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8166A -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98166A
CN115598166A CN202211225578.8A CN202211225578A CN115598166A CN 115598166 A CN115598166 A CN 115598166A CN 202211225578 A CN202211225578 A CN 202211225578A CN 115598166 A CN115598166 A CN 115598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ormer
winding
temperature
copper bar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255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98166B (zh
Inventor
李志超
张立欣
张连瑞
田士华
李雪
梁凤强
刘龙晶
王锐
孙希东
王飞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y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y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y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y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2557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981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98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98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98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98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变压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0:将变压器A相绕组通过进线端铜排和出线端铜排与两条测试线连接,两条测试线与控制装置电连接;S1:在进线端铜排上固定加热模块;S2:控制加热模块加热到温度t0;S3:分别将变压器B相、C相绕组按照同样方式将进线端铜排加热到温度t0;S4:控制装置对变压器材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S5:控制装置分别对变压器三相绕组材质情况进行精确判断。本方法不需要对绕组两端的导电杆同时加热和同时保持相同的温度,控制操作简单,而控制装置的计算过程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变压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申请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目前变压器绕组材质主要为铜或铝。铜的电气、机械等性能均优于铝,但铜材价格约为铝材价格的3倍,铜材绕组变压器的整体成本约为铝材绕组变压器的1.5倍。为缩减成本,部分制造厂家私自以铝绕组代替铜绕组,不仅使电网公司蒙受经济损失,同时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目前变压器出厂所必须进行的例行试验、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均无法检测区分其绕组使用材质,使用单位往往仅能通过吊罩解体后破坏绕组绝缘的方式来进行识别,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且具有不可逆性,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国网公司对变压器等线圈类产品的日常检测需求。
申请号为201810482245.0,发明名称为《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方法》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方法,它包括:S1:将待测绕组两端分别通过铜排连接线与导电杆连接;S2:在导电杆上固定设置加热模块;S3:控制加热模块的加热,使绕组两端导电杆受热一致;S4:热电势测量仪通过热电势测量线与导电杆的连接并采集整个配电变压器的热电势Ev;S5:根据热电势测量仪采集的热电势Ev对待测绕组的材质进行检测判断。该方法通过在绕组两端同时加热,且保持加热温度相同,规避了热电势测量时热电势测量线(线夹)与导电杆连接处所产生的热电势误差,在不损坏配电变压器绕组的情况下,准确分辨出绕组材质是铜还是铝。但是该技术方案中,一是需要对绕组两端的导电杆同时加热保持两者温差不超过5℃,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较高;二是绕组两端导电杆或连接线的长度应不相同以使其在经过加热后,绕组两端两个接点处存在温度差,此处所述的连接线长度不好把握,无法准确保证绕组两个接点处的温度差的范围,实际控制不准容易造成误差。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需要对绕组两端的导电杆同时加热、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同时对于检测用的测试线或连接线选取、使用方便简单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本申请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快速无损检测变压器材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将变压器A相绕组通过进线端铜排和出线端铜排分别与两条测试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两条测试线的另一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S1:在进线端铜排上固定加热模块;
S2:控制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
S3:分别将变压器B相、C相绕组按照步骤S0至步骤S2同样的方式将进线端铜排加热到温度t0
S4:控制装置采集数据,并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对变压器材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S5:如果步骤S4无法判断出变压器材质情况,则分别对变压器三相绕组材质情况进行精确判断。
优选地,所述步骤S4包括:
S40:控制装置分别采集变压器A相、B相、C相绕组的进线端铜排加热到温度t0时的热电势VA、VB、VC
S41:控制装置对步骤S40中采集到的数据VA、VB、VC进行下列运算:
(VA-VB)/(VA-VC)=b;
(VA-VC)/(VB-VC)=m;
(VA-VB)/(VB-VC)=p;
S42:控制装置将步骤S41中的运算结果数值b、m、p,以及1/b、1/m、1/p分别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若数值b、m、p有任一数值超过设定阈值Q,则判定该变压器至少有一组绕组材质不为铜;
若数值b、m、p均未超过设定阈值,则进行步骤S5
优选地,所述步骤S5包括:
S50:采用加热模块对待测单相绕组的进线端铜排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并记录此刻的时间TM1以及热电势V1
S51:保持温度t0,经过时间TM2后记录热电势V2;再经过时间TM3后记录热电势V3
S52:控制装置对步骤S50至S51中采集的数据做下列运算:
SCW=(V1-V2)/(T2-T0);
SCW=(V1-V3)/(T3-T0);
T2=TM2*n*t0
T3=(TM2+TM3)*n*t0
其中T0为环境温度即室温,T2为经过时间TM2后进线端铜排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T3为经过时间TM3后进线端铜排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SCW为进线端铜排与绕组的相对塞贝克系数;n为比例系数;
整理得:
n=(V3-V2)*T0/[(V1-V2)*(TM2+TM3)*t0-(V1-V3)*TM2*t0];
SCW=[(V2-V3)*TM2+(V2-V1)*TM3]/TM3*T0
将计算得出的SCW值与铜-铝的相对塞贝克系数S进行比较:
SCW-S=β;
S=SAL-SCU
其中SAL为铝的塞贝克系数,SCU为铜的塞贝克系数;
当β的值大于设定的阈值Y时,则判定该检测绕组材质为铜。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为带有模拟量输入通道的PLC,所述PLC与触摸屏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模块为PTC加热装置。
优选地,所述80℃<t0≤200℃。
优选地,所述测试线足够长,以保证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进行加热时测试线另一端温度为环境温度。
优选地,30s≤TM2≤120s;
30s≤TM3≤120s;
优选地,所述阈值Q=1。
优选地,所述阈值Y=-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1、不需要对绕组两端的导电杆同时加热和同时保持相同的温度,控制操作简单。
2、步骤S42中,通过利用公式相减,抵消掉公式中不确定的T2-T0以及其他误差U0,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运用的塞贝克效应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变压器线圈连接示意图。
图中:1、绕组,2、电压表,3、进线端铜排,4、出线端铜排,5、加热件,6、测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运用塞贝克效应原理,其原理如下:
参考图1,在由两种不同导体导体A和导体B串联组成的回路中,如有导体的两个接点处存在温差Ta-Tb,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势U,热电势U的计算公式为:
U=Sa-Sb=Sab
其中,Sa、Sb分别为导体A和导体B的塞贝克系数;Sab为导体A与导体B的相对塞贝克系数。
常温下,铜、铝的塞贝克系数理论值分别为3.1387μV/K和1.8779μV/K。理论计算仅能获得金属单质的塞贝克系数,而工程实际中,纯铜和纯铝均含有一定的杂质,同时合金及表面镀层也会影响材料的塞贝克系数,因此工程实际中采用的塞贝克系数一般由实际测量得到。
将测试线6分别连接于进线端铜排3、出线端铜排4,忽略连接件,则变压器的单相绕组回路结构可简化为图2。图中,T1、T2分别为测试线6与进线端铜排3连接处的温度、进线端铜排与绕组1连接处的温度;T0为室温;ST、Sc、Sw分别为测试线、进出线端铜排及绕组材质塞贝克系数;V10为绕组回路热电势。
变压器铜排材质主要采用紫铜,多数铜排表面镀锡。铝绕组通常采用纯铝,铜绕组采用紫铜。热电势测试线6选用紫铜线。因各金属材料成分差异及镀层存在,ST、Sc、Sw不等,相对塞贝克系数不为0。
加热单相绕组进线端铜排3,通过接触热传导在绕组回路传递热量,温度稳定后,回路各结构首末端将建立温差,即T1>T2>T0。变压器绕组长度较长,同时会向变压器内部其他结构散热,热传导无法贯穿绕组,因此绕组末端及后续结构温度可视作不变等于T0,在此温度分部条件下,绕组回路热电势可表达为:
ST(T0-T1)+SC(T1-T2)+SW(T2-T0)=-V10
对该公式进一步根据公式①转换,得:
V10=ST(T1-T0)-SC(T1-T2)-SW(T2-T0)
=ST(T1-T0)-SC(T1-T0)+SC(T1-T0)-SC(T1-T2)-SW(T2-T0)
=STC(T1-T0)+SC(T1-T0)-SC(T1-T2)-SW(T2-T0)
=STC(T1-T0)+SCT1-SCT0-SCT1+SCT2-SW(T2-T0)
=STC(T1-T0)-SCT0+SCT2-SW(T2-T0)
=STC(T1-T0)+SC(T2-T0)-SW(T2-T0)
=STC(T1-T0)+SCW(T2-T0)
即:
V10=STC(T1-T0)+SCW(T2-T0) ②
由此可见,对于同型号的铜绕组、铝绕组配电变压器,当T1相同且绕组回路温度分布相近时,STC(T1-T0)=0,铜、铝绕组回路热电势V10的差异主要体现在SCW(T2-T0)。铝绕组回路热电势高于铜绕组回路热电势,差值近似为(SAl-SCu)。因为SAl、SCu有明显差异,理论上,在足够大的温差T2-T0下,差值明显,回路热电势V10可以区分,即实现铜、铝绕组材质鉴别。
因为变压器铜排材质主要采用紫铜,多数铜排表面镀锡。铝绕组通常采用纯铝,铜绕组采用紫铜。热电势测试线6选用紫铜线。因各金属材料成分差异及镀层存在,ST、Sc、Sw不等,相对塞贝克系数不为0,所以首先尽量减少精细的计算,而通过对比来排除不确定的因素。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如下:
S0:将变压器A相绕组1通过进线端铜排3和出线端铜排4分别与两条测试线6的一端连接,所述两条测试线6的另一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测试线6足够长,以保证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时测试线6另一端温度为环境温度,所述加热模块为PTC加热装置。
S1:在进线端铜排3上固定加热模块;
S2:控制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
S3:分别将变压器B相、C相绕组1按照步骤S0至步骤S2同样的方式将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所述80℃<t0≤200℃。
S4:控制装置采集数据,并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对变压器材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S5:如果步骤S4无法判断出变压器材质情况,则分别对变压器三相绕组材质情况进行精确判断。
所述步骤S4包括:
S40:控制装置分别采集变压器A相、B相、C相绕组1的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时的热电势VA、VB、VC
S41:控制装置对步骤S40中采集到的数据VA、VB、VC进行下列运算:
(VA-VB)/(VA-VC)=b;
(VA-VC)/(VB-VC)=m;
(VA-VB)/(VB-VC)=p;
S42:控制装置将步骤S41中的运算结果数值b、m、p,以及1/b、1/m、1/p分别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若数值b、m、p有任一数值超过设定阈值Q,则判定该变压器至少有一组绕组材质不为铜;所述阈值Q=1。
若数值b、m、p均未超过设定阈值,则进行步骤S5
上述步骤S42的原理如下:
参考图2,假设测试线6的塞贝克系数为ST,进线端铜排3的塞贝克系数为SC,绕组1的塞贝克系数为SW,本实施例中测试线6采用铜线夹的方式与进线端铜排3固定,假设铜线夹以及其它误差引起的热电势为U0,图中进线端铜排3加热点处温度为T1,进线端铜排3末端与绕组1接点处温度为T2,其余各处温度为环境温度T0,那么位于测试线6两端控制装置处检测到的热电势UT为:
UT=ST(T0-T1)+SC(T1-T2)+SW(T2-T0)+U0
根据上述公式③可知,如果仅凭借该公式计算忽略掉U0,那将会产生误差,无法准确计算。
本实施例中,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变压器待测绕组进行上述数据的采集,在实践数据采集过程中,可以对三个绕组采用上述方式同时进行加热处理和采集温度;也可以分别依次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加热处理和采集温度。其中这些数据中的铜线夹以及其它误差引起的热电势为U0在三相绕组上数值基本相同:
测试线6的塞贝克系数为ST,进线端铜排3的塞贝克系数为SC,线夹以及其它误差引起的热电势为U0,进线端铜排3加热点处温度为T1,进线端铜排3末端与绕组1接点处温度为T2,其余各处温度为环境温度T0
对于绕组1的塞贝克系数,如果绕组1不同则塞贝克系数不同,假设新绕组塞贝克系数为Sv,那么位于测试线6两端控制装置处检测到的新热电势UV为:
UV=ST(T0-T1)+SC(T1-T2)+SV(T2-T0)+U0
③-④,得到:
UT-UV=(T2-T0)*(SW-SV) ⑤
对于同样材质的绕组,⑤结果为0,但是只要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3加热的时间够长,T2-T0就必定不为0,因此,通过将对步骤S40中采集到的数据VA、VB、VC进行下列运算:
(VA-VB)/(VA-VC)=b;
(VA-VC)/(VB-VC)=m;
(VA-VB)/(VB-VC)=p;
然后在步骤S42中将数值b、m、p,以及1/b、1/m、1/p分别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该数值抵消掉了T2-T0,只对(SW-SV)之间的比值进行比较,对于同样的材质,该值非常接近,两两相比结果接近于1,需要注意的是,因各金属材料成分差异及镀层存在,ST、Sc、Sw不等,相对塞贝克系数不为0,所以(SW-SV)的值不会为0,但是同样的绕组材质该值会非常小。
但是当有任一绕组材质不一样,比如有一绕组材质为铝,由于铜、铝的塞贝克系数理论值分别为3.1387μV/K和1.8779μV/K,那么(SW-SV)的值至少有一个会等于3.1387μV/K-1.8779μV/K=1.2608,导致的结果就是b、m、p,以及1/b、1/m、1/p中至少有一个值结果远大于1。因此此处阈值设定范围在1.2608附近,在本实施例中取Q=1.2。
但是,上述步骤只适用于变压器三相绕组中至少有一组绕组材质不同的情况,对于全部为铝材质绕组,或者材质均匀的其它非铜质材质绕组等,需要进一步按照后续步骤来进行判断。
所述步骤S5包括:
S50:采用加热模块对待测单相绕组的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并记录此刻的时间TM1以及热电势V1
S51:保持温度t0,经过时间TM2后记录热电势V2;再经过时间TM3后记录热电势V3;其中30s≤TM2≤120s;30s≤TM3≤120s;
S52:控制装置对步骤S50至S51中采集的数据做下列运算:
SCW=(V1-V2)/(T2-T0);
SCW=(V1-V3)/(T3-T0);
T2=TM2*n*t0
T3=(TM2+TM3)*n*t0
其中T0为环境温度即室温,T2为经过时间TM2后进线端铜排3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T3为经过时间TM3后进线端铜排3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SCW为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1的相对塞贝克系数;
整理得:
n=(V3-V2)*T0/[(V1-V2)*(TM2+TM3)*t0-(V1-V3)*TM2*t0];
SCW=[(V2-V3)*TM2+(V2-V1)*TM3]/TM3*T0; ⑥
将计算得出的SCW值与铜-铝的相对塞贝克系数S进行比较:
SCW-S=β;
S=SAL-SCU
其中SAL为铝的塞贝克系数,SCU为铜的塞贝克系数;
当β的值大于设定的阈值Y时,则判定该检测绕组材质为铜,所述阈值Y=-1。
上述步骤S5的原理参考公式①和公式②的推导过程,参考公式②可以得出,对于同型号的铜绕组、铝绕组配电变压器,当T1相同且绕组回路温度分布相近时,STC(T1-T0)=0,铜、铝绕组回路热电势V10的差异主要体现在SCW(T2-T0)。铝绕组回路热电势高于铜绕组回路热电势,差值近似为(SAl-SCu)。
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5中,通过对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后并保持,分别记录温度刚达到t0时、TM2时间后、以及TM2+TM3时间后的热电势V1、V2、V3,利用两两热电势相减抵消掉STC(T1-T0)并求得两个方程式,由于进线端铜排为材质均匀且尺寸规则,根据热传递原理可知在进线端铜排上各点的温度变化是线性的,因此可以根据TM2和TM3判定出SCW(T2-T0)中T2的变化,进而求得SCW,再将SCW与铜-铝的相对塞贝克系数S进行比较即可实现对变压器材质的判别。
热传递原理:对于长L、横截面积为SQ的物体,若两端的温度分别为T1和T2,则δ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热量Q0为:
Q0=k*(T1-T2)*SQ*δ/L
其中k为进线端铜排3的导热系数。因此,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1连接点处的温度必定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同时也为进线端铜排3与测试线6接点处温度t0的函数,所以可以设正比例函数y=n*t0*TMX,其中y表示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1接点处的温度,TMX表示时间,n*t0表示比例系数。
因此,在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后,再保持TM2时间,可以设此时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接点处的温度T2=TM2*n*t0;再保持TM3时间,可以设此时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接点处的温度T3=(TM2+TM3)*n*t0
由此通过对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后并保持,分别记录温度刚达到t0时、TM2时间后、以及TM2+TM3时间后的热电势V1、V2、V3,利用两两热电势相减抵消掉STC(T1-T0)并求得两个方程式中,仅剩下了两个变量SCW和n,便可以求得SCW和n的值。
对于纯铜绕组变压器来讲,SCW=SCU1-SCU≈0,对于铝绕组变压器来讲,SCW=SAL-SCU,其中SCU1为接线端铜排3的塞贝克系数,SCU为铜绕组的塞贝克系数,SAL为铝绕组的塞贝克系数,由于铜、铝的塞贝克系数理论值分别为3.1387μV/K和1.8779μV/K,因此当变压器的绕组1为铝绕组时,计算得出的SCW值≈3.1387-1.8779≈1.26。因此阈值Y的取值范围在-1.26附近,本实施例中设定阈值Y=-1,只要β的值SCW-S不大于-1,则判断该检测绕组材质为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为带有模拟量输入通道的PLC,所述PLC与触摸屏电连接,当变压器材质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通过触摸屏进行显示和报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将变压器A相绕组(1)通过进线端铜排(3)和出线端铜排(4)分别与两条测试线(6)的一端连接,所述两条测试线(6)的另一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S1:在进线端铜排(3)上固定加热模块;
S2:控制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
S3:分别将变压器B相、C相绕组(1)按照步骤S0至步骤S2同样的方式将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
S4:控制装置采集数据,并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对变压器材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S5:如果步骤S4无法判断出变压器材质情况,则分别对变压器三相绕组材质情况进行精确判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包括:
S40:控制装置分别采集变压器A相、B相、C相绕组(1)的进线端铜排(3)加热到温度t0时的热电势VA、VB、VC
S41:控制装置对步骤S40中采集到的数据VA、VB、VC进行下列运算:
(VA-VB)/(VA-VC)=b;
(VA-VC)/(VB-VC)=m;
(VA-VB)/(VB-VC)=p;
S42:控制装置将步骤S41中的运算结果数值b、m、p,以及1/b、1/m、1/p分别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若数值b、m、p有任一数值超过设定阈值Q,则判定该变压器至少有一组绕组材质不为铜;
若数值b、m、p均未超过设定阈值,则进行步骤S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5包括:
S50:采用加热模块对待测单相绕组的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到温度t0,并记录此刻的时间TM1以及热电势V1
S51:保持温度t0,经过时间TM2后记录热电势V2;再经过时间TM3后记录热电势V3
S52:控制装置对步骤S50至S51中采集的数据做下列运算:
SCW=(V1-V2)/(T2-T0);
SCW=(V1-V3)/(T3-T0);
T2=TM2*n*t0
T3=(TM2+TM3)*n*t0
其中T0为环境温度即室温,T2为经过时间TM2后进线端铜排(3)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T3为经过时间TM3后进线端铜排(3)与待测单相绕组接点处的温度;SCW为进线端铜排(3)与绕组(1)的相对塞贝克系数;n为比例系数;
整理得:
n=(V3-V2)*T0/[(V1-V2)*(TM2+TM3)*t0-(V1-V3)*TM2*t0];
SCW=[(V2-V3)*TM2+(V2-V1)*TM3]/TM3*T0
将计算得出的SCW值与铜-铝的相对塞贝克系数S进行比较:
SCW-S=β;
S=SAL-SCU
其中SAL为铝的塞贝克系数,SCU为铜的塞贝克系数;
当β的值大于设定的阈值Y时,则判定该检测绕组材质为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为带有模拟量输入通道的PLC,所述PLC与触摸屏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模块为PTC加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80℃<t0≤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线(6)足够长,以保证加热模块对进线端铜排(3)进行加热时测试线(6)另一端温度为环境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30s≤TM2≤120s;
30s≤TM3≤120s。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阈值Q=1.2。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阈值Y=-1。
CN202211225578.8A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Active CN1155981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5578.8A CN115598166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5578.8A CN115598166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98166A true CN115598166A (zh) 2023-01-13
CN115598166B CN115598166B (zh) 2023-10-13

Family

ID=84847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5578.8A Active CN115598166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98166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3802A (zh) * 2016-05-13 2016-08-0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导电率测试判断铜及铜合金材质的检测方法
CN105973934A (zh) * 2016-07-05 2016-09-28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智能诊断装置及方法
CN107192738A (zh) * 2017-07-19 2017-09-22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7655941A (zh) * 2017-09-18 2018-02-02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
CN107655940A (zh) * 2017-09-18 2018-02-02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设备及系统
CN108593706A (zh) * 2018-05-18 2018-09-28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系统
CN109270110A (zh) * 2018-09-13 2019-01-25 南京荣港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KR20190023640A (ko) * 2017-08-29 2019-03-08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석영관으로 구성된 제백계수 및 전기전도도 측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3802A (zh) * 2016-05-13 2016-08-0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导电率测试判断铜及铜合金材质的检测方法
CN105973934A (zh) * 2016-07-05 2016-09-28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智能诊断装置及方法
CN107192738A (zh) * 2017-07-19 2017-09-22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KR20190023640A (ko) * 2017-08-29 2019-03-08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석영관으로 구성된 제백계수 및 전기전도도 측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7655941A (zh) * 2017-09-18 2018-02-02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
CN107655940A (zh) * 2017-09-18 2018-02-02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设备及系统
CN108593706A (zh) * 2018-05-18 2018-09-28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系统
CN109270110A (zh) * 2018-09-13 2019-01-25 南京荣港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ANG QIAN 等: ""A new method to identify the material of transformer winding"", 《IEEE》, pages 1 - 4 *
伍鸿飞 等: ""热电效应法配变绕组材质现场鉴别测试研究"", 《云南电力技术》, vol. 46, no. 2, pages 89 - 91 *
杜林 等: ""基于 Seebeck 效应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鉴别装置及测试分析"", 《电力自动化设备》, vol. 39, no. 2, pages 8 - 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98166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55940A (zh)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设备及系统
Utami et al. Evaluation condition of transformer based on infrared thermography results
Sytnikov et al. 30 m HTS power cable development and witness sample test
Charifoulline Residual resistivity ratio (RRR) measurements of LHC superconducting NbTi cable strands
CN108593706B (zh) 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系统
CN103336179A (zh) Cicc超导接头的低温电阻测量系统的制作及测量方法
CN114779067A (zh) 一种断路器、断路器接线端子接触电阻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5598166A (zh) 一种快速无损变压器线圈材质检测方法
CN107655941B (zh) 一种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
CN110441646B (zh) 一种基于阻性电位差比的gil导电杆连接评价系统及方法
CN210534235U (zh) 一种电阻温度系数测试仪
CN106908683A (zh) 一种多功能半导体电学性质快速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12504509B (zh) 一种电力设备温度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5561660A (zh) 一种晶闸管电源均流实时测量系统及方法
CN212749125U (zh) 一种硅橡胶平板温升试验系统
JP2019160850A (ja) 変圧器の加速劣化試験装置および試験方法
CN108680598B (zh) 一种两端加热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无损检测方法
CN113049639A (zh) 一种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测试系统及方法
Yamaguchi et al. Large current and low AC loss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power cable using REBCO wires
Godek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current RRP wires as a function of magnetic field, temperature, and strain
CN206706222U (zh) 一种电解槽生产运行参数实时检测系统
CN217689177U (zh) 一种对地绝缘电阻测量装置
CN108398459B (zh) 一种配电油变绕组材质方位热阻温度曲线识别方法
CN218262781U (zh) 一种实时检测熔融状态下的电解质过热度测量装置
Heller et al. Test results of a 20 kA current lead using Ag/Au stabilized Bi-2223 tap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e Baoqiang

Inventor after: Sun Xidong

Inventor after: Wang Feifei

Inventor after: Li Zhichao

Inventor after: Zhang Lixin

Inventor after: Zhang Lianrui

Inventor after: Tian Shihua

Inventor after: Li Xue

Inventor after: Liang Fengqiang

Inventor after: Liu Longjing

Inventor after: Wang Rui

Inventor before: Li Zhichao

Inventor before: Wang Feifei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xi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anrui

Inventor before: Tian Shihua

Inventor before: Li Xue

Inventor before: Liang Fengqiang

Inventor before: Liu Longj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Rui

Inventor before: Sun Xid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