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4972A -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4972A
CN115654972A CN202110870114.1A CN202110870114A CN115654972A CN 115654972 A CN115654972 A CN 115654972A CN 202110870114 A CN202110870114 A CN 202110870114A CN 115654972 A CN115654972 A CN 115654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late
side plate
plates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01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志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8701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49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4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49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领域内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该换热器由至少三块形状相同的换热板重叠形成,任意相邻两块换热板上设置的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朝向一致,相邻换热板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任意三块依序相邻换热板连接构成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端的空缺位置形成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在换热单元两侧的换热板缺口位置形成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进口,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本发明制造方法简单,制造成本低,可以用各种介质的换热,特别适用于气体换热。

Description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装置和换热器板,其公开号CN100350210C,优先权信息:SE200201597A,优先权日:20020529,中国专利公开日:20071121,首次公开日:20050817,该装置包括一种换热器板的板封装件和一种换热器板,这些换热器板设置成彼此相邻,在邻接的板之间形成一个板间距,这些板间距以交替的顺序形成供第一介质用的第一通道和供用于冷却该第一介质的第二介质用的第二通道,每个换热器板有至少两个孔眼,形成第一入口孔道和第一出口孔道,它们通过该板封装件而分别延伸到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供第一介质进出第一通道。该第一出口形成一个用于排出第一介质的气体的气体出口和一个用于排出第一介质的液体的液体出口,该液体出口与气体出口隔开,从而允许分开排出所述液体和气体。
其不足之处在于:该装置需要从换热器板上开孔,其连接不便;此外,该装置生产相对复杂,构件的通用性差;在作为气体换热器时,其流道面积小,难以进行大气量的换热。
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新型逆流板式换热器,其公开号: CN201242379Y,申请号:200820111789.8,中国专利公开日:2009-05-20,该换热器热交换芯主要由一组矩形换热片和两块挡板组成,一组矩形换热片相叠连接,相邻的两片矩形换热片之间以两条对应的第一长边和两条对应的第一短边折边扣合形成第一封边,而两条第二长边和两条第二短边分别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矩形换热片对应的第二长边和第二短边折边扣合形成第二封边;在第二长边所对应的热交换芯侧面上,靠近第二短边封设第一块挡板形成一组并列的第一通道;在第一长边所对应的热交换芯侧面上,靠近第一短边封设第二块挡板形成一组并列的第二通道。该换热器的换热板的连接方式是扣合,这种连接方式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械都比较困难,且其封边的形成是换热板的两个长边和短边分别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的长边和短边扣合,其连接非常不便;此外,该换热器无折流机构,介质流动时无折流,换热效果差;还有,该换热器需要另外使用挡板才能形成封闭空间,结构复杂;再有,因该换热器换热板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扣合,使得该换热器拐角部位密封困难,容易导致介质的串流和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使换热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用于气体换热。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包括至少三块形状相同且重叠设置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换热面呈矩形,在所述矩形的两个长边和一个短边位置设置向换热板同一侧面折弯的侧板,分别为在矩形的一个短边处设置的短侧板、在矩形的一个长边处设置的长侧板以及在矩形的另一长边处设置的带缺口侧板,缺口位置位于短侧板一端;矩形的另一短边处空缺;任意相邻两块换热板的位置关系是:两块换热板的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任意三块依序相邻换热板连接构成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端的空缺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在换热单元两侧的换热板的所述缺口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进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
本发明工作时,第一介质从第一介质进口进入,从第一介质出口离开,第二介质从第二介质进口进入,从第二介质出口离开,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经两介质之间的换热板进行换热,达到热交换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换热器的核心部件换热板由金属薄板按需要加工形成同一形状,然后按要求将换热板进行旋转叠置,换热板具有通用性,可以根据需要堆叠形成不同规格的换热器,相邻换热板连接方式多样且加工方便,可根据不同的换热器使用工况和要求选择不同换热板结构形式、换热板的规格尺寸和换热板的连接方式,可形成系列化的换热器,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难度。
2)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可相逆向运动,换热效率高。
3)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及第二介质出口均具有足够大的开口,其通流面积较大,其流量较大,使得其可以制成气体热交换器。
4)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相互隔离,为其进行汇流创造了条件,使得汇流机构设置方便,结构紧凑,解决了换热器拐角部位难密封的问题,防止了介质的串流和泄漏。
本发明可以用各种介质的换热,特别适用于气体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板的缺口位置设置有与带缺口侧板折弯方向相反的缺口位置下侧板,空缺位置设有与长侧板折弯方向相反的空缺位置下侧板;所述空缺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短侧板重叠设置,缺口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重叠设置。该方案在换热板的空缺位置和缺口位置分别设置了空缺位置下侧板和缺口位置下侧板,其作用在于:
1)提高了换热板空缺位置和缺口位置刚度,使换热板在成形、装配的过程中不易产生异常变形;
2)便于换热板装配成换热器时,换热板空缺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短侧板重叠设置,缺口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重叠设置,这样便于装配,便于空缺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短侧板之间密封,便于缺口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之间密封。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长侧板、带缺口侧板的高度大于相邻换热板之间的距离,长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部分重叠设置,带缺口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长侧板部分重叠设置,长侧板设置有部分缺失,长侧板的部分缺失与该长侧板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缺口位置配合设置。长侧板、带缺口侧板的高度大于相邻换热板之间的距离的主要作用在于相邻换热板堆叠时,换热板与其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相互连接时实现重叠连接,即换热板长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部分重叠设置,带缺口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长侧板部分重叠设置,便于生产装配时可通过简单的堆叠和夹持就可以实现固定,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长侧板设置有部分缺失,长侧板的部分缺失与该长侧板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缺口位置配合设置,其作用是给介质流通留下通道。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换热板的长侧板、带缺口侧板上设置有台阶,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与带缺口侧板通过台阶配合设置。换热板的长侧板、带缺口侧板上设置有台阶,是指在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折弯形成一上一下两档台阶;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与带缺口侧板通过台阶配合设置,是指换热板的长侧板的台阶的上部分与该长侧板朝向且相邻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的台阶的下部分配合设置,带缺口侧板的台阶的上部分与该带缺口侧板朝向且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的台阶的下部分配合设置,其主要作用是方便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与带缺口侧板的贴合,且贴合后能形成一个较平整的平面,更便于夹持固定和实现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板的换热面位置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向上的凸起和向下的凹坑,相邻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对应设置,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总数量沿换热板长度方向呈N和N+1数间隔设置,N为自然数。换热面位置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向上的凸起和向下的凹坑具有二方面的作用,其一,凸起和凹坑可以分隔相邻换热板,使相邻换热板之间形成间隙,使其形成通道,可为介质留下流动空间;其二,可增加换热板的表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凸起和凹坑呈阵列排布目的是使换热板凸起和凹坑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布,便于后面的换热板装配成换热器时,换热板之间通过凸起和凹坑形成规则排布的支撑;相邻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对应设置是指当换热板的向上的凸起和上一层换热板向下的凹坑对应时,可使该换热板与上一层换热板相互支撑,可以提高换热板受压时的支撑强度,换热器使用过程中换热板不易产生变形;当换热板的向下的凹坑和上一层换热板向上的凸起对应时,换热板之间不形成支撑,给介质留下流通通道,此时换热板的向下的凹坑和下一层换热板向上的凸起对应,可使该换热板与下一层换热板相互支撑;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目的是使换热板在宽度方向上每列的凸起和凹坑交替受到相邻两侧换热板的支撑且相邻两侧换热板的支撑分布均匀;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总数量沿换热板长度方向呈N和N+1数间隔设置,N为自然数,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不断地改变相邻列之间支撑的位置和介质流通通道的位置,形成折流。
进一步地,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具有如下排布一:所述任意列的相邻凸起和凹坑与相邻列的最近的凸起或凹坑呈等边三角形布置,目的是使相邻换热板间形成支撑的分布均匀;或者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具有如下排布二:所述每列的凸起和凹坑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总数量呈偶数的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或者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具有如下排布三:所述每列的凸起和凹坑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总数量呈偶数的每列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凸起和凹坑相同设置,如此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减小换热板加工成形过程中的变形。上述方案提供了形成不同折流通道的方案,使得气流在换热板之间经多次折流,获得更多的换热机会。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一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第二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二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通过相应的汇流箱可以汇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使其结构紧凑。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设计尺寸及位置将金属薄板下料成包含矩形换热面的换热板毛坯,在换热板毛坯的矩形换热面的边上预留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或还预留有缺口位置下侧板和空缺位置下侧板;
2)按设计好的尺寸及位置利用模具在换热板毛坯换热面位置加工出凸起和凹坑,将换热板毛坯折弯出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或还折弯出缺口位置下侧板及空缺位置下侧板,形成成型的换热板;凸起和凹坑呈阵列排布,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
3)任意取两块成型的换热板,两块换热板的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使短侧板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的空缺位置,长侧板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和缺口位置,换热板凸起和相邻换热板的凹坑正对,换热板凹坑和相邻换热板的凸起正对,然后按此方式叠置第三块换热板,直到叠置至设计所需的第N块换热板,叠置过程中或叠置完成后对换热板进行固定;
4)将形成的第一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一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第二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二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
本发明的方法实施方便,换热器通过同一形状的换热板进行叠置形成,其换热板具有通用性,可以根据需要形成不同规格的换热器,可以大幅度降低换热器的造价。
步骤3)中对换热板进行固定时,可采用夹持、焊接或粘接方式进行固定。对换热板进行夹持固定时,夹持装置与其相邻的换热板侧板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密封。相邻换热板的短侧板与空缺位置下侧板之间设置密封,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与缺口位置下侧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设置密封避免泄漏并降低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单片换热板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单片换热板展开图。
图3为图1中的一种单片换热板的D-D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一种单片换热板的E-E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一种单片换热板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一种单片换热板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1中的一种单片换热板的C-C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单片换热板轴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换热板装配体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G-G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的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P-P剖视图。
图12为图9中的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F-F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一种换热板装配体轴侧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制成的一种换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种单片换热板主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种单片换热板展开图。
图17为图15中的另一种单片换热板的J-J剖视图。
图18为图15中的另一种单片换热板的H-H剖视图。
图19为图15中的另一种单片换热板的K-K剖视图。
图20为图15中的另一种单片换热板的L-L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另一种单片换热板轴侧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另一种换热板装配体主视图。
图23为图22中的另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M-M剖视图。
图24为图22中的另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N-N剖视图。
图25为图22中的另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O-O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另一种换热板装配体轴侧视图。
图27为本发明再一种单片换热板主视图。
图28为本发明再一种单片换热板展开图。
图29为图27中的再一种单片换热板的P-P剖视图。
图30为本发明再一种单片换热板轴侧视图。
图31为本发明再一种换热板装配体主视图。
图32为图31中的再一种换热板装配体的Q-Q剖视图。
图33为本发明再一种换热板装配体轴侧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制成的再一种换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板,2带缺口侧板,3短侧板,4缺口,5长侧板,6凸起,7凹坑,8空缺,9第一介质进口,10第二介质进口,11第二介质出口,12第一介质出口,13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14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15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16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17缺口位置下侧板,18空缺位置下侧板,19部分缺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14所示,为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包括至少三块形状相同且重叠设置的换热板1,所述换热板1的换热面呈矩形,在所述矩形的两个长边和一个短边位置设置向换热板1同一侧面折弯的侧板,分别为在矩形的一个短边处设置的短侧板3、在矩形的一个长边处设置的长侧板5以及在矩形的另一长边处设置的带缺口侧板2,所述带缺口侧板2的缺口4位置位于短侧板3一端;矩形的另一短边处为空缺8;任意相邻两块换热板1的位置关系是:两块换热板1的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1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任意三块依序相邻换热板1连接构成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端的空缺8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出口12和第二介质出口11,在换热单元两侧的换热板1缺口4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进口9和第二介质进口10,所述第一介质进口9和第一介质出口12经对应换热板1之间的间隙相连,形成第一介质通道,第二介质进口10和第二介质出口11经对应换热板1之间的间隙相连,形成第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错层设置。
所述换热板1的换热面位置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向上的凸起6和向下的凹坑7,相邻换热板1的凸起6和凹坑7对应设置,沿换热板1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总数量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呈N和N+1数间隔设置。
所述任意列的相邻凸起6和凹坑7与相邻列的最近的凸起6或凹坑7呈等边三角形布置。
所述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设置,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总数量呈偶数的凸起6和凹坑7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介质进口9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15,第一介质出口12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16,第二介质进口10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13,第二介质出口11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14。
上述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设计尺寸及位置将金属薄板下料成包含矩形换热面的换热板毛坯,在换热板毛坯的矩形换热面的边上预留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
2)按设计好的尺寸及位置利用模具在换热板毛坯换热面位置加工出凸起6和凹坑7,将换热板毛坯折弯出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形成成型的换热板1;凸起6和凹坑7呈阵列排布,沿换热板1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
3)任意取两块成型的换热板1,两块换热板1的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1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使短侧板3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空缺8位置,长侧板5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4位置,换热板1凸起6和相邻换热板1的凹坑7正对,换热板1凹坑7和相邻换热板1的凸起6正对,然后按此方式叠置第三块换热板1,直到叠置至设计所需的第N块换热板1,叠置过程中或叠置完成后对换热板1进行固定;
4)将形成的第一介质进口9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15,第一介质出口12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16,第二介质进口10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13,第二介质出口11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14。
步骤3)中采用焊接方式对相邻换热板进行固定。
实施例2
如图14-26所示,为另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换热板1的缺口4位置设置有与带缺口侧板2折弯方向相反的缺口位置下侧板17,空缺8位置设有与长侧板5折弯方向相反的空缺位置下侧板18;所述空缺位置下侧板18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短侧板3重叠设置,缺口位置下侧板17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长侧板5重叠设置。此外,凸起6和凹坑7的数量是偶数的列的凸起6和凹坑7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的布置规则不一致,可以从图1和图15中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述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设置,总数量呈偶数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沿换热板1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6和凹坑7相同设置。
可以是:缺口位置下侧板17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带缺口侧板2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小一个板厚,空缺位置下侧板18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短侧板3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小一个板厚。也可以是:所述缺口位置下侧板17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带缺口侧板2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小超过一个板厚,空缺位置下侧板18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短侧板3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小超过一个板厚。
还可以是:所述缺口位置下侧板17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带缺口侧板2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大一个板厚,空缺位置下侧板18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短侧板3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大一个板厚。
还可以是:所述缺口位置下侧板17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带缺口侧板2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大超过一个板厚,空缺位置下侧板18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比短侧板3至相邻凸起6和凹坑7的距离大超过一个板厚。
上述另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设计尺寸及位置将金属薄板下料成包含矩形换热面的换热板毛坯,在换热板毛坯的矩形换热面的边上预留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还预留有缺口位置下侧板17和空缺位置下侧板18;
2)按设计好的尺寸及位置利用模具在换热板毛坯换热面位置加工出凸起6和凹坑7,将换热板毛坯折弯出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缺口位置下侧板17及空缺位置下侧板18,形成成型的换热板1;凸起6和凹坑7呈阵列排布,沿换热板1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
3)任意取两块成型的换热板1,两块换热板1的短侧板3、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1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使短侧板3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空缺8位置,短侧板3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空缺位置下侧板18重叠设置;长侧板5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4位置,长侧板5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缺口位置下侧板17重叠设置;换热板1凸起6和相邻换热板1的凹坑7正对,换热板1凹坑7和相邻换热板1的凸起6正对,然后按此方式叠置第三块换热板1,直到叠置至设计所需的第N块换热板1,叠置过程中或叠置完成后对换热板1进行固定;
4)将形成的第一介质进口9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15,第一介质出口12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16,第二介质进口10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13,第二介质出口11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14。
其整体形成的结构与图14所示相同。
步骤3)中采用夹持方式对换热板1的堆叠体进行夹持固定,夹持装置与与其相邻换热板1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密封。相邻换热板1的短侧板3与空缺位置下侧板18之间设置密封,相邻换热板1的长侧板5与缺口位置下侧板17之间设置有密封。
实施例3
如图27-34所示,为再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的高度大于相邻换热板1之间的距离,长侧板5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部分重叠设置,带缺口侧板2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1的长侧板5部分重叠设置,
此外,长侧板5设置有部分缺失19,长侧板5的部分缺失19与该长侧板5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1的缺口4位置配合设置;还有,换热板的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上设置有台阶,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5与带缺口侧板2通过台阶配合设置;再有,缺口4位于带缺口侧板2两端之间,缺口4位于短侧板3一端。这样缺口4与短侧板3之间留有一小段带缺口侧板2,更加有利于拐角处实现密封。
上述再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设计尺寸及位置将金属薄板下料成包含矩形换热面的换热板毛坯,在换热板毛坯的矩形换热面的边上预留短侧板3、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缺口4位于带缺口侧板2两端之间,缺口4位于短侧板3一端,还预留有缺口位置下侧板17和空缺位置下侧板18;
2)按设计好的尺寸及位置利用模具在换热板毛坯换热面位置加工出凸起6和凹坑7,将换热板毛坯折弯出短侧板3、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缺口位置下侧板17及空缺位置下侧板18,带缺口侧板2与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折弯形成台阶,形成成型的换热板1;凸起6和凹坑7呈阵列排布,沿换热板1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6和凹坑7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
3)任意取两块成型的换热板1,两块换热板1的短侧板3、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带缺口侧板2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1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使短侧板3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空缺8位置,短侧板3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空缺位置下侧板18重叠设置;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4位置,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位置下侧板17重叠设置;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的部分缺失19与该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所朝向的换热板1的缺口4位置配合设置;换热板1的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的台阶的上部分与其朝向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的台阶的下部分配合设置,带缺口侧板2的台阶的上部分与其朝向换热板1的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的台阶的下部分配合设置;换热板1凸起6和相邻换热板1的凹坑7正对,换热板1凹坑7和相邻换热板1的凸起6正对,然后按此方式叠置第三块换热板1,直到叠置至设计所需的第N块换热板1,叠置过程中或叠置完成后对换热板1进行夹持固定;
4)将形成的第一介质进口9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15,第一介质出口12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16,第二介质进口10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13,第二介质出口11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14。
其整体形成的结构如图34所示。
步骤3)中还可以采用粘接和夹持方式对换热板1的堆叠体进行固定及密封,换热板1的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位置下侧板17之间粘接,换热板1的短侧板3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空缺位置下侧板18之间粘接。
对于密封要求不是太高的工况,可在保证换热板1的加工精度基础上,使换热板1的带有部分缺失19的长侧板5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带缺口侧板2和缺口位置下侧板17之间贴合紧密,换热板1的短侧板3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1的空缺位置下侧板18之间贴合紧密,可以不采用粘接,而是按要求直接将换热板1进行旋转堆叠,然后仅采用夹持方式进行固定,进一步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例如进出口可以进行互换。

Claims (10)

1.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块形状相同且重叠设置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换热面呈矩形,在所述矩形的两个长边和一个短边位置设置向换热板同一侧面折弯的侧板,分别为在矩形的一个短边处设置的短侧板、在矩形的一个长边处设置的长侧板以及在矩形的另一长边处设置的带缺口侧板,缺口位置位于短侧板一端;矩形的另一短边处空缺;任意相邻两块换热板的位置关系是:两块换热板的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任意三块依序相邻换热板连接构成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端的空缺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在换热单元两侧的换热板的所述缺口位置分别形成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进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经对应换热板之间的间隙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换热板的缺口位置设置有与带缺口侧板折弯方向相反的缺口位置下侧板,空缺位置设有与长侧板折弯方向相反的空缺位置下侧板;所述空缺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短侧板重叠设置,缺口位置下侧板与其对应的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重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侧板、带缺口侧板的高度大于相邻换热板之间的距离,长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部分重叠设置,带缺口侧板与其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长侧板部分重叠设置,长侧板设置有部分缺失,长侧板的部分缺失与该长侧板所朝向且相邻的换热板的缺口位置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长侧板、带缺口侧板上设置有台阶,相邻换热板的长侧板与带缺口侧板通过台阶配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换热面位置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向上的凸起和向下的凹坑,相邻换热板的凸起和凹坑对应设置,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总数量沿换热板长度方向呈N和N+1数间隔设置,N为自然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任意列的相邻凸起和凹坑与相邻列的最近的凸起或凹坑呈等边三角形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列的凸起和凹坑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总数量呈偶数的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列的凸起和凹坑中,总数量呈奇数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间隔设置,总数量呈偶数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沿换热板长度方向每行的凸起和凹坑相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2、3、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一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第二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二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
10.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设计尺寸及位置将金属薄板下料成包含矩形换热面的换热板毛坯,在换热板毛坯的矩形换热面的边上预留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或还预留有缺口位置下侧板和空缺位置下侧板;
2)按设计好的尺寸及位置利用模具在换热板毛坯换热面位置加工出凸起和凹坑,将换热板毛坯折弯出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或还折弯出缺口位置下侧板及空缺位置下侧板,形成成型的换热板;凸起和凹坑呈阵列排布,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每列的凸起和凹坑间隔且均匀等距设置;
3)任意取两块成型的换热板,两块换热板的短侧板、长侧板、带缺口侧板朝向一致,且两块换热板互呈180度位置旋转叠置,使短侧板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的空缺位置,长侧板对应其所朝向换热板的带缺口侧板和缺口位置,换热板凸起和相邻换热板的凹坑正对,换热板凹坑和相邻换热板的凸起正对,然后按此方式叠置第三块换热板,直到叠置至设计所需的第N块换热板,叠置过程中或叠置完成后对换热板进行固定;
4)将形成的第一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一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一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一介质出口汇流箱,第二介质进口连接至第二介质进口汇流箱,第二介质出口连接至第二介质出口汇流箱。
CN202110870114.1A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6549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0114.1A CN115654972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0114.1A CN115654972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4972A true CN115654972A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0114.1A Pending CN115654972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549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2353A (zh) * 2023-07-24 2023-08-25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集流结构、换热芯体和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2353A (zh) * 2023-07-24 2023-08-25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集流结构、换热芯体和换热器
CN116642353B (zh) * 2023-07-24 2023-10-2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集流结构、换热芯体和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75475B2 (ja) プレート熱交換機
EP2455695B1 (en) Heat exchanger
US4285397A (en) Heat-exchangers with plate-like heat exchange elements
JP6198425B2 (ja)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US20120125583A1 (en) Heat exchanger
JP6121550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プレートおよび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WO2018019182A1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JP5663413B2 (ja) サーペンタイン型熱交換器
CN105793661B (zh) 板式热交换器
US9453690B2 (en)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single plate design
US20020153129A1 (en) Integral fin passage heat exchanger
CN115654972A (zh) 一种逆流板式气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GB2056652A (en) Hollow-plate heat exchanger
JPH0545336B2 (zh)
CN107101517A (zh) 一种换热组件、具有其的板翅式换热器及制造方法
JP352770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EP0699292A1 (en) Heat exchanger
JPH045920B2 (zh)
CN112146484B (zh) 板式换热器
US5909767A (en) Recuperative cross flow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KR20210065990A (ko)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US20230392881A1 (en) A Heat Exchanger Plate Module, a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Plate Heat Exchanger
JPH08200972A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CN219572764U (zh) 钎焊换热器
CN216954157U (zh) 一种铝制钎焊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