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8644A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8644A
CN115548644A CN202110734568.6A CN202110734568A CN115548644A CN 115548644 A CN115548644 A CN 115548644A CN 202110734568 A CN202110734568 A CN 202110734568A CN 115548644 A CN115548644 A CN 1155486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layer
earphone
ear
antenna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4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45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86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8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86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002Protection against seismic waves, thermal radiation or other disturbances, e.g. nuclear explos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of an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耳机包括入耳部和杆部,入耳部和杆部相连接。其中,在耳机中设置有天线,该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可以被外部的终端设备接收,从而实现耳机与外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由于金属可对无线信号的传输起到阻挡的作用,因此,在本申请中,可在入耳部的朝向人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层,该第一金属层的设置可有效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从而可有效的提高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无线音频设备已经成为可穿戴式设备中发展较为迅猛的产品,其中,以真无线立体声设备(true wireless stereo,TWS)的发展最为突出。
TWS通常可以包括入耳部和杆部,其中,入耳部可佩戴于人体的耳内,以实现整个TWS在人体的佩戴,杆部通常可用于设置话筒或者充电触点。目前,TWS的天线布局方案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布置在杆部,另一类是布置在杆部的靠近入耳部的端部。如果在上述两种天线的布局方式的基础上,想要进一步提升天线性能,则需增加天线净空区,以为天线提供更好的辐射条件。但是,这会增加耳机的体积,影响TWS的外观美观性,影响用户体验。
基于此,如何在满足TWS的天线辐射性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不影响其外观美观性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得到了提升,且该耳机的外观美观性较佳。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包括入耳部和杆部,入耳部和杆部相连接。入耳部可插设于人耳,以实现该耳机在人耳的佩戴。在本申请中,耳机设置有天线,耳机可通过该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来实现其与外部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但是,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其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的部分会进入人体,从而导致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的恶化。针对这一问题,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入耳部的朝向人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层,该第一金属层可对天线的无线信号向人体方向的辐射进行阻挡,从而可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以使天线的辐射性能得以提升。
第一金属层在入耳部的具体设置方式不限,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入耳部还可以设置有出音孔,第一金属层可围绕该出音孔进行设置。
另外,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金属层在入耳部的朝向人耳一侧的设置面积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入耳部的总面积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可使第一金属层在入耳部的朝向人耳一侧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入耳部的该侧的总面积的80%。第一金属层在入耳部该侧的覆盖面积较大,可以使第一金属层对天线辐射的信号进行有效的阻挡,从而可有效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以达到提升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耳机的天线可设置于耳机的杆部,示例性的设置于杆部的靠近入耳部的端部,以便于天线信号的辐射。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杆部的朝向人耳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可对天线的无线信号向人体方向的辐射进行阻挡,从而可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其有利于提升天线的辐射性能。
在本申请中,当入耳部的朝向人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层,且杆部的朝向人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金属层时,第二金属层和第一金属层可相连接设置,以便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一道工艺形成,从而简化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形成工艺。
另外,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可大于等于0.01mm,示例性的,可为0.5mm、1mm、1.3mm或者2mm等。在本申请该实现方式中,可使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分别形成,以提高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形成工艺的灵活性。
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金属层需要接地设置,但第一金属层与地连接会影响耳机中的天线的OTA性能。由于电感具有高频阻抗电性,即频率越高其产生的阻抗越大,因此,电感可以阻隔天线电流。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金属层和接地点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感,第一金属层与该第一电感串联,且第一金属层通过该第一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感的电感值可大于等于10nH,示例性的,可为15nH、18nH或者22nH。这样,可使第一金属层成为悬浮的金属,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金属层接地对耳机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甚至可使耳机的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通过第一金属层二次辐射出去,以解决第一金属层接地遮蔽天线辐射造成的屏蔽问题。
相类似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和接地点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感,第二金属层与该第二电感串联,且第二金属层通过该第二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其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可大于等于10nH,示例性的,可为15nH、18nH或者22nH。这样,可使第二金属层成为悬浮的金属,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二金属层接地对耳机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甚至可使耳机的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通过第二金属层二次辐射出去,以解决第二金属层接地遮蔽天线辐射造成的屏蔽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在入耳部的第一金属层和杆部的第二金属层形成工艺完成之后,为避免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暴露在外,影响耳机的外观美观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上设置外观面层结构。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喷漆工艺对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表面进行喷漆处理,以将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进行遮盖。从而使耳机具有较为完整,且呈一体化设置的外观面,以满足耳机的外观美观性要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现有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未设置金属层的耳机佩戴于带耳头模时的OTA性能测试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金属层的耳机佩戴于带耳头模时的OTA性能测试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耳机;101-入耳部;1011-第一金属层;102-杆部;1021-第二金属层;103-出音孔;
104-间隙;2-带耳头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目前,无线音频设备逐渐发展成熟,其中以真无线立体声设备(true wireless stereo,TWS)的发展最为突出。无线音频设备例如可为耳机,其内部集成了天线、处理器芯片、电池、麦克风、扬声器、佩戴传感器以及操控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从而可通过自身的无线通信功能与手机等外部终端设备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由于无线音频设备具有携带轻便、可实现无线通信等优点,再加上无线蓝牙传输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使用体验逐步提升,未来其将会成为用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携设备。
参照图1,图1展示了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现有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耳机1可以包括相连接的入耳部101和杆部102,其中,耳机1可通过入耳部101插入人耳实现佩戴。扬声器、佩戴传感器等部件可设置于入耳部101,从而可便于实现人耳对耳机1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收听,并可对耳机1在人耳的佩戴状态进行检测。电池、麦克风或者操控传感器等部件可设置于杆部102,另外,在杆部102还可设置有充电触点,通过该充电触点可为电池进行充电。用户输出的音频数量可通过麦克风输入至耳机1,并通过耳机1传输至与其连接的外部终端设备。操控传感器的设置,可通过对杆部102施以手势等操控动作,来实现对耳机1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目前,耳机1的天线通常可设置于杆部102的靠近入耳部101的端部,也有一些是设置在入耳部101。由于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为电磁波,耳机1在佩戴于人耳时,其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的部分会进入人体,从而导致耳机1的天线的辐射性能的恶化。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通过在耳机1的朝向人体的一侧设置金属层,来减少天线的无线信号向人体方向的辐射,从而提升天线的辐射性能。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参照图2a,图2a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为便于描述,可将耳机1在佩戴于人耳时,耳机1朝向人体的一侧称为耳机1的内侧,将耳机1的背离人体的一侧称为耳机1的外侧。基于此,耳机1的局部结构(例如入耳部101或杆部102)的朝向人体的一侧称为该局部结构的内侧,其背离人体的一侧称为该局部结构的外侧。
参照图2b,图2b为图2a中所示的耳机1的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设置有第一金属层1011,该第一金属层1011可设置于入耳部101的内侧。该第一金属层101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等纯金属,或者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另外,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入耳部101的内侧的结构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在入耳部101设置有出音孔103,则第一金属层1011可围绕出音孔103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金属层1011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例性的,可为矩形、椭圆形或者圆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为一些可能的非规则形状。并且,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可设置为图2a和图2b所示的连续图形,也可以为图2c所示的间断的图形,只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对天线向人体方向辐射的无线信号进行阻挡即可。
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不限,其可根据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进行设置,例如,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的80%。
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层1011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镭雕化镀的工艺形成。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在入耳部101的本体表面形成镭雕走线,然后再将走线化镀形成金属层。可以理解的是,在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形成工艺完成之后,为避免第一金属层1011暴露在外,影响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上设置外观面层结构,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喷漆工艺对第一金属层1011的表面进行喷漆处理,以将第一金属层1011进行遮盖。从而使耳机1具有较为完整,且呈一体化设置的外观面,以满足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要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金属层1011的设置对于天线的无线信号的辐射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在本申请图2a至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内侧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一金属层1011,可有效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从而可有效的提高耳机1的天线的辐射性能。
通常情况下,第一金属层1011与地连接会影响耳机1中的天线的无线(over theair,OTA)性能,因此,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011可以不接地设置。但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金属层1011需要与地进行连接,这时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接地点来降低对耳机1中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下文将具体说明第一金属层1011如何接地设置。
另外,由于电感具有高频阻抗电性,即频率越高其产生的阻抗越大,因此,电感可以阻隔天线电流。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进行连接时,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之间设置第一电感(图2a至图2c中未示出),第一金属层1011与第一电感串联,且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该第一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感的电感值可大于等于10nH,示例性的,可为15nH、18nH或者22nH。另外,第一金属层1011与第一电感,以及第一电感与接地点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弹片或者顶针(pogo pin)进行连接。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第一电感与接地点进行连接,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成为悬浮的金属,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金属层1011接地对耳机1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甚至可使耳机1的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通过第一金属层1011二次辐射出去,以解决第一金属层1011接地遮蔽天线辐射造成的屏蔽问题。
参照图3a,图3a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除了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设置有第一金属层1011外,在耳机1的杆部102可以设置有第二金属层1021。其中,该实施例的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与上述图2a、图2b和图2c中的实施例相类似,具体实施时,第一金属层1011可以设置于入耳部101的内侧,该第一金属层101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等纯金属,或者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另外,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入耳部101的内侧的结构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在入耳部101设置有出音孔103,则第一金属层1011可围绕出音孔103设置。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不限,其可根据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进行设置,例如,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的80%。
可参照图3b,图3b为图3a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耳机1的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设置于杆部102的内侧,该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等纯金属,或者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设置于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以及设置于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申请中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另外,第二金属层1021在杆部10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其可以根据杆部102的内侧的面积进行设置,以对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行有效的阻挡。在本申请中,不对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示例性的,可为矩形、椭圆形、梯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为一些可能的非规则形状。
在本申请中,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为图3a和图3b所示的连续图形,也可以为图3c所示的间断的图形,只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即可。
在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于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设置于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相连接,当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相同时,可使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同一道工艺加工得到,其可以有效的简化两部分金属层的成型工艺。
在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均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镭雕化镀的工艺形成。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在入耳部101和杆部102的本体表面分别形成镭雕走线,然后再将走线化镀形成对应的金属层。可以理解的是,在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形成工艺完成之后,为避免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暴露在外,影响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上设置外观面层结构,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喷漆工艺对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的表面进行喷漆处理,以将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进行遮盖。从而使耳机1具有较为完整,且呈一体化设置的外观面,以满足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要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的设置对于天线的无线信号的辐射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在本申请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内侧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一金属层1011,以及耳机1的杆部102的内侧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有效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从而可有效的提高耳机1的天线的辐射性能。
通常情况下,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与地连接会影响耳机1中的天线的无线(over the air,OTA)性能,因此,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可以不接地设置。但是,在一些需要将第一金属层1011与地进行连接的场景下,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接地点可以降低对耳机1中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下文将具体说明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如何接地设置。
另外,由于电感具有高频阻抗电性,即频率越高其产生的阻抗越大,因此,电感可以阻隔天线电流。所以,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进行连接时,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之间设置第一电感(图3a至图3c中未示出),第一金属层1011与第一电感串联,且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该第一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感的电感值可大于等于10nH,示例性的,可为15nH、18nH或者22nH。另外,第一金属层1011与第一电感,以及第一电感与接地点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弹片或者顶针(pogo pin)进行连接。另外,在第二金属层1021与接地点之间可以设置第二电感(图3a至图3c中未示出),第二金属层1021与该第二电感串联,且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第二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其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可大于等于10nH,示例性的,可为15nH、18nH或者22nH。另外,第二金属层1021与第二电感,以及第二电感与接地点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弹片或者顶针(pogo pin)进行连接。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第一电感与接地点进行连接,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第二电感与接地点进行连接,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成为悬浮的金属,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接地对耳机1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甚至可使耳机1的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通过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二次辐射出去,以解决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接地遮蔽天线辐射造成的屏蔽问题。
参照图4,图4展示了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耳机1的入耳部101设置有第一金属层1011,另外,在耳机1的杆部102可以设置有第二金属层1021。其中,该实施例的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具体实施时,第一金属层1011可以设置于入耳部101的内侧,该第一金属层101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等纯金属,或者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另外,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入耳部101的内侧的结构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在入耳部101设置有出音孔103,则第一金属层1011可围绕出音孔103设置。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不限,其可根据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进行设置,例如,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在入耳部101的内侧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入耳部101的内侧的总面积的80%。
可继续参照图4,耳机1的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设置于杆部102的内侧,该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等纯金属,或者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设置于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以及设置于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申请中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另外,第二金属层1021在杆部10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其可以根据杆部102的内侧的面积进行设置,以对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行有效的阻挡。在本申请中,不对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示例性的,可为矩形、椭圆形、梯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为一些可能的非规则形状。
在本申请中,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为图4所示的连续图形,也可以参照图3c设置为间断的图形,只要能够最大程度的覆盖对应位置的天线即可。
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耳机1与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的耳机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于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设置于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间隔设置,在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104,该间隙104的大小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设置。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间隙104可大于等于0.01mm,示例性的,可为0.5mm、1mm、1.3mm或者2mm等。另外,该间隙104可以设置于入耳部101,也可以设置为杆部102。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的材质相同时,可使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同一道工艺加工得到,其可以有效的简化两部分金属层的成型工艺。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均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镭雕化镀的工艺形成。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在入耳部101和杆部102的本体表面分别形成镭雕走线,然后再将走线化镀形成对应的金属层。可以理解的是,在入耳部101的第一金属层1011和杆部102的第二金属层1021形成工艺完成之后,为避免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暴露在外,影响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上设置外观面层结构,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喷漆工艺对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的表面进行喷漆处理,以将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进行遮盖。从而使耳机1具有较为完整,且呈一体化设置的外观面,以满足耳机1的外观美观性要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的设置对于天线的无线信号的辐射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在本申请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内侧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一金属层1011,以及耳机1的杆部102的内侧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二金属层1021,可有效的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从而可有效的提高耳机1的天线的辐射性能。
通常情况下,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与地连接会影响耳机1中的天线的无线(over the air,OTA)性能,因此,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可以不接地设置。但是,在一些需要将第一金属层1011与地进行连接的场景下,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接地点来降低对耳机1中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
另外,由于电感具有高频阻抗电性,即频率越高其产生的阻抗越大,因此,电感可以阻隔天线电流。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进行连接时,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011与接地点之间设置第一电感(图中未示出),第一金属层1011与第一电感串联,且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该第一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另外,在第二金属层1021与接地点之间可以设置第二电感(图4中未示出),第二金属层1021与该第二电感串联,且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第二电感与接地点电连接。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可参照上述对于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设置方式的介绍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金属层1011通过第一电感与接地点进行连接,第二金属层1021通过第二电感与接地点进行连接,可使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成为悬浮的金属,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接地对耳机1的天线的OTA性能的影响,甚至可使耳机1的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通过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二次辐射出去,以解决第一金属层1011和第二金属层1021接地遮蔽天线辐射造成的屏蔽问题。
在对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的结构进行了了解之后,接下来对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OTA性能进行说明。参照表1,表1中展示了在蓝牙的第0信道(对应2.402GHz的频率点)、第39信道(对应2.441GHz的频率点)和第78信道(对应2.48GHz的频率点),四个耳机1样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OTA性能进行测试后得到的结果。在表1中,展示了各样品的总辐射功率(total radiated power,TRP)和总全向灵敏度(totalisotropic sensitivity,TIS)。通常,TRP可通过对整个辐射球面的辐射功率进行面积分并取平均得到。它反映耳机1整机的辐射功率情况,跟耳机1在传导情况下的辐射功率和天线辐射性能有关。TIS可反映在整个辐射球面耳机1接收灵敏度指标的情况。它反映了耳机1整机的接收灵敏度的情况,跟耳机1的传导灵敏度和天线辐射性能有关。在本申请中,TRP和TIS的单位均为dB(分贝),为了使表1简洁,在表1中只展示了对应的数据,省略了单位。
在表1中,第一组数据为对样品一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进行OTA性能测试的结果,该样品一包括在入耳部101和杆部102均未设置金属层的耳机1。样品一A为将样品一的耳机1放置于自由空间内时的OTA性能;样品一B为将样品一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CTIA head)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一C为将样品一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ear head)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一D为将样品一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无耳头模的降幅;样品一E为将样品一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带耳头模2的降幅。
另外,可参照图5,图5展示了将样品一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位于带耳头模2内的波浪线表示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带耳头模2的情况,波浪线越多表示进入带耳头模2的电磁波越多。
第二组数据为对样品二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进行OTA性能测试的结果,其中样品二包括图2a和图2b所示实施例中的耳机1,样品二A为将样品二的耳机1放置于自由空间内时的OTA性能;样品二B为将样品二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二C为将样品二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二D为将样品二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无耳头模的降幅;样品二E为将样品二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带耳头模2的降幅。
第三组数据为对样品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进行OTA性能测试的结果,其中样品三包括图3a和图3b所示实施例中的耳机1,样品三A为将样品三的耳机1放置于自由空间内时的OTA性能;样品三B为将样品三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三C为将样品三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三D为将样品三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无耳头模的降幅;样品三E为将样品三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带耳头模2的降幅。
第四组数据为对样品四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进行OTA性能测试的结果,其中样品四包括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耳机1,样品四A为将样品四的耳机1放置于自由空间内时的OTA性能;样品四B为将样品四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四C为将样品四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耳机1的OTA性能;样品四D为将样品四的耳机1佩戴于无耳头模时,无耳头模的降幅;样品四E为将样品四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带耳头模2的降幅。
另外,可参照图6,图6展示了将样品四的耳机1佩戴于带耳头模2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位于带耳头模2内的波浪线表示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带耳头模2的情况,波浪线越多表示进入带耳头模2的电磁波越多。
表1
Figure BDA0003141114520000081
Figure BDA0003141114520000091
由于通常在耳机1佩戴于人耳时,人体对于耳机1的天线的辐射性能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本申请中可只针对四个样品佩戴于带耳头模2的场景下的OTA性能进行讨论。通过对表1中的四个样品在佩戴于带耳头模2时的OTA性能的对比可以发现,样品二的TIS的平均值(-80.6dB)比样品一的TIS的平均值(-79.9dB)提升0.7dB;样品三的TIS的平均值(-81.1dB)比样品一的TIS的平均值(-79.9dB)提升1.2dB;样品四的TIS的平均值(-81.4dB)比样品一的TIS的平均值(-79.9dB)提升1.5dB。另外,通过对图5和图6的对比可以理解,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可以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带耳头模2。
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通过在耳机1的入耳部101的内侧设置第一金属层1011的方式,或者在入耳部101的内侧设置第一金属层1011以及在杆部102的内侧设置第二金属层1021的方式,均可以减少天线辐射的无线信号进入人体,从而可有效的提升耳机1的OTA性能。另外,采用本申请的方案,无需对原有天线的设计进行改变,且无需增加天线的净空区,其实现方式较为简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佩戴于人耳,其特征在于,包括入耳部和杆部,所述入耳部和所述杆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入耳部的朝向所述人耳的一侧设置第一金属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设置有出音孔,所述第一金属层围绕所述出音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在所述入耳部的朝向所述人耳一侧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入耳部的朝向所述人耳一侧的总面积的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的朝向所述人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相连接设置;或,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具有接地点,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接地点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感,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一电感串联,且所述第一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接地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的电感值大于等于10nH。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具有接地点,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接地点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感,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第二电感串联,且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二电感与所述接地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感的电感值大于等于10nH。
10.根据权利要求4、5、8或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还设置有外观层结构,所述外观层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进行遮盖。
CN202110734568.6A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耳机 Pending CN1155486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4568.6A CN115548644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4568.6A CN115548644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8644A true CN115548644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05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4568.6A Pending CN115548644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8644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2004A (ja) * 2011-12-22 2013-07-04 D & M Holdings Inc ワイヤレスヘッドホン
CN105099491A (zh) * 2015-06-12 2015-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160123202A (ko) * 2015-04-14 2016-10-25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메탈 케이스를 이용한 무선 헤드셋 안테나
CN10788900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深圳市三诺声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209627637U (zh) * 2019-04-18 2019-11-12 山东乐悠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超低电磁辐射结构的入耳式无线耳机
CN209882019U (zh) * 2019-06-18 2019-12-31 佘琪春 蓝牙耳机
CN211321478U (zh) * 2020-02-19 2020-08-21 千铸盛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控耳机
CN212062680U (zh) * 2020-05-07 2020-12-01 深圳市晶讯软件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板载蓝牙天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2004A (ja) * 2011-12-22 2013-07-04 D & M Holdings Inc ワイヤレスヘッドホン
KR20160123202A (ko) * 2015-04-14 2016-10-25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메탈 케이스를 이용한 무선 헤드셋 안테나
CN105099491A (zh) * 2015-06-12 2015-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88900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深圳市三诺声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209627637U (zh) * 2019-04-18 2019-11-12 山东乐悠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超低电磁辐射结构的入耳式无线耳机
CN209882019U (zh) * 2019-06-18 2019-12-31 佘琪春 蓝牙耳机
CN211321478U (zh) * 2020-02-19 2020-08-21 千铸盛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控耳机
CN212062680U (zh) * 2020-05-07 2020-12-01 深圳市晶讯软件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板载蓝牙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69809B1 (en) Wireless headset
US11546683B2 (en) Acoustic output device
WO2017177351A1 (zh) 采用最佳单极天线的纯正无线耳机
US20080274775A1 (en) Body-wor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S11522273B2 (en) Antenna for wearable devices
JP2007173980A (ja) イヤホン付きアンテナ及びイヤホン
CN210143101U (zh) 一种蓝牙耳机及其蓝牙天线
CN105680167A (zh) 天线单元
WO2019120134A1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108063993A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107528937B (zh) 一种移动通讯设备及其天线
CN115548644A (zh) 一种耳机
US10375463B1 (en) Wireless personal acoustic device with remote coaxial antenna
CN108242938A (zh) 移动终端
US2005015372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rrangement
Zhekov et al. Over‐the‐Air Evaluation of User Body Loss for Popular In‐Ear Bluetooth Earbuds
CN21057874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4849041U (zh) 一种开口环状单极子蓝牙耳机天线
JP4447766B2 (ja) 電磁放射抑圧体及び電磁放射抑圧体を設けたイヤホーン
US20230387575A1 (en) Antenna designs for hearing instruments
CN217216862U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耳机天线
CN220043622U (zh) 一种耳机
CN216795253U (zh) 可适应性调节耳机音量的耳机
CN216905243U (zh) 一种降噪耳机
US20230110268A1 (en) Coated High Permeability Metal Shield For Reducing Electronic Noise In Wearable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