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3040A -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3040A
CN115653040A CN202211354021.4A CN202211354021A CN115653040A CN 115653040 A CN115653040 A CN 115653040A CN 202211354021 A CN202211354021 A CN 202211354021A CN 115653040 A CN115653040 A CN 115653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frame
garbage
fixedly connected
clea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40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新红
王堃
刘绪将
袁敏
岳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Xinzhiy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Xinzhi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Xinzhiy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Xinzhi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40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30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3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304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针对现有设备不能对深层的淤泥进行清理,且淤泥层中的垃圾容易堵塞污泥泵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有收容壳体;收容壳体对称式固接有收泥管,收泥管的上端连接有污泥泵,污泥泵的上端与污泥输送管道连接,收容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固接有刀片,收容壳体内固接有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与第一转杆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本发明通过第一驱动件传动刀片转动,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便于污泥泵抽取淤泥;通过垃圾分离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并收集淤泥中的垃圾。

Description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水流冲击和人为破坏导致地表中的水土流失,形成粘附力较强的淤泥,这些淤泥在不断的淤积下堵塞河道,导致河床不断升高,破坏了河道中水流的自然流动性,削弱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影响河道的正常功能。
现有的河道清淤方式分为两种,一种通过填筑围堰抽水的方式将河道中需要清淤的位置隔离开,再通过污泥泵抽取浅层的淤泥,最后通过人工清理深层的淤泥、垃圾及碎石,这种方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用时较长,另一种通过船舶带动污泥泵直接抽取淤泥,这种方式虽然省时省力,但只能抽取浅层的淤泥,不能对深层的淤泥进行清理,且淤泥层中的垃圾容易堵塞污泥泵,并且污泥泵抽取淤泥时,还会导致浅层的淤泥扩散污染河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设备不能对深层的淤泥进行清理,且淤泥层中的垃圾容易堵塞污泥泵,并在抽取淤泥时,浅层的淤泥会扩散污染河水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收容壳体,收容壳体通过连接架与船体固接,收容壳体内设置有夹层,收容壳体内对称式转动连接有吸泥盘,收容壳体对称式固接有收泥管,收泥管和相邻的吸泥盘转动连接,收泥管远离吸泥盘的一端连接有污泥泵,污泥泵远离吸泥盘的一端与污泥输送管道连接,污泥泵工作将河湖底部的淤泥经吸泥盘和收泥管输送至污泥输送管道内,收容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固接有刀片,收容壳体内固接有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与第一转杆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转杆带动刀片转动,对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进行割裂,收容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分离淤泥中垃圾的垃圾分离机构,收容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防止碎石损坏污泥泵的碎石分离机构,碎石分离机构内设置有淤泥混合机构,淤泥混合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配合,用于均匀混合中层及浅层的淤泥。
优选地,垃圾分离机构包括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固接于收容壳体内,第一螺纹杆位于第一转杆的上方,第一螺纹杆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一螺纹杆对称式转动连接有转动架,对称设置的转动架之间周向等间距固接有固定杆,收容壳体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组件,垃圾收集组件用于回收淤泥中的垃圾,垃圾收集组件上设置有垃圾清理组件,垃圾清理组件用于防止垃圾滞留于垃圾收集组件上。
优选地,垃圾收集组件包括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滑动架,第一滑动架滑动连接于固定杆,第一滑动架与收容壳体滑动配合,第一滑动架与相邻的转动架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固定杆滑动连接有第一清理架,第一清理架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杆。
优选地,垃圾清理组件包括有对称分布的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滑动连接于第一清理架,第一清理架对称式固接有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固接有第一弹性伸缩杆,第一清理架对称式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架,第二滑动架与相邻的第一弹性伸缩杆伸缩端固接,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有第一分割刀和第二分割刀,第一分割刀第二分割刀与转动连接,第一分割刀远离固定杆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二固定架铰接,第二分割刀远离固定杆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二滑动架铰接,第一滑动架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动架,第三滑动架与相邻的第一滑动架之间固接有第二弹性伸缩杆。
优选地,碎石分离机构包括有清理滚筒,清理滚筒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内,清理滚筒转动连接于吸泥盘,清理滚筒周向等间距设有通泥孔,收容壳体内固接有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和清理滚筒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内固接有设置为U型的滚筒清理架,滚筒清理架的内壁与清理滚筒接触配合,且开口处设置有对称的倾斜面,避免碎石堵塞通泥孔,收容壳体内设置有碎石回收组件,碎石回收组件用于收集碎石。
优选地,通泥孔设置为圆台形,且通泥孔直径小的一侧靠近清理滚筒,用于过滤碎石。
优选地,碎石回收组件包括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二转杆和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二螺纹杆和第二转杆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清理架,第二清理架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杆,第二清理架固接有筛网,收容壳体内的中部对称式滑动连接有第四滑动架,第四滑动架收容壳体之间固接有第三弹性伸缩杆。
优选地,淤泥混合机构包括有第三转杆,第三转杆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三转杆和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均固接有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第三转杆和相邻的吸泥盘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对称设置的吸泥盘之间固接有搅拌件。
优选地,还包括有碎石排出机构,碎石排出机构包括有倾斜架,对称分布的倾斜架固接于收容壳体两侧的夹层空间内,收容壳体的后侧固接有固定罩,固定罩对称式转动连接有转动板,转动板固接有与收容壳体滑动连接的弧形限位板,弧形限位板和收容壳体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
优选地,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工作人员在启动装置进行抽取淤泥前,首先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安装于船体上,并启动船体,直至船体移动至河湖中需要清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下放至淤泥层中;
步骤S2:当收容壳体进入淤泥层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一驱动件、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第一驱动件传动第一转杆带动刀片转动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
步骤S3:第一转杆带动垃圾分离机构工作,收卷、清理并分离淤泥中的垃圾;
步骤S4:经过垃圾分离机构后的淤泥进入碎石分离机构内,碎石分离机构带动淤泥混合机构工作,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并收集淤泥中的碎石,并将收集的碎石运送至碎石排出机构内,碎石排出机构将碎石排出收容壳体内,淤泥混合机构将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后的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
步骤S5:污泥泵工作抽取碎石分离机构内淤泥混合机构均匀混合的淤泥,并经吸泥盘、收泥管和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位置,清淤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驱动件、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并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经淤泥层取出,人工清理垃圾分离机构收集的垃圾。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第一驱动件传动刀片转动,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便于污泥泵抽取淤泥。
2、本发明通过设置垃圾分离机构,收卷、清理并分离固定杆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避免水草及白色垃圾减小淤泥的通过面积,影响污泥泵抽取淤泥的效率。
3、本发明通过设置碎石分离机构,过滤、清理并收集通泥孔内堵塞的碎石,避免碎石损坏污泥泵,并在过滤后堆积,影响清理滚筒对淤泥的过滤效率。
4、本发明通过设置淤泥混合机构,利用第二驱动件传动吸泥盘带动搅拌件反向搅拌清理滚筒内的淤泥,使清理滚筒内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避免因中层淤泥含水量较少降低污泥泵对淤泥的抽取效率。
5、本发明通过设置碎石排出机构,利用转动板向后转动排出碎石,降低收容壳体的重量,并防止水土流失,预防淤泥淤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垃圾分离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垃圾分离机构的第一清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垃圾分离机构的第二分割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碎石分离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碎石分离机构的第二清理架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碎石分离机构的筛网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淤泥混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淤泥混合机构的搅拌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碎石排出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1-收容壳体,2-吸泥盘,3-收泥管,4-第一转杆,5-刀片,6-第一驱动件,7-第一螺纹杆,8-转动架,9-固定杆,10-第一滑动架,11-第一弹簧,12-第一清理架,13-第一固定架,14-第二固定架,15-第一弹性伸缩杆,16-第二滑动架,17-第一分割刀,18-第二分割刀,19-第三滑动架,20-第二弹性伸缩杆,21-清理滚筒,2101-通泥孔,22-第二驱动件,23-滚筒清理架,24-第二转杆,25-第二螺纹杆,26-第二清理架,2601-筛网,27-第四滑动架,28-第三弹性伸缩杆,29-第三转杆,30-圆柱齿轮,31-搅拌件,32-倾斜架,33-固定罩,34-转动板,35-弧形限位板,3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如图1-图10所示,包括有收容壳体1,收容壳体1通过连接架与船体固接,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夹层,收容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两个吸泥盘2,收容壳体1焊接有两个收泥管3,收泥管3和相邻的吸泥盘2转动连接,收泥管3的上端连接有污泥泵,污泥泵与污泥输送管道连接,污泥泵工作将河湖底部的淤泥经吸泥盘2和收泥管3输送至污泥输送管道内,收容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4,第一转杆4焊接有刀片5,收容壳体1内螺栓连接有第一驱动件6,第一驱动件6的输出轴与第一转杆4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驱动件6通过第一转杆4带动刀片5转动,对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进行割裂,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垃圾分离机构,垃圾分离机构用于分离淤泥中的白色垃圾,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碎石分离机构,碎石分离机构用于防止淤泥中的碎石损坏污泥泵,碎石分离机构内设置有淤泥混合机构,淤泥混合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配合,用于均匀混合中层及浅层的淤泥,通过垃圾分离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配合,对淤泥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清理并收集,避免淤泥中的杂质堵塞污泥泵,通过淤泥混合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配合,均匀混合中层及浅层的淤泥,避免因中层淤泥含水量较少降低污泥泵对中层淤泥的抽取效率。
在使用本装置前,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安装于船体上,并启动船体,直至船体移动至河湖中需要清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下放至淤泥层中。
当收容壳体1进入淤泥层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污泥泵工作经吸泥盘2和收泥管3抽取碎石分离机构内的淤泥,并将淤泥经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位置。
在此过程中,第一驱动件6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转杆4转动,第一转杆4传动刀片5转动,并割裂中层淤泥的大块淤泥,便于污泥泵抽取淤泥。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转杆4带动垃圾分离机构工作,将淤泥中的白色垃圾收卷及收集,避免白色垃圾堵塞垃圾分离机构,影响淤泥的有效通过面积。
碎石分离机构带动淤泥混合机构工作,碎石分离机构工作过滤并收集淤泥中的碎石,防止淤泥中的碎石损坏污泥泵,淤泥混合机构工作将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后的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3-图5所示,垃圾分离机构包括有第一螺纹杆7,第一螺纹杆7焊接于收容壳体1内,第一螺纹杆7位于第一转杆4的上方,第一螺纹杆7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一螺纹杆7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架8,对称设置的转动架8之间周向等间距焊接有固定杆9,通过第一转杆4传动转动架8带动其上的固定杆9转动,对淤泥层中的水草及白色垃圾进行收卷,避免水草及白色垃圾堵塞通泥孔2101影响污泥泵正常吸泥,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回收淤泥中的白色垃圾及水草的垃圾收集组件,垃圾收集组件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白色垃圾滞留的垃圾清理组件。
如图3-图5所示,垃圾收集组件包括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滑动架10,第一滑动架10滑动连接于固定杆9,第一滑动架10与收容壳体1滑动配合,用于收集水草及白色垃圾,第一滑动架10与相邻的转动架8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1,固定杆9滑动连接有第一清理架12,第一清理架12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杆7,利用转动架8传动第一清理架12左右往复移动,并与相邻的第一滑动架10配合,将两者之间的水草及白色垃圾推动至收容壳体1得夹层内,避免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减小淤泥的有效通过面积。
如图3-图5所示,垃圾清理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架13,对称分布的第一固定架13滑动连接于第一清理架12,第一清理架12焊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架14,第二固定架14焊接有第一弹性伸缩杆15,第一清理架12的左右两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架16,第二滑动架16与相邻的第一弹性伸缩杆15伸缩端固接,第一固定架13转动连接有第一分割刀17和第二分割刀18,第一分割刀17第二分割刀18与转动连接,第一分割刀17的下端与相邻的第二固定架14铰接,第二分割刀18的下端与相邻的第二滑动架16铰接,第一滑动架10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动架19,第三滑动架19与相邻的第一滑动架10之间焊接有第二弹性伸缩杆20,利用转动架8挤压第三滑动架19,传动第一分割刀17与相邻的第二分割刀18配合,剪断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避免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下跟随第一滑动架10复位,并在固定杆9积累过多。
如图6-图8所示,碎石分离机构包括有清理滚筒21,清理滚筒21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内,清理滚筒21转动连接于吸泥盘2,清理滚筒21周向等间距设有通泥孔2101,通泥孔2101设置为圆台形,且通泥孔2101直径小的一侧靠近清理滚筒21,用于过滤碎石,收容壳体1内螺栓连接有第二驱动件22,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和清理滚筒21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焊接有设置为U型的滚筒清理架23,滚筒清理架23的内壁与清理滚筒21接触配合,用于过滤碎石,滚筒清理架23的开口处设置有对称的倾斜面,避免碎石堵塞通泥孔2101,第二驱动件22传动清理滚筒21转动,在经过滚筒清理架23的倾斜面时,利用滚筒清理架23的倾斜面清理通泥孔2101内堵塞的碎石,避免碎石堵塞通泥孔2101导致污泥泵无法吸取污泥,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碎石回收组件,碎石回收组件用于收集碎石。
如图6-图8所示,碎石回收组件包括有第二转杆24,第二转杆24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二转杆24和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25,第二螺纹杆(25)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二螺纹杆25和第二转杆24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的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清理架26,第二清理架26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杆25,第二清理架26焊接有筛网2601,收容壳体1内的中部滑动连接有两个第四滑动架27,第四滑动架27收容壳体1之间焊接有第三弹性伸缩杆28,利用第二驱动件22传动第二清理架26带动筛网2601左右往复移动推动碎石,并在移动的过程中,传动筛网2601和相邻的第四滑动架27配合,将两者之间的碎石移动至收容壳体1的夹层内,避免清理滚筒21过滤的碎石堆积。
如图9和图10所示,淤泥混合机构包括有第三转杆29,第三转杆29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三转杆29和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均焊接有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30,第三转杆29和相邻的吸泥盘2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对称设置的吸泥盘2之间焊接有搅拌件31,利用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传动吸泥盘2通过搅拌件31反向搅拌清理滚筒21内的淤泥,使清理滚筒21内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
在使用本装置前,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安装于船体上,并启动船体,直至船体移动至河湖中需要清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下放至淤泥层中。
当收容壳体1进入淤泥层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第二驱动件22,污泥泵工作经吸泥盘2和收泥管3抽取清理滚筒21内的淤泥,并将淤泥经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位置,第一驱动件6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转杆4转动,第一转杆4传动刀片5转动,并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便于污泥泵抽取淤泥。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转杆4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转动架8转动,转动架8带动其上的固定杆9转动,对淤泥层中的水草及白色垃圾进行收卷,避免水草及白色垃圾堵塞通泥孔2101通泥孔2101影响污泥泵正常吸泥,实现提高清淤疏浚的效率,转动架8通过固定杆9传动第一清理架12转动,在第一螺纹杆7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第一清理架12左右往复移动,并推动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直至第一清理架12的中部接触并挤压相邻的第一滑动架10,第一滑动架10挤压相邻的第一弹簧11,直至第一清理架12与相邻的第一滑动架10配合,将两者之间的水草及白色垃圾推动至收容壳体1的夹层内,避免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减小淤泥的有效通过面积,影响污泥泵抽取淤泥的效率。
在第一滑动架10受到挤压移动的过程中,第三滑动架19跟随第一滑动架10移动,直至第三滑动架19与相邻的转动架8接触时,第三滑动架19受到转动架8的限位后向第一清理架12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相邻的第二弹性伸缩杆20,直至第三滑动架19挤压相邻的第二滑动架16,第二滑动架16的中部压缩相邻的第二固定架14,并传动相邻的第二分割刀18转动,与相邻的第一分割刀17配合,剪断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避免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下跟随第一滑动架10复位,并在固定杆9积累过多,导致淤泥的有效通过面积减小。
在第一分割刀17与相邻的第二分割刀18配合,剪断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后,固定杆9上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脱落,此时第一清理架12在第一螺纹杆7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反向移动,第一滑动架10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下复位。
第一滑动架10复位的过程中,在第二弹性伸缩杆20的作用下,第三滑动架19复位至初始状态,第二滑动架16在第一弹性伸缩杆15的作用下,传动第二分割刀18复位至初始转态,在第一螺纹杆7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第一清理架12往复移动清理固定杆9收卷的水草及白色垃圾,保证收容壳体1内淤泥的通过面积。
经过固定杆9后的淤泥经通泥孔2101进入清理滚筒21内,在此过程中,通泥孔2101对淤泥中的碎石进行过滤,避免碎石跟随淤泥经吸泥盘2进入收泥管3后,损坏污泥泵。
在此过程中,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清理滚筒21转动,在经过滚筒清理架23的倾斜面时,利用滚筒清理架23的倾斜面清理通泥孔2101内堵塞的碎石,避免碎石堵塞通泥孔2101导致污泥泵无法吸取污泥。
在上述过程中,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二转杆24转动,第二转杆24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二螺纹杆25转动,在第二螺纹杆25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第二清理架26带动筛网2601左右往复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清理架26移动方向的筛网2601过滤淤泥中的碎石,并推动碎石移动,直至第二清理架26挤压移动方向的第四滑动架27时,第四滑动架27压缩相邻的第三弹性伸缩杆28,直至第三弹性伸缩杆28被完全压缩时,在第二螺纹杆25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第二清理架26带动筛网2601反向移动。
在上述过程中,筛网2601和相邻的第四滑动架27配合,将两者之间的碎石移动至收容壳体1的夹层内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碎石脱离筛网2601,落入收容壳体1的夹层,避免清理滚筒21过滤的碎石堆积,影响清理滚筒21对淤泥的过滤效率。
在第二螺纹杆25上往复螺纹的作用下,第二清理架26带动筛网2601往复移动清理并收集清理滚筒21过滤的碎石,保证收容壳体1内淤泥的通过面积。
在上述过程中,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通过圆柱齿轮30传动第三转杆29反向转动,第三转杆29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吸泥盘2反向转动,吸泥盘2通过搅拌件31反向搅拌清理滚筒21内的淤泥,使清理滚筒21内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避免因中层淤泥含水量较少降低污泥泵对淤泥的抽取效率。
清淤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第二驱动件22,并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经淤泥层取出,人工清理收容壳体1两侧夹层空间内收集的白色垃圾及水草。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1所示,还包括有碎石排出机构,碎石排出机构包括有倾斜架32,对称分布的倾斜架32焊接于收容壳体1两侧的夹层空间内,收容壳体1的后侧焊接有固定罩33,固定罩33两侧的下方均设有开口,用于排出碎石,固定罩33转动连接两个有转动板34,通过固定罩33避免收容壳体1左右两侧的淤泥阻碍转动板34转动,转动板34焊接有与收容壳体1滑动连接的弧形限位板35,弧形限位板35和收容壳体1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36,利用转动板34向后转动排出碎石,降低收容壳体1的重量,并防止水土流失,预防淤泥淤积。
进入收容壳体1的夹层内的碎石沿倾斜架32向后滚落,并在接触转动板34时,传动转动板34向后转动并拉伸第二弹簧36,直至碎石滚出后,在第二弹簧36的作用下,转动板34复位,再次过程中,通过将碎石排出,降低收容壳体1的重量。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收容壳体1将其经过部分的淤泥抽取完毕,因此收容壳体1左右两侧及后侧的淤泥会补充其经过部分的空缺,此时通过向其内排出碎石的方式,防止土层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平衡,预防淤泥淤积。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之上,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工作人员在启动装置进行抽取淤泥前,首先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安装于船体上,并启动船体,直至船体移动至河湖中需要清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下放至淤泥层中;
步骤S2:当收容壳体1进入淤泥层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第一驱动件6传动第一转杆4带动刀片5转动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
步骤S3:第一转杆4带动垃圾分离机构工作,收卷、清理并分离淤泥中的垃圾;
步骤S4:经过垃圾分离机构后的淤泥进入碎石分离机构内,碎石分离机构带动淤泥混合机构工作,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并收集淤泥中的碎石,并将收集的碎石运送至碎石排出机构内,碎石排出机构将碎石排出收容壳体1内,淤泥混合机构将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后的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
步骤S5:污泥泵工作抽取碎石分离机构内淤泥混合机构均匀混合的淤泥,并经吸泥盘2、收泥管3和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位置,清淤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并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经淤泥层取出,人工清理垃圾分离机构收集的垃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收容壳体(1),收容壳体(1)通过连接架与船体固接,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夹层,收容壳体(1)内对称式转动连接有吸泥盘(2),收容壳体(1)对称式固接有收泥管(3),收泥管(3)和相邻的吸泥盘(2)转动连接,收泥管(3)远离吸泥盘(2)的一端连接有污泥泵,污泥泵远离吸泥盘(2)的一端与污泥输送管道连接,污泥泵工作将河湖底部的淤泥经吸泥盘(2)和收泥管(3)输送至污泥输送管道内,收容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4),第一转杆(4)固接有刀片(5),收容壳体(1)内固接有第一驱动件(6),第一驱动件(6)的输出轴与第一转杆(4)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驱动件(6)通过第一转杆(4)带动刀片(5)转动,对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进行割裂,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分离淤泥中垃圾的垃圾分离机构,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防止碎石损坏污泥泵的碎石分离机构,碎石分离机构内设置有淤泥混合机构,淤泥混合机构和碎石分离机构配合,用于均匀混合中层及浅层的淤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垃圾分离机构包括有第一螺纹杆(7),第一螺纹杆(7)固接于收容壳体(1)内,第一螺纹杆(7)位于第一转杆(4)的上方,第一螺纹杆(7)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一螺纹杆(7)对称式转动连接有转动架(8),对称设置的转动架(8)之间周向等间距固接有固定杆(9),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垃圾收集组件,垃圾收集组件用于回收淤泥中的垃圾,垃圾收集组件上设置有垃圾清理组件,垃圾清理组件用于防止垃圾滞留于垃圾收集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垃圾收集组件包括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滑动架(10),第一滑动架(10)滑动连接于固定杆(9),第一滑动架(10)与收容壳体(1)滑动配合,第一滑动架(10)与相邻的转动架(8)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1),固定杆(9)滑动连接有第一清理架(12),第一清理架(12)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杆(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垃圾清理组件包括有对称分布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固定架(13)滑动连接于第一清理架(12),第一清理架(12)对称式固接有第二固定架(14),第二固定架(14)固接有第一弹性伸缩杆(15),第一清理架(12)对称式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架(16),第二滑动架(16)与相邻的第一弹性伸缩杆(15)伸缩端固接,第一固定架(13)转动连接有第一分割刀(17)和第二分割刀(18),第一分割刀(17)第二分割刀(18)与转动连接,第一分割刀(17)远离固定杆(9)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二固定架(14)铰接,第二分割刀(18)远离固定杆(9)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二滑动架(16)铰接,第一滑动架(10)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动架(19),第三滑动架(19)与相邻的第一滑动架(10)之间固接有第二弹性伸缩杆(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碎石分离机构包括有清理滚筒(21),清理滚筒(21)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内,清理滚筒(21)转动连接于吸泥盘(2),清理滚筒(21)周向等间距设有通泥孔(2101),收容壳体(1)内固接有第二驱动件(22),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和清理滚筒(21)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固接有设置为U型的滚筒清理架(23),滚筒清理架(23)的内壁与清理滚筒(21)接触配合,且开口处设置有对称的倾斜面,避免碎石堵塞通泥孔(2101),收容壳体(1)内设置有碎石回收组件,碎石回收组件用于收集碎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通泥孔(2101)设置为圆台形,且通泥孔(2101)直径小的一侧靠近清理滚筒(21),用于过滤碎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碎石回收组件包括有第二转杆(24),第二转杆(24)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二转杆(24)和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25),第二螺纹杆(25)上的螺纹设置为往复螺纹,第二螺纹杆(25)和第二转杆(24)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收容壳体(1)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清理架(26),第二清理架(26)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杆(25),第二清理架(26)固接有筛网(2601),收容壳体(1)内的中部对称式滑动连接有第四滑动架(27),第四滑动架(27)收容壳体(1)之间固接有第三弹性伸缩杆(2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淤泥混合机构包括有第三转杆(29),第三转杆(29)转动连接于收容壳体(1)上侧的夹层空间内,第三转杆(29)和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均固接有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30),第三转杆(29)和相邻的吸泥盘(2)之间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传动,对称设置的吸泥盘(2)之间固接有搅拌件(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碎石排出机构,碎石排出机构包括有倾斜架(32),对称分布的倾斜架(32)固接于收容壳体(1)两侧的夹层空间内,收容壳体(1)的后侧固接有固定罩(33),固定罩(33)对称式转动连接有转动板(34),转动板(34)固接有与收容壳体(1)滑动连接的弧形限位板(35),弧形限位板(35)和收容壳体(1)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36)。
1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工作人员在启动装置进行抽取淤泥前,首先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安装于船体上,并启动船体,直至船体移动至河湖中需要清淤的位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下放至淤泥层中;
步骤S2:当收容壳体(1)进入淤泥层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第一驱动件(6)传动第一转杆(4)带动刀片(5)转动割裂淤泥层中部的大块淤泥;
步骤S3:第一转杆(4)带动垃圾分离机构工作,收卷、清理并分离淤泥中的垃圾;
步骤S4:经过垃圾分离机构后的淤泥进入碎石分离机构内,碎石分离机构带动淤泥混合机构工作,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并收集淤泥中的碎石,并将收集的碎石运送至碎石排出机构内,碎石排出机构将碎石排出收容壳体(1)内,淤泥混合机构将碎石分离机构过滤后的浅层及中层淤泥均匀混合;
步骤S5:污泥泵工作抽取碎石分离机构内淤泥混合机构均匀混合的淤泥,并经吸泥盘(2)、收泥管(3)和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位置,清淤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驱动件(6)、污泥泵和碎石分离机构,并通过连接架将收容壳体(1)经淤泥层取出,人工清理垃圾分离机构收集的垃圾。
CN202211354021.4A 2022-11-01 2022-11-01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Withdrawn CN1156530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4021.4A CN115653040A (zh) 2022-11-01 2022-11-01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4021.4A CN115653040A (zh) 2022-11-01 2022-11-01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3040A true CN115653040A (zh) 2023-01-31

Family

ID=84995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4021.4A Withdrawn CN115653040A (zh) 2022-11-01 2022-11-01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530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50935A (zh) * 2023-08-16 2023-09-15 山东中治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环保的水环境治理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50935A (zh) * 2023-08-16 2023-09-15 山东中治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环保的水环境治理设备
CN116750935B (zh) * 2023-08-16 2023-11-03 山东中治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环保的水环境治理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40748B (zh) 一种水面漂浮垃圾的清理装置
CN109914332B (zh) 海洋垃圾污染智能一体化回收处理设备
CN110559736B (zh) 一种环保型河道淤泥清理处理方法
CN108487442A (zh) 一种用于市政下水道清理的垃圾清除设备
CN213159622U (zh) 全密闭螺旋式物液分离装置
CN115653040A (zh) 移动式河湖清淤疏浚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2504500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淤泥清理装置
CN114887709A (zh) 一种建筑垃圾破碎装置
CN108442504A (zh) 一种市政下水道石块清理用清淤车
CN210206030U (zh) 一种砂石分离机
CN209865407U (zh) 一种压滤机
CN216397126U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废水废渣的分离设备
CN215161532U (zh) 一种地下管网污水处理装置
CN115671843A (zh) 一种矿井排水装置
CN213466863U (zh) 一种便于回收的混凝土多级沉淀池
CN214680502U (zh) 一种污水固态过滤系统
CN108517951A (zh) 一种用于市政下水道硬物堵塞处理设备
CN113045162A (zh) 一种河道治理沉淀污泥综合化处理方法
CN210507576U (zh) 一种用于水利的清淤疏通装置
CN116899311B (zh) 一种污水预过滤装置及过滤方法
CN116119789B (zh) 一种基于绿色施工的基坑降水沉淀收集装置及方法
CN220530968U (zh) 一种河道用淤泥处理装置
CN108505613A (zh) 一种市政下水道的综合型清洁装置
CN117189694B (zh) 一种潜水泵防堵设备
CN108487445A (zh) 一种用于市政下水道清理的冲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13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