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2339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23398A
CN115623398A CN202211351326.XA CN202211351326A CN115623398A CN 115623398 A CN115623398 A CN 115623398A CN 202211351326 A CN202211351326 A CN 202211351326A CN 115623398 A CN115623398 A CN 115623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outlet
electronic device
guide channel
sound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13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小康
蒋国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132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233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23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233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7041 priority patent/WO202409381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框体、壳体、发声器件和声波增强组件,显示模组、框体和壳体层叠设置,发声器件安装于框体,且发声器件包括第一振膜;显示模组开设有第一出音口,且显示模组和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音通道,发声器件通过第一导音通道与第一出音口连通;壳体开设有第二出音口,壳体和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音通道,发声器件通过第二导音通道与第二出音口连通;声波增强组件位于发声器件与壳体之间,且声波增强组件与发声器件密封连接,声波增强组件将第二导音通道分隔为:位于发声器件与声波增强组件之间的子音腔,以及,位于声波增强组件与所第二出音口之间的子导音通道。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手持通话的场景下,由于听筒靠近电子设备上方,且耳廓及人的面部不能将电子设备的听筒完全密封,因此,通话过程中,听筒所输出的声音会通过人体反射及绕射现象产生泄露。可见,现有的电子设备在通话场景容易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防止电子设备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框体、壳体、发声器件和声波增强组件,所述显示模组、所述框体和所述壳体层叠设置,所述发声器件安装于所述框体,且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朝向所述显示模组设置;
所述显示模组开设有第一出音口,且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音通道,所述发声器件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音口连通;
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二出音口,所述壳体和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音通道,所述发声器件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音口连通;
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位于所述发声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且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与所述发声器件密封连接,所述声波增强组件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分隔为:位于所述发声器件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之间的子音腔,以及,位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与所第二出音口之间的子导音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声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声波增强组件,这样,声波增强组件可以对第二导音通道内的声波信号进行增强,使得从第一出音口发出的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发出的声波信号相对平衡,如此,从第一出音口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可以形成声偶极子,第一声波信号和第二声波信号在远场可以相互抵消,从而防止电子设备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此外,由于声波增强组件将第二导音通道分隔为子音腔和子导音通道,因此,外界的污染物无法通过第二出音口进入所述发声器件,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防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用户手持电子设备通话场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见图1至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101,框体102、壳体103、发声器件104和声波增强组件109,所述显示模组101、所述框体102和所述壳体103层叠设置,所述发声器件104安装于所述框体102,且所述发声器件104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朝向所述显示模组101设置;
所述显示模组101开设有第一出音口105,且所述显示模组101和所述框体102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音通道106,所述发声器件104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06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连通;
所述壳体103开设有第二出音口107,所述壳体103和所述框体102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音通道108,所述发声器件104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与所述第二出音口107连通;
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位于所述发声器件104与所述壳体103之间,且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与所述发声器件104密封连接,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分隔为:位于所述发声器件104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之间的子音腔,以及,位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与所第二出音口107之间的子导音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端,因此,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形成所述发声器件104的出音口,具体地,所述第一出音口105为形成于所述显示模组101与框体102之间的出音缝,或者,所述第一出音口105为开设于所述显示模组101的出音孔。
上述第二出音口107可以是开设于所述壳体103的各种形状的开口,例如,可以是出音孔或出音缝等形式的开口。此外,上述第一导音通道106和第二导音通道108可以是由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各种器件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导音通道。例如,请参见图1,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06由第一密封件、第三防尘网112、装饰罩111、框体102、显示模组101等器件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请参见图2,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由第二密封件、用于支撑主板113的主板支架118、密封钢板、壳体103和装饰件119等器件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
上述发声器件104可以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声学器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06可以形成所述发声器件104的前腔,即所述发声器件104的第一振膜朝向所述显示模组101。相应地,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可以形成所述发声器件104的后腔。在所述声学器件处于工作状态下,所述发声器件104发射的声波可以分别传播至第一导音通道106和第二导音通道108,并分别通过第一出音口105和第二出音口107传播至电子设备外。
然而,由于电子设备整机前部的第一出音口105是常规方案所具备的特征,所以开孔面积往往会比较充裕,相应的前部导音通道的尺寸也往往较为理想。而所述背部的第二出音口107并非常规开孔,往往需要做到比较隐蔽或足够小,而且具体的开孔位置也会受到限制,以避免出现对整机外观效果的影响。所以背部开口往往比较小、距离发声器件104比较远,因此,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06的通气性高于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的通气性。这样,将导致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能量中心的能量大小大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反相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导致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第二声波信号无法完全抵消第一出音口105发出声波信息,从而限制了防漏音的效果。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声器件104与所述壳体103之间设置声波增强组件109,这样,声波增强组件109可以对第二导音通道108内的声波信号进行增强,使得从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信号相对平衡,如此,从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可以形成声偶极子,第一声波信号和第二声波信号在远场可以相互抵消,从而防止电子设备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
其中,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可以是能够对子音腔中的声波信号进行增强的器件,且由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分隔为子音腔和子导音通道,因此,所述子音腔中的声波信号在经过声波增强组件109进行增强之后,可以通过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传递至所述子导音通道,以确保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内的声波信号可以传播至电子设备外。
具体地,由于第一出音口105和第二出音口107分别位于电子设备的前后两端,因此,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和第二出音口107可以分别形成电子设备上的两个不同声源。请参见图5,在用户在手持电子设备通话场景下,由于第一出音口105通常贴合于用户的耳部,因此,从第一出音口105传播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一部分进入人耳,另一部分会通过人体反射朝电子设备的背面一侧传播(如图5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的泄露部分可以与从所述第二出音口107传出的第二声波信号的相位相反,使得所述第一声波信号的泄露部分与所述第二声波信号形成声偶极子,以实现第一声波信号的泄露部分与所述第二声波信号相互抵消,从而防止用户通话过程中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此外,相对于仅开设第一出音口105而言,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同时开设第一出音口105和第二出音口107,从而在电子设备的表面形成两个声源,因此,用户所能够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楚,从而实现近场的声波信号加强的效果。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发声器件104与所述壳体103之间设置声波增强组件109,这样,声波增强组件109可以对第二导音通道108内的声波信号进行增强,使得从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信号相对平衡,如此,从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可以形成声偶极子,第一声波信号和第二声波信号在远场可以相互抵消,从而防止电子设备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此外,由于声波增强组件109将第二导音通道108分隔为子音腔和子导音通道,因此,外界的污染物无法通过第二出音口107进入所述发声器件104,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防尘性能。
可选地,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包括第二振膜1091和振动板1092,所述第二振膜1091与所述发声器件104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振膜1091通过第一环形密封件115与所述发声器件104朝向所述壳体103一端的端面密封连接,所述发声器件104、所述第一环形密封件115和所述第二振膜109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子音腔;所述振动板1092与所述第二振膜1091贴合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密封件115可以为环形塑胶圈、环形橡胶。通过采用第一环形密封件115实现第二振膜1091与发声器件104之间连接,从而可以在所述第二振膜1091与发声器件104之间形成密封的子音腔。
具体地,通过采用第二振膜1091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分隔为子音腔和子导音通道,如此,由于第二振膜1091可以将发声器件104与第二出音口107相对隔开,避免外界物质通过第二出音口107进入发声器件104,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防尘性能。此外,由于第二振膜1091可以将子音腔内的声学信号传递至子导音通道,因此,可以确保第二导音通道108内的声学器件可以通过第二出音口107传播至外界。
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振膜1091上增设振动板1092,如此,在声波信号传递至振动板1092,导致振动板1092振动过程中,振动板1092可以增大所述振膜的振动幅度,从而有利于增大声学信号。如此,发生器件传递至子音腔的第二声学信号在经过第二振膜1091之后,信号强度将增强,即从所述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学信号将增强,从而有利于平衡第一出音口105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提高防漏音效果。
可选地,在所述发声器件104传递至所述子音腔的声波信号的频率位于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与所述声波信号产生共振,所述发声器件104的工作频段包括所述预设范围。
其中,所述预设范围可以与所述发声器件104所输出的声学信号的范围相匹配,例如,当所述发声器件104所输出的声学信号大部分位于中低频或低频范围时,所述预设范围也可以相应为中低频或低频范围。如此,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可以与所述发声器件104所输出的大部分声学信号产生共振,而当发声器件104与声波产生共振时,声波增强组件109对声波的放大幅度可以进一步增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平衡第一出音口105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提高防漏音效果。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支架118和密封板117,所述主板支架118与所述密封板117相对设置,所述主板支架118与所述框体102连接,所述密封板117与所述壳体103连接,且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形成于所述主板支架118与所述密封板117之间。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支架118与所述密封板117可以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两个相对的内侧壁,如此,可以通过所述主板支架118和密封板117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08与电子设备中的其他器件进一步隔开,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防尘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音口107内设有第一防尘网。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出音口107处设置第一防尘网,由于第一防尘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界物质从第一出音口105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防水防尘性能。
可选地,在所述发声器件104发射声波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从所述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形成声偶极子。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声波增强组件109对第二导音通道108内的声学信号进行增强,并可以通过改变声波增强组件109的结构,例如,改变振动板1092的大小,以调节声波增强组件109对第二导音通道108中的声学信号的增强幅度。如此,可以实现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等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从所述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形成声偶极子,如此,第一声波信号和第二声波信号在远场可以相互抵消,从而防止电子设备出现声音泄露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装饰罩111,所述装饰罩111与所述框体102连接,且所述装饰罩111位于所述发声器件104与所述显示模组101之间,所述装饰罩111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相对,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的出音面积。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由于电子设备的结构限制,从而导致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能量中心的能量大小大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反相声波的能量大小,限制了防漏音的效果。
基于此,请参见图1和图3,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装饰罩111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相对,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的出音面积。由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的出音面积减小,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小电子设备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声波能量中心的能量大小,从而有利于平衡第一出音口105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提高防漏音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音口105包括条形缝,所述条形缝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发声器件10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分段与所述发声器件104之间的距离;
所述装饰罩111与所述第一分段,以遮挡所述条形缝的所述第一分段。
其中,由于装饰罩111遮挡所述条形缝的第一分段,而条形缝的第一分段为电子设备表面的开口,为避免装饰罩111影响电子设备的美观,因此,所述装饰罩111可以采用透明材质的装饰罩111,且所述装饰罩111可以粘贴于所述条形缝的内侧。
请参见图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声波信号需要沿图3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进行传播。即第一声波信号在传播至条形缝的第一分段时并无法向外传播,需要绕过第一分段才能从第二分段的开口处传播至外界,如此,有利于延长第一导音通道106的长度,进而进一步减小从第一出音口105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的能量大小,以进一步平衡第一出音口105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提高防漏音效果。
可选地,所述发声器件104在所述显示模组101中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的位置相对错开。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发声器件104在所述显示模组101中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音口105的位置相对错开,这样,有利于延长第一导音通道106的长度,以进一步平衡第一出音口105与第二出音口107发出的声波的能量大小,进而提高防漏音效果。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拍摄模组220,所述壳体103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拍摄模组220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103与所述拍摄模组220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出音口107。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壳体103与所述拍摄模组220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出音口107,如此,由于拍摄模组22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遮挡所述第二出音口107,从而避免了因第二出音口107开设于壳体103中相对显眼的位置,而导致电子设备整体美观性降低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公开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框体、壳体、发声器件和声波增强组件,所述显示模组、所述框体和所述壳体层叠设置,所述发声器件安装于所述框体,且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朝向所述显示模组设置;
所述显示模组开设有第一出音口,且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音通道,所述发声器件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音口连通;
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二出音口,所述壳体和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音通道,所述发声器件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音口连通;
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位于所述发声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且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与所述发声器件密封连接,所述声波增强组件将所述第二导音通道分隔为:位于所述发声器件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之间的子音腔,以及,位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与所第二出音口之间的子导音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声波增强组件包括第二振膜和振动板,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发声器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振膜通过第一环形密封件与所述发声器件朝向所述壳体一端的端面密封连接,所述发声器件、所述第一环形密封件和所述第二振膜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子音腔;所述振动板与所述第二振膜贴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器件传递至所述子音腔的声波信号的频率位于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声波增强组件与所述声波信号产生共振,所述发声器件的工作频段包括所述预设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支架和密封板,所述主板支架与所述密封板相对设置,所述主板支架与所述框体连接,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二导音通道形成于所述主板支架与所述密封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音口内设有第一防尘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器件发射声波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出音口发出的第一声波信号与从所述第二出音口发出的第二声波信号形成声偶极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装饰罩,所述装饰罩与所述框体连接,且所述装饰罩位于所述发声器件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装饰罩与所述第一出音口相对,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音口的出音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口包括条形缝,所述条形缝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发声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分段与所述发声器件之间的距离;
所述装饰罩与所述第一分段,以遮挡所述条形缝的所述第一分段。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在所述显示模组中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音口的位置相对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拍摄模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拍摄模组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与所述拍摄模组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出音口。
CN202211351326.XA 2022-10-31 2022-10-31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623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1326.XA CN115623398A (zh) 2022-10-31 2022-10-31 电子设备
PCT/CN2023/127041 WO2024093818A1 (zh) 2022-10-31 2023-10-27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1326.XA CN115623398A (zh) 2022-10-31 2022-10-3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23398A true CN115623398A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76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1326.XA Pending CN115623398A (zh) 2022-10-31 2022-10-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23398A (zh)
WO (1) WO20240938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3818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390325U (zh) * 2019-03-21 2019-09-13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腔结构及电子设备
CA3153521C (en) * 2019-09-19 2024-02-13 Shenzhen Shokz Co., Ltd. Acoustic output apparatus
CN110944078B (zh) * 2019-11-29 2021-07-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099364B (zh) * 2021-03-31 2022-11-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5871825U (zh) * 2021-07-07 2022-02-18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受话器
CN115623398A (zh) * 2022-10-31 2023-01-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3818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3818A1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9398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n enhanced audible environment within an aircraft cabin
JP2010268018A (ja) 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873656B2 (en) Loudspeaker, loudspeaker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TWM508867U (zh) 中心降噪喇叭結構
CN114125115B (zh) 电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5623398A (zh) 电子设备
CN114866639A (zh)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100053863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hidden sound openings offset from an audio source
JPWO2019035304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WO2024093810A1 (zh) 电子设备
CN115696121A (zh) 电子设备
CN112153503B (zh) 发声器件
KR102110324B1 (ko) 음향 제어 구조를 가지는 이어폰 유닛
EP3673482B1 (en) Noise cancellation headphone
KR101045613B1 (ko) 마이크로 스피커
WO2022126762A1 (zh) 扬声器箱及其装配工艺
WO2022041423A1 (zh) 扬声器箱
WO2022041458A1 (zh) 发声器件
JP2001231088A (ja) 音声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US858886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improved acoustic mesh system
CN11456784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20399004A1 (en) Voice augmentation device, partition, mask, mouth shield, and face shield
US20220303669A1 (en) Instrument speaker cabinet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radiator speakers
CN11648957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4364269A (ja) 音響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