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4884A -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04884A CN115704884A CN202110944347.1A CN202110944347A CN115704884A CN 115704884 A CN115704884 A CN 115704884A CN 202110944347 A CN202110944347 A CN 202110944347A CN 115704884 A CN115704884 A CN 1157048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rared
- light
- terminal device
- lamp
- proxim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400000817 P-bet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800000616 P-bet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23/00—Non-electr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optical systems
- G08C23/04—Non-electr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optical systems using light waves, e.g. infrare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4—Systems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a targe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1S7/48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common t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G01S7/4813—Hous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5—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for remote control of applia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GPS signal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该终端设备的接近光发射组件和红外遥控发射组件处于共用模式,由于两者可以做到场景互斥,但是功能性共存,因此可以共用同一个红外灯、灯罩以及外观孔,通过一个外观孔便可按需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或接近光检测功能,这样可以简化硬件设计,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可以利用灯罩的内部结构构建与终端设备的屏幕平行的红外顶部通路,以及与终端设备的屏幕垂直的红外前向通路,通过该红外顶部通路和该红外前向通路对红外光进行传输,这样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PS)检测环境中是否有障碍物,例如,在接打电话时,可利用接近光传感器对被人脸反射回终端设备的接近光进行感知,以此对障碍物(人脸)相对于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进行判断。
目前较为常见的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下接近光检测方案,该方案拥有独立的接近光发射组件,接近光沿着终端设备的顶部通路向上方射出,经过障碍物反射进入接近光接收区域。
然而,上述方法架构复杂,需要额外的接近光硬件设计成本,并且由于该方法存在方向性缺陷,可能会导致误判障碍物的接近状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该终端设备设计简单,可以简化硬件成本,并且有利于提高接近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红外灯、灯罩、红外发射孔、红外控制器、玻璃盖板和显示屏。该红外灯位于该玻璃盖板下方,该红外灯的灯头位于该灯罩的下方,该显示屏位于该玻璃盖板下方。
在该玻璃盖板下侧、灯罩的裙边在该玻璃盖板上的投影区域部署有油墨,形成油墨区域。该红外控制器与该红外灯连接,用于控制该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该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该第一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内腔、朝向该终端设备的顶部的红外通路,该第二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裙边、朝向该显示屏的红外通路。
该红外发射孔位于该终端设备的顶部,用于沿着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通过该红外发射孔传输至该终端设备的外部。该油墨区域,用于沿着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通过所述油墨区域传输至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具有一个红外发射孔,该红外发射孔发出的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实现了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共用一个外观孔,这样可以简化硬件设计,降低成本。此外,在该终端设备内部存在两条红外通路,一条是朝向终端设备的顶部发出,另一条是朝向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出,两条红外通路同时传输红外光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或者红外遥控的成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还终端设备还包括: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显示屏下侧;该接近光接收器用于接收红外光,将红外光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接近检测值,并根据该接近检测值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障碍物,该接近检测值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该接近状态包括接近和远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显示屏下侧,而发射区域位于该终端设备的顶部侧壁,这样有利于减小发射和接收红外光之间存在的天然串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红外通路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该第二红外通路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不同方向(或角度)的红外通路有利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的功能实现,提高全场景的检测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红外控制器包括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接近光发射电路,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并联于该红外灯的阴极,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互斥,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为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或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用于发射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红外遥控。该接近光发射电路,用于发射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时,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可以发射第一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为红外信号的载波信号,可以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此时接近光发射电路被禁用。当需要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时,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可以发射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为接近光的载波信号,可以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此时红外遥控发射电路被禁用。这样可以使得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场景互斥,功能性共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当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可能会以不合适的角度接近终端设备,使得通过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遮挡,无法实现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然而,被遮挡后的部分红外光可被障碍物反射,经过灯罩回到终端设备内部,之后又可以沿着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增强了第二红外通路的红外能量,也就是说第一红外通路损失的部分红外光可由第二红外通路来补偿,这样可以提高检测光检测或红外遥控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灯罩具有折射面,用于调整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以使第一比例的红外光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第二比例的红外光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的需求方向(或角度)是不同的,为了同时兼顾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的功能需求,可以考虑调整灯罩的结构以对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进行调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还包括:外壳和中框。该外壳位于该显示屏下方,该中框位于该显示屏与该外壳之间。该灯罩内嵌于外壳和中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中框与该显示屏的侧壁之间存在缝隙区域,该第二红外通路位于该缝隙区域。该缝隙区域,用于该红外光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存在该缝隙区域,并且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较大,存在泄漏于灯罩内腔的红外光,因此可以在该缝隙区域形成的第二红外通路传输泄漏的红外光。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油墨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玻璃盖板上印刷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的油墨,有利于通过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透过玻璃盖板传输至终端设备外部实现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红外光传输方法,应用于包括红外灯、灯罩、红外发射孔、红外控制器、玻璃盖板和显示屏的终端设备,玻璃盖板下侧、灯罩的裙边在玻璃盖板上的投影区域部署有油墨,形成油墨区域,红外控制器与红外灯连接,红外发射孔位于终端设备的顶部,该方法包括:通过该红外控制器控制该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该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该第一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内腔、朝向该终端设备的顶部的红外通路,该第二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裙边、朝向该显示屏的红外通路。通过该红外发射孔将沿着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该终端设备的外部。通过该油墨区域将沿着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该终端设备的外部。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还包括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显示屏下侧,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该接近光传感器接收红外光,将红外光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接近检测值,并根据该接近检测值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障碍物,该接近检测值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该接近状态包括接近和远离。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红外通路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第二红外通路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红外控制器包括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接近光发射电路,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并联于该红外灯的阴极,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互斥,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为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或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发射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红外遥控。或者,通过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发射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当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灯罩具有折射面。通过该红外控制器控制该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包括:通过该灯罩的折射面调整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以使第一比例的红外光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第二比例的红外光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油墨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
本申请提供的红外光传输方法,可以通过两条不同方向的红外通路发射红外光,在经由其中一条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障碍物遮挡后,还可以通过另一条红外通路继续传输红外光,扩展了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发射角度,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OLED屏下接近光方案的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光发射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灯阴极控制电路的拓扑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红外灯阴极控制电路的拓扑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罩内部光路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灯罩内部光路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光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是为了区分红外光的不同通路,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在屏幕面积占比较大,在屏幕正面没有足够空间实现接近光功能的场景。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屏幕具有透过率,示例性地,可以定义在940nm的光波长具备1%以上透过率的屏幕为具有透过率的屏幕。
随着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全面屏已经成为终端设备的潮流,随之而来的是对OLED显示屏等轻薄化的具有可透视性的屏幕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对接近光传感器直接放置在屏下以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的诉求也愈发强烈。
在OLED屏下接近光方案中,为了减少发射区域和接收区域之间的串扰,可以将发射区域和接近区域构建空间分离,使得用于红外遥控的红外光通过终端设备顶部发射出去,用于接近光检测的红外光通过终端设备的缝隙发射出去,并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以对障碍物的接近状态进行检测。
图1是一种基于OLED屏下接近光方案的终端设备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00包括玻璃盖板(cover glass,CG)101,显示屏102,小板103,接近光接收器104,至少一个密封、隔离光零件105,主板106,中框107,终端设备外壳108,红外发射孔109,胶水110以及红外发射组件111。
其中,接近光接收器104位于小板103上、并且位于显示屏102下侧,至少一个密封、隔离光零件105用于隔绝从终端设备100的屏幕缝隙漏进来的环境光对接近光接收器104的干扰。小板103可以通过弹片与主板106连接,或者小板103焊接在主板106上。红外发射组件111与主板106连接。胶水110用于连接CG 101与终端设备外壳108。终端设备100可以控制红外发射组件111通过红外发射孔109向终端设备100外部发射红外光,实现红外遥控功能。
终端设备外壳108与终端设备的屏幕之间具有缝隙,红外发射组件发射的红外光可通过缝隙发射至终端设备外部,并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104接收以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
示例性地,接近光接收器104用于接收红外光,并通过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将其转换为一个接近检测值,可将该接近检测值称为P-β值。P-β值可用于表示接近状态,P-β值越小,表示障碍物(例如,人脸)距离终端设备的屏幕越远,即表示“远离”状态;P-β值越大,表示障碍物距离终端设备的屏幕越近,即表示“接近”状态。终端设备可以根据P-β值控制屏幕的亮屏或者熄屏。
应理解,小板103和主板106之间也可以不通过弹片105连接,即小板可以直接焊在主板106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终端设备100的中框107和终端设备外壳108可以通过塑胶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外壳107和中框112可以是一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对终端设备100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硬件设计方面,由于终端设备100尺寸有限,且内部器件繁多复杂,如果在终端设备100的顶部位置设置两个外观孔,一个用于传输红外遥控的红外光,一个用于传输接近光检测的红外光,这样会影响终端设备的美观性,增加设计难度,也会提高硬件成本。
在接近光检测性能方面,终端设备100存在方向性缺陷,这是由于终端设备100只存在沿着终端设备100顶部的外观孔的出光通路,并由放置在显示屏102下方(以下简称为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104接收,这样当终端设备100顶部的出光通路被遮挡导致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104无法正常接收接近光,从而无法正常检测障碍物与终端设备100之间的距离,这样可能会导致检测异常,将接近状态检测为远离状态。
有鉴于上述终端设备在硬件设计以及性能方面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的接近光发射组件和红外遥控发射组件处于共用模式,即两者可以共用同一个红外灯、灯罩以及外观孔,通过一个外观孔便可实现红外遥控功能和接近光检测功能,这样可以简化硬件设计,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可以利用灯罩的内部结构构建与终端设备的屏幕平行的顶部通路,以及与终端设备的屏幕垂直的前向通路,通过该顶部通路和该前向通路对红外光进行传输,这样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的成功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可实现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共用同一组发射组件和外观孔的基础条件是因为红外遥控功能的需求是分时的,并且不是长期连续存在的。此外由于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都采用的是940nm左右的红外波段,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如果同时工作会产生串扰,这也是两者不存在共存场景的原因。下文将对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的发射光波统称为红外光,将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共用的发射组件称为红外光发射组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红外遥控场景和接近光检测场景,不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可通过阴极控制电路拓扑实现两者的功能性共存。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发射组件200的示意图。由图2可知,红外发射组件200包括红外灯201和灯罩202,灯罩202包括灯罩折射面203。其中,a是一种可能的红外灯示意图,b和c是两种可能的灯罩示意图,b和c所示的灯罩具有不同形状的灯罩折射面,不同的折射面可能带来不同的红外光折射效果。
示例性地,该红外灯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灯。
应理解,红外灯201和灯罩202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例如,灯罩202主体部分的宽度、高低可能有所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灯罩202由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的注塑成型的材料制成。由于灯罩202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实际经过角度折算的效果也会改善,整个接近光检测系统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也有明显提升。
应理解,上述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是指,该油墨区域对于940nm的红外光具备40%以上的透过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可以共用图1中的红外发射组件111,由此可以实现“一灯两用”,也就是说红外灯201既可以实现红外遥控功能,又可以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
通常在用户手持终端设备使用终端设备的场景下,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是面对人脸的,用户期望无需调整终端设备的角度即可实现红外遥控功能,也就是说红外遥控需要的是朝向手机顶部的红外光,而接近光检测通常需要的是朝向手机屏幕方向的红外光或者与手机屏幕方向平行的红外光,因此红外遥控和接近检测的需求方向(或角度)是不同的。
为了提高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并且可以同时兼顾红外遥控功能和接近光检测功能,可以考虑调整灯罩202的结构以对红外灯201发出的红外能量进行分配。
示例性地,可以在灯罩202的裙边的中间部分设计灯罩折射面203,将红外灯201发射的红外能量分开,使得更多的红外能量朝向(即垂直于)手机屏幕方向或者与手机屏幕方向平行,以此来满足接近光检测的需求。灯罩202裙边的其余部分平坦无斜面,可以满足常规红外遥控场景。通过这样的局部折射、局部平坦的灯罩设计分配红外能量,可以兼顾红外遥控和接近检测不同角度的应用需求,使得两者功能性共存。
示例性地,可以将红外灯201发射的7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另外3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红外遥控功能。这是考虑到红外遥控场景相较于接近光检测场景可以配置的更高的驱动电流,可以通过增加驱动电流实现红外遥控功能,而一般接近光的发射电流存在功能性瓶颈,无法配置更高的驱动电流,因此需要通过对灯罩202的设计以分配更多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应理解,还可以有其他的红外能量分配比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还可以通过对灯罩折射面203的折射区域的宽度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比例的红外能量分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图2所示红外灯和灯罩的形状仅为示例,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以红外光发射组件位于终端设备顶部,接近光接收器位于屏下为例,并结合图3至图11,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3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将该终端设备300的玻璃盖板CG 301朝上且水平放置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300可以包括:CG 301、光学透明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302、偏光片303、显示屏304、支撑层(BF)305、网络胶306、泡棉307、聚酰亚胺层(polyimide,PI)308和以及铜皮309,这些构成了终端设备300的屏幕。终端设备300还包括:终端设备外壳310、中框311、小板312、主板313、接近光接收器314、隔离泡棉315、灯罩316、红外灯317、红外控制器318、红外发射孔319、缝隙区域320、油墨321以及胶水322。
应理解,红外灯317与图2中的红外灯201类似,灯罩316也可以具有如图2中的b或如图2中的c所示的结构,下文以图2中的b所示的灯罩结构为例进行介绍。
其中,玻璃盖板CG 301位于水平放置的终端设备300的最上方,起到保护终端设备300的作用,玻璃盖板CG下方的OCA 302是一种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如镜头等)的特种粘胶剂,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有固化收缩小等特点。OCA 302下方的显示屏304用于显示图像。支撑层(BF)305具有透光性。
网络胶306、支撑层305、显示屏304、偏光片303、OCA 302以及CG 301具有透光性。泡棉307、PI层308以及铜皮309上具有开口,可形成透光区域(如图中泡棉307、PI层308以及铜皮309的虚线部分所示),该透光区域可以允许红外光通过,而除去透光区域的其余部分具有遮光性。
接近光传感器314位于屏幕下方、小板312上方、以及中框311的开口中,可透过透光区域接收从终端设备300外部返回的红外光。
红外控制器318可以控制红外灯317发射红外光以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或者接近光检测功能,该红外光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顶部的红外发射孔319射出。红外控制器318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终端设备300中,灯罩316的裙边在CG 301所在平面具有投影区域,可以在该区域印刷红外线(infrared rays,IR)油墨321形成油墨区域,该IR油墨可以提供940nm的红外光透过率。
隔离泡棉315的目的为隔离发射和接收之间的红外光串扰,因此隔离泡棉315的摆放位置只要起到隔离串扰的目的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隔离泡棉315的具体摆放位置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缝隙区域320中可能会存在部分泄露的红外光,这部分红外光可能会对接近光接收器104接收的红外光产生串扰。基于此,可以在发射区域和接收区域之间斜置隔离泡棉315以减少泄露的红外光对接近光接收器314产生影响,这样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红外发射组件(即红外灯317和灯罩316)位于终端设备300的顶部,接近光接收器314位于显示屏304下方,这样接近光的发射和接收可以位于不同的小板上,有利于改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串扰。
在灯罩316与CG 301之间存在缝隙区域320,由于LED光源的发射角度较大,除了朝向终端设备顶部的发射的红外光,在缝隙区域320中可能会存在部分泄露的红外光,因此可以考虑将泄露的红外光通过CG 301上的油墨区域发射出去,并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接收以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由于接近光发射组件不在屏下,这有助于解决发射组件在屏下造成的屏幕光斑问题。具体的接近光检测的实现过程将在下文中描述。
示例性地,上述缝隙区域320的开口在0.7mm以内,且灯罩316与CG 301之间的距离在1mm左右。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接近光传感器包括接近光发射组件和接近光接收器,接近光发射组件和接近光接收器可以独立设置,通过硬件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4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400是将上述示出的终端设备300的CG 301竖直放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400从往后往前依次为CG 301、OCA 302、偏光片303、显示屏304、泡棉307、接近光接收器314以及油墨321。
应理解,图4所示的终端设备4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还包括:支撑层305、网络胶306、PI层308、铜皮309、终端设备外壳310以及中框311,图4中未予以示出,其他结构也与终端设备300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2和图3可知,CG 301上由油墨321形成的油墨区域正对灯罩316的裙边的投影区域,由于该油墨区域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允许红外光通过,因此红外灯317泄露的部分红外光可以通过油墨区域发射出去并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接收,相对于只存在顶部的通光区域的接近光方案而言,本申请实施例相当于还增加了与屏幕方向垂直的通光区域,这样在平行于屏幕方向的顶部通光区域的发射红外光无法正常实现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时,可通过与屏幕方向垂直的通光区域作为补偿实现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的成功率。具体光路的补偿过程将结合下文对图8和图9的描述进行介绍。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终端设备5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500是将上述示出的终端设备300的CG 301竖直放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500包括:CG 301、显示屏304、终端设备外壳310、中框311、接近光接收器314、灯罩316、红外灯317、红外控制器318、红外发射孔319、缝隙区域320以及油墨321。
应理解,图5所示的终端设备5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还包括:OCA 302、偏光片303、支持层305、网络胶306、泡棉307、PI层308、铜皮309以及隔离泡棉315,图5中未予以示出。
当上述红外控制器318以硬件电路实现红外遥控功能与接近光检测功能共存时,其电路形态可以如图6或图7所示。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灯阴极控制电路600的拓扑图。电路600包括电源601、红外灯317、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603,其中,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603并联于红外灯317的阴极,对红外灯317的阴极进行控制。
示例性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603可以是能支持载波发射的电路,该电路可以等效为受控电流源发生器,这样电流的一致性更佳,对应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可以脉动工作的电流源形式向红外灯317发送脉冲编码波形,从而控制红外灯317周期性地点亮和熄灭,接近光发射电路603可以向红外灯317发送编码式的能量以控制红外灯317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
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603为受控电流源发生器(以下简称为电流源)为例,由于是在红外灯317阴极实现两个电流源的并联,电流源模型在非工作状态下呈现低阻态,并且红外遥控功能和接近光检测功能的共存场景需求几乎为0,即非A即B,非B即A,或者两者均不工作,所以可以支持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互斥的工作模式。
示例性地,在红外遥控工作场景下,可以将接近光发射电路603禁用,使得接近光发射电路602无法控制红外灯317,由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控制红外灯317发射红外信号的载波信号,进而实现红外遥控功能。
示例性地,在接近光检测场景下,可以将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禁用,使得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无法控制红外灯317,由接近光发射电路603控制红外灯317发射接近光的载波信号,进而实现对接近状态的检测。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红外灯阴极控制电路700的拓扑图。电路700包括电源701、红外灯317、红外遥控发射电路7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703,其中,红外遥控发射电路702和接近光发射电路703并联于红外灯317的阴极,对红外灯317的阴极进行控制。
示例性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702可以是脉动开关,并以脉动工作的开关形式控制红外灯317的通流,即接近光传感器的发射部分可以直接控制红外灯317的阴极,并且并联于红外遥控电路。示例性地,红外光发射电流的大小可以是200mA。
应理解,电路600与电路700的区别在于红外遥控电路的形式不同,其中电路600的红外遥控发射电路602为受控的脉动电流源,电路700的红外遥控发射电路702为脉动开关。此外,电路700中的接近光发射电路703也可以为脉动开关,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结合图3至图7描述了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共用同一组发射组件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在灯罩316和CG 301之间缝隙区域320,该缝隙区域320可能会存在部分由红外灯317沿着灯罩316边缘泄露的红外光,在实际的红外遥控和接近光检测场景下,可以利用该部分红外光实现发射角度的扩展。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8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800相较于终端设备300示出了在实际触发接近光检测功能时终端设备内部的红外光通路。由图8可知,红外灯317发出的红外光除了具有朝向终端设备800顶部的第一红外通路(以下称为红外顶部通路)之外,还在缝隙区域320(图9中未予以示出)存在朝向终端设备800的屏幕方向的第二红外通路(以下称为红外前向通路)。
可选地,终端设备800的屏幕边缘具有可透光区域,还可以利用该可透光区域向终端设备800的外部传输红外光以实现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
应理解,该红外顶部通路是从红外灯317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灯罩316的内腔、朝向终端设备800的顶部的红外通路,该红外顶部通路平行于终端设备800的屏幕方向。红外前向通路是从红外灯317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灯罩316的裙边、朝向显示屏304的红外通路,该红外前向通路垂直于终端设备800的屏幕方向。经由两条不同角度发射的红外光均可以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接收,从而实现接近状态的检测。
在理想场景下,上述两路红外通路发出的红外光可以被屏下接近光接收器314正常接收。然而在终端设备800的附近存在障碍物以致接近光接收器314无法正常接收接近光时,可能会造成对接近状态的错误识别。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9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900相较于终端设备800增加了障碍物910。由图9可知,当终端设备900顶部存在如图所示位置的障碍物910时,红外灯317发出的红外光经由红外顶部通路发出,遇到障碍物910的遮挡,无法被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接收,导致从发射到接收的回环中断。
然而,对于接近光检测场景,由于终端设备900的缝隙区域320还存在红外前向通路,红外灯317发射出的红外光还可以沿着灯罩316的边缘从红外前向通路发射出,并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接收。此外,经由红外顶部通路发射出去的红外光虽然被障碍物910遮挡无法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但是这部分的红外光被障碍物910遮挡后会经过灯罩316反射回去,发射回去的红外光又可以沿着灯罩316边缘从红外前向通路发射出去,这样可以增强红外前向通路的红外能量,相当于通过红外前向通路补偿了红外顶部通路的能量损失,屏下的接近光接收器314同样可以获得接近光检测所需的红外能量,这样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的成功率。
应理解,当经由红外前向通路的红外光被障碍物遮挡后,同样地,可以增强红外顶部通路的红外能量,此处不再赘述。
在如图8所示的终端设备800的周围不存在障碍物时,由于红外灯317发射出的红外光在灯罩316内部存在串扰,使得部分红外光通过缝隙区域320泄露至接近光接收器314,这是不可避免的,定义这部分的红外能量为A。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下,用户在使用终端设备900接打电话时,通常为了防止接打电话时人脸误触屏幕,终端设备900可以使用接近光检测功能检测人脸的接近状态,并根据检测的接近状态控制屏幕的处于亮屏状态还是熄屏状态,例如,检测到人脸处于“接近”状态,则终端设备900可以控制屏幕处于息屏状态以防止人脸误触屏幕对通话造成影响。
然而在终端设备使用接近光检测功能的场景下,可能由于用户手持终端设备900的姿势的问题,导致头部遮挡住了经由红外顶部通路发射的红外光,也就是此时障碍物910为用户的头部。在红外灯317发出的红外光被障碍物910时遮挡的场景下,部分红外光会被障碍物910反射回灯罩316,并且通过缝隙区域320泄露至接近光接收器314的红外光也会增加,定义这部分的红外能量为B。可以采用B-A的结果值来检测终端设备顶部是否存在障碍物,这样可以弥补如图9所示的由于障碍物910的遮挡造成的对接近状态的错误检测,有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的正确性,使得功能可实现,保证全场景的检测可靠性。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增加红外光发射强度,通过缝隙区域320传递补偿红外能量,这样也可以获得实现接近光检测的红外能量,从而提高接近光检测的成功率。
对于用户使用红外遥控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可以扩展红外遥控的感应角度。通常情况下,用户在手持终端设备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时,需要将终端设备的红外发射孔正对接收设备,例如电视机、空调,这对红外遥控的角度有所限制。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存在垂直于屏幕方向的红外前向通路,因此当终端设备的屏幕斜对接收设备时,通过红外前向通路发射出的红外光可以完成红外遥控功能,使得屏幕斜对接收设备这个角度也具有遥控功能,而无需用户将终端设备顶部的红外发射孔正对接收设备,有利于提升用户的红外遥控体验。
还可能在一些场景下,经由红外顶部通路发射的红外光被障碍物遮挡无法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此时可以通过红外前向通路发射红外光,以实现红外遥控功能。相应地,在经由红外前向通路发射的红外光被障碍物遮挡无法实现红外遥控功能,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红外顶部通路发射红外光来实现红外遥控功能。
应理解,不同于接近光检测场景下红外光的接收由接近光接收器接收,红外遥控场景下经由两条通路的红外光是由终端设备外部的接收设备(例如,空调、电视)来接收的。
可选地,在有红外遥控学习功能叠加的场景下,可以通过上述红外前向通路进行红外遥控学习,增加了红外遥控学习的角度。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罩内部光路的示意图。图10以图2中的b所示的灯罩202的结构为例进行描述,在红外灯201发射红外光之后,该红外光经灯罩折射面(图10中未示出,可参照图2中的b所示的灯罩折射面203)的折射可形成如图10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折射光,该折射光最终可通过灯罩的裙边(图10中未示出,可参照图2中的b所示的裙边204)发射出去。示例性地,基于图10所示的灯罩结构,可以实现红外灯201发射的7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另外3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红外遥控功能。也就是可以有70%的红外光通过红外前向通路传输,30%的红外光通过红外顶部通路传输。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灯罩内部光路的示意图。图11以图2中的c所示的灯罩202的结构为例进行描述,在红外灯201发射红外光之后,该红外光经灯罩折射面(图10中未示出,可参照图2中的c所示的灯罩折射面203)的折射可形成如图11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折射光,该折射光最终可通过灯罩的裙边(图10中未示出,可参照图2中的c所示的裙边204)发射出去。示例性地,基于图10所示的灯罩结构,可以实现红外灯201发射的6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另外40%的红外能量用于实现红外遥控功能。也就是可以有60%的红外光通过红外前向通路传输,40%的红外光通过红外顶部通路传输。
应理解,以上的红外光分配比例仅为示例,不同的灯罩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内部光路,红外光的折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红外光的分配比例也不同。本申请实施例所设计的灯罩结构旨在将部分红外光经过灯罩折射面的折射,通过灯罩的裙边从屏幕上的油墨区域发射出去,以通过前向红外通路和顶部红外通路两条通路实现接近光检测功能或红外遥控功能,也就是两条红外通路中都有红外光传输,这样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红外光传输方法,可以通过两条不同方向的红外通路发射红外光,在经由其中一条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障碍物遮挡后,还可以通过另一条红外通路继续传输红外光,扩展了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发射角度,有利于提高接近光检测和红外遥控的成功率。
该红外光传输方法应用于包括红外灯、灯罩、红外发射孔、红外控制器、玻璃盖板和显示屏的终端设备,玻璃盖板下侧、灯罩的裙边在玻璃盖板上的投影区域部署有油墨,形成油墨区域,红外控制器与红外灯连接,红外发射孔位于终端设备的顶部。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光传输方法1200的示意性流程图,方法1200包括如下步骤:
S1201,通过该红外控制器控制该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该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该第一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内腔、朝向该终端设备的顶部的红外通路,该第二红外通路是从该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该灯罩的裙边、朝向该显示屏的红外通路。
S1202,通过该红外发射孔将沿着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该终端设备的外部。
S1203,通过该油墨区域将沿着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该终端设备的外部。
可选地,终端设备还包括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显示屏下侧,方法1200还包括:通过该接近光传感器接收红外光,将红外光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接近检测值,并根据该接近检测值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障碍物,该接近检测值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该接近状态包括接近和远离。
可选地,第一红外通路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第二红外通路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
可选地,红外控制器包括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接近光发射电路,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并联于该红外灯的阴极,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该接近光发射电路互斥,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为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或第二红外载波信号,方法1200还包括:通过该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发射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一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红外遥控。或者,通过该接近光发射电路发射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该第二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
可选地,当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当通过该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该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该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
可选地,该灯罩具有折射面。通过该红外控制器控制该红外灯发射红外光,S1201包括:通过该灯罩的折射面调整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以使第一比例的红外光垂直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第二比例的红外光平行于该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
可选地,该油墨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该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为: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ad)、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各个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可以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红外灯、灯罩、红外发射孔、红外控制器、玻璃盖板和显示屏;
所述红外灯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下方,所述红外灯的灯头位于所述灯罩的下方,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下方;
所述玻璃盖板下侧、所述灯罩的裙边在所述玻璃盖板上的投影区域部署有油墨,形成油墨区域;
所述红外控制器与所述红外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所述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所述第一红外通路是从所述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所述灯罩的内腔、朝向所述终端设备的顶部的红外通路,所述第二红外通路是从所述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所述灯罩的裙边、朝向所述显示屏的红外通路;
所述红外发射孔位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顶部,用于沿着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通过所述红外发射孔传输至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
所述油墨区域,用于沿着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通过所述油墨区域传输至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所述显示屏下侧;
所述接近光接收器,用于接收红外光,将所述红外光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接近检测值,并根据所述接近检测值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障碍物,所述接近检测值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所述接近状态包括接近和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通路平行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所述第二红外通路垂直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控制器包括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接近光发射电路,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并联于所述红外灯的阴极,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互斥,所述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为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或第二红外载波信号;
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用于发射所述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所述第一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红外遥控;
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用于发射所述第二红外载波信号,所述第二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所述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当通过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所述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具有折射面,用于调整所述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以使第一比例的红外光垂直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第二比例的红外光平行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外壳和中框;
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显示屏下方,所述中框位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灯罩内嵌于所述外壳和所述中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与所述显示屏的侧壁之间存在缝隙区域,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位于所述缝隙区域;
所述缝隙区域,用于红外光通过所述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
10.一种红外光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红外灯、灯罩、红外发射孔、红外控制器、玻璃盖板和显示屏的终端设备,所述玻璃盖板下侧、所述灯罩的裙边在所述玻璃盖板上的投影区域部署有油墨,形成油墨区域,所述红外控制器与所述红外灯连接,所述红外发射孔位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顶部,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红外控制器控制所述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所述红外光用于接近光检测或红外遥控,所述第一红外通路是从所述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所述灯罩的内腔、朝向所述终端设备的顶部的红外通路,所述第二红外通路是从所述红外灯的灯头区域开始,沿着所述灯罩的裙边、朝向所述显示屏的红外通路;
通过所述红外发射孔将沿着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
通过所述油墨区域将沿着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传输至所述终端设备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接近光接收器,位于所述显示屏下侧,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接近光传感器接收红外光,将所述红外光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接近检测值,并根据所述接近检测值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障碍物,所述接近检测值用于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接近状态,所述接近状态包括接近和远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通路平行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所述第二红外通路垂直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控制器包括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接近光发射电路,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并联于所述红外灯的阴极,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和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互斥,所述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为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或第二红外载波信号,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发射所述第一红外载波信号,所述第一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红外遥控;或者,
通过所述接近光发射电路发射所述第二红外载波信号,所述第二红外载波信号用于实现接近光检测。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所述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当通过所述第二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所述终端设备外围的障碍物遮挡时,通过所述第一红外通路传输的红外光被增强。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具有折射面;
所述通过所述红外控制器控制所述红外灯发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通路和第二红外通路进行传输,包括:
通过所述灯罩的折射面调整所述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的发射角度,以使第一比例的红外光垂直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第二比例的红外光平行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方向发射。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具有940nm红外透过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44347.1A CN115704884A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
US17/919,849 US20240203243A1 (en) | 2021-08-17 | 2022-05-10 | Terminal device an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method |
PCT/CN2022/091988 WO2023020030A1 (zh) | 2021-08-17 | 2022-05-10 |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
EP22782802.7A EP4160263B1 (en) | 2021-08-17 | 2022-05-10 | Terminal device an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44347.1A CN115704884A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04884A true CN115704884A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81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44347.1A Pending CN115704884A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红外光传输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03243A1 (zh) |
EP (1) | EP4160263B1 (zh) |
CN (1) | CN115704884A (zh) |
WO (1) | WO2023020030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34036A (zh) * | 2023-12-01 | 2024-01-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红外遥控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7492013A (zh) * | 2023-12-22 | 2024-02-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在位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20162B2 (en) * | 2010-03-25 | 2013-12-31 | Apple Inc.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ransmitters |
US8912480B2 (en) * | 2011-08-31 | 2014-12-16 | Apple Inc. | Light sensor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JP2013121175A (ja) * | 2011-12-09 | 2013-06-1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無線受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の制御方法、無線受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受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録媒体 |
WO2014022681A1 (en) * | 2012-08-01 | 2014-02-06 | Gentex Corporation | Assembly with laser induced channel edge and method thereof |
US20210278059A1 (en) * | 2017-06-13 | 2021-09-09 | Peter Garrett | Digital lampshade display and methods thereof |
CN108200238A (zh) * | 2017-12-26 | 2018-06-22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8600421B (zh) * | 2018-03-09 | 2020-07-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EP3813342B1 (en) * | 2018-07-17 | 2022-08-03 | Honor Device Co., Ltd. | Terminal |
CN109032433B (zh) * | 2018-08-21 | 2020-09-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接近传感器及电子装置 |
CN109788096B (zh) * | 2019-03-01 | 2021-02-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0753140B (zh) * | 2019-09-30 | 2021-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
CN112164213A (zh) * | 2020-09-04 | 2021-01-01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遥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
-
2021
- 2021-08-17 CN CN202110944347.1A patent/CN1157048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0 WO PCT/CN2022/091988 patent/WO202302003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5-10 US US17/919,849 patent/US2024020324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10 EP EP22782802.7A patent/EP4160263B1/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34036A (zh) * | 2023-12-01 | 2024-01-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红外遥控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7492013A (zh) * | 2023-12-22 | 2024-02-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在位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7492013B (zh) * | 2023-12-22 | 2024-05-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在位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20030A1 (zh) | 2023-02-23 |
EP4160263B1 (en) | 2024-09-18 |
US20240203243A1 (en) | 2024-06-20 |
WO2023020030A9 (zh) | 2023-11-16 |
EP4160263A1 (en) | 2023-04-05 |
EP4160263A4 (en) | 2024-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31016B2 (ja) | 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状態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 |
EP4160263B1 (en) | Terminal device an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method | |
KR102656806B1 (ko) | 와치타입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
EP3238615A1 (en) | Watch typ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KR101623214B1 (ko) | 다기능 펜 및 다기능 펜의 사용 방법 | |
CN106506746B (zh) |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 |
US20110235281A1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ransmitters | |
EP3930296B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middle frame | |
CN107064948B (zh) | 传感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 |
KR102375521B1 (ko) | 이동 단말기 | |
CN108769354B (zh) |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
CN109286701A (zh) | 移动终端的显示模组和移动终端 | |
KR20150070874A (ko) | 안경형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
CN108566459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0848597B (zh) | 灯光组件、终端设备及工作状态控制方法 | |
CN108924304A (zh) | 电子设备 | |
EP3820122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359945B (zh) | 一种tof传感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7945662B (zh) |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0312018A (zh)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
CN109151102B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0119414A1 (zh) | 封装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208723943U (zh) | 电子设备 | |
WO2013118934A1 (ko) | Nfc 단말기용 발광 외부 케이스 및 발광 nfc 휴대 단말기 | |
CN208754296U (zh) | 一种卫星通信终端固定装置及固定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12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