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9586A - 全双工 - Google Patents

全双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9586A
CN115699586A CN202180040796.1A CN202180040796A CN115699586A CN 115699586 A CN115699586 A CN 115699586A CN 202180040796 A CN202180040796 A CN 202180040796A CN 115699586 A CN115699586 A CN 1156995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paths
path
recep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07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哈雷贝克
B·维杰尔加德
S·斯文森
C·罗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Technologie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Technologie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Technologies Oy
Publication of CN115699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95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4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4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6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rovision for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in two dir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04B7/0897Space-time diversity using beamforming per multi-path, e.g. to cope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arrival [DOA] at different multi-pa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8Automatic changing of the traffic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一种装置,包括: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确定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Description

全双工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控制全双工通信。
背景技术
当无线电收发器同时传输和接收具有重叠频率的无线电波时,发生全双工(FD)操作。传输路径向接收路径泄漏能量,导致自干扰,并且传输信号可能在接收信号中生成干扰。
物理资源块(PRB)是可以被分配为无线电收发器的资源的最小时频块(time-frequency tile)。例如,在正交频分(OFDM)实现中,PRB可以被定义为包括一个时隙的固定数目的连续子载波。例如,持续时间为0.5ms的一个时隙的12个连续子载波。当无线电收发器在同一PRB中同时传输和接收无线电波时,发生全双工操作。
希望在收发器的全双工操作期间减少或控制自干扰。
发明内容
根据各种但不一定是全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
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
确定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天线元件的阵列是位于该装置的单个表面或单个边缘上的天线元件的一维或二维阵列。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该装置包括用于启用该装置的全双工操作的控制部件,包括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传输以及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该装置包括用于在时分双工操作模式与全双工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部件,在时分双工操作模式下,射频路径未同时用于传输和接收,在全双工操作模式下,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传输以及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天线元件中的至少第一多个天线元件中的每个天线元件具有一对并行射频路径,包括用于传输的一个射频路径和用于接收的另一射频路径。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所有的示例中,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部件,该至少一个第一开关部件用于选择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以用作传输射频路径,该至少一个第二开关部件用于选择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以用作接收射频路径。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每个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和每个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具有单独的移相器。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第一组射频路径提供到天线元件的第一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传输的单个射频路径,并且其中第二组射频路径提供到天线元件的第二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接收的单个射频路径,其中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完全或部分重叠。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第一组射频路径提供到天线元件的第一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传输的单个射频路径,并且其中第二组射频路径提供到天线元件的第二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接收的单个射频路径,其中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不重叠。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该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到每个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使得每个天线元件被配置为传输、被配置为接收或被配置为不使用的控制部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用于控制到每个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的控制部件包括用于将用于接收的至少一个射频路径终止在已知状态的部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到已知状态的用于接收路径的至少一个射频路径的终止是直接终止、经由移相器的间接终止或经由串联连接的移相器和放大器的间接终止。
在一些但不一定全部示例中,该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中的至少一些射频路径中的相移的控制部件;用于优化传输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的隔离的控制部件;以及用于优化接收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的组合隔离的控制部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该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中的至少一些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实现优选波束成形方向的控制部件;用于优化传输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的隔离的控制部件;以及用于优化接收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的组合隔离的控制部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该装置是便携式电子设备。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网络节点和至少一个装置,其中该装置是移动设备,其中传输是到网络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并且接收是来自网络节点的下行链路接收,其中该装置和网络节点具有由波束转向角限定的相对位置,其中该系统被配置为使得网络节点与该装置之间的通信能够用于传输射频路径和接收射频路径的确定和/或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网络节点与该装置之间的通信用于确定波束转向角的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其中对于给定波束转向角,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取决于波束转向角相关隔离函数、移动设备处的增益损失和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用于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当在计算机上被运行时执行:
确定用于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根据各种但不一定是全部实施例,提供了如所附权利要求中所要求的示例。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一些示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示例;
图2A、图2B、图2C、图2D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示例;
图3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4A、图4B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示例;
图5A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5B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6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7A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7B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8A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8B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9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10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图11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以及
图12示出了本文中描述的主题的另一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附图和以下示例中参考装置10,该装置10包括:
用于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50:确定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装置10启用灵活的操作。装置10可以以全双工模式操作。如果需要,在至少一些示例中,全双工模式也可以是灵活的。在至少一些示例中,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所分配的时频块的大小。例如,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时频块的持续时间和/或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时频块的频率范围。
在一些示例中,除了或代替全双工,装置10可以灵活地以其他模式操作,例如时分双工(TDD)模式和/或频分双工(FDD)模式。
在全双工操作期间(在重叠的频率范围内同时用于传输和接收),通过选择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是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是接收射频路径20,装置10控制到传输器(Tx)40的接收射频路径20与到接收器(Rx)42的传输射频路径20之间的隔离。
在一些示例中,接收射频路径20通过未用于传输或接收的一个或多个射频路径20与传输射频路径20物理分离。
在一些示例中,装置10可以灵活地切换进入或退出全双工操作模式。在一些示例中,开关30可以取决于在装置10处测量的接收质量参数。
图1示出了装置10的示例。
装置10包括用于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
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适合用作传输射频路径,因为每个路径20能够将相应天线元件12与传输器40互连。当射频路径20互连到传输器40时,它被称为传输射频路径20,而不是射频路径20。
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适合用作接收射频路径,因为每个路径20能够将相应天线元件12与接收器42互连。当射频路径20互连到接收器42时,它被称为接收射频路径20,而不是射频路径20。
每个天线元件12不能同时连接到传输器40和接收器42。也就是说,射频路径20不能同时是接收射频路径20和传输射频路径20。
在该示例中,天线元件12中的至少一些可以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或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操作。开关30可以用于控制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操作。
该装置包括控制器50,该控制器50被配置为确定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在所示示例中,控制器50向开关30提供控制信号,开关30选择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操作。
如稍后将描述的,控制器50还可以向开关30提供控制信号,开关30选择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操作、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操作、还是不使用。
装置控制器50还被配置为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这可以例如通过控制信号的定时来控制。
控制器50可以以很多方式实现,如稍后将描述的。
在该示例中,天线元件12中的第一多个天线元件中的每个天线元件具有一对并行射频路径20,包括用于传输的一个射频路径20和用于接收的另一射频路径20。第一开关部件30_1被配置为在控制器50的控制下选择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20以用作传输射频路径20。第二开关部件30_2被配置为在控制器50的控制下选择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20以用作接收射频路径20。
因此,所示装置10包括:
用于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50:确定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装置10启用灵活的操作。装置10可以以全双工模式操作,即,使用重叠的频率范围同时传输和接收。如果需要,全双工模式也是灵活的。在至少一些示例中,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所分配的时频块的大小。例如,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时频块的持续时间和/或可以控制用于全双工的时频块的频率范围。
在全双工操作期间(在重叠的频率范围内同时用于传输和接收),通过选择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是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是接收射频路径20,该装置控制到接收器42的传输射频路径20与到传输器40的接收射频路径20之间的隔离。
在所示示例中,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被示出为一维阵列。然而,该阵列例如可以具有其他布置。例如,它可以是二维阵列14。
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传输器40可以被配置为发送相同信息以经由每个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在其他示例中,接收器40可以被设置为发送不同信息以经由不同传输射频路径20或不同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
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接收器42可以被配置为经由每个接收射频路径20接收相同信息。在其他示例中,接收器42可以被配置为经由不同接收射频路径20或不同组接收射频路径20接收不同信息。
图2A示出了时分双工操作模式的示例。图2B示出了频分双工操作模式的示例。图2C示出了全双工操作模式的示例。图2D示出了全双工操作模式的另一示例。
图2A示出了时分双工(TDD)操作模式的示例。
传输分配(传输时频块Tx)和接收分配(接收时频块Tx)是分离的,即,它们在时间上是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频率上是重叠的。在该示例中,频率重叠是确切的。没有频时时隙(PRB)被共享用于传输和接收。所有天线元件12都可以用于传输。所有天线元件都可以用于接收。不需要在传输与接收之间划分天线元件12。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通过在第一时间使用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所确定的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并且在不同于第一时间的第二时间使用第二组24射频路径24中的所确定的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装置10可以实现TDD模式。在该TDD模式下,用于传输的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和用于接收的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可以在频率上完全重叠。
图2B示出了频分双工(FDD)操作模式的示例。传输分配(传输时频块Tx)和接收分配(接收时频块Rx)是分离的,即,它们在频率上是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在该示例中,时间重叠是确切的。没有频率时隙(PRB)被共享用于传输和接收。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通过在第一时间使用第一频率范围使用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所确定的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并且在第一时间使用与第一频率范围不同并且不重叠的第二频率范围使用第二组24射频路径24中的所确定的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装置10可以实现FDD模式。在该FDD模式下,用于传输的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和用于接收的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可以在时间上完全重叠。
图2C和图2D示出了全双工(FD)操作模式的示例。传输分配(传输时频块Tx)和接收分配(接收时频块Rx)不分离并且它们重叠,即,它们在频率上重叠并且在时间上重叠。在同一频率范围内同时进行传输和接收。时频块(PRB)被共享用于传输和接收。传输和接收信道的分离是经由为传输和接收选择不同天线元件12来实现的。在图2C的示例中,时间和频率的重叠是确切的。在图2D的示例中,时间和频率的重叠并不确切。
在至少一些示例中,装置10包括用于启用装置10的全双工操作的控制器50。全双工操作包括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在至少第一频率范围中进行传输并且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在至少第一频率范围中进行接收。
在全双工操作期间,传输和接收是同时的,并且不同天线元件12用于传输和接收。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的第一集合被用作传输射频路径。第二组22射频路径20的第二集合被用作接收射频路径。
应当理解,在图2D中,操作模式是全双工的,但另外包括部分TDD模式(一些但不是所有分配的资源以部分频率重叠进行时间分离)并且包括部分FDD模式(一些但不是所有分配的资源以部分时间重叠进行频率分离)。
在一些示例中,除了或代替全双工,控制器50可以灵活地以其他模式操作装置10,例如时分双工模式和/或频分双工模式。
控制器50可以控制切换进入和/或退出全双工操作模式。在一些示例中,开关可以取决于在装置10处测量的接收质量参数。
特别地,当在装置处测量的接收质量参数低于阈值时,可能发生从全双工操作模式到时分双工操作模式的切换。
FD模式未使用所有天线元件12进行接收,然而,TDD模式使用更多(例如,所有)天线元件12进行接收。因此,TDD模式预期具有改进的增益。相同天线元件12用于TDD操作模式和FD操作模式,然而,在FD模式下,天线元件12中的一些同时用于传输,而其他天线元件用于接收,而在TDD模式下,所有天线元件12同时用于传输,而在另一时间,所有天线元件12同时用于接收。
例如,由于接收增益损失或增加的自干扰(例如,隔离降低和/或增加的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接收质量参数可能低于阈值。
控制器50被配置为控制时分双工操作模式与全双工操作模式之间的切换,在时分双工模式下,射频路径20未同时用于传输和接收,在全双工操作模式下,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传输以及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接收。
图3示出了装置10的示例。图中示出了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
在该示例和其他示例中,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是单个阵列。天线元件在操作上是连续的,即,阵列14内最近的相邻天线元件1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由装置10使用的天线元件12的最小操作频率下的波长。天线阵列(或阵列天线)是一组多个连接的天线,它们一起作为单个天线进行工作,以传输和/或接收无线电波。第一组元件可以被组合为第一子阵列以传输第一无线电波信号,而第二组元件可以被组合为第二子阵列以同时接收第二无线电波信号。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位于装置10的单个表面(或装置10的边缘)上。
例如,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可以是天线元件12的一维或二维阵列14。
图4A和图4B示出了一个示例,其中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是沿着电子通信设备10(诸如便携式手持装置10)的表面/边缘/侧面定位的天线元件12的一维阵列14。该装置例如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手表、可穿戴设备等。
在图4A中,天线元件12仅被划分为两类——要用于通过传输射频路径20(图中未示出)进行的传输的那些天线元件12T和要用于通过接收射频路径20(图中未示出)进行的接收的那些天线元件12R
在图4B中,天线元件12仅被划分为三类——要用于通过传输射频路径20(图中未示出)进行的传输的那些天线元件12T、要用于通过接收射频路径20(图中未示出)进行的接收的那些天线元件12R、以及被配置为不使用的那些天线元件12I
被配置为不使用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元件12I物理上分离要用于通过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的传输的天线元件12T和要用于通过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的接收的天线元件12R。这增加了传输射频路径20与接收射频路径20之间的隔离。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控制器50(在该图中未示出)被配置为控制到天线元件12的集合的射频路径20使得该集合中的每个天线元件12被配置为传输12T、被配置为接收12R或被配置为不使用12I
图5A示出了控制器50的示例。控制器50的实现可以是控制器电路系统。控制器50可以单独以硬件实现,可以单独在包括固件的软件中具有某些方面,或者可以是硬件和软件(包括固件)的组合。
如图5A所示,控制器50可以使用启用硬件功能的指令来实现,例如,通过使用通用或专用处理器62中的计算机程序66的可执行指令,该可执行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磁盘、存储器等)上以由这样的处理器62执行。
处理器62被配置为从存储器64读取和向存储器64写入。处理器62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经由该输出接口,处理器62输出数据和/或命令,经由该输入接口,数据和/或命令被输入到处理器62。
存储器64存储计算机程序66,计算机程序66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代码),当加载到处理器62中时,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代码)控制装置10的操作。计算机程序66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使得该装置能够执行图6所示的方法的逻辑和例程。处理器62通过读取存储器64而能够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66。
因此,装置10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62;以及
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66的至少一个存储器64,
至少一个存储器64和计算机程序代码66被配置为与至少一个处理器62一起引起装置10至少执行:
确定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如图5B所示,计算机程序66可以经由任何合适的递送机制68到达装置10。例如,递送机制68可以是机器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器设备、记录介质(诸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或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固态存储器)、包括或有形地体现计算机程序66的制品。递送机制可以是被配置为可靠地传送计算机程序66的信号。装置10可以传播或传输计算机程序66作为计算机数据信号。
用于引起装置至少执行以下操作或用于至少执行以下操作的计算机程序指令:
确定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被包括在计算机程序、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分布在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之上。
尽管存储器64被示出为单个组件/电路系统,但其可以实现为一个或多个单独的组件/电路系统(该组件/电路系统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被集成/可移除),和/或可以提供永久/半永久/动态/高速缓存存储。
尽管处理器62被示出为单个组件/电路系统,但它可以实现为一个或多个单独的组件/电路系统(该组件/电路系统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被集成/可移除)。处理器62可以是单核或多核处理器。
对“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有形体现的计算机程序”等或“控制器”、“计算机”、“处理器”等的引用应当理解为不仅包括具有不同架构(诸如单/多处理器架构和顺序(冯〃诺依曼)/并行架构)的计算机,但也包括专用电路,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电路(ASIC)、信号处理设备和其他处理电路系统。对计算机程序、指令、代码等的引用应当理解为涵盖可编程处理器或固件的软件,例如硬件设备的可编程内容,无论是处理器的指令,还是固定功能设备、门阵列或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的配置设置。
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电路系统”可以是指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或全部:
(a)纯硬件电路系统实现(诸如仅在模拟和/或数字电路系统中的实现),以及
(b)硬件电路和软件的组合,诸如(如适用):
(i)(多个)模拟和/或数字硬件电路与软件/固件的组合,以及
(ii)具有软件的(多个)硬件处理器(包括(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软件和存储器的任何部分,其一起工作以引起装置100(诸如移动电话或服务器)执行各种功能,以及
(c)(多个)硬件电路和/或(多个)处理器,诸如(多个)微处理器或(多个)微处理器的一部分,其需要软件(例如,固件)进行操作,但在操作不需要时软件可以不存在。
该电路系统的定义适用于该术语在本申请中的所有使用,包括在任何权利要求中。作为另一示例,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电路系统还涵盖仅硬件电路或处理器及其(或它们的)随附软件和/或固件的实现。例如,如果适用于特定权利要求元素,术语电路系统还涵盖用于移动设备的基带集成电路或服务器、蜂窝网络设备或其他计算或网络设备中的类似集成电路。
图6所示的框可以表示方法中的步骤和/或计算机程序66中的代码段。对框的特定顺序的说明并不一定表示框存在所需要的或优选的顺序,并且框的顺序和布置可以改变。此外,可以省略一些框。
图6示出了方法90的示例。方法90包括:
在框92,确定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
在框94,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方法90可以如本说明书中提供的关于装置10的示例中描述的那样被扩展。
图7A、图7B、图8A、图8B所示的示例是如前所述的装置10。
装置10包括用于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
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适合用作传输射频路径,因为每个路径20能够将相应天线元件12与传输器40(在这些图中未示出)互连。当射频路径20互连到传输器40时,它被称为传输射频路径20T,而不是射频路径20。
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适合用作接收射频路径,因为每个路径20能够将相应天线元件12与接收器42(在这些图中未示出)互连。当射频路径20互连到接收器42时,它被称为接收射频路径20R,而不是射频路径20。
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提供到天线元件12的第一集合中的每个天线元件12的单个传输射频路径20T。第二组22射频路径20提供到天线元件12的第二集合中的每个天线元件12的单个接收射频路径20R
在图7A和图7B的示例中,第一组22和第二组24完全重叠并且包括所有天线元件12。第一组22和第二组24相同。在其他示例中,组22、24可以部分重叠。第一集合和第二集合是天线元件12的同一组22、24的非相交子集。第一集合是八个天线元件中的前四个。第二集合是八个天线元件中的后四个。
在图8A和图8B的示例中,第一组22和第二组24不重叠并且是不同的。第一组22是八个天线元件12中的前四个。第二组24是八个天线元件12中的后四个。第一集合是第一组22。第二集合是第二组24。
每个天线元件12具有一对平行的射频路径20,包括用于传输的一个射频路径20和用于接收的另一射频路径20。
用于传输的每个射频路径20包括可控移相器70和可控(传输)放大器72。
用于接收的每个射频路径20包括可控移相器70和可控(接收)放大器72。
每个天线元件12不能同时连接到传输器40和接收器42(未示出)。也就是说,射频路径20不能同时是接收射频路径20R和传输射频路径20T
天线元件12可以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R或传输射频路径20T的一部分进行操作。开关30可以用于控制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R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T的一部分进行操作。
每个开关30在与天线元件12相关联的一对射频路径20之间进行选择。开关30集合选择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20以用作传输射频路径20T并且选择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20以用作接收射频路径20R
装置10包括控制器50(在这些图中未示出),控制器50被配置为确定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T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R。控制器50向开关30提供控制信号,开关30选择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R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T的一部分进行操作。
装置控制器50还被配置为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T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R进行接收。这可以例如通过控制信号的定时来控制。
在图7B、图8B的示例中,控制器50被配置为向开关30提供控制信号,开关30选择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R进行操作、还是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T进行操作、还是不用于通信。在一些示例中,接收射频路径20R通过不用于传输或接收的一个或多个射频路径20I与传输射频路径20T分离。
因此,所示装置10包括:
用于天线元件12的阵列14的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50:确定第一组22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20以及第二组24射频路径20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20;以及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进行接收。
在图9的示例中,控制器50(未示出)被配置为提供控制信号以选择特定天线元件12是作为接收射频路径20R的一部分进行操作、作为传输射频路径20T的一部分进行操作、还是作为不用于通信的隔离射频路径20I的一部分进行操作。控制器50被配置为控制到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使得天线元件12I被配置为不使用。这允许通过不用于传输或接收的一个或多个隔离射频路径20I将接收射频路径20R与传输射频路径20T分离。
控制器50被配置为控制到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使得通过经由至少一个隔离射频路径20I将天线元件12端接(terminating)(连接)到已知状态(例如,固定阻抗,诸如50Ω、开路或短路),天线元件12被隔离(被配置为不使用)。图7B、图8B和图9所示的未使用的天线元件12I被示出为端接到地(短路)。
经由隔离射频路径20I将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2I端接到已知状态是直接端接(50Ω、开路或短路)(图9III)、经由例如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20的移相器70的间接端接(图9II)、或经由例如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20的串联连接的移相器70和放大器72的间接端接(图9I)。
虽然间接端接是经由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20的移相器70(图9II),但在其他示例中,间接端接是经由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20的移相器70。
被配置为不使用的天线元件12I被隔离、是不活动的、并且不被直接驱动。它未用于传输或接收,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器50可以被配置为控制到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使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使天线元件12“开路”,天线元件12被配置为不使用。然而,这可能不太理想。将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2端接到已知电压(例如,接地)允许控制反射。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控制器50被配置为控制由移相器70在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T、20R、20I中的至少一些中施加的相移。控制器5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传输射频路径20T中的相移以优化个体接收射频路径20R的隔离,然后改变接收射频路径20R中的相移动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20R的组合隔离。这是在将主辐射束保持在所需要的角度方向上的同时来进行的。
接收射频路径20R的隔离是与组合传输功率相比在每个接收天线元件12处拾取(picked up)的传输功率泄漏。需要隔离以确保所有接收天线元件12的适当线性放大器操作。当装置10是用户设备时,这可以在用户设备表征(characterisation)期间测量。这种优化防止了接收放大器72由于传输功率泄漏而进入压缩状态或引起损坏。
接收射频路径20R的组合隔离是与组合传输功率相比在所有接收天线元件12处拾取的组合传输功率泄漏。需要隔离以确保正确的全双工操作。当装置10是用户设备时,这可以在用户设备表征期间测量。
在一些但不一定是全部示例中,控制器50被配置为控制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中的至少一些中的相移,以实现用于传输和接收的优选波束成形方向。控制器被配置为然后控制由移相器70在天线元件12的射频路径20中的至少一些中施加的(相对)相移。控制器5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传输射频路径20T中的相移以优化接收射频路径20R的隔离,然后改变接收射频路径20R中的相移动以优化接收RF路径20R的组合隔离。
可以有不同的绝对相位范围以实现期望转向方向。因此,可以找到实现期望转向方向的相位并且优化隔离。
约束可以是,转向波束方向和接收转向波束方向的偏差不能超过定义阈值。
对于装置10的特定设计,移相器70对于不同波束转向角的设置以及可选地对于不同FD模式配置的设置可以作为查找表存储在存储器中。
FD模式配置是选择哪些射频路径20是传输射频路径20T以及哪些射频路径20是接收射频路径20R以及可选地哪些射频路径20是未使用的隔离射频路径20I
查找表可以例如与以下各项的每个组合相关联:FD模式配置和波束转向方向、用于标识传输射频路径20T、接收射频路径20R和隔离射频路径20I(如果有的话)的值、以及用于标识这些路径20R、20T、20I中的放大器72和移相器70的控制参数值的值。
图10示出了包括多个网络节点的网络100的示例,包括终端节点110、接入节点120和一个或多个核心节点130。终端节点110和接入节点120彼此通信。一个或多个核心节点130与接入节点120通信。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或多个核心节点130可以彼此通信。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120可以彼此通信。
网络100可以是包括多个小区122的蜂窝网络,每个小区122由接入节点120服务。在该示例中,终端节点110与定义小区122的接入节点120之间的接口是无线接口124。
接入节点120是蜂窝无线电收发器。终端节点110是包括蜂窝无线电收发器的装置10。
在所示示例中,蜂窝网络100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网络,在该网络中,终端节点110是用户设备(UE)并且接入节点120是基站。
在所示的特定示例中,网络100是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UTRAN)。UTRAN包括UTRAN NodeB 120,以提供朝向UE 110的UTRA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RRC)协议终止。NodeB120通过X2接口126彼此互连,并且还通过S1接口128连接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130。
术语“用户设备”用于指定包括用于认证/加密等的智能卡的移动设备,诸如订户身份模块(SIM)。
NodeB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基站。基站是接入节点120。它可以是无线电接入网中的网络元件,其负责在一个或多个小区中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电传输和接收。
例如,UTRAN可以是3G、4G或5G网络。例如,它可以是使用gNB作为接入节点120的新无线电(NR)网络。新无线电(NR)是用于5G技术的3GPP名称。装置10、110可以被配置用于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或时间敏感网络(TSN)。
图10所示的蜂窝网络100可以被配置为在许可或免许可频带中操作NR。
因此,系统100包括网络节点120和作为终端节点110进行操作的至少一个装置10。装置10是作为用户设备进行操作的移动设备。由装置10、110进行的传输是去往网络节点120的上行链路传输,并且由装置10、110进行的接收是来自网络节点120的下行链路接收。
装置10、110及其服务网络节点120具有由波束转向角定义的相对位置。
系统100被配置为使得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的通信能够用于确定传输射频路径20T和接收射频路径20R和/或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20T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20R进行接收。
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的通信可以用于确定波束转向角的最大上行链路功率。
装置10、110被配置为监测下行链路接收质量参数,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下行链路接收质量参数取决于下行链路接收增益损失,下行链路增益损失取决于用于下行链路接收的天线元件12的数目和波束转向角。下行链路接收质量参数取决于上行链路传输干扰,上行链路传输干扰取决于隔离以及上行链路传输功率。隔离取决于FD模式配置以及波束转向角。
如果接收质量参数低于阈值(例如,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则装置10、110可以改变操作模式以改善接收。该改变例如可以是切换到不同FD模式配置,例如将一个或多个射频路径20/天线元件12设置为“未使用”隔离RF路径20I,以改善传输射频路径20T与接收射频路径20R之间的隔离。该改变例如可以是从全双工模式切换到TDD模式以增加增益并且消除对隔离的需要。
给定波束转向角的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取决于波束转向角相关隔离函数、移动设备处的增益损失、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和上行链路功率。上行链路功率可以被控制为低于某个值,在给定隔离的情况下,该值将阻止下行链路信号的检测。
波束转向角在装置10、110处确定。
波束转向角相关隔离功能是装置10、110特有的,并且优选地存储在装置10、110的控制器50中。
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被定义为在给定误码率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解码DL的最低接收功率电平。因此,对于给定DL场景,UE将测量例如RSRP,并且当高于给定极限时,得出以下结论,即,其未处于灵敏度极限。该极限可以基于表征在UE本地定义。
在至少一些示例中,移动设备10、110处的增益损失由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的通信确定。网络节点120向装置10、110传输已知功率的参考信号。网络节点120在接收时测量参考信号的功率。该比率提供增益损失。
应当理解,尽管需要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的通信来控制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和/或改变装置10、110的操作模式,但是决策制定功能可以位于网络节点120中、位于装置10、110中、或在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拆分。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装置10、110向网络节点120报告装置10、110处的增益损失的实时值,并且在至少一些示例中报告实时隔离值和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
例如,在其他示例中,装置10、110例如基于接收质量参数是否低于阈值(例如,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来向网络节点120报告FD模式是否由于接收增益损失和自干扰而可能还是不可能。
在至少一些示例中,实时隔离值可以基于FD模式配置和波束转向角从查找表中确定。
使用实时值实现对装置10、110的接收环境的变化的动态调节。装置10、110因此可以监测实时值以获取装置10、110处的增益损失,并且例如定期基于测量来向网络节点120发送报告。
当装置10、110处的增益损失的实时值良好(不受增益限制)时,网络节点可以命令装置10、110切换到(或尝试切换到)FD模式。装置10、110然后可以选择FD模式配置。FD模式配置可以例如取决于波束转向角、传输功率、隔离、接收增益损失和接收灵敏度极限。
当使用较低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时,FD模式配置可以朝向增益(而不是隔离)被加权。例如,更多天线元件12可以用于接收,并且更少或没有天线元件可以被配置用于未使用隔离。
当使用更高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时,FD模式配置可以朝向隔离(而不是增益)被加权。例如,更少天线元件12可以用于接收,并且一些或更多天线元件12可以被配置用于未使用隔离。
因此,在一些示例中,装置10、110可以灵活地切换进入或退出全双工操作模式。在一些示例中,开关可以取决于在该装置处测量的接收质量参数。
如图11所示,当上行链路不受功率限制并且下行链路不低于灵敏度极限时,服务网络节点120(gNB)可以仅以提供所需要的隔离的转向角来调度装置10、110(UE)以用于拆分天线面板FD模式。
参考图11,在从网络节点120发送到装置10、110的命令(SS块(SS-BLOCK))201之后,最初FD模式已经被阻止或默认不被执行。
装置10、110在小区驻留期间向网络节点120发送其FD能力的指示203。一个选项是在一般UE能力报告中包括UE FD能力。UE能力信息是UE在初始接入/注册过程期间(即,当其驻留在小区上时)向网络发送的RRC消息。它通知UE能力的所有细节。在RRC连接中,服务gNB发送UE能力询问,并且UE用UE能力信息报告进行响应。
装置10、110由网络节点120控制205以在TDD模式下进入RRC连接状态。然后,装置10、110在TDD模式下使用206天线元件的阵列14(图2A)。
网络节点120请求207装置10、110评估FD模式是否可能。由于拆分天线增益损失,如果网络节点120知道上行链路是功率受限的,则网络节点120将不请求FD评估。
装置10、110测量208当前接收质量参数,例如RSRP。
在当前接收质量参数(例如,RSRP)低于定义下限时,装置10、110可以推断接收增益损失不足以满足当前波束转向角(即,下行链路功率低于灵敏度极限)。灵敏度极限被定义为下行链路仍能以给定误码率进行解码的最低接收功率电平。
装置10、110基于当前波束转向角来评估208一个或多个FD模式配置的隔离。例如,这可以是控制器50对所存储的查找表的存储器访问。装置10、110针对当前波束转向角和当前测量的接收质量参数(例如,RSRP)基于预定FD模式查找表来确定当前隔离。
装置10、110向网络节点报告211FD模式是否是不可能的210,例如:
(i)隔离对于当前波束转向角和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是否是不够的(即,上行链路是功率受限的);和/或
(ii)接收增益损失对于当前波束转向角是否是不够的(即,下行链路功率低于灵敏度极限;接收质量参数低于阈值)
装置10、110向网络节点报告213FD模式是否是可能的212,例如:
(i)隔离对于当前波束转向角和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是否是足够的(即,上行链路不是功率受限的)
(ii)接收增益损失对于当前波束转向角是否是足够的(即,下行链路功率高于灵敏度极限)
网络节点通过调度215处于FD模式的装置10、110来响应。响应于网络节点120,装置10、110进入FD模式216,并且根据具有足够隔离和足够接收增益的FD模式配置来拆分天线阵列14。
然后,可以从请求装置10、110评估FD模式是否可能的网络节点请求207定期重复该方法。
如果装置10、110不再可能使用FD模式,则网络节点120为装置10、110调度205、206TDD模式操作。例如,这可以是响应于在网络节点110处接收到关于FD模式在装置10、110处不可能的报告211。它还可以是响应于网络节点120确定上行链路是或可能是功率受限的。
图12类似于图11,并且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引用类似的步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重新描述这些步骤。图11和图12的方法是相同的,直到装置10、110响应于网络节点120而进入FD模式216并且根据具有足够隔离和足够接收增益的FD模式配置来拆分天线阵列14之后。
图12示出了FD模式配置可以是动态的,并且可以被改变以保持足够的隔离和足够的接收增益。
当使用较低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时,FD模式配置可以朝向增益(而不是隔离)被加权。例如,更多天线元件可以用于接收,并且更少或没有天线元件可以被配置用于未使用隔离。
当使用更高上行链路传输功率时,FD模式配置可以朝向隔离(而不是增益)被加权。例如,更少天线元件12可以用于接收,并且一些或更多天线元件12可以被配置用于未使用隔离。
不同FD模式配置可以预先确定,并且用于设置不同FD模式的配置的参数可以存储在查找表中。例如,FD模式配置可以包括用于不同FD模式配置和波束转向角的不同条目,每个条目指定哪些天线元件/RF路径要用于传输以及哪些要用于接收、以及传输射频路径和接收射频路径中的移相器和放大器的控制参数。
在现场,隔离可能受到环境动力学等的影响,并且移相器和放大器的控制参数可以改变以保持波束转向方向/增益和隔离。
在框220,装置10、110检测到不良接收质量。装置10、110可以与网络节点110通信221以评估接收增益损失。
移动设备10、110处的增益损失由网络节点120与装置10、110之间的通信221确定。网络节点120向装置10、110传输已知功率的参考信号。网络节点120在接收时测量参考信号的功率。该比率提供增益损失。
移动设备10、110处的隔离通过测量RSRP来确定。
如果隔离不适当(inadequate),可以通过保持相同FD模式配置(接收RF路径20R、传输RF路径20T与可选的未使用隔离RF路径20I之间的相同拆分)来改进,但是可以改变移相器70和放大器72的控制参数以保持波束转向方向/增益和隔离。
替代地,如果隔离不适当,可以通过改变FD模式配置(接收RF路径20R、传输RF路径20T与可选的未使用隔离RF路径20I之间的不同拆分)来改进。
如果不能使隔离适当(adequate),则向网络节点120发送适当报告211。
与网络节点120的通信221以评估接收增益损失是可选的。
在附图中,元件部件的互连表示它们在操作上耦合,并且可以存在任何数目或组合的中间元件(包括没有中间元件)。
在描述了结构特征的情况下,结构特征可以使用用于执行结构特征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部件来代替,无论该功能或这些功能是明确描述的还是隐含描述的。
数据可以以已处理或未处理格式远程存储在一个或多个设备处。数据可以存储在云中。
数据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设备处远程处理。数据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设备处部分本地处理并且部分地远程处理。
数据可以经由诸如Wi-Fi或蓝牙等短距离无线电通信或者通过长距离蜂窝无线电链路无线地传送到远程设备。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接口,例如用于数据通信的无线电收发器。
装置110可以是物联网的一部分,物联网形成更大的分布式网络的一部分。
数据的处理(无论是本地还是远程)可以用于健康监测、数据汇总、患者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或其他目的。
数据的处理(无论是本地还是远程)可以涉及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算法。例如,数据可以用作训练机器学习网络的学习输入,或者可以用作提供响应的机器学习网络的查询输入。机器学习网络可以例如使用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向量支持机或非循环机器学习网络,诸如单层或多层隐层神经网络。
数据的处理(无论是本地还是远程)可以产生输出。该输出可以被传送到装置10,在那里它可以产生对对象敏感的输出,诸如音频输出、视觉输出或触觉输出。
数据的记录可以仅包括临时记录,也可以包括永久记录,或者可以包括临时记录和永久记录两者。临时记录表示临时记录数据。例如,这可能发生在感测或图像捕获期间,发生在动态存储器处,发生在诸如循环缓冲器、寄存器、高速缓存等缓冲器处。永久记录表示数据是可寻址数据结构的形式,其可以从可寻址存储器空间中检索,并且因此可以存储和检索,直到删除或重写,尽管长期存储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与数据相关的术语“存储”的使用涉及图像数据的永久记录。
操作谐振模式(操作带宽)是天线元件12可以高效操作的频率范围。操作谐振模式(操作带宽)可以定义为天线元件12的回波损耗S11大于工作阈值T(例如,-6或-10dB)的情况。天线元件12可以被配置为以相同操作带宽操作。
这里使用的“模块”是指不包括最终制造商或用户添加的某些部件/组件的单元或装置。装置10可以是模块。
上述示例将应用视为实现以下功能的组件:
汽车系统;电信系统;电子系统,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分布式计算系统;用于生成或渲染媒体内容的媒体系统,包括音频、视频和视听内容以及混合、中介、虚拟和/或增强现实;个人系统,包括个人健康系统或个人健身系统;导航系统;用户界面,也称为人机界面;网络,包括蜂窝、非蜂窝和光网络;自组织网络;互联网;物联网;虚拟化网络;以及相关软件和服务。
本文档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包括性而非排他性。即,对包括Y的X的任何引用表示X可以仅包括一个Y或可以包括多个Y。如果意在使用具有排他性含义的“包括”,则将在上下文中通过提及“包括仅一个”或使用“由……组成”来明确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参考了各种示例。与示例相关的特征或功能的描述表明这些特征或功能存在于该示例中。在文本中对术语“示例”或“例如”或“可能”或“可以”的使用表示(无论是否明确说明)这样的特征或功能至少存在于所描述的示例中,无论是否描述为示例,并且它们可以但不一定存在于某些或所有其他示例中。因此,“示例”或“例如”或“可能”或“可以”是指一类示例中的特定实例。实例的属性可以是仅该实例的属性或类的属性或包括类中的一些但不是所有实例的类的子类的属性。因此,隐含地公开了,参考一个示例而不是参考另一示例而描述的特征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该另一示例中用作工作组合的一部分,但不一定必须在该另一示例中使用。
尽管在前面的段落中已经参考各种示例描述了示例,但是应当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对给出的示例进行修改。
前面描述中描述的特征可以以除了上面明确描述的组合之外的其他组合使用。
尽管已经参考某些特征描述了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可以由其他特征执行,无论是否描述。
尽管已经参考某些示例描述了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也可以存在于其他示例中,无论是否描述。
本文档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该”具有包括性而非排他性。即,对包括一个/该Y的X的任何引用表示X可以仅包括一个Y或可以包括多个Y,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相反。如果打算使用具有排他性含义的“一个”或“该”,则将在上下文中明确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来强调包括性含义,但不应将这些术语的缺失视为推断出任何排他性含义。
权利要求中的特征(或特征组合)的存在是对该特征或(特征组合)本身的引用、以及对实现基本相同技术效果的特征(等效特征)的引用。等效特征包括例如作为变体并且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实现基本相同结果的特征。等效特征包括例如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基本相同的结果的特征。
在本说明书中,参考了各种示例,使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来描述示例的特征。与示例相关的特性的这种描述表明该特性在一些示例中完全如所描述的那样存在并且在其他示例中基本上如所描述的那样存在。
尽管在前述说明书中力图提请注意那些被认为是重要的特征,但应当理解,申请人可以通过权利要求就上文提及和/或在附图中示出的任何可专利特征或特征组合寻求保护,无论是否强调。

Claims (19)

1.一种装置,包括:
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射频路径;以及用于以下操作的部件:
确定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元件的阵列是位于所述装置的单个表面或单个边缘上的天线元件的一维或二维阵列。
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包括用于启用所述装置的全双工操作的控制部件,包括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传输、以及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用于至少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内的接收。
4.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包括用于在时分双工操作模式与全双工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部件,在所述时分双工操作模式下,射频路径未同时用于传输和接收,在所述全双工操作模式下,同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用于至少第一频率范围内的传输、以及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用于至少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内的接收。
5.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元件中的至少第一多个天线元件中的每个天线元件具有一对并行射频路径,包括用于传输的一个射频路径和用于接收的另一射频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部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关部件用于选择用于传输的所述射频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以用作传输射频路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开关部件用于选择用于接收的所述射频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以用作接收射频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用于传输的射频路径和每个用于接收的射频路径具有单独的移相器。
8.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组射频路径提供到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一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传输的单个射频路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组射频路径提供到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二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接收的单个射频路径,其中所述第一子集和所述第二子集完全或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组射频路径提供到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一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传输的单个射频路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组射频路径提供到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二子集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的用于接收的单个射频路径,其中所述第一子集和所述第二子集不重叠。
10.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到每个天线元件的所述射频路径使得每个天线元件被配置为传输、被配置为接收、或被配置为不使用的控制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控制到每个天线元件的所述射频路径的所述控制部件包括:用于将用于接收的至少一个射频路径终止在已知状态的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到已知状态的用于接收路径的所述至少一个射频路径的所述终止是直接终止、经由移相器的间接终止、或经由串联连接的移相器和放大器的间接终止。
1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天线元件的所述射频路径中的至少一些射频路径中的相移的控制部件;用于优化所述传输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的隔离的控制部件;以及用于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的组合隔离的控制部件。
14.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天线元件的所述射频路径中的至少一些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实现优选波束成形方向的控制部件;用于优化所述传输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的隔离的控制部件;以及用于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中的相移以优化所述接收射频路径的组合隔离的控制部件。
15.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
16.一种系统,包括网络节点和至少一个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是移动设备,其中传输是到所述网络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并且接收是来自所述网络节点的下行链路接收,其中所述装置和所述网络节点具有由波束转向角限定的相对位置,其中所述系统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装置之间的通信能够用于所述传输射频路径和所述接收射频路径的所述确定、和/或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装置之间的所述通信用于确定所述波束转向角的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其中对于给定波束转向角,所述最大上行链路功率取决于波束转向角相关隔离函数、所述移动设备处的增益损失、以及下行链路灵敏度极限。
18.一种方法,包括:
确定用于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19.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当在计算机上被运行时执行:
确定用于天线元件的阵列的天线元件的第一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传输的传输射频路径、以及第二组射频路径中的哪些射频路径是要用于接收的接收射频路径;以及
控制何时使用所确定的传输射频路径进行传输、以及何时使用所确定的接收射频路径进行接收。
CN202180040796.1A 2020-04-06 2021-03-30 全双工 Pending CN1156995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I20205363 2020-04-06
FI20205363A FI20205363A1 (en) 2020-04-06 2020-04-06 DUPLEX
PCT/EP2021/058321 WO2021204601A1 (en) 2020-04-06 2021-03-30 Full duplex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9586A true CN115699586A (zh) 2023-02-03

Family

ID=75362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0796.1A Pending CN115699586A (zh) 2020-04-06 2021-03-30 全双工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2552A1 (zh)
EP (1) EP4133600A1 (zh)
CN (1) CN115699586A (zh)
FI (1) FI20205363A1 (zh)
WO (1) WO20212046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50625A1 (en) * 2022-03-23 2023-09-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fferent modes of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adio recep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5742B1 (en) * 2005-04-07 2016-10-26 Nokia Technologies Oy A terminal having a variable duplex capability
CN109792374B (zh) * 2016-09-30 2021-11-30 索尼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控制全双工无线电传输的方法、无线电设备和系统
US10862514B2 (en) * 2018-04-12 2020-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band concurrent transcei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4601A1 (en) 2021-10-14
FI20205363A1 (en) 2021-10-07
US20230132552A1 (en) 2023-05-04
EP4133600A1 (en) 2023-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36569C1 (ru)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EP3644657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terminal
CN109462425B (zh) 一种波束扫描指示方法及其装置
US20230136962A1 (en) Terminal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1183227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40508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 TRP systems
KR10271147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20240107388A1 (en) Timing advance in layer 1/layer 2 intercell mobility
US20190190670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149346A1 (zh) 确定和用于确定doa的方法以及接入网设备和终端
CN115699586A (zh) 全双工
US1203525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ase noise reduction in very high frequency spectrum
CN105101482A (zh) 一种基站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WO2022151433A1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1458508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711228A (zh) 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58508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40933A1 (zh) 波束信息的确定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20240314791A1 (en)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ata reception and measurement using layer reduction for multi rx reception capable ues
CN114760691A (zh) 侦听带宽确定方法、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6582877A (zh) 来波方向估计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8251942A (zh) 用于网络性能改进的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