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8481A - 导油器及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导油器及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8481A
CN115698481A CN202180037476.0A CN202180037476A CN115698481A CN 115698481 A CN115698481 A CN 115698481A CN 202180037476 A CN202180037476 A CN 202180037476A CN 115698481 A CN115698481 A CN 115698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uide
cylindrical portion
bearing
guid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74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野智嗣
金田真一
青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98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84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162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f the sealing itsel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16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the sealing action depending on movements; pressure difference, temperature or presence of lea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18Lubric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18Lubricating arrangements
    • F01D25/20Lubric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lubrica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14Lubrication of pumps; Safety measur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16Arrangement of bearings; Supporting or mounting bearings 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40Application in turbochar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60Fluid transfer
    • F05D2260/609Deoiling or demi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98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导油器(70)具备:圆筒部(71);第一引导面(73),其从圆筒部(71)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引导面(76),其位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且在与圆筒部(71)的外周面(71a)及第一引导面(7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导油器及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导油器及增压器。本申请主张在2020年9月2日提交的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147394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其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在各种装置中,利用对轴进行轴支承的轴承。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增压器,其具备对轴进行轴支承的轴承。向用于增压器等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074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供给到轴承的内部的润滑油随着轴的旋转而从轴承的推力轴承面飞散。从轴承飞散的润滑油从设有轴承的壳体的排油口排出。在此,若润滑油的排油性降低,则油封性能(即,装置内的润滑油的密封部分处的密封性能)恶化。因此,期望提高排油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排油性的导油器及增压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导油器具备:圆筒部;第一引导面,其从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引导面,其位于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在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及第一引导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也可以是,在圆筒部的一端侧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向径向外侧前进而向与第一引导面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第一引导面和倾斜面经由第二引导面相互连接。
也可以是,第二引导面相对于圆筒部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也可以是,第二引导面相对于圆筒部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也可以是,第二引导面相对于圆筒部的轴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倾斜。
也可以是,两个第二引导面分别设置于圆筒部的周向的不同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增压器具备上述的导油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排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提取了图1的点划线部分的图。
图3是从轴承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导油器的主视图。
图4是从轴承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导油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轴承侧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导油器的主视图。
图6是从轴承侧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导油器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轴承侧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导油器的主视图。
图8是从轴承侧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导油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便于理解的例示,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并不限定本公开。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并且省略对这些元件的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公开没有直接关系的元件的图示。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增压器C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壳体20。涡轮壳体3通过紧固机构2与轴承壳体20的左侧连接。压缩机壳体5通过紧固螺栓4连接到轴承壳体20的右侧。轴承壳体20、涡轮壳体3以及压缩机壳体5被一体化。
在轴承壳体20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20a。突起20a设置于涡轮壳体3附近。突起20a在轴承壳体20的径向上突出。在涡轮壳体3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3a。突起3a设置在轴承壳体20附近。突起3a在涡轮壳体3的径向上突出。轴承壳体20和涡轮壳体3通过紧固机构2对突起20a、3a进行带式紧固而被安装。紧固机构2例如是夹持突起20a、3a的G联轴器。
轴承壳体20具有轴承壁部21。在轴承壁部21形成有轴承孔21a。轴承孔21a沿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在轴承孔21a设置轴承30。图1表示作为轴承30的一例的半浮式轴承。但是,轴承30可以是其他轴承,只要其具有至少一个推力轴承面即可。由轴承30将轴6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轴6的左端部组装有涡轮叶轮7。涡轮叶轮7旋转自如地容纳在涡轮壳体3中。在轴6的右端部组装有压缩机叶轮8。压缩机叶轮8旋转自如地容纳在压缩机壳体5中。在轴承壳体20的下部形成有将从轴承30飞散的润滑油排出的排出口22。
在压缩机壳体5形成有进气口9。进气口9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进气口9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连接。扩散器流路10由轴承壳体20和压缩机壳体5的对置面形成。扩散器流路10从轴6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形成为环状。扩散器流路10在上述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8与进气口9连通。
在压缩机壳体5设置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1。压缩机涡旋流路11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11例如位于比扩散器流路10靠轴6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1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压缩机涡旋流路11也与扩散器流路10连通。
若压缩机叶轮8旋转,则从进气口9向压缩机壳体5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8的叶片间流通的过程中被加压加速。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散器流路10以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1中升压。升压后的空气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在涡轮壳体3形成有排出口12。排出口12在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排出口12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在涡轮壳体3设置有流路13和涡轮涡旋流路14。涡轮涡旋流路14为环状。涡轮涡旋流路14例如位于比流路13靠涡轮叶轮7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14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被引导至气体流入口。涡轮涡旋流路14也经由上述流路13与涡轮叶轮7连通。
从气体流入口被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4的废气经由流路13及涡轮叶轮7被引导至排出口12。被引导至排出口12的废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7旋转。涡轮叶轮7的旋转力经由轴6向压缩机叶轮8传递。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压缩机叶轮8的旋转力而升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图2是提取了图1的点划线部分的图。如图2所示,在轴承壳体20形成有油路23。油路23从轴承壳体20的外部贯通至轴承孔21a。润滑油从油路23流入轴承孔21a。在轴承30的主体部31形成有插通孔32。插通孔32沿轴6的轴向(以下,也简称为轴向)贯通。轴承30的中心轴CA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插通孔32中插通有轴6。在插通孔32的内周面33形成有两个径向轴承面34、35。径向轴承面34、35在轴向上分离。
在轴承30的主体部31形成有油孔36。油孔36将主体部31从内周面33贯通至外周面37。供给到轴承孔21a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油孔36流入主体部31的内周面33。流入的润滑油从油孔36向图2中的左右扩散。扩散后的润滑油被供给到轴6与径向轴承面34、35之间的间隙。而且,轴6由供给到轴6与径向轴承面34、35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的油膜压力轴支承。
在轴承30的主体部31形成有贯通孔38。贯通孔38将主体部31从内周面33贯穿至外周面37。在轴承壁部21形成有销孔21b。销孔21b形成于与贯通孔38对置的部位。销孔21b贯通形成轴承孔21a的壁部。在图2中,定位销50从下侧嵌合到销孔21b中。定位销50的前端插入于轴承30的贯通孔38。通过定位销50限制轴承30的旋转以及轴向的移动。
在轴6安装有挡油部件60。挡油部件60相对于主体部31在图2中配置于右侧(压缩机叶轮8侧)。挡油部件60是环状部件。挡油部件60使沿着轴6向压缩机叶轮8侧流动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飞散。利用挡油部件60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叶轮8侧漏出。挡油部件60的左端面即对置面61在轴向上与主体部31对置。
在轴6设置有大径部6a。大径部6a相对于主体部31在图2中位于左侧(涡轮叶轮7侧)。大径部6a在轴向上与主体部31对置。
如上所述,轴承30的主体部31的轴向的移动被定位销50限制。主体部31在轴向上被挡油部件60和大径部6a夹持。向主体部31与挡油部件60的间隙、以及主体部31与大径部6a的间隙分别供给润滑油。当轴6沿轴向移动时,挡油部件60或大径部6a被与主体部31之间的油膜压力支承。轴承30中的主体部31的轴向的两端面成为推力轴承面41、42。推力轴承面41、42承受推力载荷。推力轴承面41、42中的左侧的推力轴承面41与大径部6a对置。推力轴承面41、42中的右侧的推力轴承面42与挡油部件60对置。
在主体部31的外周面中的轴向的两端侧分别形成有减震部39、40。减震部39、40通过供给到与轴承孔2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的油膜压力来抑制轴6的振动。
相对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在右侧设置有导油器70。导油器70是环状部件。导油器70与轴承30配置在同轴上。导油器70覆盖挡油部件60的左端部(即,形成对置面61的部分)的外周缘。挡油部件60能够相对于导油器70相对旋转。导油器70安装于密封板80上。密封板80堵塞挡油部件60的外周面与轴承壳体20的内壁面之间,抑制润滑油从轴承壳体20内的空间向压缩机壳体5内的空间漏出。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飞散的润滑油被导油器70遮挡,被引导至轴承壳体20的下部的排出口22(参照图1)。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叶轮8侧漏出。
以下,在图2的基础上,参照图3和图4,对导油器7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从轴承30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导油器70的主视图。图4是从轴承30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导油器7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图3以及图4中,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飞散的润滑油的流动由箭头F1、F2、F3、F4、F5、F6表示。
如图2至图4所示,导油器70具有圆筒部71、平面部72、第一引导面73、倾斜面74以及第二引导面75、76。导油器70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一体地形成。但是,导油器70也可以通过将多个部件接合而形成。
圆筒部71与轴承30配置在同轴上。平面部72从圆筒部71的左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平面部72覆盖挡油部件60的左端部(即,形成对置面61的部分)的外周缘。
第一引导面73从圆筒部71(具体而言,右端侧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一引导面73沿着圆筒部71的周向形成。在第一引导面73设置有向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爪部73a。在图3的例子中,三个爪部73a在圆筒部71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爪部73a例如通过压入而安装于密封板80。
但是,爪部73a也可以经由密封板80以外的部件安装于轴承壳体20。爪部73a也可以直接安装于轴承壳体20。导油器70中的爪部73a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安装于密封板80、安装于轴承壳体20的密封板80以外的部件、或者轴承壳体20上。在该情况下,爪部73a能够从轴承壳体20的结构中省略。另外,导油器70也可以与轴承壳体20一体地形成。
倾斜面74设置于圆筒部71的一端侧(具体而言,左端部的下部)。倾斜面74随着向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前进而向图2中的左侧(即,与第一引导面73侧相反的一侧)倾斜。
如图2中由箭头F1所示,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沿着圆筒部71的外表面被引导至第一引导面73。被引导至第一引导面73的润滑油如图3和图4中箭头F4所示,沿着第一引导面73在周向上被引导。沿着第一引导面73的润滑油的流动(即,由箭头F4表示的流动)被称为内流。由箭头F4所示的内流的方向与轴6的旋转方向一致。即,箭头F4表示轴6在图3中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的内流。
如图2中由箭头F2所示,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沿着倾斜面74向下方输送。沿着倾斜面74向下方输送的润滑油被引导至轴承壳体20的下部的排出口22(参照图1)。
在此,如图2中由箭头F3所示,从轴承30的推力轴承面42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挡油部件60与圆筒部71的间隙向压缩机叶轮8侧排出。通过了挡油部件60与圆筒部71的间隙的润滑油随着挡油部件60的旋转而向径向外侧飞散。在通过挡油部件60与圆筒部71的间隙之后沿径向飞散的润滑油的流动(即,由箭头F3表示的流动)被称为外流。
在图3和图4中由箭头F4表示的内流和在图2中由箭头F3表示的外流在导油器70的下部附近合流,有可能相互干涉。内流与外流之间的干涉降低了润滑油的排油性并且是使油封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在本实施方式的导油器70中,通过设置第二引导面75、76,能够抑制内流与外流之间的干涉。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二引导面75、76位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第二引导面75、76在与圆筒部71的外周面71a以及第一引导面7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面75、76与圆筒部71的外周面71a以及第一引导面73连接。
第二引导面75、76遍及形成在第一引导面73与倾斜面74之间。即,第一引导面73和倾斜面74经由第二引导面75、76相互连接。第二引导面75遍及形成在第一引导面73和倾斜面74的图3中的左端部之间。第二引导面76遍及形成在第一引导面73与倾斜面74的图3中的右端部之间。这样,两个第二引导面75、76分别设置于圆筒部71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另外,两个第二引导面75、76配置在图3中左右对称的位置(即,相对于铅垂轴对称的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图3中左右非对称的位置。另外,两个第二引导面75、76中的一个也可以从导油器70的结构中省略。即,第二引导面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面75、76相对于圆筒部71的轴向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但是,第二引导面75、76相对于圆筒部71的轴向稍微倾斜。第二引导面75、76以轴承30侧比第一引导面73侧靠下方的方式稍微倾斜。第二引导面75、76以径向外侧比径向内侧靠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二引导面75、76位于比轴6的中心位置靠下侧。但是,第二引导面75、76也可以位于比轴6的中心位置靠上侧,但从抑制内流与外流之间的干涉的观点出发,优选位于比轴6的中心位置靠下侧。第二引导面75、76位于比倾斜面74靠上侧。
如上所述,由箭头F4所示的内流是沿着第一引导面73的润滑油的流动。在此,第二引导面75、76位于内流的路径上,且在与内流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通过内流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75以及第二引导面76中的任一个碰撞。而且,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在图3以及图4的例子中,通过箭头F4所示的内流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76碰撞。此外,在轴6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由于内流的流动方向与箭头F4的方向相反,因此通过内流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75碰撞。
如图3以及图4中由箭头F5所示,与第二引导面76碰撞的润滑油被第二引导面76向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引导并飞散。由此,抑制润滑油沿着内流的方向被输送到导油器70的下部附近。因此,能够抑制内流和外流在导油器70的下部附近合流而相互干涉。因此,润滑油的排油性提高,进而油封性能提高。
如图3以及图4中由箭头F6所示,与第二引导面76碰撞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也被第二引导面76向圆筒部71的轴向的轴承30侧引导并飞散。通过第二引导面76向圆筒部71的轴向飞散的润滑油沿着倾斜面74向下方输送。由此,排油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导油器70中,第一引导面73和倾斜面74经由第二引导面76相互连接。因此,通过第二引导面76沿圆筒部71的轴向飞散的润滑油容易被引导至倾斜面74。
在导油器70中,两个第二引导面75、76分别设置于圆筒部71的周向的不同位置。由此,无论轴6的旋转方向是哪个方向,通过内流被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75以及第二引导面76中的任一个碰撞。因此,无论轴6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抑制内流和外流在导油器70的下部附近合流而相互干涉。
在上述中,对第二引导面75、76相对于圆筒部71的轴向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二引导面75、76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以下,参照图5、图6、图7以及图8,对相对于上述的例子使第二引导面75、76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是从轴承30侧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导油器170的主视图。图6是从轴承30侧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导油器170的立体图。如图5和图6所示,导油器170具有圆筒部171、平面部172、第一引导面173、倾斜面174以及第二引导面175、176。圆筒部171、平面部172、第一引导面173和倾斜面174的结构与导油器70的圆筒部71、平面部72、第一引导面73和倾斜面74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导油器170能够使用设置于第一引导面173的爪部173a安装于密封板80。
第二引导面175、1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同样地位于圆筒部171的径向外侧。另外,第二引导面175、176在与圆筒部171的外周面171a以及第一引导面17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引导面175、176与圆筒部171的外周面171a以及第一引导面173连接。另外,第二引导面175、176遍及形成在第一引导面173和倾斜面174之间。
在此,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二引导面175、1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同样地相对于圆筒部171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面175、1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不同,相对于圆筒部171的轴向较大地倾斜。第二引导面175、176以轴承30侧比第一引导面173侧靠下方的方式较大地倾斜。第二引导面175、176以径向外侧比径向内侧靠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二引导面175、176位于比轴6的中心位置靠下侧。第二引导面175、176的轴承30侧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倾斜面174的上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
在第一变形例的导油器170中,也与导油器70同样地,如图5和图6中箭头F4所示,由第一引导面173形成内流。通过内流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176碰撞。而且,如图5以及图6中由箭头F5所示,与第二引导面176碰撞的润滑油被第二引导面176向圆筒部171的径向外侧引导并飞散。由此,润滑油的排油性提高。
如图5和图6所示的导油器170那样,第二引导面175、176也可以相对于圆筒部171的轴向较大地倾斜。但是,在上述的导油器70中,第二引导面75、76相对于圆筒部71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与第二引导面75、76碰撞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引导面76也容易向圆筒部71的轴向的轴承30侧飞散。因此,排油性进一步提高。
图7是从轴承30侧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导油器270的主视图。图8是从轴承30侧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导油器270的立体图。如图7和图8所示,导油器270具有圆筒部271、平面部272、第一引导面273、倾斜面274以及第二引导面275、276。圆筒部271、平面部272、第一引导面273以及倾斜面274的结构与导油器70的圆筒部71、平面部72、第一引导面73以及倾斜面74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导油器270能够使用设置于第一引导面273的爪部273a安装于密封板80。
第二引导面275、2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同样地位于圆筒部271的径向外侧。另外,第二引导面275、276在与圆筒部271的外周面271a以及第一引导面27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引导面275、276与圆筒部271的外周面271a以及第一引导面273连接。另外,第二引导面275、276遍及形成在第一引导面273和倾斜面274之间。
在此,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二引导面275、2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同样地相对于圆筒部271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面275、276与导油器70的第二引导面75、76不同,相对于圆筒部271的径向较大地倾斜。第二引导面275、276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引导面275、276从圆筒部271的外周面271a向下方延伸。第二引导面275、276以轴承30侧比第一引导面73侧更接近轴承30的中心轴CA的方式倾斜。第二引导面275、276位于比轴6的中心位置靠下侧。第二引导面275、276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倾斜面274的上端部靠下侧且比倾斜面274的下端部靠上侧。
在第二变形例的导油器270中,也与导油器70同样地,如图7和图8中由箭头F4所示,由第一引导面273形成内流。通过内流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与第二引导面276碰撞。而且,如图7以及图8中由箭头F5所示,与第二引导面276碰撞的润滑油被第二引导面276向圆筒部271的径向外侧引导并飞散。由此,润滑油的排油性提高。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导油器270那样,第二引导面275、276也可以相对于圆筒部271的径向较大地倾斜。但是,在上述的导油器70中,第二引导面75、76相对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与第二引导面76碰撞而向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飞散的润滑油的飞散方向更容易沿着圆筒部71的径向。因此,排油性进一步提高。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当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中,说明了导油器70、170、270搭载于增压器C的例子。但是,搭载导油器70、170、270的装置也可以是增压器C以外的装置,只要该装置具备具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即可。
在上述中,对第二引导面75、76与圆筒部71的外周面71a、第一引导面73以及倾斜面74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二引导面75、76也可以与圆筒部71的外周面71a、第一引导面73以及倾斜面74中的至少一个分离。同样地,第二引导面175、176也可以与圆筒部171的外周面171a、第一引导面173以及倾斜面174中的至少一个分离。同样地,第二引导面275、276也可以与圆筒部271的外周面271a、第一引导面273以及倾斜面274中的至少一个分离。
符号说明
70:导油器;71:圆筒部;71a:外周面;72:平面部;73:第一引导面;74:倾斜面;75:第二引导面;76:第二引导面;170:导油器;171:圆筒部;171a:外周面;172:平面部;173:第一引导面;174:倾斜面;175:第二引导面;176:第二引导面;270:导油器;271:圆筒部;271a:外周面;272:平面部;273:第一引导面;274:倾斜面;275:第二引导面;276:第二引导面;C:增压器。

Claims (7)

1.一种导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部;
第一引导面,其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
第二引导面,其位于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在与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引导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部的一端侧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向所述径向外侧前进而向与所述第一引导面侧相反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一引导面和所述倾斜面经由所述第二引导面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导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面相对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面相对于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面相对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油器,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二引导面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周向的不同位置。
7.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油器。
CN202180037476.0A 2020-09-02 2021-05-24 导油器及增压器 Pending CN1156984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7394 2020-09-02
JP2020147394 2020-09-02
PCT/JP2021/019627 WO2022049840A1 (ja) 2020-09-02 2021-05-24 オイルディフレクタおよび過給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8481A true CN115698481A (zh) 2023-02-03

Family

ID=80491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7476.0A Pending CN115698481A (zh) 2020-09-02 2021-05-24 导油器及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8762A1 (zh)
JP (1) JPWO2022049840A1 (zh)
CN (1) CN115698481A (zh)
DE (1) DE112021002761T5 (zh)
WO (1) WO20220498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2988B2 (ja) * 1993-05-07 2002-02-04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用リングシール装置
JP5807436B2 (ja) 2011-08-09 2015-11-10 株式会社Ihi 軸受装置の設計方法及び軸受装置
US10900380B2 (en) * 2017-12-13 2021-01-26 Borgwarner Inc. Recirculation stall in compressor insert or backplate
GB2572162B (en) * 2018-03-20 2022-11-09 Cummins Ltd Bearing assembly for a turbomachine, and baffle element for the turbomachine
JP2020147394A (ja) 2019-03-12 2020-09-17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スカレーターのステ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49840A1 (zh) 2022-03-10
WO2022049840A1 (ja) 2022-03-10
DE112021002761T5 (de) 2023-03-09
US20230088762A1 (en) 2023-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8267B2 (ja) 軸受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CN108350932B (zh) 轴承构造以及增压器
CN107849972B (zh) 油封构造及增压器
CN107850120B (zh) 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
CN112154261B (zh) 轴承构造以及增压器
WO2017026292A1 (ja) 軸受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CN109690050B (zh) 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CN111479991B (zh) 增压器
US10865833B2 (en) Bearing structure and turbocharger
JP6439873B2 (ja) オイルシール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CN115698481A (zh) 导油器及增压器
WO2017026293A1 (ja) 軸受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US20190107052A1 (en) Turbocharger
US11898457B2 (en) Bearing and turbocharger
CN110832181B (zh) 增压器
JP6512296B2 (ja) 軸受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CN112041573B (zh) 轴承及增压器
CN114746638A (zh) 增压器
CN114364867A (zh) 多圆弧轴承以及增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