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8582A -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 Google Patents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88582A
CN115588582A CN202211146080.2A CN202211146080A CN115588582A CN 115588582 A CN115588582 A CN 115588582A CN 202211146080 A CN202211146080 A CN 202211146080A CN 115588582 A CN115588582 A CN 115588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stroke
driving motor
rota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460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伟云
陈钦文
曾威
杨红玉
文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460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885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88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885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54Mechanisms for coupling or uncoupling operating parts, driving mechanisms, or contacts
    • H01H3/58Mechanisms for coupling or uncoupling operating parts, driving mechanisms, or contacts using friction, toothed, or other mechanical clutch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压板投退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安装于壳体组件的滑移驱动电机、旋转驱动电机、直行程件、转动行程件以及控制模块,滑移驱动电机和旋转驱动电机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滑移驱动电机和直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一离合结构传动连接,旋转驱动电机和转动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二离合结构传动连接;直行程件和转动行程件之间转动连接;控制模块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高效远程控制电力压板在投位和退位切换的同时,还能方便进行手动操作。

Description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该压板投退装置的电力压板。
背景技术
电力压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力二次设备,一般安装在电力线路系统回路中,用于电力线路的分闸、合闸操作,实现输电线路的通断控制。
具有遥控电动操作功能的电力压板,结构上通常由压板投退装置和压板主体构成,压板主体可以由压板投退装置进行自动驱动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切换,相关设计中,对于具有遥控电动操作功能的电力压板,当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时,由于电机没上电,手动操作时,整个过程都需要克服电机的所产生的阻力,因此很难拉动压板进行直线运动或者转动,而且因为操作困难,导致操作过程中容易用力过度,严重时有可能损坏其内部的传动结构,影响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旨在能够高效远程控制电力压板在投位和退位切换的同时,还能方便进行手动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断开状态的遥控分流程,所述遥控分流程包括:
步骤S1:在获取到投到退状态切换指令后,对转动行程件的位置进行判断,若处于投位时,进行步骤S2,若不处于投位时,退出;
步骤S2:控制滑移驱动电机正向旋转,使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离合结构驱使直行程件推动所述转动行程件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步骤S3: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停止且控制旋转驱动电机正向转动,使得所述旋转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二离合结构驱使所述转动行程件旋转,其中,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转动连接;
步骤S4:在检测到所述转动行程件按预设方向旋转且获取到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堵转电流信号时,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反向转动,以使得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一同克服所述第一离合结构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步骤S5: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进行复位。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导通状态的遥控合流程,所述遥控合流程包括:
步骤S6:在获取到退到投状态切换指令后,控制滑移驱动电机正向旋转,使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离合结构驱使直行程件推动所述转动行程件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步骤S7: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旋转驱动电机反向旋转并克服所述第二离合结构的空行程,以通过所述第二离合结构带动所述转动行程件旋转预设角度;
步骤S8:在检测到所述转动行程件按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时,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反向转动,以使得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一同克服所述第一离合结构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步骤S9: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进行复位。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力压板,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的滑移驱动电机、旋转驱动电机、直行程件、转动行程件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和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和所述直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一离合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二离合结构传动连接;
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力压板上的拉手组件的安装部;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滑移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一离合轮,所述第一离合轮和所述直行程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一离合结构;
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一避空部,所述直行程件上形成有第一传动部,在所述第一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间歇性传动接触所述第一传动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为环绕部分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面的第一不完全齿圈,所述第一传动部为在所述直行程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驱动齿条;
在所述第一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所述驱动齿条。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二离合轮,所述第二离合轮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离合结构;
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二驱动部和第二避空部,所述转动行程件上形成有第二传动部,在所述第二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间歇性传动接触所述第二传动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为环绕部分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面的第二不完全齿圈,所述第二传动部为在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周向上延伸的驱动齿圈;
在所述第二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所述驱动齿圈。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离合结构包括第一离合件和第一离合轮,所述第一离合件固定在所述滑移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一离合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离合件的外部,所述第一离合轮和所述直行程件传动接触;
所述第一离合件上凸设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接触块,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接触块至少部分在同一旋转平面内重叠,所述第一驱动块在所述第一离合件旋转过程中与所述第一接触块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
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具有直接操作所述拉手组件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拉手组件带动所述直行程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线性滑动,且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接触块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直行程件包括长条状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位于所述直行程件远离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所述驱动板上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驱动齿条,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齿条啮合的齿圈。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齿条中远离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的多个齿配合形成导槽,所述壳体组件上形成有导向凸肋,在所述直行程件直线移动过程中,所述导向凸肋限位于所述导槽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滑槽,所述驱动板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导向凸肋凸设于所述滑槽的槽壁上。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离合结构包括第二离合件和第二离合轮,所述第二离合件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离合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离合件的外部,所述第二离合轮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传动接触;
所述第二离合件上凸设有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接触块,第二驱动块和所述第二接触块至少部分在同一旋转平面内重叠,所述第二驱动块在所述第二离合件旋转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接触块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
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具有直接操作所述拉手组件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拉手组件带动所述转动行程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且所述第二驱动块和所述第二接触块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外壁上形成有在其周向延伸的传动齿部,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传动齿部常啮合的驱动齿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齿部中的齿的长度大于所述传动齿部中的齿的长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在其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定位槽,所述壳体组件上还安装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在所述转动行程件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卡入两定位槽的其中之一,以产生旋转到位提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限位凸部抵接配合,以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退位时,限制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行程件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还形成有装配孔,所述直行程件靠近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转动地插入所述装配孔内;
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形成有在其周向上延伸的长形孔,所述连接部上安装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伸入所述长形孔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控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电控板上的多个行程开关,所述多个行程开关在所述直行程件的移动路径上间隔排布,所述多个行程开关用于对所述直行程件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控板上的多个角度检测传感器,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用于对所述转动行程件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电控板上安装有微动开关,所述限位凸部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投位时,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或者,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堵转凸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堵转凸部抵接配合,以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退位时,限制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力压板,包括抵压板本体和如上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包括基座、拉手组件以及导电组件,所述基座与所述壳体组件连接,所述导电组件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拉手组件可活动地穿过所述基座,并伸入所述壳体组件内而与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手组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基座和所述壳体组件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压板投退装置中设置相互转动连接的直行程件和转动行程件,以滑移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离合结构驱动直行程件带动转动行程件进行伸出动作,并且以旋转驱动电机通过第二离合结构驱动转动行程件进行旋转,在此过程中,获取了直行程件的位置信息以及转动行程件的旋转角度信息并结合旋转驱动电机的堵转信息,来精确控制滑移驱动电机和旋转驱动电机的运行以及复位,因此可以实现压板投退装置准确的确定拉手组件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状态切换,效率较高。并且,因为在第一离合结构和第二离合结构中均设置有空行程,使得在手动操作拉手组件的过程中,不会引起滑移驱动电机和旋转驱动电机的同步动作,操作时的阻力较小,操作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力压板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压板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结构中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压板投退装置中的第一离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压板投退装置中的第一离合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压板投退装置中的第二离合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压板投退装置中的直行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压板投退装置中的转动行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压板主体中的限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电力压板处于投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结构位于角度检测传感器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电力压板中的拉手组件从投状态定位孔伸出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结构的传动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电力压板中的拉手组件转动到退状态定位孔上方的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电力压板中的拉手组件进入退状态定位孔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结构位于角度检测传感器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电力压板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压板投退装置;110、壳体组件;111、盒体;112、上盒盖;113、下盒盖;114、支架;115、滑槽;1151、导向凸肋;116、插入孔;117、定位件;118、止挡部;120、滑移驱动电机;130、旋转驱动电机;140、直行程件;141、驱动板;1411、驱动齿条;1412、导槽;142、连接部;1421、定位销;150、转动行程件;151、装配孔;152、长形孔;153、安装部;154、传动齿部;155、限位凸部;156、定位槽;157、卡槽;160、第一离合结构;161、第一离合件;1611、第一驱动块;162、第一离合轮;1621、第一接触块;1622、齿圈;1623、第一驱动部;1624、第一避空部;170、第二离合结构;171、第二离合件;1711、第二驱动块;172、第二离合轮;1721、驱动齿部;1722、第二驱动部;1723、第二避空部;180、控制模块;181、电控板;182、行程开关;183、微动开关;184、角度检测传感器;200、压板主体;210、基座;220、基板;221、投状态定位孔;222、退状态定位孔;223、导向槽;230、安装筒;240、拉手组件;250、拉手板;260、拉手杆;270、限位件;271、卡爪;280、导电元件;290、导电组件;300、电力压板。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力压板300。
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力压板300包括压板投退装置100和压板主体200。压板主体200能实现电力线路的分闸、合闸操作,实现输电线路的通断控制。而压板投退装置100则是能以机电的形式,实现远程对压板主体20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切换操作。在常规设计中,电力压板300在未上电的情况下,在人工操作压板主体200时,会直接引起压板投退装置100中的电机联动,这样导致人工操作压板主体200时,受到的阻力较大,操作时所需要的力量较大。在此情况下,施力过程中一旦把控不佳,发力过度,还可能会导致压板投退装置100内部的传动结构出现损坏,导致后续无法正常运行。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还重点对电力压板300中的压板投退装置100进行创新性改造,提出了一种新的压板投退装置100,可以有效克服以上问题。使得人工操作压板主体200时,操作方便。
在了解本发明压板投退装置100具体如何解决该问题之前,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压板主体200的结构,以了解其运行原理。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压板主体200包括基座210、拉手组件240以及导电组件290。基座210包括基板220以及连接在基板220一侧的安装筒230,其中基板220和安装筒230可以是一体结构,或者是通过焊接等形式固定成一体,当然,二者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二者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等形式进行固定。在一种结构形式中,导电组件290包括两组分别固定在基板220两端的导电柱、固定螺母和压线螺钉的组合结构。导电组件290安装在基板220朝向压板投退装置100的一侧,基板220上还开设有投状态定位孔221和退状态定位孔222,其中,投状态定位孔221为位于基板220的中线位置的两个通孔,基板220的两侧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凸台(未标示),退状态定位孔222为位于凸台上设置的通孔,基板220的外表面两侧部,设置有左、右两个导向槽223(参照图3),导向槽223为从投状态定位孔221方向朝向退状态定位孔222方向倾斜的斜线状的槽体结构,导向槽223用来引导拉手组件240从投位进入退位。
在外力作用下,拉手组件240相对于基座210进行运动,以使拉手组件240在投状态工作位置和退状态工作位置之间切换,也即在投状态定位孔221和退状态定位孔222之间进行位置切换,在处于投状态工作位置时,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参照图12至图15)穿过投状态定位孔221,两组导电组件290与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导通,在处于退状态工作位置时,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穿过退状态定位孔222,两组导电组件290与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断开,其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可以为导电铜柱结构。
本实施例,拉手组件240具体包括拉手板250、与拉手板250固定连接的拉手杆260以及限位件270,其中,限位件270可拆卸的套设在拉手杆260上,限位件270用于与压板投退装置100连接,以带动整个拉手组件240运动。进一步地,压板主体200中还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可以是弹片或者弹簧的形式,弹性复位件支撑在限位件270和安装筒230之间,进而使得拉手组件240具有朝向压板投退装置100运动的趋势。
在了解了压板主体200的结构后,我们接下来接着对压板投退装置100的具体方案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照图1、图4至图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板投退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以及安装于壳体组件110的滑移驱动电机120、旋转驱动电机130、直行程件140、转动行程件150以及控制模块180,滑移驱动电机120和旋转驱动电机130均与控制模块180电连接。
滑移驱动电机120和直行程件140之间通过第一离合结构160传动连接,旋转驱动电机130和转动行程件150之间通过第二离合结构170传动连接。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之间转动连接,且转动行程件15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力压板300上的拉手组件240的安装部153。具体而言,请结合参照图8和图9,安装部153上可以设置有卡槽157,而限位件270上形成有卡爪271,卡爪271嵌入到卡槽157内以实现限位件270与转动行程件150之间可拆卸连接,并将转动行程件150和拉手杆260固定在一起。而壳体组件110包括盒体111以及设置在盒体111内的支架114,盒体111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盒盖112和下盒盖113,上盒盖112和/或下盒盖113上形成有插入孔116,插入孔116用于供拉手组件240中的拉手杆260伸入,并且压板主体200中的基座210可以是与上盒盖112和/或下盒盖113可拆卸连接,其中基座210和盒体111的可拆卸连接形式可以是卡接、螺纹连接等形式,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实现压板主体200整体能方便与压板投退装置100进行拆卸分离,进而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控制模块180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压板投退装置100的控制程序,压板投退装置100的控制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对压板投退装置100自动控制,以高效、精准的实现拉手组件24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的切换,而具体控制过程将在后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转动行程件150远离安装部153的一端还形成有装配孔151,直行程件140靠近转动行程件150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142,连接部142可转动地插入装配孔151内。转动行程件150上还形成有在其周向上延伸的长形孔152,连接部142上安装有定位销1421,定位销1421伸入长形孔152内。本实施例,定位销1421的直径和长形孔152的开口大小相当,二者可以是间隙配合,也即通过定位销1421顶抵长形孔152的孔壁,可以驱使转动行程件150进行直线滑动,而在转动行程件150旋转过程中,定位销1421可以沿着长形孔152的长度方向相对运动,进而不会带动直行程件140一同运动。
请参照图17,在一实施例中,滑移驱动电机120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一离合轮162。第一离合轮162和直行程件140之间配合形成第一离合结构。具体地,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一驱动部1623和第一避空部1624,直行程件140上形成有第一传动部,在第一离合轮162旋转过程中,第一驱动部1623间歇性传动接触第一传动部。本实施例第一驱动部1623为环绕部分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面的第一不完全齿圈,第一传动部为在直行程件14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驱动齿条1411,在第一离合轮162旋转过程中,第一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驱动齿条1411。
本实施例,第一不完全齿圈包括多个直齿,每一个直齿在第一离合轮162的轴向上延伸,而多个直齿在第一离合轮162的周向上排布,并且是环绕部分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面,由此将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面划分出第一驱动部1623和第一避空部1624。驱动齿条1411包括多个直齿,每一个直齿在与直行程件14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而多个直齿在直行程件14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在运行过程中,当处于上电状态下,滑移驱动电机120驱动第一离合轮162持续旋转时,第一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驱动齿条1411,进而驱动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进行线性移动以带动拉手组件240顶出。而在处于下电状态下,在手动模式时,当操作者拉出拉手组件240过程中,可以是第一避空部1624对应驱动齿条1411设置,或者是在第一离合轮162的一个旋转周期中,最终运行到第一避空部1624对位驱动齿条1411设置,由于第一避空部1624不会与驱动齿条1411接触,因此操作者后续抽拉拉手组件240的过程中也不会再引起电机的联动,这样拉出拉手组件240的操作产生的阻力将会比较小,操作较为方便。并且,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离合轮162上形成第一驱动部1623和第一避空部1624的形式,即可以与直行程件140之间形成离合功能,整个结构所用的零件较少,结构简单有效。
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离合结构160包括第一离合件161和第一离合轮162,第一离合件161固定在滑移驱动电机120的电机轴,第一离合轮162活动套设在第一离合件161的外部,第一离合轮162和直行程件140传动接触。第一离合件161上凸设有第一驱动块1611,第一离合轮162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接触块1621,第一驱动块1611在第一离合件161旋转过程中与第一接触块1621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并且,压板投退装置100具有直接操作拉手组件240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手动模式下,拉手组件240带动直行程件140相对于壳体组件110线性滑动,且第一驱动块1611与第一接触块1621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指的周向分离状态是指两个构件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不会导致二者联动的状态,而周向定位的状态则是指两个构件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导致二者进行联动的状态。则在周向分离状态下,两个构件也可以是能观察到的两个构件表面上挨着的状态。
本实施例第一驱动块1611和第一接触块1621处于同一旋转平面上,或者在同一旋转平面上至少部分重叠。在滑移驱动电机120转动过程中,第一离合件161与滑移驱动电机120的电机轴一同旋转。在滑移驱动电机120以一个方向旋转时,最终驱使第一离合件161中的第一驱动块1611的一个侧面与第一传动块的一个侧面抵接,进而带动第一离合轮162进行同步旋转,在此过程中,滑移驱动电机120需要空转一定角度才能实现第一驱动块1611和第一传动块进行接触。在滑移驱动电机120以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在滑移驱动电机120空转一定角度以后,第一驱动块1611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一传动块的另一个侧面抵接,从而带动第一离合轮162反向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离合轮162将驱使直行程件140具有朝两个方向直线滑动的能力。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7,以上第一离合轮162的两种实施例中,直行程件140的一种可行结构形式可以是:直行程件140包括长条状的驱动板141,驱动板141位于直行程件140远离转动行程件150的一侧,驱动板141上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所述驱动齿条1411。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离合结构160包括第一离合件161和第一离合轮162的结构形式中,则可以是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形成有与驱动齿条1411啮合的齿圈1622。以上实施例中,第一离合轮162和直行程件140之间为齿轮传动的形式,使得直行程件140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具有精度高、稳定可靠的特点,并且使得整体结构上还具有紧凑的特点。
在其他结构形式中,第一离合轮162和驱动板141之间的传动方式,还可以是采用面摩擦的形式,也即,第一离合轮162的外周形成为同步轮的结构形式。甚至,在第一离合结构160包括第一离合件161和第一离合轮162的结构形式中,第一离合轮162和驱动板141之间还可以通过同步带、链轮、连杆的形式进行传动连接,也即能将第一离合轮162的旋转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机械传动形式。此外,作为动力源的滑移驱动件,还可以采用例如气缸,以气缸的活塞杆直接作用到驱动板141以驱使直行程件140进行往复运动。
请再次参照图1、图7以及图17,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10包括有盒体111以及固定在盒体111内的支架114,以上动力结构和控制模块固定在支架114上。驱动齿条1411中远离转动行程件150的一侧的多个齿配合形成导槽1412,壳体组件110上形成有导向凸肋1151,在直行程件140直线移动过程中,导向凸肋1151限位于导槽1412内。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在支架114上形成导向凸肋1151,导向凸肋1151呈扁平且长条状结构,其尺寸适配嵌入到导槽1412中,而且位于第一离合轮162背离转动行程件150的一侧,本实施例在滑移驱动电机120运行时,第一离合轮162以齿轮传动的形式作用到驱动板141,通过导向凸肋1151与导槽1412的配合,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直行程件140相对支架114滑动过程中出现摆动的现象,而能有效保证其的运动过程中为直线滑动的过程,可以确保在拉手组件240从投位切换到退位的过程中,能有效被转动行程件150顶出投位状态孔,运行过程较为稳定。
进一步地,支架114还形成有滑槽115,驱动板141沿滑槽115滑动,导向凸肋1151凸设于滑槽115的槽壁上。本实施例滑槽115在直行程件140的直线运动方向上延伸,并且滑槽115的槽口宽度与驱动板141的适配,使得滑槽115可以对驱动板141进行良好的限位导向效果。而滑槽115与导向凸肋1151的两重导向作用,则进一步地确保直行程件140直线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照图17,在一实施例中,旋转驱动电机130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二离合轮172,第二离合轮172和转动行程件150之间配合形成第二离合结构。
本实施例,第二离合轮17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二驱动部1722和第二避空部1723,转动行程件150上形成有第二传动部,在第二离合轮172旋转过程中,第二驱动部1722间歇性传动接触第二传动部。其中,第二驱动部1722为环绕部分第二离合轮172的外周面的第二不完全齿圈,第二传动部为在转动行程件150的周向上延伸的驱动齿圈。在第二离合轮172旋转过程中,第二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驱动齿圈。
本实施例,第二不完全齿圈包括多个直齿,每一个直齿在第二离合轮172的轴向上延伸,而多个直齿在第二离合轮172的周向上排布,并且是环绕部分第二离合轮172的外周面,由此将第二离合轮172的外周面划分出第二驱动部1722和第二避空部1723。第二传动部所采用的驱动齿圈包括多个直齿,每一个直齿在转动行程件150的轴向延伸,而多个直齿在转动行程件150的周向上间隔排布。在运行过程中,当处于上电状态下,旋转驱动电机130驱动第二离合轮172持续旋转时,第二不完全齿间歇性啮合驱动齿圈,进而驱动转动行程件150进行转动以带动拉手组件240旋转。而在处于下电状态下,在手动模式时,当操作者旋转拉手组件240过程中,可以是第二避空部1723对位驱动齿圈设置,或者是在第二离合轮172的一个旋转周期中,最终运行到第二避空部1723对位驱动齿圈设置,由于第二避空部1723不会与驱动齿圈接触,因此操作者后续旋转拉手组件240的过程中也不会再引起电机的联动,这样旋转拉手组件240的操作产生的阻力将会比较小,操作较为方便。并且,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离合轮172上形成第二驱动部1722和第二避空部1723的形式,即可以与转动行程件150之间形成离合功能,整个结构所用的零件较少,结构简单有效。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6,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离合结构170包括第二离合件171和第二离合轮172,第二离合件171固定在旋转驱动电机130的电机轴,第二离合轮172活动套设在第二离合件171的外部,第二离合轮172和转动行程件150传动接触。第二离合件171上凸设有第二驱动块1711,第二离合轮172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接触块(未示出),第二驱动块1711在第二离合件171旋转过程中与第二接触块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并且,压板投退装置100具有直接操作拉手组件240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拉手组件240带动转动行程件150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110转动,且第二驱动块1711和第二接触块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本实施例第二驱动块1711和第二接触块处于同一旋转平面上,或者在同一旋转平面上至少部分重叠。在旋转驱动电机130转动过程中,第二离合件171与旋转驱动电机130的电机轴一同旋转。在旋转驱动电机130以一个方向旋转时,最终驱使第二离合件171中的第二驱动块1711的一个侧面与第二传动块的一个侧面抵接,进而带动第二离合轮172进行同步旋转,在此过程中,旋转驱动电机130可以是空转一定角度才能实现第二驱动块1711和第二传动块进行该侧面接触,也可以是在启动过程中即接触。在旋转驱动电机130以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在旋转驱动电机130空转一定角度以后,第二驱动块1711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二传动块的另一个侧面抵接,从而带动第二离合轮172反向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二离合轮172将驱使转动行程件150具有朝两个方向交替旋转的能力,从而可以在上电状态下驱动拉手组件24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切换。
在第二离合结构170包括第二离合件171和第二离合轮172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转动行程件150的外壁上形成有在其周向延伸的传动齿部154,第二离合轮172的外周形成有与传动齿部154常啮合的驱动齿部1721。本实施例传动齿部154和驱动齿部1721均有多个直齿构成,直齿均在轴向延伸。由于拉手组件24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时,所旋转的角度一般小于90度,例如可以是旋转45度,则在下电状态下,当操作者驱动拉手组件240旋转时,由于是拉手组件240为主动件,因此会带动转动行程件150以及第二离合件171旋转,此时,第二驱动块1711和第二接触块是相互远离的方式运行,因此不会通过第二离合件171引起旋转驱动电机130联动,这样在手动模式下,进行手动操作时,阻力是非常小的,操作较为方便。
为了确保运行过程中的稳定,驱动齿部1721中的齿的长度大于传动齿部154中的齿的长度。由于转动行程件150会在直行程件140的带动下也进行直线滑动,通过驱动齿部1721中的齿的长度大于传动齿部154中的齿的长度设置,可以确保在转动行程件150滑动过程中,驱动齿部1721始终保持与传动齿部154常啮合状态,因此运行更稳定,而不会出现异响、打齿的情况。
综上,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压板投退装置100中的直行程件140和活动行程件之间转动连接,滑移驱动电机120以第一离合结构160传动至直行程件140,活动行程件以第二离合结构170传动至转动行程件150,且第二离合结构170用于将旋转驱动电机130的电机轴和第二离合轮172进行周向定位或周向分离。在使用过程中,压板投退装置100处于上电状态时,滑移驱动电机120驱动直行程件140直线运动并抵顶转动行程件150进行直线滑动,转动行程件150则可以进一步驱动拉手组件240从投位或者退位的孔退出,而旋转驱动电机130驱动转动行程件150转动,两个过程的配合可以实现拉手组件24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满足电力压板300远程操作的智能控制需求,使用方便。
而在遇到特殊情况,压板投退装置100处于下电状态,操作者直接人工操作电力压板300中的拉手组件240进行投位和退位切换操作时,由于第一离合结构160的设计,操作者抽拉拉手组件240过程中,由于第一离合结构160的设置存在设定的空行程,则不会引起能滑移驱动电机120轴转动,而在操作者操作旋转拉手组件240的旋转过程中,因为第二离合结构170的设置,也具有旋转空行程,则,拉手组件240的转动也不会引起旋转驱动电机130联动,这样,整个手动操作过程,可以避免直接引起动力件联动,这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将会大为减小,如此使用更为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和图13,转动行程件150上还设置有在其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定位槽156,两个定位槽156可以分别对位转动行程件150位于投位的0度位置以及位于退位的45度位置,壳体组件110中的支架114上还安装有定位件117,定位件117为端部具有弧面的柱状结构,定位件117在转动行程件150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卡入两定位槽156的其中之一,以在拉手组件240转动到投位和退位时,分别产生旋转到位提示。这里的提示,可以是定位件117卡入到定位槽156的过程中产生的嘀嗒声响,或者是顿挫感。
控制模块180包括电控板181以及安装于电控板181上的多个行程开关182,电控板181的控制芯片具有存储器和处理器。多个行程开关182在直行程件140的移动路径上间隔排布,多个行程开关182用于对直行程件140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图中示例性示出的行程开关182为两个,控制模块180可以根据多个行程开关182的响应顺序以及数量判断出直行程件140的运动方向以及运动的距离,从而实现精准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转动行程件150上还设置有限位凸部155,电控板181上安装有微动开关183,限位凸部155在拉手组件240处于投位时,触发微动开关183。微动开关183用于指示电力压板300当前是否处于投位状态,确保运行过程中能直观明了对其状态进行观察,从而保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请参照图1,转动行程件150上还设置有堵转凸部(未示出),壳体组件110上还设置有止挡部118,止挡部118用于与堵转凸部抵接配合,以在拉手组件240处于退位时,限制旋转驱动电机130的旋转角度。
请结合参照图1、图10至图15,控制模块180还包括安装于电控板181上的多个角度检测传感器184,角度检测传感器184用于对转动行程件150的旋转方向以及角度进行检测。本实施例角度检测传感器184可以是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在一种结构形式中,转动行程件150可以设置为透明的材料,而限位件270则设置为非透光材料,并且限位件270中的两个卡爪271径向对称设置,这样,两个卡爪271均位于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的光线路径上时,将检测光线遮挡,对射的红外传感器不会产生检测信号,而在转动行程件150转动45度角时,两个卡爪271不会遮挡检测光线,则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会产生检测信号,这时候表明转动行程件150旋转角度已经到位,这样的结构设置,运行控制较为可靠。
在图10和图11示出的状态中,拉手组件240处于投状态定位孔221中,此时限位凸部155抵压微动开关183,指示出电力压板300此时的状态为位于投位的位置。而在此时,转动行程件150上的径向上对称的两个卡槽157刚好位于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的光线路径上,因此卡接于卡槽157中的卡爪将检测光线阻挡,不会产生检测信号。
图12和图13示出的状态中国,拉手组件240伸出投状态定位孔221,转动行程件150仅仅是直线滑移一段距离,因此其径向上对称的两个卡槽157还是位于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的光线路径上,因此卡接于卡槽157中的卡爪将检测光线阻挡,不会产生检测信号。
图14示出的状态下,拉手组件240旋转45度角,使得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对位好退状态定位孔222。图15和图16示出的状态为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280伸入到了退状态定位孔222中,这两个阶段限位件270上的卡爪都不在两个红外传感器的光线路径上,因此可以产生检测信号,表明已经旋转到位。
在其他结构形式中,还可以是将两个对射的红外传感器对拉手组件上的拉手杆260进行检测,其中拉手杆260可以是透明材料,而在其外周面涂抹有遮光材料层,则在拉手杆260旋转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上面相似的原理以对拉手组件240的旋转角度以及方向进行检测。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8,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压板投退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断开状态的遥控分流程,所述遥控分流程包括:
步骤S1:在获取到投到退状态切换指令后,对转动行程件150的位置进行判断,若处于投位时,进行步骤S2,若不处于投位时,退出。
本实施例,控制模块180上可以设置有通信模块,通信模块可以是近场通讯的形式或者远程通信的形式与外部服务器或者智能终端通讯,以接收投到退状态切换指令。通讯方式可以包括蓝牙、WIFI等形式。控制模块180获取到投到退状态切换指令后,通过判断微动开关183此时是否被限位凸部155抵压,若微动开关183此时被限位凸部155抵压时,表面此时拉手组件240处于投位状态,继续执行接下来的步骤S2。通过该初始检测的过程,可以确保电力压板300运行过程中更为精准,更为可靠。
步骤S2: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正向旋转,使得滑移驱动电机120通过第一离合结构160驱使直行程件140推动转动行程件150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本实施例,由于第一离合结构160中第一离合件161和第一离合轮162的配合实现滑移驱动电机120存在空行程,在满足远程智能控制的情况下,在手动驱动时,也不会引起滑移驱动电机120联动,产生的阻力较小,因此操作较为容易,在步骤S2中,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并一同直线移动时,推动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由投状态定位孔221退出。
步骤S3:在检测到直行程件140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进入延时状态,且控制旋转驱动电机130正向转动,使得旋转驱动电机130第二离合结构170驱使转动行程件150旋转。
本实施例直行程件140的直线运动的检测,通过多个设置在直行程件140直线移动路径上的多个行程开关182来检测,在附图中示例性示出的方案中,行程开关182间隔设置有两个,则电控板181通过两个行程开关182的响应顺序以及响应数量可以判断出直行程件140运动方向以及运动位置,例如,假设在初始状态下,拉手组件240处于投状态孔中,两个行程开关182均是被驱动板141压持,处于高电平状态,在由投位切换到退位过程中,由于直行程件140直线移动,使得两个行程开关182陆续与驱动板141分离,进而陆续变成低电平状态,则控制芯片接受到该信号变化时,可以判断出直行程件140的运行方向以及运行的距离,这样的设置具有检测准确的特点。在步骤S3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退出投状态定位孔221,并到达远离投状态定位孔221的最远位置,并且从该位置进行旋转。
步骤S4:在检测到转动行程件150按预设方向旋转且获取到旋转驱动电机130的堵转电流信号时,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反向转动,以使得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一同克服第一离合结构160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由于电机精度不能保证第二离合轮172每次转动相同角度,因此这里依靠止挡部118和限位凸部155的抵接配合造成的旋转驱动电机130堵转反馈来使旋转驱动电机130停止动作,可以有效确保转动行程件150停止在旋转45°的位置。同时本实施例通过角度检测传感器184中的两个对射红外传感器对转动行程件150的转动角度以及方向进行检测,以第二重检测机制确保转动行程件150按照正确的方向旋转并停止在旋转45°的位置,这样控制更为精准。在步骤S4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最终旋转到对准退状态定位孔222的上方的位置,拉手组件240从该位置朝向退状态定位孔222运动以使得导电元件插入到退状态定位孔222中。
步骤S5: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140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120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130进行复位。
本实施例在直行程件140带动旋转驱动件回缩以使得拉手组件240落入到退状态定位孔222后,直行程件140上的驱动板141将再次抵压两个行程开关182,则两个行程开关182将以相反的响应顺序产生信号变化,在两个行程开关182均产生信号变化的情况下,说明直行程件140已经再次回到原始位置,这时,控制芯片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以及旋转驱动电机130进行复位,以保证下次控制的准确性。在步骤S5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已经插入到退状态定位孔222所规定的深度。
请参照图19,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断开状态的遥控分流程,所述遥控分流程包括:
步骤S6:在获取到退到投状态切换指令后,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正向旋转,使得滑移驱动电机120通过第一离合结构160驱使直行程件140推动转动行程件150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本实施例在遥控驱动拉手组件240由投位切换到退位过程中,滑移驱动电机120同样是驱动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进行直行滑动,在此过程中,运行过程与步骤S2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6中,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并一同直线移动时,推动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由退状态定位孔221退出。
步骤S7: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140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旋转驱动电机130反向转动并克服第二离合结构170的空行程,以通过第二离合结构170带动转动行程件150旋转预设角度。
同样的,步骤S7中直行程件140的直线运动的检测,通过多个设置在直行程件140直线移动路径上的多个行程开关182来检测,电控板181通过两个行程开关182的响应顺序以及响应数量可以判断出直行程件140运动方向以及运动位置。在以上内容举例的两种第二离合结构的结构形式中,在步骤S7中克服第二离合结构的空行程,具体则可以是指代旋转驱动电机130反转以驱使第二离合轮172持续反向转动,以使得第二离合轮172转过第二避空部1723的圆周范围,并使得第二驱动部1722最终与转动行程件150上的第二传动部进行传动接触的过程;或者是指旋转驱动电机130反转以驱使第二离合件171持续反向转动,使得第二离合件171上的第二驱动块1711最终接触到第二离合轮172上的第二接触块的另一侧面的过程,该另一侧面是指与遥控分流程所接触的相反的一面。接着,当角度检测传感器184中的两个对射红外传感器所产生的检测信号产生变化时,例如由对应退位的导通状态切换到对应投位的断开状态时,表明转动行程件150已经按照预设方向旋转了预设角度,这时候可以控制旋转驱动电机130停止工作,进入延时状态。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产生堵转电流的结构形式,通过该堵转电流和角度检测传感器184的信号变化双重检测机制准确判断出是否已经旋转到位。在步骤S7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退出退状态定位孔222,并到达远离退状态定位孔222的最远位置,并且从该位置进行旋转朝向投状态定位孔221运动。
步骤S8:在检测到所述转动行程件150按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时,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120反向转动,以使得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一同克服第一离合结构160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本实施例,在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缩回过程中,会引起多个行程开关182依次响应,参数信号变化,在多个行程开关182均响应之后,较佳地,本实施例可以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进入延时状态,例如延时100毫秒,以使得直行程件140能彻底带动拉手组件240插入到投状态定位孔221中。在步骤S8中,拉手组件240中的导电元件最终旋转到对准退状态定位孔222的上方的位置,拉手组件240从该位置朝向投状态定位孔221运动以使得导电元件插入到投状态定位孔221中。
步骤S9:在检测到直行程件140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120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130进行复位。
本发明的压板投退装置100在通过手动操作进行投位向退位的切换时,同样会引起以上微动开关183以及行程开关182的信号变化,这些信号变化会被控制芯片采集,并且作为下一次自动控制启动是的复位参照。
综上,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压板投退装置100中设置相互转动连接的直行程件140和转动行程件150,以滑移驱动电机120通过第一离合结构160驱动直行程件140带动转动行程件150进行伸出动作,并且以旋转驱动电机130通过第二离合结构170驱动转动行程件150进行旋转,在此过程中,获取了直行程件140的位置信息以及转动行程件150的旋转角度信息并结合旋转驱动电机130的堵转信息,来精确控制滑移驱动电机120和旋转驱动电机130的运行以及复位,因此可以实现压板投退装置100准确的确定拉手组件240在投位和退位之间进行状态切换,效率较高。并且,因为在第一离合结构160和第二离合结构170中均设置有空行程,使得在手动操作拉手组件240的过程中,不会引起滑移驱动电机120和旋转驱动电机130的同步动作,操作时的阻力较小,操作较为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断开状态的遥控分流程,所述遥控分流程包括:
步骤S1:在获取到投到退状态切换指令后,对转动行程件的位置进行判断,若处于投位时,进行步骤S2,若不处于投位时,退出;
步骤S2:控制滑移驱动电机正向旋转,使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离合结构驱使直行程件推动所述转动行程件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步骤S3: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旋转驱动电机正向转动,使得所述旋转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二离合结构驱使所述转动行程件旋转,其中,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转动连接;
步骤S4:在检测到所述转动行程件按预设方向旋转且获取到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堵转电流信号时,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反向转动,以使得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一同克服所述第一离合结构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步骤S5: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进行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力压板切换至导通状态的遥控合流程,所述遥控合流程包括:
步骤S6:在获取到退到投状态切换指令后,控制滑移驱动电机正向旋转,使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离合结构驱使直行程件推动所述转动行程件并一同直线移动,以进行伸出动作;
步骤S7: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伸出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旋转驱动电机反向旋转并克服所述第二离合结构的空行程,以通过所述第二离合结构带动所述转动行程件旋转预设角度;
步骤S8:在检测到所述转动行程件按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时,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反向转动,以使得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一同克服所述第一离合结构的空行程并直线移动以进行缩回动作;
步骤S9:在检测到所述直行程件在缩回动作中直线移动预设距离后,控制所述滑移驱动电机以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进行复位。
3.一种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的滑移驱动电机、旋转驱动电机、直行程件、转动行程件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和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滑移驱动电机和所述直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一离合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通过第二离合结构传动连接;
所述直行程件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力压板上的拉手组件的安装部;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一离合轮,所述第一离合轮和所述直行程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一离合结构;
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一避空部,所述直行程件上形成有第一传动部,在所述第一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间歇性传动接触所述第一传动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为环绕部分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面的第一不完全齿圈,所述第一传动部为在所述直行程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驱动齿条;
在所述第一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所述驱动齿条。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二离合轮,所述第二离合轮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之间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离合结构;
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第二驱动部和第二避空部,所述转动行程件上形成有第二传动部,在所述第二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间歇性传动接触所述第二传动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为环绕部分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面的第二不完全齿圈,所述第二传动部为在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周向上延伸的驱动齿圈;
在所述第二离合轮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不完全齿圈间歇性啮合所述驱动齿圈。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结构包括第一离合件和第一离合轮,所述第一离合件固定在所述滑移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一离合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离合件的外部,所述第一离合轮和所述直行程件传动接触;
所述第一离合件上凸设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接触块,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接触块至少部分在同一旋转平面内重叠,所述第一驱动块在所述第一离合件旋转过程中与所述第一接触块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
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具有直接操作所述拉手组件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拉手组件带动所述直行程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线性滑动,且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接触块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程件包括长条状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位于所述直行程件远离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所述驱动板上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驱动齿条,所述第一离合轮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齿条啮合的齿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条中远离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的多个齿配合形成导槽,所述壳体组件上形成有导向凸肋,在所述直行程件直线移动过程中,所述导向凸肋限位于所述导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滑槽,所述驱动板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导向凸肋凸设于所述滑槽的槽壁上。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结构包括第二离合件和第二离合轮,所述第二离合件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离合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离合件的外部,所述第二离合轮和所述转动行程件传动接触;
所述第二离合件上凸设有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接触块,第二驱动块和所述第二接触块至少部分在同一旋转平面内重叠,所述第二驱动块在所述第二离合件旋转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接触块进行周向接触或分离;
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具有直接操作所述拉手组件以在投位和退位之间切换的手动模式,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拉手组件带动所述转动行程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且所述第二驱动块和所述第二接触块处于周向分离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外壁上形成有在其周向延伸的传动齿部,所述第二离合轮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传动齿部常啮合的驱动齿部。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限位凸部抵接配合,以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退位时,限制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
15.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行程件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还形成有装配孔,所述直行程件靠近所述转动行程件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转动地插入所述装配孔内;
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形成有在其周向上延伸的长形孔,所述连接部上安装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伸入所述长形孔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控板,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电控板上安装有微动开关,所述限位凸部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投位时,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或者,所述转动行程件上还设置有堵转凸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还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堵转凸部抵接配合,以在所述拉手组件处于退位时,限制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
17.一种电力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抵压板本体和如权利要求3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板投退装置,所述压板投退装置包括基座、拉手组件以及导电组件,所述基座与所述壳体组件连接,所述导电组件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拉手组件可活动地穿过所述基座,并伸入所述壳体组件内而与所述转动行程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
CN202211146080.2A 2022-09-20 2022-09-20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Pending CN1155885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6080.2A CN115588582A (zh) 2022-09-20 2022-09-20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6080.2A CN115588582A (zh) 2022-09-20 2022-09-20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88582A true CN115588582A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77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6080.2A Pending CN115588582A (zh) 2022-09-20 2022-09-20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885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8656B2 (en) Syringe pump
EP3733465A1 (en) Battery case unlocking apparatus, battery case, and quick battery case replacement system
US8043077B2 (en) Micropump
CN106353993B (zh) 一种处理盒
KR100664983B1 (ko) 자동/반자동/수동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단말기
US11541417B2 (en) Electric glue gun
JP2008500166A (ja) 手持ち式ピペット
EP3563946A1 (en) Fastening tool
US20230294156A1 (en) Electric pipe expander
JP6748573B2 (ja) 締結工具
CN115588582A (zh) 压板投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电力压板
JP4917612B2 (ja) 固定エレメントをセッティングするための装置
EP2822015B1 (en) Limit switch and linear actuator having the same
CN212669231U (zh) 一种净水机
CN110566054B (zh) 适用于门锁的离合结构
CN115547713A (zh) 压板投退装置和电力压板
CN218631704U (zh) 压板投退装置和电力压板
CN112117695A (zh) 一种离合组件及具有该离合组件的压板投退装置
US5871299A (en) Quick-release mechanism for a compressing device
CN213303960U (zh) 一种开关帽结构及按压式开关
US6349172B1 (en) Lens drive device
CN210948059U (zh) 一种适用于门锁的离合结构
CN110578426B (zh) 安全门锁
CN218577844U (zh) 离合机构、自动驾驶转向控制装置及自动驾驶设备
CN210096543U (zh) 一种注射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