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6612A -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56612A CN115556612A CN202110750511.5A CN202110750511A CN115556612A CN 115556612 A CN115556612 A CN 115556612A CN 202110750511 A CN202110750511 A CN 202110750511A CN 115556612 A CN115556612 A CN 1155566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charging
- vehicle
- resistor
-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circu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供电端检测电阻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供电设备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供电设备控制器用于在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由此,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如GB/T18487.1)中,当充电出现异常时,主要通过充电桩的急停开关动作实现停充,或者由电池管理系统通过CAN通讯线发送充电停充报文实现停充。对于前者,会对充电桩内的输出接触器造成损害,对于后者,存在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供电设备,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导引电路。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充电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供电端检测电阻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供电设备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供电设备控制器用于在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供电设备,将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在供电端预设电源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之间,且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供电设备控制器在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由此,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供电设备还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供电端停充电阻与供电端停充开关并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供电设备还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另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的设备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供电设备还包括: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和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控制导引电路,包括:第一控制导引模块和第二控制导引模块,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设置在供电设备上,第二控制导引模块设置在车辆上,其中,第一控制导引模块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供电端检测电阻、供电端预设电源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供电端停充开关和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第二控制导引模块包括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和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与车辆的车身地之间,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二检测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将供电端停充开关与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在供电端预设电源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之间,且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以及将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与车辆的车身地之间,且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二检测点,这样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和第二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供电设备和车辆的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供电端停充电阻与供电端停充开关并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另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的设备地,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和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车端检测电阻、车端预设电源和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车端检测电阻连接在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与车端预设电源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供电设备控制器用于在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的供电设备,方法包括:获取故障信号;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控制方法,获取故障信号,并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由此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还包括:获取复位信号;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供电设备和车辆,供电设备和车辆包括前述的控制导引电路,方法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故障信号,并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车辆控制器获取第二检测点的第二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二检测电压控制车辆停止充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控制方法,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故障信号,并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车辆控制器获取第二检测点的第二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二检测电压控制车辆停止充电。由此,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和第二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供电设备和车辆的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时,第二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供电设备控制器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车辆控制器控制车辆停止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复位信号,并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供电设备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供电设备和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该供电设备100可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S2、供电端检测电阻R1、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和供电设备控制器110。
其中,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U1,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设置有第一检测点1;供电设备控制器110用于在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100停止供电。
可选的,供电端停充开关S2可以为常闭开关。
具体来说,以供电端停充开关S2为常闭开关为例。当需要充电时,先将供电设备100的供电端口连接至车辆的充电端口,而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开始充电信号后,基于现有方式确定供电设备100与车辆是否成功连接,若成功连接,则进入充电流程,如基于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确定供电设备100与车辆成功连接后,进入充电流程,此时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为第一电压。在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获取故障信号,如供电设备100或车辆发生热失控、冒烟、起火等异常紧急情况,或者是供电设备100或车辆的电压、电流、充电功率等异常,可由充电管理后台或供电设备APP的按键等发送故障信号给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获取到故障信号后,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并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此时第一检测电压发生改变,如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根据第一检测电压立即切断供电回路,以停止给车辆供电。
例如,在图1所示示例中,供电设备100还可包括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其中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连接在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的第一端与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正极端子DC+之间,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2连接在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的第二端与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负极端子DC-之间,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根据第一检测电压切断供电回路时,可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断开状态(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以给车辆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如根据供电端检测电阻R1、供电端预设电源U1等相关元器件的参数进行确定,只要能够区分何时为接收到故障信号需要给车辆停止供电即可,具体这里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供电设备100的供电端口成功连接至车辆的充电端口后,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将与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对应相连,两者的电压相同,因此车辆也可以根据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上的电压确定当前是否出现充电异常,若是,车辆也可以停止充电,即断开充电回路,以在供电设备100未及时或未能切断供电回路时停止充电,以实现对车辆的进一步保护。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供电设备100还可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R7,供电端停充电阻R7与供电端停充开关S2并联。也就是说,可在供电端停充开关S2上并联一个供电端停充电阻R7,当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获取到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断开后,电流由供电端预设电源U1流经供电端检测电阻R1后,从供电端停充电阻R7流过,此时供电端预设电源U1和第一检测点1之间的等效阻值为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与供电端停充电阻R7之和,该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具体过程与图1所示示例过程相同,区别在于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有所不同,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供电设备100还可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S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充放电连接开关S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串联,充放电连接开关S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另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的设备地。可选的,充放电连接开关S为常闭开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所示,供电设备100还可包括: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连接在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和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放电连接开关S、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和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可设置在与供电设备100相连的充电插头内。具体地,参考图4所示,供电设备100可包括供电设备本体120和与供电设备本体120相连的充电插头130,其中充放电连接开关S、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和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均设置在充电插头130内。相应地,车辆200可包括车辆本体220和与车辆本体相连的充电插座230。另外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和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设置在供电设备本体120内,动力电池240和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设置在车辆本体220内。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设备本体120和充电插头130可通过充电线缆相连,以适用于不同距离的充电,充电插座230可直接设置在车辆本体220上,供电设备100可为充电桩等。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申请,下面可结合图4所示具体示例来进行说明,但是图4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具体限制,如车辆200结构与图4所示结构不同。
在该示例中,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充放电连接开关S均为常闭开关。
参考图4所示,当需要充电时,先将充电插头130连接至充电插座230,而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开始充电信号后,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假设第一检测电压为4V,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确定充电插头130成功连接至充电插座230,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同时车辆控制器210获取第三检测点3的第三检测电压,假设第三检测电压为6V,此时车辆控制器210确定充电插头130成功连接至充电插座230,车辆控制器210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闭合状态,此时进入充电流程,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开始给动力电池240供电。
在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故障信号后,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供电端停充电阻R7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发生改变,如第一检测电压由4V变为2V,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根据第一检测电压立即切断供电回路,即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断开状态,以停止给车辆200供电。需要说明的是,当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上也设置有检测点如第二检测点2时,由于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相连,两者电压相同,因此车辆控制器210通过获取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可以确定出当前发生充电异常,此时车辆控制器210也可以控制车辆200停止充电,即断开充电回路,也即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断开状态,以在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未及时或未能控制供电设备200停止供电时进行停止充电,从而对车辆200实现进一步保护。
进一步的,在供电设备200停止供电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还获取复位信号,并在获取到复位信号后,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闭合状态,并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此时第一检测电压由2V恢复至4V,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恢复供电,即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相应的,当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上也设置有检测点如第二检测点2时,车辆控制器210根据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可以确定出供电设备100已经恢复供电,此时车辆控制器210可控制车辆200开始充电,即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闭合状态。
由此,通过在供电设备侧设置供电端停充开关,通过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进行供电控制,可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相较于通过急停开关进行停充,可避免内部器件发生损坏,并且相较于通过CAN报文进行停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切断回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前述的供电设备,参考图5所示,该充电控制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获取故障信号。
步骤S111,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步骤S112,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
步骤S113,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充电控制方法还可包括:获取复位信号;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应用于供电设备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描述,可参考前面关于供电设备的描述,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该控制导引电路包括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和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设置在供电设备100上,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设置在车辆200上。
其中,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S2、供电端检测电阻R1、供电端预设电源U1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U1,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设置有第一检测点1;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包括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R4和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R4连接在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与车辆的车身地之间,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设置有第二检测点2。可选的,供电端停充开关S2为常闭开关。
可选的,参考图6所示,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还可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110,供电设备控制器110用于在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100停止供电。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还可包括车辆控制器210,车辆控制器210用于根据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控制车辆200停止充电。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可为供电设备100内部的控制器或集成在供电设备100内部的某一控制器中,车辆控制器210可为车辆200内部的控制器或集成在车辆200内部的某一控制器中,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这里不做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设备100还可包括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其中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连接在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的第一端与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正极端子DC+之间,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2连接在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的第二端与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负极端子DC-之间,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可通过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的通断来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车辆200还可包括动力电池240、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其中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连接在动力电池240的第一端与车辆200的直流电压正极端子DC+之间,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6连接在动力电池240的第二端与车辆200的直流电压负极端子DC-之间,车辆控制器210可通过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的通断来控制充电回路的通断。
具体来说,以供电端停充开关S2为常闭开关为例。参考图6所示,当需要充电时,先将供电设备100的供电端口与车辆200的充电端口相连,此时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和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对应相连,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正极端子DC+和车辆200的直流电压正极端子DC+相连,供电设备100的直流电压负极端子DC-和车辆200的直流电压负极端子DC-相连。而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开始充电信号后,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假设为第一电压,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确定供电设备100的供电端口成功连接至车辆200的充电端口,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以给车辆200供电,同时车辆控制器210获取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也为第一电压,此时车辆控制器210确定供电设备100的供电端口成功连接至车辆200的充电端口,车辆控制器210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闭合状态,以给车辆200充电,进入充电流程,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开始给动力电池240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当供电设备100或车辆200发生异常时,如热失控、冒烟、起火等紧急情况,或者电压、电流、充电功率等异常,可由充电管理后台或供电设备APP的按键等发送故障信号给供电设备控制器110。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故障信号后,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发生改变,如第一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0V,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根据第一检测电压立即切断供电回路,即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断开状态,以停止给车辆200供电。同时,车辆控制器210通过获取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可以确定出当前发生充电异常,此时车辆控制器210可以控制车辆200停止充电,即断开充电回路,也即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断开状态,以在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未及时或未能控制供电设备100停止供电时进行停止充电,从而对车辆200实现进一步保护。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和第二检测点的硬件电平,能够实现供电设备和车辆的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有效解决了通过CAN报文实现停充存在的耗时长以及在CAN通讯线异常时无法停充的问题,且不会对供电设备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所示,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还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R7,供电端停充电阻R7与供电端停充开关S2并联。也就是说,可在供电端停充开关S2上并联一个供电端停充电阻R7,当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获取到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断开后,电流由供电端预设电源U1流经供电端检测电阻R1后,从供电端停充电阻R7流过,此时供电端预设电源U1和第一检测点1之间的等效阻值为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与供电端停充电阻R7之和,该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具体过程与图6所示示例过程相同,区别在于检测到的电压有所不同,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8所示,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还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S、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其中,充放电连接开关S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串联,充放电连接开关S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另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的设备地,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连接在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和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继续参考图8所示,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还包括:车端检测电阻R5、车端预设电源U2和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车端检测电阻R5连接在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与车端预设电源U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设备100可包括供电设备本体120和与供电设备本体120相连的充电插头130,第一控制导引模块310中的供电端停充开关S2、供电端检测电阻R1、供电端预设电源U1和供电端停充电阻R7可设置在供电设备本体120内,充放电连接开关S、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R2和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R3可设置在充电插头130内。相应地,车辆200可包括车辆本体220和与车辆本体相连的充电插座230,第二控制导引模块320中的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R4、车端检测电阻R5和车端预设电源U2可设置在车辆本体220。另外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和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设置在供电设备本体120内,动力电池240和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设置在车辆本体220内。供电设备本体120和充电插头130可通过充电线缆相连,以适用于不同距离的充电,充电插座230可直接设置在车辆本体220上,供电设备100可为充电桩等。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申请,下面可结合图8所示具体示例来进行说明,在该示例中,供电端停充开关S2和充放电连接开关S均为常闭开关。
参考图8所示,当需要充电时,先将充电插头130连接至充电插座230,而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开始充电信号后,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假设第一检测电压为4V,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确定充电插头130成功连接至充电插座230,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同时车辆控制器210获取第三检测点3的第三检测电压,假设第三检测电压为6V,此时车辆控制器210确定充电插头130成功连接至充电插座230,车辆控制器210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闭合状态,以进入充电流程,供电设备功率模块140开始给动力电池240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控制器110在接收到故障信号后,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断开状态,供电端停充电阻R7和供电端检测电阻R1串联,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发生改变,如第一检测电压由4V变为2V,此时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根据第一检测电压立即切断供电回路,即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断开状态,停止给车辆200供电。同时,车辆控制器210通过获取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可以确定出当前出现充电异常,此时车辆控制器210可以控制车辆200停止充电,即断开充电回路,也即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断开状态,以在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未及时或未能控制供电设备100停止供电时进行停止充电,从而对车辆200实现进一步保护。
进一步的,在供电设备100停止供电后,供电设备控制器110还获取复位信号,并在获取到复位信号后,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S2处于闭合状态,并获取第一检测点1的第一检测电压,此时第一检测电压由2V恢复至4V,供电设备控制器110恢复供电,即控制供电回路控制开关K1和K2处于闭合状态。同时,车辆控制器210根据第二检测点2的第二检测电压可以确定出供电设备100已经恢复供电,此时车辆控制器210可控制车辆200开始充电,即控制充电回路控制开关K5和K6处于闭合状态。
由此,通过在供电设备侧设置供电端停充开关,通过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动作,并根据动作后的第一检测点和第二检测点的硬件电平,可实现快速、安全、可靠地停充,相较于通过急停开关进行停充,可避免内部器件发生损坏,并且相较于通过CAN报文进行停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切断回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供电设备和车辆,供电设备和车辆包括前述的控制导引电路,参考图9所示,该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210,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故障信号,并根据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一检测电压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步骤S211,车辆控制器获取第二检测点的第二检测电压,并根据第二检测电压控制车辆停止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第一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时,第二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供电设备控制器控制供电设备停止供电,车辆控制器控制车辆停止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充电控制方法还可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复位信号,并根据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应用于供电设备和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描述,可参考前面关于控制导引电路的描述,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供电端检测电阻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和所述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和所述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
所述供电设备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所述供电设备控制器用于在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所述供电端停充电阻与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和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所述充放电连接开关和所述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所述充放电连接开关和所述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的设备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所述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所述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和所述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5.一种控制导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导引模块和第二控制导引模块,所述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设置在供电设备上,所述第二控制导引模块设置在车辆上,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导引模块包括供电端停充开关、供电端检测电阻、供电端预设电源和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和所述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和所述供电端检测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供电端预设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点;
所述第二控制导引模块包括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和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车端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所述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与所述车辆的车身地之间,所述车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设置有第二检测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导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供电端停充电阻,所述供电端停充电阻与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控制导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充放电连接开关、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和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充放电连接开关和所述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所述充放电连接开关和所述第一充放电连接电阻串联后的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的设备地,所述第二充放电连接电阻连接在所述供电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和所述供电设备的设备地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导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车端检测电阻、车端预设电源和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所述车端检测电阻连接在所述车端第二连接确认端子与所述车端预设电源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导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导引模块还包括供电设备控制器,所述供电设备控制器用于在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10.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故障信号;
根据所述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
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复位信号;
根据所述复位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12.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供电设备和车辆,所述供电设备和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导引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故障信号,并根据所述故障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检测点的第一检测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停止供电;
所述车辆控制器获取第二检测点的第二检测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检测电压控制所述车辆停止充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由第一电压变为第二电压时,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由所述第一电压变为所述第二电压,所述供电设备控制器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停止供电,所述车辆控制器控制所述车辆停止充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供电设备控制器获取复位信号,并根据所述复位信号控制供电端停充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50511.5A CN115556612A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50511.5A CN115556612A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56612A true CN115556612A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737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50511.5A Pending CN115556612A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56612A (zh) |
-
2021
- 2021-07-02 CN CN202110750511.5A patent/CN11555661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44553A1 (en) |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harge control of electric vehicle | |
KR101755894B1 (ko) | 차량용 배터리의 과방전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 |
KR101673822B1 (ko) | 친환경 차량의 릴레이 융착 검출 장치 및 그 방법 | |
EP3107181B1 (en) | Monitoring device fo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protection system for secondary battery | |
KR101622193B1 (ko) | 절연저항 측정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고전압 전원 분배 장치 | |
CN112297950A (zh) | 一种充放电人机交互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 |
KR101641762B1 (ko) | 프리차지 저항 및 릴레이 파손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7399287B (zh) | 用于助推启动的车辆电力系统 | |
CN112428822A (zh) | 一种诊断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 |
KR102191744B1 (ko) | 전기 구동부를 구비한 차량의 저전압 온보드 전기 시스템의 공급 | |
KR101930089B1 (ko) | 셀-임피던스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배터리팩 관리 방법 | |
KR20210048319A (ko) | 차량용 배터리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20240006671A1 (en) | Battery lockout override logic for a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5556612A (zh) | 供电设备、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
KR102142869B1 (ko) | 돌입전류 방지용소자와 다이오드 전압강하 특성을 이용한 이동식 카라반을 견인하는 전기자동차의 전원공급 배터리 시스템 | |
KR20170105214A (ko) | 전기차 충전 시스템 | |
CN115556581A (zh) | 车辆、控制导引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 |
WO2021213848A1 (en) | Electrical system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 |
CN115207994A (zh) | 安全故障识别方法与装置、存储介质、电池管理系统 | |
KR101047651B1 (ko) | 연료 전지 차량의 파워 시스템 단락 검출 장치 | |
US20220094178A1 (en) |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system | |
KR102067862B1 (ko) | 배터리 보호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5723593A (zh) | 车辆、控制导引电路和充电控制方法 | |
KR101622194B1 (ko) | 배터리 보호 기능을 갖는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 |
KR101930088B1 (ko) | 모듈-임피던스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배터리팩 관리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