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9514A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9514A
CN115699514A CN202080101890.9A CN202080101890A CN115699514A CN 115699514 A CN115699514 A CN 115699514A CN 202080101890 A CN202080101890 A CN 202080101890A CN 115699514 A CN115699514 A CN 115699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sponse
unit
received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8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克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99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9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存在一种问题,即由于从送电线圈传送的送电功率根据距离而衰减,因此当对诸如例如智能电话之类的受电装置安装有附罩时,送电功率与由受电线圈接收的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增大,从而无法正常充电。因此,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例如包括:定期发送响应请求的发送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的接收单元,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并且与由受电装置接收的响应请求对应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判定单元,以及在判定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增大与响应请求对应的输出功率的功率控制单元。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提供了使用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式充电(也称为无线馈电、无线输电等),以对诸如放置在充电装置(充电座)上的智能电话之类的受电装置进行充电。在使用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式充电中,由搭载在充电装置中的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被搭载在受电装置中的受电线圈接收,因此可以在不连接到充电线等的情况下对受电装置进行充电。
虽然这种非接触式充电方便,但是也存在当金属异物介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时,流过金属异物的电流导致不正确充电的问题。另外,过多的电流流过金属异物可能引起异常发热,导致诸如人体烧伤、装置损坏或火灾之类的危险事故。
因此,在作为非接触式充电的国际标准Qi的版本1.1及后续版本中,用于非接触式充电的充电装置必须实现异物检测(FOD)功能。FOD功能使充电装置能够检测金属异物,并在检测到金属异物时不开始充电或停止充电,从而提前防止危险事故。
在FOD功能中,当从送电线圈传送的送电功率与由受电线圈接收的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较大时,判定电流已流过金属异物,从而进行金属异物的检测。
引文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The Qi specifications"Introduction to the Power Class 0Specification"version1.2.4,[pdf],[检索于2020年5月15日],Internet,<URL:https://www.wirelesspowerconsortium.com/knowledge-base/specifications/download-the-qi-specifications.html>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从送电线圈传送的送电功率随着距离而衰减,因此存在带有附罩的诸如智能电话之类的受电装置可能会增大与由受电线圈接收的受电功率的差异,从而妨碍正常充电的问题。
因此,本公开提出一种被配置为即使对于带有附罩的受电装置,也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的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按照本公开,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定期发送响应请求;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以及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判定为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充电装置包括: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定期测量线圈的Q值;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在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发送响应请求;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接收到响应时,增大输出功率。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定期发送响应请求;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没有接收到响应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在已将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定期减小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在已将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受电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安装有附罩;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受电装置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的用户界面(UI);输入接收单元,所述输入接收单元接收经由UI输入的有无安装附罩的输入;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在输入指示安装有附罩时,检测安装有附罩;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充电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指示对受电装置安装有附罩的通知;以及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接收到通知时,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充电装置定期发送响应请求;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以及在判定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充电装置定期发送响应请求;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测量线圈的Q值;检测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以及在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接收到响应请求时,增大输出功率。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充电装置定期发送响应请求;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在没有接收到响应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在已将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定期减小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以及在已将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受电装置检测安装有附罩;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受电装置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的用户界面(UI);接收经由UI输入的有无安装附罩的输入;在输入指示安装有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
此外,按照本公开,一种方法包括:充电装置从受电装置接收指示对受电装置安装有附罩的通知;以及在接收到通知时,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示例的示图。
图2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通过送电线圈102和受电线圈201进行非接触式充电的示例的示图。
图3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带有附罩500的受电装置200的示例的示图。
图4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构成示例的示图。
图5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控制阶段的示例的示图。
图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7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9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三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2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4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六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6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第六实施例的FOD功能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受电装置200的示例性硬件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实质上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重复的说明将被省略。
注意说明将按以下顺序进行。
1.功能概述
2.功能的细节
2.1.第一实施例
2.2.第二实施例
2.3.第三实施例
2.4.第四实施例
2.5.第五实施例
2.6.第六实施例
3.示例性硬件构成
4.结论
<1.功能概述>
首先,将描述按照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图1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示例的示图。
充电装置100是被配置为在没有金属触点、连接器等的情况下对受电装置200进行输电,并对受电装置200进行充电的所谓无线充电器。充电装置100例如如在图1的左侧所示呈板状,并通过放置在地板等上来使用。另外,充电装置100经由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未图示),并接收供给的电力。注意,充电装置100的形状、尺寸、颜色等不限于图1中图解所示的,并且例如可以是竖立在地板等上以供使用的支架型。
受电装置200例如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或游戏机之类的移动终端。如在图1的右侧所示,受电装置200被配置为放置在充电装置100上,以在不直接连接到电源等的情况下通过非接触式充电接收供给的电力。
接下来,将描述按照本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图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通过送电线圈102和受电线圈201进行非接触式充电的示例的示图。包括在充电装置100中的送电线圈102在电从电源流过送电线圈102时产生磁场(磁通量)。如图2中图解所示,包括在受电装置200中的受电线圈201靠近磁场会产生感应电流,并且可以利用电力对受电装置200进行充电。
注意,图2中图解所示的送电线圈102和受电线圈201是用于举例说明的,实际上分别位于充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内部,因此是无法从外部看到的。
如图2中图解所示,受电装置200可以通过非接触式充电接收从充电装置100供给的电力,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对于带有附罩的受电装置200,不能正常进行非接触式充电。图3是图解说明按照该实施例的带有附罩500的受电装置200的示例的示图。如图3中图解所示,例如,在附罩500覆盖受电装置200的背面的情况下,如在图1的右侧图解所示,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将受电装置200放置在充电装置100上,也不能正常进行非接触式充电。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该问题,将描述按照第一到第六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
图4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构成示例的示图。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包括DC电源3、充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
充电装置100通过电源线连接到DC电源3,并接收从DC电源3供给的电力。另外,充电装置100包括将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的开关电路101,向受电装置200供给AC电力的送电线圈102,解调来自受电装置200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数据解调电路103,控制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中的各种处理的微计算机104,以及存储微计算机104的各种程序、非接触式充电系统所需的各种参数等的存储器105。由微计算机104控制的各种处理在各个实施例中不同,稍后将在相应的实施例中描述其细节。
受电装置200经由受电线圈201通过非接触式充电接收从充电装置100供给的电力。另外,受电装置200包括接收从充电装置100供给的电力的受电线圈201,将AC电力转换为DC电力的整流电路202,调整来自整流电路202的输出电力,并将调整后的输出电力传送到充电电路206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203,调制向充电装置100的发送数据的通信数据调制电路204,控制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中的各种处理的微计算机205,控制二次电池208的充电的充电电路206,存储微计算机205的各种程序、非接触式充电系统所需的各种参数等的存储器207、以及二次电池208(即,所谓的电池)。稍后将在每个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微计算机205。
<2.功能的细节>
接下来,将在每个实施例中描述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不过首先,将描述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控制阶段。图5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控制阶段的示例的示图。
选择阶段是初始状态。当在其他阶段中在受电装置200的充电期间检测到异常时,或者当受电装置200的充电完成时,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返回到选择阶段。
侦测(Ping)阶段是充电装置100进行间歇送电以检测受电装置200的状态。通过侦测阶段中的间歇送电,充电装置100接收从受电装置200发送的信号强度分组(SSP)。SSP指示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来自充电装置100的功率(受电功率)的强度。当接收到SSP时,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进入识别&配置阶段。注意,在检测到的物体不是受电装置200时,不接收SSP,因此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返回到选择阶段。
在识别&配置阶段中,从受电装置200发送个体信息和配置信息,并且接收到该信息的充电装置100开始准备输电。当完成输电的准备时,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进入输电阶段,并开始向受电装置200的供电。
<<2.1.第一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在常规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中,当充电装置10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SSP时,充电装置100判定能够正常地向受电装置200送电,并保持此时的输出功率。随后,充电装置100通过使用保持的输出功率向受电装置200供电。因此,当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由于安装于受电装置200的附罩500等而减小时,在一些情况下,不能正常地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100基于指示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的SSP,调整充电装置100的输出功率(即,从充电装置100到受电装置200的送电功率),使得正常地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
图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6中图解所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包括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判定单元130、功率控制单元140、以及控制包括在微计算机104中的各个构成的控制单元190。
(发送单元110)
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发送单元110定期发送响应请求。响应请求的发送是用于检测受电装置200的间歇送电。另外,当在响应请求的发送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发送单元110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120)
按照第一实施例的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对由发送单元110发送的响应请求的响应(即,SSP)。充电装置100通过以这种方式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响应,判定是向正规的对方供电。换句话说,当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响应时,充电装置100进行控制,以便不开始供电,或者在已经开始供电的情况下停止供电。
(判定单元130)
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判定单元130判定由接收单元120接收的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
(功率控制单元140)
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在判定单元130判定为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这种配置使得能够将输出功率增大到正常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的功率。
接下来,将参考图7描述按照第一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7中图解所示,充电装置100的发送单元110发送用于检测受电装置200的响应请求(步骤S101)。注意,该响应请求是用于检测受电装置200的信号,但不是通过指定特定的受电装置200而发送的。
接下来,当在靠近充电装置100的时候没有接收到响应请求时(步骤S102:否),受电装置200进一步靠近充电装置100,并等待响应请求的接收。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响应请求时(步骤S102:是),受电装置200向充电装置100发送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步骤S103)。该响应是SSP,指示在由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响应请求时的受电功率的强度。
接下来,当充电装置100的接收单元120在响应请求的发送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104: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由发送单元110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另一方面,当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104:是),充电装置100的判定单元130基于接收的响应,判定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步骤S105)。
当判定为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步骤S106:是),充电装置100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输出功率(步骤S107)。在步骤S107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并且由发送单元110通过使用在步骤S107中增大的输出功率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另一方面,当判定为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大于预定阈值时(步骤S106:否),处理进入识别&配置阶段(步骤S108)。在步骤S108之后,图7中图解所示的本处理结束,但是进入识别&配置阶段开始用于向受电装置200供电的输电的准备。
<<2.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在常规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中,由于安装于受电装置200的附罩500等,在一些情况下,充电装置100无法接收通常会接收到的、从受电装置200发送的SSP,并且无法检测到受电装置200。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充电装置100不开始向受电装置200的供电,并且不能正常地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
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充电装置100测量送电线圈102的Q值(品质因数)。因此,即使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SSP,在检测到Q值的变化时,也认为检测到受电装置200,并且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SSP为止。
图8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8中图解所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包括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判定单元130、功率控制单元140、测量单元150、检测单元160、以及控制包括在微计算机104中的各个构成的控制单元190。
(发送单元110)
当检测单元160检测到由测量单元150测量的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发送单元110发送响应请求。另外,当发送单元110在响应请求的发送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输出功率,然后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120)
按照第二实施例的接收单元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判定单元130)
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判定单元13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功率控制单元140)
当由检测单元160检测到由测量单元150测量的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输出功率。这种配置使得能够增大输出功率,使得正常地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另外,在Q值变化时,增大输出功率,从而抑制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另外,在判定单元130判定为由接收单元120接收的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输出功率。功率控制单元140的控制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类似,由此能够将输出功率增大到正常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的功率。
(测量单元150)
按照第二实施例的测量单元150定期测量送电线圈102的Q值。
(检测单元160)
按照第二实施例的检测单元160检测由测量单元150测量的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
接下来,将参考图9描述按照第二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9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9中图解所示,充电装置100的测量单元150测量送电线圈102的Q值(步骤S201)。当由充电装置100的检测单元160没有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步骤S202: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并且由测量单元150再次测量Q值。
另一方面,当由检测单元160检测到由测量单元150测量的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步骤S202:是),充电装置100的发送单元110发送用于检测受电装置200的响应请求(步骤S203)。注意,该响应请求是用于检测受电装置200的信号,但不是通过指定特定的受电装置200而发送的。
接下来,当在靠近充电装置100的时候没有接收到响应请求时(步骤S204:否),受电装置200进一步靠近充电装置100,并等待响应请求的接收。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响应请求时(步骤S204:是),受电装置200向充电装置100发送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步骤S205)。该响应是SSP,指示在由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响应请求时的受电功率的强度。
接下来,当充电装置100的接收单元120在响应请求的发送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206:否),充电装置100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输出功率(步骤S207)。在步骤S207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并且由发送单元110通过使用在步骤S207中增大的输出功率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另一方面,当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206:是),处理进入识别&配置阶段(步骤S208)。注意,在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206:是),可以进行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图7的步骤S105及后续步骤的处理,而不是立即进入识别&配置阶段。因此,在判定为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不足以充电时,可以增大充电装置100的输出功率。
<<2.3.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当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206:否),增大输出功率(步骤S207),然后再次发送响应请求(步骤S203)。因此,除非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否则存在输出功率不断增大的可能性。
因此,在第三实施例中,当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充电装置100将输出功率增大到预定阈值(对应于第一阈值),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另外,在将输出功率增大到该预定阈值之后,充电装置100将输出功率减小到预定阈值(对应于第二阈值),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然后,在输出功率被减小到该预定阈值之后,再次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并且在第二阈值和第一阈值之间反复增大和减小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
第三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功能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从而将参考图6的框图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每个功能。
(发送单元110)
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发送单元11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接收单元120)
按照第三实施例的接收单元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判定单元130)
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判定单元13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功率控制单元140)
当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另外,当已将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功率控制单元140定期减小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此外,当已将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功率控制单元140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
注意,在功率控制单元140中,可以不是直到接收到响应为止才进行判定,而是在判定单元130判定由接收单元120接收的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进行判定。这种配置使得能够将输出功率增大和减小到正常进行受电装置200的充电的功率。
接下来,将参考图10描述按照第三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10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三实施例的送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中图解所示的步骤S301~S303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图7的步骤S101~S103类似。
接下来,当充电装置100的接收单元120在响应请求的发送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304:否),充电装置100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增大或减小输出功率(步骤S305)。在步骤S305中,由功率控制单元140以预定速率增大和减小输出功率,使得输出功率的增大和减小在预定的第二阈值和第一阈值之间反复。在步骤S305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由发送单元110通过使用在步骤S305中增大和减小的输出功率再次发送响应请求。
注意,如上所述,功率控制单元140可以不是直到接收到响应才进行判定(步骤S304中的“是”判定),而是在判定单元130判定由接收单元120接收的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进行判定。
另一方面,当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304:是),处理进入识别&配置阶段(步骤S306)。注意,当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步骤S304:是),可以进行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图7的步骤S105及后续步骤的处理,而不是立即进入识别&配置阶段。因此,在判定为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不足以充电时,可以增大充电装置100的输出功率。
<<2.4.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在常规的FOD功能中,当从送电线圈102传送的送电功率与由受电线圈201接收的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较大时,充电装置100认为检测到金属异物,并且不开始充电或停止充电。因此,在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时,送电功率和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变大,安装有附罩500被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并且可能不能正常地进行充电装置100的充电。
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除了作为对来自充电装置100的响应请求的响应而指示的受电功率之外,受电装置200还考虑安装有附罩500,以用于对充电装置100呈现。
图1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11中图解所示,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包括检测单元210、调节单元220、计算单元230、发送单元240、以及控制包括在微计算机205中的各个构成的控制单元290。
(检测单元210)
按照第四实施例的检测单元210检测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对于附罩500的检测,使用利用包括在附罩500中的检测组件的电气方法、机械方法等。更具体地,例如,通过将检测单元210的信号线经由金属触点或连接器电连接到附罩500的信号线,检测从H变化为L的信号线电平。或者,通过移动检测单元210的磁簧开关更靠近包括在附罩500中的磁体,检测从H变化为L的信号线电平。或者,诸如通过利用附罩500的机械突起按压检测单元210的机械开关来检测安装有附罩500。
(调节单元220)
当由检测单元210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按照第四实施例的调节单元220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更具体地,例如,改变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使用的FOD参数。因而,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可以调节由于安装有附罩500而增大的送电功率与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
(计算单元230)
按照第四实施例的计算单元230基于FOD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因而,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计算单元230计算通过将由于安装有附罩500而损失的功率相加而获得的受电功率。
(发送单元240)
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发送单元240将由计算单元230计算的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100。
接下来,将参考图12描述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1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12中图解所示,在由受电装置200的检测单元210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步骤S401:是),受电装置200的调节单元220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步骤S402)。
另一方面,在由受电装置200的检测单元210没有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步骤S401:否),处理进入步骤S403,而不进行步骤S402。
接下来,受电装置200的计算单元230基于FOD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步骤S403)。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这里使用的FOD参数是由调节单元220调节的FOD参数。
接下来,受电装置200的发送单元240将由计算单元230计算的受电功率作为对来自充电装置100的响应请求的响应发送到充电装置100(步骤S404)。
接下来,充电装置100的接收单元120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步骤S405)。步骤405例如是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图7中的步骤S104类似的判定,并且如图7中图解所示,按照判定结果进行步骤S101或步骤S105及后续步骤。
换句话说,尽管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不识别安装有附罩500,但是除了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之外,还考虑了安装有附罩500,因此,能够抑制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2.5.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附罩500需要包括检测组件,因此对于不包括检测组件的市售的罩等,无法检测安装有附罩500。
因此,在第五实施例中,使受电装置200的用户经由显示在受电装置200上的用户界面(UI),输入有无安装附罩500。
图13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13中图解所示,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微计算机205包括检测单元210、调节单元220、计算单元230、发送单元240、显示单元250、输入接收单元260、以及控制包括在微计算机205中的各个构成的控制单元290。
(检测单元210)
在由输入接收单元260接收的、表示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指示安装有附罩500时,按照第五实施例的检测单元210检测到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
(调节单元220)
按照第五实施例的调节单元220的构造与第四实施例类似。
(计算单元230)
按照第五实施例的计算单元230的构造与第四实施例类似。
(发送单元240)
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发送单元240的构造与第四实施例类似。
(显示单元250)
按照第五实施例的显示单元250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500的UI。该UI预先从例如充电装置100的制造商的网站被下载并安装在受电装置200上。
(输入接收单元260)
按照第五实施例的输入接收单元260接收经由显示在显示单元250上的UI输入的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这意味着例如经由显示在显示单元250上的UI获取由用户选择的指示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值。
接下来,将参考图14描述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14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的受电功率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14中图解所示,受电装置200的显示单元250例如响应于来自用户的请求,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500的UI(步骤S501)。
接下来,受电装置200的输入接收单元260接收经由显示在显示单元250上的UI输入的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步骤S502)。
接下来,受电装置200的检测单元210基于由输入接收单元260接收的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判定是否检测到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步骤S503)。步骤S503及后续步骤是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图12的步骤S401及后续步骤类似的判定。
<<2.6.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第六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在受电装置200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由受电装置200调节FOD参数,并且考虑到安装有附罩500来计算受电功率。
与这些实施例相反,在第六实施例中,在受电装置200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受电装置200不调节FOD参数,而是充电装置100调节FOD阈值。
图15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六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的示例性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15中图解所示,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微计算机104包括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判定单元130、功率控制单元140、测量单元150、检测单元160、调节单元170、以及控制包括在微计算机104中的各个构成的控制单元190。
(发送单元11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发送单元110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类似的功能。
(接收单元12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指示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
(判定单元13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判定单元130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类似的功能。
(功率控制单元14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功率控制单元140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类似的功能。
(测量单元15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测量单元150的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在第六实施例中,在不测量送电线圈102的Q值的情况下,微计算机104可以不包括测量单元150。
(检测单元160)
按照第六实施例的检测单元160的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在第六实施例中,在不检测送电线圈102的Q值的变化的情况下,微计算机104可以不包括检测单元160。
(调节单元170)
在接收单元120接收到指示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时,按照第六实施例的调节单元170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FOD阈值是用于检测金属异物的、送电功率与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的阈值。
因此,在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到指示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时,调节单元170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即使送电功率与受电功率之间的差异稍大。然而,这种FOD阈值的调节也存在使真正异物的检测变得困难的缺点。
接下来,将参考图16描述按照第六实施例的FOD功能的控制处理的过程。图1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第六实施例的FOD功能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16中图解所示,受电装置200判定是否检测到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步骤S601)。步骤S601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图12的步骤S401或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图14的步骤S503类似。换句话说,第六实施例的处理可以作为在按照第四实施例或第五实施例的是否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的判定之后的处理来进行。
在没有检测到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时(步骤S601:否),图16中图解所示的本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检测到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时(步骤S601:是),受电装置200向充电装置100发送指示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步骤S602)。
接下来,在没有接收到指示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时(步骤S603:否),充电装置100的接收单元120等待该通知的接收。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指示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时(步骤S603:是),充电装置100的调节单元170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步骤S604)。在步骤S604之后,图16中图解所示的本处理结束。
<3.示例性硬件构成>
最后将描述按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受电装置200的示例性硬件构成。图1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受电装置200的示例性硬件构成的框图。参见图17,受电装置200例如包括处理器871、只读存储器(ROM)87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873、主机总线874、桥接器875、外部总线876、接口877、输入装置878、输出装置879、存储装置880、驱动器881、连接端口882和通信装置883。注意,这里所示的硬件构成仅仅是示例,组成元件中的一些可以被省略。另外,还可以包括除这里所示的组成元件以外的组成元件。
(处理器871)
处理器871例如作为算术处理装置或控制装置起作用,并且基于记录在ROM 872、RAM 873、存储装置880或可移动记录介质901中的各种程序来控制每个组成元件的全部或部分操作。当然,处理器871可以由多个处理器构成。
(ROM 872、RAM 873)
ROM 872是存储由处理器871读取的程序、用于计算的数据等的单元。RAM 873临时或永久地存储例如由处理器871读取的程序、在运行该程序时适当地变化的各种参数等。
(主机总线874、桥接器875、外部总线876和接口877)
处理器871、ROM 872和RAM 873例如经由被配置为高速传送数据的主机总线874相互连接。同时,主机总线874例如经由桥接器875连接到被配置为以较低的速度传送数据的外部总线876。另外,外部总线876经由接口877连接到各个组成元件。
(输入装置878)
对于输入装置878,例如,使用鼠标、键盘、触摸面板、按钮、开关、控制杆等。此外,对于输入装置878,有时使用被配置为通过使用红外线或其它电波来发送控制信号的遥控器。此外,输入装置878包括诸如麦克风之类的声音输入装置,以及诸如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之类的传感器装置。
(输出装置879)
输出装置879是被配置为可视或可听地向用户通知所获取的信息的装置,例如,诸如阴极射线管(CRT)、LCD或有机EL之类的显示装置、诸如扬声器或耳机之类的音频输出装置、打印机、移动电话或传真机。此外,按照本公开的输出装置879包括配置为输出触觉刺激的各种振动装置。
(存储装置880)
存储装置880是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的装置。存储装置880例如采用诸如硬盘驱动器(HDD)之类的磁存储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光存储装置、磁光存储装置等。
(驱动器881)
驱动器881例如是读取记录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可移动记录介质901上的信息的装置,或者在可移动记录介质901中写入信息的装置。
(连接端口882)
连接端口882例如是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口、IEEE1394端口、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RS-232C端口、或者用于连接诸如光音频终端之类的外部连接装置902的端口。
(通信装置883)
通信装置883是用于连接到网络的通信装置,例如是用于有线或无线LAN、蓝牙(注册商标)、或无线USB(WUSB)的通信卡、光通信路由器、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路由器、各种通信调制解调器等。
(可移动记录介质901)
可移动记录介质901例如是DVD介质、蓝光(注册商标)介质、HD DVD介质、各种半导体存储介质等。当然,可移动记录介质901例如可以是具有非接触式IC芯片的IC卡、电子装置等。
(外部连接装置902)
外部连接装置902例如是打印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IC记录器等。
注意,按照本实施例的受电装置200的存储器207由ROM 802、RAM 803和存储装置810实现。另外,由处理器801实现的按照本实施例的受电装置200的微计算机205的控制单元290从ROM 802、RAM803等读取实现检测单元210、调节单元220、计算单元230、发送单元240、显示单元250、输入接收单元260等的控制程序,并执行所述控制程序。此外,按照本实施例的发送单元240由通信装置813实现,并经由主机总线804、桥接器805、外部总线806和接口807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
<4.结论>
如上所述,充电装置100包括:
发送单元110,发送单元110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120,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
判定单元130,判定单元130判定由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指示的、由受电装置200接收的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140,功率控制单元140在判定为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
这种配置使充电装置100即使在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由于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而减小时,也能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
此外,充电装置100包括:
测量单元150,测量单元150定期测量线圈的Q值;
检测单元160,检测单元160检测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
发送单元110,发送单元110在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120,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140,功率控制单元140在检测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增大输出功率。
这种配置使充电装置100即使在由于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而没有接收到来自受电装置200的SSP时,也能够由于Q值的变化而检测到受电装置200,并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
此外,充电装置100包括:
发送单元110,发送单元110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120,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接收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140,功率控制单元140在没有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为止,
在已将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定期减小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为止,
在已将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对响应请求的响应为止。
这种配置使充电装置100即使在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功率由于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而减小时,也能在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的同时,避免输出功率不断增大的问题。
此外,受电装置200包括:
检测单元210,检测单元210检测安装有附罩500;
调节单元220,调节单元220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计算单元230,计算单元230基于FOD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100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发送单元240,发送单元240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100。
这种配置使受电装置200能够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而不会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此外,受电装置200包括:
显示单元250,显示单元250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500的UI;
输入接收单元260,输入接收单元260接收经由UI输入的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
检测单元210,检测单元210在有无安装附罩500的输入指示安装有附罩500时,检测安装有附罩500;
调节单元220,调节单元220在检测到安装有附罩500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计算单元230,计算单元230基于FOD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发送单元240,发送单元240将受电功率发送到充电装置100。
这种配置使受电装置200即使在附罩500不包括检测组件时,也能够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而不会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此外,充电装置100包括:
接收单元120,接收单元120从受电装置200接收指示对受电装置200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以及
调节单元170,调节单元170在接收到指示安装有附罩500的通知时,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这种配置使充电装置100能够正常地进行非接触式充电,而不会将安装有附罩500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上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得出各种变更和修改,并且应理解的是,所述各种变更和修改自然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之内。
此外,记载在本文中的效果仅仅是说明性或示例性效果,而不是限制性的。换句话说,连同上述效果一起或者代替上述效果,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实现根据本文中的记载,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其他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3DC电源
100充电装置
101开关电路
102送电线圈
103通信数据解调电路
104微计算机
105存储器
110发送单元
120接收单元
130判定单元
140功率控制单元
150测量单元
160检测单元
170调节单元
190控制单元
200受电装置
201受电线圈
202整流电路
203LDO
204通信数据调制电路
205微计算机
206充电电路
207存储器
208二次电池
210检测单元
220调节单元
230计算单元
240发送单元
250显示单元
260输入接收单元
290控制单元
500附罩

Claims (14)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
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所述受电装置接收的所述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判定为所述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
2.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定期测量线圈的Q值;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在检测到所述Q值从所述预定参考值的变化时,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检测到所述Q值从所述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接收到所述响应时,增大输出功率。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还包括
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所述受电装置接收的所述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
其中所述功率控制单元还在判定为所述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阈值时,增大所述输出功率。
4.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以及
功率控制单元,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在没有接收到所述响应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
在已将所述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定期减小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
在已将所述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定期增大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还包括
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所述受电装置接收的所述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
其中定期增大或减小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包括定期增大或减小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指示高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所述功率强度的所述响应为止。
6.一种受电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安装有附罩;
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检测到安装有所述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受电功率发送到所述充电装置。
7.一种受电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的用户界面UI;
输入接收单元,所述输入接收单元接收经由所述UI输入的有无安装所述附罩的输入;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输入指示安装有所述附罩时,检测安装有所述附罩;
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检测到安装有所述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受电功率发送到所述充电装置。
8.一种充电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受电装置接收指示对所述受电装置安装有附罩的通知;以及
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在接收到所述通知时,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9.一种方法,包括:
由充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
判定由所述响应指示的、由所述受电装置接收的所述响应请求的功率强度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以及
在判定为所述功率强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阈值时,增大输出功率。
10.一种方法,包括:
由充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
测量线圈的Q值;
检测所述Q值从预定参考值的变化;以及
在检测到所述Q值从所述预定参考值的变化,并且没有接收到所述响应请求时,增大输出功率。
11.一种方法,包括:
由充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定期发送响应请求;
从受电装置接收对所述响应请求的响应;
在没有接收到所述响应时,定期增大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
在已将所述输出功率增大到第一阈值时,定期减小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以及
在已将所述输出功率减小到第二阈值时,定期增大所述输出功率直到接收到所述响应为止。
12.一种方法,包括:
由受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检测安装有附罩;
在检测到安装有所述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将所述受电功率发送到所述充电装置。
13.一种方法,包括:
由受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显示用于输入有无安装附罩的用户界面(UI);
接收经由所述UI输入的有无安装所述附罩的输入;
在所述输入指示安装有所述附罩时,调节FOD参数,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基于所述参数,计算对充电装置呈现的受电功率;以及
将所述受电功率发送到所述充电装置。
14.一种方法,包括:
由充电装置进行以下处理:
从受电装置接收指示对所述受电装置安装有附罩的通知;以及
在接收到所述通知时,调节FOD阈值,以免将安装有所述附罩的状态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异物。
CN202080101890.9A 2020-06-16 2020-06-16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156995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3619 WO2021255832A1 (ja) 2020-06-16 2020-06-16 充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ならび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9514A true CN115699514A (zh) 2023-02-03

Family

ID=79268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890.9A Pending CN115699514A (zh) 2020-06-16 2020-06-16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7960A1 (zh)
EP (1) EP4167436A4 (zh)
CN (1) CN115699514A (zh)
WO (1) WO20212558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6109701A1 (ja) * 2005-04-07 2008-11-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Rfidシステム、電力供給装置及び電力供給方法
EP2693235B1 (en) * 2011-03-31 2020-04-29 Sony Corporation Detector with a coil for detecting a conductor or another circuit with another coil
JP2014093921A (ja) * 2012-11-06 2014-05-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接点充電装置及び無接点充電方法
US9720467B2 (en) * 2013-08-09 2017-08-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hermal mitigation adaptation for a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17050939A (ja) * 2015-08-31 2017-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70118571A (ko) * 2016-04-15 2017-10-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Fo 검출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KR102446894B1 (ko) * 2017-08-07 2022-09-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이물질 검출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KR102509314B1 (ko) * 2018-05-16 2023-03-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2020036434A (ja) * 2018-08-29 2020-03-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非接触給電方法、非接触給電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67436A4 (en) 2023-12-27
US20230307960A1 (en) 2023-09-28
EP4167436A1 (en) 2023-04-19
WO2021255832A1 (ja) 202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84438B1 (ko) 전력의 경로를 조정하는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7696718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system
EP351207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reason wireless charging is stopping
US11539400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carry out wireless power supply
US1119630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ulti-wireless charging
CN113475051B (zh) 用于根据无线电力共享提供用户界面的装置和方法
KR102647156B1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유무선 충전 방법
JP2009219177A (ja) 給電装置
US9899862B2 (en) Wireless charger
KR102434405B1 (ko) 전자 장치의 상태에 기반하여, 무선 전력 수신 회로를 비활성화하는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20190101656A (ko) 외부 객체를 감지하여 무선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한 전자 장치
US1128995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power based o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the electronic device
KR20200008319A (ko) 무선 전력을 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방법
US1188172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1002715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US20180212447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210109916A (ko)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방법
US10116355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20200041446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20200013541A (ko) 복수의 무선 충전 코일들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20210089529A (ko) 무선 충전 중에 이물질을 검출하는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5699514A (zh)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方法
US1147671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pow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20210128607A (ko) 전자 장치 및 상기 전자 장치의 충전 상태 정보를 제공하는 방법
KR20200041720A (ko) 전자 장치 및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전력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