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7062A -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97062A
CN115597062A CN202211275223.XA CN202211275223A CN115597062A CN 115597062 A CN115597062 A CN 115597062A CN 202211275223 A CN202211275223 A CN 202211275223A CN 115597062 A CN115597062 A CN 115597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section
ammonia
branch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52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波
白发琪
王志超
姚伟
贾子秀
向小凤
赵晨
周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 Inc filed Critical Xian 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752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9706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2955 priority patent/WO20240824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97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970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6Preheating the combustion air or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48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所述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包括:燃料储罐装置、燃烧锅炉、输送组件和SCR反应器。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在排气段远离锅炉段一侧,输送组件连通出料口与燃烧锅炉,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锅炉段相连,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排气段相连且邻近锅炉段设置,第二支路的出口与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第四支路的出口邻近排气口设置,SCR反应器设在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排气口之间。本发明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Description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背景技术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国内发电设备以燃煤发电为主。相关技术中,煤粉燃烧过程中会利用煤粉与氨气混合燃烧,但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该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包括:
燃料储罐装置,所述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
燃烧锅炉,所述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段远离所述锅炉段一侧,以便排出所述锅炉段产生的气体;
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燃烧锅炉,以便将所述燃料储罐装置中的燃料输送至所述燃烧锅炉内,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所述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所述锅炉段相连,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锅炉段设置,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以便在850℃-1100℃发生SNCR反应,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
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设在所述排气段且位于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利用多个支路将氨气输送到燃烧锅炉内,可以将燃烧锅炉燃烧后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氮还原成氮气,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锅炉包括多个侧壁围成的炉壁和多个燃烧组件,所述炉壁包括安装部,相连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燃烧组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燃烧组件与多个所述安装部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组件设在所述安装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组件包括架体、第一燃烧器组和第二燃烧器组,所述第一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一燃烧器,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喷口,多个所述第一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沿所述架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二燃烧器,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喷口,多个所述第二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筒体和点火装置,所述筒体具有燃烧室,所述筒体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喷口,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和混燃喷嘴,所述混燃喷嘴设在所述燃烧室内,所述混燃喷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氨气气源相连,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空气气源相连,以使空气与氨气在所述空腔内混合形成混合气,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混燃喷嘴相连,以便点燃所空腔内的混合气
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氨气,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二进气口的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供氨管路和供气管路,所述供氨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氨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氨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氨管路上,所述供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空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气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相连,所述第二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气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燃烧口和依次相连的点火段和燃烧段,所述点火段在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燃烧段的下方,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均设在所述点火段上,所述燃烧口设在所述燃烧段远离所述点火段的一端,所述点火器设在所述点火段,所述燃烧段的横截面积在由所述点火段指向所述燃烧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燃喷嘴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进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点火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恒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正交于所述点火段的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包括内层套管、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中层套管套设在所述内层套管外侧,所述外层套管套设在所述中层套管外侧,所述内层套管的一端用于通入燃料,所述中层套管的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一端均用于通入空气,所述内层套管包括管腔,所述管腔邻近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燃烧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层套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另一端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第二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混燃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混燃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燃料储罐装置1;液氨储罐11;液氨蒸发器12;出料口121;
燃烧锅炉2;锅炉段21;排气段22;排气口221;炉壁23;安装部231;燃烧组件24;架体241;第一燃烧器242;第一喷口2421;
第二燃烧器3;筒体31;第二喷口311;内层套管312;燃烧室3121;中层套管313;外层套管314;
点火装置32;点火器321;混燃喷嘴322;壳体3221;空腔3222;点火段32211;第一进气口32212;第二进气口32213;燃烧段32214;燃烧口32215;第一连接管3223;第二连接管3224;
供氨管路4;第一加热器41;
供气管路5;第二加热器51;
输送组件6;燃烧器支路61;第一支路62;第二支路63;第三支路64;第四支路65;
CSR反应器7。
分级风口8;
分隔屏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包括:燃料储罐装置1、燃烧锅炉2、输送组件6和SCR反应器7。
燃料储罐装置1包括出料口121。燃烧锅炉2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21和排气段22,排气段22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在排气段22远离锅炉段21一侧,以便排出锅炉段21产生的气体。
具体地,如图1所示,燃料储罐装置1还包括液氨储罐11和液氨蒸发器12,液氨储罐11和液氨蒸发器12相连,以便将液氨储罐11中的氨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液氨蒸发器12的出口形成出料口121,以排出气化的氨气。排气段22位于锅炉段21的下游,即锅炉段21内燃烧产生的废气可以通过排气段22并从排气口排出。
输送组件6连通出料口121与燃烧锅炉2,以便将燃料储罐装置1中的燃料输送至燃烧锅炉2内,输送组件6包括燃烧器支路61和第一支路62、第二支路63、第三支路64、第四支路65,燃烧器支路61的出口与锅炉段21相连,第一支路62的出口与排气段22相连且邻近锅炉段21设置,第二支路63的出口与第三支路64的出口与排气段22相连且均位于第一支路62的出口的下游,以便在850℃-1100℃发生SNCR反应,第四支路65的出口与排气段22相连且邻近排气口设置。SCR反应器7设在排气段22且位于第四支路65的出口与排气口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燃烧支路的一端与出料口121相连,燃烧支路的另一端用于向锅炉段21通入氨气,第一支路62的一端与出料口121相连,第一支路62的另一端的出口设在排气段22内,以便向排气段22通入氨气,同理,第二支路63的一端与出料口121相连,第二支路63的另一端的出口设在排气段22内;第三支路64的一端与出料口121相连,第三支路64的另一端的出口设在排气段22内;第四支路65的一端与出料口121相连,第四支路65的另一端的出口设在排气段22内。
此外,如图1所示,燃烧锅炉2还包括分隔屏9和分级风口8,分级风口8设在排气段22,且位于第一支路62的出口和第二支路63的出口之间,分隔屏9设在第二支路63的出口和第三支路64的出口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锅炉段21燃烧后的烟气温度,会随着从排气段22排出的方向逐渐降低,即邻近锅炉段21的烟气温度最高,则第一支路62出口处的温度、第二支路63出口处的温度、第三支路64出口处的温度、第四支路65出口处的温度逐渐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路63的出口位于分隔屏9邻近锅炉段21的一侧,第三支路64的出口位于分隔屏9邻近第三支路64的出口一侧。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利用多个支路将氨气输送到燃烧锅炉2内,利用输送组件6向燃烧锅炉2的不同温度段通入氨气,可以将燃烧锅炉2燃烧后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氮还原成氮气,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锅炉2包括多个侧壁围成的炉壁23和多个燃烧组件24,炉壁23包括安装部231,相连的两个侧壁之间形成安装部231,燃烧组件24有多个,多个燃烧组件24与多个安装部231一一对应,燃烧组件24设在安装部231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例如切圆燃烧锅炉2为四角切圆燃烧锅炉2,则多个侧壁围成截面为正四边形,安装部231形成在正四边形的顶角。
可选地,如图所示,相连两个侧壁通过连接段相连,连接段位于切圆燃烧锅炉2的炉腔一侧形成安装部231。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组件24包括架体241、第一燃烧器242组和第二燃烧器3组,第一燃烧器242组包括多个第一燃烧器242,第一燃烧器242包括第一喷口2421,多个第一喷口2421设在架体241上沿架体241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二燃烧器3组包括多个第二燃烧器3,第二燃烧器3包括第二喷口311,多个第二喷口311设在架体241上,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一侧,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第一燃烧器242组的另一侧。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喷口2421设在架体241的中段,且多个第一喷口2421之间的间隙均匀设置,以使多个第一燃烧器242在使用时燃烧效果更佳均匀稳定。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至少一个设在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上方,且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至少一个设在燃烧器组的下方。
优选地,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两个设在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上方,多个第二喷口311中的一个设在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下方。
可选地,第一燃烧器242可以为直流燃烧器。
如图5所示,第二燃烧器3包括筒体31和点火装置32,筒体31具有燃烧室3121,筒体31的一端形成第二喷口311,点火装置32包括点火器321和混燃喷嘴322,混燃喷嘴322设在燃烧室3121内,混燃喷嘴322包括壳体3221,壳体3221具有空腔3222以及与空腔3222连通的第一进气口32212和第二进气口32213,第一进气口32212用于与氨气气源相连,第二进气口32213用于与空气气源相连,以使空气与氨气在空腔3222内混合形成混合气,点火器321与混燃喷嘴322相连,以便点燃所空腔3222内的混合气。第二燃烧器3还包括第一加热器41和第二加热器51,第一加热器41用于加热通入第一进气口32212的氨气,第二加热器51用于加热通入第二进气口32213的空气。
可以理解的是,混燃喷嘴322在通过点火器321点燃之前,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内包括了加热后的氨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从而能够利用点火器321更方便的点燃该混合气。而筒体31的燃烧室3121内可以通入燃料或者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以便利用点然后的混合气点燃燃烧室3121内的燃料,进而提高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组件24的燃烧效果。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中的第二燃烧器3能够将氨气与空气在通入混燃喷嘴322前,分别进行了预热,可以降低点火能,便于点火,此外,由于混合预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组件24能够将氨气与空气分别进行预热,提高了点火时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燃烧器3可以为氨煤燃烧器,即,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组件24安装在锅炉中使用时,由于煤粉的燃尽路径较长,因此,将两个第二燃烧器3设在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上方,以保证煤粉的充分燃烧。此外,若锅炉为低负荷时,将一个第二燃烧器3设在第一燃烧器242组的下方,能够燃烧组件24有更好的稳燃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燃烧器3还包括供氨管路4和供气管路5,供氨管路4的一端与氨气气源相连,供氨管路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进气口32212连通空腔3222,第一加热器41设在供氨管路4上,供气管路5的一端与空气气源相连,供气管路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进气口32213连通空腔3222相连,第二加热器51设在供气管路5上。
具体地,如图6-图7所示,供氨管路4的另一端与壳体3221相连,且供氨管路4的出口与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连通,以便可以将氨气通过第一进气口32212通入到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内,供气管路5的另一端与壳体3221相连,且供气管路5的出口与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连通,以便可以将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32213通入到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器41设在供氨管路4上,可以将供氨管路4上的氨气进行加热,再通过第一进气口32212将加热后的氨气通入到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同理,第二加热器51设在供气管路5上,可以将供气管路5上的空气进行加热,再通过第二进气口32213将加热后的空气通入到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避免了加热混合后的氨气与空气,以便保证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组件24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221包括燃烧口32215和依次相连的点火段32211和燃烧段32214,点火段32211在混燃喷嘴322的高度方向位于燃烧段32214的下方,第一进气口32212和第二进气口32213均设在点火段32211上,燃烧口32215设在燃烧段32214远离点火段32211的一端,点火器321设在点火段32211。
具体地,如图6所示,燃烧段32214位于点火段32211的上方,氨气可以通过第一进气口32212进入点火段32211,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气口32213进入点火段32211。
可以理解的是,燃烧口32215设在燃烧段32214的上端,且远离第一进气口32212和第二进气口32213,因此进一步有利于氨气和空气的混合,氨气和空气混合后,可以利用位于点火段32211的点火器321进行点燃混合气。
优选地,燃烧段32214的横截面积在由点火段32211指向燃烧段3221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如图所示,燃烧段32214的横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内的混合气被点燃之后,由燃烧段32214下宽上窄的结构设置,可以是燃烧的火焰喷射的更远、更聚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燃喷嘴322还包括第一连接管3223和第二连接管3224,第一连接管3223的一端与点火段32211相连,第一连接管3223的另一端形成第一进气口32212,第二连接管3224的一端与点火段32211相连,第二连接管3224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进气口32213。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管3223的后端与点火段32211相连,第一连接管3223的前端开口形成第一进气口32212,第二连接管3224的前端与点火段32211相连,第二连接管3224的后端开口形成第二进气口3221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管3223连接在供氨管路4和混燃喷嘴322之间,方便供氨管路4的连接,即,第一连接管3223的开口形状可以根据供氨管道的氨气出口的形状的不同而改变,以适用不同形状的氨气出口,同理,第二连接管3224连接在供气管路5和混燃喷嘴322之间,方便供气管路5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点火段32211的横截面积沿混燃喷嘴322的高度方向恒定,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和/或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正交于点火段32211的轴线。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点火段32211的横截面为圆形,即点火段32211为圆柱形。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正交于点火段32211的轴线;或者,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正交于点火段32211的轴线;或者,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和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均正交于点火段32211的轴线。
可以理解的是,点火段32211的轴线延伸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则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和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中的至少一者的延伸方向正交于上下方向。
优选地,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平行,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例如,如图所示,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且第一连接管322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3224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之间具有间隙。
也就是说,氨气与空气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3223和第二连接管3224进入混燃喷嘴322的空腔3222,气体进入混燃喷嘴322时,使气体的流向与点火段32211侧壁相切,从而使氨气与空气在混燃喷嘴322内呈环形混合,从而使混合更加充分,有利于混合气的点燃。
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31包括内层套管312、中层套管313和外层套管314,中层套管313套设在内层套管312外侧,外层套管314套设在中层套管313外侧,内层套管312的一端用于通入燃料,中层套管313的一端和外层套管314的一端均用于通入空气,内层套管312的另一端的内部形成燃烧室3121。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中层套管313套设在内层套管312上,且中层套管313左端的内壁面与内层套管312左端的外壁面之间具有间隙,外层套管314套设在中层套管313上,且外层套管314的内壁面与中层套管313的外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内层套管312用于将燃料或者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通入燃烧室3121,以便可以利用混燃喷嘴322喷出的火焰点燃燃烧室3121内的燃料,中层套管313和外层套管314用于通入空气,以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进而保证燃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层套管313的另一端的端面位于内层套管312的另一端的端面和外层套管314的另一端的端面之间。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中层套管313的左端面位于内层套管312的左端面和外层套管314的左端面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内层套管312的左端内部的燃料被点燃之后,中层套管313的左端面和外层套管314的左端面均位于内层套管312的左端面的左侧,能够更好的为燃料燃烧提供所需的氧气,进而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燃烧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料储罐装置,所述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
燃烧锅炉,所述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段远离所述锅炉段一侧,以便排出所述锅炉段产生的气体;
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燃烧锅炉,以便将所述燃料储罐装置中的燃料输送至所述燃烧锅炉内,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所述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所述锅炉段相连,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锅炉段设置,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以便在850℃-1100℃发生SNCR反应,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
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设在所述排气段且位于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锅炉包括多个侧壁围成的炉壁和多个燃烧组件,所述炉壁包括安装部,相连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燃烧组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燃烧组件与多个所述安装部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组件设在所述安装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组件包括架体、第一燃烧器组和第二燃烧器组,
所述第一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一燃烧器,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喷口,多个所述第一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沿所述架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第二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二燃烧器,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喷口,多个所述第二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筒体和点火装置,所述筒体具有燃烧室,所述筒体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喷口,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和混燃喷嘴,所述混燃喷嘴设在所述燃烧室内,所述混燃喷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氨气气源相连,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空气气源相连,以使空气与氨气在所述空腔内混合形成混合气,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混燃喷嘴相连,以便点燃所空腔内的混合气
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氨气,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二进气口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供氨管路和供气管路,
所述供氨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氨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氨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氨管路上,
所述供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空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气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相连,所述第二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气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燃烧口和依次相连的点火段和燃烧段,所述点火段在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燃烧段的下方,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均设在所述点火段上,所述燃烧口设在所述燃烧段远离所述点火段的一端,所述点火器设在所述点火段,所述燃烧段的横截面积在由所述点火段指向所述燃烧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燃喷嘴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进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恒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正交于所述点火段的轴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内层套管、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中层套管套设在所述内层套管外侧,所述外层套管套设在所述中层套管外侧,所述内层套管的一端用于通入燃料,所述中层套管的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一端均用于通入空气,所述内层套管包括管腔,所述管腔邻近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燃烧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套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另一端之间。
CN202211275223.XA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Pending CN1155970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5223.XA CN115597062A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PCT/CN2022/142955 WO2024082443A1 (zh) 2022-10-18 2022-12-28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5223.XA CN115597062A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97062A true CN115597062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49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5223.XA Pending CN115597062A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97062A (zh)
WO (1) WO20240824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58979B (zh) * 2018-08-13 2023-11-03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旋风炉脱硝系统及方法
CN209386281U (zh) * 2018-08-29 2019-09-13 赫普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氨混配煤粉锅炉燃烧系统
JP2022091595A (ja) * 2020-12-09 2022-06-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ナ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燃焼炉
CN112879942A (zh) * 2021-03-31 2021-06-01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氨燃料火力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4110572A (zh) * 2021-12-01 2022-03-01 青岛科技大学 超声协同控制的预热式氨燃烧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2443A1 (zh) 2024-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50151B1 (ko) 질소 산화물 배출을 감소시키기 위한 비촉매 연소기
TW201003010A (en) Low NOx burner
US5950547A (en) Combustor for burning a coal-gas mixture
CN113932217B (zh) 带有周向环形预热段的氨燃料旋流燃烧器
KR100770625B1 (ko) 퍼니스 연소 시스템 및 퍼니스에서 연료를 연소시키는 방법
CN115597062A (zh)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CN217302790U (zh) 一种氨氢混合燃烧器
JP6152417B2 (ja) 液体燃料の触媒燃焼を行うための触媒加熱器と反応器とに使用される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KR101413183B1 (ko) 폐가스 소각장치 및 소각방법
US109551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bustion in a boiler
CN115654501A (zh) 一种燃烧组件和切圆燃烧锅炉
US11988378B2 (en) Burner and assembly of compact burners
US4063872A (en) Universal burner
CN115597061A (zh) 一种燃烧器和锅炉
WO2017175506A1 (ja) リジェネバーナ装置
CN115597060A (zh) 一种氨燃烧预热点火系统
CN215637138U (zh) 一种燃烧器
KR102229911B1 (ko) 다공체 연소기를 구비한 관류보일러 및 이의 운전방법
CN217235574U (zh) 一种液体燃料燃烧机及其分布式喷嘴结构
CN113108283B (zh) 气体燃料部分预混低氮燃烧器
RU2813936C1 (ru) Коаксиальная ступенчатая горелка факельного сжигания топливовоздушной смеси
CN116592347A (zh) 燃料电池阳极尾气燃烧器及其控制方法
SU1236256A1 (ru) Горел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20120276490A1 (en) Burner and combustion device comprising said burner
CN116697395A (zh) 一种w火焰锅炉点火启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