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2118A - 致动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2118A
CN115552118A CN202180035085.5A CN202180035085A CN115552118A CN 115552118 A CN115552118 A CN 115552118A CN 202180035085 A CN202180035085 A CN 202180035085A CN 115552118 A CN115552118 A CN 115552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mponent
helical
actuator assembly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50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德鲁·本杰明·辛普森·布朗
约书亚·卡尔
奥利弗·哈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200794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595645A/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GB201654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02016549D0/en
Application filed by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52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21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6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bodies due to heating, cooling, moistening, drying or the like
    • F03G7/061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bodies due to heating, cooling, moistening, drying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uating element
    • F03G7/0614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bodies due to heating, cooling, moistening, drying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uating element using shape memory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6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bodies due to heating, cooling, moistening, drying or the like
    • F03G7/066Actuat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 F03G7/0665Actuat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controlled displacement, e.g. by using a lens positioning actuat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46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76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shape memory allo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Abstract

致动器组件包括第一部件(102)、第二部件(110)和螺旋支承机构(20)。螺旋支承机构被布置成引导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螺旋支承机构包括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第一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一轨道和被容纳在第一轨道中的第一支承元件,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二轨道和被容纳在第二轨道中的第二支承元件。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偏移。本公开还涉及自动聚焦系统和相机系统。

Description

致动器组件
领域
本公开涉及致动器组件和包括致动器组件的相机系统。
背景
已知,在致动器中使用SMA线来驱使可移动元件相对于支撑结构的移动。这种SMA致动器在微型设备(诸如智能手机)中具有特殊的优势。SMA致动器可以例如在诸如紧凑型相机模块的光学设备中使用,用于驱动透镜沿其光轴的移动,例如以实现聚焦(例如自动聚焦,AF)或变焦。
例如,WO 2019/243849 A1描述了一种包括支撑结构和可移动元件的SMA致动装置。支撑在支撑结构上的可移动元件上的螺旋支承机构引导可移动元件相对于支撑结构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至少一个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线在正交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内或以与该平面成锐角的方式连接在支撑结构和可移动元件之间,以便驱使可移动元件围绕螺旋轴线旋转,螺旋支承机构将该旋转转换成所述螺旋移动。
制造公差可引起致动装置的组成部分的未对准,例如可移动元件和支撑结构的未对准。期望的是减小由制造公差引起的致动装置的组成部分的未对准,和/或对于给定的致动器线的移动,增加可移动元件的移动。
概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致动器组件,该致动器组件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以及螺旋支承机构,该螺旋支承机构被布置成引导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所述螺旋支承机构包括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一轨道和容纳在第一轨道中的第一支承元件,并且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二轨道和容纳在第二轨道中的第二支承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在沿所述螺旋轴线的方向上偏移。特别地,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在增加它们之间距离的方向上偏移。与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不偏移的情况相比,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可以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重叠。因此,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可以与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两者都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是SMA致动器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是微型致动器组件。致动器组件可以是SMA微致动器组件。
由于制造公差,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通常允许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倾斜量。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以规定的方式偏移有助于减小由于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制造公差而可能引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倾斜量。
致动器组件可以被配置成使得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在螺旋移动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中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第一轨道中的单个支承元件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轨道包括多个面,其中,第一支承元件同时接合两个面,以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其中,第一轨道中没有其他支承元件同时接合两个面。该多个面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第一轨道的两个面可以至少部分地相对。第一轨道可以包括另外的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在第二轨道中的单个支承元件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二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轨道包括多个面,其中,第二支承元件同时接合两个面,以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其中,第二轨道中没有其他支承元件同时接合两个面。该多个面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第二轨道的两个面可以至少部分地相对。第二轨道可以包括另外的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即不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即不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二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支承机构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支承机构还包括第三螺旋支承件,该第三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三轨道和容纳在第三轨道中的第三支承元件。第三轨道可以在沿着螺旋轴线的方向上与第一轨道和/或第二轨道重叠。因此,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可以与第三轨道和第一轨道和/或第二轨道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三支承元件偏移,这增加了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与第三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与第三支承元件在沿着螺旋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不偏移的情况相比,该第三支承元件与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增加。再者,这有助于减小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倾斜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围绕螺旋轴线间隔开第一角度,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围绕螺旋轴线间隔开第二角度,该第二角度基本等于第一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在第三轨道中的单个支承元件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三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即不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三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即不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四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支承机构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第三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三支承元件沿螺旋轴线在相反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支承元件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还包括第四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被容纳在致动器组件的轨道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被容纳在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轨道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被容纳在第一轨道或第三轨道中,或者被容纳在致动器组件的第四轨道中。第四轨道可以在沿着螺旋轴线的方向上与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或第三轨道重叠。因此,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可以与第四轨道和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或第四轨道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四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约束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第四方向上的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不同于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是基本相反的方向,并且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可以是基本相反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偏移,这增加了第三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与第三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不偏移的情况相比,第三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增加。再者,这有助于减小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倾斜量。
在其中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二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将沿着螺旋轴线在一个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支承元件偏移,以及第一支承元件沿着螺旋轴线在相同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支承元件偏移,并且第三支承元件沿着螺旋轴线在相反方向上相对于第四支承元件偏移。这种机构可以帮助在最小化沿螺旋轴线的致动器的尺寸的任何增加的同时最大化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中的一个用单个支承元件提供一个约束自由度,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中的另一个用单个支承元件提供两个约束自由度,以及第二螺旋支承件用两个支承元件(即第二支承元件和第四支承元件)提供两个约束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二部件上,其中第二轨道被设置在第一支承区域和第二支承区域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并且第二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大致彼此相对,并且第二裸露面大致彼此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第二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二部件上,其中第一轨道被设置在第一支承区域和第二支承区域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并且第二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大致彼此相对,并且第二裸露面大致彼此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第一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被设置在第二部件上,其中第三轨道被设置在第一支承区域和第二支承区域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并且第二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大致彼此相对,以及第二裸露面大致彼此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第三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第四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沿着第二轨道的第一部分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轨道的第一宽度大于第二轨道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二支承元件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沿着轨道的长度的一部分延伸,并且第二部分沿着轨道的长度的另一部分延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在沿螺旋轴线的方向上不重叠,或者可以仅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和/或第二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凹槽被构造成增加第二轨道的第一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或每个凹槽被设置在轨道的第二部分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或每个凹槽被布置成使得第二支承元件不同时接触第二轨道的两个第一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轨道的第二宽度大于第二轨道的第一部分中的第四支承元件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承元件小于第二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承面沿着第二轨道的第二部分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和/或第二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凹槽被构造成增加第二轨道的第二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或每个凹槽被设置在第二轨道的第一部分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或每个凹槽被布置成使得第四支承元件不同时接触第二轨道的两个第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还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定位元件,定位元件位于一个轨道中或每个轨道中。
定位元件有助于限定支承元件在相应轨道内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定位滚珠支承件,定位滚珠支承件的直径小于定位元件所在的轨道的支承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包括支撑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包括可移动部件,例如可移动安装件,以及优选的可移动透镜安装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被构造成驱使第二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旋转,该旋转被螺旋支承机构转换成第二部件的螺旋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组件是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
第一支承件、第二支承件、第三支承件和/或第四支承件可以是滚动支承件,例如滚珠支承件。第一支承元件、第二支承元件、第三支承元件和/或其他支承元件可以是滚动支承元件,例如滚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致动器组件,该致动器组件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螺旋支承机构,该螺旋支承机构被布置成引导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以及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两段或更多段SMA线,每段SMA线连接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其中每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倾斜,以便增加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旋转。相对于其中每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不倾斜的情况,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旋转被增加。
特别地,螺旋支承机构可引导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并沿着螺旋路径的螺旋移动。每段SMA线可以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倾斜,以便增大SMA线与螺旋路径之间的角度。与其中SMA线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不倾斜的情况相比,SMA线与螺旋路径之间的角度增大。
因此,在保持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可移动部件沿螺旋轴线的位移的同时,可以减小螺旋移动的螺距(pitch)。减小螺距还有助于减小由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制造公差而可能引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倾斜量。可选地或附加地,该效应可用于增加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可移动部件沿螺旋轴线的位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可相对于第一部件围绕螺旋移动范围移动,其中两段或更多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倾斜,以便至少在第二部件处于螺旋移动范围的中点时,增加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旋转。也就是说,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两个极端位置之间可移动,中点位于极端位置之间的中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螺旋移动范围的所述中点处测量线角度或每个线角度(即,该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倾斜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段SMA线不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重合或平行,不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以与对应于该段SMA线从其延伸的第二部件上的点的螺旋移动的螺旋路径的切线相同的角度倾斜,并且不以平面与切线之间的角度从第二部件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段SMA线产生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基本相同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具有小于300mm的螺距,并且该螺距优选小于200mm、小于100mm、小于90mm、小于80mm、小于70mm、小于60mm或小于50mm。
螺距是指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进行一次360度旋转时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轴向移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在8mm半径处具有至少10度的螺旋角,并且优选在8mm半径处具有至少15度或20度的螺旋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角为至少10度,并且优选为至少15或20度,这减少了由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制造公差而可能引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倾斜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在8mm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5度的螺旋角,并且优选地在8mm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0度或35度的螺旋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段SMA线以一个线角度从第二部件延伸,并且其中,每个线角度为至少3度,并且优选地为至少5度、6度、9度、12度或15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段SMA线以相同的线角度从第二部件延伸。在其它实施例中,一段或更多段SMA线以不同的线角度从第二部件延伸到其他的至少一段SMA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可相对于第一部件在螺旋移动范围内运动,其中,线角度是在第二部件在螺旋移动范围的中点处时测量的。也就是说,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两个极端位置之间可移动,中点位于极端位置之间的中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被配置成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第一极端位置和第二极端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极端位置和第二极端位置沿着螺旋轴线隔开至少0.2mm,优选至少0.5mm、至少1mm、至少2mm、至少3mm或更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段或更多段SMA线包括第一段SMA线和第二段SMA线,其中,第一段SMA线被配置为缩短长度以驱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并且其中,第二段SMA线被配置为缩短长度以驱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在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SMA线从第二部件(部分地在沿螺旋轴线的一个方向上)向第一部件的第一端部延伸,并且其中,第二段SMA线从第二部件(部分地在沿螺旋轴线的另一个方向上)向第一部件的第二端部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方面的致动器组件具有第一方面的致动器组件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致动器组件的自动聚焦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相机系统,该相机系统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致动器组件;图像传感器;以及透镜系统,其中,图像传感器被安装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一个,并且其中,透镜系统被安装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
附图简述
现在将参考附图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SMA致动装置的示意图,该SMA致动装置是相机;
图2和图3是两个螺旋支承件的透视图;
图4和图5是具有可能的不同螺旋支承机构的SMA致动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6是具有另一种可能的螺旋支承机构的SMA致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7和图8是SMA致动器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该SMA致动器装置包括以两个不同角度延伸的SMA致动器线;
图9和图10是具有SMA致动器线和弹性偏置元件的不同的布置的SMA致动器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的特写平面图;
图14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特写平面图;
图15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三螺旋支承件的特写平面图;
图16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部件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部件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是理想尺寸;
图19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中由于制造公差,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倾斜;
图20是仅供参考之用而示出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是理想尺寸;
图21是仅供参考之用而示出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中由于制造公差,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倾斜;
图22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23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24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三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25是图11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示出了第一螺旋支承件的轨道内的定位元件;
图2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8是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29是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二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垂直于图28的视图;
图30是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沿图28所示平面P1-P1的示意性横截面平面图;
图31是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沿图28所示平面P2-P2的示意性横截面平面图;
图3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一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4是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35是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二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垂直于图34的视图;
图36是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沿图34所示平面P1-P1的示意性横截面平面图;
图37是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螺旋支承件的沿图34所示平面P2-P2的示意性横截面平面图;以及,
图3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示意性透视侧视图。
图39是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第二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40是第四实施例的第一SMA致动器线和第二SMA致动器线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41是第五实施例的第一SMA致动器线和第二SMA致动器线的示意性侧视图。
详细描述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术语“支承件(bearing)”在本文中使用如下。本文使用的术语“支承件”包括术语“滑动支承件(sliding bearing)”、“滑体支承件(plainbearing)”、“滚动支承件”、“滚珠支承件”、“滚柱支承件”、“空气支承件”(其中加压空气使负载浮动)和“挠性件”。本文使用的术语“支承件”通常是指用以将运动约束为仅期望的运动并减少移动部件之间的摩擦的任何元件或元件的组合。术语“滑动支承件”用于表示其中支承元件在支承表面或面上滑动的支承件,并且包括“滑体支承件”。术语“滚动支承件”用于表示其中滚动支承元件(例如滚珠或滚子)在支承表面或面上滚动的支承件。这种滚动支承元件可以是屈从元件(compliant element),例如充满气体的囊。在实施例中,支承件可以设置于非线性支承表面上或者可以包括非线性支承表面。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组合使用多于一种类型的支承元件来提供支承件功能。因此,本文使用的术语“支承件”包括例如滑体支承件、滚珠支承件、滚动支承件和挠性件的任意组合。
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形状记忆合金(SMA)致动装置1,该装置1是相机。
SMA致动装置1包括支撑结构2,支撑结构2具有安装在其上的图像传感器3。支撑结构2可以采取任何合适的形式,通常包括基座4,图像传感器固定到基座。支撑结构2还可以支撑IC芯片5。SMA致动装置1还包括透镜元件10,在该示例中,该透镜元件10是可移动元件。透镜元件10包括透镜11,尽管可选地它可以包括多于一个透镜。透镜元件10具有与图像传感器3对准的光轴O,并且被布置成将图像聚焦在图像传感器3上。
SMA致动装置1是微型设备。在微型设备的一些示例中,透镜11(或多于一个透镜,当提供时)可以具有至多20mm,优选地至多15mm,优选地至多10mm的直径。
尽管在该示例中SMA致动装置1是相机,但这通常不是必需的。在一些示例中,SMA致动装置1可以是光学设备,其中可移动元件是透镜元件,但是没有图像传感器。在其它示例中,SMA致动装置1可以是这样一种类型的装置,即,该装置不是光学设备,并且其中可移动元件不是透镜元件并且没有图像传感器。示例包括用于深度测绘、面部识别、游戏控制台、投影仪和安全扫描仪的设备。
SMA致动装置1还包括螺旋支承机构20(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螺旋支承机构将透镜元件10支撑在支撑结构2上。螺旋支承机构20被布置成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围绕螺旋轴线H的螺旋移动。在本例中,螺旋轴线H与光轴O重合,并且在图1中螺旋移动用箭头M示出。优选地,螺旋移动沿右螺旋,即具有恒定半径的螺旋,但通常任何螺旋都是可能的。螺旋的螺距(pitch)沿着螺旋运动可以是恒定的或变化的。优选地,螺旋移动通常仅是螺旋的整圈的一小部分(少于四分之一)。
由螺旋支承机构20引导的透镜元件10的螺旋运动包括沿着螺旋轴线H的平移移动和围绕螺旋轴线H的旋转移动的分量。沿着螺旋轴线H的平移移动是透镜元件10的期望移动,例如改变图像在图像传感器3上的焦距和/或改变图像在图像传感器3上的放大(变焦)。在这个示例中,围绕螺旋轴线H的旋转移动对于光学目的是不需要的,但是通常是可接受的,因为透镜元件10的旋转不会改变图像在图像传感器3上的焦距。
螺旋支承机构20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一种可能性是,螺旋支承机构20包括是滚动支承件的一个或更多个螺旋支承件30,这种螺旋支承件的示例在图2和图3中示出。在图2和图3的每一个中,螺旋支承件30包括一对支承表面31和32,以及多于一个滚动支承元件33,例如滚珠,其设置在支承表面31和32之间。支承表面31和32中的一个设置在支撑结构2上,而支承表面31和3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透镜元件10上。
螺旋支承件30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如箭头M所示。这可以通过支承表面31和32围绕螺旋轴线H螺旋延伸(即沿着螺旋的线延伸)来实现。在实际实施例中,如果螺旋支承机构2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螺旋支承件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则与支承表面31和32距螺旋轴线H的距离相比,支承表面31和32的长度可以是短的,使得它们的形状接近直的或者甚至每个都是直的。通常存在多于一个螺旋支承件30,其以不同角度位置围绕螺旋轴线H定位,在这种情况中,螺旋支承件30具有不同的定向,使得它们协作并保持足够的约束,以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即使单个螺旋支承件30的支承表面31和32是直的。
在图2的示例中,支承表面31和32各自包括相应的凹槽34和35,滚动支承元件33位于凹槽34和35中。在该示例中,凹槽34和35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横向平移移动,该横向平移移动横向于由箭头M所示的移动方向。图2中所示的凹槽在横截面上是V形的,但是其他横截面也是可能的,例如是弧形的,如在圆形或椭圆形的部分中那样。通常,凹槽34和35提供了与相应的滚动支承元件33的两个接触点。凹槽34和35可以螺旋地延伸。可选地,在实际实施例中,如果螺旋支承机构2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螺旋支承件30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则与支承表面31和32距螺旋轴线H的距离相比,支承表面31和32的长度可以是短的,在这种情况凹槽34和35可以是直的或者是接近直的。
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支承表面31包括滚动支承元件33位于其中的凹槽36,并且第二支承表面32中支承表面是“平面的”。包括凹槽36的第一支承表面31可以设置在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中的任一个上,以及第二支承表面32设置在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中的另一个上。在图3的示例中,螺旋支承件30不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横向平移移动,该横向平移移动横向于箭头M所示的移动方向。支承表面32在如下意义上是“平面”的,即它是一个不是凹槽的表面,并且是只提供与滚珠的单点接触的表面。换句话说,支承表面32在滚动支承元件33的整个宽度尺度上实际上是平面的,尽管在更大的尺度上是螺旋的。例如,如图所示,该“平面”表面是螺旋的,在沿移动方向螺旋扭曲的横截面中是一条线,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与滚珠的单点接触。可选地,并且如上所述,在实际实施例中,如果螺旋支承机构2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螺旋支承件30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则支承表面31和32的长度可以是短的,在这种情况下,支承表面32可以是平面的或者是接近平面的。
作为示例,单个滚动支承元件33在图2和图3中示出,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可以包括数量为任意多个的滚动支承元件33。
螺旋支承机构通常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螺旋支承件30,其中螺旋支承件30的构造被选择为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同时在其他自由度上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移动。许多螺旋支承机构可以包括多于一个螺旋支承件30和包括多于一个滚动支承元件30的至少一个螺旋支承件,如下文将更详细地说明。
具有可能的不同螺旋支承机构的SMA致动装置1的一些具体示例在图4至图5中图示,图4至图5是正交于螺旋轴线的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支撑结构2、透镜元件10以及螺旋支承件30。
图4图示了可能的螺旋支承机构,其仅包括三个螺旋支承件39、40和41。三个螺旋支承件39、40和41围绕螺旋轴线H等角度地隔开,但是可选地,它们可以不相等地隔开。
第一螺旋支承件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40与图2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在图2中支承表面31和32各自包括相应的凹槽34和35。第三螺旋支承件41与图3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其中第一支承表面31包括凹槽36,滚动支承元件33位于凹槽36中,并且第二支承表面32是平面的。图5图示了第三螺旋支承件41的第一支承表面31在透镜元件10上的情况,但是可选地,它可以在支撑结构2上。
三个螺旋支承件39、40和41中的每一个包括单个滚动支承元件33。由三个螺旋支承件39、40和41施加的约束,并且特别是第一螺旋支承件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40的凹槽,足以在除螺旋移动之外的自由度上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移动。
图5图示了另一可能的螺旋支承机构,其仅包括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围绕螺旋轴线H等角度地隔开,但是可选地,它们可以不相等地隔开。
第一螺旋支承件46和第二螺旋支承件47与图2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其中支承表面31和32各自包括相应的凹槽34和35。
第三螺旋支承件48和第四螺旋支承件49与图3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其中第一支承表面31包括凹槽36,滚动支承元件33位于凹槽36中,并且第二支承表面32是平面的。图5图示了第三螺旋支承件48和第四螺旋支承件49的第一支承表面31在透镜元件10上的情况,但是可选地,它可以在支撑结构2上。
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单个滚动支承元件33。由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施加的约束足以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在除螺旋移动之外的自由度上的移动。
在图4至图5的每个螺旋支承机构中,透镜元件10上的支承表面32各自相对于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布置在同一侧上(全部在上方或全部在下方)。当支承表面31和32螺旋延伸时,这意味着在图4的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横截面视图中,从螺旋轴线H向外看,位于透镜元件10上的所有支承表面32都位于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的右侧,并且在图5的视图中,当从螺旋轴线H向外看时,位于透镜元件10上的所有支承表面32都位于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的左侧。由于这种布置,螺旋支承件的位于支撑结构2上的所有支承表面31彼此都面向相同的方向,这有助于通过相同的工具制造支承表面31。类似地,制造优势适用于透镜元件2上的支承表面32,它们彼此也面向相同的方向。
这种布置的结果是,所有的螺旋支承件30需要以相同的螺旋方向加载。因此,螺旋支承件30的加载可以通过沿着螺旋轴线H施加加载力、围绕螺旋轴线H施加加载力或其组合来提供。在下面更详细描述的布置中,该加载力可以由弹性偏置元件70施加,该弹性偏置元件70弹性地偏置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
图6示出了另一可能的螺旋支承机构,其是图5的螺旋支承机构的修改。因此,螺旋支承机构仅包括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并且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围绕螺旋轴线H等角度地隔开,但是可选地,它们可以不相等地隔开。
如在图5的螺旋支承机构中,(a)第一螺旋支承件46和第二螺旋支承件47与图2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其中支承表面31和32各自包括相应的凹槽34和35,以及(b)第三螺旋支承件48和第四螺旋支承件49与图3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属于同一类型,其中第一支承表面31包括凹槽36,滚动支承元件33位于凹槽36中,并且第二支承表面32是平面的。图6图示了第三螺旋支承件48和第四螺旋支承件49的第一支承表面31在透镜元件10上的情况,但是可选地,它可以在支撑结构2上。如在图5的螺旋支承机构中,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中的每一个包括单个滚动支承元件33。由四个螺旋支承件46至49施加的约束足以约束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在除螺旋移动之外的自由度上的移动。
然而,与图5相比,图6的螺旋支承机构被修改,以改变各个支承件46至49中的支承表面31和32的布置,如下所述。在第一螺旋支承件46中,当沿着螺旋轴线H观察时,透镜元件10上的支承表面32在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上方,而在第二螺旋支承件47中,当沿着螺旋轴线H观察时,透镜元件10上的支承表面32在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下方。类似地,在第三螺旋支承件48中,当沿着螺旋轴线H观察时,透镜元件10上的支承表面32在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1上方,而在第四螺旋支承件49中,当沿着螺旋轴线H观察时,透镜元件10上的支承表面31在支撑结构2上的支承表面32下方。
这可以在下面的基础上,通过参考竖直平面(平行于螺旋轴线)上的支承件约束来理解。第一螺旋支承件46和第三螺旋支承件48阻止透镜元件10向下移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47和第四螺旋支承件49阻止透镜元件10向上移动或围绕第一螺旋支承件46和第三螺旋支承件48之间的轴线旋转。
现在将描述使用一个或更多个SMA致动器线60来旋转透镜元件10。
SMA致动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以用于旋转透镜元件10的目的。该SMA致动器线60或每个SMA致动器线60连接在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之间,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SMA致动器线60通过压接部分61连接到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压接部分61压接SMA致动器线60以提供机械和电连接。在图7的情况中,SMA致动器线60在正交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内延伸。在图8的情况中,SMA致动器线60与正交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成锐角Q延伸。SMA致动器线60相对于螺旋轴线偏移。因此,在图7和图8两种情况中,SMA致动器线60的收缩驱使透镜元件10围绕螺旋轴线H旋转。因此,图7或图8的SMA致动器线60的定向中的任一种可以用于下面描述的任何布置中,除非另有说明。
由于螺旋支承机构20引导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并约束其他自由度的移动,由SMA致动器线60的收缩驱使的旋转被螺旋支承机构20转换成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螺旋移动。因此,除了旋转移动的分量之外,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平移移动的分量沿着螺旋轴线H实现。如上所述,这改变了图像在图像传感器3上的焦距。
由于SMA致动器线60具有驱使透镜元件10旋转的主要目的,所以SMA致动器线沿着螺旋轴线H投影的范围可以是最小化的。因此,SMA致动装置1的其他组成部分约束了沿螺旋轴线H的尺寸减小。通常,沿螺旋轴线H投影的高度取决于螺旋支承机构20,例如螺旋支承机构的几何结构。螺旋支承机构20在图7和图8中示意性地被示出。
在SMA致动装置1中可以使用该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的各种不同布置,只要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驱使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的旋转。参考图9至图10,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的可能布置的一些示例如下,图9和图10各自是SMA致动装置1的示意图,该SMA致动装置1包括示意性图示的连接部分65,连接部分65是透镜元件10的部件,并且SMA致动器线60连接到连接部分65。在每种情况中,该SMA致动器线60或每个SMA致动器线60在所示的相应定向上连接在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之间。
在第一类型的实施例中,SMA致动装置1还包括连接在支撑结构2和透镜元件10之间的弹性偏置元件70,如图9所示。弹性偏置元件70通常是弹簧,如在下面的示例中,但是原则上可以由任何其他元件形成,例如挠性件或弹性材料件。
这种弹性偏置元件70被布置成弹性地偏置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一般而言,弹性偏置元件70与SMA致动器线一起使用是已知的,弹性偏置元件70向SMA致动器线60施加应力,并驱使SMA致动器线60在与收缩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这种弹性偏置元件70可以与单个SMA致动器线60或多于一个SMA致动器线60一起被采用。在SMA致动1的特定情况中,弹性偏置元件70可以以各种方式布置,其中一些示例如下。
图9示出了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SMA致动装置1仅包括单个SMA致动器线60,并且弹性偏置元件70围绕螺旋轴线H延伸,从而提供围绕螺旋轴线H的力。在图159中,弹性偏置元件在拉伸时操作,但是可选地可以在压缩时操作,例如与SMA致动器线60并排布置。对弹性偏置元件70围绕螺旋轴线H延伸的使用最小化了弹性偏置元件70沿着螺旋轴线H投影的范围。
图10示出了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SMA致动装置1仅包括单个SMA致动器线60,并且弹性偏置元件70平行于螺旋轴线H延伸,从而提供沿着螺旋轴线H的力。在这种情况中,由弹性偏置元件70施加的力在不同于SMA致动器线60的方向上起作用,但是由于螺旋支承机构20的作用,仍然提供弹性偏置。在图10中,螺旋弹簧是弹性偏置元件70,其轴线示出为平行于光轴。可选地,弹簧轴线也可以与光轴成一定角度。
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示例包括单个SMA致动器线60,但是可以修改为包括平行地起作用的多于一个SMA致动器线60。例如,SMA致动器线60和弹性偏置元件70可在透镜元件10的相对侧上重复。SMA致动器线60和弹性偏置元件70具有围绕螺旋轴线的旋转对称性,并且因此SMA致动器线60是互补的,并且在相同的方向上并行地驱使透镜元件10相对于支撑结构2围绕螺旋轴线H旋转,并且因此SMA致动器线60一起被致动。然而,由于SMA致动器线60被布置在螺旋轴线H的相对侧上,SMA致动器线60还在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内沿相反方向在透镜元件10上提供平移力。因此,由SMA致动器线60施加的净平移力被最小化,从而减小施加到螺旋支承机构20的力。
在另一种配置中,不提供弹性偏置元件,而代替的是,SMA致动装置1包括至少一对SMA致动器线60,该至少一对SMA致动器线60被布置成在相反的方向上驱使透镜元件10围绕螺旋轴线H旋转。类似于已知的使用对置SMA致动器线以在线性移动的对象的平移中提供相反的力,SMA致动器线60或每对SMA致动器线60围绕螺旋轴线H施加相反的力矩。因此,该对SMA致动器线60向彼此施加应力(该应力可以通过螺旋支承机构20作用),并沿相反的方向驱使透镜元件10围绕螺旋轴线H旋转。
一般而言,本文描述的螺旋支承机构20的任何形式,包括任何螺旋支承机构或挠性机构,可以与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个SMA致动器线60的任何布置一起使用。
在上述所有示例中,SMA致动器线60由IC(集成电路)芯片5中所实施的控制电路驱动。特别地,控制电路为每个SMA致动器线60产生驱动信号,并将驱动信号提供给SMA致动器线60。控制电路接收表示透镜元件10沿光轴O的期望位置的输入信号,并产生被选择用于将透镜元件10驱动到期望位置的驱动信号。驱动信号可以使用电阻反馈控制技术产生,在这种情况中,控制电路20测量多段SMA致动器线20的电阻,并且使用测量的电阻作为反馈信号来控制驱动信号的功率。这种电阻反馈控制技术可以如WO-2013/175197、WO-2014/076463、WO-2012/066285、WO-2012/020212、WO-2011/104518、WO-2012/038703、WO-2010/089529或WO-2010029316中任一个所公开的那样实施,以上每一个文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作为替代,控制电路可以包括感测透镜元件10的位置的传感器,例如感测固定到透镜元件10的磁体的位置的霍尔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中,驱动信号使用感测到的位置作为反馈信号来控制驱动信号的功率。
现在参考图11至图25,示出了致动器组件101的第一实施例。
致动器组件101包括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02是支撑结构102,以及第二部件110是可移动元件110或可移动部件110,例如透镜元件110。然而,应当认识到,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可以是其他组成部分。在一个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第一部件是可移动元件,并且第二部件是支撑结构。
致动器组件101还包括螺旋支承机构120。螺旋支承机构120被布置成引导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螺旋轴线H的螺旋移动,使得第二部件110围绕螺旋轴线H的旋转转换为第二部件110的螺旋移动。
致动器组件101还包括驱动机构(未示出),其被构造成驱使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螺旋轴线H旋转,螺旋支承机构120将该旋转转换为第二部件110的螺旋移动。
驱动机构可以包括具有以上参考图1至图10描述的任何示例的构造的SMA致动器,或者可以包括具有替代构造的SMA致动器。在又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是SMA致动器以外的类型。例如,驱动机构可以替代地或附加地包括被配置为驱使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的电动马达(未示出)。
在本示例中,驱动机构是图9中所示类型的SMA致动器,包括单个SMA致动器线60和用于提供弹性偏置的弹性偏置元件70,其中弹性偏置元件70围绕螺旋轴线H延伸以提供绕螺旋轴线H的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元件(未示出)被安装在第二部件110上以提供从SMA致动器线60的连接到第二部件110的端部到第一部件102的电连接。以下将不再重复对SMA致动器的操作的详细描述。
在本示例中,螺旋支承机构120具有与图4所示的螺旋支承机构20的类似的布置,包括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然而,应该认识到,螺旋支承机构120可以替代地具有图5或图6所示的构造,例如,包括四个螺旋支承件,或者替代构造。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围绕螺旋轴线H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隔开,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围绕螺旋轴线H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141隔开。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可以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等距离隔开。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可以在沿螺旋轴线H的方向上重叠。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与图2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类型相同。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支承区域131和第二支承区域132。第一部件102包括第一支承区域131,并且第二部件110包括第二支承区域132。
在本示例中,第一支承区域131是第一支承表面131,并且第二支承区域132是第二支承表面132。每个第一支承表面131包括凹槽134,并且每个第二支承表面132包括凹槽135。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与图3所示的螺旋支承件30类型相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包括第一支承区域131。在本示例中,第一支承区域131是包括凹槽136的第一支承表面131,滚动支承元件133位于凹槽136中。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还包括第二支承区域132。在本示例中,第二支承区域132是平面或大致平面的第二支承表面132。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第一支承区域131在第一部件102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132在第二部件110上。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包括第一支承面150A和第二支承面151A(如图13所示)。第一支承件150A和第二支承面151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二支承表面132包括第一支承面152A和第二支承面153A(如图14所示)。第一支承面152A和第二支承面153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A面向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A,其中单个滚动支承元件133A容纳在第一支承表面150A、152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一支承面150A、152A。第一支承面150A、152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一支承面150A、152A与滚动支承元件133A的接合约束了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一方向(由图13中的箭头“X1”所示)上的移动。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支承面150A、152A。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二支承面151A面向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二支承面153A,其中滚动支承元件133A容纳在第二支承面151A、153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二支承面151A、153A。第二支承面151A、153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二支承面151A、153A与滚动支承元件133A的接合约束了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二方向(由图13中的箭头“Y1”所示)上的移动。第一方向Y1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二支承面151A、153A。
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包括第一支承面150B和第二支承面151B。第一支承面150B和第二支承面151B基本上彼此成直角。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二支承表面132包括第一支承面152B和第二支承面153B。第一支承面152B和第二支承面153B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B面向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B,其中单个滚动支承元件133B容纳在第一支承面150B、152B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一支承面150B、152B。第一支承面150B、152B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一支承面150B、152B与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接合约束了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三方向(由图14中的箭头“X2”所示)上的移动。第三方向X2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支承面150B、152B。
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二支承面151B面向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二支承表面153B,其中滚动支承元件133B容纳在第二支承面151B、153B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二支承面151B、153B。第二支承面151B、153B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二支承面151B、153B与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接合约束了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四方向(由图14中的箭头“Y2”所示)上的移动。第四方向Y2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二支承面151B、153B。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包括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面151C。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面151C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第二支承面132通常是平面的,并且形成第一支承面152C(如图15所示)。
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面151C以与第二支承面132成一定角度面向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C。单个滚动支承元件133C容纳在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件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表面151C与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C之间,以同时接合面150C、151C、152C。
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表面151C以及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C与滚动支承元件133C的接合约束了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五方向(由图15中的箭头“X3”所示)上的移动。第五方向X3在远离所述第一支承面152C的方向上垂直于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C延伸。第五方向X3朝向第一支承表面131的凹槽136的中心,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面151C成约45度延伸。
第一轨道144A设置在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和第二支承面132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150A、151A、152A、153A之间。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容纳在第一轨道144A中。
第二轨道144B设置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和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150B、151B、152B、153B之间。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容纳在第二轨道144B中。
第三轨道144C设置在第一支承表面131的第一支承面150C和第二支承面151C与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第二支承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C之间。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容纳在第三轨道144C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1、第二方向Y1、第三方向X2、第四方向Y2和第五方向X3都基本上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的螺旋路径延伸。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移动,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的螺旋路径的轴线(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旋转移动。在本示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139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的旋转移动。即,支承面150A、151A、152A、153A邻接滚动支承元件133A以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上的平移运动,但仍然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滚动支承元件133A旋转。
第二螺旋支承件1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移动,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的螺旋路径的轴线(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旋转移动。在本示例中,第二螺旋支承件1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旋转移动。即,支承面150B、151B、152B、153B邻接滚动支承元件133B,以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三方向X2和第四方向Y2上的平移运动,但仍然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旋转。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移动,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110的螺旋路径的轴线(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旋转移动。在本示例中,第三螺旋支承件141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的旋转移动。即,支承面150C、151C、152C邻接滚动支承元件133C,以约束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在第五方向X3上的平移运动,但仍然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围绕滚动支承元件133C的旋转。
在本示例中,每个螺旋支承件139、140、151本身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因为在第一轨道144A、第二轨道144B和第三轨道144C中的每个轨道中仅提供单个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更具体地说,第一轨道144A中的单个支承元件133A同时邻接第一支承面150A、152A,以在第一方向X1上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约束第二部件110;第二轨道144A中的单个支承元件133B同时邻接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150B、151B、152B、153B,以在第三方向X2和第四方向Y2上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约束第二部件110;并且,第三轨道144C中的单个支承元件133C邻接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150C、151C、152C,以在第五方向X3上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约束第二部件110。然而,应认识到,多于一个支承元件可设置在轨道144A、144B、144C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中,如下文参考附加实施例所述。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提供第二支承元件,其小于轨道144A、144B、144C的宽度,并因此用于定位所述约束支承元件133A、133B、133C,而不是其本身执行约束功能,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51中的每一个本身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然而,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以及在包括多于三个螺旋支承件的实施例中的附加螺旋支承件)一起限制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移动,使得仅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运动。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每个螺旋支承件围绕至少一个相应的旋转轴线,使得制造致动器组件101更容易。这是因为所述旋转意味着,如果第一部件102或第二部件110例如由于制造公差而尺寸过小或过大,那么第二部件110将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倾斜,使得第二部件110的第二支承区域132仍然各自邻接相应的支承元件133A、133B、133C。即,尽管第二部件110尺寸过小,但第二部件110仍然通过螺旋支承机构120螺旋联接到第一部件102。这一原则在图21和图22中被图示。
图18和图19是示出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在图18中,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各自被制造成它们的预期尺寸,而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的尺寸中没有由于制造公差而引入的差异。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理想地对齐,使得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与第二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2重合。在本示例中,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与螺旋轴线H重合。
在图19中,由于制造公差,第二部件110略小于预期的理想尺寸。特别地,第二部件110在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之间延伸的尺寸太小。然而,由于第一螺旋支承件139本身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第二螺旋支承件140本身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以及第三螺旋支承件141本身允许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因此第二部件110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102倾斜。也就是说,第二部件110的中心轴线B2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倾斜倾斜角T。因此,尽管尺寸过小,但是第二部件110仍然能够配合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之间,使得第二部件110通过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螺旋联接到第一部件102。这是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不需要制造成精确的尺寸。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偏移,以减小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倾斜量。即,减小了倾斜角T。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沿螺旋轴线H向第一部件102的第一侧102A的方向(由图23中的箭头“E1”所示)偏移,在本示例中,该第一侧102A是第一部件102的顶侧102A。
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沿螺旋轴线H向第一部件102的第二侧102B的方向(由图24中的箭头“E2”所示)偏移,在本示例中,该第二侧102B是第一部件102的底侧102B。
第一部件102的第一侧102A和第二侧102B可以是第一部件102的相反侧。
当沿着螺旋轴线H观察时,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上方或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上方,以及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下方或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下方。
滚动支承元件133A、33B、133C的偏移在图22至图24中示意性地被示出。
图22是示出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在第二轨道144B内的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中心与垂直于螺旋轴线H延伸的平面(由图22至图24中的虚线“P-P”所示)对齐。
图23是示出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在第一轨道144A内的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滚动支承元件133A沿着第一轨道144A在朝向第一部件102的第一侧102A的方向上相对于平面P-P偏移。即,滚动支承元件133A的中心与平面P-P隔开。
图24是示出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在第三轨道144C内的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滚动支承元件133C沿第三轨道144C在朝向第一部件102的第二侧102B的方向上相对于平面P-P偏移。即,滚动支承元件133C的中心与平面P-P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通过位于轨道144A、144B、144C内的定位元件160(示意性地在图25中被示出,但为了清楚起见在其余附图中被省略)保持在它们在第一轨道144A、第二轨道144B和第三轨道144C内的相应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元件160包括支承元件160,例如滚珠支承件,其位于轨道144A、144B、144C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中,但其直径小于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且因此不同时接触相应轨道144A、144B、14C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150A、150B、150C、151A、151B、151C、152A、152B、152C、153A、153B、153C,从而不在第一方向X1、第二方向Y1、第三方向X2、第四方向Y2或第五方向X3上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约束第二部件1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定位元件可设置在每个轨道114A、144B、144C中,例如在相应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的相对侧上。
每个螺旋支承件139、140、141可以包括位于轨道144A、144B、144C的每个端部处的止动件(未示出),其防止定位元件160和或相应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从轨道144A、144B、144C的端部脱落。每个止动件可以包括例如覆盖或部分覆盖轨道144A、144B、144C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端部的板。
图25示意性地图示了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一轨道144A内的定位元件160。定位元件160均是滚柱支承件160,其直径小于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的直径。因此,在每个定位元件160和至少一个支承面之间形成间隙。
在替代实施例中,定位元件包括固定在轨道144A、144B、144C内的止动元件(未示出),以限制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133C在轨道144A、144B、144C内的移动。止动元件(未示出)可固定到每个螺旋支承件139、140、141的第一支承表面131和/或第二支承表面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螺旋移动期间,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相对于支承元件133A、133B、133C移动,使得支承元件133A、133B、133C在相应轨道144A、144B、144C内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承元件133A、133B、133C在相应轨道144A、144B、144C内的移动明显小于相应轨道144A、144B、144C的长度,即相应轨道144A、144B、144C的远端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元件允许在轨道144A、144B、144C内移动。例如,定位元件并不完全约束支承元件133A、133B、133C的移动,而是将支承元件133A、133B、133C约束在轨道144A、144B、144C内的区域内。例如,第一轨道144A中的定位元件或每个定位元件可将支承元件133A约束在朝向第一轨道144A的顶部的区域;第二轨道144B中的定位元件或每个定位元件可将支承元件133B约束在朝向第二轨道144B的中间的区域;以及,第三轨道144C中的定位元件或每个定位元件可将支承元件133C约束在朝向第三轨道144C的底部的区域。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C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偏移减小了在给定制造公差的情况下在第一部件102和第二部件110之间的倾斜角T。例如,如果第二部件110的尺寸小于或大于给定的量,那么将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C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的偏移减小了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和第二部件110的中心轴线B2之间的倾斜角T,这也将意味着螺旋轴线H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更紧密地对齐。
减小倾斜角T是有利的,因为它减小了倾斜的第二部件110的部分110C从第一部件102突出的量(参见图19),允许致动器组件101更加紧凑。此外,减小倾斜角T是有利的,因为它将改善被安装到第二部件110的组成部分与被安装于第一部件102的组成部分的对齐。例如,如果透镜元件(未示出)被安装到第二部件110并且图像传感器被安装到第一部件102,则减小倾斜角T将使透镜元件更接近于与图像传感器平行,从而改善光学设备的光学特性。
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的偏移由于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倾斜角T。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在接触区域R1处接触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第二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A。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在接触区域R2处接触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二表面132的第一支承面152B。偏移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导致接触区域R1、R2之间的距离(由图19中的箭头“D1”所示)增大,这意味着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旋转,使得接触区域R1、R2位于更靠近第二部件110的顶侧110A和底侧110B,从而减小第二部件110的倾斜。
这与图20和图21所示的布置形成对比,以供参考。图20和图21示出了致动器组件,其中滚动支承元件33A、33B没有偏移。替代地,滚动支承元件33A、33B在沿着第一部件2的中心轴线B1的方向上对齐。如果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10被制造成理想尺寸,那么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10对齐,使得第一部件2的中心轴线B1与第二部件10的中心轴线B2重合。然而,如果由于制造公差,第一部件2或第二部件10大于或小于它们的理想尺寸,那么第二部件2将相对于第一部分10倾斜。更具体地说,第二部件10的中心轴线B2将相对于第一部件2的中心轴线B1成倾斜角T,如图21所示。对于给定的制造公差,图21的布置的倾斜角T大于图19的布置的倾斜角T。
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133C的偏移由于滚动支承元件133B、133C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倾斜角T。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在接触区域处接触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第二表面132的第二支承面153B。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C在接触区域处接触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第二表面132的支承面152C。偏移滚动支承元件133B、133C导致所述接触区域之间的距离增加,这意味着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旋转,使得接触区域位于更靠近第二部件110的顶侧110A和底侧110B,从而减小第二部件110的倾斜,其方式类似于偏移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如上文参考图19所述。
例如,如果第二部件102在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之间延伸的方向上尺寸过大或过小,则偏移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减小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倾斜。例如,如果第二部件102在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A、133C之间延伸的方向上尺寸过大或过小,则偏移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133B减小第二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倾斜。然而,应当认识到,在一些实施例(未示出)中,仅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支承元件133A、133B偏移,且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支承元件133C与第一螺旋支承件139或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支承元件133A、133B对齐。在又一实施例(未示出)中,仅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支承元件133B、133C偏移,并且第一螺旋支承件139的支承元件133A与第二螺旋支承件或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支承元件133B、133C对齐。在又一实施例(未示出)中,完全省略了第三螺旋支承件141。
在一个实施例中(未示出),仅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之一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C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偏移。在另一实施例(未示出)中,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C都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偏移,但彼此不偏移。
假想轴线(由图18中的虚线“Z-Z”所示)延伸穿过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140的滚动支承元件133A、133B的中心。轴线Z-Z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的角度F小于90度,且优选小于85度、小于80度、小于75度、或小于7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角度F在90度至65度或85度至70度的范围内。轴线Z-Z不垂直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
假想轴线(未示出)延伸穿过第二螺旋支承件1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的滚动支承元件133B、133C的中心。该轴线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的角度(未示出)小于90度,且优选小于85度、小于80度、小于75度、或小于7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角度在90度至65度或85度至70度的范围内。该轴线不垂直于第一部件102的中心轴线B1。
现在参考图26至图3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组成部分。图26至图31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类似于图11至图25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且因此以下将不再重复详细描述。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包括通过螺旋支承机构联接在一起的第一部件202和第二部件210。
第一部件202包括第一侧202A和第二侧202B,在本示例中,第一侧202A和第二侧202B是顶侧202A和底侧202B。第一部件202的第一侧202A和第二侧202B可以是第一部件202的相反侧。第二部件210包括第一侧210A和第二侧210B,在本示例中,第一侧210A和第二侧210B,第二侧210A和第二侧210B是顶侧210A和底侧210B。第二部件210的第一侧210A和第二侧210B可以是第二部件210的相反侧。
该螺旋支承机构包括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相同的构造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
该螺旋支承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旋支承件240。致动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具有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不同布置。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包括容纳在第二轨道244内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和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
第一螺旋支承件在围绕螺旋轴线H的第一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隔开,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在围绕螺旋轴线H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隔开。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可以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等距离隔开。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包括第一支承区域231和第二支承区域232。第一支承区域231设置在第一部件202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232设置在第二部件210上。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区域231包括第一支承面250A和第二支承面251A。第一支承面250A和第二支承面251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二支承区域132包括第一支承面252A和第二支承面253A。第一支承面252A和第二支承面253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二轨道244设置在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区域231和第二支承区域232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250A、251A、252A、253A之间。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和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容纳在第二轨道244中。
第一支承区域231的第一支承面250A面向第二支承区域232的第一支承面252A,其中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容纳在第一支承面250A、252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一支承面250A、252A。第一支承面250A、252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一支承面250A、252A与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的接合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一方向上(由图30中的箭头“X1”所示,该图30是第二轨道244沿着图28中的虚线P1-P1所示的平面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的移动。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支承面250A、252A。
第一支承区域231的第二支承面251A面向第二支承区域232的第二支承面253A,其中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容纳在第二支承面251A、253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二支承面251A、253A。第二支承面251A、253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二支承面251A、253A与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的接合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二方向上(由图31中的箭头“Y1”所示,该图31是第二轨道244沿着图28中的虚线P2-P2所示的平面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的移动。第二方向Y1垂直于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二支承面251A、253A。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区域231和第二支承区域232的第一面250A、252A仅部分地沿着第二轨道244的长度延伸。第一凹槽270A沿着第二轨道244的剩余长度形成在第一支承件区域231中,并且第二凹槽270B沿着第二轨道244的所述剩余长度形成在第二支承区域232中,使得第二轨道244的宽度增加。因此,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不同时接触两个第一面250A、252A,而是与凹槽270A、270B对齐。这意味着只有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133A同时接触两个第一面250A、252A,以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一方向X1上的移动。
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区域231和第二支承区域232的第二面251A、253A仅部分地沿着第二轨道244的长度延伸。第三凹槽270C沿着第二轨道244的剩余长度形成在第一支承区域231中,并且第四凹槽270D沿着第二轨道244的所述剩余长度形成在第二支承区域232中,使得第二轨道244的宽度增加。因此,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不同时接触第二面251A、253A,而是与凹槽270C、270D对齐。这意味着只有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二滚动支承元件133B同时接触第二面251A、253A,以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二方向Y1上的移动。
在本示例中,第一区域231和第二区域232的第一面250A、252A从轨道244的第一端部向轨道244的中心延伸。轨道244的第一端部靠近第一部件202和第二部件210的顶侧202A、210A。在本示例中,第一区域231和第二区域232的第二面251A、253A从轨道244的第二端部向轨道244的中心延伸。轨道244的第二端部靠近第一部件202的底侧202B和第二部件210的底侧210B。
因此,第二螺旋支承件2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旋转移动,并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210的螺旋路径(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在本示例中,第二螺旋支承件2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和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中的任一滚动支承元件的旋转移动。这是因为只有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同时邻接第一支承面250A、252A,并且只有第二轨道244中的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同时邻接第二支承面251A、253A。因此,第二螺旋支承件240A本身不阻止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在第一旋转轴线上的旋转,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240A本身不阻止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在第二旋转轴线上的旋转。即,第一支承面250A、252A同时邻接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以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一方向X1上的平移运动,但仍然允许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第一滚动支承元件233A的旋转。此外,第二支承面251A、253A同时邻接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以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在第二方向Y1上的平移移动,但仍然允许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第二滚动支承元件233B的旋转。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一螺旋支承件(未示出)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102的旋转移动,并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210的螺旋路径(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方向)的轴线的旋转移动。类似地,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旋转移动,并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210的螺旋路径(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方向)的轴线的旋转移动。
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2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中的每一个本身允许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旋转。然而,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2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以及在包括多于三个螺旋支承件的实施例中的附加螺旋支承件)一起限制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旋转移动,使得仅允许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螺旋运动。
允许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旋转的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2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各自围绕至少一个相应旋转轴线旋转,使得更容易制造致动器组件。这是因为所述旋转意味着,如果第一部件202或第二部件210例如由于制造公差而尺寸过小或过大,那么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倾斜,使得第二部件210的相应的第二支承区域232各自仍然邻接相应的支承元件。也就是说,尽管存在制造公差,第二部件210仍然通过螺旋支承机构螺旋联接到第一部件202,如上文关于第一实施例所解释的。
第一螺旋支承件(未示出)的单个支承元件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二支承元件233B偏移。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的单个支承元件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元件233A偏移。因此,第一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二支承元件233B之间的距离增大,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240的第一支承元件233A之间的距离增大。这减小了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第二部件210相对于第一部件202的倾斜角,如上面参考第一实施例所解释的。
在本示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定位成靠近第一轨道的顶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二支承元件233B定位成靠近第二轨道244的底部。在本示例中,第三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定位成靠近第三轨道的底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一支承元件233A定位成靠近第二轨道244的顶部。
现在参考图32至图37,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的组成部分。图32至图37的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类似于图26至图31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且因此以下将不再重复详细描述。
与第二实施例一样,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包括通过螺旋支承机构联接在一起的第一部件302和第二部件310。第一部件302包括第一侧302A和第二侧302B,在本示例中,第一侧302A和第二侧302B是顶侧302A和底侧302B。第二部件310包括第一侧310A和第二侧310B,在本示例中,第一侧310A和第二侧310B是顶侧310A和底侧310B。
该螺旋支承机构包括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支承件139和第三螺旋支承件141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
该螺旋支承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旋支承件340。致动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具有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不同布置。
第二螺旋支承件340包括容纳在第二轨道344内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和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
第一螺旋支承件在围绕螺旋轴线H的第一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隔开,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在围绕螺旋轴线H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隔开。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可以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等距离隔开。
第二螺旋支承件340包括第一支承区域331和第二支承区域332。第一支承区域331设置在第一部件302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332设置在第二部件310上。
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一支承区域331包括第一支承面350A和第二支承面351A。第一支承面350A和第二支承面351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二支承区域332包括第一支承面352A和第二支承面353A。第一支承面352A和第二支承面353A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二轨道344设置在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一支承区域331和第二支承区域332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350A、351A、352A、353A之间。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和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容纳在第二轨道344中。
第一支承区域331的第一支承面350A面向第二支承区域332的第一支承面352A,其中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容纳在第一支承面350A、352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一支承面350A、352A。第一支承面350A、352A的至少一部分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一支承面350A、352A与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的接合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一方向上(由图36中的箭头“X1”所示,图36是第二轨道344沿着图34中的虚线P1-P1所示的平面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的移动。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支承面350A、352A。
第一支承区域331的第二支承面351A面向第二支承区域332的第二支承面353A,其中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容纳在第二支承面351A、353A之间,以同时接合第二支承面351A、353A。第二支承面351A、353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二支承面351A、353A与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的接合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二方向上(由图37中的箭头“Y1”所示,图37是第二轨道344沿着图35中的虚线P2-P2所示的平面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的移动。第二方向Y1垂直于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螺旋移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二支承面351A、353A。
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螺旋支承件240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螺旋支承件340之间的区别在于,仅第一面350A、352A或仅第二面351A、353A仅部分地沿着第二轨道344的长度延伸。第一面350A、352A或第二面351A、353A中的另一个延伸第二轨道344的长度。在本示例中,第一面350A、352A仅部分地沿着第二轨道344的长度延伸,并且第二面351A、353A沿着第二轨道344的长度延伸。
这意味着在第一支承区域331和第二支承区域332中的每一个中只需要一个凹槽370A、370B(或增加第二轨道344的宽度的其他特征),这可以使第一部件302和第二部件310更容易制造,特别是在第一部件302和第二部件310是使用模具制造的情况下。
第一支承元件333A具有比第二支承元件333B更小的直径。第一面350A、352A彼此隔开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基本上等于第一支承元件333A的直径。因此,第二轨道344中的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同时接触第一面350A、352A,以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一方向X1上的移动。
第二面351A、353A彼此隔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基本上等于第二支承元件333B的直径。因此,第二轨道344中的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同时接触第二面351A、353A,以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二方向Y1上的移动。凹槽370A、370B的构造使得第二支承元件333B不同时接触第一面350A、352A,且因此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一方向X1上的移动。因此,第二螺旋支承件3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围绕第二滚动支承元件333B的旋转。
第二面351A、353A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面350A、352A之间的距离。因此,小于第二支承元件133B并且因此也小于第二面351A、353A之间的距离的第一支承元件133A不同时接触第二面351A、353A,且因此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在第一方向Y1上的移动。因此,第二螺旋支承件340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围绕第一滚动支承元件333A的旋转。
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一样,第一螺旋支承件(未示出)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旋转移动,并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310的螺旋路径(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轴线的旋转移动。类似地,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本身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旋转移动,并且特别地,不约束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围绕垂直于第二部件310的螺旋路径(即,图3中箭头M所示的移动的方向)的轴线的旋转移动。
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3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中的每一个本身允许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旋转。然而,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3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以及在包括多于三个螺旋支承件的实施例中的附加螺旋支承件)一起限制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旋转移动,使得仅允许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螺旋运动。
第一螺旋支承件、第二螺旋支承件340和第三螺旋支承件各自单独地允许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旋转,每个螺旋支承件围绕至少一个相应旋转轴线旋转,使得如前面所解释的更容易制造致动器组件。
第一螺旋支承件(未示出)的单个支承元件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二支承元件333B偏移。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的单个支承元件相对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一支承元件333A偏移。因此,第一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二支承元件333B之间的距离增大,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与第二螺旋支承件340的第一支承元件333A之间的距离增大。这增加了由于制造公差而引起的第二部件310相对于第一部件302的倾斜角,如上面参考第一实施例所解释的。
在本示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定位成靠近第一轨道的顶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二支承元件333B定位成靠近第二轨道344的底部。在本示例中,第三螺旋支承件的单个支承元件定位成靠近第三轨道的底部,并且第二螺旋支承件的第一支承元件333A定位成靠近第二轨道344的顶部。
在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螺旋支承机构包括四个支承元件,其中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233A、333A、233B、333B,它们容纳在第二轨道244B、344B中。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第二轨道244B、3444B容纳单个支承元件233A、333A,而另一支承元件233B、333B被容纳在螺旋支承机构的另一第四轨道(未示出)中。如前所述,第二轨道244A的支承元件233A、333A相对于第一轨道的支承元件偏移,以减小倾斜。类似地,第四轨道的支承元件233B、333B相对于第三轨道的支承元件偏移以减小倾斜。
第二轨道和第四轨道可以在沿着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螺旋路径的方向上对齐。在一个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轨道的第一端部定位成靠近致动器组件的底部或顶部之一,并且第二轨道的第二端部定位成靠近致动器组件的中部。第四轨道的第一端部定位成靠近致动器组件的底部或顶部中的另一个,并且第四轨道的第二端部定位成靠近致动器组件的中部。因此,第二轨道和第四轨道的第二端部彼此靠近。在一些实施例中,
可选地,第二轨道和第四轨道可以围绕致动器组件的螺旋轴线H间隔开。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仍然可以定位成使得轨道内的支承元件一起允许由于制造公差而引起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倾斜量,其中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支承元件偏移以减小所述倾斜量。类似地,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仍然可以定位成使得轨道内的支承元件一起允许由于制造公差而引起的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一定量的倾斜,其中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的支承元件偏移以减小所述倾斜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150A、150B、150C、151A、151B、151C、152A、152B、152C、153A、153B围绕螺旋轴线H螺旋延伸,即沿着螺旋的线延伸。在实际实施例中,如果螺旋支承机构2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螺旋支承件引导透镜元件相对于支撑结构的螺旋移动,则与面距螺旋轴线H的距离相比,面的长度可以是短的,使得它们的形状接近直的或者甚至每个都是直的。通常存在多于一个螺旋支承件,它们以不同角度位置围绕螺旋轴线H定位,在这种情况中,螺旋支承件具有不同的定向,使得它们协作并保持足够的约束,以即使单个螺旋支承件的面是直的也引导透镜元件相对于支撑结构的螺旋移动。
现在参考图38至图40,示出了致动器组件401的第四实施例。与图11至图37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一样,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401包括通过螺旋支承机构420螺旋联接的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10。
螺旋支承机构420被布置成引导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围绕螺旋轴线H的螺旋移动,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具有螺距和螺旋角N。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沿着图39中箭头“M”所示的螺旋路径。
螺旋支承机构420包括多个螺旋支承件。在本示例中,螺旋支承机构420包括第一螺旋支承件439、第二螺旋支承件(未示出)和第三螺旋支承件(未示出)。
第一螺旋支承件439包括第一轨道444A和容纳在第一轨道444A中的支承元件433A。第二螺旋支承件和第三螺旋支承件可以具有类似的构造,每个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支承元件,如先前关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所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支承件439和第二螺旋支承件具有与图2所示的螺旋支承件相同的类型,并且第三螺旋支承件具有与图3所示的螺旋支承件相同的类型。
第一螺旋支承件439包括第一支承区域和第二支承区域。第一部件402包括第一支承区域,并且第二部件410包括第二支承区域。第一螺旋支承件439的第一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450A和第二支承面(未示出)。第一支承面450A和第二支承面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一螺旋支承件439的第二支承表面包括第一支承面452A和第二支承面(未示出)。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基本上彼此成直角。
第一支承面450A、452A彼此面对,以及第二支承面(未示出)彼此面对,其中支承元件433A容纳在第一支承面450A、452A和第二支承面之间。第一支承面450A、452A基本上彼此平行。第二支承面基本上彼此平行。
第一支承面450A、452A和第二支承面被布置成使得第二部件410遵循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路径M。螺旋移动的螺旋角为N,该螺旋角N是螺旋路径M与在延伸到支承元件433A的中心的半径处平行于螺旋轴线H的轴线(由图38和图39中的虚线“R”所示)相交的角度,并且在本示例中是在8mm半径处的螺旋角N。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组件401的支承元件沿螺旋轴线H偏移。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些或全部支承元件在沿螺旋轴线H的方向上对齐。
致动装置401包括至少两个SMA(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线460、461,以用于使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旋转。在本示例中,致动装置401包括第一SMA致动器线460和第二SMA致动器线461。每个SMA致动器线460、461连接在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10之间,例如如图8所示。例如,SMA致动器线460、461通过相应压接部分462A、462B连接到第一部件402,并且通过一个或更多个压接部分462C连接到第二部件410,该压接部分462C压接SMA致动器线460以提供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然而,应该认识到,致动器线460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连接来连接到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10。在本示例中,第一致动器线460和第二致动器线461通过相同的压接部分462C连接到第二部件410。然而,在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致动器线460、461通过不同的压接部分连接到第二部件410。在一些实施例(未示出)中,致动器线460、461在螺旋轴线H的相对侧上或在同一侧上但轴向隔开地连接到第二部件410。
第一SMA致动器线460以第一锐角线角度Q1延伸到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第二SMA致动器线461以第二锐角线角度Q2延伸到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
在本示例中,第一SMA致动器线460与平面P3成第一角度Q1,以及第二SMA致动器线461与第一SMA致动器线460与平面P3成第二角度Q2。然而,在其他实施例(未示出)中,第一SMA致动器线460以第一锐角Q1延伸到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第一平面,并且第二SMA致动器线461以锐角Q2延伸到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第二平面,该第二平面相对于第一平面偏移但平行于第一平面。
在本示例中,第一角度Q1等于或基本上等于第二角度Q2。然而,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角度Q1和第二角度Q2是不同的。
第一SMA致动器线460相对于螺旋轴线偏移。因此,第一SMA致动器线460的减小线460的长度的收缩会驱使第二部件410围绕螺旋轴线H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第二SMA致动器线461相对于螺旋轴线偏移。因此,第一SMA致动器线461的减小线461的长度的收缩会驱使第二部件410围绕螺旋轴线H在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因此,驱动机构可以被操作成使第一SMA致动器线460收缩以旋转第二部件410,使得第二部件410沿着螺旋轴线H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以被操作成使第二致动器线461收缩以旋转第二部件410,使得第二部件410沿着螺旋轴线H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移动。
第一致动器线460被布置成使得其以第一角度Q1延伸到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以增加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也就是说,当第一致动器线460收缩时,与第一致动器线460平行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的情况相比,这导致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更大。
此外,第一致动器线460相对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路径M以锐角Q3从第二部件410延伸。特别地,第一致动器线460相对于第一致动器线460经由连接部462C连接到第二部件410的部分的螺旋路径M以角度Q3延伸。已经发现这增加了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因此,当第一致动器线460收缩时,与第一致动器线460平行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路径M相比,这导致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更大的旋转。
第一致动器线460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倾斜,以增加对每单位第一SMA线460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旋转。这意味着第一致动器线460不与平面P3重合或平行,不与螺旋路径M重合或平行,并且不以平面P3和螺旋路径M之间的角度从第二部件410延伸。代替的是,在图40所示的布置中,第一致动器线460在平面P3的与螺旋路径M相反的一侧上从第二部件410延伸到螺旋路径M的与第一致动器线460周向对齐的部分。然而,在图41的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线460在平面P3的与螺旋路径M相同的一侧上从第二部件410延伸,但是第一致动器线460与平面P3之间的角度Q1大于螺旋路径M与平面P3之间的角度。对于给定的增益,与图41的布置相比,图40的布置由于第一致动器线460和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之间的角度Q1可以更小(以实现给定增益)而允许更紧凑的致动器组件401。
第二致动器线461被布置成使得其以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的第二角度Q2延伸,以增加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也就是说,当第二致动器线461收缩时,与第二致动器线461平行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的情况相比,这导致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旋转更大。
此外,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路径M以锐角Q4从第二部件410延伸。特别地,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第二致动器线461经由连接部462C连接到第二部件410的部分的螺旋路径M以角度Q4延伸。已经发现这增加了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因此,当第二致动器线461收缩时,与第二致动器线461平行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路径M相比,这导致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更大的旋转。
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倾斜,以增加对每单位第二SMA线461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旋转。这意味着第二致动器线461不与平面P3重合或平行,不与螺旋路径M重合或平行,并且不以平面P3和螺旋路径M之间的角度从第二部件410延伸。代替地,在图40所示的布置中,第二致动器线461在平面P3的相反侧从第二部件410延伸到螺旋路径M的与第二致动器线461周向对齐的部分。然而,在图41的替代实施例中,第二致动器线461在与螺旋路径M的平面P3相同的一侧上从第二部件410延伸,但是第二致动器线461与平面P3之间的角度Q2大于螺旋路径M与平面P3之间的角度。对于给定的增益,与图41的布置相比,图40的布置由于第二致动器线461和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之间的角度Q2可以更小而允许更紧凑的致动器组件401。
已经发现,对于给定的制造公差,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较小螺距减小了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倾斜量。“螺距”是指对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一次360度旋转,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沿螺旋轴线H的轴向移动的量。例如,80mm的螺距将意味着,对于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一次完整旋转,第二部件410沿着螺旋轴线H移动80mm(但是致动器组件401不是必须被构造成使得第二部件410实际上能够旋转整个360度的运动范围)。
因此,在第一部件402或第二部件410的尺寸过小或过大的情况下,减小螺距的尺寸以便减小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倾斜角是有利的。然而,已经发现减小螺旋移动的螺距导致致动器组件401的更小增益,这意味着对于第二部件410的给定旋转,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沿螺旋轴线H的移动更少。然而,这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补偿:第一致动器线460和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倾斜,以便增加对每单位SMA线460、461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螺旋螺距小于300mm,并且优选小于200mm、小于100mm、小于90mm、小于80mm、小于70mm、小于60mm或小于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的螺旋螺距为至少20mm,且优选至少30mm、40mm、50mm、60mm、70mm或80mm。
螺旋支承机构420被布置成使得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旋转导致第二部件410移动远离第一部件402的第一侧,该第一侧在本示例中远离第一部件402的底侧。
处于大于零的线角度Q1的第一致动器线460增加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使得对于第一致动器线460在第一旋转方向上驱使第二部件410的给定运动,实现第二部件410的更大移动。致动器线460可以从第二部件410以线角度Q1朝向第一部件402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一部件410,使得第一致动器线460和第一侧之间的距离从第二部件410沿着第一致动器线460进一步减小。
处于大于零的线角度Q2的第二致动器线461增加致动器组件401的增益,使得对于第二致动器线461在第二旋转方向上驱使第二部件410的给定移动,实现第二部件410的更大移动。第二致动器线461可以远离第一部件402的第一侧以线角度Q2从第二部件410延伸到第一部件402,使得致动器线460和第一侧之间的距离从第二部件410沿着致动器线460进一步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线460从第二部件410向第一部件402的第一侧或第一端部延伸,并且第二致动器线461从第二部件410向第一部件402的第二侧或第二端部延伸,其中第二端部远离第一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加螺旋角N以减小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倾斜,而致动器线460、461各自与垂直于螺旋轴线H的平面P3成相应的线角度Q1、Q2,以补偿由增加螺旋角N而引起的减小的增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在距螺旋轴线H为8mm的半径处具有至少10度的螺旋角N,并且优选地,在距螺旋轴线H为8mm的半径处具有至少15或20度的螺旋角。该螺旋角是至少10度,且优选地至少15或20度,减小了由于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分410的制造公差而可能引入的第一部件402和第二部件410之间的倾斜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螺旋移动在相对于螺旋轴线H为8mm的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5度的螺旋角,并且优选地在相对于螺旋轴线H为8mm的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0或35度的螺旋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线460相对于平面P3的线角度Q1至少为3度,并且优选为至少5度、至少6度、至少9度、至少12度或至少15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线460相对于平面P3的线角度Q1在3度到15度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平面P3的线角度Q2是至少3度,并且优选地是至少5度、至少6度、至少9度、至少12度或至少15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致动器线461相对于平面P3的线角度Q2在3度到15度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致动器线460、461以相同的线角度Q1、Q2从第二部件410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致动器线460、461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以不同的线角度Q1、Q2从第二部件410延伸到致动器线460、461中的至少另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10可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螺旋移动范围内移动,其中在第二部件410位于螺旋移动范围的中点处的情况下测量线角度Q1、Q2。即,第二部件410可相对于第一部件402在两个极端位置之间移动,中点位于极端位置之间的中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被配置成在第一极端位置和第二极端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移动第二部件410,其中第一极端位置和第二极端位置沿着螺旋轴线H隔开至少0.2mm,且优选至少为0.5mm、至少为1mm、至少为2mm、至少为3mm或更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致动器线460、461产生对每单位致动器线460、461的长度变化而言的第二部件410相对于第一部件402的基本相同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未示出)中,驱动机构包括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更多的SMA致动器线。
该致动器组件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组件,其包括第一部件和相对于第一部件可移动的第二部件。致动器组件可以是以下设备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可以设置在以下设备中的任意一种中:智能手机、用于智能手机的保护性盖或壳、用于智能手机或电子设备的功能盖或壳、相机、可折叠智能手机、可折叠智能手机相机、可折叠消费电子设备、具有折叠光学器件的相机、图像捕获设备、阵列相机、3D感测设备或系统、伺服马达、消费电子设备(包括家用电器,如真空吸尘器、洗衣机和割草机)、移动或便携式计算设备、移动或便携式电子设备、膝上型电脑、平板计算设备、电子阅读器(也称为电子书阅读器或电子书设备)、计算附件或计算外围设备(例如,鼠标、键盘、耳机、听筒、耳塞等)、音频设备(例如,耳机、头戴式受话器、听筒等)、安全系统、游戏系统、游戏附件(例如,控制器、头戴式受话器、可穿戴控制器、操纵杆等)、机器人或机器人设备、医疗设备(例如,内窥镜)、增强现实系统、增强现实设备、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设备、可穿戴设备(例如,手表、智能手表、健身跟踪器等)、无人机(空中的、水上的、水下的等)、飞行器、航天器、潜水器、交通工具、以及自动驾驶交通工具(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工具、外科手术工具、遥控器(例如,用于无人机或消费电子设备)、衣服(例如,服装、鞋子等)、开关、刻度盘或按钮(例如,灯开关、恒温器刻度盘等)、显示屏、触摸屏、柔性表面、和无线通信设备(例如,近场通信(NFC)设备)。应当理解,这是示例性设备的非穷举列表。
本文描述的致动器组件可用在适合于图像捕捉、3D感测、深度测绘、航空测量、陆地测量、在太空中的测量或来自太空的测量、水文测量、水下测量、场景检测、碰撞警告、安保、面部识别、增强和/或虚拟现实、交通工具中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交通工具、游戏、手势控制/识别、机器人设备、机器人设备控制、非接触型技术、家庭自动化、医疗设备、以及触觉反馈的设备/系统中。

Claims (48)

1.一种致动器组件,包括:
第一部件;
第二部件;以及,
螺旋支承机构,其被布置成引导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所述螺旋支承机构包括第一螺旋支承件和第二螺旋支承件,
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一轨道和被容纳在所述第一轨道中的第一支承元件,并且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二轨道和被容纳在所述第二轨道中的第二支承元件,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承元件在沿所述螺旋轴线的方向上偏移,这增加了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轨道中仅单个支承元件约束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轨道中仅单个支承元件约束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二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二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螺旋支承机构约束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螺旋支承机构还包括第三螺旋支承件,所述第三螺旋支承件包括第三轨道和被容纳在所述第三轨道中的第三支承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支承件围绕所述螺旋轴线与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间隔开第一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三螺旋支承件围绕所述螺旋轴线与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间隔开基本上等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承元件在沿所述螺旋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元件偏移,这增加了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承元件与所述第三支承元件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三轨道中仅单个支承元件约束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至少第三方向上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三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三螺旋支承件本身允许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至少第四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螺旋支承机构约束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所述第三旋转轴线和所述第四旋转轴线的旋转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总共包括一个支承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所述第三支承元件沿所述螺旋轴线在相反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偏移。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致动器组件还包括第四支承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支承件包括所述第四支承元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三支承元件和所述第四支承元件在沿所述螺旋轴线的方向上偏移。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第一支承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支承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其中,所述第二轨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承区域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并且所述第二支承区域包括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面大致彼此相对,并且所述第二裸露面大致彼此相对。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所述第二支承元件。
23.根据当从属于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时的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支承面被构造成邻接所述第四支承元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面沿着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一部分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二部分中的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宽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和/或所述第二支承区域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被构造成增加所述第二轨道的所述第一宽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一部分中的所述第四支承元件的宽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四支承元件小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支承面沿着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二部分延伸。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区域包括凹槽,和/或所述第二支承区域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被构造成增加所述第二轨道的第二宽度。
3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位于所述轨道中的一个轨道中或每个轨道中。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定位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定位滚珠支承件,所述定位滚珠支承件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元件所在的轨道的支承元件。
3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支撑结构。
3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包括可移动安装件,并且优选地包括可移动透镜安装件。
3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被构造成驱使所述第二部件围绕所述螺旋轴线的旋转,所述螺旋支承机构将所述第二部件围绕所述螺旋轴线的旋转转换为所述第二部件的螺旋移动。
3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致动器组件是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
37.一种致动器组件,包括:
第一部件;
第二部件;
螺旋支承机构,其被布置成引导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围绕螺旋轴线的螺旋移动;以及,
驱动机构,其包括两段或更多段SMA线,每段SMA线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其中,每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所述螺旋轴线的平面倾斜,以增加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每段SMA线产生对每单位该段SMA线的长度变化而言的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基本相同的旋转。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权利要求38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的螺旋螺距小于200mm,并且优选小于175mm、小于150mm、小于125mm、小于100mm、或小于90mm。
40.根据权利要求37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在8mm的半径处具有至少10度的螺旋角,并且优选地,在8mm的半径处具有至少15度或20度的螺旋角。
41.根据权利要求37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螺旋移动在8mm的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5度的螺旋角,并且优选地,在8mm的半径处具有小于或等于40或35度的螺旋角。
42.根据权利要求37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每段SMA线以该段SMA线相对于垂直于所述螺旋的平面倾斜的线角度从所述第二部件延伸,并且其中,每个线角度是至少3度,且优选地,是至少5度、6度、9度、12度或15度。
43.根据权利要求37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驱动机构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第一极端位置和第二极端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极端位置和所述第二极端位置沿所述螺旋轴线隔开最大X mm。
44.根据权利要求37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两段或更多段SMA线包括第一段SMA线和第二段SMA线,其中,所述第一段SMA线被构造成减小长度以驱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段SMA线被构造成减小长度以驱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旋转。
45.根据权利要求37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段SMA线从所述第二部件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端部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段SMA线从所述第二部件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端部延伸。
46.根据权利要求37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所述致动器组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征。
47.一种自动聚焦系统,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
48.一种相机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组件;
图像传感器;和
透镜系统;
其中,所述图像传感器被安装到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个,并且
其中,所述透镜系统被安装到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个。
CN202180035085.5A 2020-05-27 2021-05-27 致动器组件 Pending CN1155521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2007948.9 2020-05-27
GB2007948.9A GB2595645A (en) 2020-05-27 2020-05-27 Actuator assembly
GBGB2016549.4A GB202016549D0 (en) 2020-10-19 2020-10-19 Actuator assembly
GB2016549.4 2020-10-19
PCT/GB2021/051293 WO2021240161A2 (en) 2020-05-27 2021-05-27 Actuator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2118A true CN115552118A (zh) 2022-12-30

Family

ID=7660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5085.5A Pending CN115552118A (zh) 2020-05-27 2021-05-27 致动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58191A2 (zh)
CN (1) CN115552118A (zh)
WO (1) WO2021240161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4112A (ja) * 1985-08-07 1987-02-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ム機構を有するレンズ鏡筒
KR20110074979A (ko) 2008-09-12 2011-07-05 캠브리지 메카트로닉스 리미티드 형상기억합금 액츄에이터를 포함한 광 이미지 안정화
US8570384B2 (en) 2009-02-09 2013-10-29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Camera apparatus having an SMA actuator system
CN102770804B (zh) 2010-02-26 2015-09-23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Sma致动装置
KR101893229B1 (ko) 2010-08-09 2018-08-29 캠브리지 메카트로닉스 리미티드 카메라 장치
WO2012038703A2 (en) 2010-09-22 2012-03-29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Optical image stabilisation
GB201019532D0 (en) 2010-11-18 2010-12-29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Optical image stablisation drive
WO2013175197A1 (en) 2012-05-25 2013-11-28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GB201220485D0 (en) 2012-11-14 2012-12-26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Control of an SMA actuation apparatus
CN112292528A (zh) 2018-06-21 2021-01-29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装置
GB2574869B (en) * 2018-06-21 2020-11-0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8191A2 (en) 2023-04-05
WO2021240161A3 (en) 2022-01-06
WO2021240161A2 (en)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92528A (zh)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装置
US10684464B2 (en) Device for tilting an optical element, particularly a mirror
GB2602950A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ors and methods thereof
GB2467481A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CN110824814A (zh) 相机模块
CN112867961A (zh) Sma致动器组件
CN115398301A (zh) 致动器组件
CN115398101A (zh) 致动器组件
US20230204900A1 (en) Actuator assembly
CN116717444A (zh) 不对称式sma致动器
WO2004011824A1 (ja) 3自由度回転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応用
EP3881115B1 (en) Actuator assembly
CN115427679A (zh) 致动器组件
US20230032266A1 (en) Actuation apparatus
GB2575026A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CN115552118A (zh) 致动器组件
US20220236583A1 (en) Actuator assembly
CN113767219A (zh)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
GB2595645A (en) Actuator assembly
GB2580027A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CN116075768A (zh) 致动器组件
CN115461663A (zh) 致动装置
CN115427680A (zh) 致动器组件
WO2021130506A1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