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3813A - 口罩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口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3813A
CN115633813A CN202210802589.1A CN202210802589A CN115633813A CN 115633813 A CN115633813 A CN 115633813A CN 202210802589 A CN202210802589 A CN 202210802589A CN 115633813 A CN115633813 A CN 115633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mask device
rear body
face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25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致英
金昊重
白尚均
文煐喆
金容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633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38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8Component parts for gas-masks or gas-helmets, e.g. windows, straps, speech transmitters, signal-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62B18/025Half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6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with pumps for forced ventil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包括:口罩主体,包括后主体和与所述后主体的正面结合的前主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护面罩,结合于所述后主体的背面,与用户的脸部紧贴,在所述护面罩的内侧形成有呼吸空间;以及空气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后主体,对流入所述吸入口的外部空气进行净化并向所述呼吸空间供应;所述护面罩包括:结合部,面向所述后主体的背面;紧贴部,与用户的脸部接触;连接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结合部和所述紧贴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以及隔开凸起,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凸出,使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与所述吸入口隔开的状态。

Description

口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罩装置。
背景技术
口罩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卫生用品,其通过遮挡用户的鼻部和嘴部,在用户吸气时过滤空气中包含的病菌或灰尘等有害物质,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呼气时排出的病毒或口臭传播给周围的人。
近期,由于扩散性和传染性非常强的病毒猖獗,为安全起见,正在建议每个人佩戴口罩外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
目前,市面上推出了各种类型和形态的口罩,尤其,正在销售很多安装有过滤器模块的口罩,以尽可能减少空气中包含的有害物质直接流入到口罩佩戴者的呼吸器官。
另外,还销售很多安装有风扇的口罩,以使用户吸气或呼气时通过口罩的空气的流动顺畅。
在下面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EP3398657A)中公开的口罩在内的现有的口罩均具有过滤器,使得在过滤外部空气中包含的有害物质之后,使其流入到用户的呼吸器官。
另外,在口罩设置有用于感测形成在口罩和用户的面部之间的呼吸空间的压力的压力感测装置以及根据所述压力感测装置感测到的压力来改变旋转速度的风扇模块,由此帮助用户在佩戴着口罩的状态下也能够以舒适的状态进行呼吸。
然而,目前市场上推出和公开的口罩中的大部分具有如下结构:在口罩的正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口罩的背面,具体而言,在口罩的相当于靠近用户的嘴部或鼻部的位置的背面形成有空气吐出口。在此,口罩的正面是指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而口罩的背面是指紧贴于用户的面部的部分。
详细地,形成在口罩上的空气吸入口通常形成于正面中靠近口罩的中央的位置或正面中靠近两侧端的位置,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形成于正面中靠近口罩的两侧端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空气吸入口形成在口罩的正面而空气吐出口形成在口罩的背面的结构中,外部空气流入口罩的内部并通过风扇和过滤器之后经由空气吐出口被吐出到用户的呼吸器官,在此过程中,存在发生了过多的空气的流动转换的问题。
随着被吸入的空气的流动转换次数增加,流动阻力增加,结果导致风扇的负荷增加。此外,随着风扇的负荷增加,出现向风扇供电的电池的耗电变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随着被吸入的空气的流动转换次数增加,还出现流动噪音增加的问题。
另外,佩戴在口罩的正面配置有空气吸入口的口罩的用户往往在摘下口罩之后将口罩放置成空气吸入口朝上或朝前的状态,因此,存在灰尘通过空气吸入口流入的可能性相对高的缺点。
另外,在空气吸入口配置于口罩的正面的情况下,佩戴时可能会给人一种外观不美观的印象。
另外,为了防止空气吸入口直接暴露在外部,还安装有吸入口盖,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所述吸入口盖因受到从外部作用的力或冲击而从口罩分离或损坏的现象。
另外,在吸入口不形成在口罩主体,而形成在其他部分的结构,例如,吸入口形成在可分离或折叠地结合于口罩主体的侧面的单独的空气净化模块中的情况下,具有在被吸入到空气净化模块的空气到达形成在口罩主体的中央的吐出口期间流动阻力明显增加的缺点。
专利文献1:EP3398657A(2021年04月21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
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包括:口罩主体,包括后主体和与所述后主体的正面结合的前主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护面罩,结合于所述后主体的背面,与用户的脸部紧贴,在所述护面罩的内侧形成有呼吸空间;以及空气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后主体,对流入所述吸入口的外部空气进行净化并向所述呼吸空间供应。
尤其,所述护面罩包括:结合部,面向所述后主体的背面;紧贴部,与用户的脸部接触;连接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结合部和所述紧贴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隔开凸起,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凸出,使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与所述吸入口隔开的状态。
所述隔开凸起可以形成为凸出或带有弧度。
所述隔开凸起可以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此时,所述隔开凸起可以以与所述连接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延伸。
所述隔开凸起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并且彼此隔开。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可以配置为彼此平行或在上下方向上隔开。
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的上下方向长度可以随着从所述连接部的下部接近上部而增加。
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可以包括:过滤器,置于所述吸入口的前方;以及过滤器罩体,安装于所述后主体,覆盖所述过滤器;所述吸入口可以形成于所述过滤器罩体。
所述过滤器罩体可以包括:过滤器框架,包围所述过滤器的侧面;以及过滤器盖,形成于所述过滤器框架的背面,具有用于提供所述吸入口的吸入格栅。此时,所述隔开凸起可以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盖的区域内。
所述吸入口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外侧,所述吐出口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内侧。所述吸入口可以包括以所述护面罩为基准位于左侧的左侧吸入口和位于右侧的右侧吸入口,所述隔开凸起可以分别形成在所述连接部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
一、口罩装置的吸入口和吐出口均形成在覆盖用户的面部的口罩主体的背面,因此,与口罩装置的吸入口形成在口罩主体的正面或除口罩主体之外的其他部分的情形相比,具有显著地减少流动阻力的效果。
二、在用户佩戴口罩装置的状态下,吸入口不会暴露于外部,因此具有不需要另外的用于遮挡吸入口的盖构件的优点。进而,由于不需要在口罩装置的正面安装另外的盖构件,因此,具有不会发生盖构件因外力而损坏或分离的现象的效果。
三、由于吸入口形成在口罩主体的背面,因而其优点在于,在摘下口罩装置使口罩主体的正面朝前方或上方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灰尘或其他异物通过吸入口流入到口罩装置内部的现象。
四、即便在用户佩戴口罩装置的过程中护面罩被按压,护面罩的一部分也因隔开凸起而不会覆盖口罩装置的吸入口。因此,具有能够防止吸入口被封堵导致呼吸不畅的优点。
五、由于复数个隔开凸起从护面罩的侧面部沿前后方向分别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护面罩被外力过渡地按压,从而具有提高佩戴体验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所述口罩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所述口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分离了前主体的口罩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5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前主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6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后主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7是所述后主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所述口罩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护面罩的主视图。
图11是所述护面罩的后视图。
图12是所述护面罩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1的13-13线切开的护面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安装有所述护面罩的口罩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所述口罩装置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所述口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分离了前主体的口罩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10包括:口罩主体11;护面罩14,以能够固定或分离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口罩主体11的背面;以及空气净化模块30,安装在所述口罩主体11的内部。
详细地,所述口罩主体11包括:前主体12,形成正面外形;以及后主体13,与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结合,形成背面外形。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形成所述口罩装置10的正面,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面向用户(或佩戴者)的面部。
另外,所述护面罩14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结合并且紧贴于用户的面部,其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硅胶或橡胶材料成型而成。在所述护面罩14的内侧形成有呼吸空间,如果用户佩戴所述口罩装置10,则用户的鼻部和嘴部容纳于所述呼吸空间。因此,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的同时被净化的外部空气被引导至所述呼吸空间,从而被用户吸入,并且,用户呼气时产生的空气也向所述呼吸空间排出。
在所述前主体12和所述后主体1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如图4所示,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安装有各种电气部件。此外,所述各种电气部件被所述前主体12遮蔽而不会向外部露出。
另外,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包括:风扇模块31,放置在形成于所述后主体13的容纳部133(参照图6)中;以及过滤器33,放置在所述风扇模块31的后方。所述风扇模块31包括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的离心风扇。
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还包括放置在所述过滤器33的后方的过滤器罩体34,在所述过滤器罩体34形成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所述过滤器罩体34可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后主体13,如图所示,所述吸入口可以以吸入格栅343的形态提供。
详细地,所述过滤器罩体34包括:过滤器框架341,包围所述过滤器33的三个侧面;以及过滤器盖342,形成于所述过滤器框架341的背面。所述过滤器盖342中包括所述吸入格栅343。
可以理解为,所述吸入格栅343是由复数个吸入夹缝3431和配置在相邻的吸入夹缝3431之间的复数个分隔筋3432构成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所述吸入格栅343是一个大的吸入口被复数个所述分隔筋3432划分为复数个细长的吸入夹缝3431的结构。此外,复数个细长的所述吸入夹缝3431可以被加强筋3422划分为上部缝和下部缝。需要明确的是,以下,为了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在所述口罩装置10的背面的吸入口被定义为包括以所述吸入格栅343为代表的各种形态的孔,并且所述口罩主体11的吸入口和所述吸入格栅343应该被解释为相同的含义。
此外,在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方向隔开的位置处形成有吐出口101。借助所述风扇模块31的运转,经由所述吸入口或吸入格栅343吸入的外部空气依次通过所述过滤器33和所述风扇模块31,之后通过所述吐出口101吐出到所述呼吸空间。
所述吸入口即吸入格栅343配置在所述护面罩14的外侧,而所述吐出口101配置在所述护面罩14的内侧。即,所述吸入格栅343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外侧,所述吐出口101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内侧,使得吸入的外部空气与用户呼出的空气不会彼此混合。
另一方面,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还包括配置在所述风扇模块31的后方的流动引导件32。
另外,所述口罩装置10还包括主控制模块15、电源模块16、指示器模块18、无线通信模块17、扬声器模块19、电池20以及排气阀21中的至少一个。
详细地,所述主控制模块15是用于控制所述风扇模块31、所述扬声器模块19以及后述的压力传感器和麦克风等的运转的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15可以配置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中央的上部。
所述电源模块16是用于向安装于所述口罩装置10的电气部件供电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16可以配置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的右侧下端。
在所述电源模块16可以安装有线缆连接器和LED模块,用于供电和传输数据的线缆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线缆连接器,所述LED模块用于通知口罩装置10的运转状态。此外,从所述LED模块照射的光通过所述指示器模块18被扩散和引导而照射到口罩装置10的外部。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可以是包括蓝牙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可以配置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的左侧下端。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可以在与所述后主体13交叉的方向上,例如水平地安装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可以借助从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凸出的一对基板插入筋1315而以水平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的两侧端部被一对所述基板插入筋1315支撑。
所述扬声器模块19可以配置在相当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的下侧的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的左侧下端。
所述电池20可以配置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中央,所述排气阀21可以配置成遮蔽形成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中央的下侧的排气口。即,在用户呼气时,所述排气阀21可以开放所述排气口,而在用户吸气时,所述排气阀21可以遮蔽所述排气口。所述排气阀21可以以能够弯曲且扁平的翻板(flap)的形态提供。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以用户佩戴着口罩装置10的状态为基准定义所述口罩主体11的正面、背面、左侧以及右侧。
图5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前主体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5,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10的前主体12形成所述口罩装置10的正面外观。
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平整地以单一体构成而不安装额外的部件,则具有外观上看起来整洁的优点。在所述前主体12的左侧和右侧形成有吸入口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缺点:如果摘下所述口罩装置10并将其放置成所述吸入口朝上,则异物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到口罩装置10内部的可能性高。
不仅如此,在安装额外的盖以通过遮蔽所述吸入口来最小化异物流入的情况下,需要在所述盖的边缘和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之间形成间隙,使得外部空气能够流入。即,随之产生需要额外的所述盖与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结合为从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凸出的限制。
其结果,额外的所述盖因受外力而破损或碰到周边障碍物而与所述前主体12分离的可能性高。出于这种原因,设计成尽可能不在所述前主体12形成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以防止因在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另外安装额外的部件而凸出,这样不仅有利于外观,而且也有利于确保耐久性。
考虑到这一方面,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前主体12的正面不仅没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而且完全没有安装包括盖在内的额外部件,从而将正面设计成形成光滑且连续的单个面。但是,为了使用户的声音输出到外部,在下部一侧形成有扬声器孔123。
另一方面,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形成有复数个凸起结构。
详细地,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中央的上端凸出有一个或复数个基板固定筋125。若所述前主体12的边缘与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边缘结合,则一个或复数个所述基板固定筋125对安装于所述后主体13的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正面施压,由此防止所述主控制模块15晃动。
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形成有水平凸出的阀支撑筋121。当所述前主体12与所述后主体13结合时,所述阀支撑筋121形成在排气阀21的上端所处的位置,从而按压所述排气阀21的正面上端。作为一例,所述阀支撑筋121可以从与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中央向下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处以规定的宽度向后方延伸规定长度。
另外,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凸出有一对磁铁按压筋126。详细地,在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安装有所述护面罩14,在所述护面罩14的正面安装磁铁,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也安装与所述磁铁产生吸力的磁铁。其结果,通过磁铁的磁力,所述护面罩1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
此时,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磁铁的一对下部磁铁安装部135(参照图6)。此外,一对所述磁铁按压筋126发挥分别按压安装于一对所述下部磁铁安装部135的一对磁铁的功能。
另外,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凸出有与构成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的基板的前端部接触的基板按压筋127。详细地,如果所述前主体12和所述后主体13彼此结合,则所述基板按压筋127通过按压构成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的基板的前端部,来防止所述无线通信模块17晃动或从所述基板插入筋1315脱离。
另外,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中相当于所述扬声器孔123的边缘的位置处形成有支撑筋122,所述支撑筋122围绕并支撑所述扬声器模块19的前端部边缘。所述支撑筋122可以以与所述扬声器模块19的正面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围绕。
另外,在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凸出有按压所述电源模块16的正面的基板固定筋124。所述基板固定筋124按压构成所述电源模块16的基板的正面,以防止所述电源模块16晃动或从所述后主体13脱离。
图6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后主体的正面立体图,图7是所述后主体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6和图7,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10的后主体13包括:面罩部131,覆盖用户的面部;以及熔接部132,从所述面罩部131的边缘向前方弯曲。
详细地,所述熔接部132沿着所述面罩部131的顶面边缘、两侧面边缘以及底面边缘连续地形成。此外,沿着所述面罩部131的底面边缘弯曲并向前方延伸的所述熔接部132的前后方向宽度最大。
所述熔接部132中的形成在所述面罩部131的底面边缘的部分可以特别被定义为延伸台。所述延伸台呈凸圆形状,随着从所述后主体13的两侧端接近中央,其前后方向宽度增加。
在定义为延伸台的所述熔接部132的中央可以形成有底面排气口1362,并且,在从所述底面排气口1362向所述后主体13的侧端部侧隔开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有按钮孔1321。在所述按钮孔1321插入有电源按钮。在从所述按钮孔1321的左侧和右侧边缘隔开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指示器孔1322。
从安装于所述电源模块16的发光装置照射的光通过一对所述指示器孔1322照射到外部。所述发光装置包括LED模块。
如果光通过一对所述指示器孔1322中的任意一个照射到外部,则可以表示所述口罩装置10的电源处于接通状态。此外,可以根据通过一对所述指示器孔1322中的另一个照射的光的颜色来预测所述电池20的剩余电量。
在从所述按钮孔1321进一步向所述后主体13的侧端部侧隔开的位置处形成有端子插入口1323。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线缆可以贯穿所述端子插入口1323并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电源模块16的端子连接部(terminal connector)。所述电池20可以通过所述USB线缆充电,所述口罩装置10的版本或功能可以根据通过所述USB线缆传输的数据来更新或升级。
在所述后主体13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的容纳部133。所述容纳部133分别形成在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的左侧和右侧,一对所述容纳部133以穿过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的垂直线为基准对称。
所述容纳部133通过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向前方凸出来形成容纳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的空间。所述容纳部133包括:安置面1331,用于安置所述空气净化模块30,具体而言是所述风扇模块31;紧固面1335,在所述面罩部131的侧端部连接所述安置面1331的外侧边缘;以及空气引导面1334,在所述安置面1331的内侧边缘连接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
另外,所述容纳部133还包括将所述安置面1331、空气引导面1334以及紧固面1335的上端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连接的顶面1332。此外,所述容纳部133还包括将所述安置面1331、空气引导面1334以及紧固面1335的下端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连接的底面1333。
在所述紧固面1335形成有一个或复数个紧固装置,例如,紧固钩。
在所述安置面1331形成有风扇安装孔1336,所述顶面1332和所述底面1333可以水平延伸,并且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
所述紧固面1335可以朝所述后主体13的外侧带有弧度地凸出,并且,可以形成为随着从所述面罩部131接近所述安置面1331朝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倾斜。
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可以设计成从所述安置面1331朝所述面罩部131带有弧度地凸出延伸,使得被所述风扇模块31吸入的空气沿着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平缓地被引导至所述吐出口101侧。
作为另一例,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可以由在所述安置面1331的内侧边缘以规定曲率弯曲的弧部、和从所述弧部的端部平坦且倾斜地连接所述面罩部131的倾斜部构成。
所述容纳部133包括形成在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的左侧的左侧容纳部和形成在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的右侧的右侧容纳部。所述左侧容纳部和右侧容纳部从所述后主体13的中心隔开规定间隔,所述电池20安装在所述左侧容纳部和右侧容纳部之间的空间。
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可以形成有电池安装部138。详细地,所述电池安装部138包括一对电池安置筋1381和电池支撑筋1382。
一对所述电池安置筋1381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或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的边缘向前方凸出,沿垂直的方向平行地延伸。一对所述电池安置筋1381支撑所述电池20的背面。
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的一端部从左侧的空气引导面1334和右侧的空气引导面1334中的任意一侧延伸,而另一端部与左侧的空气引导面1334和右侧的空气引导面1334中的另一侧连接。
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形成为“n”形状,并支撑所述电池20的正面和两侧面。因此,可以利用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防止所述电池20从所述后主体13分离的现象。
另外,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的中心部向前方凸出,以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不同尺寸的电池。
详细地,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可以包括从一对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和沿横向延伸而连接一对所述延伸部的连接部。
此外,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弯曲并延伸,从而所述电池支撑筋1382可以说明为由第一电池支撑部1382a和第二电池支撑部1382b构成。详细地,所述第一电池支撑部1382a可以用于支撑宽度相对较宽且厚度相对较薄的电池,所述第二电池支撑部1382b可以用于支撑宽度相对较窄且厚度相对厚的电池。
所述第二电池支撑部1382b可以说明为由构成所述第一电池支撑部1382a的连接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弯曲多次而形成。或者,可以说明为尺寸相对较小的“n”形状的第二电池支撑部1382b可以从尺寸相对较大的“n”形状的第一电池支撑部1382a的正面凸出形成。
从相当于所述电池安装部138的下侧的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向前方凸出有排气流路引导件136。详细地,所述排气流路引导件136形成在所述电池安装部138的下侧,使得安装于所述电池安装部138的电池20的下端部被所述排气流路引导件136的顶面支撑。其结果,能够防止所述电池20在插入到所述电池安装部138的状态下受重力而向下侧脱落的现象。
所述排气流路引导件136可以形成大致呈隧道形状的纵截面,在所述面罩部131中相当于所述排气流路引导件136的内侧的部位可以形成有正面排气口1361。
所述正面排气口1361和所述底面排气口136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被复数个格栅或分隔筋划分为复数个小排气口的排气格栅的形态。此外,所述正面排气口1361可以由所述排气阀21选择性地开闭。
在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的中央上端形成有上部磁铁安装部134,在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下端形成有一对下部磁铁安装部135。
详细地,所述下部磁铁安装部135分别形成在所述排气流路引导件136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此外,安装于所述下部磁铁安装部135的磁铁被从所述前主体12的背面凸出的一对所述磁铁按压筋126(参照图5)按压。
在所述后主体13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形成有挂带连接部137。详细地,所述挂带连接部137是用于连接挂在用户的耳部或围绕用户的后脑部的挂带或带的端部的部分。所述挂带连接部137分别形成在所述后主体13的左侧端上部和下部、右侧端上部和下部。
一对挂带中的任意一个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与设置在左侧上端和下端的挂带连接部137连接,而另一个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与设置在右侧上端和下端的挂带连接部137连接。这样,可以使一对所述挂带分别挂到用户的两侧耳部。
作为另一种方法,一对挂带中的任意一个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与设置在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的挂带连接部137连接,而另一个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与设置在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的挂带连接部137连接。这样,一对所述挂带可以围绕用户的后脑部。
四个所述挂带连接部137中的每一个包括:挂带槽1373,从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凹入,并在横向(后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挂带孔1374,形成在所述挂带槽1373的任一点处;挂带杆1372,连接所述挂带槽1373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呈桶状的防水筋1371,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中相当于所述挂带孔1374的边缘的部位延伸。
另一方面,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形成有主控制模块安装部139。
详细地,所述主控制模块安装部139包括:基板固定钩1391,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以及基板安置筋1393和基板支撑筋1392,支撑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背面。
详细地,所述基板固定钩1391可以包括:一对第一基板固定钩1391a,位于所述容纳部133的上侧;以及一对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位于相向的一对所述容纳部133之间。
一对所述第一基板固定钩1391a可以配置在从左侧容纳部的顶面向上侧隔开的位置和从右侧容纳部的顶面向上侧隔开的位置。一对所述第一基板固定钩1391a用于固定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
另外,一对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可以分别位于相当于一对所述容纳部133的内侧上端的位置。详细地,一对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形成在右侧容纳部的上侧边角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相交的位置。此外,一对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中的另一个可以形成在左侧容纳部的上侧边角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相交的位置。
一对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用于固定构成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控制基板的下端部。
此外,所述基板安置筋1393可以从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中相当于一对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钩1391b之间的部位凸出,并且能够支撑构成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控制基板的下端部的背面。
另外,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上端部的背面可以被所述上部磁铁安装部134的前端部支撑。所述主控制模块15因所述上部磁铁安装部134和基板安置筋1393而处于与所述面罩部131隔开的状态,并且,具有通过所述基板固定钩1391稳定地结合于所述后主体13而不晃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所述面罩部131的正面的上部中央可以形成有压力传感器安装部(或呼吸传感器安装部)130。安装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压力传感器(后述)感测限定在所述护面罩14的内侧的呼吸空间内部的压力。即,可以根据呼吸空间内部的压力变化来判断用户当前是在吸气还是呼气。需要明确的是,所述压力传感器也可以被定义为呼吸传感器,即使术语不同,也应该被理解为是执行相同功能的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提供在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如果所述主控制模块15被安装到所述主控制模块安装部139,则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将位于安装在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背面的压力传感器(或呼吸传感器)所在的位置。因此,如果所述主控制模块15被安装到所述主控制模块安装部139,则所述压力传感器容纳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内。此外,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前端部紧贴于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控制基板的背面。
另外,限定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底部的部分向所述后主体13的后方凸出,并且,在向后方凸出的部分的底面上形成有通孔1301。通过所述通孔1301,由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和所述护面罩14限定的呼吸空间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其结果,用户呼气时产生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1301流入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内部空间。此外,由容纳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所述压力传感器感测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内部的压力。此外,感测到的压力值被发送到所述主控制模块15的微机(后述),从而判断用户的呼吸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中相当于所述上部磁铁安装部134的正背面的部位和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中相当于一对所述下部磁铁安装部135的正背面的部位分别形成有磁铁安装槽1314。
所述磁铁安装槽1314包括:第一磁铁安装槽1311,形成在所述上部磁铁安装部134的正背面;以及第二磁铁安装槽1312和第三磁铁安装槽1313,形成在所述下部磁铁安装部135的正背面。
在磁力的作用下,安装于所述护面罩14的三个磁铁分别附着到所述第一磁铁安装槽1311至第三磁铁安装槽1313。此外,如果用户以大于所述磁力的力拉拽所述护面罩14,则所述护面罩14可以容易地从所述后主体13分离。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构成所述容纳部133的安置面1331可以形成有风扇安装孔1336。此外,在从所述风扇安装孔1336向所述安置面1331的外侧边缘侧隔开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或复数个流动引导件紧固孔1331a。所述流动引导件32借助贯穿所述流动引导件紧固孔1331a的紧固构件而固定于所述容纳部133。
此外,流动引导件钩1339和过滤器钩1338分别在构成所述容纳部133的紧固面1335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隔开。所述流动引导件钩1339位于比所述过滤器钩1338更靠近所述安置面1331的位置。
此外,在相当于所述过滤器钩1338的后方的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侧端形成有卡定槽1337。详细地,可以在所述熔接部132和所述紧固面1335相交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卡定槽1337。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口罩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9是所述口罩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参照图8和图9,如果用户按压电源按钮而使所述风扇模块31运转,则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所述口罩装置10的背面左侧和右侧的吸入格栅343(或吸入口)流入到所述口罩装置10的内部。
经由所述吸入格栅343流入的外部空气在通过所述过滤器33时被净化。此外,通过了所述过滤器33的空气沿所述风扇模块31的轴向被吸入,之后沿径向吐出。
如图8所示,所述风扇模块31的正面安置于所述安置面1331,所述风扇模块31的背面敞开。此外,敞开的所述风扇模块31的背面被所述流动引导件32遮蔽,在所述流动引导件32形成有用作所述风扇模块31的吸入口的连通孔。通过了所述过滤器33的空气穿过所述连通孔流入到所述风扇内部。
另外,空气通道102被界定在所述流动引导件32的侧面和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之间。此外,所述空气通道102的入口与所述风扇模块31的出口(或吐出口)连通,而所述空气通道102的出口与所述吐出口101连通。
此外,所述吐出口101位于由所述护面罩14和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界定的所述呼吸空间中。因此,通过所述风扇模块31吸入的外部空气被吐出到所述呼吸空间,以供用户能够吸入。
此外,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从所述风扇模块31的出口朝所述吐出口101平缓地形成为带有弧度,使得沿所述风扇模块31的径向吐出的空气在朝所述吐出口101流动的过程中流动方向没有急剧的转换。
详细地,在离心风扇的情况下,使空气沿轴向吸入并沿径向吐出是呈圆锥形(cone)或截锥形(truncated cone)的轮毂的形状引起的。即,沿离心风扇的轴向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沿着所述轮毂的带有弧度的面平缓地转换90度。
在此,由于构成所述风扇模块31的轮毂的弧的方向和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的弧的方向相同,因此,被吸入到风扇模块31的空气仅向一个方向平缓地进行流动转换。
如果所述吸入格栅343形成于所述前主体12,则所述风扇模块31的吸入口朝向所述前主体12,其结果,构成风扇模块的轮毂的圆弧方向与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的圆弧方向相反。其结果,从所述风扇模块31吐出的空气与相当于所述空气通道102的入口的所述空气引导面1334的起始部分碰撞而产生流动阻力和流动噪音。
即,沿所述风扇模块31的轴向吸入的空气实质上形成“S”形状的流动,从而与形成“C”或“n”形状的流动的本发明的结构相比,产生更多的流动损失。
另一方面,用户呼气时通过用户的嘴部和鼻部排出的空气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间。此外,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间的空气的极少一部分穿过所述通孔1301流入到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30的内部。
此外,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间的空气的大部分下降并通过所述正面排气口1361和所述底面排气口1362排出到外部。在此,在用户呼气时产生的空气的压力的作用下,所述排气阀21向前方弯曲,从而使所述正面排气口1361开放。此外,当用户吸气时,所述呼吸空间内部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所述排气阀21返回到原位,从而遮蔽所述正面排气口1361。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护面罩的主视图,图11是所述护面罩的后视图,图12是所述护面罩的侧视图,图13是沿图11的13-13线切开的护面罩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安装有所述护面罩的口罩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0至图14,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口罩装置10的所述护面罩14可以可固定或分离地结合于所述口罩主体11的背面,并且可以紧贴于用户的脸部。
即,所述护面罩14的正面部可以紧贴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而所述护面罩14的背面部可以紧贴于用户的脸部。
所述护面罩14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并且中心部为空的水滴形状或甜甜圈形状。所述护面罩14可以形成有容纳空间144,所述容纳空间144通过所述护面罩14的中心部分从正面贯穿至背面而形成,用户的鼻部或嘴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144的内侧。
所述护面罩14可以形成为其左右方向宽度随着从下部接近上部而变窄的形状。另外,所述容纳空间144形成为其宽度随着从下部接近上部而变窄。由此,用户的嘴部可以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144的下部空间,用户的鼻部可以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144的上部空间。如果用户佩戴所述口罩装置10,则用户的鼻部可以固定并紧贴在所述护面罩14的上部。
所述护面罩14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硅或橡胶材料模制而成,并且可以通过与用户的脸部紧贴而在所述护面罩14的内侧形成呼吸空间。
详细地,所述护面罩14可以包括:结合部141,面向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紧贴部142,与用户的脸部紧贴;以及连接部143,连接所述结合部141和所述紧贴部14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所述结合部141、紧贴部142以及连接部143可以形成为一体。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为,所述护面罩14包括:正面部,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紧贴;背面部,与用户的脸部紧贴;以及侧面部,连接所述正面部和所述背面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所述结合部141可以沿所述护面罩14的前端部边缘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且围绕。所述结合部141可以形成为呈闭合环路的环形状。
在所述结合部141设置有磁性体安装部1461、1462、1463,与安装于所述后主体13的正面的磁铁发挥引力作用的磁性体1451、1452、1453安装于磁性体安装部1461、1462、1463。
所述磁性体安装部1461、1462、1463从所述结合部141向前方凸出,所述磁性体1451、1452、1453可以插入安装于所述磁性体安装部146的内侧。所述磁性体安装部1461、1462、1463可以形成有复数个。
详细地,所述磁性体安装部1461、1462、1463包括: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配置于所述结合部141的上部;以及第二磁性体安装部1462和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配置于所述结合部141的下部,且向两侧彼此隔开。
此时,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第二磁性体安装部1462以及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的形状可以相同。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可以沿横向长长地配置,所述第二磁性体安装部1462和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可以沿竖向长长地配置。即,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至所述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具有相同的形态或结构,因此,下面以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为代表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可以配置于所述结合部141的上端中心,所述第二磁性体安装部1462和所述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可以配置于距所述结合部141的下端中心分别向两侧隔开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磁性体安装部1461的内侧安装有第一磁性体1451,在所述第二磁性体安装部1461的内侧安装有第二磁性体1452,在所述第三磁性体安装部1463的内侧安装有第三磁性体1453。
根据这种构成,具有如下的优点;仅通过将所述第一磁性体1451至所述第三磁性体1453分别接近于所述第一磁铁安装槽1311至所述第三磁铁安装槽1313,也能够轻松地将所述护面罩14固定于所述后主体13的背面。
尤其,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一个磁性体1451存在于所述护面罩14的上部,两个磁性体1452、1453存在于所述护面罩14的下部,因此通过先将位于所述护面罩14的上部的磁性体1451结合于所述第一磁铁安装槽1311,可以引导剩余的两个磁性体1452、1453自然地位于所述第二磁铁安装槽1312和第三磁铁安装槽1313。
因此,无需将三个磁性体1451、1452、1453分别对齐于三个磁铁安装槽1311、1312、1313,并且防止了错误结合,从而具有使护面罩14的安装容易、方便的优点。
此外,还具有如下的优点:如果在三个磁性体1451、1452、1453分别因磁力而处于附着的状态下用户以大于所述磁力的力拉拽所述护面罩14,则所述护面罩14容易从所述后主体13分离。
另一方面,在所述护面罩14形成有隔开凸起147,所述隔开凸起147从所述护面罩14的外表面凸出,并且使所述连接部143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与所述过滤器盖342隔开的状态。
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从所述连接部143的外表面凸出有一个或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形成为凸出或带有弧度。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盖343的区域内。
另外,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在所述连接部143的外表面沿前后方向长长地形成。所述隔开凸起147的长度可以与所述隔开凸起147所处的所述连接部143的宽度(前后方向)对应。
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隔开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隔开凸起147可以分别形成于所述连接部14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复数个隔开凸起147可以配置为以经过所述护面罩14的中心的垂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
详细地,所述隔开凸起147可以包括:第一凸起1471,形成于所述连接部143的左侧面的下部位置;第二凸起1472,形成于所述第一凸起1471的上侧;以及第三凸起1473,形成于所述第二凸起1472的上侧。
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可以配置为彼此平行。
另外,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可以在所述连接部143的侧面上沿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此时,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可以形成为其长度与所述连接部143的宽度(前后方向)对应。
如图12所示,所述连接部143可以形成为前后方向宽度随着从下部到上部而增加,由此,位于所述连接部143的上部的第三凸起1473可以形成为比位于所述连接部143的下部的第一凸起1471更长。
另外,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可以配置于所述过滤器盖342的区域内。这是因为,在用户佩戴口罩装置10时,防止随着所述护面罩14被按压而导致所述护面罩14的一部分覆盖所述吸入口,即所述吸入格栅343。
即,即便所述护面罩14被外力按压,所述第一凸起1471至所述第三凸起1473也能够使所述护面罩14保持与所述过滤器盖342隔开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1471位于相当于所述过滤器盖342的下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凸起1472位于相当于所述过滤器盖342的中心部的位置,所述第三凸起1473位于相当于所述过滤器盖342的上端部的位置。
在所述护面罩14中与用户的脸部紧贴的部分,可以形成有用于换气的通孔1481、1482。所述通孔1481、1482可以沿所述紧贴部142的周缘形成有复数个。所述通孔1481、1482可以具有圆形或非圆形截面。
如果用户佩戴所述口罩装置10,则所述护面罩14的紧贴部142紧贴并固定于用户的脸部。此时,在长时间佩戴所述口罩装置10的情况下,汗或污染物质可能会堆积在用户的脸部。因此,通过在所述护面罩14的紧贴部142形成有复数个通孔1481、1482,能够给用户的脸部换气。

Claims (13)

1.一种口罩装置,其中,包括:
口罩主体,包括后主体和与所述后主体的正面结合的前主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
护面罩,结合于所述后主体的背面,与用户的脸部紧贴,在所述护面罩的内侧形成有呼吸空间;以及
空气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后主体,对流入所述吸入口的外部空气进行净化并向所述呼吸空间供应;
所述护面罩包括:
结合部,面向所述后主体的背面;
紧贴部,与用户的脸部接触;
连接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结合部和所述紧贴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以及
隔开凸起,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凸出,使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与所述吸入口隔开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隔开凸起形成为凸出或带有弧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隔开凸起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隔开凸起以与所述连接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隔开凸起形成有复数个并且彼此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配置为彼此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复数个所述隔开凸起的前后方向长度随着从所述连接部的下部接近上部而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包括:
过滤器,置于所述吸入口的前方;以及
过滤器罩体,安装于所述后主体,覆盖所述过滤器;
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过滤器罩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过滤器罩体包括:
过滤器框架,包围所述过滤器的侧面;以及
过滤器盖,形成于所述过滤器框架的背面,具有用于提供所述吸入口的吸入格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隔开凸起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盖的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口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外侧,
所述吐出口位于所述呼吸空间的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罩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口包括以所述护面罩为基准位于左侧的左侧吸入口和位于右侧的右侧吸入口,
所述隔开凸起分别形成在所述连接部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CN202210802589.1A 2021-07-19 2022-07-07 口罩装置 Pending CN1156338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93998A KR102475624B1 (ko) 2021-07-19 2021-07-19 마스크 장치
KR10-2021-0093998 2021-07-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3813A true CN115633813A (zh) 2023-01-24

Family

ID=8265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2589.1A Pending CN115633813A (zh) 2021-07-19 2022-07-07 口罩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7783A1 (zh)
EP (1) EP4122549A1 (zh)
KR (1) KR102475624B1 (zh)
CN (1) CN11563381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589685A (en) * 2007-04-19 2012-06-29 Resmed Ltd Cushion for patient breathing interface with variable density foam supported membrane
SG11201707644QA (en) * 2015-04-03 2017-10-30 Microsfere Pte Ltd Respiratory masks,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1930144B1 (ko) 2015-12-29 2018-12-18 한가현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한 유해물질 차단형 보건 마스크
US11071336B2 (en) * 2017-05-30 2021-07-27 MPOINTAERO Inc. Surgical masks
KR20190028895A (ko) * 2017-09-11 2019-03-20 윤대웅 햇빛 및 미세먼지 차단 기능을 가지는 마스크
KR101997813B1 (ko) * 2018-02-22 2019-10-01 서울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동식 공기정화 호흡기
KR102219608B1 (ko) * 2019-07-04 2021-02-24 주식회사 옵티움 전동 마스크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75624B1 (ko) 2022-12-08
EP4122549A1 (en) 2023-01-25
US20230017783A1 (en) 2023-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26354B1 (ko) 마스크 장치
CN115634383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3813A (zh) 口罩装置
KR102498505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494130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498506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621067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531989B1 (ko) 마스크 장치
CN115634384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86B (zh) 口罩装置
KR102600006B1 (ko) 마스크 장치
CN115634388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87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89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85B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92A (zh) 口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31136A (zh) 口罩装置
CN115634390A (zh) 口罩装置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126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