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5104A -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95104A CN115695104A CN202310000621.9A CN202310000621A CN115695104A CN 115695104 A CN115695104 A CN 115695104A CN 202310000621 A CN202310000621 A CN 202310000621A CN 115695104 A CN115695104 A CN 1156951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line
- difference
- differential line
- phase off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这样,根据差分线的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确定用于差分线补偿的目标补偿长度,提高了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进而减少了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了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差分线又称为差分走线,用于传输差分信号,通常为存在耦合的两条传输线,为便于说明,上述两根传输线可以分别称为P走线和N走线。P走线和N走线用来传输相位差180度的两个信号。实际应用中,若差分走线的PN链路不对称,则可能会出现差分信号失真而造成的误码问题以及模态转换而引入的电磁干扰等问题。
现有技术下,通常采用长度匹配的方式,采用长度相等的两根传输线,实现PN链路对称性(差分线链路对称性)。其中,通常将PN链路的传输时延差作为评价差分线的对称性的指标。若传输时延差为零,则说明PN链路对称,传输时延差越大,则说明PN链路的对称性的误差越大。
但是,由于信号速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明显,信号的换层过孔以及拐弯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PN链路对称性,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较大,进而导致信号传输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用以对差分线进行精确补偿,以提高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一方面,提供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包括:
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差分线的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确定用于差分线补偿的目标补偿长度,并基于此对差分线进行补偿,提高了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可减少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包括:
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第一传输信号包括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
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第二传输信号包括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
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相位偏移差。
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各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可以准确计算差分线的相位偏移差,提高了相位偏移差的准确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
根据光速、相位偏移差、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确定传输时延差;
其中,传输时延差与光速以及相位偏移差均呈正相关,与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均呈负相关。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相位偏移差,结合光速、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计算差分走线的传输时延差,提高了传输时延差的准确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包括:
则根据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目标补偿长度;
其中,目标补偿长度与光速以及传输时延差均呈正相关,与等效介电常数呈负相关。
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结合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准确计算出目标补偿长度,提高了目标补偿长度的准确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时延阈值,则判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
上述实现过程中,若确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则说明当前差分线不存在PN链路误差或者PN链路误差较小,不需要进行长度补偿。
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包括:
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
确定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
确定第一绝对值和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值;
将最小值对应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
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
上述实现过程中,对可以加长补偿的传输线进行加长,从而实现了对差分线的长度补偿。
一方面,提供一种差分线补偿的装置,包括:
获得单元,用于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计算单元,用于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补偿单元,用于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得单元用于:
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第一传输信号包括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
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第二传输信号包括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
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相位偏移差。
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用于:
获取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
根据光速、相位偏移差、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确定传输时延差;
其中,传输时延差与光速以及相位偏移差均呈正相关,与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均呈负相关。
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单元用于:
则根据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目标补偿长度;
其中,目标补偿长度与光速以及传输时延差均呈正相关,与等效介电常数呈负相关。
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单元还用于:
若确定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时延阈值,则判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
一种实施方式中,补偿单元用于:
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
确定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
确定第一绝对值和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值;
将最小值对应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
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上述任一种差分线补偿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上述任一种差分线补偿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任一种差分线补偿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未经补偿的差分走线的示例图;
图2为传统技术下一种差分走线的输入信号的示例图;
图3为传统技术下一种差分走线的输出信号的示例图;
图4为一种趋肤效应下的电流路径示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500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前的相频特性曲线示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比对的示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800的详细实施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后的输出信号的示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后的相频特性曲线示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部分用语进行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或便携式终端,例如移动手机、站点、硬件单元、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平板、互联网节点、通信器、计算机、个人通信系统设备、个人导航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视频播放器、数码相机/摄像机、定位设备、电视接收器、无线电广播接收器、电子书设备、游戏设备或者其任意组合,包括这些设备的配件和外设或者其任意组合。还可预见到的是,终端设备能够支持任意类型的针对用户的接口(例如可穿戴设备)等。
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进行说明,差分走线常用于高速率信号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以及有效抑制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等显著优点。实际应用中,需要差分走线的PN链路尽量对称,否则会引起差分信号失真而造成的误码问题,以及模态转换而引入的电磁干扰问题。
为保证PN链路的对称性,传统技术下,差分走线通常采用长度相等的两根传输线,例如,可以参阅图1所示的差分走线,图1为一种差分走线的示例图,图1中差分走线的第一传输线P1P2与该差分走线的第二传输线N1N2二者物理长度相同。
但是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由于信号速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明显,信号的换层过孔以及拐弯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PN链路对称性,因此,采用这种物理长度相等的方式,实际上PN链路对称性的误差较大。
在一个实例中,在将图2所示的信号输入至图1所示差分线的两根走线时,得到的输出信号如图3所示。图2中,输入信号为正弦电压信号,横坐标均为时间,单位为皮秒(PS),纵坐标均为电压,图3中,横坐标均为时间,单位为皮秒(PS),纵坐标均为电压。
将图2所示的正弦电压信号,输入图1所示差分线的两个走线的输入端,则从该差分线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得到图3所示的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显然,该例中,两根传输走线分别对应的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是存在传输时延差的。而传输时延差通常为评估PN链路的对称性的指标,若传输时延差为零,则说明PN链路对称,若传输时延差越大,则说明PN链路的对称性的误差越大。
其中,趋肤效应是指:当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体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结果使导体的电阻增加,使它的损耗功率也增加。
图4为一种趋肤效应下的电流路径示例图。通常情况下,差分走线的长度是通过测量或计算差分线的中心线(如图4中的实线)获得的。但是,由于趋肤效应,信号的实际传输路径却并不一定是该中心线,例如信号的实际传输路径可能为图4中虚线所示的曲线路径或其他不规则路径。实际应用中,信号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明显,因此,在P走线和N走线等长的条件下,传输信号可能存在传输时延差。
为了提高信号传输质量,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可以对差分线进行精确补偿,提升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提升差分信号的传输可靠性。可以参阅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500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
步骤501: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差分线的P走线和N走线,分别作为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传输信号包括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第一输入信号为第一传输线的输入信号,第一输出信号为第一传输线的输出信号。第二传输信号包括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第二输入信号为第二传输线的输入信号,第二输出信号为第二传输线的输出信号。第二传输信号可与第一传输信号相同。
为准确地确定差分走线在信号传输时的相位偏移差,一种实施方式中,执行步骤501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S5011: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
具体的,确定第一输入信号在指定频率的第一输入相位,以及第一输出信号在指定频率的第一输出相位,并根据第一输入相位和第一输出相位之间的差,获得第一相位偏移。这样可以确定在该指定频率下,第一输入信号在经过第一传输线进行传输时会发生的相移。
作为一个示例,指定频率可以为传输信号中的最大频率。实际应用中,指定频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如,根据用户指令设置指定频率。
S5012: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该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
具体的,确定第二输入信号在该指定频率的第二输入相位,以及第二输出信号在该指定频率的第二输出相位,并根据第二输入相位和第二输出相位之间的差,获得第二相位偏移。这样可以确定在该指定频率下,第二输入信号在经过第二传输线进行传输时会发生的相移。
S5013: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相位偏移差。
具体的,可以将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为相位偏移差,单位为度(degree)。相位偏移差可以采用以下表达式确定:
Φ(PN)=|Φ(P)-Φ(N)|;
其中,Φ(PN)为相位偏移差,Φ(P)为第一相位偏移,Φ(N)为第二相位偏移。
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传输线的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获得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相频特性曲线,根据第二传输线的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获得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相频特性曲线。根据第一相频特性曲线和第二相频特性曲线,选取指定频率对应的第一相位偏移,以及该指定频率对应的第二相位偏移,并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获得相位偏移差。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信号(即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即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的频率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实时变化的,在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相频特性曲线(即第一相频特性曲线和第二相频特性曲线)可以是通过建模仿真的方式获得的。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前的相频特性曲线示例图。图6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为吉赫兹(GHZ),纵坐标为相位偏移,单位为度(degree)。图6中,示出了一个实例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相频特性曲线,以及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相频特性曲线,在一个示例中,可以设置指定频率可以为25GHZ,根据第一相频特性曲线和第二相频特性曲线分别在25GHZ的相位偏移,确定相应的相位偏移差。
这样,就可以确定在该指定频率下,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在分别经过差分走线的两个传输线时发生的相位偏移的差。
步骤502: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为准确确定差分走线的传输时延差,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502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021:获取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
其中,电磁波在传输线(即差分线)中的传输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传输介质影响,这与传输线的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有关。由于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二者传输介质相同,因此,两者的等效介电常数相同。
这样,就可以在后续步骤中,通过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差分走线的传输时延差。
S5022:根据光速、相位偏移差、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确定传输时延差。
具体的,传输时延差,与光速以及相位偏移差均呈正相关,与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均呈负相关。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以下表达式计算传输时延差:
其中,SKEWtime为传输时延差,C为真空中的光速,Er为等效介电常数,f为指定频率,Φ(PN)为相位偏移差,Φ(P)为第一相位偏移,Φ(N)为第二相位偏移。
这样,就可以通过相位偏移差,结合光速、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获得差分走线的传输时延差。
步骤503: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具体的,若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时延阈值,则说明差分走线不存在PN链路误差或者PN链路误差较小,不需要进行长度补偿,否则,说明差分走线存在一定的PN链路误差,需要进行长度补偿,则可以根据传输时延差确定差分线需要补偿的长度,即目标补偿长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目标补偿长度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判定差分线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根据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目标补偿长度。其中,目标补偿长度与光速以及传输时延差均呈正相关,与等效介电常数呈负相关。
实际应用中,时延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如,时延阈值可以是1ps,当然,在一些对差分信号有高性能要求的场景下,还可以要求P链路和N链路的传输延时差控制在飞秒(fs,femtosecond)量级,这种情况下,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对应的时延阈值。在此不对具体的时延阈值作限制。
可选的,可以采用以下表达式确定上述目标补偿长度:
=[C2*|Φ(P)- Φ(N)|]/(360*f*Er);
其中,SKEWlength为所求的目标补偿长度,SKEWtime为传输时延差,C为真空中的光速,Er为等效介电常数,f为指定频率,Φ(PN)为相位偏移差,Φ(P)为第一相位偏移,Φ(N)为第二相位偏移。
这样,就可以在差分走线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时,结合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准确计算出目标补偿长度。
进一步的,若确定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时延阈值,则判定不需要对差分线进行补偿,即,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例如,若传输时延差为零,则确定差分线不需要长度调整,结束该流程。
在一些应用场景下,还可以在确定相位偏移差不高于相位阈值时即判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
实际应用中,差分线补偿条件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步骤504: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为对差分线进行精确补偿,进而减少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从差分线中选取待补偿传输线,并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例如可以是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绕线补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确定目标补偿长度和补偿对象时,向用于进行长度补偿的调整设备发送补偿信息(含目标补偿长度),从而使得调整设备根据补偿信息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调整。
具体的,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选取待补偿传输线(即补偿对象):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以及确定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确定第一绝对值和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值;将最小值对应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
这样,就可以对可以加长补偿的传输线进行加长,以实现差分线的长度补偿。
进一步的,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时,还可以对差分线中的至少一个传输线进行长度调整。具体的,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将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划分为待补偿传输线以及非补偿传输线;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以及非补偿传输线中的至少一个进行长度调整。
为将传输线进行补偿划分,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将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划分为待补偿传输线以及非补偿传输线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
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绝对值,获得第一绝对值,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的绝对值,获得第二绝对值,若第一绝对值低于第二绝对值,则将第一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并将第二传输线,确定为非补偿传输线;否则,将第二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并将第一传输线,确定为非补偿传输线。
这是由于在第一传输线中的传输信号发生了Φ(P)相移,第二传输线中的传输信号发生了Φ(N)相移时,相位偏移量较小的传输信号的实际路径偏短,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偿,因此,将偏移量较小的传输信号所在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
为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调整,一种实施方式中,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以及非补偿传输线中的至少一个进行长度调整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任一方式:
方式1: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将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
这样,就可以将待补偿传输线加长,以实现差分线的PN链路对称。
方式2: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非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截取。
这样,就可以将非补偿传输线截短,以实现差分线的PN链路对称。
方式3:将目标补偿长度划分为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并按照第一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以及按照第二长度,对非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截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的划分比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这样,就可以将待补偿传输线加长,并将非补偿传输线截短。
下面结合图7对补偿前后的差分线进行示例比对说明。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差分线的补偿比对示例图。图7中的左图为补偿前的差分线。图7中的右图为补偿后的差分线。显然,对图7中左图的第一传输线进行了加长补偿。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差分线中传输信号在指定频率下的相位偏移差,可以准确计算出差分线的传输时延差,并可以通过该传输时延差判断差分线是否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以及在确定差分线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时,通过该传输时延差确定目标补偿长度,进而根据该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提高了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进而减少了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了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进一步的,为进一步提高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还可以循环多次对同一差分线进行多次补偿(因为实际应用场景下有可能一次补偿后补偿的这部分也对信号传输产生复杂影响,所以可以通过多次检测与补偿来确定获得符合条件的差分线),直至确定获得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的差分线。下面结合图8对差分线循环补偿的实现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800的详细实施流程图,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步骤801: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相位偏移差。
步骤802: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步骤803:判断传输时延差是否高于时延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804-807,否则,执行808。
步骤804: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步骤805: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
步骤806:确定第一绝对值和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绝对值。
步骤807: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最小绝对值对应的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执行步骤801。
步骤808:结束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801-步骤808中差分线补偿的详细执行步骤,具体参见上述步骤501-步骤504,在此不做赘述。
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差分线的多次补偿,保证了差分线的PN链路对称性的精确性,进而减少了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了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下面结合图2、图7、图9和图10,对差分线补偿后的传输效果进行示例说明。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后的输出信号的示例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后的相频特性曲线示例图。图9中的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ps,纵坐标时电压,单位是伏特(V)。图10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相位偏移,单位为度(degree)。一个实例中,将图2所示的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两者相同),分别输入图7中右图所示的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则获得如图9所示的输出信号(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并得到如图10所示的相频特性曲线(第一相频特性曲线与第二相频特性曲线)。可见,差分线经过补偿后,图9中的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两者几乎重合,图10中的第一相频特性曲线与第二相频特性曲线两者几乎重合,显然,经过补偿后,相位偏移差明显减小。
由于相位偏移差不仅仅包含了差分走线长度的影响,还能够反映差分线物理结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是相对真实的,因此,通过差分线的相位偏移差,确定差分线需要补偿的长度(即目标补偿长度),通过相频特性曲线来确定需要补偿的长度,提高了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减少了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了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差分线补偿的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思路与前述的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线补偿的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获得单元1101,用于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确定单元1102,用于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计算单元1103,用于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补偿单元1104,用于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得单元1101用于: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第一传输信号包括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第二传输信号包括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根据第一相位偏移以及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相位偏移差。
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1102用于:获取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根据光速、相位偏移差、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确定传输时延差;其中,传输时延差与光速以及相位偏移差均呈正相关,与指定频率以及等效介电常数均呈负相关。
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单元1103用于:则根据光速、传输时延差,以及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目标补偿长度;其中,目标补偿长度与光速以及传输时延差均呈正相关,与等效介电常数呈负相关。
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单元1103还用于:若确定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时延阈值,则判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
一种实施方式中,补偿单元1104用于:确定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确定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确定第一绝对值和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值;将最小值对应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按照目标补偿长度,对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可以执行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
处理器是电子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各个部件,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数据,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从而实现前述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的方法。
可选的,处理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存储器可以在单一芯片上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它们也可以在独立的芯片上分别实现。
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各种应用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等。
当然,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组件,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用于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的显示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信息的输入单元、传感器等组件,输入单元可包括触控面板以及其他形式的输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机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些仅仅是电子设备的举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实际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通信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根据相位偏移差,确定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若确定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传输时延差,计算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根据目标补偿长度,对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这样,根据差分线的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确定用于差分线补偿的目标补偿长度,并基于此对差分线进行补偿,提高了差分线补偿的精确度,进而减少了差分线链路对称性的误差,提高了差分线的信号传输质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差分线补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所述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根据所述相位偏移差,确定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若确定所述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差,计算所述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根据所述目标补偿长度,对所述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所述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包括:
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一输出信号;
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所述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所述第二传输信号包括所述第二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出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偏移以及所述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所述相位偏移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相位偏移差,确定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包括:
获取所述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
根据光速、所述相位偏移差、指定频率以及所述等效介电常数,确定所述传输时延差;
其中,所述传输时延差与光速以及所述相位偏移差均呈正相关,与所述指定频率以及所述等效介电常数均呈负相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差,计算所述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包括:
则根据光速、所述传输时延差,以及所述差分线的等效介电常数,确定所述目标补偿长度;
其中,所述目标补偿长度与光速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差均呈正相关,与所述等效介电常数呈负相关。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所述传输时延差不高于所述时延阈值,则判定不符合差分线补偿条件,并结束差分线补偿流程。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补偿长度,对所述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相位偏移的第一绝对值;
确定所述第二相位偏移的第二绝对值;
确定所述第一绝对值和所述第二绝对值中的最小值;
将所述最小值对应的传输线,确定为待补偿传输线;
按照所述目标补偿长度,对所述待补偿传输线进行长度补偿。
7.一种差分线补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单元,用于根据差分线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传输信号,以及所述差分线中第二传输线的第二传输信号,获得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相位偏移差;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相位偏移差,确定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和所述第二传输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
计算单元,用于若确定所述传输时延差高于时延阈值,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差,计算所述差分线的目标补偿长度;
补偿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补偿长度,对所述差分线进行长度补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单元用于:
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一输出信号,确定在指定频率的第一相位偏移;所述第一传输信号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一输出信号;
根据第二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确定在所述指定频率的第二相位偏移,所述第二传输信号包括所述第二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出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偏移以及所述第二相位偏移的差,确定所述相位偏移差。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运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00621.9A CN115695104B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00621.9A CN115695104B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95104A true CN115695104A (zh) | 2023-02-03 |
CN115695104B CN115695104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5057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00621.9A Active CN115695104B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95104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85249A1 (en) * | 2003-10-16 | 2005-04-21 | Pctel, Inc.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ilotless frequency offset compensation in multipoint-to-point wireless systems with OFDM |
US20080063113A1 (en) * | 2006-09-07 | 2008-03-13 | Via Technologies, Inc. | Compensation for gain imbalance, phase imbalance and DC offsets in a transmitter |
CN101188586A (zh) * | 2006-10-04 | 2008-05-28 | 因芬奈昂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线路补偿装置、方法和系统 |
CN101425988A (zh) * | 2007-10-31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消除差分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605002A (zh) * | 2009-07-03 | 2009-12-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消除高速差分通道连接器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2119402A1 (en) * | 2011-08-19 | 2012-09-1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phase and oscillator frequency estimation |
CN109640389A (zh) * | 2018-12-30 | 2019-04-16 | 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延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683658A (zh) * | 2018-12-30 | 2019-04-26 | 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钟信号相位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4414885A (zh) * | 2021-12-13 | 2022-04-29 | 华能新能源上海发电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系统相位差测量改进计算方法 |
CN115455897A (zh) * | 2022-08-04 | 2022-12-09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评估高速差分信号对pn线传输时延的方法及系统 |
CN115496026A (zh) * | 2022-09-20 | 2022-12-20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差分对的等时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510799A (zh) * | 2022-09-15 | 2022-12-23 | 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纠偏结构、差分走线和差分走线的相位差补偿方法 |
-
2023
- 2023-01-03 CN CN202310000621.9A patent/CN1156951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85249A1 (en) * | 2003-10-16 | 2005-04-21 | Pctel, Inc.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ilotless frequency offset compensation in multipoint-to-point wireless systems with OFDM |
US20080063113A1 (en) * | 2006-09-07 | 2008-03-13 | Via Technologies, Inc. | Compensation for gain imbalance, phase imbalance and DC offsets in a transmitter |
CN101188586A (zh) * | 2006-10-04 | 2008-05-28 | 因芬奈昂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线路补偿装置、方法和系统 |
CN101425988A (zh) * | 2007-10-31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消除差分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605002A (zh) * | 2009-07-03 | 2009-12-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消除高速差分通道连接器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2119402A1 (en) * | 2011-08-19 | 2012-09-1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phase and oscillator frequency estimation |
CN109640389A (zh) * | 2018-12-30 | 2019-04-16 | 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延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683658A (zh) * | 2018-12-30 | 2019-04-26 | 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钟信号相位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4414885A (zh) * | 2021-12-13 | 2022-04-29 | 华能新能源上海发电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系统相位差测量改进计算方法 |
CN115455897A (zh) * | 2022-08-04 | 2022-12-09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评估高速差分信号对pn线传输时延的方法及系统 |
CN115510799A (zh) * | 2022-09-15 | 2022-12-23 | 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纠偏结构、差分走线和差分走线的相位差补偿方法 |
CN115496026A (zh) * | 2022-09-20 | 2022-12-20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差分对的等时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95104B (zh) | 2023-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6740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cking clock sources | |
CN107277594A (zh) | 一种视音频与弹幕同步方法及装置 | |
CN113535721B (zh) | 一种数据写入方法及装置 | |
US11074386B2 (en) | Method of parameter creation | |
CN111163172B (zh) | 消息处理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663158B (zh) | 确定目标对象的方法及标识关联图的构建方法、装置 | |
CN114144808A (zh) | 用于基于内容缩减日志条目的机制 | |
CN112653632A (zh) | 一种流量控制实现方法和装置 | |
CN115695104B (zh) | 差分线补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US11930462B2 (en) | Network generated precision time | |
CN116560844A (zh) | 一种用于云渲染的多节点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14827159B (zh) | 网络请求路径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US20230088115A1 (en) | Generating early hints informational responses at an intermediary server | |
CN115883133A (zh) | 处理业务请求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5525439A (zh) | 中央处理器cpu调频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1832279B (zh) | 文本划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368190B (zh) | 信息推荐方法及装置 | |
CN111340217B (zh) | 电子设备、神经网络训练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US11468068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current generation of data sketches | |
US10409934B1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tatic and dynamic phase matching in an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 |
CN112688793B (zh) | 数据包获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2020102208A (ja) | ユーザ信頼度構築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US11468086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current generation of data sketches | |
US20240106889A1 (en) | Data resource storage method and apparatus, data resource query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9847602B1 (en) | Shielded high speed connector with reduced crosstal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