膜25、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和第四柔性薄膜26。图18(b)方案可以完全取消玻璃盖板/基板的使用,显示屏幕整体厚度能够控制在0.05mm左右,与图8中0.6mm厚度显示屏相比,能够将厚度降低91.6%,并且图18(b)所示方案可做柔性屏使用。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墨水填充层12使用电润湿材料填充,发射式显示层2使用LCD显示模组。如图19所示,沿Z轴反方向,显示屏从上到下包括反射式显示层1和堆叠在反射式显示层1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2;
反射式显示层1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11、墨水填充层12和第一TFT电极层13。发射式显示层2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第二TFT电极层23和第一基板22。反射式显示层1与发射式显示层2之间设置有电致变色层3。
其中,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由多个像素排列组成,每个像素分别用于显示R、G、B颜色分量中的一种,三个相邻像素组成一个像素区域,一个像素区域为实现全色域显示的最小显示单元。墨水填充层中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0所示,墨水填充层12中,在墨水油滴下方设置有透明疏水层1221。发射式显示层2从上到下包括前偏光板27、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第二TFT电极层23、第一基板22、后偏光板28和背光板29。
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沿Z轴反方向由RGB滤光膜和液晶层上下叠加而成,在XY轴平面上,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的像素内部不区分有效透光区域211和非有效透光区域212,而在OLED屏幕结构中,RGB发光点与TFT电路共同设置于一层中,即设置在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中,其中,RGB发光点所在区域为前述有效透光区域211,TFT电路所在区域为前述非有效透光区域212,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下方不设置独立的TFT电极层。与之不同的是,LCD屏幕中的液晶层与TFT电路是上下层结构设计,即该液晶层为前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在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下方还设置有第二TFT电极层23。在该种结构中,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的整个像素全为有效透光区域,不再区分有效透光区域211和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相对应的,墨水填充层12也不再区分对应该有效透光区域211的第一区域121,和对应该非有效透光区域212的第二区域122,即墨水填充层12仅包括有效透光区域,电润湿式墨水材料将填满整个墨水填充层12。
本方案中,反射式显示层1与发射式显示层2之间还设置有电致变色层3,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层3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够改变电致变色层3的反射率,在金属色和透明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显示为金属色时电致变色层3的反射率最高,显示为透明时,电致变色层3的反射率最低。在灰度显示模式下,电致变色层3反射率不低于第一阈值,作为反射式显示层1的反射金属层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阈值可以设定为92%至99%;电润湿结构中的墨水油滴在驱动波形的驱动下进行舒张或收缩,显示不同的灰阶效果。与此同时,发射式显示层2断电不做显示,显示为黑色。由于电致变色层3能够对发射式显示层2发出的光线进行遮挡,因此实际应用中,发射式显示层2也可以显示白色或其他彩色内容。
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控制电致变色层3的反射率不高于第二阈值,该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前述第一阈值,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保证发射式显示层2的光线透射效果,可以将第二阈值设置为1%以下的某个数值,使得电致变色层3呈透明或近似透明态。同时,通过第二TFT电极层23控制发射式显示模组层21显示彩色效果。在反射式显示层1上,墨水油滴在电场控制下收缩到像素的角落处,最大限度减少对发射式显示层2发出光线的遮挡,发射式显示层2发射出的彩色光线经过透明的电致变色层3和反射式显示层1后,射出屏幕实现成像。现有技术中,电润湿式显示屏幕在透明疏水层下方设置有反射金属层,当驱动墨水油滴收缩到角落处时,墨水填充层主体显示反射金属层颜色,实现白色显示效果。本实现方式中,所谓控制墨水油滴收缩到像素的角落处,即对应现有技术中墨水屏显示白色效果的驱动波形,换言之,通过显示白色效果的驱动波形即可在本实现方式中的彩色显示模式下,实现墨水油滴收缩到像素角落处。
本方案取消了墨水填充层12中的反射金属层,增设电致变色层3,通过电致变色层3的状态切换可以兼顾彩色显示模式下发射式显示层2的光线透出,以及灰度显示模式下反射金属层的反射功能。
实际应用中,第一TFT电极层13中的TFT走线会对发射式显示层2发射出的光线产生一定遮挡,导致彩色显示模式下屏幕显示质量降低。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将第一TFT电极层13划分为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将TFT电极走线设置于该非透明区域中。如图21所示,第一TFT电极层13将对应每一个墨水像素的区域分别划分为透明区域131和非透明区域132,非透明区域132设置在电润湿墨水像素的角落处。
与前述方案类似的,在图19或图20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反射式显示层1中还可以增设第二基板14,如图22所示,该第二基板14位于第一TFT电极层13与电致变色层3之间;或者如图23所示,发射式显示层2中还可以增设第二盖板24,该第二盖板24位于电致变色层3下方靠近电致变色层3一侧。
本申请中各示例中的基板及盖板要求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玻璃基材作为基板和盖板使用。或者还可以以柔性基材制作前述第一盖板11、第二基板14、第二盖板24及第一基板22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由反射式显示层和堆叠在所述反射式显示层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组成,其中:
所述反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墨水填充层、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所述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和第一基板;
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有效透光区域和非有效透光区域,所述有效透光区域包含发射式发光材料,所述非有效透光区域包含第二TFT电极层;所述墨水填充层包括对应所述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一区域及对应所述非有效透光区域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填充有透明树脂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覆盖有彩色滤光膜,所述彩色滤光膜的颜色与所述有效透光区域中的像素颜色对应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FT电极层包括对应所述有效透光区域的透明区域,以及对应所述非有效透光区域的非透明区域,TFT电极走线设置于所述非透明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TFT电极层靠近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靠近所述第一TFT电极层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或所述盖板为玻璃基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或所述盖板为柔性基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灰度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墨水填充层的第二区域显示灰阶效果,所述第二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有效透光区域显示黑色效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二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的有效透光区域显示彩色效果,所述第一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墨水填充层的第二区域显示黑色效果。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填充微胶囊式墨水材料或电润湿式墨水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显示模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填充电润湿式墨水材料,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为OLED显示模组;其中,
所述第二区域中,在墨水油滴下方设置有透明疏水层,在所述透明输水层背离所述墨水油滴一侧设置有反射金属层;
所述有效透光区域从上到下包括阴极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有机自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阳极层,所述有机自发光层中添加有不同颜色的有机显示材料。
14.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由反射式显示层和堆叠在所述反射式显示层之下的发射式显示层组成,其中:
所述反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盖板、墨水填充层、第一薄膜晶体管TFT电极层,所述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发射式显示模组层、第二TFT电极层和第一基板;
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包括多个像素,所述墨水填充层中填充有电子墨水材料,所述反射式显示层与所述发射式显示层之间设置有电致变色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FT电极层对应于每个像素均包括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TFT电极走线设置于所述非透明区域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TFT电极层与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式显示层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或所述盖板为玻璃基材。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或所述盖板为柔性基材。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灰度显示模式下,控制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反射率不低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墨水填充层显示灰阶效果。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彩色显示模式下,控制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反射率不高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墨水填充层显示透明效果,所述第二TFT电极层控制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显示彩色效果。
22.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填充层填充电润湿式墨水材料,所述发射式显示层为液晶LCD显示层;
所述墨水填充层中,在墨水油滴下方设置有透明疏水层;
所述发射式显示层从上到下包括前偏光板、所述发射式显示模组层、所述第二TFT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后偏光板和背光板。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含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CN202111302059.2A 2021-08-25 2021-11-04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5729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9668 WO2023024556A1 (zh) 2021-08-25 2022-04-27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EP22741139.4A EP4163694A4 (en) 2021-08-25 2022-04-27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20932 2021-08-25
CN202110982093 2021-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9010A true CN115729010A (zh) 2023-03-03
CN115729010B CN115729010B (zh) 2023-09-22

Family

ID=8525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2059.2A Active CN115729010B (zh) 2021-08-25 2021-11-04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63694A4 (zh)
CN (1) CN115729010B (zh)
WO (1) WO202302455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003A (zh) * 2005-06-15 2006-12-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润湿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07431A (zh) * 2011-10-10 2012-10-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518148A (zh) * 2019-08-30 2019-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
CN111799388A (zh) * 2020-08-24 2020-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背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10187A (zh) * 2020-11-03 2021-02-02 中山大学 彩色滤光元件、显示面板和显示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19262A1 (en) * 2008-05-19 2011-01-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TWI485428B (zh) * 2013-05-28 2015-05-21 Ind Tech Res Inst 電濕潤顯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003A (zh) * 2005-06-15 2006-12-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润湿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07431A (zh) * 2011-10-10 2012-10-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518148A (zh) * 2019-08-30 2019-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控制方法
CN111799388A (zh) * 2020-08-24 2020-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背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10187A (zh) * 2020-11-03 2021-02-02 中山大学 彩色滤光元件、显示面板和显示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63694A4 (en) 2024-01-03
WO2023024556A9 (zh) 2023-05-19
EP4163694A1 (en) 2023-04-12
CN115729010B (zh) 2023-09-22
WO2023024556A1 (zh)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378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594229B (zh) 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JP4539760B2 (ja) 電子機器
CN110794604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JP7258520B2 (ja) 表示装置
US2014020407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090059581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733422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9208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JP2011186191A (ja) 液晶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003407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ata generating method
US20180267360A1 (en) Backlight source based on graphene, field color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1184798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059042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3024555A9 (zh)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JP2021021875A (ja) 表示装置
JP2008122834A (ja)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CN109147699B (zh) 一种双层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2420778A (zh) 显示装置
CN115729010B (zh) 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US882390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electrooptic apparatus
CN110503922B (zh) 显示装置
CN114550648A (zh) 显示装置
JP5293650B2 (ja) 表示装置
US20230309349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048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