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5513A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85513A
CN115585513A CN202211425688.9A CN202211425688A CN115585513A CN 115585513 A CN115585513 A CN 115585513A CN 202211425688 A CN202211425688 A CN 202211425688A CN 115585513 A CN115585513 A CN 115585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heat exchanger
port
accumulator
outdoo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256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仕强
袁帆
陈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14256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855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85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85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heat-stora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其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蓄能器(201)和阀门组件,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和室外换热器(105)连通,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室外换热器(105)、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压缩机(101)的排气口连通;阀门组件与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连接,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并实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蓄能器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炎热天气造成的不适感,人们通常会利用制冷设备来降低室内的温度,提高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目前,虽然制冷机的结构多种多样,有些空调机组上还采用了蓄冷模块,但蓄冷模块的工作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室外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
蓄能器,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连通,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和
阀门组件,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连接,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并实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蓄能器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器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内的流动方向和蓄能器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包括第一电控阀或者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一节流件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包括第二电控阀或者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的一端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连通,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五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六控制阀,第六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和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件,第二节流件连接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过冷器,且过冷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二节流件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过冷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节流件,第三节流件设置于第二节流件和过冷器与之间,且过冷器的与第三节流件连通的端口和过冷器的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的端口通过过冷器的内部管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节流件连接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四控制阀的一端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连通,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连通,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六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和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存储容器,存储容器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流体连通,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来调节存储容器的状态,存储容器的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和释放冷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七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七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八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第三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连通,第九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十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节流件和第五节流件,第四节流件连接于第九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之间,第五节流件连接于第十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第十二控制阀和第六节流件,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包括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第十一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四接口连通,第十一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连接于存储容器的第五接口和第六节流件之间,第六节流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阀门组件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供电系统为高电价的时段,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为非工作状态或者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
在供电系统为低电价的时段,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为非工作状态或者储蓄冷量状态的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检测蓄能器中是否存有能量;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五控制阀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和第一节流件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蓄能器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完全蓄冷模式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关闭,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蓄能器用作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制冷蓄冷模式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蓄能器用作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过冷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和第一节流件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蓄能器用作过冷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冷凝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关闭,蓄能器用作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并联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六控制阀和第一节流件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和蓄能器均用作冷凝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第十控制阀、第四节流件和第五节流件的阀门组件,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七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七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八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连通,第九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十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四节流件连接于第九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之间,第五节流件连接于第十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之间;
控制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关闭,以使存储容器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第七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开启,第八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关闭,以使存储容器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第八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开启,第七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关闭,以使存储容器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第十二控制阀和第六节流件的阀门组件,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包括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第十一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四接口连通,第十一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连接于存储容器的第五接口和第六节流件之间,第六节流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和第十二控制阀关闭,以使存储容器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和第十二控制阀开启,以使存储容器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关闭,第十二控制阀开启,以使存储容器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阀门组件的操作,可以改变冷媒的流向和/或调节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其中,蓄能器可以关闭,也可以储蓄冷媒或者释放冷媒,从而使制冷系统具备多个不同的制冷工作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常规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完全蓄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制冷蓄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过冷释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冷凝释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在并联释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制冷系统第一替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制冷系统第二替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制冷系统第三替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制冷系统第四替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室外机;2、蓄能设备;3、液侧总管;4、气侧总管;
101、压缩机;102、气液分离器;103、过冷器;104、第三节流件;105、室外换热器;106、第二节流件;
201、蓄能器;201a、第一端口;201b、第二端口;202、第一气管;203、第五控制阀;204、第四控制阀;205、第一液管;206、第一控制阀;207、第一节流件;208、第六控制阀;209、第二液管;210、第三控制阀;211、第二控制阀;212、第二气管;213、第三液管;214、分液器;
220、存储容器;220a、第一接口;220b、第二接口;220c、第三接口;220d、第四接口;220e、第五接口;221、第七控制阀;222、第八控制阀;223、第九控制阀;224、第十控制阀;225、第四节流件;226、第五节流件;227、第十一控制阀;228、第十二控制阀;229、第六节流件;
301、室内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蓄能器201和阀门组件,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和室外换热器105连通,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室外换热器105、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压缩机101的排气口连通;阀门组件与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连接,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并实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阀门组件的操作,可以改变冷媒的流向和/或调节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其中,蓄能器201可以关闭,也可以储蓄冷媒或者释放冷媒,从而使制冷系统具备多个不同的制冷工作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蓄能器201中填充有蓄能材料,比如冰水、石蜡等有机相变材料、芒硝等无机相变材料。蓄能器201中设有冷媒管道,冷媒在管道中流动,与蓄能材料进行充分换热,既可蓄冷释冷,也可蓄热释热。
通过阀门组件的切换,能够实现常规制冷、完全蓄冷、制冷蓄冷、过冷释冷和冷凝释冷等多种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器201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和蓄能器201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蓄能器201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流向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在蓄能器201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流向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
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器201能够实现双向进冷媒,即蓄冷和释冷过程中,冷媒在蓄能器201中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由于在蓄冷时,冷媒沿流程温度逐渐升高,因此蓄冷结束时,使蓄能器201中蓄能材料的温度也有从低到高的分布规律。当释冷时,高温冷媒从另一端流入蓄能器,流向与蓄冷时相反,正好与蓄冷后温度分布保持一致,此时随着与温度分布由高到低的蓄能材料的换热,能够更充分的换热,得到的冷媒温度也更低,换热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器201的用于液体出入的端口(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为第一端口201a)处设有分液器214,利用分液器214可以将冷媒均匀分配至各个流通管路中,减小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动损失。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蓄能器201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和蓄能器201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设置为相反的另一好处是,无论在储蓄冷量状态还是在释放冷量状态,可以使液态冷媒均从蓄能器201的其中一个端口出入,而气态冷媒则均从蓄能器201的另一个端口出入,避免同一个端口有时出入液态冷媒,有时又出入气态冷媒。这样便可以在液态冷媒的出入口设置分液器,而该分液器也不会因有时要出入气态冷媒而增大冷媒流动的压力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206,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206,可以控制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206包括第一电控阀或者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连通。
当第一控制阀206包括第一电控阀时,可以通过电控方式主动控制第一控制阀206的开闭或开口大小,主动调控性较好。
当第一控制阀206包括第一单向阀时,可以通过第一单向阀控制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的冷媒流向,防止冷媒倒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一节流件207设置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通过第一节流件207,可以使从室外换热器105流出的冷媒经第一节流件207变压后再进入蓄能器201,实现蓄能器201的蓄冷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211,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通过设置第二控制阀211,可以控制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211包括第二电控阀或者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105连通。
当第二控制阀211包括第二电控阀时,可以通过电控方式主动控制第二控制阀211的开闭或开口大小,主动调控性较好。
当第二控制阀211包括第二单向阀时,可以通过第二单向阀控制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的冷媒流向,防止冷媒倒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0,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通过第三控制阀210,可以控制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室外换热器105后再进入室内换热器301或蓄能器201,或者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进入蓄能器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控制阀204,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210和第二控制阀211连通。
第四控制阀204作为蓄能器201释冷功能的开关阀,第四控制阀204打开时,高温高压的气体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进入蓄能器201的内部进行换热,实现释冷功能;第四控制阀204关闭时,冷媒经过第一节流件207,然后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进入蓄能器201的内部进行换热,实现蓄冷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五控制阀203,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第五控制阀203作为冷媒是否进入蓄能器201的开关阀,第五控制阀203打开时,来自室外机的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室内机;而在第五控制阀203关闭时,来自室外机的冷媒则可以进入蓄能器201换热后再进入室内机或流回压缩机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六控制阀208,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通过设置第六控制阀208,可以控制蓄能器201和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以控制流经蓄能器201的冷媒是否流回压缩机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件106,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室外换热器105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过冷器103,且过冷器103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节流件106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过冷器10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节流件104,第三节流件104设置于第二节流件106和过冷器103与之间,且过冷器103的与第三节流件104连通的端口和过冷器103的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的端口通过过冷器103的内部管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02,气液分离器102的出口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气液分离器102的进口可以与过冷器103或室内换热器301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室外换热器105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210和第二控制阀21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存储容器220,存储容器220与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和室内换热器301流体连通,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来调节存储容器220的状态,存储容器220的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和释放冷媒状态。
通过设置存储容器220,则可以根据制冷系统中的冷媒需求量适当打开或关闭存储容器220,打开存储容器220时可以存储冷媒或释放冷媒。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和第十控制阀224,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第三控制阀2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第四节流件225连接于第九控制阀223和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之间,第五节流件226连接于第十控制阀224和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和第六节流件229,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220包括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第六节流件229之间,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第十控制阀224、第十一控制阀227和第十二控制阀228可以采用开关阀或者比例阀等。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三节流件104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等。第四节流件225、第五节流件226和第六节流件229可以采用毛细管等。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容器220可以采用储液罐等具备存储和释放冷媒能力的容器。
存储容器220用于解决制冷系统各个工作模式下对循环冷媒量需求不同的问题。循环冷媒量需求少的时候,可以通过存储容器进行存储;循环冷媒量需求多的时候,可以通过释放存储容器内存储的冷媒进行补充。
在非常规制冷时,蓄能器自身充当了蒸发器或者冷凝器,是需要进行循环冷媒换热的;在常规制冷时,循环冷媒不经过蓄能器,此时蓄能器可以存储部分冷媒。而且,蓄能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换热,其设计容积与经过蓄能器的换热需求是相关的,容积有限,且内部结构均为冷媒管,因此蓄能器存储与释放冷媒的量是有限的。而存储容器(比如储液罐)则可以根据制冷系统最大需求循环量与最小需求循环量的差值设计容量体积,比蓄能器具有更大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进液、排液控制实现不同需求冷媒量的调节,更加简便和易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调节阀门组件的状态,可以实现常规制冷、完全蓄冷、制冷蓄冷、过冷释冷、冷凝释冷和并联释冷等至少6种工作模式,而且,每种工作模式中存储容器220都可以具有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拓宽了制冷系统的使用范围,大大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可用率。而且,本发明设计的制冷系统的管路精简,成本更低。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制冷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阀门组件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
目前,为节约电力资源,很多城市采用分时电价政策,比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价较高,以通过费用的提升来提高人们节约用电的意识;在用电低谷的时段,电价较低,引导人们错峰使用电力资源,避免给供电系统造成较大压力。
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供电系统为高电价的时段,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
在供电系统为低电价的时段,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储蓄冷量状态的模式。
通过根据供电系统的电价来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在低电价时段内通过蓄能器201储存冷量,而在高电价时将制冷系统设置为对应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从而利用蓄能器201提前储蓄的冷量来主要或辅助实现制冷目的,降低压缩机101的工作频率,降低在高电价时段制冷系统的耗电量,减小用户经济压力;也有利于实现错峰用电,减小供电系统的供电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需求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也可以根据预先存储的供电系统的收费标准来自动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检测蓄能器201中是否存有能量;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检测到蓄能器201中没有能量时,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储蓄冷量状态的模式。
而在检测到蓄能器201中存有能量时,可以根据需求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或者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
在使用蓄能器201内的能量时,对蓄能器201内的能量余量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到能量余量接近零时,停止使用蓄能器201内的能量。
类似地,可以对存储容器220采用与对蓄能器201采用的相同的操作,比如:
在检测到存储容器220中没有冷媒时,确定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
而在检测到存储容器220中存有冷媒时,可以根据需求确定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释放冷媒状态。
在存储容器220处于释放冷媒状态时,对存储容器220内的冷媒余量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到冷媒余量接近零时,停止释放冷媒。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制冷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五控制阀203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六控制阀208和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蓄能器201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完全蓄冷模式时,控制第二控制阀211、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一控制阀206、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和第五控制阀203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关闭,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蓄能器201用作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制冷蓄冷模式时,控制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一控制阀206、第三控制阀210和第四控制阀204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蓄能器201用作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过冷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四控制阀204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和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蓄能器201用作过冷器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冷凝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206、第三控制阀210和第四控制阀204开启,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关闭,蓄能器201用作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并联释冷模式时,控制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六控制阀208和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和蓄能器201均用作冷凝器。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制冷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第十控制阀224、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的阀门组件,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控制阀210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四节流件225连接于第九控制阀223和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之间,第五节流件226连接于第十控制阀224和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之间;
控制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和第十控制阀224关闭,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第七控制阀221和第十控制阀224开启,第八控制阀222和第九控制阀223关闭,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第八控制阀222和第九控制阀223开启,第七控制阀221和第十控制阀224关闭,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和第六节流件229的阀门组件,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01连通,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211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220包括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第六节流件229之间,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227和第十二控制阀228关闭,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227和第十二控制阀228开启,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第十一控制阀227关闭,第十二控制阀228开启,以使存储容器220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1至10对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制冷系统包括室外机1、蓄能设备2和室内机。
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101、气液分离器102、过冷器103、第三节流件104、室外换热器105和第二节流件106。
压缩机101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105的进口连通,室外换热器105的出口与第二节流件106的进口连通,第二节流件106的出口分两路,一路经过冷器103与蓄能设备2连通,另一路与第三节流件104的进口连通,第三节流件104的出来经过冷器103与气液分离器102的进口连通,气液分离器102的出口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
室外机1与蓄能设备2之间只有三条连接管路。
蓄能设备2的第一连接口连接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二连接口连接于过冷器103,第三连接口连接于过冷器103和气液分离器10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蓄能设备2包括蓄能器201、第一气管202、第五控制阀203、第四控制阀204、第一液管205、第一控制阀206、第一节流件207、第六控制阀208、第二液管209、第三控制阀210、第二控制阀211、第二气管212、第三液管213和分液器214。
蓄能器201包括第一端口201a和第二端口201b,第一端口201a位于蓄能器201的顶部,第二端口201b位于蓄能器201的底部。
蓄能器201中填充有蓄能材料,并设置有冷媒管道。冷媒在管道中流动,与蓄能材料进行充分换热,实现蓄冷与释冷。
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处设有分液器214,可以将冷媒均匀分配至各个流通管路中,减小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动损失。
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通过第一气管202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相连接,并通过第一液管205与液侧总管3相连接,还通过第三液管213与液侧总管3相连接。蓄能器201的第二端201b通过第二气管212与气侧总管4相连接,并通过第二液管209与第一液管205相连接。在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布置有第一节流件207,在第一气管202上布置有第三控制阀210,在第一液管205上布置有第二控制阀211,在第三液管213上布置有第一控制阀206,在第二气管212上布置有第六控制阀208,在第二液管209上布置有第四控制阀204,在第一液管205与液侧总管3的结点和第三液管213与液侧总管3的结点之间还布置有第五控制阀20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蓄能制冷系统,能够针对多种不同的电力负荷转移场景提供蓄能、释能服务。
通过阀门组件的切换,能够实现常规制冷、完全蓄冷、制冷蓄冷、过冷释冷和冷凝释冷等多种工作模式。
参考表1所示,为各个工作模式与阀门组件中各个部件的状态和换热器的状态的对应表。
表1工作模式与阀门状态、换热器状态的对应表
Figure BDA0003944543310000251
如图2所示,在常规制冷模式时:
第五控制阀203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六控制阀208和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经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05通过液侧总管3进入室内机,在室内机蒸发后,经气侧总管4和气液分离器102返回压缩机101吸气侧。此时不使用蓄能器201,仅实现常规的制冷循环功能。
如图3所示,在完全蓄冷模式时:
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和第五控制阀203关闭。
经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05冷凝后进入液侧总管3,通过第一液管205在第一节流件207处进行节流后,进入蓄能器201进行蒸发,然后经第二气管212和气侧总管4返回气液分离器102及压缩机101吸气侧。该模式下蓄能器201作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05作冷凝器。此时为两相冷媒由蓄能器201第一端201a经分液器214进入,蒸发后气态冷媒由蓄能器201的第二端201b流出。
如图4所示,在制冷蓄冷模式时:
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三控制阀210和第四控制阀204关闭。
经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05冷凝后进入液侧总管3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液管205和第一节流件207进入蓄能器201,蒸发后流入第二气管212;另一路进入室内换热器301蒸发,两路在气液分离器102入口处汇合,返回压缩机101吸气侧。蓄能器201和室内换热器301同时作蒸发器,蓄能器201蓄冷,室内换热器301向室内提供冷量。此时为两相冷媒由蓄能器201第一端201a经分液器214进入,蒸发后气态冷媒由蓄能器201第二端201b流出。
如图5所示,在过冷释冷模式时:
第四控制阀204和第二节流件106开启,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和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05通过液侧总管3和第二液管209进入蓄能器201,进行过冷后通过第三液管213和液侧总管3,流入室内机进行蒸发后,经气侧总管4和气液分离器102,返回压缩机101吸气侧。蓄能器201作过冷器,对在室外换热器105中冷凝的冷媒释放冷量,进一步提高其过冷度后流入室内机进行蒸发,提高冷媒的制冷能力。此时液态冷媒由蓄能器201的第二端201b进入,液态冷媒由第一端201a经分液器214流出。
如图6所示,在冷凝释冷模式时:
第三控制阀210和第四控制阀204开启,第五控制阀203、第六控制阀208、第一节流件207和第二节流件106关闭。
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经第一气管202和第二液管209进入蓄能器201进行冷凝,经第三液管213和液侧总管3,流入室内机进行蒸发,经气侧总管4和气液分离器102,返回压缩机101吸气侧。该模式不使用室外换热器105,而是使用蓄能器201作为冷凝器,为制冷循环提供冷量。由于蓄能器201中蓄冷材料温度远低于室外环境气温,能够使制冷循环在低压比条件下运行,大幅减小压缩机101负荷。此时,气态冷媒从蓄能器201的第二端201b进入,液态冷媒由第一端201a经分液器214流出。
如图7所示,在并联释冷模式时:
第二节流件106、第五控制阀203、第四控制阀204和第三控制阀210开启,第一节流件207和第六控制阀208关闭。
压缩机101排出的冷媒分为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气管202和第二液管209进入蓄能器201进行冷凝,然后经第三液管213和液侧总管3;第二路流经室外换热器105冷凝后,进入液侧总管3与第一路汇合,流入室内机进行蒸发,经气侧总管4和气液分离器102,返回压缩机101吸气侧。该模式同时使用室外换热器105和蓄能器201作为冷凝器,可以在冷凝负荷较高的场景下使用。此时,气态冷媒从蓄能器201第二端201b进入,液态冷媒由第一端201a经分液器214流出。
当电价较低时,蓄能设备使用完全蓄冷或制冷同时蓄冷模式进行蓄冷;当电价处于高峰时,利用蓄能设备过冷释冷模式进行释冷,能够为系统提供能量,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降低耗电量,降低了运行费用。
当存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耗电量的需求时,可以使用冷凝释冷功能,即不使用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而是以蓄能器作为室外换热器。由于蓄能器中储蓄冷量后的蓄能材料温度较低,远低于室外环境气温,因此压缩机无需提供过高压力,系统可以在低压缩比条件下运行,极大地减少系统能耗。同时,利用低温蓄能材料与冷媒之间的热传导,代替了室外换热器的风冷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当系统具有低能耗、高冷凝量的制冷需求时,可以使用并联释冷功能,即同时使用室外换热器和蓄能器进行冷凝,实现降低能耗同时增加冷凝量的目的。
在图2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206和第二控制阀211均为单向阀,因此不需要对第一控制阀206和第二控制阀211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
如图8所示,在第一替代实施例中:
第一控制阀206为电磁阀,以保证流路通断的更严格控制。
参考表1所示,在常规制冷模式、完全蓄冷模式和制冷蓄冷模式下,第一控制阀206为关闭状态;在过冷释冷和冷凝释冷模式下,第一控制阀206为开启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二替代实施例中:
第二控制阀211为电磁阀,以保证流路通断的更严格控制。
参考表1所示,在常规制冷模式和冷凝释冷模式下,第二控制阀211为关闭状态;在制冷蓄冷、完全蓄冷模式和过冷释冷模式下,第二控制阀211为开启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三替代实施例中:
制冷系统还包括存储容器220、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第十控制阀224、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
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第一接口220a和第二接口220b均位于存储容器220的顶部,第三接口220c位于存储容器220的左侧下部。
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第四节流件225的一端连通,第四节流件225的另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第五节流件226的一端连通,第五节流件226的另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控制阀210与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如图2至7所示的制冷系统实施例的基础上增设具有储液功能的存储容器220,通过存储容器220对冷媒的存储与释放,对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冷媒量进行控制,使得系统循环冷媒量与不同运行模式的冷媒需求量一致,发挥最佳的换热效果。
存储容器220共有3种状态:不工作、存储冷媒和释放冷媒,这3种状态均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模式常规制冷、完全蓄冷等模式下使用。
在存储容器220不工作时,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第十控制阀224均关闭。
当判断当前运行模式需要启动存储容器220存储冷媒时,第七控制阀221和第十控制阀224开启,第八控制阀222和第九控制阀223关闭。第十控制阀224开启,使存储容器220罐体压力处于低压状态,第七控制阀221开启,使得存储容器220的冷媒进管处于中压段,冷媒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存储容器220中。
当判断当前运行模式需要启动存储容器220释放冷媒时,第七控制阀221和第十控制阀224关闭,第八控制阀222和第九控制阀223开启。第九控制阀223开启,使存储容器220的出口端处于低压状态,第八控制阀222开启,使存储容器220罐体压力处于高压状态,罐体内部冷媒在重力及压力差的作用下排出罐体,进入到管路循环中。
如图11所示,在第四替代实施例中:
该实施例也是在图2至7所示的制冷系统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存储容器220,但是存储容器220的设置方式与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存储容器220具有两个接口,分别为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第四接口220d均位于存储容器220的左下部,第五接口220e位于存储容器220的右侧上部。
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203和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第六节流件229的一端之间,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在该实施例中,存储容器220共有3种状态:不工作、存储冷媒和释放冷媒,这3种状态均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模式常规制冷、完全蓄冷等下使用。
存储容器220不工作时,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均关闭。
当判断当前运行模式需要启动存储容器220存储冷媒时,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均开启,冷媒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存储容器220中。
当判断当前运行模式需要启动存储容器220释放冷媒时,第十二控制阀228关闭,第十一控制阀227开启,罐体内部冷媒在重力及压力差的作用下排出罐体,进入到管路循环中。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实施例可以在低谷电价时段进行蓄能,在高峰电价时段释放能量,从而降低此时空调的功耗,实现电力的“削峰填谷”,降低空调的运行成本;还可以通过管路、阀件的切换,使单冷制冷系统实现蓄冷、释冷等6种功能,拓宽了蓄能系统的使用范围,提高了蓄能系统的可用率;通过设置蓄能器双向进冷媒,既能保证液态冷媒进入蓄能器时的均匀分液,也能减小气态冷媒进入蓄能器时的压力损失。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34)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01);
室外换热器(105);
室内换热器(301);
蓄能器(201),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连通,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连通;和
阀门组件,与所述压缩机(1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连接,所述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并实现所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201)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所述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和所述蓄能器(201)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所述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206)包括第一电控阀或者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包括第二电控阀或者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控制阀(204),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控制阀(203),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件(106),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过冷器(103),且所述过冷器(103)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过冷器(103)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节流件(104),所述第三节流件(104)设置于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和所述过冷器(103)与之间,且所述过冷器(103)的与所述第三节流件(104)连通的端口和所述过冷器(103)的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的端口通过所述过冷器(103)的内部管路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容器(220),所述存储容器(220)与所述压缩机(1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流体连通,所述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来调节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和释放冷媒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和第十控制阀(224),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控制阀(2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所述第四节流件(225)连接于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之间,所述第五节流件(226)连接于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和第六节流件(229),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包括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所述第六节流件(229)之间,所述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20.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阀门组件的动作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供电系统为高电价的时段,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所述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
在供电系统为低电价的时段,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所述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储蓄冷量状态的模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检测所述蓄能器(201)中是否存有能量;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23.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常规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开启,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四控制阀(204)、所述第六控制阀(208)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所述蓄能器(201)关闭。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完全蓄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开启,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四控制阀(204)和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关闭,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所述蓄能器(201)用作蒸发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蓄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五控制阀(203)、所述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开启,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204)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所述蓄能器(201)用作蒸发器。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过冷释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四控制阀(204)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开启,所述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五控制阀(203)、所述第六控制阀(208)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用作冷凝器,所述蓄能器(201)用作过冷器(103)。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冷凝释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204)开启,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五控制阀(203)、所述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关闭,所述蓄能器(201)用作冷凝器。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的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的动作以及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并联释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四控制阀(204)、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开启,所述第六控制阀(208)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关闭;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01)用作蒸发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蓄能器(201)均用作冷凝器。
30.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6至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第十控制阀(224)、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的阀门组件,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控制阀(21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四节流件(225)连接于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之间,所述第五节流件(226)连接于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之间;
控制所述第七控制阀(221)、所述第八控制阀(222)、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和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关闭,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所述第七控制阀(221)和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开启,所述第八控制阀(222)和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关闭,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所述第八控制阀(222)和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开启,所述第七控制阀(221)和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关闭,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制冷系统的冷媒需求量控制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或者释放冷媒状态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和第六节流件(229)的阀门组件,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包括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所述第六节流件(229)之间,所述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控制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和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关闭,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关闭状态;
控制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和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开启,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存储冷媒状态;或者
控制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关闭,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开启,以使所述存储容器(220)进入释放冷媒状态。
33.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20至32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0至32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211425688.9A 2022-11-15 2022-11-1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5585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25688.9A CN115585513A (zh) 2022-11-15 2022-11-1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25688.9A CN115585513A (zh) 2022-11-15 2022-11-1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85513A true CN115585513A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83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25688.9A Pending CN115585513A (zh) 2022-11-15 2022-11-1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855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808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808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85513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201351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4103808A1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5899887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5751530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900144U (zh) 蓄热化霜控制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18523699U (zh) 制冷系统
CN11201347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8544701U (zh) 制冷系统
CN209944564U (zh) 空调器
CN114704974A (zh) 一种具有膨胀储液装置的三联供热泵机组
CN218544696U (zh) 空调系统
CN209944563U (zh) 空调器
CN218544698U (zh) 空调系统
CN218544697U (zh) 空调系统
CN218523697U (zh) 空调系统
CN209944565U (zh) 空调器
CN218884162U (zh) 空调系统
CN218915208U (zh) 蓄能空调系统
CN218523696U (zh) 空调系统
CN218523698U (zh) 空调系统
CN218544693U (zh) 空调系统
CN115727446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218583322U (zh) 空调系统
CN218544694U (zh) 冷媒循环系统和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