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77229A -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77229A
CN115577229A CN202211217352.3A CN202211217352A CN115577229A CN 115577229 A CN115577229 A CN 115577229A CN 202211217352 A CN202211217352 A CN 202211217352A CN 115577229 A CN115577229 A CN 115577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potential
correction coefficient
nutrient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173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77229B (zh
Inventor
陈莎
张孟蓉
李素梅
李寒冰
刘影影
麦兴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2173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772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77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77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77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77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8Special types of queries, e.g. statistical queries, fuzzy queries or distributed queries
    • G06F16/2462Approximate or statistical qu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 General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o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通过一次计算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和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食物的热量评分和营养评分、营养修正系数,得出新型食物当量,可以评价食物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水足迹等环境影响,也可以新型食物当量为方法学基础,计算基于生命周期的食物的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臭氧消耗潜势、非生物性消耗(元素)、非生物性消耗(化石)、水生态毒性潜势、人体生态毒性潜势、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势等环境影响,能有效的对比各类食物的环境和健康效益,对于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碳减排路径和健康效益的分析对比十分有效,应用价值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科学方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因其具有覆盖全面、逻辑性强等特点,在评估行业、产品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食物消费领域也是如此。
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确定恰当的核算方法是食物领域方法学的挑战,对于产品研究起着筑基作用。基于不同核算方法的研究会产生不同结果,例如当以卡路里为基础进行核算时,由于蔬菜的卡路里含量相对较低,每千卡蔬菜的排放量略高于奶制品和鸡蛋。
食物有多种功能:为人体提供赖以生存的热量(通常以“卡路里”表示)和其他营养;起着承载文化的作用,是社会互动的途径;同时它可以具有情感和心理价值。除质量外,以蛋白质为核算基础的研究数量占16.92%,以卡路里即热量为核算基础的研究数量占13.85%。营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种植面积、体积和为特定研究定义的模型也可以作为核算基础。面积和体积为质量的延伸,和质量有着直接比例关系,可以在特定的研究目的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好的描述;以蛋白质为核算基础的研究集中于对特定地区的计算,此类研究发现不同核算方法对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有特定研究意义的模型是在研究特定区域时,为了结果更有针对性所设立的特殊功能单位。
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大部分仅以质量为功能单位,或者为普适性不高的特定模型,有的则考虑到较多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食物的为人体提供热量和营养成分根本属性,或是仅考虑了热量或营养成分。不同的功能单位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相对于其他产品,食物的功能体现更为复杂,食物质量作为功能单位不足以体现食物服务于人的功能,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义食物的功能单位对于不同类食物间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环境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营养是食物消费的主要功能,设立二氧化碳当量相类似的食物当量,综合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助于确定食物之间的相对环境影响,对饮食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绿色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策略制定提供依据。目前有关该方面的研究罕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将食品的营养功能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联系,对于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碳减排路径和健康效益的分析对比十分有效,应用价值较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和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需要营养素和人类每天所需该类需要营养素之比;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限制营养素和人类每天所需该类限制营养素之比;
S2、计算食物的热量评分和营养评分:热量评分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能量和人类每天所需能量之比;营养评分等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相加后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减去脂肪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加纤维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乘纤维素修正系数,加添加糖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
S3、计算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食物营养修正系数等于热量系数乘热量评分加营养系数乘营养评分;
S4、计算新型食物当量:新型食物当量等于该种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乘其质量。
所述步骤S1中的需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限制营养素为脂肪和添加糖。
所述步骤S2中植物的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为0.1,动物的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为0.9;植物的纤维素修正系数为0.9,动物的纤维素修正系数为0.1。
所述步骤S2中添加糖为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
所述步骤S3中植物类的热量系数为0.9,动物类的热量系数为0.1;植物类的营养系数为0.1,动物类的营养系数为0.9。
所述步骤S4中植物的新型食物当量和动物的新型食物当量换算系数为10,食物链中10份植物产品可以生产1份动物产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在计算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臭氧消耗潜势、非生物性消耗(元素)、非生物性消耗(化石)、水生态毒性潜势、人体生态毒性潜势、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势对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发明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营养效益,并综合考虑了营养效益中的需要营养素和限制营养素,从对人体有益和对人体不利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助于确定食物之间的相对环境影响,对饮食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绿色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B、本发明以新型食物当量为方法学基础,可以计算基于生命周期的食物的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臭氧消耗潜势、非生物性消耗(元素)、非生物性消耗(化石)、水生态毒性潜势、人体生态毒性潜势、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势等环境影响,能有效的对比各类食物的环境和健康效益。经研究,本发明对于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碳减排路径和健康效益的分析对比十分有效,应用价值较高。
C、用于食品数据库和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模型的数据,大多是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这导致了评估农业系统时的局限性。因此,食物核算基础应在考虑质量的同时,增加每种食物特定的修正系数,这一修正系数要尽量排除地域所带来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的特异性影响,增加其普适性。本发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适用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应用例1、应用例2和应用例3的系统边界;
图2为核算肉类食物全球变暖潜势时基于质量和新型食物当量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图3为新型食物当量为1的不同肉类食物种类全球变暖潜势;
图4为核算植物类食物全球变暖潜势时基于质量和新型食物当量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图5为新型食物当量为1的不同植物类食物种类全球变暖潜势;
图6为新北欧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素食的营养价值及全球变暖潜势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
新型食物当量等于该种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乘其质量,计算公式如下:
FE=FECn×M (I)
式中:FE——新型食物当量;
n——食物种类;
FECn——每种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即营养价值;
M——质量,kg。
其中FEC也可以理解为该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价值越高、FEC值越高,反之越低。食物可以分为以植物性食物和包括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类型的动物性食物。二者所提供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包括热量和营养成分,营养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获得充足和适当的营养会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对比每种食物能量和营养成分的组成,植物性食物提供的热量等营养成分较多,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较多,因此在制定食物当量时按照规定热量系数和营养系数进行加权计算,营养修正系数等于热量系数乘热量评分加营养系数乘营养评分,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51
式中: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52
——热量系数(植物为0.9,动物类为0.1);
ω——营养系数(植物为0.1,动物类为0.9);
ESn——热量评分;
NSn——营养评分。
热量摄入以国际标准的能量单位焦耳(J)为单位,而在营养计量和健身手册上,热量单位通常被表示为卡路里(Cal)。热量评分是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热量和人类每天所需热量的比值。
营养成分包括的类别有很多,出于普适性考虑,这里选取较为重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需要营养素选取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
限制营养素为脂肪和添加糖,消费者对于脂肪的获取可以来自于肉类、奶制品和油,其中油和奶制品的正常摄取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体所需;除素食外,世界目前的膳食结构普遍存在脂肪摄入过多的现象,因此将脂肪列为限制营养素。而“添加糖”,即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天然存在食物中的糖,如谷类、薯类、水果等食物中的糖,不属于添加糖。摄取过量的“添加糖”会使血糖迅速上升,导致血液中的胰岛素增加;使体重增加,引发肥胖,诱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营养评分是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人类每天所需营养素的比值。
热量评分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能量和人类每天所需能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61
式中:Efood——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能量,J/kg;
Eneed——人类每天所需能量,J/天。
营养评分等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相加后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减去脂肪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加纤维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乘纤维素修正系数,加添加糖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NSn=μ1×(N1+N2-H1)+μ2×N3-H2 (4)
式中:N1——蛋白质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
N2——维生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
N3——纤维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
H1——脂肪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
H2——添加糖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
μ1——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植物为0.1,动物为0.9);
μ2——纤维素修正系数(植物为0.9,动物为0.1)。
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需要营养素和人类每天该类需要营养素所需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71
式中:Ni_food——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需要营养素,g/kg;
Ni need——人类每天该类需要所需营养素,g/天。
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限制营养素和人类每天该类限制营养素所需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72
式中:Hj food——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限制营养素,g/kg;
Hj need——人类每天该类限制营养素所需,g/天。
动植物食物之间的新型食物当量可以相互转换。总体上食物链中10份植物产品可以生产1份动物产品,因此转换公式为:
Figure BDA0003876730510000081
经过改良的新型食物当量兼顾了食物的质量、热量和营养成分,且数据获得较为简单,有较强的普适性。以新型食物当量为基础,可以计算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臭氧消耗潜势、非生物性消耗(元素)、非生物性消耗(化石)、水生态毒性潜势、人体生态毒性潜势、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势等环境影响,说明其能有效的对比各类食物的环境和健康效益。经研究,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对于食物的环境和健康效益的对比效果明显,应用价值较高。研究时设新型食物当量为1或其他基于新型食物当量的功能单位的食物进行比较,可以综合质量和营养成分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排除为减少环境影响而造成养分缺乏的问题。
应用例1:
本应用例为基于新型食物当量为1的不同肉类食物全球变暖潜势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对于食物的分类,不同研究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将不同饮食结构的食物种类进行统一有助于比较。综合拟定比较的饮食结构和前人研究,将肉类食物种类调整为:鸡蛋、鸡肉、牛奶、猪肉、羊肉、牛肉、鱼类贝类、虾。
(2)设置系统边界: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使用的系统边界多样,例如:从农场到农场大门;从农场到屠宰场;农场到区域配送中心;农场到销售点;从农场到家庭。消费前供应链阶段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高,因此为了便于比较,将系统边界确定为农场到区域配送中心,如图1所示。通过生命周期评价过程分析,确定了四个作物种植阶段的重点过程,即投入为在农场使用柴油、施肥、直接用水和用于灌溉的电力;产出包括施肥土壤、田间植物和动物释放的排放量,从农场大门到区域配送中心包括加工肉类、包装、运输至零售商。人类消费,包括消费者如何前往商店、储存食物、烹饪、处理食物和包装以及排泄物,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收集数据: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统计数据。部分运输阶段、零售阶段,包括供消费者使用的包装,以及最终消费阶段,都超出了系统边界。
(4)具体核算:将各种食物按照鸡蛋、鸡肉、牛奶、猪肉、羊肉、牛肉、鱼类贝类和虾。将类别相同的食物进行整合并取每类食物FEC的均值,成为该类食物的FEC;通过现有资料对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得到每kg各类食物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再通过公式,计算出FE=1时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比较不同食物种类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探究以食物当量为功能单位和以质量为功能单位时各类食物环境和营养价值友好程度顺序的不同。为了探究以食物当量为功能单位和以质量为功能单位时各类食物环境和营养价值友好程度顺序的不同,绘制图2。由于二者功能单位不同,无法比较具体数值,因此图2以相对顺序的角度进行比较。
将各类食物按照全球变暖潜势有小到大进行排序,全球变暖潜势值越大的食物种类环境友好程度越低。可以看出,当以质量和营养价值双重标准评价食物的环境影响时,牛奶及奶制品和鱼类贝类的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下降;鸡蛋和鸡肉的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上升;羊肉和牛肉的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不变,均为影响最大。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下降说明该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够均衡,单独考虑质量时对环境友好程度较高,但是整体考虑质量和营养价值后就显得有所缺乏。
为了探究综合质量和营养价值时每类食物得具体碳排放比例,单独研究FE=1时各食物的全球变暖潜势,绘制图3。
可以看出,考虑到食物的综合营养价值后,以0.2kgCO2e为基准,鸡蛋、鸡肉牛奶及奶制品和鱼类贝类属于营养价值较高,全球变暖潜势较小的食物种类;这与一般饮食推荐相符,而鸡肉的全球变暖潜势比鱼类和贝类更低。猪肉和虾属于全球变暖潜势较大的食物种类,用鸡肉代替其在饮食中的位置,可以在健康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羊肉和牛肉的全球变暖潜势明显高于其他食物种类。因此,健康且环境友好的饮食,应减少牛羊肉的摄取。
应用例2:
本应用例为基于新型食物当量为1的不同植物类食物全球变暖潜势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将植物类食物种类调整为: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
(2)设置系统边界: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使用的系统边界多样,例如:从农场到农场大门;农场到区域配送中心;农场到销售点;从农场到家庭。消费前供应链阶段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高,因此为了便于比较,将系统边界确定为农场到区域配送中心,如图1。通过生命周期评价过程分析,确定了四个作物种植阶段的重点过程,即投入为在农场使用柴油、施肥、直接用水和用于灌溉的电力;产出包括施肥土壤、田间植物释放的排放量,从农场大门到区域配送中心包括加工蔬菜、包装、运输至零售商。人类消费,包括消费者如何前往商店、储存食物、烹饪、处理食物和包装以及排泄物,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收集数据: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统计数据。部分运输阶段、零售阶段,包括供消费者使用的包装,以及最终消费阶段,都超出了系统边界。
(4)具体核算:将各种食物按照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其中蔬菜和水果由于温室和非温室差异巨大,给予分别考量。将类别相同的食物进行整合并取每类食物FEC的均值,成为该类食物的FEC;通过现有资料对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得到每kg各类食物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再通过公式,计算出FE=1时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比较不同食物种类的全球气候变暖潜势,探究以食物当量为功能单位和以质量为功能单位时各类食物环境和营养价值友好程度顺序的不同。
为了探究以食物当量为功能单位和以质量为功能单位时各类食物环境和营养价值友好程度顺序的不同,绘制图4。由于二者功能单位不同,无法比较具体数值,因此图4以相对顺序的角度进行比较。
将各类食物按照全球变暖潜势有小到大进行排序,全球变暖潜势值越大的食物种类环境友好程度越低。可以看出,当以质量和营养价值双重标准评价食物的环境影响时,蔬菜和水果的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下降;谷物、豆类和坚果的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上升。相对环境友好程度下降说明该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够均衡,单独考虑质量时对环境友好程度较高,但是整体考虑质量和营养价值后就显得有所缺乏。水果和蔬菜由于营养种类不够均衡,相对环境友好程度有所下降;而谷物、豆类和坚果由于营养均衡,相对环境友好程度得到了提升。
为了探究综合质量和营养价值时每类食物得具体碳排放比例,单独研究FE=1时各食物的全球变暖潜势,绘制图5。
可以看出,考虑到食物的综合营养价值后,以0.2kgCO2e为基准,谷物、豆类、坚果、非温室蔬菜和非温室水果属于营养价值较高,全球变暖潜势较小的食物种类;这与一般饮食推荐相符,谷物和豆类在碳排放和营养价值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温室中的蔬菜和水果由于需要消耗能源以及搭建大棚,全球变暖潜势远远高于非温室中的蔬菜和水果。
因此,健康且环境友好的饮食,应减少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摄取,多食用应季食物,多食用谷物和豆类。
应用例3:
本应用例为基于新型食物当量的新北欧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素食对比研究,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考虑到世界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研究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要想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选取的饮食结构必须对应各地区的食物文化、农业和当地烹饪敏感。结构较为单一的饮食习惯被排除在外,例如印度食物在全球虽然接受度广,但是印度的食物系统以大米和小麦为主,缺乏全面的营养摄入。因此选取新北欧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素食进行对比研究。新北欧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素食是近年来世界推崇的饮食结构。地中海饮食通常以健康为选择的重点,可持续性得分很高;有研究称新北欧饮食在促进健康、注重区域和文化适应方面更为友好。对于食物的分类,不同研究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将不同饮食结构的食物种类进行统一有助于比较。综合拟定比较的饮食结构和前人研究,将食物种类调整为: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鸡蛋、鸡肉、牛奶、猪肉、羊肉、牛肉、鱼类贝类、虾。
(2)设置系统边界,收集数据:系统边界和数据均采用了应用例1和应用例2中的系统边界和数据,各饮食结构的数据来源于文献。
(3)具体核算:将三个饮食结构,以kg/week为单位,将其对食物的分类整合,这里需要进行的假设为:香肠为猪肉;发酵奶为牛奶;肉类替代品为豆类;不考虑调料、水和饮料;有最大和最小推荐量时取均值;没有规定肉类比例时按照其他饮食结构假设为:鸡肉:猪肉:羊肉:牛肉=3:3:1:3;温室蔬菜与非温室蔬菜比例为1:1;由于油的营养成分单一且各饮食结构区别不大,因此在计算时忽略油的存在。由于饮食结构均未区分鱼类贝类和虾,将二者进行合并取均值并更名为“水产品”,对比他们的全球变暖潜势和营养价值(FEC),得到对环境更友好、营养价值更高的饮食解决方案。
计算各饮食结构的总FEC(营养价值)和全球变暖潜势作图,FEC高的饮食结构营养价值更高,食物当量高且全球变暖潜势低的饮食结构对环境更为友好。
由于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饮食结构变化,即使全球人口没有进一步增长,食物需求也将显著增加,在过去的50年里,人们观察到农业用地一直在减少,简单地按照指南饮食并不能保证饮食具有改善的环境特征。有研究称从饮食中去掉肉和鱼可以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约21%,纯素饮食减少了30%的环境影响。然而这样的饮食结构营养价值还有待商榷,设计符合饮食要求的饮食是可持续饮食的先决条件。简单地从饮食中去掉食物种类可能会导致不得不添加其他食物种类来弥补营养失衡。为得到对环境更友好、营养价值更高的饮食解决方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典型饮食结构,对比他们的全球变暖潜势和营养价值(FEC),并以全球变暖潜势为纵坐标、营养价值为横坐标建立四象限图,对结果进行直观展示如图6。
以全球变暖潜势为纵坐标、营养价值为横坐标建立四象限图,全球变暖潜势越大,该饮食结构的环境友好程度越低;FEC越大,该饮食结构的营养价值越高。总结来看,新北欧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素食都为较好的饮食结构;新北欧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的全球变暖潜势基本相同,环境和营养友好程度较高,其特点为各类食物摄入较为均衡,没有对某类食物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中素食的全球变暖潜势较低,但营养价值相对其他饮食结构也较低,因此应该均衡摄入各类食物,单纯的素食容易引发营养缺乏,在考虑饮食结构时应该注意摄入种类的均衡,很多微量元素是公式难以计算但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在选择饮食结构时不应矫枉过正,世界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蛋白质的缺乏。综合来看新北欧饮食的环境友好程度和营养价值方面更好。可以总结出其特点为:各食物种类摄入均衡,摄入较多的蔬菜和牛奶及奶制品;肉类方面以鸡肉为主,适当摄入水产品;适量并坚持摄入一定量的豆类和坚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和应用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和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需要营养素和人类每天所需该类需要营养素之比;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该类限制营养素和人类每天所需该类限制营养素之比;
S2、计算食物的热量评分和营养评分:热量评分等于每千克该种食物所含能量和人类每天所需能量之比;营养评分等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相加后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减去脂肪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乘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加纤维素的需要营养素修正系数乘纤维素修正系数,加添加糖的限制营养素修正系数;
S3、计算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食物营养修正系数等于热量系数乘热量评分加营养系数乘营养评分;
S4、计算新型食物当量:新型食物当量等于该种食物的营养修正系数乘其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需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限制营养素为脂肪和添加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植物的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为0.1,动物的能量营养素修正系数为0.9;植物的纤维素修正系数为0.9,动物的纤维素修正系数为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添加糖为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植物类的热量系数为0.9,动物类的热量系数为0.1;植物类的营养系数为0.1,动物类的营养系数为0.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植物的新型食物当量和动物的新型食物当量换算系数为10,食物链中10份植物产品可以生产1份动物产品。
7.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在计算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臭氧消耗潜势、非生物性消耗(元素)、非生物性消耗(化石)、水生态毒性潜势、人体生态毒性潜势、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势对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CN202211217352.3A 2022-10-03 2022-10-03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Active CN1155772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7352.3A CN115577229B (zh) 2022-10-03 2022-10-03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7352.3A CN115577229B (zh) 2022-10-03 2022-10-03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77229A true CN115577229A (zh) 2023-01-06
CN115577229B CN115577229B (zh) 2023-06-13

Family

ID=84582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17352.3A Active CN115577229B (zh) 2022-10-03 2022-10-03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772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600257D0 (en) * 2006-01-06 2006-02-15 Tesco Store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eight control
CA2627765A1 (en) * 2007-04-04 2008-10-04 Unilever Plc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services
CN108630295A (zh) * 2018-04-16 2018-10-09 重庆医科大学 一种食物推荐方法及系统
CN114118749A (zh) * 2021-11-15 2022-03-0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网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和评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600257D0 (en) * 2006-01-06 2006-02-15 Tesco Store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eight control
CA2627765A1 (en) * 2007-04-04 2008-10-04 Unilever Plc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services
CN108630295A (zh) * 2018-04-16 2018-10-09 重庆医科大学 一种食物推荐方法及系统
CN114118749A (zh) * 2021-11-15 2022-03-0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网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和评估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胥刚等: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同食物当量玉米与紫花苜蓿生产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草业学报》, vol. 26, no. 3, pages 33 - 43 *
饶伟明等: "后疫情时代武汉街头餐饮食品卫生现状与营养评价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vol. 49, no. 3, pages 431 - 43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77229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arnett et al. What is a sustainable healthy diet? A discussion paper
Renault et al. Nutritional water productivity and diets
Zhao et al. The use of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s for various purposes in China
Piperata et al. Nutrition in transition: dietary patterns of rural Amazonian women during a period of economic change
Kuntadi et al. Nutritional compositions of six edible insects in Java
Chadha et al. Home-based vegetable gardens and other strategies to overcome micronutrient malnutri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ungo et al. Nutrition status of children under-five years in cassava consuming communities in Nambale, Busia of Western Kenya
Banjong et al. Dietary assessment of refugees living in camps: a case study of Mae La Camp, Thailand
Alamu et al. 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properti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of legume-fortified cassava leaves for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Zambia
Leighton Nutrient and sensory quality of orange-fleshed sweet potato
Leitzmann Wholesome nutrition: a suitable dietfor the new nutrition science project
Delisle et al.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al adequacy in wadi zones of Chad, Central Africa
CN115577229B (zh) 一种综合环境和营养效益的新型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Robson et al. Nutri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Guilá Naquitz food remains
Huss‐Ashmore et al. Diet, nutri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waziland. 2. Patterns of food consumption
Popescu et al. Trends in average annual food consumption per inhabitant in Romania.
Chen Dietary transition in China and its health consequences
Oguntona et al. Dietary survey of rural elderly in Nigeria
Mbwana et al. A Hub of Food Amid of Nutrition Insecurities: Exploring Food and Nutrition Situations in Rural Areas of Tanzania
Byron et al. Integration into the Market Economy and Dietary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etary Transition in the Amazon
Aizinova The underconsumption economy
Mmari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Consumer Acceptability of Soybean-Sweet Potato Based Complementary Food Enriched with Longhorn Grasshopper (Ruspolia differens)
Zhang et al. Changes in capacity of China's agriculture to feed its population
Shind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opulation in South Konkan Region of
Meithuanlungpou et al. Dietary Habit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among the Maram Naga Children of Manipu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