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9302B -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59302B CN115659302B CN202211157625.XA CN202211157625A CN115659302B CN 115659302 B CN115659302 B CN 115659302B CN 202211157625 A CN202211157625 A CN 202211157625A CN 115659302 B CN115659302 B CN 1156593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 identity information
- passing
- users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确定;基于每个已验证用户输入的信息确定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已验证用户均归属于通行用户;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漏检用户为不属于已验证用户的通行用户;为每个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本申请具有提高筛选漏检人员几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生活中,在较多的场景下,需要对进行入特定场所的人员进行身份的验证,例如会场签到、课堂点名等,均需要对通行人员进行身份信息的验证和/或相关信息的验证;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或者通行人员的主动躲避等行为,导致有被漏检的人员通过,进而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及时发现漏检人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提高筛选出漏检用户的几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确定;
基于每个已验证用户输入的信息确定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已验证用户均归属于通行用户;
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所述漏检用户为不属于已验证用户的通行用户;
为每个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电子设备能够主动获取到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而通过用户输入信息这种方式来获取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通行用户主动去进行输入信息的操作,当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时,因为有的通行用户不主动进行操作,或有意逃避,就会出现信息不匹配的情况,即存在漏检的用户,而不匹配的信息就是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人员的方法,能够将漏检用户筛选出来。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对于任一通行用户,包括:
获取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
基于所述通信数据,确定任一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所述表征信息包括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所述表征信息,确定任一通行用户对应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携带移动终端进入目标场所时,电子设备就能够获取到用户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基于获取到的通信数据,能够确定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因为电子设备能够主动通过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对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确定,不需要用户进行其他的操作,所以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获取针对通行用户所采集的现场图像;
对所述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
基于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所采集的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且根据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即通过人脸识别方法来获取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漏检人员的联系方式,所述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所述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能够获得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其中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根据获得到的联系方式,可以向漏检用户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实现了对漏检用户的追溯,同时对漏检用户起到一定的警示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包括:
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没有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就同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这样筛选出来的信息只是没有进行验证操作的用户身份信息,不能对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进一步地筛选。而在进行信息匹配之前,对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得到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将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同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最后确定漏检用户,这样筛选出来的身份信息除了有没进行验证操作的用户身份信息,还有已经进行了验证但是身份信息无效的用户身份信息,实现了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进一步地筛选,同时能够提升确定漏检用户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身份信息还包括预设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还关联有效周期,所述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包括:
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身份信息中还包括状态信息,同时状态信息还与有效周期关联,基于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来判断已验证用户的有效性,实现了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进一步筛选,使用于信息匹配的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数量更准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
基于所有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
判断所述实际数量和所述预估数量是否匹配;
若否,则基于所述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或基于所述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获取到的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能够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再根据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能够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然后判断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若不匹配,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即出现了一个用户携带多部移动终端的情况,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即出现了有用户没有携带移动终端的情况,实现了对用户携带多部手机和用户没有携带手机这两种情况的区分。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检人员确定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装置,包括:
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确定;
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漏检用户确定模块,用于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关联模块,用于为每个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能够通过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能够通过漏检用户确定模块,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即将漏检用户筛选出来,并能够通过关联模块,为每个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具体用于:
获取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
基于所述通信数据,确定任一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所述表征信息包括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所述表征信息,确定任一通行用户对应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具体用于:
获取针对通行用户所采集的现场图像;
对所述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
基于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漏检用户联系方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漏检人员的联系方式,所述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且能够基于所述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漏检用户确定模块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时,具体用于:
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若否,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漏检人员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漏检人员确定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电子设备能够主动获取到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而通过用户输入信息这种方式来获取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通行用户主动去进行输入信息的操作,当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时,因为有的通行用户不主动进行操作,或有意逃避,就会出现信息不匹配的情况,即存在漏检的用户,而不匹配的信息就是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人员的方法,能够将漏检用户筛选出来。
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没有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就同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这样筛选出来的信息只是没有进行验证操作的用户身份信息,不能对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进一步地筛选;而在进行信息匹配之前,对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得到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将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同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最后确定漏检用户,这样筛选出来的身份信息除了有没进行验证操作的用户身份信息,还有已经进行了验证但是身份信息无效的用户身份信息,实现了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进一步地筛选,同时能够提升确定漏检用户的精确度。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获取到的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能够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再根据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能够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然后判断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若不匹配,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即出现了一个用户携带多部移动终端的情况,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即出现了有用户没有携带移动终端的情况,实现了对用户携带多部手机和用户没有携带手机这两种情况的区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漏检人员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漏检人员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领域技术用户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用户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步骤S104,其中:
步骤S101、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定向天线获取移动终端连接WIFI时,与路由器交换的数据和/或获取移动终端通过数据连接与基站通信的数据;另外,基于通行用户的体征信息确定通行用户身份信息,即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当有用户没有携带移动终端时,基于通行用户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不能够获取到用户身份信息,这时可以基于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用户的体征信息共同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来确定,即可以通过通行用户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来确定,可以通过通行用户的体征信息来确定,也可以同时通过这两种方式来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步骤S102、基于每个已验证用户输入的信息确定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已验证用户均归属于通行用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用户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用户扫描特定的二维码后,界面跳转到指定的网站、公众号或小程序,会出现填写身份信息验证登录的页面,通过用户主动填写身份信息来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授权的方式来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比如微信、支付宝这些平台都有进行实名认证,可以一键授权,在得到用户的授权许可之后,可以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
步骤S103、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漏检用户为不属于已验证用户的通行用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已验证用户的人数小于/等于通行用户的人数,并且当已验证用户的人数小于通行用户的人数时,说明存在漏检的用户。将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匹配,例如,有些身份信息在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中存在,而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中不存在,说明这些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没有进行验证操作,即为漏检的用户,将通行用户身份信息中与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相同的信息筛除,留下的身份信息则为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这样能够将漏检用户筛选出来。
步骤S104、为每个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漏检用户之后,对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其中,关联的漏检标签具有有效期,例如可以为24小时,或者48小时;在漏检标签的有效期内,如果用户再次进入该场所或者进入其他场所,并且该用户被当做通行用户获取到身份信息时,如果其存在漏检标签,则能够输出预设的告知信息以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告知,避免该用户再次漏检。
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电子设备能够主动获取到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而通过用户输入信息这种方式来获取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通行用户主动去进行输入信息的操作,当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时,因为有的通行用户不主动进行操作,或有意逃避,就会出现信息不匹配的情况,即存在漏检的用户,而不匹配的信息就是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人员的方法,能够将漏检用户筛选出来。
进一步地,步骤S101可以包括步骤S101A1-步骤S101A3,其中:
步骤S101A1、获取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
步骤S101A2、基于通信数据,确定任一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表征信息包括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地,通过定向天线获取移动终端连接WIFI时,与路由器交换的数据和/或获取移动终端通过数据连接与基站通信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得到其中的表征信息,表征信息包括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IMSI是分配给移动终端用户的一个特定的识别码,每一个IMSI可以唯一地对应到一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IMSI可以识别出在无线路径和整个移动通信网上的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IMEI是分配给移动终端的一个特定的识别码,每一个IMEI可以唯一地对应到一台移动终端,根据该IMEI可以确定使用该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信息;移动终端的 MAC地址特别指代WIFI无线网卡地址,在WIFI网络技术下可通过MAC地址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以上IMSI号码、IMEI以及MAC地址中的任一一个表征信息都能够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
步骤S101A3、基于表征信息,确定任一通行用户对应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具体地,基于获取的表征信息来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如果确定的表征信息中只包括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则通过那一个表征信息来确认用户的身份信息;如果确定的表征信息中包括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多个,则优先通过IMSI号码来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其次是通过IMEI,最后是通过MAC地址来确定用户身份信息。
进一步地,步骤S101可以包括步骤S101B1-步骤S101B3,其中:
步骤S101B1、获取针对通行用户所采集的现场图像。
具体地,获取现场图像可以实时获取,也可以设置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后再对现场的图像进行获取。例如,在可以在目标区域内设置人体传感器,由电子设备获取人体传感器输出的有人信号或无人信号,进而判断目标区域内是否存在人体,在检测到目标区域内存在人体时获取现场的图像。实时获取图像能够获取到完整地现场图像,而满足预设条件后再获取现场图像能有效节省图像采集设备的电能消耗和工作时间,两种方式都能够获取到现场图像,本申请实施例对获取现场图像的具体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S101B2、对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
步骤S101B3、基于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具体地,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获取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首先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确定每个人体目标,之后对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面部特征,进而基于面部特征确定每个人体目标的身份信息,也即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进一步地,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还包括步骤S105和步骤S106,其中:
步骤S105、基于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地,将获取到的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给运营商的服务器进行查询,可以得到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或者直接将获取到的身份信息从运营商提供的数据库中查询匹配,得到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
步骤S106、基于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
具体地,基于用户的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向漏检用户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其中优先通过手机号码向用户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其次是通过邮箱地址,最后是通过社交账号向用户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实现了对漏检用户的追溯,同时对漏检用户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效果。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3之前包括步骤SC,其中:
步骤SC:身份信息还包括预设的状态信息,状态信息还关联有效周期,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
具体地,身份信息中还包括预设的状态信息,对于预设状态信息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是否具备邀请资格的邀请函,还可以为表征是否健康的健康码。状态信息还关联有效周期,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例如疫情防控下,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在火车站对要出站的人员进行健康码、核酸证明以及行程卡的检查,检查该人员的健康码和行程卡状态是否正常,之后还要检查核酸证明是否有效,有些地方需要出示四十八小时核酸证明,有些地方需要出示二十四小时核酸证明,工作人员需要查看核酸证明是否在有效周期内,只有该人员的状态信息正常,且核酸证明在有效周期内才能被允许出站。
在实际中,漏检用户除了包括没有主动进行扫描二维码或者通过主动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的用户之外,还包括预设的状态信息的状态不符合预设状态的用户、预设状态的周期过期的用户,这些用户可能会展示虚假的信息给工作人员,以实现通行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地,步骤S103包括步骤S1031和步骤S1032,其中:
步骤S1031、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具体地,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即可以基于状态信息的状态判断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还可以基于状态信息的有效周期判断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也可以基于状态信息的状态和有效周期共同判断身份信息的有效性,本实施例中对身份信息有效性的判断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S1032、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具体地,在将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同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之前,要先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再将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筛选出来的信息除了包括没进行验证操作的用户身份信息,还包括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无效的身份信息,将这两种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确定为漏检用户,实现了对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进一步筛选,同时能够提升确定漏检用户的精确度。
进一步地,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还包括步骤S107-步骤S111,其中:
步骤S107、获取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
具体地,获取实景图像可以实时获取,也可以设置预设条件,当满足预设条件后再对实景图像进行获取。例如,在可以在目标区域内设置人体传感器,由电子设备获取人体传感器输出的有人信号或无人信号,进而判断目标区域内是否存在人体,在检测到目标区域内存在人体时获取实景图像。实时获取图像能够获取到完整地实景图像,而满足预设条件后再获取实景图像能有效节省图像采集设备的电能消耗和工作时间,两种方式都能够获取到实景图像,本申请实施例对获取实景图像的具体方式不作具体地限定。
步骤S108、对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
具体地,通过对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在拍摄实景图像时,可以每隔间隔时间拍摄一张实景图像。例如,拍摄实景图像的触发条件是检测到目标区域内存在人体目标开始拍摄,则在有多个人体目标进入目标区域内时,可以每隔一秒拍摄一张实景图像,直到目标区域内不存在人体目标时结束拍摄实景图像。如果,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周期内能够获取多张实景图像,并分别对每张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以获取每张实景图像中的人体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由于会有相同的人体目标在至少两张实景图像中出现,进而使得统计的通行用户的数量大于实际的通行用户的数量,因此,为了提高获取的通行用户的准确率,在确定每个人体目标时,基于该人体目标获取对应的人体特征,人体特征可以包括纹理信息、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图像区域中各个颜色的面积占比以及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颜色的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过将拍摄时间相邻的实景图像中的人体特征进行对比,进而能够确定哪些是重复被拍摄的用户,进而便于确定更准确的通行用户的数量。
步骤S109、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
具体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来确定,由于获取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个人员携带多部移动终端、人员没有携带移动终端以及通过人脸识别时面部被遮挡等情况,使最后获取到的用户的数量可能有误,所以该方式获取到的通行用户的数量为预估数量,可能与实际通行用户的数量相差较大。
步骤S110、判断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
步骤S111、若否,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
具体地,基于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判断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若不匹配,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即出现了一个人员携带多部移动终端的情况,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即出现了有人员没有携带移动终端的情况,针对生成的不同警示信息,以便提醒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检查。
上述实施例从方法流程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下述实施例从虚拟模块或者虚拟单元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漏检用户确定装置,具体详见下述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漏检人员确定装置,如图2所示,该漏检人员确定装置200具体可以包括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1、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2、漏检用户确定模块203、关联模块204,其中:
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和/或体征信息确定;
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2,用于获取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漏检用户确定模块203,用于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关联模块204,用于为每个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1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具体用于:
获取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
基于通信数据,确定任一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表征信息包括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表征信息,确定任一通行用户对应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201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具体用于:
获取针对通行用户所采集的现场图像;
对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
基于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200还包括:
漏检用户联系方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漏检人员的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且能够基于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漏检用户确定模块203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时,具体用于:
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200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装置200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和预估数量是否匹配,若否,则基于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或基于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其中,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相连,如通过总线302相连。可选地,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304。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收发器304不限于一个,该电子设备3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处理器3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据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3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总线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总线302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3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303可以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还可以为服务器等。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用户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确定;
基于每个已验证用户输入的信息确定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已验证用户均归属于通行用户;
在已验证用户的人数小于/等于通行用户的人数时,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所述漏检用户为不属于已验证用户的通行用户;为每个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其中,确定每个人体目标时,基于该人体目标获取对应的人体特征,人体特征包括纹理信息、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图像区域中各个颜色的面积占比以及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颜色的类型;
基于所有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
判断所述实际数量和所述预估数量是否匹配;
若否,则基于所述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即出现了一个用户携带多部移动终端的情况,或基于所述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即出现了有用户没有携带移动终端的情况;
关联的漏检标签具有有效期,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漏检标签的有效期内,如果用户再次进入当前场所或者其他场所,则在用户被当作通行用户获取到身份信息时,若用户存在漏检标签,则输出预设的告知信息以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告知;
其中,所述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包括:
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对于任一通行用户,包括:
获取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
基于所述通信数据,确定任一通行用户的表征信息,所述表征信息包括任一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MAC地址、IMEI以及IMSI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所述表征信息,确定任一通行用户对应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
获取针对通行用户所采集的现场图像;
对所述现场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确定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
基于每个通行用户的面部特征,确定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漏检人员的联系方式,所述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以及社交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所述漏检用户的联系方式,发送预设的提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份信息还包括预设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还关联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包括:
基于任一已验证用户的状态信息和/或有效周期判断任一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
6.一种漏检人员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行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基于通行用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数据体征信息确定;
已验证用户身份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漏检用户确定模块,用于在已验证用户的人数小于/等于通行用户的人数时,将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关联模块,用于为每个所述漏检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预设的漏检标签;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实景图像;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确定通行用户的实际数量,其中,确定每个人体目标时,基于该人体目标获取对应的人体特征,人体特征包括纹理信息、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图像区域中各个颜色的面积占比以及每个人体目标对应的颜色的类型;
基于所有所述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通行用户的预估数量;
判断所述实际数量和所述预估数量是否匹配;
若否,则基于所述实际数量生成第一警示信息,即出现了一个用户携带多部移动终端的情况,或基于所述预估数量生成第二警示信息,即出现了有用户没有携带移动终端的情况;
关联的漏检标签具有有效期,还包括:在漏检标签的有效期内,如果用户再次进入当前场所或者其他场所,则在用户被当作通行用户获取到身份信息时,若用户存在漏检标签,则输出预设的告知信息以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告知;
漏检用户确定模块在执行基于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时,用于:
判断每个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得到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所有有效的已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有通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漏检用户。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漏检人员确定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57625.XA CN115659302B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57625.XA CN115659302B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59302A CN115659302A (zh) | 2023-01-31 |
CN115659302B true CN115659302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498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57625.XA Active CN115659302B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59302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4439A (zh) * | 2020-05-27 | 2021-12-03 |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慧安检闸机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80217B (zh) * | 2013-05-02 | 2016-05-04 | 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语音识别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198309A (zh) * | 2018-01-18 | 2018-06-22 |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imsi号核验的安检通行系统及身份识别验证方法 |
CN112580832A (zh) * | 2020-11-23 | 2021-03-30 |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巡检核查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5035646B (zh) * | 2022-06-07 | 2024-02-27 | 厦门民航凯亚有限公司 | 一种关于双感结合的防漏检方法 |
-
2022
- 2022-09-22 CN CN202211157625.XA patent/CN1156593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4439A (zh) * | 2020-05-27 | 2021-12-03 |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慧安检闸机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59302A (zh) | 2023-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9415474B2 (en) | Fixed-point authoriza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erver | |
CN108540755B (zh) | 身份识别方法和装置 | |
US12056703B2 (en) | Identity recogn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dynamic rasteriz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er | |
US9247216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ideo- and position-based identification | |
CN108140297A (zh) | 可疑人员检测系统和可疑人员检测方法 | |
CN108769044B (zh) | 基于逆向传址的签到验证方法及系统 | |
KR20190041775A (ko) | 반려동물의 비문을 이용한 신원등록 및 확인방법 | |
CN108680896B (zh) | 一种定位信息纠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 |
US20140233855A1 (en) | Verifying vendor ident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affiliation of an individual arriving at a threshold location | |
US10176379B1 (en) | Integrating computer vision and wireless data to provide identification | |
CN112770265B (zh) | 一种行人身份信息获取方法、系统、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 |
CN112016363A (zh) | 人员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295489B (zh) | 伪基站短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6254366A (zh) | 用于巡检的标识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2203231A (zh) | 传染病追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557722B (zh) | 目标团伙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 | |
WO202104665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cking a mobile device | |
CN112218046B (zh) | 对象监控方法及装置 | |
CN115659302B (zh) | 一种漏检人员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2857624A (zh) | 一种通知方法、装置及源电子设备 | |
CN110991253B (zh) |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人脸数字身份识别方法和装置 | |
CN108765823B (zh) | 一种报警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8234471B (zh) | 入群验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150227855A1 (en) | Authentication processing system | |
CN115393895A (zh) | 一种校车安全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