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0591A -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0591A
CN115550591A CN202211077476.6A CN202211077476A CN115550591A CN 115550591 A CN115550591 A CN 115550591A CN 202211077476 A CN202211077476 A CN 202211077476A CN 115550591 A CN115550591 A CN 115550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a stream
far
remote
module
end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74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清华
刘桂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y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y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y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y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774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505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50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05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eparating internal from external traffic, e.g. firew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3Arrangements for multi-party communication, e.g. for con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近端模块以及远端模块;其中,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远端媒体流;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或者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所述近端模块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所述远端媒体流;所述远端模块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本发明实现了跨网络的视频通信。

Description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安全问题,例如黑客入侵及网络泄密等。为了保护信息不被泄漏,各行业部门普遍部署了防火墙或物理隔离等安全设备,在逻辑上甚至在物理上隔离了内网和外网。
防火墙一端连接互联网,另一端则连接企业的内部网络,将企业内部网络与互联网给隔离开,防火墙成了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唯一通道,因此任何进出的数据都要经过防火墙,再经由防火墙来决定是否能够通行,因此对于安全性更多加了一份保障。
防火墙在保护企业内部网络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内部网络的用户对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因此,为了让企业内部网络的用户能够继续进行各种互联网应用,需要采用一些策略来穿越防火墙。
随着视频会议在各个行业的广泛部署,用户提出了针对内网与外网处于防火墙隔离状态下的视频通信需求,因此,如何让视频会议系统穿越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进行跨网络的视频通信,已经成为各大视频会议厂商面临的首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视频会议系统无法进行跨网络的视频通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视讯通话系统,所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
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近端模块以及远端模块;
其中,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通过所述近端模块处理后的远端媒体流;
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或者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所述近端模块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所述远端媒体流;
所述远端模块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
可选地,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包括SIP服务器和若干个内网用户终端,其中,所述内网用户终端通过所述SIP服务器生成所述近端媒体流,并发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所述近端模块处理后的所述远端媒体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与所述SIP服务器通信连接,用于将与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中的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以及,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用于将所述远端媒体流的远端私网地址转化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并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与所述近端FW/NAT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近端FW/NAT设备内的预设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内网用户终端的近端私网地址转换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以及,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还用于根据远端私网地址和远端公网地址,将远端媒体流的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并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视讯通话方法,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应用于上述的视讯通话系统,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包括步骤: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
可选地,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
所述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的步骤包括: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的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可选地,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
所述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的步骤包括: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中预设的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远端模块。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远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以及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视讯通话设备,所述视讯通话设备包括视讯通话系统、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视讯通话程序,所述视讯通话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视讯通话程序,所述视讯通话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出一种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质,所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近端模块以及远端模块;其中,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远端媒体流;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或者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防火墙/网络地址转换)设备,所述近端模块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所述远端媒体流;所述远端模块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包括步骤: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结构和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各自防火墙内部的视频会议双方的通信,通过近端模块中的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和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以及近端FW/NAT设备解决了无法与外部网络建立通信连接的问题,保证了双方视频通话的稳定性。解决了即使视频通话双方均在各自的内网之内,仍能够保证视频通话双方能够将各自对应的媒体流发送到对方,保证双方通讯不会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视讯通话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视讯通话系统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视讯通话系统中平行部署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视讯通话系统中串行部署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视讯通话方法中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终端可以是视讯通话设备。
如图1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DVI接口1004,USB接口1005,存储器1006。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的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DVI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通过DVI线与其他外部设备连接。USB接口1005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通过USB连接线与其他外部设备连接。存储器1006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6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可选地,终端还可以包括音频电路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6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DVI接口模块、USB接口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视讯通话程序。
在图1所示的终端中,DVI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USB接口1005主要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6中存储的视讯通话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6中存储的视讯通话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6中存储的视讯通话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的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6中存储的视讯通话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中预设的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远端模块。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6中存储的视讯通话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远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以及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视讯通话设备中的视讯通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1、近端模块2以及远端模块3;其中,所述近端模块2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或者所述近端模块2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和近端FW/NAT设备22;
在本发明中的近端和远端是相对于网络而区分的,即处于内部网络内的即为近端,处于外部网络的即为远端。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1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2,具体的,所述近端媒体流为视频发起端发起的视频以及信令,即为处于近端一侧的内部网络发起的媒体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1还用于接收远端媒体流,其中,远端媒体流为相对于所述内部网络的外部网络中发送的,即处于视讯通话的另一端发送的远端媒体流。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平行部署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串行部署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近端模块2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远端媒体流,具体的,所述近端模块2有两种部署方式,一种为平行部署,即近端模块2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用于处理处于近端的视讯通话发生端1发起的近端媒体流,同时在接收并处理处于远端的远端模块3发送的远端媒体流。而另一种部署方式为串行部署,即近端模块2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和近端FW/NAT设备22,其中,近端FW/NAT设备22用于协助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处理近端媒体流和远端媒体流。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平行部署方式时,需要采用单独一个近端公网地址来单独处理视频通讯;而采用串行部署时,由于采用了近端FW/NAT设备22进行了地址映射,则可以与其他业务公用一个近端公网地址,而不需单独再采用其他的近端公网地址,节省了公网地址资源。
所述远端模块3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2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2。具体的,所述远端模块3包括若干个外网用户终端31以及远端FW/NAT设备31,所述外网用户终端31在接收到近端媒体流时,执行该近端媒体流,例如,播放视频以及音频等,同时将远端媒体流通过远端FW/NAT设备31发送至近端模块2。
本发明提出一种视讯通话系统,所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1、近端模块2以及远端模块3;其中,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1,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2以及接收远端媒体流;所述近端模块2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或者所述近端模块2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和近端FW/NAT设备22,所述近端模块2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所述远端媒体流;所述远端模块3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2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2。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结构和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各自防火墙内部的视频会议双方的通信,通过近端模块2中的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和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以及近端FW/NAT设备22解决了无法与外部网络建立通信连接的问题,保证了双方视频通话的稳定性。解决了即使视频通话双方均在各自的内网之内,仍能够保证视频通话双方能够将各自对应的媒体流发送到对方,保证双方通讯不会出现故障。
进一步地,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1包括SIP服务器11和若干个内网用户终端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网用户终端12在所述SIP服务器11中进行注册,并通过SIP服务器11发起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近端模块2,其中,SIP服务器11用于建立内网与外网的视讯通话服务。所述内网用户终端12即为处于近端内在SIP服务器11中进行注册的所有终端设备,例如,电脑,手机、平板等可视讯设备等。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内网终端设备都具有相对应的近端私网地址,而所有的近端私网地址都是通过近端公网地址映射而来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与所述SIP服务器11通信连接,用于将与所述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相对应的近端公网地址;以及,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用于将所述远端媒体流的远端私网地址转化为与所述远端私网地址相对应的远端公网地址,并根据所述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12。
在本实施例中,在发送近端媒体流到远端模块3时,近端媒体流会存在与对应的内网用户终端12相对应的近端私网地址,由于该近端私网地址无法直接与远端模块3进行交互,因此,需要将该近端私网地址转换为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才能与远端模块3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双方的视讯通话。同时,在接受到远端模块3发送的远端媒体流时,由于远端媒体流可能是由远端模块3中的外网用户终端31发送的,其地址为远端私网地址,而导致内部用户终端无法接收,因此,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还用于将接收到的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以使内网用户终端12能够接收该远端媒体流,实现双方的视讯通话。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与所述近端FW/NAT设备2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用于根据所述近端FW/NAT设备22内的预设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内网用户终端12的近端私网地址转换为近端公网地址;以及,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21还用于在根据远端私网地址和远端公网地址,将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端FW/NAT设备22中包括有预设近端公网地址,在发送近端媒体流到远端模块3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会根据内网用户终端12的近端私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22提供的近端公网地址,将近端媒体流对应的地址转换为远端模块3可以接收到的第三目标地址,以实现双方的通讯。同样的,在接收到远端媒体流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23在接收到经过近端FW/NAT设备22处理后远端私网地址后,结合远端公网地址,将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并根据第四目标地址将远端媒体流发送至内网用户终端12,以实现双方的视讯通话。
本发明视讯通话设备的具体实施例与下述视讯通话程序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视讯通话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视讯通话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在视讯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或者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
当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时,所述步骤S10还包括:
步骤A11,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
步骤A11,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视频双方都处于各自对应的网络的私有网络中,导致双方无法通过不同的私有网络进行视讯通话,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媒体流对应的地址转换为双方均可识别的地址,实现视讯通话。所述第一目标地址为远端模块可以识别并接收的地址,根据第一目标地址可以将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进行通讯。
另外,当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时,所述步骤S1O还包括:
步骤A12,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中预设的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远端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端FW/NAT设备中包括有预设近端公网地址,在发送近端媒体流到远端模块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会根据内网用户终端的近端私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提供的近端公网地址,将近端媒体流对应的地址转换为远端模块可以接收到的第三目标地址,以实现双方的通讯。
步骤S20,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远端模块中的外网用户终端发起远端媒体流时,可以选择通过近端模块中的两种部署方式,将远端媒体流发送至视讯通话发起端。具体的,当所述近端模块中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时,所述步骤S20,还包括:
步骤A21,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的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
步骤A22,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接受到远端模块发送的远端媒体流时,由于远端媒体流可能是由远端模块中的外网用户终端发送的,其地址为远端私网地址,而导致内部用户终端无法接收,因此,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还用于将接收到的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以使内网用户终端能够接收该远端媒体流,实现双方的视讯通话
另外,当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时,所述步骤S2O还包括:
步骤A23,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远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以及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
步骤A24,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远端媒体流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在接收到经过近端FW/NAT设备处理后远端私网地址后,结合远端公网地址,将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并根据第四目标地址将远端媒体流发送至内网用户终端,以实现双方的视讯通话。
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A23还包括:
步骤A231,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FW/NAT设备判断所述远端媒体流是否符合所述近端FW/NAT设备的安全验证;
若符合,则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
若不符合,则阻止所述远端媒体流通过所述近端FW/NAT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远端媒体流进行安全验证,保证了视讯通话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视讯通话方法,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包括步骤: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结构和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各自防火墙内部的视频会议双方的通信,通过近端模块中的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和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以及近端FW/NAT设备解决了无法与外部网络建立通信连接的问题,保证了双方视频通话的稳定性。解决了即使视频通话双方均在各自的内网之内,仍能够保证视频通话双方能够将各自对应的媒体流发送到对方,保证双方通讯不会出现故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视讯通话程序,所述视讯通话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监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监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的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监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中预设的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远端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监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远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以及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视讯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讯通话系统包括:
依次通信连接的视讯通话发生端、近端模块以及远端模块;
其中,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用于发送近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通过所述近端模块处理后的远端媒体流;
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或者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所述近端模块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近端媒体流和所述远端媒体流;
所述远端模块用于接收并执行所述近端模块发送的近端媒体流,以及发送所述远端媒体流至所述近端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讯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讯通话发生端包括SIP服务器和若干个内网用户终端,其中,所述内网用户终端通过所述SIP服务器生成所述近端媒体流,并发送至所述近端模块,以及接收所述近端模块处理后的所述远端媒体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讯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与所述SIP服务器通信连接,用于将与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中的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以及,所述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用于将所述远端媒体流的远端私网地址转化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并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讯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与所述近端FW/NAT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近端FW/NAT设备内的预设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内网用户终端的近端私网地址转换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以及,所述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还用于根据远端私网地址和远端公网地址,将远端媒体流的远端私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并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内网用户终端。
5.一种视讯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讯通话系统,所述视讯通话方法包括步骤: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以实现视讯通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
所述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的步骤包括: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近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一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一会话边界控制器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模块的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二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模块包括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和近端FW/NAT设备;
所述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近端模块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远端模块的步骤包括:
在视讯通话发生端发起近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近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近端内网地址以及近端FW/NAT设备中预设的近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近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远端模块相对应的第三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地址将所述近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远端模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所述近端模块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远端模块发起远端媒体流时,控制第二会话边界控制器根据所述远端媒体流相对应的远端内网地址以及远端公网地址,将所述远端内网地址转换为与所述远端公网地址相对应的第四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四目标地址,将所述远端媒体流发送至所述视讯通话发起端。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视讯通话程序,所述视讯通话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讯通话方法的步骤。
CN202211077476.6A 2022-09-02 2022-09-02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5505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7476.6A CN115550591A (zh) 2022-09-02 2022-09-02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7476.6A CN115550591A (zh) 2022-09-02 2022-09-02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0591A true CN115550591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2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7476.6A Pending CN115550591A (zh) 2022-09-02 2022-09-02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50591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6409A (zh) * 2003-08-26 2004-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媒体流穿越网络地址转换器的方法
US20070217407A1 (en) * 2003-12-24 2007-09-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Traversal 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CN101119270A (zh) * 2007-09-14 2008-02-06 华中科技大学 网络边界处理方法
WO2008138245A1 (fr) * 2007-05-09 2008-11-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édé de mise en oeuvre d'un routage de couche d'application de passerelle interfonctionnelle, système et contrôleur de session en périphérie associés
CN106921624A (zh) * 2015-12-25 2017-07-04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会话边界控制器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10636029A (zh) * 2018-06-21 2019-12-31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809014A (zh) * 2018-08-06 2020-0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请求、协商、响应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系统
CN113824671A (zh) * 2020-06-18 2021-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会话发起网关实现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4553509A (zh) * 2022-02-14 2022-05-2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基于隔离装置的信息内外网视频会议互通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6409A (zh) * 2003-08-26 2004-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媒体流穿越网络地址转换器的方法
US20070217407A1 (en) * 2003-12-24 2007-09-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Traversal 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WO2008138245A1 (fr) * 2007-05-09 2008-11-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édé de mise en oeuvre d'un routage de couche d'application de passerelle interfonctionnelle, système et contrôleur de session en périphérie associés
CN101119270A (zh) * 2007-09-14 2008-02-06 华中科技大学 网络边界处理方法
CN106921624A (zh) * 2015-12-25 2017-07-04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会话边界控制器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10636029A (zh) * 2018-06-21 2019-12-31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809014A (zh) * 2018-08-06 2020-0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请求、协商、响应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系统
CN113824671A (zh) * 2020-06-18 2021-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会话发起网关实现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4553509A (zh) * 2022-02-14 2022-05-2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基于隔离装置的信息内外网视频会议互通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亚平: "SIP穿越NAT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硕士电子期刊, no. 08, 15 August 2012 (2012-08-15), pages 1 - 67 *
杨海波, 焦娇, 雷为民: "IMS接入侧会话边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vol. 36, no. 11, 15 November 2015 (2015-11-15), pages 2540 - 254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7970B2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4013980B2 (ja) Ip通信システム、ip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ならびに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
US9237129B2 (en) Method to enable deep packet inspection (DPI) in openflow-based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
US10771624B1 (en) Data store for communication authentication
US9065684B2 (en) IP phone terminal, server, authenticat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2859480A (zh) 屏幕共享
US9094739B2 (en) Internet protocol switch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 of use
JP2008022213A (ja) Lanに接続された情報機器を、wanを介して制御するためのゲートウェイ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67451B2 (ja) 通信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10931720B2 (en) IP tolerance and signaling interworking
US7735139B1 (en) In-line scanning of network data in an asymmetric routing environment
CN107846379B (zh) 一种视频会议系统中端口复用方法和服务器
EP3029917B1 (en) Method for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monitoring
JP604812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と装置と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CN115550591A (zh) 视讯通话系统、视讯通话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988440B (zh) 网络地址转换方法及系统
CN109936618B (zh) 用于集群应用负载均衡的长轮询方法和系统
JP4965499B2 (ja)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装置、通信設定装置および認証方法
CN113014664B (zh) 网关适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JP4270308B2 (ja) Ip通信システム、ip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ならびに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
US10666691B2 (en) Dynamic session classification
JP4372629B2 (ja) Fw制御を行うsip通信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fw制御方法
US11838268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GB2419068A (en) Communication node and method
CN113489707B (zh) 呼叫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