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3892A -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3892A
CN115633892A CN202111077858.4A CN202111077858A CN115633892A CN 115633892 A CN115633892 A CN 115633892A CN 202111077858 A CN202111077858 A CN 202111077858A CN 115633892 A CN115633892 A CN 115633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up device
electric heating
heating cup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78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宁峻
杜也兵
冉伊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5633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3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净水饮水机行业有关,具体净水饮水机饮用水加热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连接串接管路加热器的小流量出水管路和出水嘴,还包括设置大流量出水管路的输水泵装置并其对出水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及择一控制管路加热器或电热杯装置通电运行的电控装置;小流量出水管路连接管路加热器及出水嘴;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导线插座与插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或启动电热杯装置的加热储水后再移出电热杯装置供应热水,或启动管路加热器对流向出水嘴的水流即时加热。

Description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在先申请名称: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在先申请号:202110842177.6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饮水机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净水饮水机的净水加热方面。
背景技术
目前,桶装水饮水机在国内已十分普遍了。除存在着因送水、空水桶的更换、桶装水饮水时间过长三方面因素而引起的“二次污染”现象,以及由于预约上门而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隐患外,对于长期以来消费者有喝热水的习惯,还存在加热筒的反复加热模式容易产生“千滚水”的问题。此外,净水饮水机作为桶装饮水机的替代模式,其净水制水原理与桶装水相同。随着人们对净水饮水机的关注与细分越来越深,现制现饮且能满足净水要求的净水饮水机势逐渐到广泛应用。然而,具有冷、热水功能的净水饮水机虽可以克服或避免因送水、空水桶的更换、桶装水饮水时间过长三方面因素而引起的“二次污染”现象,以及因预约上门而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隐患等诸多饮水机存在的问题,但仍存在“千滚水”问题。为此,配置针对流动水流的管道式速热加热器的净水饮水机创新并面世。本案中,净水饮水机包括通过若干滤胆逐级过滤制取净水并且机器壳体外设水嘴结构的台式净水机和立式净水机,和直接使用带软包装容器或硬包装容器净水的饮水机,以及在若干滤胆逐级过滤制取净水,并将该净水输送至另设的饮料或饮品配制装置作为饮料原水的饮料饮品设备。通常净水饮水机设置冷、热水出水系统。鉴于净水饮水机要为各种不同高度的接水容器放水,因此机器壳体外设水嘴结构的高度较高。当净水饮水机所处的使用环境温度较低时,水嘴结构放出的热水下落在进入接水容器的过程中会被周边的低温环境吸收热量导致水温明显下降,尤其是设置管道式速热加热器的净水饮水机,因一般家用电器的电流为10A,管道式速热加热器的加载功率受到限制只能等于或小于2400W,速热加载功率设计为2200W(10A),使得水在置管道式速热加热器中流速不能太快,通常接一杯水的时间超过40秒。在使用过程中,将常温水烧开或接近烧开的时间受加热功率和水流在加热管路中流速限制(流速慢加热时间长),导致存在烧热水速度(流量)太低(对应出水水流较小,放水时间长)、易散热、水温低,加之现有饮水机本身加热水温上限为96℃±3℃。而采用管道式速热加热器的热水出水量较少在定量接水过程中受低温环境影响时间长极容易失温,致使接水容器内的水温较低,例如在0℃-10℃的环境下接水容器内的水温一般不超过80℃,远达不到机器设定水温继而存在影响使用的问题。而采用蓄热式加热器的饮水机因存在“千滚水”问题倍受诟病。另外,在婴儿饮水方面,现有管道式加热器的净水饮水机提供的是将经过滤的净水加热至40-45℃(没有烧开)的“生水”有隐患。上述缺陷及不足严重影响了净水饮水机的普及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中、前部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包括软包装容器或硬包装容器,下同)得到并存储净水;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连接第二输水泵装置和串接管路加热器及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出水嘴的小流量出水管路,并由管路加热器对第二输水泵装置的小流量出水进行流水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的输水泵装置,和连通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并设置对输水泵装置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以及择一控制第二输水泵装置及管路加热器通电加热并由出水嘴出水模式或输水泵装置及电热杯装置通电加热并移出电热杯装置供水模式的电控装置;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电热杯装置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模式再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移出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第二输水泵装置和管路加热器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供应小流量热水。
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中、前部并设置净水出水管路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得到并存储净水;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连接串接管路加热器及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出水嘴的小流量出水管路,并由管路加热器对小流量出水管路的出水进行流水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端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并且出水端分别设置大、小流量电控阀各自连接另设大流量出水管路与小流量出水管路的输水泵装置,和连通该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并设置对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以及择一控制输水泵装置或与小流量电控阀及管路加热器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大流量电控阀的运行模式或与大流量电控阀及电热杯装置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小流量电控阀的运行模式的电控装置;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大流量电控阀及电热杯装置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模式再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移出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小流量电控阀及管路加热器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供应小流量热水。
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底部设置的进水口,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上盖设置的进水口,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设置的水口。
还包括设置控制杆和受控件的活动对接机构;用于受控件上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位置与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进水口对接的活动对接机构,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或摆动)带动中间件摆动并使受控件直线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同向移动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带动与其联动的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继而使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上方脱开位置向下摆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磁机构的电磁铁芯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的齿轮和齿条传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输出轴摆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
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其中:置于净水储水箱下方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置于净水储水箱上方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
所述电热杯装置设置的把手外露于设置握柄空间的机座的前侧立面或旁侧立面;机座内置放置电热杯装置的空间位置通过握柄空间连通机座的外侧。
所述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在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设置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出水端连接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电控装置控制前置出水电控阀导通并且关闭相关输水泵装置后,经过前置过滤的前置净水进入电热杯装置并且被电热杯装置加热,继而通过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只经过前置过滤的热水。
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分别连接另设的冷、热水电控阀进水端,并且热水电控阀出水端对接电热杯装置,冷水电控阀出水端或连接另设的大流量冷水水嘴或连接管路加热器与出水嘴之间的管路。
还包括利用电热杯装置的加热器及温控器设置的水温显控系统;该水温显控系统或是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上的两套水温显示控制系统或是显示装置设置在电热杯装置上且控制装置分别设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的水温显示控制系统;电热杯装置还另配与其上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插头及其外接的电源导线;电源导线插座或是单电源插座模式或是通过内置电源导线相互对应连接的双电源插座模式,其中对于单电源插座模式,与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对应的电源导线插座或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或单独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对于双电源插座模式,相互对应连接的两个电源导线插座或择一选择与机座上的导线插头和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或择一选择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以及单独与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单独对其内置的水进行温控。
还包括挡盖和与其卡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所述的电热杯装置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其中对于单外接模式,卡接结构围绕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设置,挡盖与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对于双外接模式,分别围绕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以及围绕第二电源导线插座设置两处相同或等同(功能相同,下同)的卡接结构;挡盖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挡盖,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侧置的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或与底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
还包括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并绕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内侧摆轴摆动的活动盖;该机座外侧立面或是前侧立面或是旁侧立面或是顶面;该活动盖或是左右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翻盖,其中对于摆动盖,摆动盖远配合端和与其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均设置具有与摆轴平行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其中机座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内摆动半径并且摆动盖处于该内摆动半径外侧,摆动盖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外摆动半径并且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处于该外摆动半径外侧,继而控制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较小摆动半径的摆动盖与对应的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对于翻盖,翻盖两侧和与其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两侧之间设置具有与摆轴垂直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并且该内凹台阶结构或均设置在翻盖上或均设置在机座上或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翻盖上;开启该活动盖后移出电热杯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满足不同饮水需求:既可以满足饮水人数较少时即时提供设定水温的热水满足饮水群体对特定水温和水体(婴儿饮水、中、青年和老人不同TDS值饮水、泡茶、“凉白开”)的要求,又可以满足饮水人数较多时提供水温较高(开水)且水量较大的热水,满足多人同时饮水或泡茶要求,还可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得到水温较高且水量较大的热水:既可以提供只经过过滤处理的“生水”(100℃以下的净水),也可以提供经过过滤处理并且烧开(100℃)过的大流量冷水(“凉白开”常温净水)、热水、开水(泡茶),还可以提供只经过前置过滤并可以烧开的大流量冷、热水,继而在一台机器上便捷实现针对常温直饮、40-95℃热水(管路加热器供水)、100℃泡茶、40-45℃“熟水”(烧开后降至40-45℃并保温专用于冲释奶粉供婴儿即时直饮),大流量的前置过滤冷、热水(洗涤或饮用),满足消费者对饮水的所有需求。另外,分别克服现有储热式净水饮水机和即热式净水饮水机各自存在的缺陷,如采用管道式速热加热器的热水出水量较少在定量接水过程中受低温环境影响时间长极容易失温。而且,“大流量”热水供水系统“现用现开、定量断水,热水保温(不再烧开),无水不烧”的模式满足大水量热水供水需求,又使机器处于较低的功耗运行状态具有显著的节电效果。此外,电热杯装置还可以脱机使用: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单独对其内置的水进行加热。此时,电热杯装置脱机单独使用,继而实现“一杯多用”既方便使用者又可以取代相关家电产品。例如,既可以电热杯装置置于净水饮水机上使用,也可以随时将净水饮水机上处于保温状态的电热杯装置作为保温热水瓶脱机单独使用(如夜间卧室使用),还可以在旅行时可以将电热杯装置作为便携式电水壶使用。此外,电热杯装置或置于脱机使用模式或置于机座上使用模式,都可以作为养生壶使用:控温及控时煮熟食材,从而具有“低碳”效应。设置具有内凹台阶结构的连体活动盖技术方案明显改善或克服常规摆动盖与机座外侧立面之间的动态配合间隙对机器外观造型的不良影响,甚至对相关机座外侧立面起到外观装饰效果,确保内置电热杯装置的技术方案得以较好的实施。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发明采用具有上部前凸前侧立面(分上、下部两部分设置)结构的机座:前侧立面上部前凸结构的底部设置出水嘴4;净水储水箱l位于机座前上部,其出水管路1a分别对接第二输水泵装置2a和连接管路加热器3及出水嘴4的小流量出水管路1b,以及对接输水泵装置2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机座设置横向移动通道和底部上水耦合器13、置于净水储水箱1下方并设置耦合器对应结构12和把手11a对应前侧立面下部的电热杯装置11构成具有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具有上部前凸前侧立面(前侧立面分上、下部两部分设置)结构的机座:前侧立面上部前凸结构的底部设置出水嘴4;净水储水箱1位于机座前下部,其出水管路1a通过输水泵装置2分别对接设置(小流量)电控阀5a和连接管路加热器3及出水嘴4的小流量出水管路1b,以及对接设置电控阀5和大流量出水管路1c、净水储水箱1上方设置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和竖直移动通道及前侧立面上部设置握柄空间14、置于净水储水箱l上方并设置耦合器对应结构12和把手11a的电热杯装置11构成具有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采用置于机座前部的净水储水箱1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包括前置滤胆61和带增压泵7的反渗透膜滤胆62在内的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和附图1所示水路结构,以及另外在前置滤胆61和反渗透膜滤胆(增压泵7前)之间设置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8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并连接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且分别连接另设的冷、热水电控阀进水端,并且热水电控阀9出水端对接电热杯装置11,冷水电控阀10出水端连接管路加热器3与出水嘴4之间管路,构成具有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采用置于机座前部的净水储水箱l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包括前置滤胆6l和带增压泵7的反渗透膜滤胆62在内的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和附图2所示水路结构,以及另外在前置滤胆61和反渗透膜滤胆(增压泵7前)之间设置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8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并连接输水泵装置2出水端,构成具有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采用置于机座前侧立面15(下部)不对称设置的远、近配合端之间并绕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内侧摆轴18摆动的活动盖17、摆动盖17远配合端和与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a处)均设置具有与摆轴平行的内、外收端线16a、16b的内凹台阶结构16,并且摆动盖17处于内摆动半径18a外侧,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处于外摆动半径18b外侧,继而控制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较小摆动半径的摆动盖17与对应的机座外侧立面15远、近配合端之间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以及通过移动锁舌19a对摆动盖17的侧向锁槽17e插入锁位并且配设侧U型内凹结构17b的原理示意图(未放置接水盘)。
图6为本发明对应附图5中所示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图7为对应附图6中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a处)设置内凹台阶结构16并且绕摆轴18摆动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对应附图6中所示侧U型内凹结构17b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8进行说明。
实施例l。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中、前部并设置净水出水管路1a的净水储水箱l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得到并存储净水;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中的第二输水泵装置2a和串接在第二输水泵装置与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的出水嘴4之间并对第二输水泵装置的小流量出水管路1b出水进行流水加热的管路加热器3对应小流量热水供水。
该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还包括连接在净水储水箱出水管la中的输水泵装置2,和连通输水泵装置2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并设置对输水泵装置2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ll对应大流量热水的移动供水,以及择一控制第二输水泵装置2a及管路加热器3通电运行并由出水嘴4出水模式或输水泵装置2及电热杯装置11通电运行(移出电热杯装置11供水)模式的电控装置(未示出,下同)。
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11或置于净水储水箱1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1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l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1l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12b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13b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2和电热杯装置11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水泵模式,继而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将电热杯装置1l移出机座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第二输装置2a和管路加热器3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4供应小流量热水。
实施例2。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前部并设置净水出水管路la的净水储水箱1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得到并存储净水;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中并对小流量出水管路出水进行流水加热的管路加热器3出水端连接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的出水嘴对应小流量热水供水。
该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还包括进水端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1a并且出水端分别设置大、小流量电控阀5、5a各自连接另设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与小流量出水管路1b的输水泵装置2,和连通该输水泵装置2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并设置对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11对应大流量热水的移动供水,以及择一控制输水泵装置2或与小流量电控阀5a及管路加热器3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大流量电控阀5的运行模式或与大流量电控阀5及电热杯装置11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小流量电控阀5a的运行模式的电控装置;
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11或置于净水储水箱1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1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1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11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12b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13b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2和大流量电控阀5及电热杯装置11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模式再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将电热杯装置11移出机座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输水泵装置2和小流量电控阀5a及管路加热器3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4供应小流量热水。
作为改进,所述的输水泵装置2是分别设置大、小流量出水管路的双流量输水泵装置(含变频输水泵装置)。
作为改进,所述的输水泵装置2大流量出水或通过导通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关闭小流量出水管路)对应电热杯装置11通电运行的加热模式,或通过导通的小流量出水管路1b(关闭大流量出水管路)但关闭管路加热器3(只过水不加热)对应大流量冷水模式;其小流量出水或对应管路加热器3通电运行的加热模式,或对应关闭管路加热器即只过水不加热的小流量冷水模式。
所述“大、小流量电控阀”分别指设在大、小流量出水管路中的电控阀。
在实施例1、2中,所述的“输水泵装置”既可以是稳定输水并控制水路通、断的输水泵或输水泵及电控阀组合装置,也可以是借助于高位水箱水位差进行输(落)水并控制水路通、断的电控阀。无论是输水泵装置或电控阀均具有控制水路通、断作用。本案中将具备上述功能的两类装置统称为“输水泵装置”。至于“第二输水泵装置”仅指设置在小流量出水管路1b中的“输水泵装置”。
用于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11可以一次性提供较高供水温度且(由电热杯装置倒出)水流量较大的热水,故将向电热杯装置供水的相应输水泵装置2出水管路1c视为“大流量出水管路”(大流量供水管路),相应的出水流量为“大流量”;将向管路加热器3和出水嘴4供水的相应输水泵装置出水管路视为“小流量出水管路”,相应的出水流量为“小流量”,以便于对两者的区别和表述。在具体实施过程,“大、小流量出水管路”相应的出水流量或不同或等同。
所述“流水加热”与“储水加热”的区别在于:前者在管路或容器中没有停留,即水流边流动边被加热;后者则在储水容器(电热杯装置)中有停留,被加热后再由储水容器倒出。
本案中,所述的电热杯装置11既包含电热杯,也包含养生壶,还包含电热水壶;三者属于同类装置没有质的差别,故将三者统称为“电热杯装置”。
电热杯装置不能以固定的位置供应热水,只能以操作者手持电热杯装置以其上端供应热水,即“移动供水”。操作者通常需要将电热杯装置移出机外。
所述的定位结构用于电热杯装置ll定位以保证其控制端导线插座12b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13b之间的插接位置,以及其进水口12a与“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对应连通的位置。
所述的移动通道指机座为使电热杯装置11脱开定位结构后移出机外设置的通道。由于机座设置放置电热杯装置11的电热杯空间位置(简称空间位置,下同),故移动通道指脱开定位结构后的电热杯装置11移开空间位置且移出机座(机器)的通道。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电热杯装置11与定位结构插接配合过程或分离过程所对应的(机座)通道结构视为移动通道的一部分。即连通“空间位置”的移动通道或是“直线型”,或是“拐角型”。
作为特例,净水储水箱1的进、出水管路可以合并为一条管路。此时,仍视为存在进、出水管路。
所述“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中的“导线”指包括连接电源导线和温控器控制导线在内所有连接机座电控装置的导线。
实施例3。在实施例l、2的基础上,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既可以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11底部设置的进水口12a。此时,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设置的进水口12a和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耦合器对应结构12,并且进水口12a与控制端导线插座12b一起与固定在机座上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及导线插头13b一起插接配合。
另外,还可以在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或把手下端面上设置与控制端导线插座12b分置的独立进水口12a与固定在机座上的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及导线插头13b一起插接配合。
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也可以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11上盖设置的进水口:
配合位置朝向l:电热杯装置1l的控制端导线插座12b与上盖进水口均横向设置,两者的插接方向或相同(朝里),或相反(上部上盖进水口朝里,下部控制端导线插座12b朝外与另设在侧开的活动门上的导线插头对接)。
配合位置朝向2:电热杯装置11的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朝向也可以与上盖进水口的朝向垂直:上盖进水口向上,下部控制端导线插座12b横向,或者上盖进水口横向,下部控制端导线插座12b向下。
配合位置朝向3:电热杯装置的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朝向还可以与上盖进水口的朝向竖直反向:上盖进水口向上,下部控制端导线插座12b向下。
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还可以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设置的进水口。此时,上述电热杯装置11的控制端导线插座12b与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的配合位置朝向1、2、3也适用于“杯壁上设置的进水口”。其中:
电热杯装置杯壁上设置只对应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的外凸进水口被视为“横向设置的水口”。
本案中,将电热杯装置外凸出于杯壁且上端不遮盖的出水口视为“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内”。该“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内”既可以视为横向的“进水口”,也可以视为向上的“进水口”。
介于电热杯装置上盖与杯壁之间的水口既可以视为“上盖上的进水口”也可以视为杯壁上的进水口,没有本质区别。
优选模式,对于电热杯装置11进水口横向设置在上盖或杯壁上,并且横向同朝向设置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模式,设置在机座上并与导线插头13b及定位结构同朝向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横向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的进水口内。横向插入电热杯装置上盖或杯壁上进水口的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既可以采用固定结构,也可以采用活动对接机构。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控制杆和受控件的活动对接机构;用于受控件上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位置与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进水口对接的活动对接机构,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或摆动)带动中间件摆动并使受控件直线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同向运动(移动)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带动与其联动的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继而使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上方脱开位置向下摆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磁机构的电磁铁芯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的齿轮和齿条传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输出轴摆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
具体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如下(以横向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为例):
1、第一种手动(移动)控制模式: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或摆动,下同),控制中间件绕支点结构(或铰轴,下同)摆动,再以中间件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受控件直线移动,继而带动置于受控件上且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或横向移动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横向的进水口内(即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由避让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移动方向平行于其出水方向),或向下纵向移动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方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内(即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由避让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移动方向垂直于其出水方向)。本模式末端13a行程控制参见电磁机构对应第三种模式行程控制(第四种电控模式)原理:将电磁控制端改为手动端、铰接的受控件改为中间件。
上述设置插入或脱开两位置的“活动对接机构”可以是下列几种机构之一的模式:1)控制杆绕支点结构摆动通过其上的滑槽带动设置滑块(在滑槽中移动)的受控件直线移动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
2)控制杆绕支点结构摆动通过另设分别与控制杆和受控件铰接联动的连杆带动受控件沿另设的滑槽直线移动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
在1)和2)中,直接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手动控制杆绕支点结构摆动。此时,控制杆既是手动控制件也是中间件。
3)控制杆运动带动另设与其铰接或联动的连杆绕支点结构摆动,通过连杆上的滑槽带动设置滑块(在滑槽中移动)的受控件直线移动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
4)控制杆运动带动另设与其铰接或联动的连杆绕支点结构摆动,再通过另设分别与连杆和受控件铰接联动的第二连杆带动受控件沿另设的滑槽直线移动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
在3)和4)中,连杆就是中间件。上述四种机构都视为“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或摆动)带动中间件摆动并使受控件直线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受控件移动行程由手控端与带动受控件的中间件远端分别至支点结构距离的比例控制。
2、第二种手动(移动)控制模式:通过手动直接或间接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控制杆或横向移动带动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横向移动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端设置的进水口内(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由避让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移动方向平行于其出水方向),或纵向向下移动带动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向下移动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端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内(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由避让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移动方向与其出水方向平行)。
此时,“活动对接机构”为:控制杆横向或竖直(纵向)移动直接带动受控件同方向直线移动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即“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同向运动(移动)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作为特例,可以将控制杆操作端外露机器壳体。
3、第三种手动(摆动)控制模式:在第一种手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手动直接或间接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控制杆运动(移动或摆动)直接或间接带动与其联动的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继而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高处的避让位置向下摆动,插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方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内,即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处于插入位置。其中:对于“直接带动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控制杆控制与其联动的受控件摆动。
对于“间接带动与其联动的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控制杆通过与控制杆铰接或联动的连杆(即中间件)控制受控件摆动。
在上述手动控制模式中,外伸的控制杆或外伸放置电热杯装置的空间位置由移动(向内移动或向下移动)过程中的电热杯装置触动,或外伸由操作者单独操控。
当电热杯装置横向进水口外凸出于杯壁时,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脱开对电热杯装置杯壁上端横向进水口时,既可以通过横向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横向进水口进行,也可以通过上移的电热杯装置横向进水口下侧管壁推动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上移进行,也可以通过操作者单独操控控制杆进行。
4、第四种电控模式:在上述3种手动控制“活动对接机构”的模式基础上,除了手动操控控制杆外,还可以采用电控模式。该电控模式或是以电磁机构操控控制杆,或是以电机机构操控控制杆,其中:
对于电磁机构,通过电磁机构的电磁铁芯移动模式控制控制杆在脱开位置和插入位置之间运动,带动“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横向移动(对应第一种手动控制模式)或竖直移动(对应第二种手动控制模式)或摆动(在插入位置与上方的脱开位置之间摆动,对应第三种手动控制模式),与电热杯装置进水口插接或脱开。对应第三种模式中的行程控制,电磁铁芯向上或下移动控制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绕支点结构下摆,其竖直方向行程由其至支点结构距离与电磁铁芯控制端至支点结构距离的比例控制。
对于电机机构,电机机构的齿轮与齿条移动机构或电机机构输出轴带动的摆动机构在脱开位置与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之间运动,带动“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横向移动(对应第一种手动控制模式)或竖直移动(对应第二种手动控制模式)或摆动(在插入位置与上方的脱开位置之间摆动,对应第三种手动控制模式),与电热杯装置横向进水口插接或脱开。
上述四种以横向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为例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也适用于横向的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与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11上盖设置横向进水口之间的活动对接。
在此基础上,对于“设置向下的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与包括“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在内的电热杯装置杯壁或上盖的向上进水口的对接模式,上述四种以横向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为例的“活动对接机构”模式也适用(相当于将横向大流量出水管路lc末端13a转动90°(水口向下),相应电热杯装置的进水口向上设置(对于电热杯装置上盖或杯壁上端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此时也视为向上的“进水口”),竖直向下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或竖直向下移动(对应上述第1、2、4种模式),或横向平移(对应上述第2、4种模式),或绕支点结构摆动(对应上述第3、4种模式),故不再赘述。
此时,竖直向下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既可以插入电热杯装置的向上水口内,也可以置于电热杯装置的向上水口的上方,让出水落入电热杯装置的向上水口内。
另外,向下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也可以采用固定结构与电热杯装置的向上水口对接,并且必要时在两者之间预留用于电热杯装置上移空间。
实施例5。在实施例l、2、3、4的基础上,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11或置于净水储水箱1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l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1并列设置,其中:
1、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置于净水储水箱下方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左侧或右侧,下同)移出。
附图1中,以对应实施例l输水泵装置2及其连接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固定在净水储水箱l上方机座上的电热杯底座通过设置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和导线插头13b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与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设置的进水口12a和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耦合器对应结构12对接。将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中的净水导入电热杯装置内储存并由电控装置通过固定在底部上水耦合器上的导线插头13b与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插接配合,启动对电热杯装置11内储存净水的加热。
该底部上水耦合器13也是定位装置。在此基础上,若需要防止电热杯装置11绕底部上水耦合器13转动,还可以另设阻止转动的阻转定位结构继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控制设置把手和水口的电热杯装置朝向(把手朝前),以便于操作电热杯装置11向上移动脱开与作为定位位置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的接触配合,再由机座前方移出,即机座前侧立面设置横向的移动通道将先向上移动脱开底部上水耦合器13限制的电热杯装置1l横向向前移出机座。
反之,操作电热杯装置由机座前方移入并在对应底部上水耦合器13的位置处向下移动,继而使耦合器对应结构12与底部上水耦合器轴向插接配合。此外,也可以将电热杯装置与机座之间的水路和电路分开设置并对接配合。
同理,置于净水储水箱下方的电热杯装置置于作为定位位置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上后,在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也可以由机座侧向(左侧或右侧)移出。此时,机座侧立面设置横向的移动通道将先向上移动脱开底部上水耦合器13限制的电热杯装置11由左侧立面或右侧立面侧的横向的移动通道移出机座(若有把手则朝向机外)。
作为改进,机座前方可以在出水嘴4的后面设置前侧立面(下部)从正面遮挡电热杯装置11。
需要强调的是,为便于移出电热杯装置设置的电热杯装置把手既可以朝向机座的前方(从前面握住把手),也可以朝向机座的侧向(从左侧或右侧握住把手),并以把手外端不超出相应的机座为宜,如以不超出水嘴后方的机座前侧立面下部或不超机座旁侧立面(与前侧立面相邻的左侧侧立面或右侧侧立面,下同)为宜。
作为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的第二种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与电热杯装置11的水路对接模式,大流量出水管路lc的末端可以置于电热杯装置ll的上方,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上盖设置的进水口,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设置的水口。电热杯装置ll的耦合器对应结构12与底部的耦合器之间除轴向插接配合外,只有控制导线插座12b与固定在耦合器内的导线插头13b的插接配合。
作为改进,对应电热杯装置上盖进水口或对接电热杯装置杯壁上水口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为“活动末端”,可以通过移动或摆动的模式与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上部的水口对接(水口对接位置)注水,并可以在电热杯装置离开机座前离开水口对接位置(避让位置)避免影响电热杯装置移动。
作为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的第三种大流量出水管路lc与电热杯装置11的水路对接模式,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与电热杯装置上盖或杯壁上端设置的横向进水口之间通过实施例4中所述的四种“活动对接机构”模式进行。
鉴于电热杯装置11经常会放置在机器外,通常将其底面设置成具有倒置上凹的平面结构增加电热杯装置11稳定性,对应的机座设置上凸结构与倒置上凹结构插接配合。此外,除电热杯装置11与机座两部件之间用于定位和电路或水路对接的凹凸结构插接配合采用纵向插接配合模式外,也可以采用水平设置的横向插接配合模式。
2、第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置于净水储水箱上方的电热杯装置11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
与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相比,对应的电热杯装置11的底部进水模式或横向进水模式都适用于第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
机座的移动通道既可以沿空间位置向上(若设置顶盖可先开启顶盖),也可以采用第一种电热杯装置设置模式中侧向移出电热杯装置的移动通道。
另外,当位于出水嘴上方的机座前侧立面(上部)设置的显示操控面板不影响设置向前的移动通道时,或者机座前侧立面设置的显示操控面板位于出水嘴旁时(出水嘴上方没有显示操控面板妨碍设置移动通道),还可以采用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中由机座前方移出电热杯装置的移动通道。
现以对应实施例2输水泵装置2和设置电控阀5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模式为例进行说明(附图2):
固定在净水储水箱上方机座上的电热杯底座通过设置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13a和导线插头13b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与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设置的进水口12a和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耦合器对应结构12对接。将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中的净水导入电热杯装置内储存并由电控装置通过固定在底部上水耦合器上的导线插头13b与控制端导线插座的插接配合,启动对电热杯装置11内储存净水的加热。通过机座设置竖直的移动通道将电热杯装置向上移出机座。
该底部上水耦合器13也是定位装置。在此基础上,若需要防止电热杯装置11绕底部上水耦合器13转动,还可以设置另设阻止转动的阻转定位结构继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控制设置把手和水口的电热杯装置朝向:(把手朝前或朝侧向),以便于从前面或侧面握住电热杯装置11把手向上移动。
另外,也可以采用第一种电热杯装置ll设置模式中的电热杯装置11移动模式,将置于净水储水箱1上方的电热杯装置11先向上移动脱开与作为定位位置的底部上水耦合器13的接触配合,再由机座前方或侧向水平移出。
同理,也可以设置水平的定位结构和横向的水路对接结构,以及导线插头13b与控制端导线插座12b的横向插接配合模式:先水平脱开定位结构再沿竖直或水平的移动通道移出电热杯装置11。
作为第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的第二种大流量出水管路lc与电热杯装置11的水路对接模式,机座横向设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与电热杯装置上盖或杯壁上端设置的横向进水口之间,除采用固定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实施例4中所述的四种“活动对接机构”模式。此时,机座上的导线插座既可以对应电热杯装置11下端面,也可以对应电热杯装置11侧壁。
作为第二种电热杯装置ll设置模式的第三种大流量出水管路1c与电热杯装置11的水路对接模式,沿放置电热杯装置1l的空间位置的机座侧壁另设铰接的翻盖,并跨越该翻盖且在翻盖内侧设置(向下)的管路水口作为大流量出水管路1c末端13a。此时,电热杯装置上盖或杯壁设置向上的进水口。
在第一、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中,对于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的净水储水箱1,或者通过连通以原水箱内原水(免安装净水机型)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6构成的过滤通道的净水储水箱1,当机器设置对应净水储水箱l的内侧竖直空间位置较小不足以放置电热杯装置ll时,可以根据需要将相邻(净水储水箱前后左右)的一个或多个具有常规高度的常规滤胆(非反渗透膜滤胆62)改设成具有高度与净水储水箱1高度对应的矮型滤胆,从而确保净水储水箱l和矮型滤胆两者组合后对应两者下方(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或上方(第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的空间位置足以放置电热杯装置11。
所述“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可以是“置于净水储水箱和矮型滤胆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和矮型滤胆上方”。
作为改进,当机座为滤胆6设置连体滤腔时,针对矮型滤胆或设置与矮型滤胆对应的矮型滤腔,或针对矮型滤胆和净水储水箱1设置与净水储水箱连体的矮型滤腔,或针对常规滤胆和矮型滤胆设置由矮型滤腔与常规滤腔连体构成的组合滤腔,确保净水储水箱l与对应矮型滤胆的滤腔两者下方(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或上方(第二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对应的空间位置足以放置电热杯装置11。
此时,“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可以是“置于净水储水箱和矮型滤腔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和矮型滤腔的上方”。
3、第三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
就第三种电热杯装置1l设置模式而言,“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的模式既可以是两者左、右并列设置,也可以是前、后并列设置,而且在“前、后并列设置”模式中,当净水储水箱1置于前方(对应置于机座前部)时,电热杯装置1l的移动通道或向上设置或向机座侧向设置;当净水储水箱1置于后方(对应置于机座中部)时,电热杯装置11的移动通道或向上设置或向机座前方设置或向机座侧向设置。
在此基础上,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的上方或下方可以放置滤胆,或滤腔,或电控装置,或管路加热器3,或过水控制部件(电控阀或增压泵),或由若干过水电控部件及相关连接管路组合并通过插接硬管接口与机座另设的管路座对接构成的侧立集成水路,继而充分利用电热杯装置上方或下方的空间。
作为本实施例中三种设置模式对应的另一类结构模式,将过滤通道的相关滤胆6(既可以是矮型滤胆也可以是常规滤胆)设置在净水储水箱与出水嘴4之间(置于净水储水箱1的前方)的机座上,并置于移动通道旁避免影响电热杯装置的移动。此时,净水储水箱被视为“置于机座中部的净水储水箱”。
鉴于净水饮水机结构有尺寸和使用功能要求不但结构非常紧凑而且各主要部件都需要有对外的操作面,许多功能结构就是因为相关部件放置不下和相互牵扯被舍弃导致几十年来始终存在“功能单一”的缺陷。机器小型化一直是净水饮水机最大的难题。本案中,需要独立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特别是设置把手的电热杯装置)的体积较大,对应机座包括净水储水箱在内的各部件设置十分困难。由于机座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包括净水储水箱在内的相关部件结构都非常复杂、形状各异,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靠近机座侧立面的位置处“挤出”(留出)放置电热杯装置的空间位置并且便于将其移出机座。
实施例6。在实施例l、2、3、4、5的基础上,所述的电热杯装置设置的把手外露于设置握柄空间的机座的前侧立面或旁侧立面;机座内置放置电热杯装置的位置空间通过握柄空间连通机座的外侧。
当出水嘴上方的机座前侧立面设置握柄空间时,机座另设的显示操控面板置于该握柄空间旁。既可以采用位于握柄空间两侧的双显示操控面板模式,也可以采用位于握柄空间一侧的单显示操控面板模式。
优选模式:在机座前侧立面上部前凸结构的中间设置握柄空间,并在其两侧分别设置显示操控面板构成双显示操控面板模式。
当出水嘴上方的机座旁侧立面设置握柄空间时,机座另设的显示操控面板既可以置于机座前侧立面上,也可以分别置于机座前侧立面和旁侧立面上。
所述的握柄空间指避让电热杯把手,以及为握住置于定位位置上电热杯的把手而在机座结构上,以及相应侧立面上设置与电热杯把手的位置对应的“豁口”结构(或“窗口”结构),并且机座放置电热杯装置内置的空间位置通过该握柄空间连通机座相应侧立面的外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热杯装置把手和握柄空间属于机器外观造型的一部分。
作为改进,外露的电热杯装置把手外侧设置指示灯,如设置竖直的蓝色光带或红色光带或蓝色底光与变化的白光组合形成的二色光带。
实施例7。在实施例1、2、3、4、5、6的基础上,所述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在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设置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出水端连接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电控装置控制前置出水电控阀导通并且关闭输水泵装置后,经过前置过滤的前置净水进入电热杯装置并且被电热杯装置加热,继而通过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只经过前置过滤的热水。
作为实施例1、2、3、4、5、6、7的改进,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分别连接另设的冷、热水电控阀进水端,并且热水电控阀出水端对接电热杯装置,冷水电控阀出水端或连接另设的大流量冷水水嘴或连接管路加热器与出水嘴之间的管路。设置冷、热水电控阀及相关连接管路可以实现大流量快速出水。
附图3、4分别示出本实施例对应实施例1、2的两种出水管路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附图3的冷水电控阀10及相关管路连接模式对附图4进行改接构成相应的派生水路模式。
为避免前置净水与净水合用出水嘴4及其连接管路影响后续部分净水的TDS纯度,冷水电控阀10出水端连接可以另设的大流量冷水水嘴(优选模式)。
实施例8。在实施例1、2、3、4、5、6、7的基础上,还包括利用电热杯装置11的加热器及温控器设置的水温显控系统;该水温显控系统或是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上的两套水温显示控制系统,或是水温显示装置设置在电热杯装置上(共用一个水温显示装置)且温控装置分别设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的水温显示控制系统,或是水温显控系统设置在电热杯装置上的单水温显示控制系统(此时,导线插座只连接电源导线);电热杯装置还另配与其上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插头及其外接备用的电源导线;电源导线插座或是单电源插座模式或是通过内置电源导线相互对应连接的双电源插座模式,其中:
对于单电源插座模式,电热杯装置上与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插座或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即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或单独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电热杯装置上的水温显控系统独立控温);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单独(不依靠机座显示操控面板控温)对其内置的水进行温控。
优选模式:电热杯装置脱机并置于另设带电源导线的插接底座上单独通电使用的模式属于“单电源插座”设在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
作为改进,电源导线可收藏在插接底座内并在使用时拉出。由于电热杯装置在机座上运行模式或脱机运行模式电热杯装置下端面上的“单电源插座”都不外露,故无需考虑配置实施例9中的挡盖)。
另外,单电源插座也可以设在电热杯装置侧壁上。
对于双电源插座模式,相互对应连接的两个电源导线插座或择一选择与机座上的导线插头和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两个电源导线插座不同时插接置于机座内、外的两个导线插头,下同),或择一选择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即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以及单独与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对其内置水进行温控。
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11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单独对其内置的水进行加热。此时,电热杯装置11脱机单独使用,继而实现“一杯多用”,方便使用者。例如,既可以电热杯装置11置于净水饮水机上使用,也可以随时将净水饮水机上处于保温状态的电热杯装置ll作为保温热水瓶脱机单独使用(如夜间卧室使用),还可以在旅行时可以将电热杯装置11作为便携式电水壶使用。此外,无论电热杯装置11置于脱机使用模式还是置于机座上使用模式,都可以作为养生壶煮熟食材使用。
实施例9。在实施例8基础上,还包括挡盖和与其卡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所述的电热杯装置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其中:
对于单外接模式,卡接结构围绕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设置,挡盖与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部分结构(电源插座部分结构外露)。
对于双外接模式,分别围绕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以及围绕第二电源导线插座设置两处相同或等同的卡接结构;挡盖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侧置的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或与底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
双外接模式中,电源导线插座部分结构与第二电源导线插座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各自对应的卡接结构相同或等同,并与同一挡盖卡接配合,即同一挡盖可以分别与两个相同或等同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
作为特例,与同一挡盖卡接配合的两个卡接结构设置滑槽并且互通:挡盖可以在滑槽中移动或遮挡侧置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或遮挡侧置的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以滑槽连通的两个卡接结构的结构模式属于双外接模式,只是形式上合为一个组合的卡接结构。
作为该特例的改进,上述滑槽设置在电热杯装置壳体的圆周面上。该圆周面优选与电热杯装置壳体同轴线。
本案中,将挡盖与滑槽的插接配合也视为挡盖与上述两个卡接结构中的卡接结构一或卡接结构二的“卡接配合”。
上述挡盖与滑槽的插接配合模式也适用于“单外接模式”中对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的遮挡或外露(挡盖沿滑槽移开),即也视为两者之间“卡接配合”。
设置与卡接结构卡接配合的挡盖,是为了避免电热杯装置长时间脱机使用后,电源导线插座或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的电极外露触碰到金属物体而短路,或受到异物碰撞而损伤,以及为保持电热杯装置美观而设置的。
挡盖既可以从上述两个卡接结构中的卡接结构一上取下再与卡接结构二卡接配合,也可以从上述两个卡接结构中的卡接结构一上的卡接配合位置处处直接移动至卡接结构二上的卡接配合位置处。
作为改进,对于从电热杯装置上取下的挡盖,机座也设置挡盖安置结构放置从电热杯装置上取下的挡盖,用于电热杯装置临时脱机使用(倒水)后再放回机座上的模式。由于“电热杯装置临时脱机”故可以不取下置于挡盖安置结构上的挡盖与电热杯装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
实施例10。在实施例1、2、3、4、5、6、7、8、9基础上,还包括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紧邻活动盖两侧的远、近配合端)之间并绕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a处)内侧摆轴摆动的活动盖(门);该机座外侧立面或是前侧立面15或是旁侧立面或是顶面。活动盖或是左右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翻盖:内凹台阶结构与摆轴或平行(摆动盖)或垂直(翻盖),其中:
对于左右摆动的摆动盖17,与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配合的摆动盖远配合端,以及与摆动盖近配合端17a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a处)均设置具有与竖直的摆轴18平行的内、外收端线16a、16b的内凹台阶结构16,其中机座上的内收端线16a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内摆动半径18a并且摆动盖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外侧,摆动盖上的内收端线16a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外摆动半径18b并且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处于该外摆动半径18b外侧,继而控制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较小摆动半径的摆动盖与对应的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开启该摆动盖后便移出电热杯装置。
此时,被外侧立面遮挡的摆轴或竖直设置在前侧立面内侧,或竖直设置在旁侧立面(左侧立面或右侧立面,下同)内侧,或沿前后的方向水平设置在机座顶面的下方。摆动盖模式特征:摆轴平行于内凹台阶结构形成的凹槽。
本案中,所述的“机座外侧立面”泛指机座(器)除底面(部)之外的其他外表面,其中,将机座(器)的顶面也视为“外侧立面”。
内、外收端线16a、16b分别对应内凹的拐角结构即“内凹台阶结构”的两条端线,并且置于外侧立面上的外收端线16b沿外侧立面“收缩”(退让)。
所述的“摆动盖17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外侧”或是摆动盖17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外侧,或是距内摆动半径18a较近的摆动盖侧端17d位置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上,摆动盖17的其余部分置于内摆动半径18a外侧。
鉴于实际摆动盖有一定的厚度,并且摆动盖的近配合端17a既位于外表面上也位于侧端(面)上,故对应摆轴的摆动盖侧端17d更接近内摆动半径。
对于摆动盖侧端17d位置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上的结构模式,当机座(近配合端)外侧立面上的外收端线16b也处于该内摆动半径18a上时,构成最小的内摆动半径18a,并以此确定摆轴18的优选位置。
摆动盖近配合端17a或摆动盖侧端17d(指距内摆动半径较近的摆动盖侧端位置处)的摆动轨迹尽量避让外收端线16a,以免影响摆动盖的开启角度。
所述的“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处于该外摆动半径18b外侧”或是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所在结构处于该外摆动半径18b外侧,或是距外摆动半径18b较近的机座远配合侧端(与摆动盖远配合端配合且连接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的侧端面)位置处于该外摆动半径18b上,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及侧端面所在的结构其余部分置于外摆动半径18b外侧。
通过摆动限位结构15c控制U型连接结构17c的摆动角度,继而控制摆动盖的摆动开启角度。
鉴于内收端线16a不在外侧立面上,摆动盖近配合端17a既可以遮挡置于其后侧的内收端线16a(近配合端17a较内收端线在摆动盖上的投影更接近外收端线16b),也可以与置于其后侧的内收端线前后投影重合,还可以处于外露内收端线的位置上。前两种模式(遮挡或前后投影重合)为优选模式。
作为改进,在机座外侧立面和摆动盖两个内凹台阶结构16之间的摆动盖外表面上布设一个或多个侧U型内凹结构。该侧U型内凹结构或与机座外侧立面上的内凹台阶结构16与摆动盖的近配合端17a组合构成的结构对应,或与摆动盖的内凹台阶结构与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组合构成的结构对应。
出于机器功能和外观造型设计的需要设置侧U型内凹结构,以改善因设置摆动盖配合间隙对机座外侧立面造成的影响。即活动盖所在的机座外侧立面上通过设置多组凹凸的竖线结构形成“视觉干涉”,并且通过内凹台阶结构16达到更好的遮挡、掩饰配合间隙的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当机座外侧立面不对称设置的远、近配合端(如附图5所示结构)时,在机座外侧立面的近配合端外侧布设一个或多个侧U型内凹结构,直至与摆动盖远配合端处设置的内凹台阶结构16对应。
作为本实施例另一种模式,机座外侧立面对称设置远、近配合端,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的摆动盖绕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内侧摆轴摆动。
此时,可以将附图5、6、7中设置在a处的内凹台阶结构16和摆轴18改设在附图5、6中的b处,继而与摆动盖的内凹台阶结构16对应。
附图5-8中所示的摆动盖也可以设置在机座的旁侧立面(竖直设置摆轴且摆动盖前后摆动)或顶面上(前后设置摆轴且摆动盖左右摆动)。
在此基础上,将机座外侧立面与摆动盖配合间隙作为“侧U型内凹结构”的一部分或作为主动设置的竖直装饰线条加以掩饰。
对于前后摆动的摆动盖,摆动盖的摆动原理及相关结构与“左右摆动的摆动盖17”相同,只是前后摆动的摆动盖模式为将摆动轴及与其平行的相关结构由上述左右摆动的摆动盖模式的竖直方向改为水平方向(横向),即:
与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配合的摆动盖远配合端,以及与摆动盖近配合端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均设置具有与水平(横向)的摆轴平行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其中机座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内摆动半径并且摆动盖处于该内摆动半径外侧,摆动盖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外摆动半径并且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处于该外摆动半径外侧,继而控制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较小摆动半径的摆动盖与对应的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开启该摆动盖后便移出电热杯装置。
当摆动盖设置在顶盖上时,水平的摆轴横向设在顶盖的下方;摆动盖由闭合的水平位置向上翻起打开。即:水平设置摆轴且摆动盖前后摆动。
当摆动盖设置在前侧立面下部时,分上、下部两部分设置的前侧立面下部按下置摆轴模式设置,即摆轴横向设在下部(水平的摆轴置于作为机座外侧立面的挡板的内侧),其上方的摆动盖由竖直闭合位置向下摆动至水平开启位置上。即:水平设置摆轴且摆动盖由上向下摆动开启。
对应前后摆动摆动盖设置的侧U型内凹结构也水平(横向)设置。
在此基础上,将机座外侧立面与摆动盖配合间隙作为“侧U型内凹结构”的一部分或作为主动设置的水平装饰线条加以掩饰。
对于翻盖,翻盖两侧和与其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两侧之间设置具有与摆轴空间垂直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并且该内凹台阶结构或均设置在翻盖上或均设置在机座上或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翻盖上;开启翻盖后便移出电热杯装置。翻盖模式具有的特征:“摆轴垂直于内凹台阶结构所形成的凹槽”。
当翻盖设置在顶盖上时,摆轴横向设在顶盖的下方。翻盖由闭合的水平位置向上翻起打开。内凹台阶结构前、后设置。
当翻盖设置在前侧立面下部时,分上、下部两部分设置的前侧立面下部按下置摆轴模式设置,即摆轴横向设在下部(水平摆轴置于作为机座外侧立面的挡板内侧),其上方的翻盖由竖直闭合位置向下摆动至水平开启位置上。内凹台阶结构上、下设置。
在此基础上,挡板的前面设置与其横向插接的活动接水盘,并且可以用于辅助支撑处于水平开启位置上的翻盖。优选模式为居中放置接水盘模式。
翻盖背面设置凸起的加强筋既用于加强处于水平开启位置的翻盖承受装满水之厨房类接水容器的重压能力,又可以起到收集落水作用。当翻盖向上摆动至竖直闭合位置处过程中,其收集的落水通过低处结构设置的过水通道进入挡板内侧后,再通过设置在接水盘插接结构上的过水通道外流至与挡板以插接结构横向插接配合的接水盘内。此时,翻盖背面以加强筋围成的落水集水结构不存水,而通过低处与接水盘插接结构上对接的过水通道排出。
对于设置大流量冷水水嘴的机器模式,可以通过向下开启翻盖并将水平放置的翻盖背面作为大尺寸接水盘放置大尺寸接水容器,避免现有接水盘(前后方向尺寸小于l0公分)只能放置水杯类接水容器,不能稳定放置较大的厨房类接水容器,如电饭煲内胆、锅、盆,而后者是厨房使用前置净水或净水次数较多的常用容器。目前在使用厨房类接水容器接水时,或抽出接水盘以台面放置厨房类接水容器,过后再插入接水盘应对水杯类接水容器,或需要操作者把持厨房类接水容器(避免厨房类接水容器接水过程中因重心在外而“翻落”),因厨房类接水容器接水时间较长使得操作者必须长时间把持直至大流量冷水水嘴停止出水。
由于厨房类接水容器的常规直径尺寸230-280mm,而相应能够稳定厨房类接水容器的接水盘置于在净水机主机前严重影响机器的外观造型,故现有净水机均不设置大尺寸接水盘,尤其放置在客厅的“免安装净水机”更不会使用大尺寸接水盘。上述情况给使用者在使用厨房类接水容器时造成不便。
净水机采用小尺寸接水盘和下翻的翻盖结构模式可以在同时实现水杯类接水容器和厨房类接水容器的稳定便捷接水需要。
本实施例中,出于机器功能和外观造型设计的需要设置摆动盖配合间隙。为此,通过机座外侧立面上的内凹台阶结构16与摆动盖的近配合端17a组合构成的结构对应侧U型内凹结构的模式,或通过摆动盖的内凹台阶结构16与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组合构成的结构(相当于侧U型内凹结构)模式进行掩饰,即将机座外侧立面与摆动盖配合间隙作为“侧U型内凹结构”的一部分或作为主动设置装饰线条加以掩饰,继而改善因设置摆动盖配合间隙对机座外侧立面造成的影响(不易看出或看不到活动盖与机座外侧立面之间的配合间隙)。
通常,在机器的主要外侧立面上设置摆动的活动盖所产生的配合间隙对机器外观造型的整体美观效果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现有净水机都尽量不在前侧立面和旁侧立面设置摆动盖(缝隙明显)即便需要设置活动盖也采用移动且分离的插接盖(只有在机器维修时卸下)模式。
本案中,由于内置电热杯装置的功能需要,必须主要外侧立面上设置便于开、闭的摆动盖。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改善甚至克服摆动盖与机座外侧立面之间的动态配合间隙(远大于固定两部件之间的静态配合间隙)对机器外观造型的严重不良影响,确保内置电热杯装置的技术方案得以较好的实施。
活动盖通过U型连接结构17c或与摆轴铰接或与摆轴连接构成一体。
附图6、7中的点画线结构为开启后的摆动盖17f。
附图5、6中,外凸件19外伸出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对应处的窗口15b。向右移动外凸件19带动移动锁舌19a克服复位弹簧19b的阻力缩回退出对摆动盖17的侧向锁槽17e的锁位。
当固定在机座上的摆轴采用不受机座外侧立面(壳体)移动影响的机座固定铰接支撑结构时,对应移动锁舌19a的摆动盖17的侧向锁槽17e采用竖直贯通结构,以便处于锁位位置的移动锁舌19a可以随机座外侧立面(壳体)竖直方向移动,继而避免竖直装卸壳体时还要(另安排人员)使移动锁舌19a横向退出侧向锁槽17e。
对应电热杯装置11置于净水储水箱1的下方的模式,优选将摆轴的上部铰接支撑结构设置在净水储水箱1的下部。摆轴的下部铰接支撑结构则直接或通过另设在摆动盖下方的挡板(也视为机座外侧立面的一部分)固定在机座底部上。在此基础上,挡板外表面尽可能保持与机座外侧立面一致。
当固定在机座上的摆轴采用通过铰接支撑结构固定在机座外侧立面(壳体)背面(与壳体联动)时,对应移动锁舌的摆动盖17的侧向锁槽既可以采用竖直贯通结构,也可以采用只能使移动锁舌19a横向插入的横向锁孔结构。
作为改进,摆轴配置扭簧。当移动锁舌缩回后活动盖在扭簧的作用下向外摆动开启。接水盘后的挡板延续或不延续侧U型内凹结构(装饰)均可。
内置外凸件19和移动锁舌19a及复位弹簧19b的框架结构或通过标准件连接或塑料焊接(含超声焊接、热熔焊接)或粘接或弹性卡接或沿另设的开口插槽插接固定在窗口15b周围。
优选模式:上述框架结构设置带底部螺钉孔的支架,并且通过紧固标准件与机座底部的对应结构连接构成一体。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以净水储水箱侧立面限制支架底部固定的框架结构上部出现弹性位移。
除上述在机座外侧立面上固定由内置外凸件19和移动锁舌19a及复位弹簧19b和框架结构构成的锁位机构外,也可以通过与摆动盖铰接并配置弹簧的锁舌前端卡入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的内侧进行锁位。例如,通过摆动摆动盖上铰接的摆动锁舌,或者移动摆动盖上的移动锁舌退出锁位后即可向外开启摆动盖。摆动盖上设置摆动锁舌或移动锁舌的机构如同电热杯装置上盖的常规结构模式。
还有,还可以通过摆轴铰接结构设置扭簧的摆动盖按下,摆动盖垂直的锁舌前端卡入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15a另设的弹性卡扣装置内侧进行锁位(摆动盖闭合)。再次下按处于闭合状态的摆动盖使弹性卡扣装置脱开释放摆动盖上垂直的锁舌,在扭簧的作用下摆动盖绕摆轴摆动向外开启。该摆动盖两次下按实现开闭的模式常见于家用垃圾箱,也用于箱式净水机的开盖模式。
此外,还可以采用在摆动盖远配合端设置悬臂结构的弹性卡舌(电池盒盖模式)作为锁位机构。
同理,上述的锁位机构既可以设置在翻盖上,也可以设置在与翻盖两侧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上,还可以设置在对应翻盖远配合端的机座外侧立面上。当翻盖设置在前侧立面下部与整个上部结构前凸的结构组合时,处于翻盖上方的移动锁位机构还可以被整个上部结构前凸的结构或是部分上部结构前凸的结构遮挡。如将附图5中的锁位机构竖直上移至“n型”结构15d下部的15dl处:整个上部结构前凸遮挡锁位机构并且有较大的空间操作外凸件19。
附图5中,对于上部前凸前侧立面(分上、下部两部分设置)结构的机座,既可以采用整个上部结构前凸,既采用“n型”结构15d和显示窗口15e及对应出水嘴的下部结构15f(虚线示意部分)三部分一起前凸即整个上部结构前凸的模式,也可以采用显示窗口15e和对应出水嘴的下部结构15f(虚线示意部分)两部分一起前凸即部分上部结构前凸的模式。无论采用整个上部结构前凸模式或是部分上部结构前凸模式都不影响下方活动盖的摆动开启。
在此基础上,对于第一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当活动盖置于机座前侧立面(下部)上,电热杯装置隐藏在出水嘴后方活动盖的内侧时,置于出水嘴后方的活动盖既可以采用绕一端铰接结构摆动的摆动盖,侧开摆动盖后由机座(机器,下同)前方移出电热杯。另外,该活动盖也可以采用绕下端铰接结构向下摆动的摆动盖,向下开启摆动盖后由机座前方移出电热杯。
当活动盖置于机座旁侧立面上时,电热杯装置隐藏在出水嘴后方前侧立面内侧并在机座旁侧立面设置绕一端铰接结构摆动的摆动盖时,开启该摆动盖后由机座侧面移出电热杯。
同理,对于第二、三种电热杯装置11设置模式,摆动盖也可以设置置于机座前侧立面或置于机座旁侧立面或置于在机座顶面上。开启摆动盖移出内置的电热杯装置。
作为改进,铰接结构设置扭簧的摆动盖设置具有弹性复位机构的锁舌和开盖件。按动开盖件使锁舌回缩退出与机座卡槽结构的插接配合,摆动盖在扭簧作用下向外开启。
另外,针对实施例4、5的活动盖还可以是可与机座前侧立面或机座旁侧立面或机座顶面分离的分离盖。如一端与机座插接另一端设置为弹性卡接结构通过弹性变形与机座卡接的卡接分离盖,以及通过沿导轨移动并采用插舌与插槽插接配合的插接分离盖。
设置活动盖是为了满足机器整体外观造型美观的需要(防尘作用次之)。
在本案上述各实施例中,反渗透膜滤胆62出水管路62a连接净水储水箱1进水口;反渗透膜滤胆62排浓水排放管路62b外排。
对于“置于机座前部并设置净水出水管路的净水储水箱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的模式,当串接的各滤胆为包括前置滤胆6l和反渗透膜滤胆62时,与附图3、4所示水路不同的是,过滤通道中另配的增压泵串接在(人工注水的)原水箱与前置滤胆之间的管路中(免安装净水机常规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实施例7技术方案中的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进水端连接在在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出水端的连接水路具有附图3、4所示水路结构的功能。
作为净水储水箱的特例,净水储水箱的进、出水口可以合并为一个水口,既连接反渗透膜滤胆62出水管路62a,也连接输水泵装置进水口或输水泵装置和第二输水泵装置各自的进水口,不影响本案各实施例的实施。
针对大流量供水模式,显示操控面板上可以设置诸多按键,如设置净水加热键或净水键(冷水)或前置净水加热键或前置净水键(冷水)或出水量设置键五者之一的按键。
本案中,作为特例,电控模式中的电磁机构也可以是电磁铁吸盘。通过电磁铁吸盘通电电磁铁(芯)产生吸力吸引金属的控制杆或受控件移动,或绕支点结构摆动的中间件摆动,或绕支点结构摆动的受控件摆动(即对应第一、二、三、四种控制模式)其原理与电磁铁芯相同或等同,通过电磁力带动相关(金属)部件移动或摆动,故将常规的电磁铁吸盘也视为电磁机构,即本案实施例4中的相关电磁机构的技术方案也适用于电磁铁吸盘与与其配合的金属部件,不再赘述。
本案中,设置在前置滤胆61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并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8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进水端,除附图3、4所示设置增压泵7前的水路结构外,还可以根据过滤通道的设计要求设置在增压泵7后。此外,对于设置人工注水的原水箱的“免安装净水机”(增压泵设置在前置滤胆前),前置净水出水管路进水端直接设置在前置滤胆6l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
鉴于净水中的“TDS”数值与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性。对于饮用经过微滤或超滤模式的净水用户,可以使用只经过前置过滤的热水,以及通过大流量冷水水嘴得到只经过前置过滤的大流量净水作为洗涤用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流入电热杯装置的水量或由输水泵装置设置的运行时长控制,或由另设在输水泵装置大流量出水管路中的流量传感器控制。

Claims (10)

1.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中、前部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得到并存储净水;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连接第二输水泵装置和串接管路加热器及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出水嘴的小流量出水管路,并由管路加热器对第二输水泵装置的小流量出水进行流水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的输水泵装置,和连通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并设置对输水泵装置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以及择一控制第二输水泵装置及管路加热器通电加热并由出水嘴出水模式或输水泵装置及电热杯装置通电加热并移出电热杯装置供水模式的电控装置;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电热杯装置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模式再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移出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第二输水泵装置和管路加热器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供应小流量热水。
2.一种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置于机座中、前部并设置净水出水管路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各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管路连通内置净水的净水容器得到并存储净水;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连接串接管路加热器及另置于净水储水箱前方或下方出水嘴的小流量出水管路,并由管路加热器对小流量出水管路的出水进行流水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端连接净水储水箱出水管路并且出水端分别设置大、小流量电控阀各自连接另设大流量出水管路与小流量出水管路的输水泵装置,和连通该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并设置对出水进行储水及储水加热的电热杯装置,以及择一控制输水泵装置或与小流量电控阀及管路加热器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大流量电控阀的运行模式或与大流量电控阀及电热杯装置通电运行并对过水加热且关闭小流量电控阀的运行模式的电控装置;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并且电热杯装置控制端通过另设包括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在内的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接连通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需要热水流量的大、小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大流量电控阀及电热杯装置运行的大流量加热模式再通过设置的移动通道移出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热水,或启动输水泵装置和小流量电控阀及管路加热器运行的小流量加热模式再由出水嘴供应小流量热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底部设置的进水口,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上盖设置的进水口,或对接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杯壁上设置的水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控制杆和受控件的活动对接机构;用于受控件上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位置与处于定位位置上的电热杯装置进水口对接的活动对接机构,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带动中间件摆动并使受控件直线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同向运动由脱开位置移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手动控制杆运动带动与其联动的受控件绕支点结构摆动继而使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上方脱开位置向下摆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设置带上端豁口的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磁机构的电磁铁芯移动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的齿轮和齿条传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或是通过电机机构输出轴摆动机构带动大流量出水管路末端由脱开位置运动至插入电热杯装置进水口的插入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置于定位结构上并可移动的电热杯装置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下方或置于净水储水箱的上方或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其中:置于净水储水箱下方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置于净水储水箱上方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与净水储水箱并列设置的电热杯装置离开定位位置后,或由机座前方移出或由机座上方移出或由机座侧向移出。
6.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杯装置设置的把手外露于设置握柄空间的机座的前侧立面或旁侧立面;机座内置放置电热杯装置的空间位置通过握柄空间连通机座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水储水箱或通过其进水端连通以机座进水管路中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或通过其进水端连接以原水箱内原水依次通过串接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构成的过滤通道得到并存储净水;在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之间设置串接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前置净水出水管路,前置出水电控阀的出水端连接输水泵装置的大流量出水管路;电控装置控制前置出水电控阀导通并且关闭相关输水泵装置后,经过前置过滤的前置净水进入电热杯装置并且被电热杯装置加热,继而通过电热杯装置供应大流量只经过前置过滤的热水。
8.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电热杯装置的加热器及温控器设置的水温显控系统;该水温显控系统或是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上的两套水温显示控制系统或是显示装置设置在电热杯装置上且控制装置分别设在机座和电热杯装置的水温显示控制系统;电热杯装置还另配与其上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插头及其外接的电源导线;电源导线插座或是单电源插座模式或是通过内置电源导线相互对应连接的双电源插座模式,其中对于单电源插座模式,与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对应的电源导线插座或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或单独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对于双电源插座模式,相互对应连接的两个电源导线插座或择一选择与机座上的导线插头和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或择一选择连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与机座上对应的导线插头插接配合,以及单独与另配外接电源导线连接的电源插头插接配合;与机座分离的电热杯装置通过其上的水温显控系统,和与电源导线插座插接配合的电源导线另接市电电源单独对其内置的水进行温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盖和与其卡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所述的电热杯装置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构成单外接模式,或侧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或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并侧置与电源导线插座对应连通的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构成双外接模式,其中对于单外接模式,卡接结构围绕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设置,挡盖与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对于双外接模式,分别围绕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以及围绕第二电源导线插座设置两处相同或等同的卡接结构;挡盖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第二电源导线插座挡盖,或与侧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侧置的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或与底置的卡接结构卡接配合遮挡底置电源导线插座和温控器控制导线插座。
10.如权利要求1、2、4、5或9所述的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并绕置于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内侧摆轴摆动的活动盖;该机座外侧立面或是前侧立面或是旁侧立面或是顶面;该活动盖或是左右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摆动盖或是前后摆动的翻盖,其中对于摆动盖,摆动盖远配合端和与其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近配合端均设置具有与摆轴平行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其中机座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内摆动半径并且摆动盖处于该内摆动半径外侧,摆动盖上的内收端线距摆轴轴线距离为外摆动半径并且机座外侧立面远配合端处于该外摆动半径外侧,继而控制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较小摆动半径的摆动盖与对应的机座外侧立面远、近配合端之间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对于翻盖,翻盖两侧和与其配合的机座外侧立面两侧之间设置具有与摆轴空间垂直的内、外收端线的内凹台阶结构并且该内凹台阶结构或均设置在翻盖上或均设置在机座上或分别设置在机座和翻盖上;开启该活动盖后移出电热杯装置。
CN202111077858.4A 2021-07-19 2021-09-15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Pending CN115633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21776 2021-07-19
CN202110842177 2021-07-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3892A true CN115633892A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40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7858.4A Pending CN115633892A (zh) 2021-07-19 2021-09-15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338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03794A1 (en) Coffee makers
CN101677709B (zh) 冲泡饮料生成系统
CN102762135A (zh) 加热的液体用的容器和电器装置
KR102005569B1 (ko) 정수기
CN102940449B (zh) 一种即热式多功能茶饮机
CN201719073U (zh) 饮水机
CN110040861B (zh) 净水器
JP2012131568A (ja) 給水ボトルの交換容易な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CN214017121U (zh) 一种水箱可拆的台式饮水机
US11325821B2 (en) Water ejecting apparatus
CN115633892A (zh) 带双加热供水装置净水饮水机的大、小流量热水供水方法
JP2007319554A (ja) 飲料抽出装置
KR200442782Y1 (ko) 쌀통에 정수기가 구비되어 쌀 양과 밥물 양 자동조절투입장치
JP2020525194A (ja) ミルクフォームまたはミルク飲料を生成するための、好ましくはコーヒーマシンに設置するためのミルクモジュール
CN213849354U (zh) 一种上水及下水的新型厅吧
CN220713654U (zh) 一种净饮茶吧机
CN210595503U (zh) 一种自动检测水位的净水机
CN112250121A (zh) 净水器
CN210433325U (zh) 人工智能品茶机
CN203662557U (zh) 多功能茶饮机
CN208822388U (zh) 一种家用无菌饮水机
CN210286808U (zh) 净水器
CN218186328U (zh) 茶吧机
CN212800005U (zh) 净水设备
CN105078237A (zh) 饮水机及具有其的饮水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