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0966A -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0966A
CN115550966A CN202210991753.8A CN202210991753A CN115550966A CN 115550966 A CN115550966 A CN 115550966A CN 202210991753 A CN202210991753 A CN 202210991753A CN 115550966 A CN115550966 A CN 115550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access
network
link
communication node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17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50966B (zh
Inventor
张凯
王志明
余飞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SSE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SS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SSE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SS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917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509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50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0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50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09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包括:获取移动公网通信节点,并将所述移动公网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移动公网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通过对移动公网节点的入网模式进行调整,实现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存在三条入网链路,从而便于通过多频段进行全域覆盖,增强了网络健壮性,同时也解决了因网络信号差而造成通信阻断的现象,有效的解决了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听,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机动应用场景下,各类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为单卡单通模式,同一时间段只能使用三家运营商中的一家进行入网;
但是,单卡单通模式在机动应用场景中应用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1.机动应用场景下的通信具备大跨距的特点,行径的地域公网信号覆盖情况不确定,单卡单通模式容易因无基站入网或基站信号质量差造成组网失败或网络质量差,影响通信系统的整体效能;
2.单卡单通模式的通信链路是网络攻击的优选目标,该模式下容易造成网络瘫痪;
3.单卡单通模式通信链路单一,数据容易被窃取,系统抗毁能力弱;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用以通过对移动公网节点的入网模式进行调整,实现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存在三条入网链路,从而便于通过多频段进行全域覆盖,增强了网络健壮性,同时也解决了因网络信号差而造成通信阻断的现象,有效的解决了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听,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移动公网中的通信节点,并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步骤2: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
步骤3: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1中,获取移动公网通信节点,包括:
基于移动公网接收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请求,并对接收到的入网请求进行解析,得到待接入通信节点的第一目标标识,其中,待接入通信节点至少为一个;
基于服务器调取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并确定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对应的第二目标标识;
将所述第一目标标识与第二目标标识进行匹配,并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
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包括:
获取最终确定的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并确定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方式;
提取通信节点的业务属性,并基于业务属性以及连接方式确定通信节点的路由协议;
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对所述通信节点的网络配置参数,并基于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参数配置。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1中,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包括:
获取通信节点的工作参数,并基于工作参数确定通信节点的可入网模式,其中,所述可入网模式至少为一种;
确定每一可入网模式的模式标识,并基于所述模式标识确定三卡三通模式;
同时,确定通信节点的当前应用模式,且当所述当前应用模式不为所述三卡三通模式时,生成模式切换指令;
基于模式切换指令将所述当前应用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包括:
基于预设网络服务器接收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申请,并对所述入网申请进行解析,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参数;
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的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同时,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资质,其中,所述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为三条;
基于所述入网资质以及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入网审批,并当审批通过后基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确定时隙分配方案;
基于时隙分配方案依次确定通信节点中各链路接口的接口信息,并基于所述接口信息依次确定所述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关系;
基于所述连接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以及其他至少一个通信节点的第二公网特征参数,并基于所述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二公网特征参数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
根据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路由协议,并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通信节点在所述移动公网中的目标数据转发路由;
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转发路由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初始化,并基于初始化结果构建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其中,所述入网链路的数量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一致;
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参数,并基于链路参数从预设标记库中匹配目标标识集合,其中,所述目标标识集合中包括至少一种标识;
基于所述目标标识集合对所述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同时,获取各链路接口的接口标识,并将接口标识与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标识进行匹配;
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链路接口,并将入网链路与对应的链路接口进行对接,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同时,获取测试数据包,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包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测试数据包通过所述入网链路向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包,并实时检测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信息;
基于接收信息确定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量,并将接收量与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进行比较;
若所述接收量不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合格,并重新对入网链路进行构建,直至所述接收量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合格,完成对入网链路的校验。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还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并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配置参数;
基于所述链路配置参数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并将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与预设频率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若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均在对应的预设频率阈值范围内,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并对构建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入网链路。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包括:
获取对入网链路的标记结果,并基于标记结果依次通过各入网链路向通信节点发送预设信号测试指令;
基于所述预设信号测试指令依次获取各入网链路对应的基站信息,并基于所述基站信息向基站发送信号质量测量请求;
基于所述信号质量测量请求查询所述基站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并将所述网络分配参数反馈至所述通信节点,其中,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不同;
基于所述通信节点对所述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同时,确定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并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其中,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种类与所述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一致,且链路质量评估指标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以及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构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并确定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
基于所述权重通过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对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各应用层进行训练,得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对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
基于所述通信性能评估值递减顺序确定各入网链路的优先级,并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包括:
获取待通信数据,并确定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其中,所述数据种类与通信节点的三卡种类相对应;
获取确定的最佳入网链路,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链路种类与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基于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否则,将所述通信节点的通信模式切换至链路协同模式,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目标种类;
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卡,并基于所述链路协同模式请求所述目标卡构建数据转发帧;
基于所述数据转发帧通过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优选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包括:
获取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评估结果,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各通信性能评估值与入网链路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确定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并基于所述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创建报告模板;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将所述待记录项目在创建的报告模板中进行记录,得到目标评估报告,并将所述目标评估报告进行保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中步骤1的第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中步骤1的第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获取移动公网中的通信节点,并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步骤2: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
步骤3: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
该实施例中,移动公网通信节点指的是移动公网中具有联网能力的器件或设备,具体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或平板电脑等。
该实施例中,入网模式可以是单卡单模、双卡双模、双卡单模以及三卡三模,其中,三卡三模指的是通信节点可以采用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三种运营卡,且在通信过程中只要有任意一家公网信号就能够实现网络通达。
该实施例中,入网链路是用来实现移动公网通信节点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或是节点之间的通信作用。
该实施例中,三条入网链路可以是每一运营商对应一条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可以是采用不同的标记符号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从而便于区分链路之间的关系。
该实施例中,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指的是对每一入网链路的入网信号质量进行检测以及网络信号质量监听和带宽以及延时等要素进行评估后得到的通信性能值。
该实施例中,最佳入网链路指的是三条入网链路中通信性能最好的入网链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移动公网节点的入网模式进行调整,实现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存在三条入网链路,从而便于通过多频段进行全域覆盖,增强了网络健壮性,同时也解决了因网络信号差而造成通信阻断的现象,有效的解决了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听,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步骤1中,获取移动公网通信节点,包括:
步骤101:基于移动公网接收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请求,并对接收到的入网请求进行解析,得到待接入通信节点的第一目标标识,其中,待接入通信节点至少为一个;
步骤102:基于服务器调取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并确定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对应的第二目标标识;
步骤103:将所述第一目标标识与第二目标标识进行匹配,并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
步骤104: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
该实施例中,第一目标标识是用来标记不同待接入通信节点身份的一种标记标签,通过该标识可快速准确的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的身份情况。
该实施例中,待接入通信节点指的是需要进行入网的通信节点。
该实施例中,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是提前设定好的,一个待接入通信节点对应一个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是用来表征不同通信节点的入网位置。
该实施例中,第二目标标识指的是用来表征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的一种标记标签,从而便于对不同的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进行区分,同时,第二目标标识与第一目标标识相对应,目的是为了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与预设户公网IP地址的对应关系。
该实施例中,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指的是当待接入通信节点有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与之相匹配,则表征待接入通信节点有入网资格。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待接入通信节点的身份信息以及公网IP地址进行分析,实现对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进行准确有效的确认,从而为准确构建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提供了便利与保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包括:
获取最终确定的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并确定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方式;
提取通信节点的业务属性,并基于业务属性以及连接方式确定通信节点的路由协议;
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对所述通信节点的网络配置参数,并基于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参数配置。
该实施例中,连接方式指的是用来表征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是采用有线连接还是无线连接,不同的连接方式其对应的配置参数是不同的。
该实施例中,业务属性指的是通信节点要实现的通信类型以及通信目的。
该实施例中,路由协议指的是用来表征通信节点在移动公网中进行通讯需要遵循的规则或是数据转发的规则。
该实施例中,网络配置参数指的是对通信节点的通信接口进行参数配置,从而实现通过移动公网与其他通信节点进行通信,具体可以是对通信接口的数据发射功率等进行配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关系以及通信节点的业务属性,实现对通信节点的网络配置参数进行准确可靠的获取,同时根据配置参数对通信节点进行参数配置,从而便于对通信节点构建入网链路,为提升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提供了便利。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如图3所示,步骤1中,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包括:
步骤1011:获取通信节点的工作参数,并基于工作参数确定通信节点的可入网模式,其中,所述可入网模式至少为一种;
步骤1012:确定每一可入网模式的模式标识,并基于所述模式标识确定三卡三通模式;
步骤1013:同时,确定通信节点的当前应用模式,且当所述当前应用模式不为所述三卡三通模式时,生成模式切换指令;
步骤1014:基于模式切换指令将所述当前应用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该实施例中,工作参数指的是通信节点在通信时的通讯方式以及通讯类型等。
该实施例中,可入网模式指的是通讯节点可以采用的入网模式,包括双卡双模、单卡单模以及三卡三模等。
该实施例中,模式标识是用来标记不同入网模式的一种标记标签,通过该标识可快速准确的确定入网模式的类型。
该实施例中,当前应用模式指的是通信节点当前时刻采用的入网方式,是双卡双模、单卡单模以及三卡三模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根据通信节点的工作参数实现对通信节点的可入网模式进行准确有效的判定,同时根据不同入网模式对应的模式标识,实现对三卡三通模式进行快速准确的锁定,最后,通过检测通信节点当前的应用模式,且在应用模式不是三卡三通模式时对通信节点的当前应用模式进行切换,从而为提高通信系统阿抗毁能力提供了便利与保障。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包括:
基于预设网络服务器接收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申请,并对所述入网申请进行解析,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参数;
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的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同时,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资质,其中,所述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为三条;
基于所述入网资质以及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入网审批,并当审批通过后基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确定时隙分配方案;
基于时隙分配方案依次确定通信节点中各链路接口的接口信息,并基于所述接口信息依次确定所述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关系;
基于所述连接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以及其他至少一个通信节点的第二公网特征参数,并基于所述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二公网特征参数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
根据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路由协议,并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通信节点在所述移动公网中的目标数据转发路由;
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转发路由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初始化,并基于初始化结果构建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其中,所述入网链路的数量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一致;
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参数,并基于链路参数从预设标记库中匹配目标标识集合,其中,所述目标标识集合中包括至少一种标识;
基于所述目标标识集合对所述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同时,获取各链路接口的接口标识,并将接口标识与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标识进行匹配;
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链路接口,并将入网链路与对应的链路接口进行对接,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
该实施例中,预设网络服务器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接收通信节点的入网申请。
该实施例中,入网参数指的是通信节点提交的入网位置以及通信节点的通信种类等,从而便于预设网络服务器对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进行核验。
该实施例中,带构建入网链路数量指的是通信节点需与预设服务器构建的入网链路的条数,具体为三条,且每一类卡对应一条入网链路,其中,卡可以是联通、移动以及电信。
该实施例中,入网资质指的是通信节点是否满足入网要求以及是否是预设网络服务器的可信任设备等。
该实施例中,入网审批指的是对通信节点的入网参数以及资质进行核验,且在核验通过后可构建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时隙分配方案指的是用于表征构建三条入网链路的时间间隔,根据时间间隔依次构建对应的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链路接口指的是通信节点与入网链路的连接接口,用于上传和接收数据。
该实施例中,接口信息指的是链路接口的种类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的上传或下载的速度等。
该实施例中,第一公网特征参数指的是当前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之间的关联关系。
该实施例中,第二公网特征参数指的是除当前通信节点外,与当前通信节点互为相邻节点与移动公网之间的关联关系。
该实施例中,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指的是移动公网中的传输介质与各通信节点的连接布局情况。
该实施例中,路由协议指的是用于表征各通信节点在移动公网中传输需要遵守的数据传输格式以及传输带宽等。
该实施例中,目标数据转发路由指的是当前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之间的数据转发路径。
该实施例中,链路参数指的是入网链路对数据的传输要求,具体可以是传输速率以及传输带宽等。
该实施例中,预设标记库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存储不同的链路标识。
该实施例中,目标标识集合指的是适用于对当前构建的入网链路进行标记的标识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接口标识是用来标记通信节点中不同接口类型的一种标记标签。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通信节点的入网申请进行解析,实现对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进行准确有效的核验,从而保障了通信节点入网的安全性,其次,通过确定通信节点以及其他节点与移动公网的关联关系,实现对通信节点的数据转发路由进行准确有效的确定,最后通过确定通信节点的接口类型,并与入网链路进行对接,实现对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的构建,增强了网络健壮性,有效的解决了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听,为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提供了保障。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同时,获取测试数据包,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包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测试数据包通过所述入网链路向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包,并实时检测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信息;
基于接收信息确定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量,并将接收量与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进行比较;
若所述接收量不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合格,并重新对入网链路进行构建,直至所述接收量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合格,完成对入网链路的校验。
该实施例中,测试数据包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监测各入网链路对数据的传输效果,从而实现对入网链路是否为通路进行准确验证。
该实施例中,预设数据接收节点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接收通信节点发送的测试数据包,是移动公网中具有通信能力的其他节点。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构建的入网链路进行核验,确保构建的入网链路能够将数据进行准确有效的传输,从而保障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实施例7: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还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并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配置参数;
基于所述链路配置参数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并将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与预设频率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若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均在对应的预设频率阈值范围内,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并对构建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链路配置参数指的是各入网链路在对数据传输时的传输频率、传输速率以及传输带宽等参数。
该实施例中,电磁波的频率范围指的是用于对数据传输的频率,构建的三条入网链路的传输频率不相同,从而实现对通信节点中的数据进行多频段覆盖。
该实施例中,预设频率阈值范围是提前设定好的,联通、移动和电信分别对应不同的入网链路,即每一入网链路具备各自的频率段。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构建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进行核验,确保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与对应的标准范围相一致,从而确保能够对数据进行准确有效的传输,提高了网络的健壮性,为提高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提供了保障与便利。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包括:
获取对入网链路的标记结果,并基于标记结果依次通过各入网链路向通信节点发送预设信号测试指令;
基于所述预设信号测试指令依次获取各入网链路对应的基站信息,并基于所述基站信息向基站发送信号质量测量请求;
基于所述信号质量测量请求查询所述基站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并将所述网络分配参数反馈至所述通信节点,其中,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不同;
基于所述通信节点对所述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同时,确定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并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其中,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种类与所述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一致,且链路质量评估指标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以及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构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并确定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
基于所述权重通过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对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各应用层进行训练,得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对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
基于所述通信性能评估值递减顺序确定各入网链路的优先级,并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预设信号测试指令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分别对构建的三条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测试。
该实施例中,基站信息指的是与通信节点进行数据交换的基站的位置以及基站对通信节点的数据的接收以及转发功率等参数。
该实施例中,网络分配参数指的是基站对构建的三条入网链路的传输带宽等的分配情况。
该实施例中,目标种类是用来表征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类型。
该实施例中,链路质量评估指标是用来对入网链路的各网络配置参数进行分析评估的参考依据。
该实施例中,通信性能评估值指的是通过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对各入网链路的网络配置参数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能够表征入网链路通信性能好坏的评估数值,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越好。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指的是将通信性能评估值最大的入网链路判定为最佳入网链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构建的入网链路的配置参数进行准确有效的获取,同时根据获取到的网络配置参数的种类实现对评估指标进行准确的获取,最后通过构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实现对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从而保障了从构建的入网链路中挑选出最佳入网链路,实现对通信节点的数据进行高效可靠的传输,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降低了信息泄露以及窃听的风险。
实施例9:
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包括:
获取待通信数据,并确定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其中,所述数据种类与通信节点的三卡种类相对应;
获取确定的最佳入网链路,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链路种类与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基于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否则,将所述通信节点的通信模式切换至链路协同模式,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目标种类;
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卡,并基于所述链路协同模式请求所述目标卡构建数据转发帧;
基于所述数据转发帧通过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该实施例中,待通信数据指的是通信节点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
该实施例中,最佳入网链路的链路种类与三卡种类相对应,即每一卡对应一链路种类。
该实施例中,链路协同模式指的是通过各入网链路相互作用,对待传输数据的格式等进行转换并将待通信数据进行转发,实现通过最佳入网链路将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该实施例中,最佳入网链路的目标种类指的是最佳入网链路对应的卡类型,即联通、移动以及电信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入网链路。
该实施例中,目标卡指的是最佳入网链路对接的卡的类型,是联通、移动以及电信中的一种。
该实施例中,数据转发帧指的是用于对待通信数据进行数据转发的介质,实现将不同卡对应的数据类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通过当前目标卡对应的入网链路进行传输。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最佳入网链路与对应的目标卡是否一致,且在不一致时,通过最佳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卡对待通信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等操作,最终实现通过最佳入网链路将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提高了网络的健壮性,同时也降低了数据被窃听或泄露的风险,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包括:
获取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评估结果,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各通信性能评估值与入网链路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确定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并基于所述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创建报告模板;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将所述待记录项目在创建的报告模板中进行记录,得到目标评估报告,并将所述目标评估报告进行保存。
该实施例中,待记录项目指的是需要在报告模板中显示的数据种类,具体可以是每条入网链路的名称以及对应的通信性能评估值。
该实施例中,目标评估报告指的是将各入网链路的名称以及对应的评估结果在报告模板中进行记录后得到的最终报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构建的入网链路以及对应的通信性能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实现对各入网链路不同时刻的通信性能进行准确有效的记录,从而为有效分析通信系统的通信能力提供了便利,也便于为提升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构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包括:
获取各入网链路的通过包错误率以及各入网链路的延时误差率,并基于通过包错误率以及各入网链路的延时误差率计算各入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指示,且基于所述链路质量指示计算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具体步骤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各入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指示:
α=(ψ-μ)*ρ;
其中,α表示各入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指示,且取值范围为[50,110];ψ表示经过处理的RSSI值,表示对数据的接收信号强度;μ表示通过包错误率,且取值范围为(0.02,0.05);ρ表示延时误差率,且取值范围为(0.05,0.08);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链路性能评估模型:
Figure BDA0003801198370000201
其中,ω表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p表示对入网链路中待通信数据的接收功率值;δ表示入网链路中待通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噪声的功率值;α表示各入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指示,且取值范围为[50,110];
基于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对获取到的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得到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
该实施例中,链路质量指示指的是表示接收数据帧的能量与质量。
该实施例中,通过包错误率指的是各入网链路在对数据包进行传输时误传的概率。
该实施例中,延时误差率指的是对各入网来链路的延时进行统计时存在的误差概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计算入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指示,且基于所述链路质量指示计算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实现对链路性能评估模型进行准确有效的构建,从而为提高对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的准确率,保障了通信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获取移动公网中的通信节点,并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步骤2: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
步骤3: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获取移动公网通信节点,包括:
基于移动公网接收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请求,并对接收到的入网请求进行解析,得到待接入通信节点的第一目标标识,其中,待接入通信节点至少为一个;
基于服务器调取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并确定预设用户公网IP地址对应的第二目标标识;
将所述第一目标标识与第二目标标识进行匹配,并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待接入通信节点的入网资格;
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入网资格确定最终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包括:
获取最终确定的接入移动公网的通信节点,并确定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方式;
提取通信节点的业务属性,并基于业务属性以及连接方式确定通信节点的路由协议;
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对所述通信节点的网络配置参数,并基于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参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包括:
获取通信节点的工作参数,并基于工作参数确定通信节点的可入网模式,其中,所述可入网模式至少为一种;
确定每一可入网模式的模式标识,并基于所述模式标识确定三卡三通模式;
同时,确定通信节点的当前应用模式,且当所述当前应用模式不为所述三卡三通模式时,生成模式切换指令;
基于模式切换指令将所述当前应用模式切换至三卡三通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基于所述三卡三通模式在同一时空下构建所述通信节点的三条入网链路,并对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包括:
基于预设网络服务器接收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申请,并对所述入网申请进行解析,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参数;
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通信节点在同一时空下的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同时,基于所述入网参数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入网资质,其中,所述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为三条;
基于所述入网资质以及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入网审批,并当审批通过后基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确定时隙分配方案;
基于时隙分配方案依次确定通信节点中各链路接口的接口信息,并基于所述接口信息依次确定所述通信节点与移动公网的连接关系;
基于所述连接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节点的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以及其他至少一个通信节点的第二公网特征参数,并基于所述第一公网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二公网特征参数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
根据所述移动公网的网络拓扑信息确定所述移动公网的路由协议,并基于所述路由协议确定通信节点在所述移动公网中的目标数据转发路由;
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转发路由对所述通信节点进行初始化,并基于初始化结果构建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其中,所述入网链路的数量与待构建入网链路数量一致;
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参数,并基于链路参数从预设标记库中匹配目标标识集合,其中,所述目标标识集合中包括至少一种标识;
基于所述目标标识集合对所述入网链路进行标记,同时,获取各链路接口的接口标识,并将接口标识与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标识进行匹配;
基于匹配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链路接口,并将入网链路与对应的链路接口进行对接,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同时,获取测试数据包,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包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测试数据包通过所述入网链路向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包,并实时检测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信息;
基于接收信息确定所述预设数据接收节点对所述测试数据包的接收量,并将接收量与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进行比较;
若所述接收量不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合格,并重新对入网链路进行构建,直至所述接收量等于所述测试数据包的发送量;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合格,完成对入网链路的校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对通信节点的入网链路的构建,还包括:
获取构建的入网链路,并提取各入网链路的链路配置参数;
基于所述链路配置参数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并将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与预设频率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若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均在对应的预设频率阈值范围内,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
否则,判定构建的入网链路不可对通信节点进行多频段通信,并对构建的入网链路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入网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基于标记结果对每一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最佳入网链路进行通信,包括:
获取对入网链路的标记结果,并基于标记结果依次通过各入网链路向通信节点发送预设信号测试指令;
基于所述预设信号测试指令依次获取各入网链路对应的基站信息,并基于所述基站信息向基站发送信号质量测量请求;
基于所述信号质量测量请求查询所述基站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并将所述网络分配参数反馈至所述通信节点,其中,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不同;
基于所述通信节点对所述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取值,同时,确定所述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并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其中,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种类与所述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一致,且链路质量评估指标至少为一种;
基于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以及网络分配参数的目标种类构建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并确定所述链路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
基于所述权重通过链路质量评估指标对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各应用层进行训练,得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最终的链路性能评估模型对各入网链路的网络分配参数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
基于所述通信性能评估值递减顺序确定各入网链路的优先级,并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优先级确定最佳入网链路,包括:
获取待通信数据,并确定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其中,所述数据种类与通信节点的三卡种类相对应;
获取确定的最佳入网链路,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链路种类与所述待通信数据的数据种类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基于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否则,将所述通信节点的通信模式切换至链路协同模式,并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的目标种类;
基于所述目标种类确定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对应的目标卡,并基于所述链路协同模式请求所述目标卡构建数据转发帧;
基于所述数据转发帧通过所述最佳入网链路将所述待通信数据进行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入网链路的通信性能评估值,包括:
获取对所述各入网链路的评估结果,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各通信性能评估值与入网链路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确定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并基于所述待记录项目以及所述待记录项目的数量创建报告模板;
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将所述待记录项目在创建的报告模板中进行记录,得到目标评估报告,并将所述目标评估报告进行保存。
CN202210991753.8A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Active CN1155509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1753.8A CN115550966B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1753.8A CN115550966B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0966A true CN115550966A (zh) 2022-12-30
CN115550966B CN115550966B (zh) 2023-05-30

Family

ID=84725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1753.8A Active CN115550966B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509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4230A (zh) * 2014-03-13 2014-06-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处理方法及装置
US9585037B1 (en) * 2014-02-07 2017-02-28 Solutelia, LLC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a mobile device application
CN107231184A (zh) * 2017-05-04 2017-10-03 沈阳风驰网际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无线网络补强卫星宽带通信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07597A (zh) * 2019-12-28 2020-05-05 深圳市嘉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模组网络的可靠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3873598A (zh) * 2021-10-15 2021-12-3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92563A (zh) * 2021-09-26 2022-01-28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5037B1 (en) * 2014-02-07 2017-02-28 Solutelia, LLC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a mobile device application
CN103874230A (zh) * 2014-03-13 2014-06-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231184A (zh) * 2017-05-04 2017-10-03 沈阳风驰网际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无线网络补强卫星宽带通信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07597A (zh) * 2019-12-28 2020-05-05 深圳市嘉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模组网络的可靠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3992563A (zh) * 2021-09-26 2022-01-28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
CN113873598A (zh) * 2021-10-15 2021-12-3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0966B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4804B2 (en) Associating a wireless station with an access point
CN109889499B (zh) 报文发送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0592690C (zh) 群组判定设备
KR100975163B1 (ko)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을 모니터링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5208645B (zh) 一种wifi发射功率值调节方法及装置
US7516049B2 (en) Wirel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RU2577336C2 (ru) ДИАГНОСТИКА НЕИСПРАВНОСТЕЙ Wi-Fi ПОДКЛЮЧЕНИЯ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ИЗМЕРЕНИЯ ВРЕМЕНИ ПОЛНОГО ОБХОДА ПАКЕТОВ, ПОСЛАННЫХ С РАЗНЫМИ СКОРОСТЯМИ МОДУЛЯЦИИ
BRPI0207913B1 (pt) aparelho e método associado para informar um resumo de medida em um sistema de radiocomunicação
KR20040102043A (ko)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에서 무단 액세스 포인트를 검출하기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26215A (zh) 用于识别故障的通信装置和方法
CN101867963A (zh) 无线局域网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与无线接入点
CN105517042B (zh) 一种参考信号接收质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4869586B (zh) 一种动态信道检测的处理方法及接入点设备
WO2018120102A1 (zh)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658756A (zh) 一种终端设备与热点连接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US7933953B2 (en) Dual processing system capable of ensuring real-time processing in protocol conformance test
CN107612769B (zh) 一种测试路由器无线传输速率的方法及系统
CN111278036A (zh) 一种采集mac地址的方法及装置
CN113347580B (zh) 智能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2036914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network data related to terminal in roaming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992208A (zh) 一种无线连接的认证方法及装置
CN115550966B (zh) 一种提升机动场景下移动公网通信系统的抗毁能力的方法
US200701491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mount of user traffic of handover termi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738038A (zh) 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第一无线接入网设备
CN102917386A (zh) 一种lte无线网s1接口一致性协议验证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