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3285A -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3285A
CN115633285A CN202211096826.3A CN202211096826A CN115633285A CN 115633285 A CN115633285 A CN 115633285A CN 202211096826 A CN202211096826 A CN 202211096826A CN 115633285 A CN115633285 A CN 115633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ound transmission
piece
earphon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968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恒泰
王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968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332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33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3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上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包括传声件以及收音件;传声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第一传声通道与第二传声通道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第一传声通道与传声件的入声口对应连通,第二传声通道与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收音件与传声件连接,收音件具有收音口,收音口与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当声音传入传声件时,依次经过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第一传声通道与第二传声通道为相互交叉,即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损耗阻挡,便于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衰减,使得传入的声音中的高频噪声减弱,有效地提高了对外部噪声的减噪能力。

Description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耳机功能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主动降噪以及通话降噪成为大多数耳机必备功能,这两种功能实现离不开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拾取环境噪声输入算法芯片以及MEMS传声器组件密封性。
然而,传统设计MEMS传声器的收音孔直接连接外壳收音孔拾取环境噪声,强风流经过时,会激发MEMS传声器本身产生振动,从而产生脉动噪声以及因外壳和收音结构组件存在缝隙产生气动噪声,从而影响用户在有风环境功能体验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减噪能力的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耳机传声装置,包括:传声件以及收音件;所述传声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入声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所述收音件与所述传声件连接,所述收音件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夹角为68°至1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相互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件包括传声盒以及传声体,所述传声体设置于所述传声盒内,所述传声体内具有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以及所述第二传声通道,所述传声盒开设有入声口以及出声口,所述入声口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对应设置,所述出声口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件还包括减缝板,所述减缝板设置于所述传声盒内,所述减缝板与所述传声盒的内壁以及所述传声体抵接,所述减缝板还开设有与所述出声口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还与所述收音口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件还包括第一过盈环,所述第一过盈环位于所述减缝板与所述传声体之间,所述第一过盈环的中部与所述出声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盒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以及减振板,所述减振板开设有所述出声口,所述减振板位于所述盒体与所述收音件之间,所述减振板用于减弱所述收音件的收音振动幅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件还包括第二过盈环,所述第二过盈环位于所述传声盒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之间,所述第二过盈环的中部与所述入声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件还包括与所述传声盒连接的拾音管,所述拾音管的内部与所述入声口连通,所述拾音管用于与播放器的外壳连接。
一种耳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当声音传入传声件时,依次经过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第一传声通道与第二传声通道为相互交叉,即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损耗阻挡,便于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衰减,使得传入的声音中的高频噪声减弱,有效地提高了对外部噪声的减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耳机传声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机传声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传声装置的损耗曲线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耳塞与耳机传声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耳塞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耳塞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传声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传声装置包括传声件以及收音件。所述传声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入声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所述收音件与所述传声件连接,所述收音件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当声音传入传声件时,依次经过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第一传声通道与第二传声通道为相互交叉,即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损耗阻挡,便于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衰减,使得传入的声音中的高频噪声减弱,有效地提高了对外部噪声的减噪能力。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耳机传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耳机传声装置110包括传声件112以及收音件114。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102以及第二传声通道104,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传声件112的入声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与所述传声件112的出声口对应连通。所述收音件114与所述传声件112连接,所述收音件114具有收音口106,所述收音口106与所述传声件112的出声口对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当声音传入传声件112时,依次经过第一传声通道102以及第二传声通道104,第一传声通道102与第二传声通道104为相互交叉,即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损耗阻挡,便于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衰减,使得传入的声音中的高频噪声减弱,有效地提高了对外部噪声的减噪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夹角为68°至1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声夹角为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之间形成的,即所述传声夹角为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在连通位置形成有夹角,也即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之间相互倾斜。在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形成相互交叉的通道结构下,外部声音首先进入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之后在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的连接位置进行转向,以对外部声音进行损耗处理,使得外部声音中的高频噪声信号大幅度减弱,即使得因强风或者部件之间的缝隙导致的高频噪声衰减,有效地降低了风噪对采集的声音信号的影响。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声夹角为90°,即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相互垂直设置,在外部声音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进入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时,其中的高频噪声信号的损耗达到最大,最大限度地削减了外部声音中的风噪,进一步提高了对声音信号的采集精度。所述耳机传声装置对于风噪的损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39228960000051
其中,TL为声音信号经过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后的损耗,Pin为入声口的面积,Pout为出声口的面积。基于强风以及自身振动所产生的高频噪声,能有效地将此部分噪声消除,而对人声却有较大的保留,即对频率在20HZ至400HZ的人声的损耗小,对在500HZ左右的高频噪声的损耗大,具体地参见图3,连续信号曲线对应于传输损耗-连续,方波信号曲线对应于传输损耗-1/3倍频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包括传声盒112a以及传声体112b,所述传声体112b设置于所述传声盒112a内,所述传声体112b内具有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以及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所述传声盒112a开设有入声口108以及出声口101,所述入声口108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对应设置,所述出声口101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声盒112a作为所述传声件112的外部保护体,所述传声盒112a将所述传声体112b收容于其中,以减少所述传声体112b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以及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开设于所述传声体112b内,使得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以及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被所述传声盒112a所保护,有效地减少了外部环境中的灰尘或者水分的进入。而且,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与所述入声口108对应,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与所述出声口101对应,便于对外部声音的收音。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还包括减缝板112c,所述减缝板112c设置于所述传声盒112a内,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以及所述传声体112b抵接,所述减缝板112c还开设有与所述出声口101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还与所述收音口106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缝板112c位于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所述减缝板112c分别抵持于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以及所述传声体112b上,所述减缝板112c对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以减小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间隙,使得所述传声体112b与所述传声盒112a之间的振动减弱,从而使得所述传声体112b与所述传声盒112a之间振动所产生的振动噪声减少,有效地降低了对采集的声音信号的影响。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还包括第一过盈环112d,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位于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的中部与所述出声口10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的一侧与所述减缝板112c接触,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的另一侧与所述传声体112b接触,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对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间隙进行填补。所述第一过盈环112d在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作为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过盈骨位,使得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连接为过盈连接,即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呈现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所述减缝板112c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振动进一步减弱,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对采集的声音信号的影响。
又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盒112a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1122以及减振板1124,所述减振板1124开设有所述出声口101,所述减振板1124位于所述盒体1122与所述收音件114之间,所述减振板1124用于减弱所述收音件114的收音振动幅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122作为所述传声盒112a的外壳,所述盒体1122内收容有所述传声体112b,以对所述传声体112b进行固定安装。所述减振板1124靠近所述收音件114,具体地,所述减振板1124位于所述盒体1122与所述收音件114之间。所述出声口101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对应,即所述出声口101与所述收音件114的收音口106对应,在声音信号经过所述第二传声通道104后,还需要经过所述出声口101进入所述收音件114内,此时所述减振板1124对所述收音件114与所述盒体1122之间的振动进行减弱,以降低在收音时声音信号在所述收音件114与所述盒体1122之间的振动幅度,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对采集的声音信号的影响。
又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还包括第二过盈环112e,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位于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的中部与所述入声口108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的一侧与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的另一侧与所述传声体112b接触,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对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间隙进行填补。所述第二过盈环112e在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作为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过盈骨位,即在所述传声盒112a的入声口108位置形成过盈骨位,使得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连接为过盈连接,即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呈现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所述传声盒112a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112b之间的振动进一步减弱,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对采集的声音信号的影响。
又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传声件112还包括与所述传声盒112a连接的拾音管112f,所述拾音管112f的内部与所述入声口108连通,所述拾音管112f用于与播放器的外壳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拾音管112f位于所述入声口108的位置,所述拾音管112f作为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入管道,所述拾音管112f的声音输入方向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102位于同一直线上,便于对外部声音信号的快速传入,有效地提高了声音的采集效率。其中,所述拾音管112f与所述传声盒112a相互垂直,即所述拾音管112f垂直凸出于所述传声盒112a,有效地增加了拾音指向性。
可以理解的,所述耳机传声装置在将外部声音进行减噪后,通常是通过耳塞传输至使用者的耳朵内,同时耳塞还是将耳机传声装置佩戴至使用者的耳朵上的固定部件,耳塞通常由硅胶制成,其手感较为柔软,伸长力强,且非常耐用,所以戴起来人耳也感觉非常舒适。然而,传统的耳塞塞入耳道后,耳机在长时间使用状况下,无法散热,容易造成闷热,失去舒适性。
为了有效提高散热性能,请参阅图4,所述耳机传声装置还包括耳塞200。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所述耳塞200包括导热塞主体210以及软性填充介质220。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用于与佩戴体接触,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套接。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具有出声通道202,所述出声通道202与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孔连通。所述导热塞主体210还具有容置空间204,其中,所述容置空间204与所述出声通道202隔绝,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04内,以使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表面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在佩戴时,导热塞主体210与佩戴体的表面接触,导热塞主体210将佩戴体上的热量吸收并导出,使得佩戴体的佩戴位置的热量得以散失,便于将热量导出至外部环境中,有效地提高了耳塞200佩戴装置的散热性能,而且,软性填充介质220设置于导热塞主体210内,使得导热塞主体210易变形,便于将导热塞主体210佩戴在佩戴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开设有与所述出声通道202连通的套接槽206,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部分卡设于所述套接槽20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作为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一个延伸部件,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用于与所述佩戴体的表面接触,具体地,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用于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以将人体耳道内的热量吸收并导出。所述套接槽206开设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上,所述套接槽206的开口朝向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所述套接槽206用于容置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部分,便于将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套接在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上,有效地提高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在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上的稳定性。而且,所述套接槽206与所述出声通道202连通,便于将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播放的音频信号导入人体耳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出声通道202远离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口径小于所述出声通道202靠近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口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声通道202用于音频信号的传输,在靠近人体内耳的方向上,所述出声通道202的口径逐渐减小,便于将所述音频信号集中进行传播,从而便于提高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播放的音频音质。而且,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直径也同步减小,即所述导热塞主体210远离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直径小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靠近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直径,以便于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卡入至人体耳道内,有效地提高了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佩戴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开设有与所述出声通道202连通的限位槽208,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208内,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部与所述限位槽208的底部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208用于收容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部,所述限位槽208的底部对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部进行抵接限位,避免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的出声部出现脱落,便于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套接在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上,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所述耳机传声装置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具有佩戴卡槽201,所述佩戴卡槽201位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外表面,所述佩戴卡槽201用于收容佩戴体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佩戴卡槽201设置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外壁上,所述佩戴卡槽201的凹陷结构,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具有弯曲状结构,从而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结构匹配,借助于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的柔软特性,进而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匹配于各种人体耳道结构,便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佩戴于人体耳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为导热硅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作为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主要导热部件,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以将所述人体耳道内的热量传导至外部,即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的部分吸收热量,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位于人体耳道外的部分散失热量。所述导热塞主体210采用导热硅胶材质,借助于导热硅胶自身的高效导热性能,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的热量快速吸收,而且,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上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胶快速导向至外部,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热量传导效率提高,便于将人体耳道内的热量快速导出并散失,有效地提高了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为导热海绵,所述导热海绵的孔隙与所述容置空间204隔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作为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主要导热部件,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以将所述人体耳道内的热量传导至外部,即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与人体耳道内的皮肤接触的部分吸收热量,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位于人体耳道外的部分散失热量。所述导热塞主体210采用导热海绵,在导热海绵的导热性能下,便于将人体耳道内的热量传导。所述导热海绵还具有多个孔隙,使得所述导热海绵结构柔软,便于对所述导热塞主体210进行挤压形变,从而便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卡入人体耳道内。而且,所述导热海绵的孔隙与所述容置空间204隔绝,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内部密封有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柔性增强,还避免了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的外泄的情况。此外,所述导热海绵的孔隙便于将人体耳道内的水气导出,具体地,在长时间佩戴后,人体耳道内因热量聚集而湿热,所述导热海绵的孔隙将人体耳道内的热量以及湿气导出,有效地提高了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佩戴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包括导热填充液体以及导热惰性气体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04内,即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收容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内,具体地,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收容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内壁的内部。所述软性填充介质220具有一定程度的柔软性,便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形变,以提高所述导热塞主体210适配的人体耳道。所述导热填充液体和所述导热惰性气体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204内,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结构呈现柔性,从而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容易发生形变,有效地提高了所述导热塞主体210的佩戴适配性,即所述导热塞主体210适配于多种不同的人体耳道结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液体为冷却液,所述冷却液以液态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204内,使得所述导热塞主体210易于形变,而且,所述冷却液与所述导热塞主体210一同对人体耳道内的热量进行传导,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耳塞200佩戴装置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传声装置包括传声件以及收音件。所述传声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入声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所述收音件与所述传声件连接,所述收音件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当声音传入传声件时,依次经过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第一传声通道与第二传声通道为相互交叉,即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损耗阻挡,便于对声音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进行衰减,使得传入的声音中的高频噪声减弱,有效地提高了对外部噪声的减噪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声件,所述传声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传声通道以及第二传声通道,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之间形成有传声夹角,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入声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传声通道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
收音件,所述收音件与所述传声件连接,所述收音件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传声件的出声口对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夹角为68°至1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相互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件包括传声盒以及传声体,所述传声体设置于所述传声盒内,所述传声体内具有所述第一传声通道以及所述第二传声通道,所述传声盒开设有入声口以及出声口,所述入声口与所述第一传声通道对应设置,所述出声口与所述第二传声通道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件还包括减缝板,所述减缝板设置于所述传声盒内,所述减缝板与所述传声盒的内壁以及所述传声体抵接,所述减缝板还开设有与所述出声口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还与所述收音口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件还包括第一过盈环,所述第一过盈环位于所述减缝板与所述传声体之间,所述第一过盈环的中部与所述出声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盒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以及减振板,所述减振板开设有所述出声口,所述减振板位于所述盒体与所述收音件之间,所述减振板用于减弱所述收音件的收音振动幅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件还包括第二过盈环,所述第二过盈环位于所述传声盒的内壁与所述传声体之间,所述第二过盈环的中部与所述入声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件还包括与所述传声盒连接的拾音管,所述拾音管的内部与所述入声口连通,所述拾音管用于与播放器的外壳连接。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传声装置。
CN202211096826.3A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Pending CN1156332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6826.3A CN115633285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6826.3A CN115633285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3285A true CN115633285A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0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96826.3A Pending CN115633285A (zh) 2022-09-08 2022-09-08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332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9937B (zh) 具有符合人体工学软垫的耳机设备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8111853B2 (en) Dual mode earphone with acoustic equalization
EP0688143B1 (en) Supra aural active noise reduction headphones
CA1236561A (en) Headphone
KR101561070B1 (ko) 하부 행거를 구비하는 이어폰
US8311253B2 (en) Earpiece positioning and retaining
US6775390B1 (en) Headset with movable earphones
US20140211976A1 (en) Audio listening system
WO2013118539A1 (ja) 骨伝導イヤホン
MXPA06002815A (es) Aparato de audio.
US20070254725A1 (en) Cellular telephone cable assembly
KR20010029979A (ko) 마이크로폰
JP2007505540A6 (ja) オーディオ装置
JP6660402B2 (ja) 保護用ヘルメット
JP2006246426A (ja) イヤホーン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該イヤホーンアタッチメントを装着したイヤホーン
CN112333598A (zh) 一种耳罩及头戴式骨传导耳机
US20090180657A1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reduced audio leakage
JP4352932B2 (ja)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US11405717B2 (en) Pressure equalizing earphone
CN110100456B (zh) 声音收集装置
CN112437379A (zh) 入耳式耳机
US20230224620A1 (en) Earphon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5633285A (zh) 耳机传声装置以及耳机
CN115633284A (zh) 耳塞佩戴装置以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